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穿衣
A.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朝服衣冠的冠字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动词的现象很多,在此处服就是名词动用为穿戴的意思,后面的冠再回译成穿戴就重复了答,如果是行文需要古人会写作“朝衣冠”,“朝服衣冠,窥镜,”没有这样的需要。。反推之,如果“冠”译作戴帽,那么“衣”就当译作穿衣,那么“服”就只能是无意义,明显不对。
B. 一道语文题
译文:
秦国的将领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派兵向北侵占土地,一直到燕国南边的边界。
太子丹非常的恐惧,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如果这样那么我虽然想长久地侍俸您,恐怕是不行了?”荆轲说:“即使是你不说,我也要采取行动了。如今空手而去,恐怕也没有什么信用,那么秦王也就无法接近了。现在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外加一万户人口的封邑来悬赏他的头。如果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那么我才有办法来报答太子。”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实在不愿意因为我太子的缘故,而伤害了尊长,希望您能够重新考虑一下!”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悄悄地去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十分地刻毒。父母宗族,都被杀害。如今听说用万户邑、千斤金来悬赏将军的头,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常常想起来,就痛入骨髓,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荆轲说:“如今有一句话,一可以解除燕国的后患,二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呀!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非常高兴,乐意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这样那么就可以一报将军之仇,二雪燕国被欺侮的耻辱。将军你可愿意?”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到现在才能够听说!”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
于是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用百两黄金从赵人徐夫人那儿买到,派人将匕首用毒药浸泡。于是打点行装送荆轲出发。
燕国有勇士叫秦武阳的,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于是命令秦武阳作为他的助手和他一道去。
荆轲在等一个人,想和他一道去,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就一直在等他。
过了一些时候,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太晚,怀疑他可能反悔,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时间跨度不早了,您难道不想去吗?就让我先打发秦武阳动身!”荆轲非常生气,怒斥太子道:“如果现在去了却不能够回来向太子复命,那是小人!如今拿着一把匕首到生死难测的秦国,我之所以留下来,是想等我的朋友一道。如今太子嫌我动身太晚,那就让我现在和你们告别。
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帽来给他送别。
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发出悲凉的声音,大家都流着泪哭泣。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大家都圆睁着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没有回头。
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送了很多的礼物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派兵来抵抗大王您,,愿意拿全国的百姓来做您的臣子,排在诸侯的行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向秦国进贡,只求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非常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现在谨斩杀荆轲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将它送出,派人来把这些告诉大王。一切听大王您吩咐。”
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的头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进来。到了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对他笑了笑,走上前对秦王致歉说:“北方边远地区的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把秦武阳的地图给我拿来。”
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荆轲乘机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当时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
荆轲在后面紧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非常吃惊,事情突然发生,根本没想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带一点点兵器;那些带了兵器的侍卫,都在殿下侍候,没有命令不得上殿。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急召来侍卫,因此荆轲不断地追逐着秦王,而大家在惶急之中,也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仅仅只是用手来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惊惶之中,不知所措。左右大臣都提醒说:“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了,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杀荆轲,荆轲身中八处剑伤。
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大笑,两腿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痛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捉你呀,然后要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呀!”
秦王的左右大臣上前,斩了荆轲。秦王吓得很长时间头晕目眩。
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1、 事所以不2、 成者,3、 乃欲以生劫之,4、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判断句。注意“所以……者,乃……也”,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
5、 箕踞以骂曰 “以”的用法同6、 “而7、 ”
8、 卒惶急无以击轲 “以”,9、 连词,10、 表目的。
11、 以故荆轲逐秦王 “以”,12、 介词,13、 意“因为”。
14、 秦王惊,15、 自引而16、 起,17、 绝袖。“绝”,18、 使动用法,19、 “使……断了”。
20、 秦武断阳色变振恐,21、 群臣怪之 “怪”,22、 意动用法,23、 “对……感到奇怪”。
24、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25、 函封之 “函”,26、 名27、 词作状语,28、 “用盒子”。
29、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30、 取之百金 “取之百金”应为“以百金取之”,31、 状语后置。
32、 顷之未发,33、 太子迟之 “迟”,34、 意动用法,35、 “认为……迟了”。
36、 其人居远未来 “远”,37、 形容词作名38、 词,39、 “很远的地方”。
40、 日以尽矣 “日”,41、 通假字,42、 通“而43、 ”。
44、 而45、 秦武断阳奉地图匣,46、 以次进 “以”,47、 “按照”意。
48、 至陛下,49、 秦武阳色变振恐 “陛下”,50、 应为“台阶”意,51、 不52、 同53、 于后来对皇帝的称呼。
54、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55、 译为“太子和知道内情的宾客们”。
56、 皆白衣冠以送之 “衣冠”,57、 名58、 词作动词,59、 “穿衣戴帽”。
文章分析:
荆轲的“勇”表现在何处?如何表现其“勇”的?
