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想知道装修装饰设计里有多少设计风格分别叫什么名称

1.古典风格
主要分为中式古典和欧式古典。
中式古典主要以明、清时期为主。其主要体现在传统家具上,明清家具在色彩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造型上。明式家具简约,清式家具复杂,造型通常有很多雕花。家具颜色常以深棕、棕红,褐、黑为主。而饰品搭配方面常以红、绿、黄等丝制布艺织物。尤其是红黄两色最具有中国特点。青花瓶、茶具一类的小饰物配合整体氛围。色彩庄重而成熟,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欧式古典风格是一种追求华丽、高雅的欧洲古典主义,具有很强的文化感受和历史内涵。室内色彩鲜艳,而且大多带有图案。
洛可可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金色在洛可可风格中是不可或缺的颜色。比较喜欢用兰色、粉色、黄色、象牙色和白色以及纹样漂亮的硬木表面的有光泽的暖色色调。干净的白色家具,曲线的造型饰以金色的镶边,体现流畅的线条和唯美的造型。
在早期的殖民地风格住宅中,装饰色彩体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譬如使用普鲁士蓝、朱红和铜绿,产生一系列强烈、饱和的兰色、绿色色调,有时用镀金加强其效果。
而维多利亚风格奢华之体现在其造型上,继承了洛可可和文艺复兴风格。但色彩上常用暗红、明黄、橄榄绿、淡紫进行搭配,大胆而强烈。中国、日本的瓷器、图画,铸铁饰品被用作室内装饰品。在当时中西合璧搭配并不多见,也算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风格。
综合来讲,欧洲古典风格色彩上以红蓝、红绿及粉蓝、粉绿、粉黄,饰以金银饰线。(一般欧式古典风格,最擅于运用金色和银色以呈现居室的气派与复古韵味。)西洋古典风格比较注重背景色调,由墙纸、地毯、帘幔等装饰织物组成的背景色调对控制室内整体效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新古典风格
新古典风格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它源于古典,但不是仿古,更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新古典设计讲求风格,用简化的手法、现代的材料和加工技术去追求传统样式的大致轮廓特点;注重装饰效果,用室内陈设品来增强历史文脉特色。家具的颜色和古典风格的家具很接近,只是造型有所简化。

3.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起源于1919年成立的鲍豪斯学派,强调突破旧传统,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总体来说整体线条简练,家具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提倡简约实用。色彩经常以棕色系列(浅茶色、棕色、象牙色)或灰色系列(白色、灰色、黑色)等中间色为基调色;材料一般用玻璃、皮革、金属、树脂等;用直线表现现代的功能美。外国现代风格以简洁明快为主要特点,重视室内空间的使用效能,强调室内布置按功能区划分,家具布置与空间密切配合,色彩和造型追随流行是时尚;中国现代风格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同时,融入现代与时尚,但仍能感受到古朴自然的气息。一般在室内环境中整体线条很简约,但常用些中式元素来装饰,作为点睛之笔。

4.田园风格
田园风格倡导“回归自然”,室内多用木料、织物、石材等天然材料,显示材料的纹理,清新淡雅。田园风格重视生活的自然舒适性,在室内环境中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生活情趣,常运用天然木、石、藤、竹等材质质朴的纹理。巧于设置室内绿化,创造自然、简朴、高雅的氛围。
北欧乡村: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缘故,不喜欢在窗户上家窗帘,让室内尽量德明亮。而且喜欢用大地的颜色粉刷室内,地板通常都是的本色,整体色彩上显得很接近自然,不加修饰。
西班牙乡村:传统的房子很少有独立的餐厅,都在主房的小桌子上。家具非常简单,常用坐卧两用的长椅代替沙发,椅子由未上油漆的松木或杉木制成,尽可能的体现出木材的本色。喜欢用几何图案和色彩对比。
意大利乡村:室内喜欢用土黄、陶土色(与大地颜色有关),家具简单,室内整体线条简洁清晰,但墙面粗犷,在一些细部喜欢用色彩装饰。
英国乡村:主要体现古老和优雅。以不同年代、不同风格、不同款式的旧家具和物品为主。绿色植物在室内有着重要的作用。
法国乡村:古旧的家具加上传统图案的普罗旺斯印花棉布,配上手工烧绘的陶制器皿。室内一般色彩绚丽,很少有白墙。常以橙、黄、亮橘、赫红、蓝色作为室内色彩。配上薰衣草的紫色有着法式的特有风格。
美国乡村:强调舒适感,摇椅、野花盆栽、小麦草、铁艺制品等都是美式乡村中常用的东西。床是木制的,颜色多是棕红、黑胡桃、花梨木色。布艺是非常重要的运用元素,本色的棉麻是主流,常用浅色碎花图案的布艺配上藤椅。室内的总体色调明亮,色彩淡雅,给人很温馨的感觉。
综合看来,欧洲乡村风格大多古朴,色彩以自然色为主。美式乡村更强调舒适温馨感。

5.青少年、儿童风格
根据儿重在每个年龄段独有的生理、心理、行为特征,可分为婴幼儿期、青少年期。
婴幼儿期的孩子,色彩明快和趣味性是其装饰的特点。他们喜欢对比反差大、浓烈的纯色,比如正红色,正绿色。随着他们渐渐长大,才有能力辨别或者喜欢一些淡雅的颜色。青少年时期,颜色更加趋于中性色彩,比如橙色、黄色、绿色等,一些孩子也开始挑选他们自己喜欢的雅色.家具也以简单、趣味性为主,目的是为儿童营造一个温馨、快乐的氛围。

