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藏族习俗,屋子,特点

1.礼仪
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
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
藏语中“旁”是“污浊”,而“色”意即“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气的一种活动。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亲朋好友便要带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给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门祝贺。客人一到,首先向母亲和婴儿献哈达,然后给母亲敬酒,倒茶,最后端详婴孩,夸奖孩子的福运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点糌耙,放在婴儿的额头,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
2.婚俗
藏族各地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基本步骤大致相仿。如一对青年男女彼此有意后,他们得先求喇嘛活佛看看自己未来的婚姻是否吉祥,家庭能否幸福。如是"吉"的话,那么男方或女方就请自己的亲戚或媒人持哈达及礼品到对方家求婚,如对方同意这门亲事则收下哈达和礼品,并当即奉上一条哈达赠来人,还之以礼。随后,双方协商订婚仪式的日期。在订婚仪式上,男方或女方向对方家赠送礼品和钱财、制定婚约、设宴庆贺,最后是请活佛打卦求签,选定结婚吉日。结婚之日,要么迎娶新娘到男方家,要么新郎入赘到女方家。亲人牵着马匹到对方家接新人,被迎接的一方随身带上自己的嫁妆赶赴对方家完婚。迎来新人后,安排在特设的垫子上落座,开始向其敬献哈达和美酒。晚间,新人步入洞房,此时亲人们再次向他们敬酒,唱祝福歌,愿他们白头偕老,吉祥如意。婚后半年内,夫妻双方要回另一方家中住上几日。至此,整个婚礼即告结束 。
3.建筑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在西藏古代建筑艺术中,最富有民族和时代特色,多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浑厚,工艺精致,金碧辉煌,蔚为壮观。从佛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主体风格的形成,其间大体经历了寺庙、寺院、宫殿与寺院建筑融合的三个发展阶段[25] 。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Ⅱ 藏族民居的建筑风格

藏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且勇敢、豪迈、粗扩而又热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川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近4千米,那里山岭连绵,雪峰重叠,著名的长江、黄河以及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河流,都发源和流经这里。藏族民居的典型传统形式为碉房,《后汉书·西南灾列传》中就有“累石为屋”的记载,由此可知藏族碉房,自东汉以来就已经形成,并相继成为崇尚凝重、沉稳和崇高的民居风格,以表现藏族人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和崇高的审美倾向。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 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 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

Ⅲ 藏族的房屋特点和特色。

藏族农区多垒石建屋,牧区则用帐篷。房屋平顶多窗,造型简洁,敦实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多建筑于向阳高处,座北向南。多以石块或夯土筑墙,形如碉房,楼房上层住人,室内多设有佛龛,下层多作库房或畜圈,有院落。

层内铺木板或坐垫。牧区帐篷用牦牛毛织成,色黑,冬暖夏凉,迁移方便。农村多半在房外围以小墙以为小院,供放柴草和豢养牲口或家禽之用。藏族不吃奇蹄类兽肉,大部分地区没有吃飞禽和鱼的习惯。狩猎只为取得麝香、鹿茸等名贵药材和皮毛。

藏族寺院建筑别具风格,层楼重叠,整齐壮观,主殿经堂宽敞,寺门前砌修大小佛塔供煨松柏枝用,周围多置转经筒,由人顺时针方向转动,借以祈福禳灾。

(3)藏族风格门扩展阅读

藏族的风俗习惯:

1、服饰:

藏族男女多蓄辫,喜戴首饰。男子头发编成独辫盘在顶上,也有的剪短如盖。女子成年后开始蓄辫,有的梳成双辫,有的梳成许多小辫披在背上,并在辫梢或特制的发架上挂上饰物。男女都喜戴呢帽或细皮帽。

2、饮食:

农区的主食糌粑是用炒熟的青裸或豌豆磨制成面粉,用茶水拌食。藏族人民喜欢酥油茶和奶茶。酥油茶是将酥油与热茶倒入特制的木筒捣拌而成。牧区的主食为牛羊肉。

Ⅳ 藏族建筑风格如何

土库房很重视房屋朝向的选择,大门要对林木茂盛的高山,不能对箐沟和庙宇。房屋一般高三层,通常都贴靠高坎,错一层布置。平面形式为角尺形、 “凹”字形或“回”字形。木梁柱承重,土墙围护。土墙为夯筑,靠外一侧有明显收分。柱距通常为九尺(当地的一尺等于45至47厘米)。因此,土库房就以9 尺?w9尺的方格网作为建筑平面和建筑规模的控制,并以柱子的根数作表达,形成了一个规范的系列。层高一般为:一层8.5尺;二层9.5尺;三层7.5至 8尺。楼面、屋面均以土填实,厚度在4寸至1寸之间。
每户均在二楼设存放粮食的粮仓一处或两处。并且,粮仓一律用井干式结构,认为井干式结构的粮仓贮存粮食最为安全可靠。该井干式粮仓显露在外墙面上,增加了外墙面色泽和质感的对比变化

