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发型教程
⑴ 古代发型怎么梳
古代女子六类发型
1.结鬟式
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巍峨华丽。据记载:相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之发髻皆异人间,高环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①,再饰有各种珠宝,金簪风钗或步摇,就更华丽高贵。这种高环发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贵的发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贵妃与贵女流的发型(从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壁画的玉女等发式亦可见证)。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但装饰不宜过分华丽,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名流仕女也有采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
2.拧旋式
这是汉代末期始创的一种发式,据记载为甄后所刨,后相互崇向而流行。这种发式的编法是将头发分成几股,象拧麻花似地把发蟠曲扭转而缠盘在头上。据记载甄后入魏宫时,宫中有一绿蛇,甄后每日梳妆时,此蛇则盘缠成形,甄后仿效而梳成为髻,每天皆因蛇形变化而梳髻不同,因而号为“灵蛇髻”①。 这种发型灵活生动又饶有风韵,为神女与未出室的名贵女流所好用。这种发式变化的形式很多,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头前,变化生动舒美,在古代仕女画中尤为多见。造型时可灵活运用。
3.盘叠式
这种发式在唐代的绘画、雕塑与墓壁画皆可见到,唐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画中,有很多盘叠的螺髻。据记载;唐长安的妇女好梳盘桓髻(即螺髻).回,其形高耸而不走落,号为螺髻。在长安风靡一时,这种“螺髻”主要以盘叠形式作成,其法是将头发用丝线分股拢结系起,然后采用编、盘、叠等手法,把发髻盘叠成螺状,放置在头顶或两侧或前额与脑后,也可随意盘叠各种形式。 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在王渔洋之诗赞有“青螺如髻秀堪餐”,按盘叠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样的螺謦。在造型中可灵活运用。
4.反绾式
这类发式据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记有魏武帝宫中的宫妃梳反绾臀的记载,隋唐这种发式也甚为流行①,在《妆台记》中记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反绾髻,分髫臀”。反绾是将头发拢高翻绾而成,也属于高髻的发式,其制法是将头发往后拢结,用丝线结扎,再分若干股,翻绾出各种式样。有的梳编成惊鸟双翼欲展的样子,称为“警鹄髻”,也有梳编成单刀或双刀的样子,称为“翻刀髻”,也有将多股的头发翻绾成花式,称为“百花”。其形式与手法甚多,皆靠拢结翻绾或反绾而成。 这种发型多为宫妃、名贵女流所好用,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绾的髻下留一发尾,使之垂在肩后,称为“燕尾,亦称“分髫髻”。历代的称呼虽不相同,但其基本发式是相似的,在造型时,可灵活变化与参考。
5.结椎式
这类发式在古代妇女的发型中,最为普遍,采用最广,历代都有采用,延续最长,从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皆沿用。只是发型的高、平,低,及结椎在前、中 堕马髻
、左右、后等变化不同而已。这种发式的梳编法,是将头发拢结在头顶或头侧,或前额与脑后,在扎束后挽结成椎,用簪或钗贯住,可盘卷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耸竖于头顶或两侧。据记载:梁翼之妻孙寿将结椎置于头侧,并使其下堕,称为“堕马髻”,亦称‘梁氏新妆’,曾风行一时,赵合德入宫时将发卷高为椎,称为“新兴髻”。梁鸿之妻孟光好梳“椎臀”。①这些发式皆是结椎式的变化,掌握其梳编法,就可变化或创制各式各样的椎髻,在造型时可灵活运 用。各式椎髻多为已婚少妇所用。