6.东南亚风格
东南亚家具大多就地取材,比如印度尼西亚的藤、马来西亚河道里的水草(风信子、海藻)以及泰国的木皮等等纯天然的材质。色泽以原藤、原木的色调为主,大多为褐色等深色系。布艺多用橘红、艳黄、青紫、翠绿,都是体现东南亚风格的主要色彩。其中,墙面以芥末黄色或橙色居多;红色、藕紫色、墨绿色等华彩的基调常配以藤质家具中沉稳的藤色或黑胡桃木色。卧室中常用芭蕉或睡莲装扮,带有典型的东南亚特点。

7.日本风格
日本的设计艺术自古以来便崇尚自然、朴实的风气。注重物体的简素之美,传统的和式家具的制式,明显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现代的和式家具制式,则是受西方国家的影响。然而,本质上日本人还是很喜欢木质家具,而且尽量保持木材的原本之色。日式风格追求一种悠闲、随意的生活意境。空间造型极为简洁,在设计上采用清晰的线条,而且在空间划分中摒弃曲线,具有较强的几何感。室内装饰主要是日本式的字画、浮土绘、茶具、纸扇、武士刀、玩偶及面具,更甚者直接用和服来点缀室内,色彩浓烈单纯,室内气氛清雅纯朴。
主要色彩:原木色、白色为主的空间,搭配浅色的家具,加上少量深、亮颜色,如黑、褐、红等避免空间沉寂。

8.地中海风格
地中海周边国家众多,民风各异,通常“地中海风格”的家居,会采用这么几种设计元素:白灰泥墙、连续的拱廊与拱门,陶砖、海蓝色的屋瓦和门窗。

❷ 《世说新语》 是什么啊 (简介)

《世说新语》 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刘义庆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刘孝标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随例被迫迁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还俗。齐永明四年(486)还江南,曾参加翻译佛经。该书的注是刘孝标回江南以后所作。他采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办法,进行补缺和纠谬的工作。孝标征引繁富,引用的书籍达四百余种。后人注释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谔《世说新语校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日本德川时代的学者著有几种《世说新语》注。还有马瑞志的英文译本、目加田诚等的多种日文译本和法文译本。

❸ 禅意中式风格设计怎么样

极简主义的禅-化繁为简、将色彩沉淀
要营造一种带有“禅意”的意境办公空间,就需要设计师对“禅”具有足够的理解:便是简,是素,空间尽量用木作的空间,呈现木的简素本色。以求保持原木的素色和纹理,使空间简洁利索,同时体现一种禅宗的简素精神。
利用简素的物体和天然材料来模糊室内界之间的关系,让办公空间脱离局部的装饰,使人的心境平和与安祥,超然物外,在这纯自然、简素的色调中,展现出朴素,简约之美,正是禅意办公空间的体现。

❹ 简述题: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曾经是中国新青年心目中一个辉煌的名字。即使后来的逐渐暗淡也并没有淹没他在现代散文创建上的巨大功绩。通过他与鲁迅在“杂文小品”上的大胆尝试与辛勤实践,使这种古已有之的文体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而对美文的倡导与创作,又给新文学开辟出了一块新土地。他的文笔朴素流畅、舒徐自如中略带幽默和轻松,读后给人一种亲切而自然的感觉。
很多学者都曾以科学的态度评价过周作人,谈他的人生态度、文学造诣与历史功绩。谁都不能否认他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的多方面贡献,而更值得人称赞的便是他在散文创作上的突出成就。他的小品文创作近千篇,这在我国现代散文作家中,堪称稀有。这使得人们提起他的名字,便和“小品文”联系在一起,深植于读者心中。

