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萨冈 是什么时代的人啊,有谁知道有关她的资料啊

2004年9月24日,法国当代通俗小说女王弗朗索瓦丝·萨冈因肺栓塞医治无效,在法国的翁弗勒去世。法国政界和文学界的人士纷纷表示悼念,《世界报》和《费加罗报》等各大报刊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噩耗,并对她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法国总统希拉克赞扬她是“为我们国家女性地位的改善做出杰出贡献的作家”,认为“法国失去了一位非常优秀、非常敏锐的作者,一位在我们的文学生活中非常杰出的女作家”。总理拉法兰评价说:“弗朗索瓦丝·萨冈是一种微笑,忧伤的微笑……从她的第一部作品开始,她简洁的文风就影响了一代人。”法国文化与通讯部长瓦布莱斯更把她与现代最伟大的作家普鲁斯特相提并论,认为萨冈“把变幻无常的生活咀嚼得有滋有味,她就像她所仰慕的普鲁斯特一样,好像从我们身边一晃而过都能观察到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生活和我们时代的各个层面。”
龚古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大大爱德蒙德·夏尔-鲁夫人评价说,萨冈“像许多艺术家一样过着危险的生活,她19岁就得到了荣誉,这荣誉从此一直伴随着她。她变成了一个神话。”
继波伏瓦、尤瑟纳尔和杜拉斯之后,萨冈的去世表明老一辈著名的女作家已经从文坛上消失,同时也标志着一个以萨冈的风格为标志的通俗小说时代的结束。

初出茅庐 一鸣惊人

1935年6月21日,弗朗索瓦丝·萨冈生于法国南部洛特省卡雅尔克市的一个村庄里,原名弗朗索瓦丝·夸雷。她的父亲是工程师,家境富裕,在巴黎有一栋宽敞豪华的住宅。法国解放以后,她来到巴黎生活,但上学后却成绩平平。她12岁时进入一个名为“鸟群”的修道院的小学校,因不求上进而被开除。从15岁开始,她就常到巴黎的圣日耳曼-德普雷广场的地下室的酒吧里去喝酒、跳舞、听爵士音乐,因此16岁时中学毕业会考不及格,19岁时考大学也名落孙山。
萨冈贪图玩乐,学业不佳,却喜欢独自阅读从普鲁斯特到福克纳等现代作家、特别是萨特等存在主义作家的作品,并由此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她具有写作的天赋,创作道路可谓一帆风顺。18岁那年,她只用一个半月就写出了小说《您好,忧伤》,并以普鲁斯特小说里的一对亲王夫妇的姓氏“萨冈”为笔名,于1954年初由朱利亚尔出版社出版了这部小说。
小说的女主人公是17岁的少女塞茜尔,她的父亲雷蒙放荡成性,对她不加管束。他们一起到海边度假,过着吃喝玩乐的舒适生活。父亲的情妇安娜为人正派,很有头脑,她很快要和雷蒙结婚,给他带来正常的家庭秩序,塞茜尔就再也不能自由放任了。为了不受她的管教,塞茜尔千方百计阻止父亲娶她,为此竟然设计挑动父亲的嫉妒心,又故意使安娜撞见他与另一个女人拥抱的场面,因而导致安娜与他决裂,在绝望之余以车祸的形式自杀身亡。安娜死后,塞茜尔恢复了从前的放荡生活,只有在床上扪心自问的时候,才会为安娜的死感到忧伤。
小说出版后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著名作家莫里亚克称赞萨冈是“迷人的小精灵”,并且在报刊上专门发表了评论,使她初出茅庐就获得了批评家奖,从而一举成名。小说初版只有4500册,后来印数不断增加,达到了84万册,不仅成为法国战后的第一部畅销书,而且被译成了20余种语言,仅在美国就售出了100万册,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首位,在全世界的销售量更是超过了500万册。萨冈由此成为千万富翁和专业作家。
除了小说之外,萨冈在剧作方面也颇有成就。她的第一部剧作《瑞典古堡》(1960)在工场剧院上演后获得很大的成功,以后接连创作了《断断续续的琴声》(1961)、《瓦朗蒂娜淡紫色的连衣裙》(1963)、《昏厥的马》(1966)、《草地上的钢琴》(1970)等剧本。她还当过导演,写过歌曲,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一生共出版了40多部小说、剧本和回忆录,有些已经被搬上了银幕。