Ⅳ 求藏族的民族特色

  1. 礼仪: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2. 饮食: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3. 丧葬:西藏人死后有六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只有达赖喇嘛或班禅圆寂后,在布达拉宫里把他的遗体修放在一座塔里,装饰这座塔数藏族区域依然保留有树葬的习俗,将逝去的亲人包裹成胎儿在母体中的形态悬挂于树干上

  4. 茶文化:酥油茶是西藏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饮料,做酥油茶离不开酥油、盐和茶,酥油是从牛羊奶里提炼的奶油,以夏季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藏民族饮茶时讲究长幼、主客之序。客人饮茶不能太急太快,一般以三碗为最吉利

(5)藏族风格门扩展阅读:

藏族(藏文:བོད་པ་ )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750万左右,中国境内约700万(2016年),藏裔人口保守估计在1000万以上。

Ⅵ 西藏一般用的什么门

转经筒(Gig prayer wheels)

转经筒又称“嘛呢”经筒、转经桶等,是藏传佛教的主要法器之一,与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有关,藏传佛教认为,持颂六字真言越多,越表对佛的虔诚,可得脱轮回之苦。因此人们除口诵外,还制作“嘛呢”经筒,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于经筒内,用手摇转,藏族人民把经文放在转经筒里,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颂经文一次,积累一份功德。有的还用水力、灯火热能,制作了水转嘛呢筒、灯转嘛呢筒,代人念诵“六字大明咒”。藏区大大小小的寺庙门前,还有一排排在的转经筒,下端有可用于推送摇动的手柄,人们经常会到寺庙推动经筒旋转,称为转经。

Ⅶ 藏族的特点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藏、康、安多三种方言,并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绒藏族很少见是没有文字的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

藏族文学丰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在数量上居中国少数民族前列。《格萨尔王传》是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长的说唱史诗;藏族文学经典《仓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誉世界。

(7)藏族风格门扩展阅读:

习俗

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

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

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Ⅷ 藏族的房屋特点和特色是哪些

藏族人的住房,与内地截然不同。内地房舍、平房多人字屋顶,便于泻水;楼房多钢骨水泥或砖砌。西藏的房子,多为土石结构,平顶狭窗。寺庙和贵族、领主的庄园,却围墙高耸,层楼屹立,森严若监狱。下面就几种主要的建筑形式作一介绍。

1、陋室

一般平民居住的一层建筑。结构简单、土石围墙,架木(或树枝)于上,覆以泥土。房顶用一种当地风化了的"垩嘎"土打实抹平。内室居人,外院围圈牲口。

2、平房

一般两层,墙基用石砌,上面用土坯垒,上层住人,下层作伙房、库室和圈牲口之用。

3、碉房

过去贵族、领主、大商居住的房子,一般三层以上,最高到五层。用石做墙,木头作柱,柱子密集,约四平方米便有一柱,上用方木铺排作椽,楼层铺木板;二三层向阳处均落地玻璃,采光面广。人住其中,冬天不用生火取暖;楼顶有阳台,可供晒物品和散步、观光用。这种碉房,四周围墙,中间庭院,墙厚尺余至二尺,实在可当碉堡打仗、防御用。窗户多朝庭院开放,院外用小窗窄门,有挡风御寒之利。这种房屋,二三层住人,底层当库房。柱头、房梁、装饰绘画,十分华美。

4、寺庙

寺庙是西藏建筑物的典型,规模最庞大,布置装饰最为华丽。中央正殿栋宇辉煌,巍峨耸峙。宫顶金碧耀眼,与日争光;规模宏大,楼房叠砌,俨若一座城池。寺内四壁,粉色彩画,廊道柱梁,油漆装饰细致,雕梁画栋,豪华异常。