1、 顾笑武阳 年十二杀人——色变振恐
2、 为己解围
3、 倚柱而4、 笑 箕踞 而5、 骂——目眩良久
荆轲的“智”:
a) 私见樊於期
b) 顾笑秦武阳
c) 为自己解围 不d) 畏强秦,e) 不f) 怕牺牲——镇定自若,g) 从容不h) 迫
i) 荆轲有所待
j) 厚遗秦蒙嘉
C.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朝服衣冠的"服"什么意思
朝(zhāo)服衣冠:(有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
D.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态容貌既漂亮又精神。(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问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谁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徐公哪一个美?”
妾说:“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以为不如他。(邹忌)照着镜子瞧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
晚上,他躺下后琢磨这事,说:“我的妻子说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说我美的原因,是怕我;客人说我美的原因,是他(有事)求我。”因此,(他)上朝去见齐威王,说道:“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竟然)都说我比徐公美。
如今齐国的土地,纵横各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妇女,左右的侍臣,没有不偏爱大王您的,朝廷中的臣子,投有不畏惧大王您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有所求于大王您的。由此看来,您受蒙蔽太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好。”于是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小官员、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失的,受上等赏;(能)书面规劝我的,受中等赏;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官员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里像闹市一样;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提意见的;一年以后,即使想提意见,也没有可提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叫做“战胜于朝廷”。
三、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
四、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2、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当面)
5、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6、私我也(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7、王之蔽甚矣(形容词用作动词,受蒙蔽)
(4)齐王穿衣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二、赏析
本文通过齐人邹忌劝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只有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做到纳谏除弊,才能把事情做好。邹忌劝谏的对象是齐威王,目的是让齐王听纳忠言,振兴齐国。但是文章却以很大的篇幅写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以及他从中所受到的启发。
邹忌用自己的例子和体会劝说齐威王,看来似与主题游离,实则邹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为喻,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用来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两事的类比中受到启发,明白其中道理。文章的思路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这种写法委婉动听,浅显易懂,能使读者受到启发和教育。
E. 文言文穿衣服怎么说
就是“衣”来。衣作为动词源,旧读yì。就是穿衣服的意思。如:《论语十则》:“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常用成语:“衣锦还乡”,古时指做官后,穿了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
这个字就和“冠”一样,作为名词,guān,是帽子的意思;作为动词,读guàn,是戴帽子的意思。
F. 我和对象是大学同学已经处了两年多了,经常因为我穿衣服而嫌弃我,说我不会穿衣服,不愿意见我,就今天放
弟子规“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译文]穿衣服专贵在整洁,不在华丽属;有职位的人要穿得符合身份,平常的人要穿得和家境相符,这就叫做“得体”。
[小故事]
嵇绍是西晋有名的贤士。一天,他去求见齐王时,齐王正和董艾等人在宫中闲聊。见了嵇绍,董艾就对齐王说:“嵇绍善丝竹,今天可让他弹一曲让大伙儿乐乐。”
齐王也正有此意,忙命人抬来乐器请嵇绍演奏,嵇绍不愿意,庄重地说:“我今天穿着整齐的朝服来见您,您怎能让我做乐工的事呢?您是主持政事的君王,更应该讲究礼仪,端正秩序。”齐王和董艾等人听了此话都很惭愧。
G.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 1.实词 2.虚词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通假字 6.古今异义 要全
字词解释
(1)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纳:接受。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题目的意思为:邹忌规劝齐王纳臣民的意见。
(2)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约等于现在的1.84米。战国时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0.23米。
(3)昳(yì)丽: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早晨穿衣服、戴帽子。朝:早晨。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5)窥(kuī)镜: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漂亮。孰:谁。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7)君美甚:您更美。
(8)及:赶得上,比得上。
(9)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10)复:又。
(11)妾:旧时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12)旦日:明日,第二天。
(13)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4)若:如。
(15)明日:又过了一天。 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16)弗如远甚:远远不如。
(17)弗如:不如。
(18)私:动词,偏爱
(19)畏:害怕
(20)欲:想要
(21)暮寝而思之:晚上躺在床上并且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在床上。之,代词,指妻、妾、客 “美我”一事。
(22)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美,认为……美。 。见:拜见。威王:即齐威王。
(24)诚:确实。知:知道。
(25)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26)今齐地方千里: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方:方圆。