春风得意 文坛女王

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深重灾难,沉重打击了作家们的人道主义信仰,反映社会现实的鸿篇巨制因此走向衰落。虽然现代派文学气势逼人,但主要还是限于知识分子的范围,难以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同,从50年代开始,题材轻松、形式灵活的通俗小说便繁荣起来。
萨冈的小说大多篇幅不长,描写的都是二人或三人世界里的感情波澜。她既不像现代派作家那样置身于作品之外,又不像现实主义作家那样感情外露,而是用优美的文笔创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世界。
在《某种微笑》(1956)里,女大学生多米尼克虽有英俊的男友贝特朗,却始终感到烦恼,结果爱上了贝特朗的叔叔吕克。吕克已有妻室,还是一脸忧郁,与多米尼克同病相怜,互相安慰。但他们的热情只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所以最后他们对这种所谓的激情都觉得无所谓了。《您喜欢勃拉姆斯吗?》(1959)里的女主人公、39岁的宝珥有了情人罗捷,而年仅25岁的西蒙却又狂热地爱上了她。西蒙沉溺于这种不伦不类的爱情,显然并非一个积极上进的青年,不过他的爱情倒是真诚的,但这种爱情就像勃拉姆斯的古典乐曲一样已经过时。情场老手宝珥当然不可能嫁给他,只是表示愿意保持同时拥有两个情人的自由生活。
萨冈笔下的世界虽然往往只有两三个人物,但却是战后西方社会的缩影,因为主宰这个世界的孤独,正是西方社会里人们共同的感受。也正因为如此,她的小说才会如此畅销,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尤其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因为他们从主人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萨冈在后期发表的《纹丝不动的风暴》(1983)、《厌倦的战争》(1985)、《水彩画的血迹》(1986)、《失落的镜子》(1996)等小说,都没有超越以往作品的框架,主题依然是多角恋情。这是她作品的特色,也是她未能成为一流作家的重要原因。她并非喜欢写调情和通奸,而是要表现人生的孤独。她笔下的人物多生活在中产阶级家庭,虽然不愁吃喝,但精神空虚,百无聊赖。他们碰到一起,自然就把爱情游戏作为点缀,从三角恋爱中获得刺激,然而时间一长又依然故我,这正是当代法国社会里相当普遍的精神状态。
萨冈的小说并不感伤,而是用幽默淡化生活的重负,描绘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这种平静而又动人的风格,令人联想到梅里美的中短篇小说。短篇小说《意大利的天空》,描写主人公米尔斯在意大利作战负伤后,被安置在农妇吕吉娅家里疗养,这是萨冈小说里为数不多的对真挚情感的描绘:

那一天,也就是他到这里来的第10天,她坐在他的身边织毛衣,不时地问他想不想喝点儿什么,因为天气太热了,他总是拒绝。两条腿疼得钻心,他思量着恐怕永远不能和格拉蒂丝以及别的人打网球了。他有点焦躁地握住少妇的毛线团,她迅速地绕着,垂着眼皮,米尔斯马上注意到她的睫毛挺长。接着忧郁的念头又出现了:一个残废人,在他的俱乐部里还能干些什么呢?
……
看到手腕之间的这团毛线越来越少,他模糊地想像着缠完线之后,她就不会再这样半倚着他,她上衣的颜色是多么鲜艳。他想着想着,不由自主地放慢了动作,手腕也不听使唤了。
……
线快缠完的时候,她抬起了眼睛。米尔斯感觉到自己目光里的犹豫,不自然地憨笑着。为了不断线,她缠得十分小心。于是逐渐挨紧了闭着眼睛的米尔斯。她一边把线从他手指上取下来,一边像抱孩子似地慢慢地抱住了他。

年轻时的萨冈

萨冈的叙述毫不做作,清新而自然,加上细腻的心理描写,读她的小说不啻为一种艺术享受。萨冈也因此被公认为法国当代最杰出的通俗小说家,是当之无愧的通俗小说女王。1985年,她获得摩纳哥皮埃尔亲王奖,这是对她作品的高度评价。

萨冈的叙述毫不做作,清新而自然,加上细腻的心理描写,读她的小说不啻为一种艺术享受。萨冈也因此被公认为法国当代最杰出的通俗小说家,是当之无愧的通俗小说女王。1985年,她获得摩纳哥皮埃尔亲王奖,这是对她作品的高度评价。
追求享受 祸不单行

