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大鼓
❶ 跳什么舞最热情奔放豪迈又有气质
蒙族舞蹈的节奏及动律特点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
维族舞蹈的节奏及动律特点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歌舞形式,它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其音乐由多首歌舞曲连缀而成,热情奔放,明朗欢快。赛乃姆舞蹈自由活泼,没有固定的程式,舞者即兴表演,合上音乐节奏即可。可一人独舞、两人对舞或三五人甚至更多的人同舞,这种舞蹈节奏时快时慢。赛乃姆的音乐,是在各地区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歌舞音乐,曲调优美、深情,节奏鲜明,由于赛乃姆的音乐和节奏特点,使得舞蹈动作抒情优美,婀娜多姿。在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形成过程中,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赛乃姆,成为每个木卡姆中的组成部分,而赛乃姆仍以其独立的形式广泛流传。
各地的赛乃姆风格有所不同,和田、喀什、阿图什、阿克苏等地区的赛乃姆比较明快活泼、深情优美,步伐轻快灵巧,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伊犁赛乃姆欢快且生气勃勃,它吸收了一些其它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哈密赛乃姆细腻朴实,音乐比较缓慢,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库车、库尔勒等地的赛乃姆自然细腻,内容深刻;多郎赛乃姆嘹亮豪放。
多朗舞:“多朗”一词,是维吾尔族人的自称,也是舞蹈形式的名称。多朗舞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形式完整、动作粗犷矫健的一种民间舞蹈,盛行在叶尔羌河畔的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地区。多朗舞以双人对舞为基础,是一种带有竞技性的组舞。每逢婚嫁、喜庆日欢聚时,都跳多朗舞。多朗舞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舞者必须自始至终跳完整个舞蹈,中途不准退出,观众也不得随便离开舞场。
由于地理位置和其它因素所致,使多朗舞较多地保持了原有的草原生活气息和艺术特色。多朗舞的伴奏音乐叫“多朗木卡姆”或“多朗赛乃姆”。它和十二木卡姆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歌舞组曲,曲调结构朴实,演唱风格宽广豪迈,保持着浓郁的草原风格和劳动气息。现在保存下来的多朗木卡姆有九套,每套有不同的名称,多用“比亚万”(意为戈壁草滩)等富有地区特色的名称,作为曲调的标题。每套木卡姆是由不同节奏的五个段落组成,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谐自然,由慢到快逐渐过渡到高潮。
萨玛舞:是维吾尔族劳动人民在年节时集体欢跳的一种古老而欢快的民间舞蹈,动作朴实有力。它主要流行在南疆喀什、莎车一带。
除年节外,一般欢庆场合有时也跳萨玛。节日的清晨,人们到清真寺做完礼拜之后,向大礼拜寺的广场,清真寺屋顶上的乐师便开始敲起纳合拉鼓,吹起唢呐,随着乐鼓的声音,大家合着鲜明有力的萨玛曲调,跳起萨玛舞。萨玛舞的动作和鼓的节奏配合紧密。“咚”的时候多是全脚着地,身体下压,微顿,抬步时两手随身体的俯仰而轻摆,常用跳转、擦地空转等技巧动作。跳萨玛舞的大都是男性。
伴奏萨玛的主要乐器是铁鼓和唢呐。铁鼓以音高不同的两个鼓为一组,发出“咚”、“当”的声音,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大的场合,有时有两三组,外加一个音色更浑厚的大鼓,突出“咚”的音响效果。鼓的节奏决定着舞蹈的快慢和动作的和谐统一。有经验的鼓手,使鼓点敲击的变化多样,激励着舞者和观众的情绪。唢呐吹奏的曲调比较灵活,不受鼓的限制,有时拖两三个小节的长音,或音歇三、四小节,以突出鼓的节奏。