6.对称式
这类发式从秦汉一直沿用下来,历代皆有采用,其典型的发式是“双丫髻”与“卯发”,“双丫髻”主要是宫廷侍女、侍婢丫环的发式,据传秦始皇令宫廷侍女梳双丫髻,穿背子与衫,历代沿继袭用,一直至清代仍是不变。这种发式是将头发从顶中分两大股,往两侧乎梳,并系结于两侧,再挽结成两大髻,使其对称放置在两侧。也可对称结鬟,使之垂下,为民间少女所好用。 “丱发”这是一种童发,男女皆可通用,因其形似“丱”,故称丱发”,其形制是将发分成两大股,对称系结成二椎,放置在左右两侧的头顶上,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尾发使其自然垂下,最长可至肩,为历代童发的主要发型。
蝉鬓、博鬓,这两种不是发型,但是各种发型必需配备的两种鬓式。
蝉鬓,据记载是魏文帝曹丕的宫人莫琼树所制①,它是两鬓的装饰,将两鬓梳得很薄而透明,形如蝉翼,故称“蝉鬓’,古诗中形容妇女经常有“云鬟雾鬓”之句,薄而透明的蝉鬓与厚而高实的发式结合与对比,使妇女的发型富于变化而别致。
博鬓,历代僻L仪典0,《舆服志》皆规定宫中的后妃要博鬓,品贵夫人也须博鬓,博鬓即以鬓掩耳,或往后拢掩半耳,是一种礼仪的鬓式。
妇女最常见的发型,按其梳编规律分为以上六大类,在造型时,可依据各类的梳编法,采用髻、鬟,盘,绾、叠,拧,结等等手法,梳编出更多的发式,并根据朝代、身分、年龄,个性崇好等结合而运用,就能创制较好的妇女发式。
⑵ 古代发型如何弄还有步骤
你去“古装发型”贴吧看看,里面有一些古装发型教程
⑶ 唐代发型怎么梳 怎样才能梳出好看简单的发型
唐朝女子长发无刘海梳发图解
六部完成的唐朝女子梳发,漫画式的头发显示出了古典美,把头发分为了左右两边以及上下部分,带出了复古情调的梳发,更是有着那个时期的独特美感发型。
⑷ 唐朝的发式怎样盘,最好有图讲解
较常见的发式略举如下:1、倭堕髻 (古今注)记载:“倭堕髻一云堕马髻之馀形也。”这种低垂头後背部的“倭堕髻”,即是汉代的“堕马髻”。据说唐代的妇女好骑马,而“堕马”,是不吉利的字眼,所以改为倭堕髻。形容这种髻式像蔷薇花低垂欲拂的状态。其形式与倭堕髻,堕马髻相差无几。白居易寄微之诗:「何处琵琶弦似语,谁家倭堕髻为云」。又温庭筠南歌子词:「倭堕低梳髻」,都是这种髻的描写。这种髻在唐代极为盛行。 2、高髻指发髻高耸之式,所以凡高耸於头上的髻式均可称作高髻。高髻在(後汉书}中已有记载,长安语日:「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妤广眉,四方即丰额。」但在今出土的汉代文物中高髻只在少数贵族妇女中流行。唐代高髻已较为普遍,出土文物中有形象和文字记载多处。晚唐五代妇女都竞梳高、奇髻式,有「高髻云发别样」的形容。在唐诗中有咏“高髻”的诗句,寒山诗:「共折路边花,各持插高髻,髻高花区匼匜。」王建宫词:「翠髻高丛绿鬓虚」「万楚诗句」「描花向高髻」;李贺诗句:「蛾髻眼暮云」至於韦庄晚春诗里的「峨蛾秦氏,髻皎皎海川神。」虽不直称“高髻,而蛾蛾分明是形容秦氏髻高耸的状态。再如「双鬓望仙髻」,“飞髻”也属高髻范围。高髻在唐代式样很多,有的薄而高,有的一侧高,一侧低,有的形似鸟,唐代有凤髻式高髻似凤形或装饰金翠凤凰,故日“凤髻”。式高而双鬟即曰,“双鬟望仙髻”。在髻上鬓间缀以花细、钗簪、金玉花枝等饰物的高髻通称“宝髻”。(中华古今注)载:唐有飞髻,既称“飞髻”则当有如鸟翅般的飞姿。还有高而尖的“鸟蛮髻”,按(苗俗纪闻)记载:「妇女髻高一尺,婀娜及额,类叠而脱,倘所谓鸟蛮耶。」因此髻虽高叠而却作尖锐状,呈正三角形不致有倾倒之虑,这正是“鸟蛮髻”的特点。梳此髻多著青衣饰红线且攒金凤钗,亦符合其身份和性格。 3、花髻这是将美丽的鲜花插之於髻上的发式,从属高髻。李白(宫中行乐词)有:“山花摇宝髻”。万楚(茱萸女)有:「插花向高髻」。唐人尤重牡丹,用牡丹花饰於髻上显示其妩媚与富贵。(奁史,引女世说)载:「张鎡的牡丹宴客,有名姬数十,首插牡丹。」这种因时因事即兴而簪以花卉的形式屡见不鲜。并且牡丹又是唐人所喜赏的一种花卉。白居易诗:“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家家习为俗,从迷不悟。”柳浑诗:「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当时诗人墨客常以国色天香来赞喻牡丹。国色指牡丹的色彩冠绝一国,天香则指牡丹的异春。亦即牡丹的色香可贵,也比喻容貌冠绝的女子。另外在唐代工艺美术装饰纹样中也以牡丹为主体,可见唐代妇女饰花於髻上是有其杜会原因的。可从周昉(簪花仕女图)中略见其姿态。牡丹花形奇大,并且又有金、银、珠玉、翡翠饰物形成自然中的美与人造中的美的对比。真可谓美上加美。