萨冈的小说与她自己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孤独和忧伤不仅是主人公们共有的特色,同时也是她自身的写照。她的第一部小说名为《你好,忧伤》并非偶然:她年纪轻轻时就功成名就,但生活道路却并不顺利,忧伤成了她一生的伴侣。
萨冈也曾积极地参加政治活动,她反对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战争,在萨特等发起的声援反战青年的“121人宣言”上签名。她支持女权主义运动,主张流产自由。她是法国总统、社会党领袖密特朗的朋友,还肩负外交使命出访过一些国家。她本来也许可以成为波伏瓦那样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她对生活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她的一生充满了矛盾。
萨冈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往往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她说自己小的时候,村庄里的人每天傍晚都要聚集在一起聊到深夜,现在一到晚上八点钟,家家户户都关紧家门。她深感今不如昔,认为电视是罪魁祸首,不仅节目内容乱七八糟,而且使人们相互疏远,成了偷懒和老死不相往来的借口。“我们的时代……只有对金钱的永不满足而又使人烦恼的欲望”,道德标准变得不可思议,精神价值已丧失殆尽。
面对这种现实,她一方面认为在这个金钱至上、使人疯狂的时代里,写作是一种激情,如果不写作,她的生活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意义。所以无论境遇如何,她始终没有停止创作。但另一方面,她也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空虚的,生活的目的只是追求物质的享受和情欲的满足,因此为了所谓的快乐几乎到了自暴自弃的地步。
“在我成长的那30年里,正是纵情取乐的年代。”在不良习气方面,萨冈可谓“黄赌毒”俱全,以至自食其果。她反对“禁酒、禁烟、禁这、禁那”,终身抽烟酗酒,哪怕患了肺病也在所不惜。她经常参加狂欢晚会,喜欢赤脚开飞车,结果在1957年4月出了一场严重车祸,被撞伤了颅骨。1958年,她在23岁时嫁给了出版商居易·肖埃莱,后来离婚,又悄悄地和解。1962年,她再嫁给美国人罗贝尔·韦斯托夫,生了一个男孩,但是不久她又离婚了。她曾为当时有了避孕药而庆幸,据说还与一个女模特同居多年,因此她的私生活也颇遭非议。
萨冈还大肆挥霍、嗜赌成性,尽管收入钜万但仍入不敷出,为了增加收入而经常逃税,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为了装修在诺曼底的住宅,她接受了乌兹别克的一个石油集团的贿赂,在密特朗总统面前为他们说情。最要命的是她吸毒成瘾,经常被牵涉到一些涉及税务和毒品的案件中去。种种劣迹使她成了法庭的常客,甚至与雷诺汽车公司和电视四台都闹过纠纷。尽管她的辩护律师说她天真轻率、办事糊涂,但是她初出茅庐时的美好形象已经一去不返了。好在她乐天知命,认为人在最倒霉的时候也有光明,最美妙的时刻也有阴影。她在烦恼不断的情况下,居然还有心思发明了能在夜间发光的衣帽架。
1978年,医生宣布她患了胰腺癌,后来虽经确诊否定了这一结论,但死亡的阴影却萦绕在她的心头,使她在1984年不到50岁时就出版了自传《我的美好回忆》。在1994年发表的小说《转瞬即逝的悲哀》中,主人公马蒂厄是一个癌症患者。当医生告诉他就要死去的时候,他恨不得靠在母亲的肩膀上哭一场。萨冈以此来表明人并非如通常所说的那样勇敢坚强,其实有时是非常脆弱的。从她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开始,厄运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她。