夏地亚纳:“夏地亚纳”维吾尔语称之为“欢乐的舞”,是在节日和盛集大会中,群众集体跳的一种民间舞蹈,参加人数不限,以小跳步为主,两脚交换跳起,两臂向上、向左、向右,手掌内外快速抖动,给人以欢乐、轻快之感。
夏地亚纳的音乐曲调比较灵活,常根据不同场合而变化。各地区的夏地亚纳的曲调,区别不是太大。喀什地区的,比较欢腾华丽;麦盖提的,则显得浑厚有力,进行曲的特点更明显。
夏地亚纳的伴奏乐器也比较自由,乐器可多可少,可用长短不同的唢呐、音色不同的若干对铁鼓和大小不一的手鼓合奏,也可用弦乐和手鼓伴奏。
纳孜尔库姆:是别具一格的民间舞蹈,多由男性即兴舞蹈,以双人对舞为主,带有竞技性。产生于吐鲁番,流行于鄯善、托克逊、哈密等地区。
纳孜尔库姆是在婚礼、喜庆节日和晚会中最精彩的表演。它多在赛乃姆的后面或吐鲁番木卡姆后面举行。步法以蹲步、跳步为主,保持两膝微屈,上身松弛,舞者以诙谐、幽默的动作模拟各 种劳动或各种人物形象。
纳孜尔库姆的音乐节奏,风格独特,可用各种乐器伴奏,主要有弹拨尔、热瓦甫、艾捷克、唢呐、手鼓和铁鼓等。有时只用唢呐、铁鼓伴奏、除音色高低不同的一组铁鼓外,常加上一个音色浑厚的大鼓连续击打单一的节奏。有经验的鼓手,可结合表演者的情绪变化。抑扬顿挫地击打出富有感情的鼓点,以此烘托舞蹈表演。
盘子舞:是表演性道具舞蹈,是维吾尔族古老的民间舞蹈之一,产生于古老的库车,流行于新疆库车、喀什、伊犁、乌鲁木齐、麦盖提等地。属于女性抒情舞蹈,动作婀娜多姿,优美动人。舞者头上顶碗,双手各拿一个小盘子和筷子,指挟竹筷,随着音乐的节拍,用筷子敲击盘子,随之起舞。跳舞时除手上击打盘子外,有的在头上顶的碗里倒上茶水,有的则是用嘴里叼着的勺把击打头上的碗。还有的头顶一维吾尔族式茶壶、壶上放二、三只碗。这种舞蹈有一定的难度,并带有杂技的色彩。
盘子舞的音乐,一般用的是抒情性民歌,节奏舒展,曲调悠扬动听,音乐和伴奏乐器与赛乃姆基本相同。
手鼓舞:手鼓舞是一种表演性民族舞蹈。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舞蹈形式,流行于新疆各地。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进行。舞蹈的特点是动作敏捷、节奏多变,多用高难度的旋转与腰部技巧。
山羊舞:“山羊舞”,表演者用简单的道具扮成山羊,悄悄地来到围坐在地毯上群众的后面,先“咩-、咩-”地叫唤两声,然后和着乐曲蹦跳进场,表演吃草、喝水、磨角,又去用角顶人等,总会引起小的骚动和欢笑。
击石舞:又叫“塔什”舞,流行于南疆阿克苏、喀什、莎车、和阗一带。“击石”是维吾尔族的一种民间打击乐器。双手各持两片石头,将二片石头夹于拇指与食指、食指与中指间,靠手指的弯直和手腕的抖动发出声音。击石舞多采用赛乃姆的基本动作,脚的步伐有“三步一抬”、“前后点步”、“垫步”、“单腿跪蹲”等。手的打击姿态有两臂平伸、一手在头上,一手在胸前,或一手在体旁一手在胸前等。
❷ 京东大鼓的代表人物
邓殿奎
涪嘉庄年间(1770年前后)京东怯大鼓崛起。邓殿奎以远祖青云峰、近祖李文通排出师门字辈:“青、文、奎、连、永、宝、景、怀、玉、成”,收徒传艺。尤在香河、宝坻、蓟县、三河一带收徒甚多,首传之得意门徒为陈连登。陈又传宝坻县朱家铺人邹永山,邹再传邳家铺于氏兄弟于七和于九(于宝庆)。经几代传人的努力,使京东怯大鼓在唱词和唱腔等方面均有很大改进,其间,以于七的贡献较为卓著。
于七,本名不详,大约活跃于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约1851——1909),原是读书人,后因仕途不通而随其弟于九“下海”说书。他对传统书词进行修订整理,又广泛吸收民歌小调的音乐素材,特别是吸收了京东南部香河、宝坻、安次一带流行的田歌,丰富了京东怯大鼓的唱腔。这种田歌系农夫下田劳作间歇时,集在一起击打农具即兴编唱的民歌,称“乐乐停停”,或“乐停调”,又作“乐亭调”。一般是四句一番,唱乐了即停。这种吸收田歌后创制的新腔影响面广,仿效者众,于七也很快成了京东一带名声最大的鼓书艺人。
张增德
