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四川清音和山东琴书演唱者拿的板有区别吗

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

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 多支曲牌。如[赵调]、[背工调]、[满江红]、[打枣杆调]、[马头调]、[叠断桥]、[ 小桃红]、[银纽丝]、[梅花落]等等。音乐唱腔结构分曲牌和板腔两类。 板腔类又有“汉调”和“反西皮”两种。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数为女艺人),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茶楼、书馆里的演唱,另外还有沿街卖唱或到旅店客栈卖唱的。清代中期以后,四川清音卖唱的艺人很多,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景象。

四川清音除有专业艺人外,还有许多业余爱好者,称为“玩友”。他们不但能唱,一般都能弹奏琵琶或月琴,有的弹奏水平还相当高。还有一些清音的玩友组织,他们为推动四川清音艺术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进入剧场,坐唱的形式逐渐被站唱所取代。改为演员自己敲击竹节鼓打板演唱,配以小乐队伴奏,乐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伴奏员兼演配角并参与合唱帮腔。 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很丰富,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断桥》、《黛玉焚稿》、《放风筝》等,现代曲目有《布谷鸟儿咕咕叫》、《六月六》等。
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职业工会",后更名为"清音曲改会",即得现名"清音"。四川清音于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属于歌唱体牌子曲类的曲艺说唱艺术形式,曲调丰富,唱腔优美。流传至今有8个大调、100余支小调,唱段200多支。大调多以故事传说为主,小调多采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调演唱。伴奏乐器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乐器。表演时由女演员一人独唱,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近年来又开唱长篇曲目如《白莲女杰》,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韵文、散文交错演唱。四川清音分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调"为上河派,其唱腔轻盈,细腻圆润,在运腔中有一种风格独具、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艺术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诣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轻柔婉转,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誉称。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风筝》、《断桥》、《秋江》、《绣荷色》、《黄继光》、《赶花会》等。

❷ 安徽琴书的著名曲艺人

时殿元自幼以唱民间小曲讨饭为生,后以唱安徽琴书成名。他嗓音甜美,表演风格自然洒脱、幽默夸张,被时人誉为“大角”。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后,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戏班与安徽琴书竞争民间演出市场,安徽琴书观众减少,艺人收入降低。为增加安徽琴书的竞争力,时殿元决心对安徽琴书进行改进。他从京剧的服装、道具、表演等方面受到启发,经与崔心庆、崔心悦、谭明伦等人商议,决定把安徽琴书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清光绪二十六年腊月二十三(1901年2月11日) ,时殿元率“同乐班”在家乡时家村首次化装演出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时殿元以丑行应功扮脚夫王小,执鞭撵驴;崔心悦以青衣应功演二姑娘,身缚彩绘的驴形道具做骑驴状。二人载歌载舞,表演生动活泼,谐噱横生,别开生面,获得巨大成功。此后,他们陆续将《王汉喜借年》、《光棍哭妻》、《王天宝下苏州》等10多个书目改为化装表演,使琴书说唱向安徽琴书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时殿元首建“共和班”,开始由“拉地摊”转向舞台演出。共和班长期在广饶、博兴、张店、昌乐、 潍县和胶东诸县演出,民国初期,进入省府在戏院或剧场挂牌演出。1930年前后,时殿元的弟子时克远、刘欣武、刘立贤等人组成“同乐班”,在劝业场等戏院演出,开始将一些角色较多、情节较为复杂的剧目如《双换亲》、《白蛇传》、《秦雪梅观画》、《金玉奴》等,改为化装扬琴上演。不久,“同乐班”与“庆和班”合并为“义和班”。时殿元及其弟子时克远、李同庆、于廷臣(利津人)等,在艺术实践中对剧目内容、表演手法、演唱腔调、音乐伴奏等诸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充实,使之逐渐完善。
时殿元首创化装扬琴获得成功后,其他琴书艺人纷纷效仿,化装扬琴在安徽各地广泛传播。特别是进入城市之后,为满足城市居民的欣赏要求,并与其它剧种相抗衡,化装扬琴在角色、唱腔、服装、道具、舞美等方面更加戏剧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剧种。安徽琴书名称由来说法有三,一是:当地群众根据《王小赶脚》采用驴形道具, 给化装扬琴起名为“驴戏” ;二是:根据坠琴演奏时手指上下不断“捋”的特点,称为“捋戏”;三是:由于所演剧目中多有爱情故事,所以人们称之为“侣戏”。1952年,安徽省文教厅副厅长王统照提议:根据“驴”、“捋”、“侣”之谐音,取我国古音乐十二律中阴律“六琴”的“琴”字,正式定名为“琴戏”。