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大体有“人事的评论”和以抒情、记叙为主的“美文”这两类。相应地,也就出现了“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每种风格又各有自身的特点,显示了他深湛的艺术造诣。
(一)浮躁凌厉
所谓浮躁凌厉的风格特色在周作人“关于人事的评论”中显得很明显。这类注重了议论、批评的杂感,触及现实,针砭时政,战斗的锋芒包藏在“湛然和蔼”的平淡叙述中。这又是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当时的文艺界中,很多人以满腔热情、激愤之词,写出了慷慨激昂的话语,用尖锐之词控诉一切不合理的事物。而周作人却没有因为所要表达事物的不同而改变其一贯的习文风格。依旧是那样的温文尔雅,但却在字里行间、行文之处来评时政,发感慨。我们且看他是如何展现的:
第一:对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批判,写的淋漓酣畅又亦庄亦谐。在《祖先崇拜》这篇一千来字的短文里,周作人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对于“在自然律上,明明是倒行逆施的封建伦理观念”进行了理直气壮的批判。但他的批判、反抗又自与别人不同,于挑战、评判的态度中又见中庸与平和。对于封建礼教宣扬的那一套虚伪的所谓“风纪教化”,周作人也毫不客气地加以嘲讽。如当时上海的湘沪警察厅明令禁止携带十岁上下的女孩进浴堂,理由是“有关风纪”。周作人在《风纪之柔脆》一文中写到:
与此段文字,周作人把道学家的这种荒谬与虚伪,看作是特别可笑、可恶的。而且中国人长期在这种假惺惺礼教束缚下,产生了一种更加虚伪、变态的心理,礼教之弊害及非人道也就可见一斑了。
第二:在讽刺军阀暴政的文章中,他所借鉴的是日本现代散文家户川秋骨的“幽默与讽刺”的写法,让被讽刺的人看了不舒服,却又挑不出刺儿来。属于非常含蓄的写法。因而他自己把这种讽刺的辛辣感比喻为芥末而不是辣椒,也就是说他的文笔称不上是鲁迅那样的“匕首”和“投枪”,但却显示了他人道主义者的正义感。一般情况下周作人都是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充满着一种素朴清淡、别致优雅的风采,但对于国民党政府对外一味妥协退让,对内加紧复古倒退的言行,周作人则显示了他个性中不可忽视的一面:尖锐泼辣。尤其对于礼教和妇女问题,周作人总是一改往日的淡然之态而变得格外敏感和激烈。
第三:周作人这种评论的笔触同时涉及了十分广泛的社会现象。触到了社会的各个阴暗角落,触到了“病态社会”的种种痼疾。如把妇女从礼教的束缚和大男子的威压中解放出来这一思想,周作人作了不懈的努力。他指出几千年的封建道德所养成的女性观是个极严重的问题,势力很大。到了宋元以后更加重了对妇女的束缚。他在《旧女性观》一文里列举了种种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污蔑不实之词,并加以精辟的点评。对一些率先觉醒,大胆追求自由、解放,进行女权运动的一些知识女性表现出极大的肯定和赞赏。周作人当时的艺术触角对现实的感应还是相当灵敏的,正因为他敏感地接受了生活的刺激,使得平凡的意思发起酵来,才能将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见闻,升华为艺术创作。所创作出的檄文,态度鲜明,说理透彻,在当时的最负盛名的《每周评论》、《新青年》发表后,影响很大,被认为是体现了“五四”文学批判精神的典范之作。
第四:在对愚昧落后的国民性鞭挞中,由于自身的“绅士气”作怪,使他对中国国民怀有很深的偏见。因而缺乏像鲁迅那样改造国民性的热情。尤其是后期对社会现实产生了一定的悲观情绪,因此这即便是周作人所着力的一方面,但却始终未写出一篇好文章来。
这些议论性的散文于平淡叙述中别有一种战斗力量,虽不能以寸铁杀人,却于凌厉之中显示出强烈的社会意识、盎然的战斗意气。
(二)平和冲淡
周作人前期的散文的确跳动着鲜活泼辣的节奏,但纵观全体呈现更多的是以冲淡为特色的抒情、叙述的散文小品。而当人们提及周作人时,首先想到的也是这种展现他闲适怀抱的“平和”的写作特色。他的文笔不是鲁迅那样的犀利,而是把一种迥异的风格特色呈现在读者面前。若从单纯的艺术审美角度来审视,这些散文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甚至可以说达到了中国现代闲适文的极至。其中,无论是从自身态度上,还是从取材上,亦或是多种写作手法上都展现了他的独有的风格,引领着当时文艺界一股清新的写作特色。
1、在自身态度上的平和冲淡
周作人以他真诚、随意的态度形成了朴实自然的作风。前期的小品文无论从取材、立意,以至行文各方面,都体现了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任意而谈、信笔而写的特点,只用平白无华的语言来造成幽隽淡远的意态。
平等、平和的态度还让他所述的对象,“兼收并蓄”,包容各家。这就形成了他散文内容“宽”而“杂”的特征,无论是对待自然界的生物还是人类,都以朋友的身份待之。如周作人在《苍蝇》一文中,曾对日本的俳句诗人小林一茶的诗歌十分推崇,因为他能“以一切生物为弟兄朋友,苍蝇当然也是其一”。并且特意举了几首咏苍蝇诗为例。由此可见,他对于自然界的任何生物都是“疼爱有加”,把它们放在与人类平等的地位去抒写。对待读者,周作人也能保持自己与读者之间人格与心理的平等,形成了其散文委婉、平和、温润的特色。
在平等、平和的基础上,周作人开拓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视野。他把散文写成可细细品味、玩味的“小品” 。不点明主旨,而把文章变成了品味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周作人在介绍他的文章经验时,经常归之为“不切题”,即尽可能的笔随人意,兴之所至地自然流泻。他解释说:“这好像是一道流水,凡有什么汊港湾曲,总得潆洄一番,有什么岩石水草,总要披拂抚弄一下子才往前去。”这不仅是行文的自然,同时也是行文的摇曳多姿与迂回、徐缓,表现一种“笔墨趣味”。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深刻体会出其文章的精髓之处了。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周作人后期在政治上产生了一定的消极的态度。因而有些人便把他后期散文所表现的闲适的美也归结为一种消极性,认为他在中国最危急最黑暗的时代,用一种闲适的美来陶铸青年的灵魂,来消磨其斗志。这种在二三十年代相当流行的评论是把他在艺术上对“平和冲淡”的追求和他在政治上的脱离现实斗争直接联系起来。到了今天,读者的看法自然会随着时间的改变,历史的前进而有所不同。这种表现性灵、情趣的闲适小品文,出于抒情言志的需求,用最平淡的讲话来包藏深刻的意味。在生活的艺术下展示悠然的心情,体现了周作人其独有的风度与幽闲的怀抱。
