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问杜甫
A. 关于杜甫的问题
1、选【C】
解析:
杜甫在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们不太知道的行为和品格,才足以使宋人把杜甫推崇为诗圣。也正是这些行为和品格,就连苛刻的南宋理学宗师朱熹也大加赞扬,把杜甫评价为人格上的楷模。
我们再看一下南宋理学宗师朱熹的评价。大家都知道,理学家,尤其是南宋的理学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非常严格,甚至是苛刻的。朱熹就是这样,我们看一部《朱子语类》,里面不受到他批评的历史人物是非常少的。在他们这种非常严格的道德标准的审视之下,很多历史人物都被他们无情批评。但是朱熹认为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五位人物是伟大的人物,这五位人物是哪五位呢?第一是汉代的诸葛亮;然后是唐代的三位: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颜真卿,一个是韩愈;最后是北宋的范仲淹。
朱熹所提出来的,他把这五个人称为“五君子”。
杜甫一生在政治上的建树,几乎没有多少可以值得提起的东西,因为他根本没有得到过那样的机会。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为什么也得到了朱熹的高度赞扬?
那么朱熹说得很清楚,关键在于他们五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他们在道德上面,在人格上面,都有伟大的建树。朱熹的原话这样说,他们都是光明正大、磊磊落落,这样一种在人格上面成为楷模的人。
2、选【B】
【解析:】
杜甫常常自称“儒生”“老儒”“腐儒”。
如何认识杜甫呢?为什么他如此关心世道人心、并把这些写入自己的诗中呢?这是被杜诗感动之后的思考。
杜甫是以什么思想为指导呢?杜甫常常自称“儒生”“老儒”“腐儒”,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官”,所以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B. 李白和杜甫各属于什么气质类型
李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而杜甫则是标准的现实主义诗人
C. 关于杜甫的问题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望岳
【题解】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兵车行
【题解】
见《杜工部集》,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是年,唐征伐作战,大肆征兵,致使民无宁日。杜甫有感于此,作《兵车行》以抒其愤忿之意。
【原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春望
【题解】
唐萧宗至德元年(756年)七月,杜甫得知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皇帝位,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只身投奔,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押往长安,次年春天才得脱身。在被迫留居长安的日子里,他写了许多反映沦陷区生活的诗篇,或感时忧国,或思家念亲,《春望》就是作于此时的一篇代表作。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
【题解】
见《杜工部集》。为《三吏》之一,作于公元759年。安史之乱后,唐由盛变衰,国不成国,民无宁日。是年,作者经新安、石壕等地流离迁徒,目睹官吏征丁后有感而作。《三吏》,分别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石壕,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
【题解】
杜甫“三列”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原文】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忽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白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蜀相
【题解】
见《杜工部集》。约作于上元元年(760年)。是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览、凭吊,作了这首《蜀相》,以抒述婉惜之情。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春夜喜雨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是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时在成都所作。诗人在对春雨的描述之中,流露出其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亲友资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拗。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题解】
见《杜工部集》。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自缢于林中,其将田承嗣,李怀仙皆举地降。至此,河南、河北地区相继收复。时杜甫寓居梓州(今四川三台),乃作此诗。河南河北,指今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绝句四首(其一)
【题解】
杜甫的七言绝句不多,然而这一首却是中国最流行的小诗之一。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却又深含了诗人的审美理想,极受文人学者所推许,可说是以俗为雅,雅俗共赏。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旅夜书怀
【题解】
《旅夜书怀》,是杜甫离开成都,携家乘舟东下,经过渝州(四川重庆)、忠州(四川忠县)时(765年)写的。
他早岁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到头来什么事都没有做成,只落得年老多病,亲朋零落,只身飘泊,置身于这样浩渺的江上,自己仿佛是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飞往哪里去呢?寂寞啊,寂寞!作者的感慨是很深沉的。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高
【题解】
见《杜工部集》,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时其流落夔州(今四川奉节)。古九月九有登高习俗,此诗即杜甫登高有感而作,抒写其长年飘泊、老病孤愁之感。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江南逢李龟年
【题解】
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名乐师。杜甫年青时在洛阳曾听过他的演唱。晚年飘泊江南后,杜甫竟与乐师异地重逢。这时候距“安史之乱”以前的“盛唐时期”已经十多年了,诗人和李龟年都是晚年了,在这样的境地相逢,有回忆,有伤感。于是,诗人用非常含蓄的语言,说出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原文】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D. 问首杜甫的诗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润物细无声"。长用来形容老师对学生默默地培育,潜移默化地熏陶