晚景凄凉 死后哀荣

1995年2月,萨冈由于转让和吸食可卡因而被判处缓刑一年的监禁。2002年,她因为在1994年隐瞒了8838469欧元的收入,被判处一年监禁,缓期执行。由于她债台高筑,即使把全部收入用来还债,也要到2031年才能还清,所以法庭预先扣押了她以后所有作品的版税。
法国历史上一向有为作家请愿的传统,例如荒诞派剧作家热内因盗窃犯罪经常坐牢,后来在萨特等作家们的呼吁下得到总统的特赦。这次也不例外,萨冈被判决之后,立即有一些批评家和作家发起了一个为她请愿的运动。作家帕特里克·贝松在《巴黎竞赛快报》上揭露这种“卑鄙的迫害”,认为这种判决“几乎是执行死刑”。在2002年5月的法国《读书》杂志上,弗朗索瓦·塞雷萨发表了一篇题为《怜悯萨冈夫人吧》的请愿书,还配发了萨冈1959年呆在法庭栅栏后面的照片。他们认为虽然萨冈欠国家的钱,但是她的作品对国家的贡献更大,所以法兰西欠她的更多。既然法国在任何制度下都懂得尊重作家,有关当局就应该采取迅速而体面的办法来解决萨冈的税务问题,以便使她恢复精神上的安宁并继续写作。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未能挽救她的命运。萨冈最后终于破产,只得卖掉了诺曼底的房产,在朋友家借住,两年后撒手人寰。其实生活比她放荡的女作家并不少见,但是别人往往能留下浪漫的名声,如乔治·桑与缪塞和肖邦;或者被誉为女权主义的先锋,如西蒙娜·德·波伏瓦。甚至杜拉斯晚年与比自己小35岁的男子同居,也能在文坛上传为佳话。惟有萨冈落得个不伦不类的结局,不禁令人慨叹。其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她的行为超出了私生活的范围,触犯了法律,只能说是咎由自取了。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电视、录像、体育竞赛、休闲旅游等种种消遣方式的包围中,法国当代的通俗小说想像更加大胆,篇幅更加简短,往往结合当代的高科技知识,使科幻与侦探等不同体裁相互交融。可以说,像萨冈那样只描绘两三个人感情变幻的通俗小说,已经随着她的去世而成为明日黄花了。(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

『贰』 安妮宝贝语言风格的优势所在

以下供参考!

祝您好运!

