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去灵隐寺烧香拜佛在穿着上有什么讲究吗

1、不要穿色彩鲜艳的衣服,比如大红大紫、五颜六色、花里胡哨的衣服。尽量穿些色彩淡雅的衣服,比如灰色、黑色、蓝色、青色等,如果有海青的话,最好穿海青。

2、不要穿短裤、短裙,紧身的衣服和裤子。这样的衣服虽然在社会上很流行,但在寺庙里却极不合适,应该穿长裤,素色宽松的衣服,比如居士服、运动衣等。

3、不要穿露胸、露背、露肚脐眼的服装。到了寺庙这种清净庄严的场所,应该穿正装,以示尊重。

4、不要穿透明的衣服。

5、去寺庙之前,千万不要喷香水。



(1)佛教礼仪穿衣扩展阅读:

去寺庙烧香拜佛禁忌:

1、去寺庙之前,是不能吃荤的,在佛教之中,佛家人以慈悲为怀,当去寺庙拜佛时,那天最好不吃肉,吃斋为主,或者最好询问寺庙僧人,购买什么动物去放生为好。

2、进入寺庙正殿之时,还需要注意进寺庙礼仪,一般而言,寺庙的正殿之中,是有三个门的,中间是正门或者成为空门,旁边两个是小门,

当游客进入之时,是需要从旁边两个小门进入的,因为中间只有僧人才能行走,而小门需要从右门进入,左门出,男性的时候,需要左脚先进,女性则要相反,而步子迈得越大,证明道路会走得更宽,让人们安心。

3、去寺庙朝拜的时候,都是想去到那边烧香拜佛,可当在寺庙的小贩中买香时,小贩都会说“请香”,这也是有一定的说法的,可当在点香的时候,不能把香中的火苗吹灭,一定要等到香自动熄灭,如果自己吹,就会不小心把口水喷到香中,这些会显得自己不够尊敬。

⑵ 拜佛有哪些礼节

无论善男信女,还是文人游客,进入佛教寺庙,通常应注意以下礼仪。
1 、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迄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切勿放在佛案上。
2、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去礼拜;凡有人礼拜,不可在他的前头走过。
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宜端坐阅读。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其不可放在经上。
4、见僧人: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向他顶札时,假若他们一拜,不必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乱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打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说话。如不能听完,可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呼他人退出。女同修,去寺院在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到寺院去不能够穿太紧身暴露的衣服,不能够穿裙子.上衣的领口不能够低.穿裤子的话一定要穿超过膝盖以下的裤子.就算平时拜佛的话,穿着暴露也不是很好.我认识的一些老居士,,穿的裤子低于膝盖以下的,根本都不敢进佛堂,觉得对佛菩萨不恭敬.

印光大师曾经说过,一个念佛的人,要穿衣裤睡觉,如同在佛菩萨面前一样.

到寺院去不可以浓妆艳抹.至于是否化淡妆我不是很清楚.

女众和出家众接触的话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要递东西给出家众,如果出家众身边有男众,就请转交给男众,让男众递给出家众.

如果出家众身边没有男众,就把东西放到桌子上,让出家众自己拿.总之女众不能够和出家众有身体上的接触.要知道出家众的衣服袖口特意做得很长,为的就是伸手碰不到女众.和女众没有任何接触.

我们作为女众,如果到寺院去,有居士对我们说,我们这样或那样的做法不是很好,我们就不要再犯了,毕竟别人这样说肯定是有道理,我对此深有体会.

女众到寺院去一定要多注意,稍微不小心就要负很重的因果了.要记住:宁搅千江水,勿动道人心!

到寺院穿着暴露的果报,我听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如果故意穿着暴露的话,某世得人身的时候,可能会到青楼卖身.不知道的情况下,穿着暴露,某世得人身的时候,可能会做歌女,卖艺不卖身.另一种说法比较严重,也没有确认过,就不提.

到寺院浓妆艳抹,我听到的果报是某一世得人身的时候会容貌丑陋.我觉得女众到寺院去,能够不化妆就最好不化妆的好.