5、帐篷

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做为住房,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外面用毛绳拉开钉在四周地上,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一方开门。白天将帐篷布对开分撩两边,人可出入;晚上放下用带结紧。近门中央,支石埋锅为灶,帐顶露有一长缝,沿缝缀小钩,便于通气和启闭。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捻纺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现在,牧区逐渐建造一些定居点,作为冬季住房和老人、小孩久居的地方。定居点多为土木结构,形式与农区近似。

Ⅸ 求藏族风格 纹样 图案

有一定数量的纪念品商店,最受欢迎的是绘画、古董、工艺品、地毯、羊绒、传统蒙古衣物、皮革制品、壁挂、 明信片、鼻烟壶和木雕。爱冒险的旅客也许希望出去"大扎哈", 哪是一个巨型跳蚤市场,几乎任何想买的东西都可能被买到,但哪里总是非常拥挤,也是游客经常被扒手袭击的地方。 蒙古艺术品 雕刻艺术 蒙古族雕刻艺术历史悠久。包括石雕、木调、骨雕等。石雕多见于城市建筑物上,如明代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上;马头琴及蒙古象棋之棋子是木雕艺术品。作品生动、质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织绣工艺 包括绣花、贴花等几中,多用在服饰和生活用品的装潢上。如衣领、袖边、靴帽、毡袜、枕顶、荷包、门帘、鞍垫等,均可见刺绣的花卉、盘肠图案。工艺精湛,色泽艳丽。 蒙古包铺毡 毛绣工艺品。蒙古包内铺垫物。在羊毛毡上用本色羊毛线绣上花纹,纹样用云 朵纹、卷草纹、回纹等。一般中心为圆形适合纹样,四 角配角花,周围饰数条边缘纹样。色彩素净,纹样有立体感。多为女子精心设计和刺绣。 蒙古毡毯 织毯工艺品。早在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前,蒙古族擀毡制毯工艺就有很大发展, 清代已达到一定水平。毛毡装饰手法有两种:一是毛毡擀成后,刺绣各种纹样,做暗纹装饰;二是擀毡前,用毛色的对比夹擀出纹样。装饰、色彩都有明显的民族特 色。今藏故宫博物院的清康熙年间黄地五绳捧寿栽绒毯、黄地狮子滚球栽绒毯是当时制毯工艺的代表制品。 金银器 金属工艺品。工艺、题材大体与藏族金银器相仿。流行于华北、东北蒙古族牧区。历 史悠久。主要器具有包银镶嵌木碗、银壶、包银镶嵌木盅 及包银腰刀等。花纹繁密,多呈凸凹形压花纹。北京 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年间蒙古族錾花银匣、垒银丝包镶 木箱、金银包镶刀筷堪称精品,其中錾花银匣正面錾满 佛像及卷草纹,尤为精致。 铜器 金属工艺品。有铜火锅、铜壶、鞍花、马镫、铜铃、奶桶及铜饰件等。由民间艺人板打、錾刻制成。其中凤嘴龙把铜壶用卷草纹、莲花瓣纹与几何纹装饰。蒙医用钢勺錾刻有花鸟、盘肠、卷草等繁密纹饰。篆刻艺术有力而多变,刀法娴熟。其中铜奶茶壶最为流行。用紫铜或黄铜制作。有圆形、椭圆形、扁圆形等类。壶盖、壶嘴上用金、银或合金焊上雕制有花纹图案的装饰,兼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 蒙古刀 蒙古族农牧民特需用品。一般长约20—30厘米。制作工艺精湛,历史悠久,刀刃锋利,刀 柄刀鞘上镶有银质、铜质或铝质图案,有的还配备一双象牙或檀木筷子,十分精致美观。在牧区,牧民随身携带,多用于宰羊、割皮、吃“手把肉”等。也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颇受各族人民喜爱。 马鞍 马鞍对蒙古族来说不仅是骑马的必备之物,而且是骑手和马的重要装饰物,已形成独特的装饰艺术。马鞍的制作和装饰有久远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很多有关蒙古族的史书中都有记载。马鞍的前后鞍鞒都有各种装饰,或绘图案,或镶嵌贝雕、骨雕,还有软垫、鞍鞒、鞍韂、鞍花等处均饰以边缘纹样或角隅纹样。鞍花多用银或铜制作,软垫鞍韂多用刺绣。 图案艺术 木器彩画 蒙古族装饰彩绘艺术。随着蒙古草原藏传佛教的盛行,藏传佛教建筑彩画广泛应用于蒙古 族木器装饰,形成较有特色的民族木器装饰形式。一般用于蒙古包门、箱、柜、桌面及蒙古包内支柱。纹样多以盘肠、八结、D字纹为骨架。在骨架纹样上缠绕变化 繁密的云卷纹、卷草纹等,间绘藏传佛教装饰艺术中常见的龙凤、法螺、佛手、宝莲等。色彩多用对比色,对同 比色之间又多用多层次的退晕方法,使画面显得层次繁多而又谐调,色彩富丽。有的蒙古包支柱从柱础到天顶, 通体彩绘描金,十分精美。 蒙古纹样 蒙古族图案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为自然纹样,其中花草纹有丹、梅、杏花、牡丹、海棠、芍药等,动物纹有蝴蝶、蝙蝠、鹿、马、羊、牛、骆驼、狮子、老虎、大象等,另有山、水、火、云之类。二为吉祥纹样,如福、禄、寿、喜、盘肠、八结、方胜、龙、凤、法螺、佛手、宝莲、宝相花等。其中不少纹样同其他民族,特别是同汉族和藏族纹样关系密切,但在运用纹样时却显蒙古族特色。蒙古族喜欢组合运用纹样,如盘肠纹延伸再加卷草的云头纹,缠绕不断,变化丰富多采。技法多以几何形卷草纹为主,利用曲直线的变化,表现不同的感情,将直曲矛盾的不同形式相结合,达到和谐统一。 蒙古文书法 蒙古文书法是蒙古族书法艺术。蒙古文有近千年历史,历代蒙古族书法艺术家颇多。书法有楷、