《莲花》是安妮宝贝的第七本书,6年前她出版了《告别薇安》,收入她从24岁开始在网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在萨冈的五年与安妮宝贝的六年里,她们都致力于贯穿自己小说里的主要命题,萨冈专事于自我的爱情关系,安妮宝贝探索爱情关系里的自我。但其实,可以说是关于理解爱情的两种表达方式。
萨冈书中的法国人,天生适合谈恋爱,他们的存在好像就是为了谈恋爱,而且专注的程度,仿佛恋爱就是人生的全部。但他们谈情的姿势又保持着法国人的浪漫和优雅,专注而不歇斯底里。
萨冈拥有无数台安置在各式男女内心隐秘处的摄影机,随时摄录并直播他们的私密独白,当中的感情线不管如何幻化起伏,纤弱或强烈,她都让你清楚看见,好像你自己也潜伏在那个微型摄影机里面,但并不觉得有丝毫类似窥私的不安。因为你觉得每一个主角,好像都有一部分很像你自己,他们有过的犹豫和突然改变,好像在你的身上也通通发生过,可是你之前却没来得及发现。
这种聚焦在情感上的特写能力,是萨冈在19岁时就已呈现的早慧。比起《你好,忧愁》,这种能力相隔5年后的运用更加娴熟自如,她的摄影机功能,不是随时间而磨损老化,而是获得了更精确清晰的升级。
相对于特写,那么附着在人物身上的其他因素,就处理成了一种轻描淡写的虚化背景。《你喜欢勃拉姆斯吗……》里面的三个主角,宝珥、罗捷和西蒙,萨冈只用非常节约的笔墨去写他们的职业、身份、喜好,让他们围绕着爱情的主轴,随各自内心情感的变化而不断更移彼此的位置关系。他们就像三个被分别固定的汽球,时间是风,有时是微风,有时是3级风,使他们在空中时而接近,时而又往相反的方向分离。而最后,当风静止下来,他们依然还原了最初固定的位置和距离。宝珥经过一翻周折,还是选择让年轻的西蒙退出她的生活,她继续和罗捷谈一场缓慢而疏离的恋爱。
在这专注地谈恋爱的过程里,三个人对感情的态度,内心细微的独白,牵引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与生活观。不用多着笔墨,萨冈就清晰塑造出了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具有真切的存在感,从出场到剧终,是一帧帧流动的生活场景。萨冈以24岁的心,敏锐捕捉了一场发生在39岁中年女子身上的感情插曲,毫不稚气,手法从容,眼光冷静。
而在《莲花》里面,安妮宝贝所描写的三个主要人物,庆昭、善生、苏内河,与萨冈小说人物对爱情的纵身投入全然不同,他们在爱情面前似乎需要建立强大的意志,不愿受其牵引,或者是努力摆脱并克服爱情对他们自身命途的影响,转而更专注于个人内心对自我完整的追溯。
这种试图通过自我追寻来获取人生真相的努力显得非常艰难。莲花,也即墨脱,是种象征。徒步抵达到境的路途,承载着安妮宝贝的倾诉。但是这种倾诉的完成,却一直处于静止禁闭的叙述语境与想象空间。
虽然这场寻找本身漫长而历经险阻,路途风光危险而迷人,善生和庆昭从各自的城市离开,来到西藏拉萨,再从拉萨进入墨脱,在空间上经历过艰难的跋涉,但在内心的通途上,善生却是步履踯躅,未能抵达隐秘圣地的开阔之境。从墨脱出来,面对苏内河死去的真相,善生似生无可恋,最后一线生的理由与勇气随之灭尽,他以自刎作为对追寻的回应。这种结局,令追寻本身显得脆弱而虚无。
陪同善生一起进入墨脱的庆昭,与其说她是这趟路途的参与者,不如说是善生与苏内河故事的见证者。她本来作为一个具有神秘气息的人物在书中最早出场,但安妮宝贝寄予在她身上的寓意,随着叙事的展开却渐渐失落,使庆昭成为一个淡薄的影子。这影子里面,又落入了一些善生与苏内河的成分,那是他们三人重叠相似的气质。庆昭身上所体现的心灵跋涉,也未得到全然有力的展现。
安妮宝贝曾形容,墨脱之行的经历比她过往的众多经验都来得重要。那是一条通向她内心的路途,写作的路途。这条跋涉之径,与她从前的写作一样,方向没有改变,层次没有上升或下沉,仍然指向她的灵魂深处,一条潜属于她自身的通途。并且她也试图努力,去捕捉人性中那些美丽坚韧的部分。这种意旨的出发很诚恳,但同时她背负在身上,写作起来却略略吃力。经历不是展现在她眼前的一片平原,而是四道围墙,将她包围其中。
书中建立了两条叙事主线,一条是善生与庆昭的墨脱之旅,另一条是善生与苏内河的反复离合,两线也时而在善生与庆昭极少的对话以及他自身的回忆中交错进行。虽然注重结构,但叙述的空间却滞重沉涩,延续了安妮宝贝以往书中对人物的性格、内心甚至经历的类型化设定。一旦涉及到主角以往的人物,和不属于他们所了解的生活环境,安妮宝贝习惯以一种排它性的眼光去简单勾勒和评价当中的价值观念,令文本承托起的人性诉求产生失重。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虽是短篇,叙事手法简单流畅,情节起伏细微,人物的内心情感一直变化流动,富有优雅的电影感。果然1961年,就被拍成电影《Goodbye Again》,由阿纳托尔?理维克执导,英格丽?褒曼和安东尼?帕金斯主演。帕金斯凭该片获戛纳影帝。相对地,《莲花》因作者诉求太过强烈,段落间被安排得密集紧逼,节奏缓慢钝重,充满作者自我解释的旁白,却缺少轻盈。但如果单独地阅读那些段落字句,安妮宝贝的文字仍然散发出独特美感。这是一种由她开创的语言风格,被她书写得越趋完美,但写作的使命如果单靠语言支撑,就显得虚弱单薄。
莲花是隐喻,勃拉姆斯是借喻。喜欢勃拉姆斯还是莲花,并不是非A即B的逻辑问题。你可以两者都喜欢,也可以,两者都不喜欢。

『叁』 萨冈的剧情简介

“这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以烦恼而又甘甜的滋味在我心头萦绕,对于它,我犹豫不决,不知冠以忧伤这个美丽而庄重的名字是否合适。”佛朗索瓦.萨冈在写《你好,忧愁》的第一行字时刚满18岁,这部小说大获成功,“萨冈”传奇也由此展开。她的一生是一部精彩的传奇,在无拘无束的爱情,纷纷扰扰的丑闻背后,藏着的是一个只能用“叛逆”来形容的女人。她自由地写作,自由地恋爱,自由地自我毁灭

『肆』 萨冈 SAGAN怎么样

不好不差,剧情欠感染力,或许导演想举其毕生,反而穷其镜头。“写作就是为了找到声音”…“如果爱不对等,能快乐吗?”“恋情在一开始总是最美好的,到后来就看谁最先厌倦了。”…“单身汉比结婚男人更迷人。”-萨冈

