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物的体型为什么有如此深远的影响

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很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体型的不同(即身体大小),这可以说是生物(也包括人类)在形态学上最明显和最重要的特征了。
现在已经积累的科学数据表明,体型这个形态学特征具有丰富的生物学内涵,令人迷惑的是它对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特征,无论是结构的还是功能的,都具有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如体型可以影响生物的生态学、地理学、行为学(如觅食、繁殖婚配)、生理学(如代谢、消化)、生长发育和进化过程、甚至分子生物学的特征(如DNA)等。

⑵ 什么是生理生态学效应

生理特性的生态学意义。
比如,树液流动速度对树木抵抗环境干旱的不同影响。
树液流动速度就是一个生理学的指标,然后不同的流动速度反映出乔木在水分运输等 方面的一些功能特性,借此对乔木抵抗环境干旱,抵抗环境变化等方面都有影响。

⑶ 生态学定理

我随便总结的……凑合着用吧。qj

葛洛格规则 Gioger'rule:
温血动物在温暖地区的个体黑色素增多,在干旱地区则红,黄,棕色为多,在寒冷地区色素逐渐减弱.

利比希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元素。

1918年霍普金斯提出的生物气候定律:

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温带地区,每向北移纬度1°向东移经度5°,或上升约122米,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期四天;在晚夏和秋天则各提前四天等等。

贝格曼定律

贝格曼定律由Bergman提出,其原始定义为:“在相等的环境条件下,一切定温动物身体上每单位表面面积发散的热量相等。”

阿伦定律

阿伦定律是生态学的一条定律,具体内容是: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如图所示的两种狐狸(请注意它们的耳朵,白色为北极狐,棕色为非洲狐)。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1、霍普金斯定律

1918年霍普金斯提出的生物气候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温带地区,每向北移纬度1°向东移经度5°,或上升约122米,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期四天;在晚夏和秋天则各提前四天等等。

2、葛洛格规则(Gioger's rule):

温血动物在温暖地区的个体黑色素增多,在干旱地区则红,黄,棕色为多,在寒冷地区色素逐渐减弱。

3、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亦称为谢尔福德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是美国生态学家V.E. Shelford 于1913年提出的。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生物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受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称为耐受性定律。具体可定义为: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这就是耐受性定律。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即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阀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又称耐性限度)。

E. P. Om ( 1973 )等对耐性定律作了如下补充:

( 1 )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一个因子耐性范围很广,而对另一因子的耐性范围可能很窄。

( 2 )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主要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种,其分布也广。仅对个别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可能受其它生态因子的制约,其分布不一定广。

( 3 )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通常在生殖生长期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最严格,繁殖的个体、种子、卵、胚胎、种苗和幼体的耐性范围一般都要比非繁殖期的要窄。例如,在光周期感应期内对光周期要求很严格,在其它发育阶段对光周期没有严格要求。

( 4 )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它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 5 )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任何一种生物,对自然环境中的各理化生态因子都有一定的耐性范围,耐性范围越广的生物,适应性越广。据此,可将生物大体划分为广适性生物和窄适性生物。

4、利比希定律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是由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g,1840)在《有机化学及其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一书中首先指出:作物的产量一般不是受到水、CO2之类本身大量需要而自然环境中也很丰富的营养物质的限制,而是受到需要量虽少但在土壤中也非常稀少的元素(硼、铁等)的限制。据此他提出的“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观点,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也就是说,生物基本的必需物质随种类和不同情况而异,在稳定的情况下,其所能利用的量紧密地接近所需的最低限度时,就起到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

⑷ 老鼠和大象谁厉害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大象与老鼠分别代表了同一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中的生殖对策,且是同一生殖对策的不同选择,r-选择与k-选择。
大象与老鼠都是高等哺乳动物,但是在生态对策上,由于体型效应导致了,老鼠与大象各有自己对应的生殖对策。老鼠代表了生殖对策的R-选择与大象的K-选择形成了对应关系。r-选择特点就是: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繁殖能量分配和短世代周期。刚好互补了老鼠的个体小、生命周期较短的特点。k-选择特点就是: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世代周期。从结果上看,他们各有千秋,不分伯仲,只有最适合自身生殖方式和生活史对策,以及适应对策。
参阅书籍:《基础生态学》朱翠娟 娄安如 孙儒泳 李庆芬等著 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⑸ 各种生态学法则