如果有同修觉得自己去寺院的时候,曾在不知道的不小心造罪了,到佛菩萨面前真正的忏悔,以后不再犯就好了.以前无意间所造的罪业经过你的忏悔会消逝的,不要有心理压力.要知道,诚心诚意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⑶ 去寺庙穿衣有什么讲究

去寺庙穿着注意什么

干净整洁

去寺庙我们的衣服要干净整洁,不能有明显的污渍,也不能有难闻的气味,尤其是那种几天没洗澡汗涔涔,是万万不能去寺庙的。

简单庄严

去寺庙穿着要简单庄严,而且不能佩戴过于鲜艳的配饰品,也不能喷浓浓的香水,这些都是对佛祖的不尊敬。

忌浓妆艳抹

去寺庙切忌浓妆艳抹,面部的清洁也意味着心灵的清净,当你有着素面对着佛祖,才能说明内心不慌,心境澄澈。

忌太暴露

去寺庙穿的衣服也不能太暴露,例如说短裙和短裤,背心那些,还有各种奇装异服、坦胸露乳的,这是对佛祖的大不敬。

以素色为好

去寺庙最好以素色为好,尽可能接近自然的着装,而且最好穿宽松,方便跪拜的衣服。如果打算穿裙子去寺庙,那么应尽量避免穿着暴露,裙子最好过膝盖的。

穿着海青讲究

如果你是打算在寺庙里参加法会或者说早晚颂课,一般寺庙会提供给你海青,不过在接受海青的时候,一定要洗干净,而且在穿好了海青之后,要特别注意,不能让衣服拖地或者被踩到。