牡丹花美丽、富贵、色艳,茉莉花则纤巧文雅。罗虹的(比红儿)诗:“奈花似雪簪云髻。”将形如雪花的小奈花(即茉莉花)插在髻上,更有一番诱人的魅力,白如雪的茉莉花与黑如墨的髻形成色度比差,具有强烈的装饰性,髻花形式男子发饰中也有记载。 4、闹扫状髻随意梳成散乱而向上状,如扫梢向上扬起的动式。白行简(三梦记)云:「唐末宫中髻,号闹扫状髻,形如妖(或作猋)风散鬌(一作鬊)。」炎:表秋花,猋:如暴风从下而上,扶摇直上的状态,焱与猋虽有不同之意,但都包含从下向上的势态,鬌:指毛发脱落,鬊:表示乱发。 5、鬟鬟与髻的分别在於空心与实心,鬟是中空做环形,多为未婚女子所梳饰,双鬟最为流行。唐鬟式有高有低,如段成式(柔卿解戏呈飞卿}诗:「出意挑鬟一尺长」即是高鬟,一般发环中以假发为饰,以铁丝为骨架支撑,高一尺有馀。王建(白紵歌)「低鬟转面掩双袖」,即是低鬟。曹邺(四怨诗)“短鬟一如螓”,是如蝉的短鬟。又有在於顶梳鬟者,(刘禹鍚同乐元和元微之深春)诗:“双鬟梳顶髻”,还垂於脑後的,如元稹(恨状成):“柔鬓背後垂。”至於人鬟髻只在少数贵族女子流行,也有艺术夸张的成份。 眉饰:从秦汉时期出土的陶俑、画像砖和绘画作品来看妇女眉饰,特点是晋代的出土文物、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等地都是细长而弯曲状,魏曹植的(洛神赋)中也载:“云髻蛾蛾,修眉联绢。”唐代眉饰则可分细眉饰与粗眉饰两大类。眉的描法各具特色。唐初,画眉尚阔且浓,如蛾眉、平扫眉。(说海,霏雪录)载;“馀记张司业倡女诗,轻鬓丛梳阔扫眉。”杜甫(北徵)诗:“狼籍画眉阔”,可知当时好尚如此。韦相庄(江城子):“髻鬓狼籍黛眉长,眉饰则浓并且长”。唐明皇令画工画眉图:有八字眉,远山眉、五岳眉、三蜂眉、垂殊眉、却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倒晕眉、多属粗眉饰,足见粗眉在唐初盛行之况。周昉(簪花仕女图)中仕女形象则头梳高髻,牡丹,珠宝为饰,作蛾眉,粗如蚕蛹,尖端向上翘起,在粗拙中别有一番情趣。白居(上阳白发人):“青黛点眉眉细长,天宝末年时世状。”表明当时妇女以细长眉饰为时尚。本图为高髻、小袖衣、长裙、披帛、吹笛仕女。唐代纺织物以丝绸为主,以川蜀、江南和河南河北三大产区最著名。蜀中锦彩,吴越异样纹绫沙罗,河南北沙绫,都为珍品。唐代丝绸不仅色泽华丽,花纹图案也活泼秀美。鸟中鸾凤、孔雀、鹦鹉、鸳鸯、戴胜,经常反映到妇女衣裙织绣印染上,还间杂蜂、蝶、蛾子、蜻蜓等昆虫。兽物中则狮子、麒麟、虎豹、板角鹿、骆驼等都应用作重色彩锦主题图案。花木中虽以牡丹为主,缠枝、交枝、小簇草花,都综合使用,富于变化,秀美富丽。 由雪花放射式作成的团花、十字形图案和方胜图案,也有应用。盛唐以后,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此图为大袖对襟纱罗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这是中晚唐之际的服装。穿着这种服装,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唐人妇女戴花冠很多,花冠有多种式样,多为罗帛制成。后流行戴真花。唐代牡丹盛行,本图妇女梳高髻、戴牡丹花冠。
⑸ 芭比娃娃唐代发型教程
1.首先,在头部两侧采取发两捆(不要太多哦!),然后发了两束绑起来,最好的一种彩内色小皮容哦!这是一个简单的头部形状!不过,我觉得我可以
2.所有头发分成三个大包,在一些低区编上辫子,再下面是最好用丝带绑,然后根据你的爱好是什么使一个蝴蝶结,或者其他什么
3.头发盘起来,注意偏向一侧,最好是从前面的板块上半年看,看毛了比最好多一点,然后把珠发夹到娃娃用针插头
我想它这么几个,应该是够了吧!
⑹ 怎样梳古代发型,要有教程,要是唐代那种,像《宫心计》那种,最好配图片,求求各位了,小女子在此谢谢啦!
鬓(bin四声)
鬓发就是垂在耳朵前面的一绺头发或一簇卷发
鬓角就是人的头两侧的区域,在眼和前额之后,颧弓之上,耳之前,常常有人留着鬓角,就是这里了。
髻(ji四声)
髻就是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发髻。个人感觉是发型的意思。
丱多音字哦!(guàn)我们这里用到的是这个
意思是:古代儿童束的上翘的两只角辫
另外一个音是kuàng跟矿是一样的
好。就这3个字,估计有人可能不太熟悉吧。其实我也是网络大叔了下最后一个。那个丱我是真不认识啊。
