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
Ⅰ 空气检测标准的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由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联合起草小组起草。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标准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安全所,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环境工程所。
标准于2002年11月19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卫生部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质量参数及检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住宅和办公建筑物,其它室内环境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具体检验方法
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
居住区大气中苯、甲苯和二甲苯卫生检验标准方法气相色谱法
居住区大气中二氧化氮检验标准方法改进的Saltzman法
环境空气中氨的标准测量方法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纳氏试剂比色法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空气质量 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注:此标准的只有经国家CMA等相关资质认证的室内空气检测机构才可执行。
Ⅱ 空气质量检测要监测哪些气体
GB/T 15262 空气质量 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GB 8970 空气质量 二氧化硫的测定版──四氯汞盐副玫瑰苯胺权分光光度法
GB/T 15432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测定──重量法
GB 6921 空气质量 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
GB/T 15436 环境空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Saltzman法
GB/T 15435 环境空气 二氧化氮的测定──Saltzman法
GB/T 15437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GB/T 15438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
GB 9801 空气质量 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
GB 8971 空气质量 苯并[a]芘的测定──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
GB/T 15439 环境空气 苯并[a]芘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15264 空气质量 铅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5434 环境空气 氟化物的测定──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 15433 环境空气 氰化物的测定──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Ⅲ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和不分散红外吸收法的概念是一样的吗
就是不分光,用一个宽波长范围的光源,用两个窄带滤光片分别在检测器之前滤光,两个检测器一个作为传感器,一个作为参比。对比两个检测的信号,得出被测气体吸收了多少红外光从而得出浓度。市场上采用这种技术的产品很多,基本上都以分析仪为称呼,简称 NDIR !
NDIR红外气体分析仪资料
一 前言