(27)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宫中的姬妾和近臣。 左右:近臣, 莫:没有人,没有谁。
(28)四境之内:全国之内(的百姓)。
(29)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深。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很、非常。
(30)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面,名词作状语 当面。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31)受:同“授”。给予,付予。
(32)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讥讽(君王的过失)。谤讥,这里指指责、议论。(并没有贬义)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于,在。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33)闻寡人之耳者:让我听到的人,闻,使……听到。
(34)门庭若市:宫门前,庭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35)时时而间进:偶然有人进谏。 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言劝谏。时时,不时,有时候。
(36)期(jī)年:满一年。
(37)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谏的事情了。
(38)朝于齐:到齐国来朝拜。
(3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动兵,就战胜了敌国。(在朝廷上战胜了其他国家)
(40)市朝: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41)美我:认为我美。
(42)善:好,好的
(43)面刺:当面指责
(44)谤讥:议论
(45) 孰视之:仔细看他。"孰"通"熟",仔细
词性
朝
zhāo 早晨(名词)
cháo 朝堂(名词)
cháo 朝见(动词)
私
私人,自己(代词)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偏爱(动词)
修
通“修”,身长,长(形容词)
修建(动词)
整治(动词)
莫
不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
孰
谁(代词)
仔细,周详(副词)
方
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地方
今义是一个名词
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名词作动词 朝〔服〕衣冠 ∶(穿戴) 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名词作状语 (朝)服衣冠:在早晨
名词作状语 (暮) 寝而思之:在晚上
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
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判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者,……也。 式标志
省略句
(忌)与(之)坐谈
皆以(我)美于徐公
(忌)问之客
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蔽,意含被动。
通假字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
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一词多义
之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代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e.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h.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的)
j.王之蔽甚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l.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
m.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朝
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
b.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c.朝服衣冠 早晨 (zhāo)
d.能谤讥于市朝 ( 偏指“市”指市集,市场)
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通“熟”,仔细。)
于
a.欲有求于我也 ( 向......)
b.能谤讥于市朝 (在)
C.皆以美于徐公 ( 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向)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在)
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向)
上
a.受上赏(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下
1、乃下令(颁布,下达)
2、受下赏(下等的)
若
1、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动词。)
2、门庭若市(如,像,动词。)
美
1、不如徐公美(美丽的)
2、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修
1.修八尺有余:身高。
2.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时
1.时时而谏进:有时。
2.时而献焉:到时候。
旦
1.旦日:第二天。
2.旦辞爷娘去:早晨。
3.旦旦有是哉:天天。
而
1.而形貌昳丽:连词,表并列。
2.而复问其妾曰:连词,表顺承。
3.窥镜而自视:连词,表修饰。
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
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指责。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身边大臣 今:方位名词
莫:古:没有谁 今:不,不要
9.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长,原文指身高 今:修改,改正
10.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古:即使 今:虽然
H. 邹忌讽齐王纳谏什么意思
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写邹忌从妻、妾、客谬赞自己比徐公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进谏缘起。
第二层:写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为例,以小见大,以家比国,讽喻齐王—进谏的内容。
第三层:写齐王虚心纳谏的过程和取得的巨大成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点赞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8)齐王穿衣扩展阅读:
作品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点赞,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
I. 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
课本剧《邹忌讽齐王纳谏》
河北省容城县贾光中学 李 建 青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方式:159xxxx3278
注:1、该剧为作者原创
2剧中所有唱词均可用快板伴奏
第一幕 邹府试衣间
邹忌上场(唱):邹忌我身高八尺多,标准美男没的说。皮光肉滑白又白,浓眉大眼(是)闪秋波(呀),闪——秋——波!