与此同时,宝坻县乐亭调大鼓艺人张增德(外号张瘸老、张铁板),也吸收了被称为“地头调”的“乐乐停停调”演出。他的拿手书目为《拆西厢》、《刘伶醉酒》、《洞宾采药》。经他革新的唱腔较之原腔曲调缓慢,如开腔演唱的第一个唱句“未开书我先表这头一回哎咳”,一个长拖腔可达十余板,后人称之为“十三咳”。
王宪章
稍晚于于七的梅门传人王宪章,亦以演唱乐亭调著称,当时京东群众称唱大鼓书最好的属“南于七,北宪章”。后辈艺人也称“南于七、北宪章”是乐亭调大鼓最有贡献的前辈。
同时,京东怯大鼓流行范围日广,成为流行河北北部承德、廊坊、张家口、保定、沧州及唐山部分县份,甚至京津大埠和东北地区的大曲种,其别名也逐渐多起来。1880年王宪章去东北演出,所唱之京东怯大鼓以其家乡定名为平谷调大鼓。在东北广收弟子,回乡后又收弟子,并称所演为“平谷调”,到晚年他去北京演出时,也称之为乐亭调大鼓。
陈善术
艺名陈怀德,1911年生于本市新集镇大掠马村。三河市民间艺人,以演唱京东大鼓和乐亭大鼓(本市人称“平谷调”亦称“铁片大鼓”和“京东怯大鼓”);是京东大鼓农村派代表人物。
陈善术自幼酷爱大鼓书。每逢集市庙会便到书场边听边学,回家后便私下仿之。自己没有梨花板(大鼓书板)便用农具耠子头砸制而代。年至20岁左右,即能说长篇大书《杨家将》、《刘公案》、《五龙传》等书。因其祖母反对,从艺大鼓书职业一直未能如愿。
1932年,其祖母去世,陈善术带艺拜鼓曲“青门”艺人张明奎为师。出徒侯在京东东北各地卖艺乞生。经常与其叔叔魏永富(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魏喜奎的父亲,故魏喜奎称其为师兄)搭伙合作。在东北时,曾与“轧关东”亦称“浪刘”的刘金山同下书场,得到大鼓名家王宪章(平谷人,素有南于七北宪章之称的鼓王)的好评。
建国后,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魏喜奎三次下书邀他进京从艺,只因种种原因终未去成。1960年,加入辽宁省黑山县曲艺团,后因身体欠佳回乡修养至此便边务农边在附近乡村演唱。1984年,三河市举办全市文艺汇演,年已七十多岁的陈善术演唱了其拿手的唱段《华容道》,行腔吐字、气质身段等均不减当年,受到观众极大称赞。
陈善术从事大鼓书艺术几十年,演唱过众多曲目,长篇有:《杨家将》、《小隋唐》、《刘公案》、《康熙私访》、《五龙传》、《水牢金印》等近十部。短篇有:《华容道》、《草船借箭》、《战长沙》、《武家坡》、《刘云打母》、《宝玉探病》等几十段。自创曲目有:《劝地主低头》、《军民合体抗战》、《炮打永定门》等。
❸ 女生学架子鼓的好处和坏处
学习架子鼓的好处:
1.鼓是一种节奏性的乐器,可以培养良好的节奏感,掌握好音乐基础。学好架子鼓以后如果再去学别的乐器会比普通人要轻松很多。
2.促进脑力的开发。
3.锻炼四肢协调的能力和平衡能力。
4.能促进增强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及自我心理控制能力。
5.培养在音乐方面有一技之长,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坏处:
1.架子鼓对耳朵会有一定的影响
2.打架子鼓需要劈开腿进行底鼓及踩镲的运用,可能家长、或者思想保守的人来说并不雅观。
3.如果想要学好架子鼓需要每天进行基本功练习,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如果空余时间不够充分的话建议不要轻易去尝试。
(3)气质大鼓扩展阅读
演奏技巧
架子鼓的记谱用五线谱的低音谱表,即F谱表,低音大鼓在第一间,小鼓在第三间,1桶鼓在第四间,2桶鼓在第四线,落地鼓在第二间,大立镲分别记在上加二间和上加一线,踩镲写在下加一间和上加一间。
架子鼓并无固定的音高,一般由演奏者根据乐曲需要去调定选择。五线谱的五条线,从下往上依次叫做: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第五线。五线谱的四个间,从下往上依次叫做:第一间,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五鼓:底鼓,军鼓,高音桶鼓,中音桶鼓,低音桶鼓。
分别在的位置为:下加一间,第三线,第四间,第三间,第一间。三镲:吊镲,节奏镲(叮叮镲),踩镲。踩镲有三种击打方式:用脚踩踩镲,手击闭合踩镲,手击开镲音。
❹ 民间故事:拨浪鼓
诗可以吗:
旁耳自击持柄摇,无需叫卖是谁敲?
