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化妆步骤
㈠ 揭秘:唐朝女子究竟如何化妆
唐代女子化妆有以下七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涂额黄、画眉、点口脂、画面靥、贴花钿。
面靥,也称“妆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通常用胭脂点染。侯振兵告诉记者,最初的面靥,形状像黄豆般的两颗圆点,如同脸上长的痣。盛唐以后,面靥的式样更加丰富:有的形如钱币,有的状如杏桃。
花钿的颜色包括红、绿、黄,其中红色最多。侯振兵说,剪花钿的材料有金箔、鱼鳞片、鱼鳃骨、云母片等。形状包括梅花状、菱形、月牙形等,剪成后的花钿用鱼鳔胶等粘贴。
唐代女子盛行画眉。初唐时期,流行宽而阔的蛾眉;到了唐玄宗时期,则流行细长的眉毛,称为“细眉”或“柳眉”;而倒八字形的短眉是在中晚唐时期才出现。据史料记载,在唐玄宗时期,女子的眉毛可谓“多姿多彩”,如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等。
除了面饰,头饰也是唐代女子妆容的重要部分。唐代女子的发式分为髻、鬟、鬓三种。
髻一般用于成年和已婚女子。初唐时,发髻一般都缠得比较紧,立在头顶上。唐玄宗以后,发髻的高度成了妇女身份的象征。发髻盘得越高,表示地位越尊贵。
鬟,一般是未出嫁的女子梳的发型。鬟分为双鬟、三鬟、扫闹鬟等。
鬓,有点像男子的鬓角。唐代女子的鬓,最初是直的,中晚唐后就有弯、圆等形状。
㈡ 古代女子化妆步骤与现代化妆步骤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
古代人们也特别注重外表尤其是在后宫之中,古代的妃子都非常注重形象,他们认为没有漂亮的外在就无法和后宫中的其他妃子争宠。古代女人买的自己喜欢的化妆品,现在的认有的买自己喜欢的,也有的买的是牌子。
其实古代女子化妆和现在的女子化妆步骤大部分都差不多。民间女子特别是穷人家的女子,没有条件讲究化妆,不像现在化妆这么普及,只有等到出嫁的时候才施朱傅粉,甚至有的女子连这宝贵的一次也会省去。
㈢ 基本化妆流程
化妆步骤
1、洗净脸后,涂以护肤品,如膏、霜、奶液、蜜等类均可,以护肤为主。
2、涂粉底时应根据人的脸型而施以粉底。方型脸涂粉底时,两侧颌骨处勿涂抹,这就保持了蛋形的脸庞。
3、涂粉底时,切勿涂在眉毛上、眼皮上面,因为黑眉毛涂上粉底后呈现出“白霜”这是不美观不自然的。
4、擦香粉时。上粉底后以香粉定妆,粉不要擦的过厚,皮肤黑的人不宜使用。
5、涂眼影,画眼线。
6、画眼线时,使用眼线笔紧贴睫毛画,上眼线可重一些,下眼线切忌画的过粗过重。
化妆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女性美容技术。古代人们在面部和身上涂上各种颜色和油彩,表示神的化身,以此祛魔逐邪,并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存在。后来这种装扮渐渐变为具有装饰的意味,一方面在演剧时需要改变面貌和装束,以表现剧中人物;另一方面是由于实用而兴起。
如古代埃及人在眼睛周围涂上墨色,以使眼睛能避免直射日光的伤害;在身体上涂上香油,以保护皮肤免受日光和昆虫的侵扰等等。如今,化妆则成为满足人们追求自身美的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化妆品并运用人工技巧来增加天然美,不限男女。
“脂粉黛泽之化妆,中国古代,早已实行。迨及唐朝,人文璨然,宫嫔众多,使六宫粉黛,竞美争妍。所以化桩一项,更趋浓艳。日本平安朝女子之化妆,起源亦由于唐,今分为髻、额黄、眉黛、朱粉、口脂等等。”
(3)唐朝化妆步骤扩展阅读:
化妆工具
修容刷
既可以用来刷匀腮红,也可以刷去多余的化妆粉。刷子的选择一定不能贪图便宜,毕竟是每天要与脸亲密接触的。