NDIR红外气体分析仪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的气体分析技术,特别连续污染物监测系统(CEMS)以及机动车尾气检测应用中十分普遍。国内NDIR气体分析仪的主要厂家大都采用国际上八十年代初的红外气体分析方法,如采用镍锘丝作为红外光源、采用电机机械调制红外光、采用薄膜电容微音器或InSb等作为传感器等。由于采用电机机械调制,仪器功耗大,且稳定性差,仪器造价也很高。同时采用薄膜电容微音器作为传感使得仪器对震动十分敏感,因此不适合便携测量。随着红外光源、传感器及电子技术的发展,NDIR红外气体传感器在国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无机械调制装置,采用新型红外传感器及电调制光源,在仪器电路上采用了低功耗嵌入式系统,使得仪器在体积、功耗、性能、价格上具有以往仪器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 NDIR气体分析基本机理
当红外光通过待测气体时,这些气体分子对特定波长的红外光有吸收,其吸收关系服从朗伯--比尔(Lambert-Beer)吸收定律。设入射光是平行光,其强度为I0,出射光的强度为I,气体介质的厚度为L。当由气体介质中的分子数dN的吸收所造成的光强减弱为dI时,根据朗伯--比尔吸收定律: dI/I=-KdN,式中K为比例常数。经积分得:lnI=-KN+α (1) , 式中:N为吸收气体介质的分子总数;α为积分常数。显然有N∝cl,c为气体浓度。则式(1)可写成:
I=exp(α)exp(-KN)=exp(α)exp(-μcL)=I0exp(-μcL) (2)
式(2)表明,光强在气体介质中随浓
度c及厚度L按指数规律衰减。吸收系数
取决于气体特性,各种气体的吸收系数
μ互不相同。对同一气体,μ则随入射波
长而变。若吸收介质中含i种吸收气体,
则式(2)应改为:
I=I0exp(-l∑μi ci) (3)
因此对于多种混合气体,为了分析特定
组分,应该在传感器或红外光源前安装
一个适合分析气体吸收波长的窄带滤光
片,使传感器的信号变化只反映被测气体浓度变化。
图1为NDIR红外气体分析原理图:以 CO2分析为例,红外光源发射出1-20um的红外光,通过一定长度的气室吸收后,经过一个4.26μm波长的窄带滤光片后,由红外传感器监测透过4.26um波长红外光的强度,以此表示CO2气体的浓度,
三 电调制NDIR红外气体传感器关键技术
在设计传感器的光学系统部分时,为了减少红外传感器微弱信号的衰减以及外界信号干扰,将前置放大电路也一并放在光学部件上,并采取了一定的电磁屏蔽措施。为了使气体红外吸收信号具有较好的分辨率,在进行结构设计时,红外光源、气室、红外探测器应设置在同一光轴上。此外为了使得信号足够大,可以使用椭圆型或抛物线型反射镜。红外光源由稳流供电,供电电压和电流根据使用的光源不同而不同。工作时,传感器根据预先设定的调制频率发出周期性的红外光,红外光源发出的红外光通过窗口材料入射到测量气室,测量气室由采样气泵连续将被测气体通入测量气室,气体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光,透过测量气室的红外光由红外探测器探测。由于调制红外光的作用红外传感器输出交流的电信号,通过其后的前置放大电路放大后在一次经过高精密放大整流电路,得到一个与被测气体浓度对应的直流信号送入测控系统处理。红外传感器内有温度传感器探测其工作环境温度。红外传感器信号经过测控系统,并经数字滤波、线性插值及温度补偿等软件处理后,给出气体浓度测量值。
采用了以下关键技术:
1.红外光源及其调制
pulsIR,reflectIR等新型电调制红外光源等,升降温速度很快.
红外光源发射窗口上安装有透明窗,一方面可以保证发射的红外光波长在特定范围内,适合于对常规的气体如CO2、CO、CH4、NO、SO2等气体进行测量。此外也可以阻止外界环境对光源温度的影响。
2.镀膜气室
采用气室与外支撑分离的结构,安装时只需将气室固定安装在支撑结构的中心即可。此种结构设计保证了该部件易于装卸、更换;同时由于与外支撑分离,进一步减小了外界条件的影响,使仪器能适应复杂环境下工作。此外原来一些需要较长气室的传感器,采用以往方法加工镀膜工艺十分困难,采用此法后将十分容易,成本也将大大降低。传统气室采用了与外支撑一体化设计,具有制造容易、安装方便等优点,但受外界温度波动影响较大;其次,由于被分析气体成分复杂,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如SO2、NOx等,长时间使用后气室极易被污染,直接影响测量精度。
3.红外探测器
红外探测器,NDIR气体传感器的核心部件,测量精度很大程度取决于传感器的性能高低。本研究采用高灵敏度红外传感器,例如TPS2534Gx/Gy,TPS4339Gw/Gx/Gy/Gz,在其封装上固定安装有针对不同气体的窄带干涉滤光片,可以实现对不同气体的测量。为了确保红外探测器得到较强的稳定信号,可以设计一种红外探测器定向轴,即使在前置放大板上焊接的红外探测器位置有一定的偏差,本传感器也可确保与红外光源和气室位于同一光学中心轴上。
红外探测器接收红外光产生的信号十分微弱,极易受外界的干扰,因此稳定可靠的前置放大电路是关键,最好采用高精密、低飘移的模拟放大电路,并采用窄带滤波电路。前置放大电路具有精度高、漂移小、响应快的特点。前置放大出来的信号通过二级放大电路,直接输出一个与气体浓度对应信号,并送入测控系统,通过非线性校正和补偿后得到气体浓度。
4、 传感器测控系统
为了实现NDIR气体传感器的测量、控制以及自动标定等功能,需要一个合适的微控制器来管理传感器。传感器测控系统 通过采集红外输出信号及测量标准气体曲线,采用非线性校正算法可以直接得到测量气体的浓度。