斑衣戏彩奉亲孝,示乐乖儿举手高。
贫家孩小传三代,富户童年玩几朝。
摊贩至今赶庙会,声担远古近情豪。
❺ 广东民歌的寓意,特色.
一、要从广东音乐的特点来看广东民歌的。广东音乐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之一,于清末民初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现在则专指丝竹音乐。
广东音乐: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而我们现在所讲的广东音乐则专指丝竹音乐(小曲)。
在近代,广东小曲盛行一时,无论是戏曲伴奏、街头卖艺还是婚丧喜庆都要演奏它,而这种乐队演奏的乐曲,又叫做“八音”、“行街音乐”、“座堂乐”。 广东音乐的音响色彩清脆明亮、华美;旋律风格华彩、跳跃、活泼;乐曲结构多为短小单一的小品,很少有大型套曲。
1921年以前是广东音乐的形成时期,它最初形成于清末民初(二十世纪始),发展迅速,不久即风行全国,在港、澳及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的地方也很盛行。清末,在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流行着不少“过场”——“又名宝字,即丝弦乐队当无唱曲时,各弦合弄之谱也”、“小调谱”,广东音乐即在这些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段时期使用的乐器有二弦、提琴(非西洋提琴也,中国乐器,形制与板胡相同,约在明代就出现)、三弦、月琴、笛(或箫)组成,俗称“五架头”,又称“硬弓”,
早期乐曲,音符较散,节奏也缺少变化,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新的特点,在曲调进行中加有多种装饰音型,称做“加花”,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欢快。这段时期的乐曲是民间流传的集体创作,二十世纪初出现了严公尚,是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此段时间的代表曲目有《旱天雷》、《连环扣》、《倒垂帘》、《三潭印月》、《饿马摇铃》、《小桃红》、《汉宫秋月》、《双声恨》、《雨打巴蕉》等。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出现了吕文成、何柳堂等专业作曲家和演奏家,原来的“硬弓”乐队也发展成“软弓”。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持续发展。
20世纪20至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专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如何柳堂、吕文成、易剑泉、尹自重等。约在1926年间,受江南丝竹影响,吕文成将二胡引进港、澳,并改用钢丝琴弦,移高定弦,成为发音清脆明亮的粤胡(又称高胡)。加入扬琴、秦琴,并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称为“三件头”,又称“软弓”。后来又在“三件头”的基础上加入洞箫、笛子、椰胡等丝竹乐器,乐队有了扩大,大约在1930年左右乐队才定型下来。代表曲有何柳堂的《赛龙夺锦》、《鸟惊喧》、《醉翁捞月》、《七星伴月》;吕文成的《步步高》、《平湖秋月》、《醒狮》、《岐山凤》、《焦石鸣琴》;尹自重的《华胄英雄》及易剑泉的《鸟投林》等。
抗日战争时期,广东音乐一度限入低谷,出现了一些低俗的作品,如何大傻的《甜姐儿》、何与年《私语》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音乐工作者对广东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并对广东音乐的和声、配器等方面进行研究改革,出版了不少的乐谱,创作并演出了大量优秀曲目,如陈德巨的《春郊试马》、林韵的《春到田间》、刘天一的《鱼游春水》和乔飞的《山乡春早》。
广东音乐目前所用的乐器有高胡、扬琴、秦琴、洞箫、大阮、中胡等,以高胡为主奏乐器,其中“滑指”是广东音乐最具特色的演奏手法,又分“小绰”、“大绰”、“小注”、“大注”、“回滑”等。主要弦式有合尺调(定弦为52)、上六调(定弦为15)、乙反调(定弦为37)、士工调(定弦63)工乙调(定弦37),各种不同的弦式表现不同的情绪。
2.音乐是一门特征鲜明的艺术,它诉诸听觉器官,主要表现手段是音响。
至于表现形式...实在是不好说..