❸ 刘涛强迫剪长发演的电视剧叫什么明这

《天下人家》于和伟 饰 唐中秋刘涛 饰 杨晓慧由高希希工作室投资出品的一部现代家庭伦理电视剧,由于和伟、杨童舒、李依晓、潘虹、李明启等主演,高希希担任导演,欧阳琴书担任制片人。该剧讲述了一个殡仪馆化妆师平凡且温情的一生,以平民视角展现中国入殓师的生存状态和职业现状,力求展现普通百姓家庭的真实生活,面对苦难时的隐忍、挑战与坚持。

❹ 我的家乡戏(要山东地方戏,最好是吕剧)600字作文

我的家乡戏我们山东有许多很不错的剧种,其中的吕剧最为出色,被人们称为“鲁戏\”。吕剧曾称“化妆扬琴\”或“扬琴戏\”,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扬琴\”(又称“山东洋琴\”)演变而来。 山东扬琴是距今二百余年前(清代中叶)在山东西南部农村产生的一种说唱艺术。最早是民间的小曲联唱,始称“小曲子\”。演唱者被称为“唱小曲子的\”,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洋)琴(亦名“蝴蝶琴\”),故称为“打扬琴\”或“唱扬琴\”的。1933年扬琴艺人邓九如到天津电台播音后,才定名为“山东琴书\”。 由曲艺扬琴发展为戏曲,至今还不到一百年。1900年,由广饶县谭家村扬琴艺人时殿元、谭秉伦、崔兴乐等组成的扬琴班为了争取观众,最先把《王小赶脚》的扬琴脚本改为化妆演出的脚本,并进行化妆演出的试验。他们用纸、布等扎成驴形,加以彩绘,由崔兴乐扮演的二姑娘,身绑驴状,由时殿元扮演的脚夫王小赶驴。演出时虽仍唱着扬琴的唱腔,但因载歌载舞,深受群众欢迎。艺人们为了把这种演出形式和坐唱扬琴相区别,称之为“化妆扬琴\”。一些群众,由于看到第一个“化妆扬琴\”剧目的表演有驴形,且当时的“化妆扬琴\” 又常用毛驴驮着包括驴形的头部和身子在内的道具,曾随口把“化妆扬琴\”称作“驴戏\”。 “化妆扬琴\”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在济南称“扬琴戏\”(简称“琴称\”),在西南称“上妆扬琴\”,在临邑、济阳一带称“迷戏\”,在胶东称“蹦蹦戏\”,在博兴被称作“闾戏\”(旧时二十五户为一闾,闾戏意味着本地戏、家乡戏),也有称“缕戏\”的(因其主要乐器坠琴的演奏者在演奏坠琴时,经常用手指在琴弦上“缕\”上“缕\”下)。后来过去唱扬琴的多由“两口子\”(即夫妇俩)或一家人搭班,演唱的节目内容又多是关于公子投亲、小姐赠金、夫妻团圆等两口子的故事,两个“口\”字成“吕\”字,因此称吕剧。另一种说法是,吕字系“驴\”、“闾\”、“缕\”的谐音字,故在用文字标明剧种时,写作吕剧。 吕剧的传统剧目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解放后创作的《李二嫂改嫁》、《姐妹易嫁》等也有较好的口碑。 解放后,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等名家声名显赫。而我们作为山东的一份子,也有义务将我们的家乡戏——吕剧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传播它