『伍』 弗朗索瓦丝·萨冈的介绍

弗朗索瓦兹·萨冈(Francoise Sagan,1935-2004)是法国著名的才女作家。一九五四年,年仅十八岁的她写出了小说《你好,忧愁》,一举夺得当年法国的“批评家奖”。这本关于少年、爱情和孤独的小说,在五年之内被翻译成二十二种语言,在全球的销量高达五百万册,还被改编成电影,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和出版现象。萨冈漂亮出众,个性鲜明,行为有些离经叛道,她喜欢写作、赛马、赌博、飚车、酗酒,甚至还吸毒,却备受法国人钟爱。与萨特和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不寻常的友谊,都为她的神秘增添了特殊光环。

『陆』 弗朗索瓦丝·萨冈的晚景凄凉

1995年2月,萨冈由于转让和吸食可卡因而被判处缓刑一年的监禁。2002年,她因为在1994年隐瞒了8838469欧元的收入,被判处一年监禁,缓期执行。由于她债台高筑,即使把全部收入用来还债,也要到2031年才能还清,所以法庭预先扣押了她以后所有作品的版税。
法国历史上一向有为作家请愿的传统,例如荒诞派剧作家热内因盗窃犯罪经常坐牢,后来在萨特等作家们的呼吁下得到总统的特赦。这次也不例外,萨冈被判决之后,立即有一些批评家和作家发起了一个为她请愿的运动。作家帕特里克·贝松在《巴黎竞赛快报》上揭露这种“卑鄙的迫害”,认为这种判决“几乎是执行死刑”。在2002年5月的法国《读书》杂志上,弗朗索瓦·塞雷萨发表了一篇题为《怜悯萨冈夫人吧》的请愿书,还配发了萨冈1959年呆在法庭栅栏后面的照片。他们认为虽然萨冈欠国家的钱,但是她的作品对国家的贡献更大,所以法兰西欠她的更多。既然法国在任何制度下都懂得尊重作家,有关当局就应该采取迅速而体面的办法来解决萨冈的税务问题,以便使她恢复精神上的安宁并继续写作。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未能挽救她的命运。萨冈最后终于破产,只得卖掉了诺曼底的房产,在朋友家借住,两年后撒手人寰。其实生活比她放荡的女作家并不少见,但是别人往往能留下浪漫的名声,如乔治·桑与缪塞和肖邦;或者被誉为女权主义的先锋,如西蒙娜·德·波伏瓦。甚至杜拉斯晚年与比自己小35岁的男子同居,也能在文坛上传为佳话。惟有萨冈落得个不伦不类的结局,不禁令人慨叹。其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她的行为超出了私生活的范围,触犯了法律,只能说是咎由自取了。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电视、录像、体育竞赛、休闲旅游等种种消遣方式的包围中,法国当代的通俗小说想像更加大胆,篇幅更加简短,往往结合当代的高科技知识,使科幻与侦探等不同体裁相互交融。可以说,像萨冈那样只描绘两三个人感情变幻的通俗小说,已经随着她的去世而成为明日黄花了。

『柒』 “肩后”“肩外”分别是什么意思

肩膀的后面和外面好象是不需要解释的

介绍本书《肩后》

肩后
又名: Derriere l'epaule

译者: 吴康茹
作者: 弗朗索瓦兹·萨冈

副标题: 萨冈最后的告白
ISBN: 9787563362929
页数: 174
定价: 13.80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6

本书是萨冈晚年对自己小说写作生涯的回顾,是她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自己为主体的创作。

本书是法国当代女作家萨冈晚年对其写作生涯的回顾,作者按发表的年代顺序,以其众多小说贯穿起自己对文学、写作、时代、生活的重新审视和理解。
作者简介:
萨冈,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20世纪50年代处女作《你好,忧愁》引起轰动,并成为法国当代文坛的经典。在法国20世纪50—60年代的文坛上,萨冈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被视为最具才情的女作家,她还被誉为二战以后那个时代青年的代言人,一个引领时代潮流的前卫作家。