3.唱民歌的作用更在于传播知识、喻物明理、交流感情、教育后代。
4.我们可以根据这不同的演奏方法,把种类繁多的乐器划分为几个组:用弓拉的弦乐器是一组,用嘴吹的管乐器又是一组,这一组乐器由于构造的材料不同还可以分为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两组,最后,用手来敲打的叫做打击乐器,也自成一组。
弦乐器组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四种乐器
木管乐器组包括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四种主要乐器,此外,这四种乐器又各有它的变形乐器——即短笛、英国管、低音单簧管和低音大管
铜管乐器组包括法国号、小号、长号和大号以及它们的一部分变形乐器——短号和低音长号等
打击乐器组所有的乐器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可以调整音准,即可以发出一定高度的音,这类乐器包括定音鼓、木琴、排钟、管钟和钢片琴等;第二类不能调整音准,没有一定音高,这类乐器包括三角铁、铃鼓、响板、钹、小鼓、大鼓和锣等
歌曲的演唱形式:合唱
独唱
齐唱
领唱
对唱
重唱
轮唱
二、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维吾尔民歌在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从事牧业。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词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兴填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习俗歌(包括婚礼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都表现情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哈萨克民歌中有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种体系。中国音乐体系以宫、羽调式最多。闻名全国的有《玛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民歌一般特点为热情、开朗、诚挚、动人,极富高原特色,节奏律动性强。闻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的东南部林区。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里。该区民歌有着不同层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为“诗、歌、舞”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容复杂多样,同时存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歌。由于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类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较强,曲调明快。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旋律细腻、柔和。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此外还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历史最悠久。内容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游方的起因等。曲调富于吟诵性,歌唱者多为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阿细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东北部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1949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他们的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山歌,(2)歌舞曲,(3)萨满调。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汉、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藏、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区域。自古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产生了八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儿”。该区民歌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儿”为代表性歌种,曲调高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扩、淳朴。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衬词,中外闻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语言虽同属汉语,但各地方言不同。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另一方面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l)东北都平原民歌支区;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3)江淮民歌支区;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5)闽、台民歌支区;
(6)粤民歌支区;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8)湘民歌支区;
(9)赣民歌支区;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11)客家民歌特区。
汉族民歌品种繁多,仅其不同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十大类:即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田歌、渔歌、茶歌、秧歌(包括灯歌)、风俗歌、儿歌、摇儿歌。