通过采用以上技术,NDIR红外气体传感器的结构比以往仪器将大大简化,仪器功耗也大幅度降低(只有以往的1/4),传感器的成本也不到以往技术的1/4。此类传感器可以实现模块化和标准化,因此更加适合在我国广泛使用美国进口普卫欣防雾霾 祝您健康 天 《猫》。
Ⅳ 谁做过 二氧化硫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验证报告
你好
实验十七
气二氧化硫测定
、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光光度(
A
1
)
1
实验目
1.1
掌握本基本原理
1.2
巩固气采器及吸收液采集气品操作技术
1.3
用比色测定
SO
2
2
实验原理
二氧化硫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稳定羟基甲磺酸加化合物品溶液
加入氢氧化钠使加化合物解释放二氧化硫与盐酸副玫瑰苯胺、甲醛作用
紫红色化合物根据颜色深浅用光光度计
577nm
处进行测定
本主要干扰物氮氧化物、臭氧及某些重金属元素加入氨磺酸钠消除氮
氧化物干扰;采放置段间使臭氧自行解;加入磷酸及环二胺四乙酸二
钠盐消除或减少某些金属离干扰
10mL
品存
50μ
g
钙、镁、铁、镍、
锰、铜等离及
5μ
g
二价锰离干扰测定
本适宜测定浓度范围
0.003
~
1.07mg/m
3
低检限
0.2μ
g/10mL
用
10mL
吸收液采气
10L
低检浓度
0.02mg/m
3
;用
50mL
吸收液
24h
采气
300L
取
10mL
品测定低检浓度
0.003mg/m
3
3
实验试剂
除非另说明
析均使用符合家标准析纯试剂蒸馏水或同等纯度水
3.1
氢氧化钠
(NaOH)
溶液
1.5mo1/L
称取
60g NaOH
溶于
1000mL
水
3.2
环已二胺四乙酸二钠
(CDTA-2Na)
溶液
0.05mo1/L
称取
1.82g
反式
1
2-
环已二胺四乙酸
[(trans-l
2-cyclohexylenedinitrilo)tetra-acetic acid,
简称
CDTA]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3.1)6.5mL
用水稀释至
100mL
3.3
甲醛缓冲吸收液贮备液:
1
(
A
)本与
GB/T15262
-
94
等效
吸取
36
%~
38
%甲醛溶液
5.5mL
CDTA-2Na
溶液
(3.2)20.00mL
;称取
2.04g
邻苯二甲
酸氢钾溶于少量水;三种溶液合并再用水稀释至
100mL
贮于冰箱保存
1
3.4
甲醛缓冲吸收液
用水甲醛缓冲吸收液贮备液
(3.3)
稀释
100
倍临用现配
3.5
氨磺酸钠溶液
6g/L
称取
0.60g
氨磺酸
(H
2
NS0
3
H)
置于
100mL
容量瓶加入
4.0mL
氢氧化钠溶液
(3.1)
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溶液密封保存用
10
3.6
碘贮备液
C(1/2I
2
) =0.1mol/L
称取
12.7g
碘
(I
2
)
于烧杯加入
40g
碘化钾
(KI)
25mL
水搅拌至完全溶解用水
稀释至
1000mL
贮存于棕色细口瓶
3.7
碘溶液
C(1/2I
2
)
=
0.05mol/L
量取碘贮备液
(3.6)250mL
用水稀释至
500mL
贮于棕色细口瓶
3.8
淀粉溶液
5g/L
称取
0.5g
溶性淀粉用少量水调糊状慢慢倒入
100mL
沸水继续煮沸至溶
液澄清冷却贮于试剂瓶临用现配
3.9
碘酸钾标准溶液
C(1/6KIO
3
)
=
0.1000mol/L
称取
3.5667g
碘酸钾
(
KIO
3
优级纯
经
110
℃干燥
2h
)溶于水移入
1000m1
容量瓶
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
3.10
盐酸溶液
(1
+
9)
量取
1
份盐酸(
HCl
)
9
份水混合均匀
3.11
硫代硫酸钠
(Na
2
S
2
O
3
)
贮备液
0.10mol/L
称取
25.0g
硫代硫酸钠
(Na
2
S
2
O
3
·
5H
2
O)
溶于
1000mL
新煮沸已冷却水加入
0.2g
水碳酸钠贮于棕色细口瓶放置周备用溶液呈现混浊必须滤
3.12
硫代硫酸钠
(Na
2
S
2
O
3
)
标准溶液
0.05mol/L
取
250mL
硫代硫酸钠贮备液
(3.11)
置于
500mL
容量瓶用新煮沸已冷却水稀
释至标线摇匀
标定:吸取三份
10.00mL
碘酸钾标准溶液
(3.9)
别置于
250mL
碘量瓶加
70mL
新煮沸已冷却水
加
1g
碘化钾
振摇至完全溶解
加
10mL
盐酸溶液
(3.10)
立即盖瓶塞摇匀于暗处放置
5min
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3.12)
滴定溶液至浅
黄色加
2mL
淀粉溶液
(3.8)
继续滴定溶液至蓝色刚褪终点硫代硫酸钠标准溶
液浓度按式
(1)
准确计算:
C
=
v
10.00
0.1000
?