2、从取材上显现出的平和冲淡
其散文取材随便,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苍蝇虱子、品茶饮酒、谈狐说鬼、评古籍、玩古董等,内容驳杂,以其趣味性和知识性来吸引人。而且写法随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娇揉、不造作,没有感情与笔墨的夸张,意蕴深远,需要读者细细品味。《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名篇所写都是平平常常的事,平平常常的生活,虽无多大的思想意义,然其中另有一番情趣和哲理,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他所看中的是通过平凡的事物的描写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这是周作人的生活艺术在他的言志小品中的表现。这种将雅趣与野趣融合,提炼而成的闲适冲淡的艺术趣味,是周作人散文的个性和灵魂。一切都贯注着周作人的艺术趣味,一切都因艺术的精炼而冲淡平和,连“杞天之忧”也只是淡淡的忧思,连写初恋也只是淡淡的相思。这就是周作人独立于人生的“人生艺术”,一种有着鲜明风格、自我表现的言志的艺术。而在这类散文中,也展现了作者学识之丰富。试想,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没有接触到广泛的生活,怎能写出如此生趣盎然的作品。虽然后期的散文有“掉书袋”之嫌,但足可见作者的渊博学识。
熟悉周作人散文的人都会发现他散文中有一种题材最引人注目,那就是“风”和“雨”的意象,感受着“雨天”的阴沉,风雨之苦寂,这些“水”的哲学让周作人思考忧虑了一生,他的不少散文就是这种思考与忧虑的结晶,而且水的外在声、色与内在性格、气质也深刻影响了周作人其人、其文。而其散文思想的澄明,色彩、气味的清淡,情感的温润,无不联系着“水”。在某种程度上,周作人的散文已经与“水”融为一体。在他的《雨天的书》里,这带着“水气”的文章显现了作者本人的超脱和冲淡。朱光潜评价为:“在当时的散文作家中,除周作人很难找得第二个人能够作得如此清淡的小品文字。”并把这种隽冷冲和的风韵归结为三个特点:清、冷、简洁。其中“冷”是他最显著的特点。文章的冷正是作者心情之冷、人生态度上的冷的写照,这是与周作人的文化心态分不开的。在他的思想中,有着对各种“热”的否定,否定当时的热血与热情,预示了他日后的隐士之路。
3、与平和冲淡相辅相成的特色之笔
首先是简素的特色。美文这种极具艺术性的散文小品,被周作人概括为“真实简明”的。“真实”便是说真话,说自己的话;“简明”则是对文字的要求。既名为小品,篇章必然大多短小简洁,在《知堂说》这篇“小品”中,全文连标点符号在内还不到一百四十字。文字不事藻饰,却确有他一向追慕的含蓄耐读的“简单味”,简素与平淡显得十分和谐。而周作人自己也曾说,他欣赏日本人“在生活上的爱好天然,崇尚简素”。这八个字也正是他自己在文学艺术上的理想。这里又有许多内容,如不求华绮,不施脂粉,本色天然.又如不夸张,不作态,不哗众取宠。又如不谈深奥理论,只说平常道理,而有平易宽阔气象。又如不求细纹密理,不用细针密线,只求大裁大剪,粗枝大叶,却又疏劲有致。凡此都是周作人主张的天然简素之美。他又把这一切概括之曰:“写文章没有别的诀窍,只有一个字曰简单。”
关于初恋的回忆,通常总是浓的,而周作人回忆的初恋却要说:“自己的情绪大约只是淡淡的一种恋慕。”如此极力淡化感情,是根于他整个的人生审美标准。此种审美标准,表现在文学艺术上,就是爱好天然、崇尚简素。
其次是腴润的特色。以极短之文达到极淡之美的风格使他创作了许多出色的作品。
然而这种平淡不等于枯槁,相反地倒是要腴润,用腴润的笔将并不腴润的事物写得丰满起来。首先,在内容方面,他在作品中融进了胸襟气度的宽厚,融进了对生活的广泛兴趣和广博知识。在《雨天的书·鸟声》中即使干枯的鸟声也写得很有情致。如:
“老鸹,乡间称为老鸦,在北京是每天可以听到的。但是一点风雅气也没有,而且是通年噪聒,不知道他是那一季的鸟。麻雀和啄木鸟虽然唱不出好听的歌来,在那琐碎和干枯之中到底还含有一些春气。唉,唉,听那不讨人喜欢的老乌鸦叫也已够了,且让我们欢迎这些鸣春的小鸟,倾听他们的谈笑罢。”
这是作者的迎春望春的心使他腴润了。又如,《知堂说》区区一百五十字几乎一句一个转折,写得低徊趣味,简短而不单调。周作人文章的清淡而腴润,还表现在雍容淡雅的风神上。他善用长句子,若断若连,结构松散中最能表达委婉曲折的语气,纡徐荡漾的意境,雍容淡雅的风神。他的清淡和腴润的对立统一,是清淡而不寡淡,腴润而不肥腻的独特的风格特色。
再次是诙谐的特色。助成平淡腴润之美的,还有诙谐趣味,周作人早期的散文常常能将战斗性和谐趣统一。他写到一个抽鸦片的人,“穷得可以,只剩下一顶瓜皮帽前边还烧成一个大窟窿,乃是沉醉时把头屈下去在灯上烧的,可见其陶然之状态了。”这种诙谐使人微笑,也使人想哭。有时他出诸反语,正话反说,因此有相当浓郁的幽默味。诙谐幽默的字里行间,读者感觉到作者的智慧与技巧,体会到周作人笔下一股时隐时显、时浓时淡的苦涩味。这又正是真率自然的周作人自我心境的流露。
最后是辛辣的特色。周作人的散文固然力求和平委婉,但是决断痛快之文,尖锐泼辣之文,剑拔弩张之文,仍然不少。如那种极端诙谐的明显的反话,那甚至己超出幽默的范围,而是在痛心疾首的说话了。这种辛辣的成分异于平淡腴润的成分,调和在一起,然而并不改变平淡腴润的风味,其诀窍在于适度。就是说, 往往通篇平淡之中,间或有那么几句话、一小段,是相异至相反的风味,但马上能收回来,这就是适度。他正是极力追求这种绅士风度,虽然往往并不止于“略一回顾”,回顾之中还会说几句,甚至骂几声,但总是注意很快端正坐好,这样的绅士风度便显得不呆板,不单调,有变化,有活气。