(念白):话说今日穿衣戴帽,我对着镜子左照右照,有个问题心头缠绕:我与徐公哪个更漂?嗯,问问妻子便知分晓。“爱妻,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呀?
邹夫人:要说城北徐公,那可是世间少有。他柳叶弯弯樱桃口,走起路来飘悠悠,谁见了他都乐意瞅,就隔壁家那吴老二,看他一眼就浑身发抖。可话说回来,我可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挑着走,嫁个瘸子拐着走。为了把他哄开心,我只好把那实话来保留。我说官人,徐公哪儿有您没呀?比起您来差远啦!
邹忌:怎么听都像忽悠,为了把那真相探究,,我再来问问身旁的小刘:我说小刘哇,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呀?
邹妾:他老婆都说他非常美,我为什么不顺水把船来推?看他正在那兴头上,要把实话说出来,岂不找倒霉呀找倒霉?!
(白):徐公哪能跟您比美呀?比不了,比不了!
邹忌(面露喜色)。
第二幕 邹府后花园
邹忌(一身休闲装上场):清晨早起空气清新,穿身儿休闲正好健身。咦?现在有客来登门,何不把他问一问?我说客人呐,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呀?
客:(唱)无事不登三宝殿,正愁没法把事儿办,现在天降好机会,我何不把他来哄骗?又省金来又省银,老张我真是笑开颜呀笑开颜!
(正视邹忌,一本正经):相国大人,小人听说“穷穿貂来富穿棉,老板大款穿休闲”,就您这身打扮,再看您这一身疙瘩肉,真是又有美来又有健,美丽建康您全占,徐公那个病书生,跟您相比差得远!
邹忌(开心地笑):是吗?
客:可不是?真人面前不说假话,我哪儿能骗您呢?相国大人,我那小舅子无证驾驶,摩托车叫交警给卡了,您给说上一声,让他们放放行?回头我一准儿让他把驾驶本办了(掏出手机,摁两下发射键递给了邹忌)
第三幕 邹府卧室
邹忌:躺在床上我真搓火,!今日见了那徐公,方知自己差得多。(恍然大悟)噢,原来妻子夸我是偏爱我,小妾夸我是惧怕我,客人夸我是想求我。明早上朝见威王,想想我要说什么?
第四幕 朝堂之上
邹忌:大王,现在我国家,国力数最大。宫中朝臣全国人,谁不对你说好话?微臣现场来说法,大王快快改改吧!
齐威王:(唱)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白)好!为了不再受蒙蔽,臣民都给我听仔细,本王我说话响叮当:当面指责有上赏;上书劝谏得中赏,,公共场合说出来,我若听到受下赏!退朝!
(齐威王,史官带笔本上,边写边说):大王初下令,谏臣满门庭,半年过后显冷清,过了一年再想听,无言可进听不成!列国见我齐国开言路,都派使臣来光顾。
J. 为什么战国时最后一个齐王不抵抗却被骂
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还来看小编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编都在辛勤劳作,只为等您到来!小编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穿衣搭配,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小编的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关注小编吧
不太清楚为什么会有人骂齐王建,个人印象里似乎没怎么见过这样的言论。我倒是觉得,齐国的不战而降完全可以理解,也有着充分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灭国大战的过程中,王翦和李信有过一次20万VS 60万兵力的争论,其实《太平御览》还记了另一个小插曲:灭燕之后,秦王政问李信,剩下的齐楚两国应该先进攻哪个?李信回答:“楚地广,齐地狭。楚人勇,齐人怯。请先从事于易。”明确主张先进攻齐国。这个论述有一点值得注意:齐国比楚国弱,灭齐难度小于楚国,显然是当时大家的共识。这也是灭齐显得顺理成章的首要理由:齐国实力弱。