粉扑
当然是用于把“粉”扑到脸上,质地分海绵和毛绒。很多粉饼里都附带粉扑。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型、菱型、葫芦型。
修眉剪
祛除杂毛,调整每根眉毛的长短。
修眉刀
修眉刀是一种美容工具,通常选用优质塑料和刀片制作而成。修眉刀能帮助修除多余的眉毛。
修眉镊
用眉镊可以将多余的眉毛一根一根顺着生长方向拔掉。
眉刷
眉刷可以涂抹眉粉或者祛除多余眉粉;眉梳可以梳理眉毛,配合修眉剪使用,也可以用来梳理眼睫毛。
如果想修出整齐美丽的眉毛,最好还是去美容院修理;修完后的后期处理,可以自己在家用工具完成。
眼影刷
分大、中、小号,这样画出的眼影更立体。大号刷涂眼窝,中号刷涂主要颜色,小号刷负责描框和勾眼尾,使眼部更立体。
眼影棒
虽然眼影盒里都附带有眼影棒,但是却很容易弄脏,所以应该至少有两到三只,以保证一个眼影棒一个颜色。棉签的功能很多,用于眼部的时候,可以减淡或擦掉部分眼影。
睫毛夹
使睫毛卷翘起来。市场上有按压式和剪刀式的手动睫毛夹,也有电烫睫毛夹。按压式的适合初学者,剪刀式的适合熟练者。
化妆棉
作为上妆和卸妆的辅助工具,一般采用100%纯棉精制,表层经水刺处理,确保使用无掉絮,高温处理,两侧压边处理使用不易变形。天然纯棉材质细腻温和,触感柔软,柔韧有弹性,给肌肤更多体贴与呵护。
化妆品
隔离、粉底、粉饼、睫毛膏、眼线、眼影、腮红、唇彩、眉笔或者眉粉
粉底刷
粉底刷市面上分为三种类型 扁平,平头,平斜粉底刷。
唇刷
刷头呈扁平状,唇刷刷毛采用顶级黄狼尾毛制成,更精确勾勒唇形,让双唇色彩更加饱满均匀,打造更立体的轮廓。
腮红刷
一把好的腮红刷可以使双颊粉嫩自然,饱满圆润的天然优质高尺白尖纯羊毛纯手工刷头是轻松自然妆容的最佳选择。腮红刷触感柔软细腻,将刷头蘸取适量腮红粉后轻甩掉余粉再上妆,立体小脸顷刻展现。
蜜粉刷
蜜粉刷比粉扑效果更自然柔和,能把粉刷得更均匀服帖,做定妆时使妆面色彩更协调。在选择蜜粉刷时应注意选择天然优质纯羊毛刷头,毛量厚实丰满为佳,纯手工羊毛蜜粉刷具有极佳的触感和极强的抓粉力,最短时间轻松打造细腻妆容。
精细遮瑕刷
此刷适用于肌肤细小范围的润色、遮瑕和补妆。刷头纤细略尖,优质韩国进口极细纤维毛柔韧更富弹性,精细遮瑕刷专为处理细节而设计。
短毛眼影刷
短毛眼影刷主用于眼部底色的晕染,极强的晕染性和着色力专为眼部底妆设计。
晕彩刷
晕彩刷头呈扁圆形。塑造立体妆容更突出脸部轮廓。
高光刷
刷头为独特斜角弧形设计,多用于高光、阴影上妆,打造立体五官。在鼻梁上打白色高光粉能使鼻梁显得更高更立体。下巴处扫高光粉可平衡整个脸部重心,凸显整体的立体感。
余粉刷
刷头呈扇面,浓密扁平的设计主要用于定妆后扫去脸部多余粉质而不影响妆面。
均衡晕色刷
此刷头毛长较长且呈略微扩散状,刷毛采用优质中光峰羊毛(羊毛中的极品),在眼部凹处位置来回晕染,能使眼部妆容自然融合,眼影过渡均匀。
眼线刷
眼线刷多适用于眼线液,刷头纤细,须采用优质黄狼尾毛制成,毛质细腻软硬合适,更易勾画柔和自然的眼线。
㈣ 唐代女子的化妆形式和化妆方法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隋唐历史的教师侯振兵告诉记者,唐代女子盛行画眉。初唐时期,流行宽而阔的蛾眉;到了唐玄宗时期,则流行细长的眉毛,称为“细眉”或“柳眉”,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而倒八字形的短眉是在中晚唐时期才出现。
据史料记载,在唐玄宗时期,女子的眉毛可谓“多姿多彩”,如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等。
由此可见,范冰冰版武则天的眉毛并没有凸显初唐时期宽而阔的特点,而刘嘉玲版武则天的倒八字短眉则有些“穿越”了。
唐代女子化妆“七步走”
