1. 今天东至县天气降水量有多少

东至县当前实况更新于:2019-11-25 05:45发布
气温6.5℃降水0mm风向风速东北风 4级
气质

优 相对湿度

91% 舒适度

冷,很不舒适 体感温度

2.1℃

2. 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地理 历史 生物复习提纲 务必详细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星球版)
第一单元 地球
第一课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①我国周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
②我国东汉张衡提出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如壳之裹黄”
③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
④1961年,苏联宇宙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2. 地球真正的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3.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课 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1. ①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②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③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④赤道——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2. 经线与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做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在地球仪上经纬线可以画无数条。
3. 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
4. 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定为0°纬线;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5. 纬度:北半球:0°至90°N,南半球:0°至90°S。
经度:东半球:0°往东至180°,西半球:0°往西至180°。
6. 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国际上习惯用20°W和东经160°E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划分为东、西两半球。
经度划分与东西半球划分示意图:
说明:经度小于20°的西经在东半球,经度小于160°的东经也在东半球;其余的都在西半球。(小小在东,大大在西)
7. 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8.普通经纬网的判读:
第三课 地球的自转
1. 地球绕着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2. 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3. 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这种在东西方向上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4.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
第四课 地球的公转
1. 地球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周期为一年,约为
365天。
2.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3.关于二分二至日:
(1)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往返运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叫北回归线,23.5°S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有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直射,它们之外地区没有太阳直射。
(2)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变短,但依然昼长夜短;9月23日前后,太阳又一次直射赤道,全球又一次昼夜平分。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北半球昼继续变短;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但依然昼短夜长;直到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再次回到赤道,全球再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出现极昼极夜情况、季节都相反。
(3)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4. 人们根据不同纬度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五带(北寒带、南寒带、北温带、南温带、热带)。热带地面获得的光热最多,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温带地面获得的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比较明显;寒带地面获得的热量很少,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5. 北半球夏季,大部分地区日出早,日落晚,昼长夜短,正午时分太阳高度大;冬季正好相反。
6.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四季变化、地球五带的形成。
第二单元 地图
第一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
1. 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 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有三种:①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②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来确定方向。③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来确定方向。
3. 比例尺: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单位要统一) 。
4. 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实际范围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不同。当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第二课 地图的判读
1. 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作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 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常见的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3. 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图。将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深线。
4.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特点:
山峰:中间高,中间低,等高线闭合。
陡崖: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
山脊: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突出。
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突出。
缓坡、陡坡: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第三课 地图的应用
地图家族新成员:影像地图,电子地图等。
第三单元 海洋与陆地
第一课 海陆的分布
1. 陆地:29%,海洋:71%。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无论怎么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分隔,其中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较小的称为岛屿,大陆与其附近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陆地分为七个大洲。
3.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大洲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4. 亚洲与欧洲大陆连为一体,称为亚欧大陆。
大洲之间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亚非两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直布罗陀海峡——欧、非两洲分界线。白令海峡——亚、北美洲分界线。德雷克海峡——南美、南极洲分界线。
5.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第二课 海陆的面貌
1. 各大洲地形的主要特点:
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中间高,四周低,以高原、山地为主。
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
2.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最高处: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第三课 海陆的变迁
1. 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一种来自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运动、地震等;另一种来自地球的外部,如流水、风力、海浪等。
内力:地壳运动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火山喷发形成长白山天池;火山作用形成五大连池。
外力:流水侵蚀形成的长江三峡;风力侵蚀形成的塔里木盆地的风蚀地貌。
2.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2-3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联合大陆);以后大陆逐渐解体、分裂,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目前海陆分布的格局。
3.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4. 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以海洋为主。
5. 板块运动,有的地方表现为张裂,有的地方表现为挤压。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挤压——形成高山、岛弧链或海沟。
6.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红海不断扩张(处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边界)、喜马拉雅山不断长高(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边界)、地中海不断缩小(处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挤压边界)、大西洋扩张(处在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张裂边界)。
7. 全球90%以上的地震和火山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世界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第四单元 天气与气候
第一课 天气与气候
1. 天气指一个地方的短时间的变化,它是多变的,我们常用阴晴、气温高度、风力大小等语言来描述天气状况。
2.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具有稳定性,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所以气候用气温和降水情况来描述。
第二课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 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年变化。气温变化的大小用温差衡量,有日较差、年较差;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
2. 一天之中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气温日较差。
3. 热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小,温带和寒带气温的年变化大。
4. 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温差小。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心气温低的地方,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5. 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世界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海陆分布: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地形因素: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6. 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的分布与纬线大致平行;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这是因为南半球性质比较单一,海洋面积广阔,而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导致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弯曲的多。
第三课 降水的分布与变化
1. 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降水的季节变化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2. 在地图上将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3. 赤道多雨;两极少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量多,西岸降水量少;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多雨,内陆少雨。
4. 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被称为世界“雨极”;太平洋东岸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世界“干极”。
6. 测量降水量基本仪器是雨量器。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第四课 世界气候类型
1.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
2. 热带气候类型:热带地区全年高温,但降水量的地区差异较大,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3. 温带气候类型:温带纬度较低的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西岸为地中海气候;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大陆内部为面积广阔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纬度较高的地区则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4. 寒带气候:寒带气候又称极地气候,包括冰原气候和苔原气候。冰原气候分布在南极大陆和北冰洋的一些岛屿上,地面覆盖着很厚的冰雪;苔原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带,苔原气候的地面生长着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
5. 高原山地气候:在中低纬度的高山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终年低温,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第五课 影响气候的因素
1. 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
2. 纬度因素: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不同纬度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导致高度纬度之间气温和降水存在明显的不同。
3. 海陆因素:陆地上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因此,离海洋较近且能受到海洋润湿气流的影响的地区,一般降水多;而远离海洋的地区,一般降水少。另外,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吸热与散热的情况也不同。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海洋则相反。因此同纬度地带,夏季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气温海洋高于陆地。
4. 地形因素: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加1000米,气温下降约6℃。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第六课 人类活动与气候
1. 气候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如水稻适宜生长在湿热条件下,小麦适宜生长在温凉干爽的环境中。
2. 人类活动也对气候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人类活动可以改善局地气候条件;另一方面,人类的某些活动,会导致气候恶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第五单元 世界的居民
第一课 世界的人口
1.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目前,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人口增长缓慢,非洲、南美洲、亚洲人口增长较快。
2. 人口分布的疏密通常用人口密度来说明。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
3.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地区,人口稀少。
4. 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5. 人类必须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第二课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1、世界居民主要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 欧洲、大洋洲、北美洲、亚洲西部和南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东南部、北部,美洲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中南部、大洋洲西北部、美洲。
2、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起源于西亚,是世界上信徒最多的教。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其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佛教创始于古印度,后传入亚洲其他地区。在中国,藏传佛教称为喇嘛教。
3、宗教分布:基督教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伊斯兰教分布在亚洲西部、东南部和非洲北部、东部;佛教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4、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这6种语言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第三课 人类的居住地
1. 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成为聚落。聚落一般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类型。
2. 聚落密集处: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