(
1
)
式:
C
—
—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浓度
mol/L
;
V
—
—
滴定所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体积
mL
3.13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
(EDTA-2Na)
溶液
0.5g/L
称取
0.25g EDTA[
-
CH
2
N(CH
2
COONa)CH
2
COOH]
2
·
H
2
O
溶于
500mL
新煮沸已冷却水
临用现配
3.14
二氧化硫标准待标液
称取
0.200g
亚硫酸钠
(Na
2
SO
3
)
溶于
200mL EDTA·
2Na
溶液
(3.13)
缓缓摇匀防
充氧使其溶解放置
2
~
3h
标定溶液每毫升相于
320
~
400μ
g
二氧化硫
3.15
标定
吸取三份
20.00mL
二氧化硫标准待标液
(3.14)
别置于
250mL
碘量瓶
加入
50mL
新煮沸已冷却水
20.00mL
碘溶液
(3.7)
及
1mL
冰乙酸
盖塞
摇匀
于暗处放置
5min
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3.12)
滴定溶液至浅黄色
加入
2mL
淀粉溶液
(3.8)
继续滴定
至溶液蓝色刚褪终点记录滴定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体积
V
mL
另吸取三份
EDTA-2Na
溶液
(3.13)20mL
用同进行空白试验记录滴定硫代硫酸
钠标准溶液
(3.12)
体积
V
0
mL
平行滴定所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体积差应于
0.04mL
取其平均值二氧
化硫标准溶液浓度按式
(2)
计算:
C
=
1000
20.00
32.02
C
V)
-
Vo
(
)
3
2
2
(Na
?
?
?
O
S
(
2
)
式:
C
—
—
二氧化硫标准待标液浓度
μ
g/mL
;
V
0
——
空白滴定所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体积平均值
mL
;
V
——
二氧化硫标准待标液滴定所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体积平均值
mL
;
C
(Na2S2O3)
——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3.12)
浓度
mol/L
;
32.02
——
二氧化硫
(1/2SO
2
)
摩尔质量
3.16
二氧化硫标准溶液贮备液
标定二氧化硫标准待标液(
3.14
)
准确浓度
立即用吸收液
(3.4)
稀释每毫升
含
10.00μ
g
二氧化硫标准溶液贮备液稳定
6
月
2 :
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测定建议
固定源废气二氧化硫检测主要:碘量、定电位电解、非散红外吸收目前环境监测部门烟道内二氧化硫浓度测定普遍采用定电位电解完其主要原理二氧化硫气体传器电解槽内发氧化原反应通产扩散电流确定二氧化硫浓度快捷、简便准确程度却受面素影响 、定电位电解工作原理
烟气SO2 扩散通传器渗透膜进入电解槽定电位电极发氧化原反应:
SO2 + 2H2O = SO4-2 + 4H+ + 2e
由产极限扩散电流i定范围内其电流与SO2浓度比即:
规定工作条件电转移数Z、拉第数F、扩散面积S、扩散系数D 扩散层厚度δ 均数所SO2 浓度由 极限电流i 决定 二、 影响素
影响SO2检测结主要素:湿度、负压、干扰气体其干扰气体主要:HF、H2S、NH3 、NO2、CO其COSO2检测结干扰关于CO气体SO传器干扰外传器技术说明书指:300 ppm(375 mg/m3 )CO标气作用SO:输交叉干扰值<5 ppm(14 mg/m3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CO含量往往于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375 mg/m3 、甚至远远于375 mg/m3检测数据CO浓度超10 000 mg/m3种情况由于CO存导致SO:传器显示浓度比实际值增加能忽略计CO与SO2检测程比图:
比图看氧化碳二氧化硫浓度测试影响值值影响率3%左右般情况燃烧程烟道排气都含同浓度氧化碳气体并随着工况改变改变比锅炉情况氧化碳浓度值差别零几千毫克/标立米等所二氧化硫干扰零几十毫克标立米等情况目前所用烟气析仪通软件扣除氧化碳二氧化硫浓度影响值氧化碳浓度波快情况物质锅炉给料、配风、压负荷情况氧化碳浓度极短间内迅速0升几万毫克标立米仪器软件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则能准确快速跟踪扣除干扰值故二氧化硫测量值则偏差极表2所列几种同浓度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硫传器干扰数值
三、碘量检测原理
烟气SO2氨基磺酸铵混合溶液吸收用碘标准溶液滴定按滴定量计算SO2浓度反应式:
四、非散红外吸收工作原理
二氧化硫气体6.82~9μm波红外光谱具选择性吸收束恒定波7.3μm红外光通二氧化硫气体其光通量衰减与二氧化硫浓度符合朗伯-比尔定律
综所述由于二氧化硫电化传器自身性能原避免受诸素干扰所物质锅炉SO2检测程建议采用碘量或非散红外吸收减少COSO2检测值干扰 参考资料:
《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固定污染源排气二氧化硫测定-定电位电解》HJ/T57-2000
Ⅳ 空气质量是用什么方法检测
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由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联合起草小组起草。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标准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安全所,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环境工程所。
标准于2002年11月19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卫生部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质量参数及检验方法。
空气检测报告样式
本标准适用于住宅和办公建筑物,其它室内环境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具体检验方法
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
居住区大气中苯、甲苯和二甲苯卫生检验标准方法气相色谱法
居住区大气中二氧化氮检验标准方法改进的Saltzman法