(1)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都、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比校发达地区。根据风格上的微小差异,该区又可分为两个小区,山东、河北及河北、苏北的一部分为第一小区;辽、吉、黑为第二小区。第二小区实际是第一小区的移民区。所以民歌同属近似风格。全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过去交通不便,民间音乐较少与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 《刨洋芋》、《绣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江苏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渔米乡之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5)闽、台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6)粤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都,广酉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这里地处亚热带,珠江横贯东西,文化与海外交流较早,使用粤方言。过去广大渔民成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8)湘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闻名曲目有《马桑村儿打灯台》、《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9)赣民歌支区
该区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地处古代吴、楚之间,吴楚文化对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此外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闻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区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民欧特区主要指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
❻ 中国舞即中国古典舞,它可以分为哪几种
一、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祭祀:兵舞、帗舞、羽舞、皇舞
巫礼:兵舞、帗舞。
驱疫
教育:小舞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
贵族子弟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
宴享:弓矢舞
鲁国雅舞:《象箫》、《南龠》舞,
二、两汉时期
1、雅乐舞:主要用于祭祀
2、俗乐舞:
郊祭乐舞、兵法乐舞、朝贺宴乐
舞四夷之乐:
东夷之乐执矛舞
西南夷之乐执羽舞
西夷之乐执戟舞
北夷之乐执干舞(兵舞)
(1)武舞
剑舞
棍舞
刀舞
干舞
戚舞
(2)文舞
长袖折腰舞
掌上舞
盘鼓舞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宫廷舞:
(1)清商乐舞 是汉民族传统民间乐舞的称谓。
《白纻舞》
《大垂手》舞,
《明君》舞、
《巴渝舞》、
《公莫舞》、
《铎舞》、
《鞞舞》等。
(2)胡舞 主要指西北少数民族的舞蹈。
《天竺乐》是印度传来的乐舞,
《龟兹乐》是来自新疆龟兹一带的乐舞。
四、大唐时期(上)
宴享宫廷舞
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百戏
(“十部之伎于庭,以备中外。一曰燕乐伎,二曰清乐伎(亦名“清商乐“),三曰西凉伎,四曰天竺伎,五曰高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安国伎,八曰疏勒伎,九曰康国伎,十曰高昌伎。 ”)、
燕乐:四部乐舞:《破阵乐》、《庆善乐》、《景云乐》、《承天乐》。
清乐:《白纻舞》、《巴渝舞》、《拂舞》、《前溪舞》、《鞞舞》。
西凉乐:代表舞蹈是《狮子舞》。
天竺乐:佛教乐舞。
康国乐:又称“胡旋舞”,是疾转如风的转圈舞。
立部伎中的《安乐》:城舞
《太平乐》:五方师子舞
《破阵舞》
《庆善舞》
五、大唐时期(下)
1、“健舞”
《剑器舞》
《胡旋舞》
《胡腾舞》
《柘枝舞》
2、“软舞”
《绿腰舞》
《春莺啭》
3、唐代大曲,又称“法曲”,属宴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散序,以器乐演奏为主;
(二)中序(拍序、歌头),以歌唱为主;
(三)破,是全曲的高潮,以舞蹈为主。
著名的大曲有《霓裳羽衣舞》、《踏金莲》、《玉树后庭花》等。
4、民间俗乐舞:
《大面》(《兰陵王入阵曲》)
《拨头》
《踏摇娘》
5、崇仙舞蹈:
《四方菩萨舞》
《五方狮子舞》
《天竺乐》
《云韶乐》
6、队舞:
如《菩萨蛮队舞》和《叹百年队舞》。
六、两宋时期
队舞:分为“小儿队”和“女弟子队”,每类又分为十个独立的队舞。
大曲歌舞:《太清舞》、《渔父舞》、《花舞》、《剑舞》
七、元明时期
1、赞佛乐舞《十六天魔舞》
《昂鸾缩鹤之舞》
2、仍采用“文舞”和“武舞”两类。
3、明代雅乐舞:用九奏三舞,三舞为《平定天下之舞》、《抚安四夷之舞》、《车书会同之舞》。九奏之后,用队舞结束宴会。舞队有《诸国来朝之舞》、《长生队之舞》等。
4、明代宫廷舞蹈见于明代的一些刻本插图中,比如《唐诗艳逸品》中的独舞者,《太妃全传》中的梅妃的“惊鸿舞”等。
八、满清时期
1、清代宫廷舞
干戚曰武功之舞
羽龠曰文德之舞
祭祀初献以武舞
亚献终献以文舞
2、队舞乐:庆隆舞(蟒式舞 玛克式舞) 世德舞 德胜舞
瓦尔喀部乐:东部少数民族(属于女真之一)乐舞
朝鲜乐:
蒙古乐
回部乐
番子乐:藏族乐舞
廓尔喀部乐:今尼泊尔乐舞
缅甸国乐
安南国乐:手执采扇而舞
❼ 十大最有气质的乐器是什么
1、鼓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我的卫星是大写的HC加上小写的music再加上02就好了 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2、笙
笙,是汉族古老的吹奏乐器,一般用十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古代八音乐器之一(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3、埙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埙的起源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4、琴