第六单元 地区发展与国际合作
第一课 地区发展差异
1. 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
3. 一个国家与邻国(或公海)的分界线,就是国界。国界以内的领陆、内水、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4. 世界上还有30多个没有获得独立的移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
5.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可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大多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主要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挪威、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发展中国家大多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第二课 世界合作与国际组织
1. 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很多,例如人口和贫困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世界贸易的不平等问题等。
3. “南北关系”:国家上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异,称为“南北差异”;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关于经济、政治等方面问题的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4. 联合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
5. 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永久性、全球性的经济贸易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 沙尘暴有哪些危害

沙尘暴的危害有很多:1、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沙尘暴对人畜和建筑物的危害绝不亚于台风和龙卷风。近5年来,我国西北地区累计遭受到的沙尘暴袭击有20多次,造成经济损失12亿多元,死亡失踪人数超过200多人。

2、大气污染、表土流失。沙尘暴降尘中至少有38种化学元素,它的发生大大增加了大气固态污染物的浓度,给起源地、周边地区以及下风地区的大气环境、土壤、农业生产等造成了长期的、潜在的危害。特别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微薄的表土被刮走后,贫瘠的土地将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4. (2012东至县模拟)如图所示,A、B为水平正对放置的平行金属板,板间距离为d.一质量为m的带电油滴在两

若两金属板间的电压为零,一段时间后油滴以速率v匀速下降,根据平衡有:mg=kv,
若两金属板间加电压U,一段时间后油滴以速率2v匀速上升,根据平衡有:q

U
d
=mg+k?2v,
联立两式解得:q=
3mgd
U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 杭州城区外地车牌限行规定

杭州外地车限行时间:工作日限行时间(上午7:00-9:00,下午16:30-18:30),全号段禁行。

一、杭州外地车限行区域:

除了包括杭州市区的错峰限行区域外,还包括绕城高速合围区域内的其他高架道路(含匝道以及附属桥梁、隧道)。具体如下所示:

1、浙A号牌机动车:留祥路—石祥路—石桥路—秋涛路—复兴路—老复兴路—虎跑路—满觉陇路—五老峰隧道—吉庆山隧道—梅灵北路—九里松隧道—灵溪南路—灵溪隧道—西溪路—紫金港路—文一西路—古墩路构成的围合区域内所有道路以及高架(含匝道以及附属桥梁、隧道)。其中留祥路、石祥路、石桥路、秋涛路、复兴路、老复兴路、紫金港路、文一西路和古墩路不含。

2、非浙A号牌机动车:上述“错峰限行”区域以及绕城高速合围区域内的其他高架道路(含匝道以及附属桥梁、隧道)。

(5)东至空气质量扩展阅读: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错峰限行"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

(一)浙A号牌机动车。

错峰限行区域内,按机动车号牌(含临时号牌)最后一位阿拉伯数字(以下简称尾号)对应具体限行日期的原则,在工作日高峰时段禁止相应机动车辆通行,具体为:

星期一:尾号1和9禁止通行;

星期二:尾号2和8禁止通行;

星期三:尾号3和7禁止通行;

星期四:尾号4和6禁止通行;

星期五:尾号5和0禁止通行。

(二)非浙A号牌机动车。

工作日高峰时段实行机动车全号段禁行。

(三)下列车辆不受“错峰限行”限制。

  1. 大型客车、公共汽(电)车、省际长途客运车辆以及客运出租汽车、城市快运车辆;

  2. 军(武警)车、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和工程抢险车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和车辆分道行驶限制的车辆。

参考链接:杭州交通信息网

6. 谁知道安徽池州是一个市还是一个镇或者是农村

安徽池州是一个地级城市,由贵池区+石台县(牯牛降)+青阳县(九华山)+东至县组成,池州市是全国第一个旅游生态城市,空气质量非常好,风景优美,是适合居住和旅游的好地方

7. 近年来的社会环境

中国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刘雨生

今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就当日发布的《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作了说明。

解振华说,1999年中国政府加大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继续采取拉动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增加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使全国环境污染恶化趋势总体上开始得到基本控制,部份地区和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据他透露,中国去年用於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为823.2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

解振华指出,中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各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很大,污染程度仍处於相当高的水平,一些地区的环境质量仍在恶化,相当多的城市水、气、声、土壤环境污染仍较严重,农村环境质量有所下降,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份地区生态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

中国的水环境状况

中国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辽河、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较差,黄河水质不容乐观,松花江水质尚可,珠江、长江水质总体良好。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在中国的主要水系中,长江流域干流水质良好,黄河流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的双重压力。1999年,黄河累计断流42天,比上年减少95天。珠江流域水质总体良好。松花江流域处於中等污染水平。淮河流域因径流量偏小导致有机污染加重。海河流域和辽河流域污染严重。中国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轻顺序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和长江。

在中国的大型淡水湖泊中,太湖流域处於中富营养状态。滇池富营养化依然严重。巢湖流域仍属富营养状态。洱海水质良好,博斯腾湖、镜泊湖、松花湖、兴凯湖水质尚可,洞庭湖、洪泽湖水质较差,白洋淀污染较重。

中国地下水资源分布地区差异明显,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贫乏。部份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水位连续下降,已引起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并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1999年由於降水量偏少,北京、山东、河南、内蒙古、安徽、广东和广西七个省、市和自治区主要城市地下水水位以下降为主;吉林省、上海市、浙江省和四川省地下水水位以上升为主;陕西、甘肃、江苏和西藏主要城市地下水水位有升有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地下水水质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去年,中国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401亿吨,比上年增加6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首次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当年,工业废水处理率为87.2%,与上年持平。

中国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中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严重,近海环境状况总体较差,海洋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中国近岸海域东海污染最重,其次是渤海,南海、黄海水质相对较好。

据近海368个站位的监测结果,1999年中国近岸海域以劣4类和2类海水为主,主要污染因素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部份海域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COD)超标率较高,局部海域重金属铅超标。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近岸海域污染较重,海南、山东等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相对较好。

1999年,中国海域共记录到15起赤潮,比上年减少7起。15起中,以7月13日至21日发生在辽东湾的夜光澡赤潮面积为最大,达6300平方公里,持续9天。赤潮生物仍以甲澡类为主。去年的赤潮未造成人员中毒事件。