环境空气中氨的标准测量方法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纳氏试剂比色法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空气质量 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注:此标准的只有经国家CMA等相关资质认证的室内空气检测机构才可执行。
Ⅵ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没有相关非甲烷总烃的标准要求,如何确定
我国石化部门和若干地区通常采用以色列同类标准的短期平均值,为5mg/m3。但考虑到我国多数地区的实测值,“非甲烷总烃”的环境浓度一般不超过1.0mg/m3,因此在制定本标准时选用2mg/m3作为计算依据。
非甲烷总烃(NMHC)从总烃测定结果中扣除甲烷后剩余值;而总烃在规定条件下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上产生响应的气态有机物总和 。
(6)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扩展阅读:
本标准引用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971 空气质量 飘尘中苯并[a]芘的测定 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
GB 9801 空气质量 一氧化碳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法。
GB/T 15264 环境空气 铅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5432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T 15439 环境空气 苯并[a]芘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479 环境空气 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 482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HJ 483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HJ 504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HJ 539 环境空气 铅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暂行) HJ 590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紫外光度法。
HJ 618 环境空气 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
Ⅶ 室内空气检测标准2017
目前(2019年3月)执行的室内空气检测标准主要有两种即: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在家具到位而未入住前或入住一段时间后),应该以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2002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
甲醛:0.01mg/m3
苯:0.11mg/m3
甲苯:0.20mg/m3
二甲苯:0.20mg/m3
氨:0.20mg/m3
TVOC:0.60mg/m3
(7)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扩展阅读:
具体检验方法
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使用非分散红外法。
居住区大气中苯、甲苯和二甲苯卫生检验标准方法:气相色谱法。
居住区大气中二氧化氮检验标准方法:改进的Saltzman法。
环境空气中氨的标准测量方法: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使用纳氏试剂比色法。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使用离子选择电极法。
空气质量: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的测定,使用气相色谱法。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使用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使用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注:此标准的只有经国家CMA等相关资质认证的室内空气检测机构才可执行。
Ⅷ 环境空气一氧化碳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法是不是最新标准
是的
环境空气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
F-HZ-HJ-DQ-0058
环境空气—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
1 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环境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测定范围为0~62.5mg/m3,最低检出浓度为
0.3mg/m3。
2 原理
样品气体进入仪器,在前吸收室吸收4.67μm 谱线中心的红外辐射能量,在后吸收室吸收
其他辐射能量。两室因吸收能量不同,破坏了原吸收室内气体受热产生相同振幅的压力脉冲,
变化后的压力脉冲通过毛细管加在差动式薄膜微音器上,被转化为电容量的变化,通过放大
器再转变为浓度成比例的直流测量值。
3 试剂
3.1 氮气:要求其中一氧化碳浓度已知,或是制备霍加拉特加热管除去其中一氧化碳。
3.2 一氧化碳标定气:浓度应选在仪器量程的60%~80%的范围内。
4 仪器
3.1 一氧化碳红外分析仪:量程0~62.5mg/m3。
2.2 记录仪:0~10mv。
3.3 流量计:0~1L/min。
3.4 采气袋、止水夹、双联球。
5 采样
5.1 使用仪器现场连续监测将样品气体直接通入仪器进气口。
5.2 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时,用双联球将样品气体挤入采气袋中,放空后再挤入,如此清洗
3~4 次,最后挤满并用止水夹夹紧进气口。记录采样地点、采样日期和时间、采气袋编号。
6 操作步骤
6.1 仪器调零:开机接通电源预热30min,启动仪器内装泵抽入氮气,用流量计控制流量为
0.5L/min。调节仪器调零电位器,使记录器指针指在所用氮气的一氧化碳浓度的相应位置。
使用霍加拉特管调零时,将记录器指针调在零位。