『捌』 弗朗索瓦丝·萨冈的一鸣惊人

萨冈贪图玩乐,学业不佳,却喜欢独自阅读从普鲁斯特到福克纳等现代作家、特别是萨特等存在主义作家的作品,并由此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她具有写作的天赋,创作道路可谓一帆风顺。18岁那年,她只用一个半月就写出了小说《您好,忧愁》,并以普鲁斯特小说里的一对亲王夫妇的姓氏“萨冈”为笔名,于1954年初由朱利亚尔出版社出版了这部小说。
小说的女主人公是17岁的少女塞茜尔,她的父亲雷蒙放荡成性,对她不加管束。他们一起到海边度假,过着吃喝玩乐的舒适生活。父亲的情妇安娜为人正派,很有头脑,她很快要和雷蒙结婚,给他带来正常的家庭秩序,塞茜尔就再也不能自由放任了。为了不受她的管教,塞茜尔千方百计阻止父亲娶她,为此竟然设计挑动父亲的嫉妒心,又故意使安娜撞见他与另一个女人拥抱的场面,因而导致安娜与他决裂,在绝望之余以车祸的形式自杀身亡。安娜死后,塞茜尔恢复了从前的放荡生活,只有在床上扪心自问的时候,才会为安娜的死感到忧伤。
小说出版后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著名作家莫里亚克称赞萨冈是“迷人的小精灵”,并且在报刊上专门发表了评论,使她初出茅庐就获得了批评家奖,从而一举成名。小说初版只有4500册,后来印数不断增加,达到了84万册,不仅成为法国战后的第一部畅销书,而且被译成了20余种语言,仅在美国就售出了100万册,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首位,在全世界的销售量更是超过了500万册。萨冈由此成为千万富翁和专业作家。 《你好,忧愁》叙述的是一个名叫塞西尔的少女百般阻挠父亲与情妇安娜成婚,并最终造成安娜自杀的故事。弗朗索瓦兹·萨冈的辛辣锐利和不事藻饰的创作风格和某些心理描写使她在受赞扬。这本书出版后,立即在法国售出84万册。次年的英译本被《纽约时报》评为当时的畅销书排行榜冠军。这部小说先后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共发行了500多万册。
弗朗索瓦兹·萨冈一生中创作了30多部小说,10部剧本和若干个电影脚本。此外,她还写了一些歌词和短篇小说。最著名是小说除了《你好,忧愁》外,还有《某个微笑》《一月之后一年之后》《你喜欢勃拉姆斯吗?》《狂乱》等。戏剧则以《瑞典的城堡》为代表,其次还有《有时候听到小提琴》秋《瓦朗丁娜的淡紫色连衣裙》等。多数作品已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她的作品大多数是描写有钱人的爱情生活,那也是她非常熟悉的世界,其作品文笔流畅、语言简洁生动、人物内心刻画细致。弗朗索瓦兹·萨冈说:“写作是一种激情,没有它,生活将是死水一潭。”有一段时间,人们想让她进法兰西院士院,她却认为“这是一个栏杆,许多文学家失望了才去当院士”,她说这个舒服的地方会禁锢她的思想。

『玖』 安妮宝贝的风格的诗

以下供参考!

祝您好运!