古代妇女发式。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名曰“抛家髻”。亦称“鬅鬓”,“凤头”。这种两鬓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抛家髻式,在宇文氏《妆台记》中的所谓朝天髻,或类此髻式。参阅《新唐书·五行志》。另唐段成式《髻环品》中,亦有关于长安城中流行抛家髻的记载。这种发髻的特点,以两鬓抱面,头顶再加一个形似椎髻一样的“朵子”(即假髻),所谓抛家髻。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古代妇女发式。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名曰“抛家髻”。亦称“鬅鬓”,“凤头”。这种两鬓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抛家髻式,在宇文氏《妆台记》中的所谓朝天髻,或类此髻式。参阅《新唐书·五行志》。另唐段成式《髻环品》中,亦有关于长安城中流行抛家髻的记载。这种发髻的特点,以两鬓抱面,头顶再加一个形似椎髻一样的“朵子”(即假髻),所谓抛家髻。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⑺ 唐代女性发型具体求解
发式是妇女头部的重要装饰,能增加其仪容的俊美。古代妇女发式造型的变化,极为富丽而多姿,历代相承,不断变化,从简至繁,,又从繁复简,往返交替,有关记载甚多,仅就《髻鬟品》记载就不下百余种。这些发名皆是由发型与首饰寓意而命名,绰号虽多,按其编法与发式可概括为几种基本类型,简述于下:
1.结鬟式
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巍峨华丽。据记载:相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之发髻皆异人间,高环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①,再饰有各种珠宝,金簪风钗或步摇,就更华丽高贵。这种高环发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贵的发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贵妃与贵女流的发型(从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壁画的玉女等发式亦可见证)。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但装饰不宜过分华丽,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名流仕女也有采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
2.拧旋式
这是汉代末期始创的一种发式,据记载为甄后所刨,后相互崇向而流行。这种发式的编法是将头发分成几股,象拧麻花似地把发蟠曲扭转而缠盘在头上。据记载甄后入魏宫时,宫中有一绿蛇,甄后每日梳妆时,此蛇则盘缠成形,甄后仿效而梳成为髻,每天皆因蛇形变化而梳髻不同,因而号为“灵蛇髻”①。
这种发型灵活生动又饶有风韵,为神女与未出室的名贵女流所好用。这种发式变化的形式很多,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头前,变化生动舒美,在古代仕女画中尤为多见。造型时可灵活运用。
3.盘叠式
这种发式在唐代的绘画、雕塑与墓壁画皆可见到,唐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画中,有很多盘叠的螺髻。据记载;唐长安的妇女好梳盘桓髻(即螺髻).回,其形高耸而不走落,号为螺髻。在长安风靡一时,这种“螺髻”主要以盘叠形式作成,其法是将头发用丝线分股拢结系起,然后采用编、盘、叠等手法,把发髻盘叠成螺状,放置在头顶或两侧或前额与脑后,也可随意盘叠各种形式。
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在王渔洋之诗赞有“青螺如髻秀堪餐”,按盘叠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样的螺謦。在造型中可灵活运用。
4.反绾式
这类发式据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记有魏武帝宫中的宫妃梳反绾臀的记载,隋唐这种发式也甚为流行①,在《妆台记》中记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反绾髻,分髫臀”。反绾是将头发拢高翻绾而成,也属于高髻的发式,其制法是将头发往后拢结,用丝线结扎,再分若干股,翻绾出各种式样。有的梳编成惊鸟双翼欲展的样子,称为“警鹄髻”,也有梳编成单刀或双刀的样子,称为“翻刀髻”,也有将多股的头发翻绾成花式,称为“百花”。其形式与手法甚多,皆靠拢结翻绾或反绾而成。