(一)受日本俳句影响
周作人的美文这种简素质朴,冲和闲适的风格是与日本俳谐的影响分不开的。这些日本文化艺术给予周作人的启迪是使他的审美理想加浓了东方本色。他视日本文化为同属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东方文化的一部分,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比较、参证、印合和相互启发,有力的促进了他消融西方影响,向东方传统艺术审美理想渐进的完成。 俳句的那种“隐遁思想与洒脱趣味合成的诗境”和“禅味”,在周作人那田园诗般的“美文”中时有显现。周作人曾经说到日本俳句的三种境界:“一是高远淡雅的俳境,二是诙谑讽刺,三是介在这中间的蕴藉而诙诡的趣味。而他自己显然是更倾心于融“雅趣”与“谐趣”为一体的第三种境界的。他在给人的书信中,描写香山古刹的“长闲逸豫”的情景,本意在表现寺的静和僧人的闲,却以寺院不求静,僧人不图闲的描写,使闲寂的意境达到了极至,而且又显出一种生气来。这或者可以说是此时有声胜无声吧?不禁令人想到贾岛的那句“僧敲月下门”的意趣。可以说,周作人艺术审美情趣中闲寂、苦涩、诙诡、忧郁的色调,大半是从日本文化艺术中化转而来的。
(二)与佛教文化的渊源
“苦”在佛教中被列为“四谛”之首,称为“苦谛”,是佛教的精义所在。
在周作人的文章中,就隐藏有这么一种苦味,他是以一种苦闷的态度去描写人生,写出那清贫寒素的生活之美。这是与佛教“苦谛”对他的影响分不开的。虽然他没有直接谈到佛教文化的消极体验给他带来的苦质情绪,但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明显的,那便是他喜欢用苦来命名他的文集、居室等。在其自名为“苦雨斋”的住所里创作出《苦茶随笔》、《苦竹杂记》、《苦口甘口》还有文章《苦雨》等。每一个苦字的出现都蘸满了苦质成分的汁液。既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又是一种灰暗的价值评判,因此形成了他特有的清冷苦涩的风格。
周作人的这种苦质情绪的滋生有他人生诸多暗淡感受的累积,也有佛教文化的时断时连的渗入。佛教从问题出发而创立了“苦”的理论;初衷在于把人生从苦海茫茫中解脱出来。由于它是根植于人生的问题,因此它很容易变成人们观察、思索人生与现实的一种态度、观点、方法。周作人即是从“人”的角度在感受现实、认识现实。以“吃苦茶”寄寓着内心的苦味,对现实的黑暗他感到苦,对朋友的离别同样体验到一种离别之苦。纵观他的人生轨迹,苦质情绪总是时淡时浓的重压着他,以致于在这种佛教文化的影响下的消极体验,最终是一片未能消逝的阴影,影响了他后期的人生道路。
作为一个思想家型的文学家,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往往包含着文化、社会历史审美等多种价值涵量。而对于形成周作人散文艺术特色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他的审美观。他作为京派重要代表人所追求的京派文学的审美理想,就是崇尚和谐、崇尚节制。他的全部散文创作体现着一个鲜明而矛盾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追求。他向往冲淡闲适,爱好天然,崇尚简素,不喜欢强烈的感情,不喜欢夸张,尤其憎恶作态,喜欢平易宽阔,不喜欢艰深狭窄。在这些趣味里包含着好些东西,如雅朴、涩、重厚、清朗、诙谐、委婉、腴润等。然将这一切统驭起来的就是他的中庸思想,也正是这种思想让他的两种似乎矛盾的特色统一起来。而他又多次声明自己的中庸主义并不是中国儒家的中庸主义。他心目中最高的美是古希腊的均衡节制之美,认为它是调和了智慧与美的艺术。他用“中庸”这个中国哲学范畴来表达之。在散文艺术上,毕生追求这种中庸之美。而在真正选择人生道路时,他又何尝不是追求这种中庸之美。他胸中自有强烈的愤慨,却从不以激进的方式表达之。当真正需要拿起武器针锋相对地指向敌人时,他又显得退缩了,回归到田园生活中。他自己认为“文学不是实录,而是一个梦”。周作人正是带着这种佛教、儒家思想相互渗透的人生哲学去完成他的隐逸之梦。同时,在他所描写的田园风光中体现的形式感和美感,为更多没有名士气而又闪避现实的新进作者所亲近。上文所列出的周作人散文中种种艺术特色,各种意匠经营,全都可以统一在这极复杂又极深刻的中庸之美的追求里面。他的一切成功,都是中庸之美得以实现的成功,并且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一直起着巨大的影响。