《莲花》是安妮宝贝的第七本书,6年前她出版了《告别薇安》,收入她从24岁开始在网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在萨冈的五年与安妮宝贝的六年里,她们都致力于贯穿自己小说里的主要命题,萨冈专事于自我的爱情关系,安妮宝贝探索爱情关系里的自我。但其实,可以说是关于理解爱情的两种表达方式。
萨冈书中的法国人,天生适合谈恋爱,他们的存在好像就是为了谈恋爱,而且专注的程度,仿佛恋爱就是人生的全部。但他们谈情的姿势又保持着法国人的浪漫和优雅,专注而不歇斯底里。
萨冈拥有无数台安置在各式男女内心隐秘处的摄影机,随时摄录并直播他们的私密独白,当中的感情线不管如何幻化起伏,纤弱或强烈,她都让你清楚看见,好像你自己也潜伏在那个微型摄影机里面,但并不觉得有丝毫类似窥私的不安。因为你觉得每一个主角,好像都有一部分很像你自己,他们有过的犹豫和突然改变,好像在你的身上也通通发生过,可是你之前却没来得及发现。
这种聚焦在情感上的特写能力,是萨冈在19岁时就已呈现的早慧。比起《你好,忧愁》,这种能力相隔5年后的运用更加娴熟自如,她的摄影机功能,不是随时间而磨损老化,而是获得了更精确清晰的升级。
相对于特写,那么附着在人物身上的其他因素,就处理成了一种轻描淡写的虚化背景。《你喜欢勃拉姆斯吗……》里面的三个主角,宝珥、罗捷和西蒙,萨冈只用非常节约的笔墨去写他们的职业、身份、喜好,让他们围绕着爱情的主轴,随各自内心情感的变化而不断更移彼此的位置关系。他们就像三个被分别固定的汽球,时间是风,有时是微风,有时是3级风,使他们在空中时而接近,时而又往相反的方向分离。而最后,当风静止下来,他们依然还原了最初固定的位置和距离。宝珥经过一翻周折,还是选择让年轻的西蒙退出她的生活,她继续和罗捷谈一场缓慢而疏离的恋爱。
在这专注地谈恋爱的过程里,三个人对感情的态度,内心细微的独白,牵引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与生活观。不用多着笔墨,萨冈就清晰塑造出了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具有真切的存在感,从出场到剧终,是一帧帧流动的生活场景。萨冈以24岁的心,敏锐捕捉了一场发生在39岁中年女子身上的感情插曲,毫不稚气,手法从容,眼光冷静。
而在《莲花》里面,安妮宝贝所描写的三个主要人物,庆昭、善生、苏内河,与萨冈小说人物对爱情的纵身投入全然不同,他们在爱情面前似乎需要建立强大的意志,不愿受其牵引,或者是努力摆脱并克服爱情对他们自身命途的影响,转而更专注于个人内心对自我完整的追溯。
这种试图通过自我追寻来获取人生真相的努力显得非常艰难。莲花,也即墨脱,是种象征。徒步抵达到境的路途,承载着安妮宝贝的倾诉。但是这种倾诉的完成,却一直处于静止禁闭的叙述语境与想象空间。
虽然这场寻找本身漫长而历经险阻,路途风光危险而迷人,善生和庆昭从各自的城市离开,来到西藏拉萨,再从拉萨进入墨脱,在空间上经历过艰难的跋涉,但在内心的通途上,善生却是步履踯躅,未能抵达隐秘圣地的开阔之境。从墨脱出来,面对苏内河死去的真相,善生似生无可恋,最后一线生的理由与勇气随之灭尽,他以自刎作为对追寻的回应。这种结局,令追寻本身显得脆弱而虚无。
陪同善生一起进入墨脱的庆昭,与其说她是这趟路途的参与者,不如说是善生与苏内河故事的见证者。她本来作为一个具有神秘气息的人物在书中最早出场,但安妮宝贝寄予在她身上的寓意,随着叙事的展开却渐渐失落,使庆昭成为一个淡薄的影子。这影子里面,又落入了一些善生与苏内河的成分,那是他们三人重叠相似的气质。庆昭身上所体现的心灵跋涉,也未得到全然有力的展现。
安妮宝贝曾形容,墨脱之行的经历比她过往的众多经验都来得重要。那是一条通向她内心的路途,写作的路途。这条跋涉之径,与她从前的写作一样,方向没有改变,层次没有上升或下沉,仍然指向她的灵魂深处,一条潜属于她自身的通途。并且她也试图努力,去捕捉人性中那些美丽坚韧的部分。这种意旨的出发很诚恳,但同时她背负在身上,写作起来却略略吃力。经历不是展现在她眼前的一片平原,而是四道围墙,将她包围其中。
书中建立了两条叙事主线,一条是善生与庆昭的墨脱之旅,另一条是善生与苏内河的反复离合,两线也时而在善生与庆昭极少的对话以及他自身的回忆中交错进行。虽然注重结构,但叙述的空间却滞重沉涩,延续了安妮宝贝以往书中对人物的性格、内心甚至经历的类型化设定。一旦涉及到主角以往的人物,和不属于他们所了解的生活环境,安妮宝贝习惯以一种排它性的眼光去简单勾勒和评价当中的价值观念,令文本承托起的人性诉求产生失重。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虽是短篇,叙事手法简单流畅,情节起伏细微,人物的内心情感一直变化流动,富有优雅的电影感。果然1961年,就被拍成电影《Goodbye Again》,由阿纳托尔?理维克执导,英格丽?褒曼和安东尼?帕金斯主演。帕金斯凭该片获戛纳影帝。相对地,《莲花》因作者诉求太过强烈,段落间被安排得密集紧逼,节奏缓慢钝重,充满作者自我解释的旁白,却缺少轻盈。但如果单独地阅读那些段落字句,安妮宝贝的文字仍然散发出独特美感。这是一种由她开创的语言风格,被她书写得越趋完美,但写作的使命如果单靠语言支撑,就显得虚弱单薄。
莲花是隐喻,勃拉姆斯是借喻。喜欢勃拉姆斯还是莲花,并不是非A即B的逻辑问题。你可以两者都喜欢,也可以,两者都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