这种发型多为宫妃、名贵女流所好用,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绾的髻下留一发尾,使之垂在肩后,称为“燕尾,亦称“分髫髻”。历代的称呼虽不相同,但其基本发式是相似的,在造型时,可灵活变化与参考。
5.结椎式
这类发式在古代妇女的发型中,最为普遍,采用最广,历代都有采用,延续最长,从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皆沿用。只是发型的高、平,低,及结椎在前、中、左右、后等变化不同而已。这种发式的梳编法,是将头发拢结在头顶或头侧,或前额与脑后,在扎束后挽结成椎,用簪或钗贯住,可盘卷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耸竖于头顶或两侧。据记载:梁翼之妻孙寿将结椎置于头侧,并使其下堕,称为“堕马髻”,亦称‘梁氏新妆’,曾风行一时,赵合德入宫时将发卷高为椎,称为“新兴髻”。梁鸿之妻孟光好梳“椎臀”。①这些发式皆是结椎式的变化,掌握其梳编法,就可变化或创制各式各样的椎髻,在造型时可灵活运 用。各式椎髻多为已婚少妇所用。
6.对称式
这类发式从秦汉一直沿用下来,历代皆有采用,其典型的发式是“双丫髻”与“卯发”,“双丫髻”主要是宫廷侍女、侍婢丫环的发式,据传秦始皇令宫廷侍女梳双丫髻,穿背子与衫,历代沿继袭用,一直至清代仍是不变。这种发式是将头发从顶中分两大股,往两侧乎梳,并系结于两侧,再挽结成两大髻,使其对称放置在两侧。也可对称结鬟,使之垂下,为民间少女所好用。
“丱发”
这是一种童发,男女皆可通用,因其形似“丱”,故称丱发”,其形制是将发分成两大股,对称系结成二椎,放置在左右两侧的头顶上,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尾发使其自然垂下,最长可至肩,为历代童发的主要发型。
蝉鬓、博鬓,这两种不是发型,但是各种发型必需配备的两种鬓式。
蝉鬓,据记载是魏文帝曹丕的宫人莫琼树所制①,它是两鬓的装饰,将两鬓梳得很薄而透明,形如蝉翼,故称“蝉鬓’,古诗中形容妇女经常有“云鬟雾鬓”之句,薄而透明的蝉鬓与厚而高实的发式结合与对比,使妇女的发型富于变化而别致。
博鬓,历代僻L仪典0,《舆服志》皆规定宫中的后妃要博鬓,品贵夫人也须博鬓,博鬓即以鬓掩耳,或往后拢掩半耳,是一种礼仪的鬓式。
妇女最常见的发型,按其梳编规律分为以上六大类,在造型时,可依据各类的梳编法,采用髻、鬟,盘,绾、叠,拧,结等等手法,梳编出更多的发式,并根据朝代、身分、年龄,个性崇好等结合而运用,就能创制较好的妇女发式。
唐代妇女发式多姿多态。唐段成式在《髻鬟品》中写道:“高祖宫中有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明皇帝宫中,双环望仙髻、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有归顺髻,又有闹扫妆髻。长安城中有盘桓髻、惊鹄髻,又抛家髻及倭堕髻”。另外在《妆台记》,以及《新唐书》、《中华古今注》等书中,也有对唐代妇女发髻式样的记述。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分别在唐代墓葬出土的陶俑,以及石椁线雕、壁画中见到一些如古籍中描述的发髻式样,但都没有我发现的西安东郊唐长安平康坊、西郊醴泉坊三彩窑出土陶俑发式实物这么集中和多样。现将我发现和收藏的唐长安三彩窑陶仕女俑及其发式分别予以介绍,以便从唐代妇女多姿的发式这一侧面窥探唐代社会的兴旺和开放程度。
公元1368年,名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立国号明。明朝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讲求实效的措施,以利恢复生产。由于生产力获得了提高,市场进一步扩大,新型工业不断涌现,一些工业城于是随之形成,统一后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明从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夺取政权后,注重对不符合汉族习俗的礼仪进行了整治,多采用和恢复了唐宋时期的制度和习俗。从所收集的资料看,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及唐宋时期丰富多样,但也具有其本时代的一些特色。