Ⅹ 藏族有什么特色的民风民俗

1、服饰

藏族男女多蓄辫,喜戴首饰。男子头发编成独辫盘在顶上,也有的剪短如盖。女子成年后开始蓄辫,有的梳成双辫,有的梳成许多小辫披在背上,并在辫梢或特制的发架上挂上饰物。男女都喜戴呢帽或细皮帽。

一些农区妇女穿无袖长袍,长袍多用羊毛织成的氆氇制成。牧民男女多不穿短褂,只穿无布面的羊皮长袍,在领口、袖口和衣襟上,缝上细长皮或色布镶边。男女均穿氆氇长靴或牛皮长靴。

2、饮食:

农区的主食糌粑是用炒熟的青裸或豌豆磨制成面粉,用茶水拌食。藏族人民喜欢酥油茶和奶茶。酥油茶是将酥油与热茶倒入特制的木筒捣拌而成。牧区的主食为牛羊肉。

3、建筑:

农区多垒石建屋,牧区则用帐篷。房屋平顶多窗,造型简洁,敦实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多建筑于向阳高处,座北向南。一般以石块或夯土筑墙,形如碉房,楼房上层住人,室内多设有佛龛,下层多作库房或畜圈,有院落。层内铺木板或坐垫。

寺院建筑别具风格,层楼重叠,整齐壮观,主殿经堂宽敞,寺门前砌修大小佛塔供煨松柏枝用,周围多置转经筒,由人顺时针方向转动,借以祈福禳灾。拉萨的布达拉宫建于红山上,高达13层,工程艰巨,气势宏伟,金顶巍峨,红白垩壁,起落自然,浑然一体,是藏族建筑艺术的光辉典范。

4、宗教:

藏族民间信奉的藏传佛教是大乘佛教。喇嘛藏语意为“上师”。佛教从七世纪传入藏族地区后,吸收了原始本教的信仰和仪式,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大小不同教派。

除宁玛派(红教)之外,其余如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格鲁派(黄教),在历史上都曾先后在藏族地区建立过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格鲁派严禁僧人娶妻,其余各派的僧人则可以结婚,各教派都有自己的戒律。

藏传佛教中占主导地位的格鲁派。格鲁派的属寺遍及藏族地区,著名的寺院有拉萨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昌都的昌都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和青海的塔尔寺等。

5、歌舞:

藏族能歌善舞,歌曲旋律顿挫抑扬,歌词贴切合韵,唱时还可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有独舞、对舞和群舞,或以上身腰臂作舞,或以下身腿足作舞,而以踢踏舞为最具特色,有些舞蹈以各种乐器伴奏。

乐器多仿取自内地的雅乐,节奏细致悠扬。宗教乐器以长柄鼓、长筒号为主,演奏出大自然的声音和飞禽走兽的鸣叫声,远闻数里之外。宗教舞蹈,戴各种面具,或拟神、或扮人、或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