6.2 仪器标定:在仪器进气口通入流量为0.5L/min 的一氧化碳标定气,调节仪器灵敏度电位
器,使记录器指针调在一氧化碳浓度的相应位置。
6.3 样品分析:接上样品气体到仪器进气口,待仪器读数稳定后直接读取指示格数。
Ⅸ 空气监测的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检监测现状
2012年10月11日,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说,到“十二五”末期,我国将建成由“城市站”、“背景站”、“区域站”和“重点区域预警平台”组成的装备精良、覆盖面广、项目齐全、具备国际水平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
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由113个重点城市扩大到338个地级市(含州盟所在地的县级市),国控监测点位由661个增加到1436个。已建成14个国家环境空气背景监测站,正在我国南海海域新增一个背景站,即西沙国家环境背景综合监测站,该站已经进入建设阶段。建成31个农村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还将针对区域污染物输送监测需要新增65个站点,基本形成覆盖主要典型区域的国家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为摸清重点区域污染特征,形成特殊污染气象条件下重点地区空气质量预测和预警能力,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警监测网初步框架已构建完成,京津冀、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警监测网正在研究建立。通过一系列优化调整,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络范围更大,点位更多,有利于我们在更大的尺度上动态掌握全国空气质量变化状况。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前言
为保护人体健康,预防和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联合起草小组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标准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安全所,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建筑材料科学院环境工程所。
本标准于2002年11月19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
本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卫生部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质量参数及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住宅和办公建筑物,其它室内环境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9801 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
GB/T 11737居住区大气中苯、甲苯和二甲苯卫生检验标准方法气相色谱法
GB/T 12372居住区大气中二氧化氮检验标准方法改进的Saltzman法
GB/T 14582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
GB/T 14668空气质量氨的测定纳氏试剂比色法
GB/T 14669空气质量氨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GB 14677空气质量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 14679空气质量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GB/T 15262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GB/T 15435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Saltzman法
GB/T 15437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GB/T 15438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
GB/T 15439环境空气苯并[a]芘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15516空气质量甲醛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GB/T 16128居住区大气二氧化硫卫生检验标准方法甲醛溶液吸收-盐酸苯胺分光光度法
GB/T 16129居住区大气中甲醛卫生检验标准方法分光光度法
GB/T 16147空气中氡浓度的闪烁瓶测量方法
GB/T 17095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
GB/T 18204.13公共场所室内温度测定方法
GB/T 1204.14公共场所室内相对湿度测定方法
GB/T 18204.15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流速测定方法
GB/T 18204.18公共场所室内新风量测定方法示踪气体法
GB/T 18204.23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检验方法
GB/T 18204.24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检验方法
GB/T 18204.25公共场所空气中氨检验方法
GB/T 18204.26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测定方法
GB/T 18204.27公共场所空气中臭氧检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3.1
室内空气选题参数 indoor air quality parameter
指室内空气中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放射性参数。
3.2
可吸入颗粒物 particles with diameters of 10 μm or less, PM10
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