⑷ 大家对佛门礼仪有何感想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六集) 2009/6/2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一面,我们从第三行看起,将文念一段。
【二者。威仪住持有则德。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也。大乘八万。小乘三千。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绪。出三界之梯蹬。越苦海之迅航。】
我们就看到此地。这一段是讲我们修行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所必须要学习的,『威仪』也就是规矩,「威」是威德,「仪」是仪态。在中国古代,对於这桩事情非常重视,威仪是佛法里面讲的,我们中国也有,但是中国一般说礼仪,不讲威讲礼,礼仪。我们都知道,古时候都称中国叫礼义之邦,由此可知,对於礼仪是非常重视的,人人都要学习,都不能够违犯的。可是现在没有了,现在我们到日本去还能看到一点,日本人还能保持中国古代的一点形象,也算是很难得。中国把礼仪丢掉至少有四代,我们二十年算一代,也有八十年。确实像我这个年龄,小时候我们住在农村,农村里面还有,这些礼节还有。
在古代,史书里面常讲乱世、治世,天下大治,治乱的标准是什麼?就在礼。一个是礼,一个是乐,礼是节制人的行为,用佛法讲,身口的行为,乐是调节性情,都是属於教育。我们如果细心去读历史,中国的历史是断代史,《春秋》跟《史记》我们可以说是通史,以后每个朝代有它的历史,像《汉书》、《唐书》、《宋史》,这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一个朝代政权建立,一般不会超过五年,朝廷就颁布礼乐,我们一般人生活就上轨道了。你是什麼身分,行什麼礼,穿什麼样的礼服,在以前都是有规定的,不能乱穿衣服的。士农工商,士是读书人,今天讲的知识分子,他穿什麼样的服装,农民穿什麼样的服装,工人穿什麼样的服装,生意人著什麼样的服装,他们都有分别的。为什麼?便利於行礼。这个根源从哪里来的?是从五伦来的,你看五伦里面有一条长幼有序。长幼有序在家里面是兄弟,在社会上有长幼,年幼的要跟长辈行礼,阶位低的要向在高位的人行礼。做官的都是读书人,他们的衣服上面都绣的有花纹,叫章服,文章的章。绣的花纹是代表阶级的,从前有九品,九品中正,它绣的花纹代表阶级。颜色也是代表阶级,连帝王也不例外,帝王穿的是龙袍,以后是用黄色的,黄色的多。你看他绣的龙,龙爪子不同,皇上五个爪,叫五爪金龙。亲王,皇帝的儿子、皇帝的兄弟四个爪,就少一个;清朝,贝勒只有三个爪。看起来好像一样,你看龙的爪不一样,你就晓得他有阶级。五个爪只有一个人,皇上,只有他一个人。所以礼服很重要,现在没有了,现在士农工商没有了。
清朝亡国之后,民国成立,社会就乱了,国家没有制礼、没有作乐。祭礼,祭天、祭山川鬼神、祭祖先,现在民间用的都是原先清朝的,民国没有颁布,不知道怎样做才好。像婚礼、丧礼、宴客,可以说整个社会乱了,这就是我们这里讲的『整六和之紊绪』,那就是我们的威仪疏忽了。乐,大概现在只有一个国歌,军队里面好像还有军乐,其他各个阶层里头也都没有。社会的乱相,怎麼能够上轨道?所以在将来写历史的人,写这一段的历史叫乱世。没有规矩,没有礼仪,这段时间太长了,将近一百年。一个世纪没有颁布礼乐,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到,这是很大的疏忽。这桩事情,现在既然想制礼作乐,好像也没有人了,谁对这个东西有研究?没有行不行?没有就永远混乱。如果要想社会恢复到礼义之邦、和谐社会,这个是有必要的,很有必要。在中国推行了几千年,现在我们丢掉了,丢掉社会就乱了,不知道怎麼样做好。丧服,这很重要的,老人过世,披麻戴孝是清朝的丧礼,民国没有,没有制礼。所以丧礼有很多人问我,穿什麼样的衣服?有些人信仰宗教,外国的宗教,像基督教、天主教,用他们宗教的礼服,那就是外国的,中国没有礼。你能说不对吗?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对,没礼,这就难了。乐也没有,这是个麻烦事情。看什麼时候政府觉悟了,来推行礼乐的教育,现在是要教育,不教育,颁布也没有人能做得到。所以一定要教。
『四威仪』,中国古时候,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单位,是国家基本的一个单位,是家庭。中国的家是大家庭制度,现在也没有了,中日八年战争最大的损失是中国的家消灭了。抗战之前有,抗战之后没有了,这个非常可惜。家对於中国五千年的长治久安做出最大的贡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个人,家是社会,从前一个小家庭,家庭人丁不旺也有几十口人,一家七、八十个人这都是人丁不旺的。普通的家庭,标准的家庭,大概都三百人左右,人丁兴旺的有七、八百人,所以家是个社会。这麼多人生活在一起,他是一家人,一个祖先传下来的。你看夫妇结婚,小孩生多了,我一个同学,小学二年级的同学,我们在台湾有四百人,有一个就住在屏东,前几天来看我,带一张照片给我看。我们是三十八年到台湾来的,六十年前,在这边结婚了,两个人,现在全家我看他的照片,子孙有十二个,这麼一大家。这还不算多的,我还有个朋友在台北,也是夫妻两个到台湾,现在全家有二、三十个人,你看六十年,增长多少倍。中国过去是五代同堂,第六代才分出去另外立一个家庭,五代是不分家的。从自己算起,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高祖父母五代就一百年,二十年是一代,一百年,你说他的儿孙多少,所以人丁兴旺。夫妇两个生小孩生多,多的有生十几个的,六、七个不算多,这样延续下来就有几百人。
这麼多人在一起生活,如果没有规矩,那不就乱了?所以家规重要,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这几年提倡《弟子规》,就是从前大家庭人人都要遵守的,你不遵守家就乱了。《弟子规》里面是一百一十三条,这是共同要遵守的规矩,只要你是一个人,只要你是家庭一分子,必须要遵守。除这个之外还有规矩,那是每个家不一样的,每个家有它单独的规矩,这些多半记载在家谱里面,祖宗立的法,后世的子孙世世代代要遵守。所以,家有家道、有家规、有家学、有家业,它是个团体,家能够治好,你就能治国,治国跟治家没有两样,只是扩大一点而已。所以齐家而后国治,家齐了,国是很好治的。不像现在,诸位要是读中国古书,你就能够体会到,古时候在社会上各种行业,哪种行业最轻松?哪一种行业是最愉快的?做官的。为什麼?没事,没有案子办,社会上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他没有案子办。一个月有个三、五件案子就很多了,哪像现在,现在案子办不完。所以你看从前做官的人,他没事,读书、游山玩水、作文作诗,他去玩这个消遣去了;深山里面去访道,找找道长、和尚,去谈谈佛、谈谈道,他有的是时间。哪有像现在做官,现在做官好辛苦!今天的社会,各行各业哪一行最辛苦?从政的人最辛苦,跟从前完全颠倒了。什麼原因?就是现在因为社会动乱,没有礼乐,麻烦事情就多了。这刑事案件,我曾经在此地见过司法行政部长、司法院长赖院长,他们告诉我,台湾现在刑事案件一年超过一百五十万件,平均每天两千件,办不完!你说在从前,一个国家可能一年都不会到两千件,现在一天两千件,还得了吗?你说他多辛苦,他哪有时间。
这些都是属於教育问题,要知道佛法是教育,你看《华严经》里面,贤首国师给我们提出这篇文章《妄尽还源》。前面三大段是讲的哲学、科学,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从这个地方往下,四、五、六三段是讲修行。行是什麼?行是行为,行为很多,佛法里面把它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身体,身的造作,我们讲身业,业就是活动,得有规矩。第二个是言语,言语是口的行为,口为祸福之门,所以说话很重要。孔子教学,把言语摆在第二门,第一个是德行,第二门是言语,你看他多麼重视,说话是学问。第三才是政事,政事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技术能力,你将来在社会上可以谋生。最后才是文艺,放到最后。这是在佛法里讲口业。第三个叫意业,意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有个标准、有个规范,你不能够超越,也不能够不及。超越一点没有关系,不离谱,不及,差一点也没有关系,它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伦理。我们中国人讲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核心的标准,不能违背的;就像佛门里面讲的十善业道、三皈五戒,这也是个核心的标准,展开来就是此地讲的,大乘八万四千,小乘三千威仪,大乘叫八万四千细行。在我们中国,其实跟佛法这个原理是一样的,五伦是五条,五常也是五个字,四维是四条,八德是八条,你看这多简单。它展开来也是八万四千,《弟子规》就是这些东西展开,你看展开说了一百一十三条。一百一十三条里头,每一条再展开,那就叫细行,在佛法里面叫威仪,威仪是细行,原则叫戒律,从戒律里面再分出来,叫威仪。
我们生活能懂得这些道理,能遵守这些规矩,自己心安,理就得到。为什麼?心平气和生智慧,我们一般讲开悟。现在一般人为什麼没有智慧?你所生的是烦恼,为什麼?你心不清净。心为什麼不清净?你没有办法安定下来,你想安定也不行,今天社会像一盆浑水一样,也就是社会里头没有制度、没有礼乐,礼乐是属於制度。我们生活在乱世,很痛苦!乱世要恢复自己的清净心非常困难,那只有远离都市,住在深山,或许还能够恢复到清净心。那是很少数的人,有这个福分,有这个缘分,才能做得到,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现在深山修行,修行难!深山里面去度假,自己住茅蓬可以。为什麼?从前寺院庵堂都建筑在深山里面,远离都市,现在不行,现在开了马路,车可以上去,游客多了,把你当作观光旅游的景点,再来这些电视、网络都上去了。所以原本是个清净的兰若,现在也被污染,想修行都困难、都不容易。现前的社会,修行要能成功,他的功夫、道行肯定比古人高,古人要生活在这个世间的话,他也会退转,他也很难禁得起考验。我们今天在一起学佛要明白这个道理,只有自求多福,除这个之外,真的是没法子。