1利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
中心内容: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简介:利比希德国有机化学家1840年提出,是研究各种营养因子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先驱者。他认识到营养因子对植物生长的限制作用,认为,作物的增产与否是与作物从土壤中所能获得的矿物营养多少成正相关的。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环境中缺乏任何一种,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甚至死亡,如果这种营养物质处于最少量状况,植物的生长就最少。
2布莱克曼的“限制因子定律”
中心内容:当一个过程的速率被若干个不同的独立因子所影响时,这个过程的具体速率受其最低量的因子所限制,最低量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简介:布莱克曼英国生态学家1905年提出,研究环境因子对光合作用影响时提出。对营养物质、温度、光等生态因子适用。
3、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中心内容: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这种生物就会衰退或不在生存。
简介:谢尔福德美国生态学家1913年提出。是前面两大定律的发展:①它不只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而且也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多;②它不仅估计了环境因子量的变化方面、并且也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问题,即生物的耐受性随着种间不同,同种不同个体之间以及同一个体在不同的年龄和发育时期等表现出差异;③该定律可以允许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每种生物对每个生态因子才有一定的耐受性范围,这个范围称为生态幅。生态幅广的生物称为广生性生物,反之就是狭生性生物。
4、霍普金斯的生物气候定律
中心内容: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在北美温带内每向北移动纬度1度,向东移动经度5度,或上升海拔400英尺,植物的开花、结实、昆虫的活动等物候日期在春季要延后4天,在秋季则相反,提前4天。
简介:只适用于北美。
5、贝格曼规律
中心内容:内温动物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体型趋向于大,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体型趋向于小。
简介:此规律的基础为德国学者鲁勃纳尔所发现的“体表面积定律”。即有机体的散热与面积有关,而产热又与体积(体重)相关。也就说个体大的动物在低温条件下对于维持恒温是有利的。
6、阿伦规律
中心内容: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气候寒冷地区有变短的趋向,而在气候温暖地区有变长的趋向。
简介:在寒冷地区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变短有利于减少散热。
7、乔丹定律
中心内容:栖息于冷水水域中的鱼类,比栖息于温暖水域中的同一种鱼的脊椎骨数目多。
简介:很多生物适合这一规律,无明显的适应意义。但有个别例外。如鳕鱼。适用鱼类可解释如下:低温使鱼类的生长和发育速度变慢,因而延长了其性成熟的时间,从而产生更大的个体,其脊椎骨的数目也增多。
8、阿朔夫规律
中心内容:对于夜出性动物而言,恒黑使其似昼夜周期缩短,而恒光则使其昼夜周期延长,并且光照强度的增强,其似昼夜周期的延长就更明显。相反,对昼出性动物来说,恒黑使其似昼夜周期延长,面恒光则使之缩短,并且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其周期就缩短得更显著。
简介:生物体的似昼夜节律是指生物体内自运的接近于24小时的周期性节律。是生物钟决定动物的生理和行为变化的节律,而外部因素只是在调整内部生物钟时起定时因素的作用。自运节律不有受外界条件影响,不能保证准确无误的24小时。
9、葛洛格尔规律
中心内容:一般来说,在干燥而寒冷的地区,动物的体色较淡,而在潮湿而温暖的地区,其体色较深。
简介:温热地区动物毛色深可能与色素产生和酶活动有关。
10、阿利氏规律
中心内容: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简介:在某些种群增长中,种群小时存活率高,另一些种群中在种群中等大小时最有利。
先只找到这些,回头剩的有时间给你