琴,今称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可供考证的文字记载,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着名的当属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由于孔子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
5、瑟
瑟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先秦便极为盛行,汉代亦流行很广,南北朝时常用于相和歌伴奏,唐时应用颇多,后世渐少使用。瑟有二十五根弦。古瑟形制大体相同,瑟体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
6、笛
笛子,一种吹管乐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
7、箫
箫,又称洞箫,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吹奏乐器。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有六孔箫和八孔箫之分,以“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两种类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
8、编钟
中国古代汉族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9、二胡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宋代称”嵇琴“、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现已成为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近代以来通过许多名家的革新,二胡成为一种最重要的独奏乐器和大型合奏乐队中的弦乐声部重要乐器。
10、琵琶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比“指”琴弦等列“、”巴“指这种乐器总是附着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接触人体相异。
最初的琵琶的形制跟现代琵琶不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古代琵琶是圆形的,不同于现代梨形的琵琶。着名乐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浔阳月夜》、《阳春白雪》、《昭君出塞》等。
学习不同的乐器,他的方法并不是一样的,但是他们都需要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式,并且是建立在自己的兴趣之上的,选择学习乐器也是需要经过深思熟虑。
❽ 乐器有几种
乐器分为4种,具体有:
1、吹管乐器
吹管乐器有:笛子、箫、笙、芦笙、巴乌、管子、唢呐等民族乐器。我国的吹管乐器发音体大部分都是竹制或者木制的。
2、弹拨乐器
弹拨乐器有:柳琴、阮、月琴、琵琶、筝、杨琴、三弦、古琴、东不拉及热瓦甫等民族乐器。我国的弹拨乐器分为横式与竖式两类。
3、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有:堂鼓、定音缸鼓、大鼓、铜鼓、大小锣、碰铃、小鼓、排鼓及大钹等民族乐器。我国的民族打击乐器品种比多,技巧也较为丰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4、拉弦乐器
拉弦乐器有:二胡、板胡、马头琴、革胡、中胡、高胡及京胡等民族乐器。拉弦乐器主要指胡琴类的乐器,拉弦乐器被广泛的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与伴奏当中。
(8)气质大鼓扩展阅读:
1、华夏乐器大多用一个字来命名,除上述乐器外,如镈、铙、瑟、筑、琴、筝、笛、笙、鼗等,而琵琶、扬琴、火不思、筚篥、唢呐等两字以上命名的大多为外来的乐器。现今的常规乐器均建立在种类繁多的古乐器基础之上。
2、民族乐器分为四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还有弦鸣乐器。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仅从己出土的文物可证实:远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乐器。
3、乐器可细分为吹口气鸣乐器:箫、夜箫、侗笛、塞箫、奖、瓦格洛、雄林、苏奈依、嘟噜、低音嘟噜、太平箫、嘎嗦、五月箫、筚箫、筚笋、勒绒、姊妹箫、双管侗笛、波晓呼、决篥杰,等等。
4、单簧气鸣乐器:巴乌、筚、筚相、苗笛、芒筒、竹叶笛、马布、筚鲁、寸笛、咚咚亏、笔管、大嘀珑、筚多喝、波芦、筚建、利列、利罗、笛列、筚尔、筚朗布浪、芒笛、美都、其篥、双管巴乌、双管筚朗叨、筚总、决列、双管竹叶笛、双管马布、菲察克、筚达、木叶,等等。
5、弦乐器是乐器家族内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古典音乐乃至现代轻音乐中,几乎所有的抒情旋律都由弦乐声部来演奏。可见,柔美、动听是所有弦乐器的共同特征。
❾ 男生弹什么民族乐器比较有气质
古琴比较有智者气质
大鼓比较有勇者气质
要是求回头率,可以选腰鼓
❿ 郭德纲十大经典相声有哪些
1、《西征梦》
美国总统布什高薪聘请对抗恐怖分子出谋划策。经典语录: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上炕认识娘们,下炕认识鞋。
2、《卖吊票》
凭着一张巧口,把一张小小戏票,诈唬得千金难求。经典语录:我坐飞机从来是头等舱,除非让他们把我轰出来。
5、《黄鹤楼》
名为唱戏,实则卖包子。经典语录: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老子上铁路。
6、《白事会》
以办丧事为主题,将北京河北天津地区的丧事风俗基本涵盖。经典语录:老爷子,你也有今天!
7、《怯大鼓》
前半部分展示优秀民间曲艺,后半部分讽刺个别民间艺人水平低下,甚至不会说唱大鼓书,却要吃喝,要住宿。经典语录:哪是屁啊,勾点儿芡就是屎。
8、《我这一辈子》
经典成名作。经典语录:偏见找到了警察:“你知道票贩子在哪儿吗?”警察看看她:“我还找呢!”
9、《我要幸福》
一个游手好闲的人追求幸福生活的经历。经典语录:有困难要帮,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帮。
10、《我要旅游》
通过描写世界各地民俗风情抖出一系列经典包袱。经典语录:巴黎有一个动物园,动物园对过儿批发市场,早点儿去还得会说:我拿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