⑸ 拜佛应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为显虔诚,最好穿朴素点的衣服,颜色淡的比如灰色,浅黄色的都可以。

进入内寺庙最好是穿着整齐,男士容不要光膀子穿拖鞋,女士不要穿过分暴露的服装,或者浓妆艳抹,也不要嬉戏打闹。入寺不要走中门,进佛寺时,最好不要经由中门入,而当从旁门入,最好是左进右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都应顺着左臂方向行走,进入殿门,帽子以及手杖不可安放于佛案及佛座上。


(5)佛教礼仪穿衣扩展阅读:

拜佛礼仪

拜佛时,应当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非常清楚自然,动作缓慢一些、轻松一些、柔软一些,轻松缓慢地体验拜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的感觉,不要把拜佛的动作弄得急促、紧张。否则拜得太快,会慌、忙、急、乱,反而失去了宁静、安定。

拜佛时,前额着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拜下去之后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来之后,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感觉自己的体验,体验自己的感觉,感觉每一细微的部分。

如果拜佛的时候,只有动作而没有用心、缺乏惭愧心,那只是磕头如捣蒜的拜佛,对于人格的提升很难有作用。

⑹ 拜佛对衣着有要求吗

有要求。

为显虔诚,最好穿朴素点的衣服,颜色淡的比如灰色,浅黄色的都可以。

进入寺庙最好是穿着整齐,男士不要光膀子穿拖鞋,女士不要穿过分暴露的服装,或者浓妆艳抹,也不要嬉戏打闹。

入寺不要走中门,进佛寺时,最好不要经由中门入,而当从旁门入,最好是左进右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都应顺着左臂方向行走,进入殿门,帽子以及手杖不可安放于佛案及佛座上。