侯振兵介绍,唐代女子化妆有以下七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涂额黄、画眉、点口脂、画面靥、贴花钿。“范冰冰饰演的武媚娘额头上的花饰和两颊上的红点,就是花钿和面靥。”
面靥,也称“妆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通常用胭脂点染。侯振兵告诉记者,最初的面靥,形状像黄豆般的两颗圆点,如同脸上长的痣。盛唐以后,面靥的式样更加丰富:有的形如钱币,有的状如杏桃。
花钿的颜色包括红、绿、黄,其中红色最多。侯振兵说,剪花钿的材料有金箔、鱼鳞片、鱼鳃骨、云母片等。形状包括梅花状、菱形、月牙形等,剪成后的花钿用鱼鳔胶等粘贴。
重庆国际注册彩妆师左书侨表示,范冰冰版武则天的面妆借鉴了部分历史资料,但与现代人的审美更贴近。“比如唇色,唐代女子的唇脂以红色为主,不会出现剧中的橘色。而且那时流行樱桃小口,口脂只点唇中间。”
发髻越高身份越尊贵
除了面饰,头饰也是唐代女子妆容的重要部分。侯振兵告诉记者,唐代女子的发式分为髻、鬟、鬓三种。
其中,髻一般用于成年和已婚女子。初唐时,发髻一般都缠得比较紧,立在头顶上。唐玄宗以后,发髻的高度成了妇女身份的象征。发髻盘得越高,表示地位越尊贵。诗人元微之在《李娃行》曾提及“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
鬟,一般是未出嫁的女子梳的发型。左书侨说:“《武媚娘传奇》中,媚娘初进宫时梳的就是鬟。”侯振兵介绍,鬟分为双鬟、三鬟、扫闹鬟等。
“鬓,有点像男子的鬓角。唐代女子的鬓,最初是直的,中晚唐后就有弯、圆等形状。”侯振兵说。
此外,在唐代,梳子、钗、簪等都作为头饰,插在发间装饰发型。“而在重大节庆,宫廷女子还会在发间插上石竹花、栀子花等鲜花,这在周舫的《簪花仕女图》中也能看到。”
㈤ 唐朝女子妆容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谈起古代的女子,应该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的这般模样。形容一个貌美,气质佳的女子;那么,唐代的妆容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唐代妆容化妆步骤:
施粉:先薄施铅粉,然后抹胭脂。胭脂晕品有石榴娇,嫩吴香,圣檀心,珠露儿,媚花奴等。
2.此外还在额上涂抹黄粉,即额黄。
3.画眉。
4.花钿:又叫花子,媚子。是将各种花样贴在眉心的一种装饰。
5.面靥。点在双颊酒窝处,形状像豆、桃杏、星、弯月等。多用朱红,也有黄色、墨色。
6.斜红。描在太阳穴部位的红色装饰。
7.点唇。即所谓“朱唇”。
通过唐代的妆容就可以看出唐朝女子的开放风气,让人感觉雍容华贵,大气奔放!
㈥ 古代历史上唐代女子如何化妆
唐代诗人元稹在《恨妆成》里,大致将女子化妆概括为7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化面靥、贴花钿、描斜红、点口脂。
㈦ 古代女子化妆的步骤
1、敷铅粉
古人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唐朝的眉形丰富多彩,唇妆种类也异常繁多,仅晚唐30多年时间里,唇式就出现了17种之多,圆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风靡的要数樱桃形和花朵形。古人崇尚“樱桃小口一点点”,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女孩子们先用白色打底以覆盖唇色,然后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画出唇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