去年,中国近海接纳工业废水量为36.6亿吨,比上年减少3.2亿吨。其中渤海5.6亿吨,黄海7.1亿吨,东海14.8亿吨,南海9.2亿吨。

中国大气环境

中国的大气环境污染,1999年仍然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少数特大城市属煤烟与汽车尾气污染并重类型。酸雨污染范围大体未变,污染程度居高不下。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统计的338个城市中,33.1%的城市满足国家空气质量2级标准(良好)。66.9%的城市超过国家空气质量2级标准,其中超过国家3级标准(轻度污染)的有137个城市。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总体上较1998年度略有好转。

总悬浮颗粒物(TSP)是中国城市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60%的城市TSP浓度年均值超过国家2级标准。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超过国家2级标准的城市占统计城市的28.4%,氮氧化物污染较重的多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

47个环保重点城市中,16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2级标准(良好),13个城市空气质量为3级(轻度污染),18个城市空气质量超过3级标准。

与上年相比,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2级标准的城市由27.6%增加到33.1%,超过2级标准和3级标准的城市比例有所下降。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部份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部份城市污染仍较严重。

中国酸雨分布区域广泛,成因复杂。酸雨出现的区域近年来基本稳定,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华南、西南及华东地区存在酸雨污染严重的区域,北方地区局部区域出现酸雨。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

1999年,中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857万吨,烟尘排放总量1159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1175万吨。 北京市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分3个阶段采取68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了控制大气污染的阶段目标。

到1999年底,中国共取缔和关闭3万1200处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的煤矿、压缩煤炭产量2.68亿吨,其中减少高硫煤年产量2200多万吨;关停小电机组290万千瓦;关闭淘汰小水泥生产能力2000万吨;全国166家年炼油能力100万吨以下炼油厂,已经关停70家,关取缔土炼油场点5600多个;关停小高炉250座,压缩淘汰炼铁能力400万吨,炼钢能力500万吨,轧钢能力1000万吨。这些都为减轻环境污染起到一定的作用。

中国的声环境

1999年,中国开展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的212个城市中,污染较重、中度污染、轻度污染和声环境质量较好的城市比例分别为5.2%、8.5%、27.3%和59.0%。重点城市的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近10年来下降了2.7分贝。

开展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的159个城市中,污染较重、中度污染、轻度污染和声环境质量较好的城市比例分别为8.2%、27.7%、25.2%和38.9%。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

1999年,中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7.8亿吨,排放量为3881万吨。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45.6%,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中国辐射环境

中国整体环境未受到放射性污染,辐射环境质量仍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浙江泰山核电厂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周围地区监测结果表明,辐射水平未见变化。

1999年,国家计划安排的115项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监督管理项目,除个别项目调整到2000年外,已经全部完成。

同年,国家环保总局派出30多个检查组,对运行、建造、退役核设施和低中放射性废物处置场进行了监督检查。

日本及韩国核事故期间,中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局立即开展应急监测。监测结果表明,中国未受到污染。

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了田湾核电厂安全分析报告书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中国的耕地和土地

中国的人均土地面积、耕地面积、森林面积和草地面积远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人均土地面积为0.777公顷,相当於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为0.106公顷,是世界人均数的43%。

中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全国大於25度的陡坡耕地近600万公顷,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40%,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79%。

1999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了84万2000公顷,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40万5000公顷,增减相低,净减43万7000公顷,比上年增加了17万5000公顷,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面积大幅度增加。

据全国第4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中国林业用地面积为2.6亿公顷,森林面积1.3亿公顷。

中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1公顷,相当於世界人均水平的17.2%,居世界第119位;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为8.6立方米,相当於世界人均水平的12%,是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较低的国家之一;森林覆盖率13.9%,明显低於世界森林覆盖率26%的水平。

中国是草地资源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地3.9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0%,但人均草地面积仅0.33公顷,约为世界人均草地面积二分之一。

中国大部份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包括沙化、碱化)的草地达1.3亿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全国共有沙化土地168万900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形成了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的风沙带。

生物多样性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万种,占世界10%,居第三位。其中,裸子植物250种。中国有脊椎动物6347种,占世界14%,其中鸟类1244种,鱼类3862种,均居世界前列。属於中国特有的高等植物17300种,脊椎动物667种。

中国湿地面积630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2.7%,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以上,列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湿地2600多万公顷,包括沼泽1100万公顷,湖泊1200万公顷,滩涂和盐沼地210万公顷。

截止1999年底,中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146个,总面积8815万2000公顷,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8.8%。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5个,面积5751万5000公顷。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1999年中国气候继1998年度异常之后再度出现异常。其主要特点为:降水北少南多,大部地区冬春连旱,夏季南涝北旱,秋季旱渍并存,气候持续偏暖,连续第13年出现暖冬。