E. 欣赏一个男人的才华气质以及口才怎样用诗句表达谢谢!
1、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唐代:元稹《寄赠薛涛》
译文:言语巧妙好像偷得了鹦鹉的舌头,文章华丽好像分得了凤凰的羽毛。
作品原文
《寄赠薛涛》
锦江滑腻峨嵋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词客多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白话译文
锦江滑腻峨眉山秀丽,变幻出卓文君和薛涛这样的才女。
言语巧妙好像偷得了鹦鹉的舌头,文章华丽好像分得了凤凰的羽毛。
擅长文词的人都纷纷停下了自己的笔,公侯们个个想像王浚梦刀升迁那样离开那里,他们都自愧弗如。
分别后远隔烟水无限思念,这思念就像庭院里菖蒲花开那样盛,像天上祥云那样高。
2、才可必传能有几,老犹得见未嫌迟。——清代:赵翼《西湖晤袁子才喜赠》
译文:你的才华一定会长久流传,我有幸晚年见到你也不算晚了。
作品原文
《西湖晤袁子才喜赠》
不曾识面早相知,良会真诚意外奇。
才可必传能有几,老犹得见未嫌迟。
苏堤二月如春水,杜牧三生鬓有丝。
一个西湖一才子,此来端不枉游资。
白话译文
我们不曾见面就早已知道姓名,这次意外相聚让我格外惊奇。
你的才华一定会长久流传,我有幸晚年见到你也不算晚了。
二月的苏堤涨着春水,我曾像杜牧一般风流,如今却已鬓边生白。
一赏西湖一见你,不枉费我这里游玩啊。
3、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唐代:李商隐《贾生》
译文: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作品原文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白话译文
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4、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唐代:王安石《咏竹》
译文:竹子曾与蒿草、蒺藜同受雨露的滋润,最终则伴随松柏傲然挺立于结冰凝霜的寒冬。
作品原文
《咏竹》
人怜直节生来瘦,
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
终随松柏到冰霜。
作品译文
人们爱竹直而有节,且生来清瘦,更赞美它越老越坚硬、刚强。竹子曾与蒿草、蒺藜同受雨露的滋润,最终则伴随松柏傲然挺立于结冰凝霜的寒冬。
5、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译文:沉潜的龙,姿态是多么幽闲多么美妙啊,高飞的鸿鸟,声音是多么响亮多么传远啊。
作品原文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沈。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狥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白话译文
沉潜的龙,姿态是多么幽闲多么美妙啊!高飞的鸿鸟,声音是多么响亮多么传远啊!我想要停留在天空,却愧对天上的飞鸿;我想要栖息川谷,却惭对深渊的潜龙。我仕进修德,却智慧拙劣;我退隐耕田,却又力量无法胜任。
为了追求俸禄,我来到这偏远的海边做官,兼又卧病在床,面对著光秃秃的树林。每天蒙著被子,睡著枕头,浑不知季节气候的变化。偶然间揭开窗帷,暂且登楼眺望。
倾耳细听有那流水波动的声音,举目眺望有那巍峨高峻的山岭。初春的阳光已经代替了残余的冬风,新来的阳气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不知不觉池塘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
想起《采繁祁祁》这首豳诗,真使我伤悲,想到《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更是让我感慨。唉!独居的生活真容易让人觉得时间难捱、特别长久,而离开群体的处境也真是让人难以安心。
坚持节操那里仅仅是古人才做得到呢?所谓的“遯世无闷”今天在我的身上已经验证、实践了。
F. 杜甫的诗歌是如何体现杜甫人格的
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对天下苍生的赤诚之心。
杜甫留给我们的1400余首诗歌,记录了历史的风云,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抒发了自己的心声;人们也从这些篇什中认识了杜甫,看到他的诗歌的不朽价值,并且深刻地感受到贯穿其中的精神。
这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对天下苍生的赤诚之心,就是对社会的责任与理想的履践。这种精神,也就是杜甫的人格精神,它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成为杜甫精神遗产的重要方面。
(6)气质问杜甫扩展阅读:
人格的形成,先天的气质禀赋为不可忽视的基础,后天的环境为决定的因素。杜甫人格精神的形成,与其家世有着深刻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儒学影响、诗歌传统与个人幼年遭遇。
他从小受着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对孔孟倡导的忧患意识、忠恕之道、仁爱精神、恻隐之心等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能身体力行,而对功名的渴望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强烈关注,也与其儒学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
杜甫在接受儒学教育的同时,又深受家庭诗歌传统的影响。他的祖父杜审言,其文才在当时享有盛名,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年与沈佺期、宋之问唱和,对今体诗形成的确立多有贡献。
G. 李白和杜甫各属于什么气质类型心理学上把人分为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
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我想李白是多血质,杜甫是抑郁质的!我是根据两个人的性格和人生遭遇判断的!
H. 采访杜甫应该问什么问题
采访杜甫应该问什么问题可以问他关于国家的看法,爱国方面的问题。
I. 谁知道杜甫问天行的原文
杜甫无《问天行》一诗,您看看这两句也不是歌行体的,
又上网查了下,这是一副对联:
这是由夏茹冰先生所作对联演变。
八十年代中期,盛行领导与群众协商对话,彼此化解矛盾,增强团结,激发了建设的热情。现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国楹联报主编夏茹冰先生作《赞协商对话》联云:
水本无华,相荡乃兴潋滟
石孰有火? 互击而闪灵光!
并从音韵学上作了阐释:
下联中"石"、"孰"、"击'皆为古入今平字,其中"孰"、"击"二字处于音步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