结 论
作为五四时期一个很有影响的散文作家,周作人以其独特的风格特色感染了许多读者。本篇论文就是针对其散文的“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个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他前期杂文主要体现出了第一个特点。美文首创之后,他文笔的特点逐渐侧重平和冲淡,并以此为基础与简素、腴润、诙谐、辛辣等多种特色相交织,形成了一种清新的写作特色。
初探其散文风格,总是疑惑在他的散文中何以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统一在一起。二者是怎样的辩证关系。后对其文化心态及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当时的社会背景等因素的探究,了解了他所走的人生道路。他的文艺思想中有“绅士气”与“流氓气”两种思想,形成了平和与浮躁两种不同的风格。但在其它综述中,对其作品与外国文学,特别是古希腊文学,日本文学的关系上介绍甚少,外国文学对他的文艺思想,文学写作的影响也只是作了概述,没有详写专论。
因此,本篇论文在这一点上做了论述,对形成其风格的多方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可见,周作人之所以会形成此种风格是与日本俳句之影响,佛教文化的渗透及自身的文化心态分不开的。

❺ “密斯风格”主要表现是怎样的

密斯风格”主要表现是运用钢和玻璃为专一手段。

密斯风格由于全面采用了当时尚属先进的钢和玻璃,在形象构图中又运用了古典主义的尺度与比例,使之具有端庄典雅与超凡脱俗的效果而广受欢迎。

❻ 简素女装,是什么风格系列的服装自然环保个性悠雅有没有很了解的

就是看上去让人特清爽的类型啊、穿着朴素优雅也是一种美

❼ 关于《隐杀》小说

怎么说呢 主角的心理很强大 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感觉是真正重生的人应该有的心理 这点很不错

隐杀 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淡淡的温馨 是披着杀手外皮的言情

最后不能算是烂尾吧 还可以啊

结尾 抓错人 中 主角怎么会死呢? 你仔细看看最后一句 家明说 你们抓错人了 是在枪响了之后 说明主角是很强的扮猪吃虎

下面是 香蕉 给的解释 你看看吧
隐杀 全书总结
昨天下午就起床了,一个通宵的时间码了大概一万六千字左右吧,完结了隐杀,应该是很累了但是睡了一个小时又醒来。睡不着,这是我第一本完本的小说,前前后后两年的时间,两百万字,很多认识的作者都已经开了好几本书,写出我几倍的文字量了,我还在一点点的纠结,特别是在第七卷后,一点点的将心里想写的东西抠出来。如今它终于完结了,心里的感觉很难说清楚。
我们先从最后说起吧,慢慢说,能说多少说多少,说完了,或许也就可以睡觉了。
首先,结局并没有做到完美——它跟我心中曾经想象过的那个画面有差距,但并不是烂尾,它并没有差到烂尾的程度。
我写书没有大纲——没有书面大纲——这件事也曾经不止一次的跟人说起过,因此某些时候当我写出来的东西跟一部分人心里所预测不一样,不被他们接受的时候,他们就会说,我肯定是仓促的想要完结,或者仓促的这样那样,写了一些节外生枝,不该有的东西,从很早以前就开始有这样的说法,柳正死的时候大概是说我没东西可写了,胡乱杀人提起剧情,肿瘤分手的时候说我仓促的想要完结掉全篇文章,第七卷结尾的争议是最多的,第七卷的小结上我说了最初脑海里的画面只到家明在海,就有人说我的第八卷是为了凑字数赚钱,这个结尾,说我是临时起意,因为还有很多没有交代的东西……
其实反而是这些东西。大纲一直很清晰,而在细节上,如何踩人、如何引起小高潮,我一贯都是在动笔的时候才开始想。
好吧,抱怨,其实这是在抱怨。有人说我是一个纯粹为自己写作的写手,完全不会为读者所动,我有的时候也很装丨B的说自己的确是这样。其实不是的,我其实很容易受到评论的影响,很多桥段上我都做过微调,之所以不改大情节,因为我知道,一修改,我就完了。
隐杀的结尾是经过很多次的想象的,虽然在执行上没有做到最佳。问题在哪里,是因为剔除了一些应该属于家明发光的打斗戏,这个问题。其实跟我从第八卷以来的心态和定位有关。
隐杀的第八卷,是对前七卷的情节做一个升华。好吧我知道升华是褒义词,自己用起来好像是王婆mai瓜一样,但是定位上,是对前七卷做升华。第八卷是不是成功,比之前七卷到底有没有提升,我很难做出准确的认知,因为第八卷跟前七卷是两种不同的形式。有的人甚至不会需要第八卷的这个升华,他们仅仅需要前七卷——或者说前六卷的轻松与温馨来做一个放松就行譬如说有些人会觉得,我在第八卷里找不到前七卷的感觉了,它是不是失败了,有些人则说,到了第八卷,隐杀才真正提升了一个层次,品味和需求并没有高低之分。区别仅仅在于,我所做的定位适合谁而已。
隐杀的前七卷是一种单纯的东西。我们看到那东西可以没心没肺的笑,就算不需要太厚的铺垫和底蕴。轻松的,温馨的还是它们的样子,但是第八卷是依附于前七卷生存的,没有前七卷,就不存在第八卷,我试图在第八卷里不断挑起人的情绪,让大家回头看,必须结合前七卷的回忆,这些东西才会有意义。
我想想我主要在写一些什么:灵静在维也纳的生活,灵静回家后听到真相的反应,她跟朱利安说的话,“我好想看到他”,“他是我男人”,会呼吸的痛,沙沙的“我们都是傻子”,雅涵的最好的冬季,薰的“樱花”,海蒂的哭泣。基本到此为止。
看看,这些都是伤感的情节,但是它们是高潮,是凝结了整本书的情节才能发出的光,没有可写的意义吗?凑字数吗?不是的,但是不是表现得成功了,我没有底,八月火不管有多少人的责难,我可以说,我做得不错,但是对这些情节是否成功,我没有信心,订阅并没有掉,但我不知道是以来的惯性还是我真的将这些表达出来了,在起点看书的很多人是不需要这种反思的,因此,受众有多少,我也不能确定。