1999年,中国降水分布呈现北少南多的极不均匀状态,江西、安徽、浙江、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的部份地区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较常年偏多25%;与此相反,河北平原及山西、辽宁等省的部份地区仅200至300毫米,较常年偏少50%左右。夏季,北方地区降水出现了1949年以来的最小值,江淮、黄淮、华北等地的大部地区夏旱严重;长江流域大部地区降水过程频繁,自1998年大洪水之后,1999年又是一个多雨年。

1999年,全球仍处於暖期,中国年平均气温普遍较常年偏高。大部份地区年度平均气温偏高1摄氏度,但偏高的幅度已较1998年有所下降。1998-1999年冬季是近50年来最暖的冬天,也是继1986年以来的第13个暖冬。夏季黄河以北大部地区季平均气温偏高1-2摄氏度,华北中北部地区偏高2-3摄氏度,并出现阶段性持续高温天气。黄河以南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偏低,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日数显著偏少,出现明显的“凉夏”天气。

关於气象灾害,1999年,全国灾情属一般偏重年份,以旱灾较为突出,从农业生产角度来看,年内热量条件较为充足,但阶段性变化明显,部份地区遭受了高温或低温霜冻危害,全国大部份地区光水欠足,气候条件属一般偏差年景。

1999年入汛后,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一带大到暴雨频繁,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量仅次於1954年和1998年,居1949年以来第3位。太湖流域发生了1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长江中下游出现仅次於1998年的历史第2高水位。

1999年,中国境内共发生5级以上(含5级)地震72次。其中发生在台湾省域48次,台湾海峡1次,黄海1次,大陆地区22次。发生6级以上(含6级)地震15次,其中大陆地区1次,其余14次发生在台湾省域。台湾省域本年度地震活动频繁,大陆地区地震活动总体水平较1998年有所下降。 1999年,中国大陆地区有15次地震成灾事件,共造成51万1000人受灾,其中3人死亡,23人重伤,114人轻伤;2万7764平方米房屋毁坏,14万1151平方米严重破坏,77万7022平方米中等破坏,281万零885平方米轻微破坏;地震灾害直接经济损失4.59亿元人民币。

此外,去年中国共发生较大规模突发性地质灾害320起,造成823人死亡。

为防范灾害性天气对工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中国各级气象部门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工作,在太湖流域特大洪水期间做到准确预报,保证了流域内各级政府及时防范,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8. 各位大侠们帮一下我!!!

找点简单卷子照着书做,不会的就在书上找,找不着就问老师问同学问父母问邻居家哥哥。

也只能这样了 所谓复习资料也都是各种题 该不会还不会

就用简体题目当引导 慢慢看书最有效了

9. 山东东南部是哪几个城市

山东东南部的城市是临沂和日照。具体介绍如下:

1、临沂

临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近黄海,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结合点,位于鲁南临港产业带、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东陇海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城市东连日照,西接枣庄、济宁、泰安,北靠淄博、潍坊,南邻江苏。

2、日照

日照市位于东经118°25′~119°39′,北纬35°04′~36°04′之间,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山东半岛东南部。东临黄海,西接临沂市,南与江苏省连云港市毗邻,北与青岛市、潍坊市接壤,隔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宽约90公里,总面积5359平方公里。

(9)东至空气质量扩展阅读

临沂和日照的地形地貌:

1、临沂

临沂以沂、沭河为中心,西、北、东三面群山环抱,向南构成扇状冲积平原。山地、丘陵、平原面积比例为2:4:4。山地集中分布在沂水、沂南、蒙阴、平邑、费县、莒南等县。地势较高,海拔400米以上。山地植被比较茂密,是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的主要基地。

丘陵主要分布于山区外围,沂水、沂南、莒南、兰山、兰陵、临沭、郯城、平邑等地都有分布,以沭河以东分布最广,海拔200米─400米。

2、日照

日照市属鲁东丘陵,总的地势背山面海,中部高四周低,略向东南倾斜,山地、丘陵、平原相间分布。最高点为五莲县境内马耳山,海拔706米;最低点为东港区东海峪村,海拔1~1.5米。

山地占总面积的17.5%,丘陵占57.2%,平原占25.3%。日照地处海滨,境内地貌类型多样,有平原、山丘、水域、湿地、海洋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

10. 谁来管管安徽东至香隅化工园的重污染

这事要在这里问吗?找厂里讲道理是没用的,找当地政府也是没用的,找上级、找法院都要要耗很长时间的,找媒体,媒体不一定担这个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带个炸药包去炸了那个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