别忘了,最后秦国还是先进攻的楚国,为什么要先难后易?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如果先灭齐国,搞不好会惊动楚国,或是趁机搞出一些动作让秦国首尾难顾,或是趁秦国对齐用兵的时间加紧备战,做好抗秦的一切准备。等到齐国灭亡,秦国最后对战楚国,肯定又是一场旗鼓相当的大决战,精彩是精彩,可也胜负难料,秦国恐怕得多花不知多少力气才能征服楚国。
反过来,如果秦国先攻楚国,齐国是肯定不会有动作的。从燕齐之战结束、齐襄王田单勉强复国之后,齐国对于天下已经没有实际影响力了;再加上秦国一直着意拉拢,灭国大战的十年间,秦国每灭一国,齐国都要派出使者祝贺,可以说,齐国是六国当中最软弱的国家,齐王建也很可能是那种孱弱没有主见的君王,一旦齐国孤立无援,极大可能会不战而降。事实也验证了这点,这就是第二点原因。
最后,燕齐之战后,齐国已经多年没有经历战争,乍看上去和平当然是好事,但在外面的威胁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依旧选择一派歌舞升平,只能说是自欺欺人。秦军攻入临淄后,“民莫敢格者”,完全成了待宰的羔羊,所幸秦国并没有屠城等各种暴行,如果换成侵华日军呢?后果不堪设想。这就是第三点原因。
所以,齐国的不战而降是有着多方面因素的,齐王建的个人意志只起到一部分作用,既没必要对此大加抨击,甚至也不必过分在意。
齐国是个很奇葩的国家,齐国的国运本来到他爸爸田法章时代就完了,没想到,他爸爸是个小强,再加上田善的莫名开挂,让齐国又续命了几十年。在田法章和君王后的传奇爱情故事之后,实际上掌握齐国国政的就是君王后了。齐王建一直到君王后死后才逐渐的拿回君权,但是整个齐国的国政是有个惯性思维的。在君王后执政的三十五年间(包括田法章时代),对秦国一直都是很谨慎小心的,《史记》里说她是“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
齐王建也是一直延续了他母亲的政策。这个政策一直到齐国亡国,在齐国是主流思潮。齐国对于秦国的入侵和吞并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但是,秦国很快就亡国了。只有一代人。这个速度也太快了。秦被贴上了暴秦的标签,后来起来反抗秦帝国的都是假借了旧六国的名义。这时候如果认为,齐王建投降称臣是一件值得歌颂的事情,那么这些反抗就失去了大义。
后世则更离谱,只要是文人写书的都以黑秦为政治正确,似乎不说上几句暴秦就是三观不正,所以降秦的齐王建自然也不是好东西。
反观宋朝就不一样了。北宋南宋统治了中国三百多年,并牢牢的控制了主流发声渠道,使得钱王的纳土归宋成了一件政治正确的事情。
假如宋朝也像秦朝那么短命,那绝对是另一种画风了。看看隋朝和南陈,要是陈叔宝不抵抗而投降也一样会被骂个狗血淋头,假如后来唐朝没有崛起而隋朝一统中国数百年,而陈叔宝又是自动投降的,那肯定是史书上的一段佳话了!
秦国的间谍挺厉害的。其中最厉害的间谍竟然坐到齐国的丞相位置。另外,这跟当时齐国的社会心态有关,大家应该知道齐国最著名的稷下学宫吧?这是齐国的高等学府。当时的人以稷下学宫的学士为荣,李斯和荀卿也曾是稷下门徒。邹衍慎道等名士也都跟这所高等学府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当时的齐人最好空谈阔伦,号称饱学之士。他们一直自我陶醉在齐桓公的称霸诸侯的辉煌之中,不能自拔。要他们谈论政治,游艺讲学,天下间无人能及。但要说到带兵打仗,却谁也没有兴趣,也没有能耐。千百年来,齐国最负盛名的将帅也仅有田单一人耳。等到秦国大将王贲和李信领兵到来的时候,齐王田建只能抱着玉玺投降了。说实话,我并没看过有骂齐王投降的书籍或历史记载。最多也就是流露出几句不屑之言。
齐王田建的投降虽然不具气节,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他的直接投降却减少了不必要的伤亡。使得多少齐国男人得以保全性命。君不见太子丹偷袭秦王,惹得秦王大开杀戒。赵国拼死抵抗,惹得秦王在邯郸屠城。虽然说是王族之争。可真正在战场上能死几个王族?死的不都是穷苦百姓吗?战国七雄,同根同祖。大家都是华夏子孙,降了也就降了。至少我不会骂田建的。又不是跟外族的小日本打。不必那么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