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
双螺髻:明代双螺髻,其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螺髻。时称“把子”,是江南女子偏爱的一种简便大方的发式,尤其是丫环梳理此髻者较多,其髻式丰富、多变,且流行于民间女子。
假髻:又称鬏髻,为明代宫中侍女、妇人所仲爱。当时有“宫女多高髻,民间喜低髻”之说。此类假髻形式大多仿古,制法为先用铁丝编圈,再盘织上头发即成为一种待用的妆饰物。明末清初特别时兴,在一些首饰店铺,还有现成的假髻出售。
头箍:又名“额帕”。明代无论老妇、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说头箍是从原“包头”演变而来,最初以粽丝编结而成为网住头发而已,初时尚宽而后行窄,其实用性为束发用,并兼之装饰性,取窄小一条扎在额眉之上。此装饰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头:高髻的一种,苏州流行此式,后逐渐传到北方。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发式高大,实际约七寸,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此种发式,一般均充假发加以衬垫。
明代宫女髻发式、戴莲花冠、簪花
清朝发型解析
清代的祖先,为原先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满族。明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满族贵族乘虚而入,于1644年在北京建立清王朝,自此至1911年清灭,这 237年间,清王朝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获得了巩固,中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末期步入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和瓦解。
清统治者在关内建立政权以后,强令汉族遵循满族习俗,剃发留辫是其中之一。清初妇女发式及妆饰还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点,以后逐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髻上的装饰物,不用金银,而多用珠翠,这是崇祯年间的特点。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满族宫女的发式,是将头发均分成两把,谓“叉子头”,在脑后垂下的一绺发尾,修剪成两个尖角,称“燕尾”。此后又流行平头,谓之“平三套”或“苏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风俗。头发装饰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妇女多好之。还有“一字头”豪华奢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发掺和衬垫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间流行的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即属此类。其样式豪华,高高耸立达七寸余,犹如盛开的牡丹、荷花。脑后梳理成扁平的三层盘状,并以簪或钗相固定,髻后作燕尾状,钵盂头则形如覆盂,因此类髻发梳理繁杂,故待到清末剪发风盛行时,就逐渐趋于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满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发式造型与妆饰于一体的著名发式。其梳理方式特别繁复,是受汉族妇女“如意头”影响而演变而成的,为清宫廷贵妇所钟爱。
冠子、纂:清代老年妇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纸和黑色绸缎制成的饰物,绣以吉祥纹样、寿字等,用簪扦于髻上。中年妇女则多戴用鬃麻编成、再裱以绸缎的 “纂”,然后饰以鲜花等,更显其秀美与华丽之色。纂的形状象一只鞋帮,仅有二壁,以后又演变为不直接用纂,谓之“真纂”,实际就是在头上盘一元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