有一个情节是大众化的,家明与灵静、沙沙的重逢,但是我失败了,虽然现在看起来似乎差强人意,但其实是我失败了,它与我想象中的那个重逢完全不同。从一开始就明白,我是一个小格局的人,我不断试图挑战大场面也不断的失败,海上危城,血色嘉年华,追杀伯爵,乃至于重逢,一个个都失败了,唯一一个趋向于成功的,只是八月火。
重逢的失败之后,其实在预定里我没有安排很大场面的打斗给家明发光。哦,退回来说,其实是有的,预定的第十卷是什么呢?我很喜欢看生化危机或者废土类的文章,写家明写的很流畅的那段时间里我看了《厄夜三十》这部吸血鬼的片子,于是想象,假如家明在某个封闭小镇上,本来是带着灵静和沙沙旅游的,结果吸血鬼牛B哄哄的来了,将小镇陷入死寂,人们被变为傀儡,家明手持一把刀,要保护好灵静和沙沙,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我当时打算用整整的一卷来一个这样的东西,它不需要表达什么东西,不需要推动什么情节,仅仅是因为我现在很喜欢家明这样的一个形象,一个性格,我将他置入一个环境后,整篇整篇的描写打斗和杀戮。你可以幻想八月火的出手,你可以幻想简素言的姿态,劈人、拆房子、斩瓜切菜、人头乱飞。呵呵,想想很激动,但真要写出来需要的控制力和描写功力。我不知道十年后能不能做出来让你们看。
总之,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构思被废弃了。
说说宝树跟素言。
我在很久以前就跟人说过,日记写得苦闷的那段时间里,我构思着开新书,当时有一个构思是与隐杀一同出现的,我在两个构思中间做出抉择,最后选了隐杀。另一个构思,就是描写自然进化者的《宝树啊宝树》。
这本书的画面该是什么呢?一个纯真的孩子抱着一只箱子在下雨的时候站在屋檐下的情景,箱子里有一只怪物,孩子每天抱着她走,有人看见孩子老抱着箱子在城市里走会感到奇怪,但没有人知道真相。孩子的生活条件并不好,他拥有巨大的力量,却并不利用这种力量来夺取不属于他的东西。他一直开心、自得其乐的活着,跟他的怪物同伴相濡以沫,他站在屋檐下。身上被打湿了一半,背后是一个高级的咖啡厅,透过玻璃窗,里面的人们跟他几乎是两个世界,他也会羡慕,但并不会迷失,他不会觉得自己比谁一个画面。
简素言就是装在他箱子里的怪物,最后丑小鸭当然会变成白天鹅。王子吻了青蛙,于是青蛙成了公主。因此当我向隐杀里导入了自然进化者的概念,有一天,他和简素言的真身,就必然要出现。