❺ 吕剧的发源地在哪

吕剧是山东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我国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以纯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吕剧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化而来的,自成戏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吕剧发源于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始成于1900年。当时被艺人称为"化妆扬琴",而民众则以"驴戏"、"捋戏"或"小戏"等称之。
艺术源于劳动,源于生活。吕剧这一民间艺术所以发源于时家村,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条件。时家村地处入海口处,时常受到黄河泛滥的威胁,黄河每一次决堤,都给沿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们拖儿带女,背井离乡,以四处乞讨为生。洪水使人们饱受苦难,苦难让人们聪明起来。渐渐地人们把伸手乞讨改为唱着小曲求舍,由单纯乞讨变为艺术与食物的交换,使少数人由讨饭人变为早期的乡间流浪艺人。这些民间艺人在走村串乡中,学到了外地的许多曲调,将其揉合到自己创作的曲调中,逐步形成了吕剧艺术。
吕剧艺术的创始人之一时殿元,是时家村人,自幼就唱着小曲讨饭。约在1887年前后,时殿元曾到被称为"戏窝子"的菏泽地区学习琴书,技艺大进。1893年,时殿元与徒弟组成山东琴书班社,起初在广饶、博兴、惠民一带,后来经常活动在淄博、潍坊和胶东一带,有时还远到省外演出。所到之处,声名鹊起,深受欢迎。1900年,时殿元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改编为化妆戏演出,因为《王小赶脚》以"驴"为道具,群众就称其为"驴戏",这就是吕剧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戏曲艺术高度重视,1950年政务院发出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山东省政府在贯彻这一指示时,委托省文联对各地戏曲剧种进行调查,把化妆琴书作为有代表性的剧种进行重点改革,以便推动全省戏改工作。通过对《小姑贤》、《兰桥会》等传统戏的加工改革,使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提高。特别是创作现代戏《李二嫂改嫁》以后,开创了吕剧艺术的发展时期。因为对吕剧艺术没有一个正式名称,就请当时的省文联副大大陶钝为其起名,陶钝就把"鲁"字赠送他们,称之为"鲁剧"。时任省文化局长的王统照认为欠妥,他取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六吕"之"吕"字,称为"吕剧",喻其有"黄钟大吕"之声,又能谐民间"驴戏"之音,得到大家的赞同,为吕剧正式定了名。
吕剧是东营人民为祖国的戏曲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是民间艺术的精粹。东营以吕剧故乡而闻名于世,如今的吕剧,在东营家喻户晓,人人爱唱。"一听剧团进了庄,男女老少着了慌,大嫂在灶前忙做饭,饼子贴在了门框上",就是人们热爱吕剧的真实写照。吕剧已成为黄河口文化的一个品牌。

❻ 章丘五音戏金镯玉环记剧情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名称由来
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
德州市吕剧团
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二、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三、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四、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五、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于是定名为吕戏(吕剧)。编辑本段传统剧目分类
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腔调有四平、二板,有时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吕剧、200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25个分团编辑本段源流沿革
[1]吕剧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早在
北京市吕剧团
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尽相同,如东路琴书艺人商业兴自称本路琴书为“改良扬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文明扬琴”。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 光绪初年,广饶县(旧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为东路琴书艺术的代表人物;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由于《王小赶脚》首次采用驴形道具,群众又称此类戏为“驴戏”。此后,时殿元又陆续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1917年(民国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抗战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被迫改行,另寻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此后,艺人们向山东梆子学习,演出了《蓝桥会》。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被禁演。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1982年,广饶县吕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1984年,东营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吕剧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这两部书稿是吕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厅有关领导、 山东省吕剧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 (如李渔、郎咸芬) 的热情指导与帮助。1991年3月5~8日,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全市有8个代表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