(6)佛教礼仪穿衣扩展阅读:

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由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⑺ 为什么僧人穿衣服要敞开一半胸襟

不是敞开一半胸襟,而是偏袒右肩。
偏袒右肩是古印度的一种礼仪,出家人内如果要礼敬戒腊更容高的僧人,或者听闻佛法等,需要偏袒右肩以表示尊敬,这也是佛陀制定的戒律。

但是并不是说有时候都能偏袒右肩的,如果出家人进入了世俗的区域,或者在托钵乞食的时候,按照戒律规定都必须全被覆。

⑻ 各种少数民族的穿着,习俗

各种少数民族的穿着和习俗:

一、藏族

1、服饰

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牧区羊皮袍不挂袍面,以腰带系结底襟可作被袋用;农区妇女夏秋为无袖袍;男子穿袍时习惯褪右袖以便活动;女袍的内衣襟短袖长,前系邦单(又称邦垫,为饰有横彩条的氆氇围裙);配穿靴,男子戴礼帽或皮帽。

此外,西藏山南一带女子穿背夏,是一种对襟无扣长背心,多用黑氆氇制作。

2、习俗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

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

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⑼ 佛教入门:到寺庙穿着有什么讲究

入寺要穿着整洁朴素,应穿长衣长裤,不要袒胸露腿。女人不可穿迷你裙或露胸露背的衣服,否则有失庄重礼仪。如果穿着使信众想入非非,扰乱佛寺清修,则是罪过。

⑽ 烧香拜佛穿什么衣服

去烧香拜佛,服装要整洁朴素,女士到寺庙拜佛,千万不可穿迷你裙或露胸露背之衣服,有失礼仪,也是对佛菩萨的不敬的体现。烧香拜佛有很多讲究,不仅要注意仪容仪表,还要注意烧香拜佛的各种细节,无论是烧香的数量,还是烧香的姿势,都有一定的讲究。另外,女人在来例假时不适宜上香拜佛,一定要注意。
1、 烧香拜佛讲究和禁忌——时间
我国的民俗是在初一、十五烧香拜佛,而在佛教的传统里,每天都适合烧香拜佛。如果要去寺庙烧香拜佛,一定要在白天早上去,如果是在家里,白天晚上都可以。在烧香拜佛时祈愿,则需坚持三年才会显得有足够的诚意,且中间不能间断。
2、 烧香拜佛讲究和禁忌——进庙
寺庙里都会有很多道门,只有正中间的三道门才是香客进出的。左门为生门,进庙时需要从左门进;右门为死门,出来时则走右边的门;中间的为空门,香客不可通过,仅供出家之人通过。
3、 烧香拜佛讲究和禁忌——烧香姿势
一般来说,我们惯用右手做日常的事情,如杀鸡剖鱼等,会沾染到不洁净的东西,而佛门讲究清静,所以为表我们的虔诚,烧香时应用左手拿香,如果是左撇子,则反之。点香时香越旺越好,并且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接着将香高举过头顶作揖后再叩头,最后将香插在香灰里。
4、 烧香拜佛讲究和禁忌——上香数量
香的数量不同,其意义也会不同。香烧三支是表恭敬佛、法、僧三宝,如果是到寺庙里烧香,首先要烧三炷香以示虔敬,第一支香要放在香炉的中间,第二支则放在右边,最后一只放在左边。按习俗来说,三炷香是为自己祈福用的,六柱香则是为自己和后辈两代人祈福,九柱香则是为三代人祈福,包括父母、自己以及后代。如果是功德圆满,则可以烧十三炷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烧高香。
5、 烧香拜佛讲究和禁忌——拜佛禁忌
只要心存诚意,拜佛时不一定要在中间,此外拜佛时动作要虔诚,不能浮夸,一般是跪在蒲团上,在心中默念所求之事,将双手合十掌心呈空心状后举高到头顶,再向下,最后放在蒲团上,掌心向上倾身叩拜。如果寺庙里有人礼佛,则不能从拜佛人的前面经过,否则是对佛祖的大不敬。另外,烧香拜佛时不可戴墨镜、不能拍照、不能高声喧哗、不能追逐打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