自然进化的力量层次跟隐杀世界的层次真是相差太远了,因此他们如果要露面,而又不破坏平衡,我只能将之放在最后。一个震撼的出场,惊鸿一瞥。然后离开再不出现。结局很早以前就想好了,就是这个样子。我在很久以前也留下过伏笔,譬如简素言第一次出现,她知道家明,为什么不去找家明麻烦?没有人能猜到简素言的那句话吧。呵呵,“原来你是看到了我的原型。”因为她觉得自己才是冒充的,她面对家明,是她不好意思……而暮村广树说得罪了简素言整个日本都扛不起来,也是因为她背后的谢宝树,宝树扛着原丨子弹跑去日本扔,两个人打了一架,然后是宝树胜利了,木村却说服了他,自然进化者不该讲自己当成是超人。
结局还应该交代些什么呢?其实已经交代完了,所有人都自有其归宿,并且这个归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美了,至于东方婉跟家明有没有上床,我是真的不知道,两种写法似乎都好又都不好,海蒂最里抢过去家明,这个也不知道,薰有没有偷偷摸摸的跟家明在一起呢?我也不知道。如果你要我做个承诺,我会跟你说:他们终于都生活在幸福里了,对于曾经经历过离散的他们,如今已经是莫大的幸福。
如果你要明确的看见家明推倒所有人,然后这样才会视之为完美结局,那是不可能的,并不是说这个可能不会有,但我不会写,我的能力只有这么多了,都市小说里的后宫如何自洽,你们看看为了征服雅涵MM我用了多少的章节?我尽力了,写到这个程度,已经够了,如果明确推倒所有人,这么混乱的局面,我如何还能保证让你们感到家明不是真的花心呢?譬如最后几张,为什么海蒂、玛丽莲、凯莉的描写会在海蒂哭泣这个最闪光情节后收束呢?家明在一个下午寰转在三个女人之间,谁也没拒绝,我把他每一句话都写出来,你们会将他看成什么?不是说家明花心,家明不花心,但我笔力不够,写详细了,或许就让你们感到错觉,所以我略过,因为海蒂哭泣这个是中心的催泪情节,已经写出来,OK了。
文章不能写死,这个结局,仅以收线而论,已经到位
第八卷开始,情节中心基本没放在打斗上,去日本、欧洲是为了收束人物线索,有些人对于御守喜死在宝树手上有,为什么他会死得很快,其实归根结底,我就没有设定大BOSS这一概念。
不存在需要家明打倒的东西了。御守喜这个人物的性格我是很喜欢的,对于偏执狂,我都会献上敬意,因为很多事情我做不到。哪怕你偏执的想要毁灭世界,你能努力去做,我就会抱持敬意,当然,为了能活着,我肯定会站在你的对立面。我原本想给他们安排一次对话,但后来想想,对话也可有可无。御守喜的性格,在他与父亲的那次对话里就已经表现出来了,他早就在的狱里了。
最后一章我构思过很多遍,如果放在电影场景里,劫匪冲出来,四周混乱,镜头拉高,我们看见整个城市。我们看见过去未来,时光流转,然后镜头压下去。周围嘈杂的声音又起来了,东方路跟劫匪说:“你抓错人了。”屏幕转黑,劫匪大喊,然后给枪丨支上膛的声音,接着就剩下安静,我们可以从周围的杂音里知道仍然在一个混乱与紧张结合的场景里。最后,荧幕外传来家明的叹息:“你真的抓错人了……”电影END,灯光亮起来。终于散场。
我所想象的就是这一幕,为什么是这一句话,因为隐杀从头到尾,他的装丨B和扮猪吃老虎的情节,都是基于这一句这一章的目的,大概就是再次掀起这本书的一角,让你隐约想起大概有过一些什么故事,也就够了。
仓促的问题其实是有的。虽然一切都是按照定下的线索在发展,但不可否认我写到这里产生了巨大的疲劳。我试图推进情节,无论潜意识还是什么都在促使我这样做。肯定存在仓促的问题,但也并没有到烂尾的程度,而即使我心态转好,我想我也不可能对这个进行改动了,加入一些打斗?对话?将篇幅拉长?没必要了,就到这里吧。

从头说些琐碎的东西,似乎也没有什么了,前七卷的东西,以前大概是说完了,关于第八卷到结尾要说的,基本也已经在这里。哦,有个事情大家很关心的,将来隐杀会有个后传,我估计几万字的篇幅吧,以淘淘的眼光来看看几年后或者十年后的父亲母亲,这一群人,构思已经有一些了,但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写,只是有这样一个计划。
隐杀这本书,我给自己六十分。
然后是下一本书,构思很多,目前暂定一个都市异能的项目吧,蜕变于《宝树啊宝树》的一个构思,一个作为自然进化者的娃娃脸宅男的故事,虽然也比较纯良,但跟谢宝树的完全守序善良性格不太一致,对于自然进化者的能力变,仍然坚持温馨的都市路线,穿插搞笑、乱七八糟的扮猪吃老虎,接触世界之后的异能打斗尽量还是保持隐杀的风格。
然后……有一点是很想要说的……
在我的脑子里总有一副画面,我读小学的时候,在一栋二层的土教学楼里,教室很简陋,玻璃也碎了一些,天比较暗,开了灯就显得明亮了,大雨过后从窗户望过去,拉在几栋楼房之间的电线上的水滴也能看得清楚,有一只鸟落在电线上,风冲窗户吹进来。整个世界都清澈得像水。
我再也没有看见过那样清澈的画面。
可能是视力变差了,可能是心变得复杂了,如果将这个作为一种象征,我一直想将它表达出来,融合在任何一种东西里,那是我想要刻画的极致。
怎么说呢,我从不认为网络文学是一种低语传统文学的刻画手法,我讨厌划分的观念,无论载体为何,文学的意义就在于表达,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从无任何分歧。
好吧,我还是个文学青年。
你可以不认同我,我也并不纯粹,坚持不下去了,我也会妥协、后退,但是在能够坚持的范围内,我还是希望坚持一些东西,尽量坚持一点,有人问我隐杀帮我赚了多少钱,其实是不多的,特别是更新放快速度,收入当然也会上来,有人跟我说,你每天逼着自己打六千一万字,不管质量全发出去,反正保证字数就够了,我现在做不到,或许有一天也能做到的,但在这之前,总要挣扎一下。
能够陪伴和支持隐杀到这里的读者,我必须要说声感谢,真的感谢。第七卷的情节是我最纠结的一段,分手之后订阅的下降,我也做了订阅进一步下降的准备,然而在第七卷之后,虽然谩骂者有之,吵闹者有之,但是订阅上升了,这证明我至少坚持对了一些事情,因此能让我走得更这样激烈和危险的桥段了,我其实是坚持娱乐和趣味性的,对于一些情节的抵抗力,我比一般人更低,看见绿帽情节怕是几天都心情郁结,吃不好饭,看见喜欢的女角被杀会立刻放弃该作者的任何书。写书的原则,就如隐杀开始写的时候那样,我希望写一本可以娱乐自己的同时也可以娱乐大家的书。
再次感谢大家对隐杀的支持,基本上可以说……我们下本书见了。
写完这些,大概可以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