⑹ 生态学中的半岛效应具体含义指什么

生态学的半岛效应是指 “物种的丰富度梯度向半岛的长轴的最远端递减”。

⑺ 生态学中有一天理论,说的是越寒冷的地方动物的体积越倾向于大,这条理论叫什么

贝格曼规律:就是说较冷的气候区,体积就会比较圆大,身上突兀的地方少,比表面积小,相反,炎热的地方,比表面积大有利于散热。

⑻ 生活史进化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举例说明

生活史(life history)是指生物从其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包括出生、生长、分化、繁殖、衰老和死亡等过程。其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body size)、生长率(growth rate) 、繁殖(reproction)和寿命(longevity)。
不同种类的生物生活史类型存在巨大变异,在寿命、个体大小、繁殖次数、繁殖效能等方面都有不同。二、生活史对策的类型
1.能量分配与权衡
生物生活史中的各个环节(维持、生长、繁殖、竞争)都要分享体内有限的能量和资源。增加对某一环节的分配,就必然以减少对其他环节的分配为代价——能量分配原理(principle of energy allocation)。
在生活史对策中的“达尔文精灵”(Darwinian demons)是不存在的,能量分配必须在生活史的不同组分间进行“权衡”(trade-off)。
成功的生活史是使能量协调使用的结果——妥协。
不同的生活史性状(traits)之间常存在相互制约和影响,如长寿命,则生殖期开始较迟;个体小,则寿命短等,即在生活史性状间表现出权衡。
生活史特点或格局受遗传控制保持稳定,一般不能改变,但在一定范围内有些性状具有可塑性(如种子数量、大小、个体高矮、窝卵数等)。
2.体型效应
体型大小是生物体最明显的表观性状,受遗传控制。体型大小在不同类群差异巨大,在同一种群的不同个体间也有变化,特别在构件生物中更常见。
强烈影响生活史对策
与寿命正相关
与内禀增长率负相关
与进化速度负相关
与竞争能力正相关
在生活史格局研究中,注重体型大小与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及相关生理特征的联系,才有实际意义。
MacArthur(1962)总结了前人对生物生活史的研究,认为在稳定的环境中,哪个物种能更好地利用环境资源,使种群数量达到更高的饱和密度 K 值,对谁就有利。相反,在不稳定和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只有依靠较高的繁殖能力 rm 才能补偿灾害造成的数量损失,具有较高繁殖潜力的物种是有利的。
MacArthur和Wilson(1967)将生物种按照栖息地和进化对策分为两大类:
稳定环境中的K-对策者(K-strategists),倾向于增加竞争能力的选择,K-选择;
不稳定环境中的r-对策者(r-strategists);倾向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r-选择。
MacArthur和Wilson(1967)认为,物种总是面临这两个对立的进化途径,只能择其一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美国生态学家Pianka(1970)将 MacArthur和 Wilson 的 r、K选择理论推广到一切有机体,并将两种选择的特征进行了总结。表
r -选择生物的特性: 是新生境的开拓者,但存活要靠机会,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是机会主义者(opportunist),很容易出现“突然的爆发和猛烈的破产”,种群数量变动较大。
r -选择生物的策略: 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一般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竞争力弱,但一般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一有机会就入侵新的栖息生境,并通过高的 r 值而迅速增殖。
K-选择生物的特性: 是稳定环境的维持者,在一定意义上是保守主义者(conservatism),当生存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就可能趋向灭绝。
K-选择生物的策略: 通常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完善的保护后代机制,一般扩散能力较弱,但竞争能力较强,即把有限能量资源多投入于提高竞争能力上
生境分类与植物的生活史对策
在r、K选择理论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划分生境建立了生境与生活史相连接的模式。如将生境划分为高-CR和低-CR两类。在高-CR生境中,竞争激烈,若CR高,则导致生长下降,最终降低FR,因此,该生境中的物种必须在达到足够的个体大小后才开始繁殖。相反,在低-CR生境中,竞争弱,宜大量快速繁殖,推迟繁殖无任何好处。
“两面下注”(bed-hedging)理论根据对生活史不同组分(出生率、幼体死亡率、成体死亡率等)的影响来比较不同生境。如果成体死亡率比幼体死亡率稳定,则成体将进行多次繁殖,以保证其“赌注”;反之,则增加成体对一次性繁殖的能量分配,进行单次繁殖,以使生殖价最高。
生境分类与植物的生活史对策
Grime等人(1979)在r、K选择的基础上,对生活史式样作了扩充。提出环境变异(主要是干扰和胁迫)导致植物生活史对策的发展。据此将生境分为4种。除植物不能生存的生境外,另外3种生境都对应于特定的物种生活史对策:
低胁迫、低干扰生境中的选择,称竞争型(C);
低胁迫、高干扰生境中的选择,称干扰型(R);
高胁迫、低干扰生境中的选择,称胁迫忍耐型(S)。
C 源于竞争(competition)一词, 有利的环境中,常成为群落优势种,不利条件下,可通过营养器官的调节来适应生境变化。该对策存在于资源仅便于竞争种利用的生境。其能量主要分配给生长。
机遇、平衡和周期性生活史对策
Winemiller和Rose(1992)在研究鱼类生活史对策时,根据种群动态参数,如幼体存活率(lx)、生殖率(mx)和生殖年龄(α) 划分生活史类型,并认为这些参数之间存在权衡。 以这3个参数构成的三维空间划分鱼类的生活史对策,有3种类型:
机遇对策:低lx、低mx和低α,繁殖分配比例很高,以提高对不可预测的环境的拓殖能力。
平衡对策:高lx、低mx和高α。
周期性对策:低lx、高mx和高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