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文艺风格
『壹』 王家卫到底是装b还是文艺
这个问题复见仁见智了制,如果你是王家卫的粉丝,你会认为他很高逼格,很文艺,文艺的让别人都无法模仿,尤其是王家卫最喜欢在色彩上处理电影,这就像是他的个人特色一样,辨识度很高。如果你不是那么喜欢他的电影甚至无法理解有些画面,也许就会觉得有些装逼,不知道在拍些什么乱七八糟的。总体来说是电影的很多插曲都用的非常好,还是很文艺的。
『贰』 王家卫的台词风格是怎样的
我认为他的台词风格不怎么好,因为他才是风格,就像口头禅一样,每天都在重复的说一句话,我认为这样不是很好,我们可以适当的去更换一下,不要一句话总翻来覆去的说,这样会给人产生一定的反感,
『叁』 关于王家卫电影的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华丽的忧伤
— 浅谈王家卫电影的艺术特色
摘要:音乐与光影是王家卫放在衣兜里的两块会酿酒的石头。他在只属于他专用的情调上漫步,石头在暗地里悄悄地擦出心火,照亮一块巴掌大的地方,上面的三条掌纹依依可见——爱情、生命、理想。他的影象无疑是完全自我化的,一点淡淡的忧郁,虐恋的凄迷,当然,还有经典的卫式犹豫。荒芜感和游离感在音乐中突现无遗,处在他的电影声场中,你的感受是纯粹的,世间最美好最可怕的都是纯粹的,在这种干净的纯粹下面交映着巨大的散漫和空旷。
关键字:华丽;忧伤;独特
一、王家卫的电影旅程
每天你都有机会与别人擦肩而过,你也许对他一无所知;不过也许有一天,他会变成你的朋友或者知己。
——摘自《重庆森林》
(一)特立独行的电影视角
王导演的出身很是平平,香港理工学院美术设计系毕业,1981年考入香港无线第一期编导培训班。青年时期的王家卫和其他的学员一样,在香港这个高效繁荣的电影工厂里摸爬滚打着。其实,在香港做编导要比做演员更难生存,编导要求你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好的机遇,你的东西也要被市场所接受,被观众所接受。而王家卫则是凭借自己对影像方面极高的天赋,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从那个时代的香港影坛打出了一番天地。
结业后的王家卫在无线电视台任助理导演的工作,那时候的他更多是在学习和思考,同时在很多著名导演的身边工作过。在那期间,他参与拍摄了首部电视剧《轮流转》,也编写了首个剧本《执到宝》。
1982年,王家卫离开无线正式进入电影圈,他先做了近五年的电影编剧。1987年,王家卫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主将谭家明编写系列影片“黑帮三部曲”的剧本,结果谭家明只采用了其中的最后一部拍成了《最后胜利》,而其中的第一部就成了1988年王家卫的首部导演作品《旺角卡门》的剧本。结果前一部并没有引起什么强烈的反响,而后一部电影作为王家卫的电影处女作,把香港黑帮片的传统概念彻底的从香港观众心中解脱出来,用一种非常规的角度来审视这个江湖,这个社会,十分具有新意,受到了电影界的强烈关注,王导演也从此成名。第二部作品1991年的《阿飞正传》用一种非常另类的风格出现在了香港影坛,对白、色彩、镜头剪辑、演员表演都和传统的香港电影以及当时盛行的香港新浪潮电影有很大不同,从此王家卫的电影以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姿态存在于电影观众心中。此片采用大量的第一人称镜头和著名戏剧家、电影大师布莱希特式式的镜头理论才诠释影像,通过一种“陌生化”的方法和非常规的表演方式揭露生活中许多细节的因果联系和矛盾存在。此片虽然票房很差,但在评论界受到很多好评,这也符合了王家卫今后的一贯风格,使得王家卫这个名字似乎一直都成为了文艺片的带名词。《阿飞正传》获得了第十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和导演奖等5项奖、第二十八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及第三十六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奖。
1994年的《重庆森林》和1995年的《堕落天使》也是次风格的代表作品,前者又一次的获得了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随着这两部作品的又一次成功,王式电影的独特魅力也被世界所关注,他很具创造性的魅力影像真正的成为了华人电影界的一面重要旗帜。1994年王导演还拍摄了另一部算是古代版的王式电影《东邪西毒》,也同样获得了一定好评。
1997年执导《春光乍泄》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奖,这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导演。影片以同性恋为题材,拍摄的华丽动人,含蓄娓美,无论从色彩还是镜头的运用都已经独特到了极致。让许多观众久久不能忘怀。片中一刚一柔的两名男主人公细腻的演出,无论相互依偎在出租车上,还是几分过分的床戏,又或者发生争吵、分离时的动情表演,以及几丝感伤的结局,无论你是否能理解同性感情,是否接受同性感情,都给你一种幸福且残忍的认同。
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性在于他对自己身处的城市和时代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这样一个特殊外部环境里的生命体验。他是最敏锐洞悉了现时态香港的艺术家,比如人流拥挤、华洋杂处的重庆大厦,旺角的高楼分割出的暗蓝色天空,启德机场边可以看见飞机起落的公寓窗口,当然还有路边摊、便利店和幽暗的酒吧,王家卫靠着这些标志性的元素组和出了一个世纪末的香港。他的电影中,现代城市所拥有的无机性和符号性使他的作品经常是内容隐藏在形式和风格里的,或者说,风格本身有时候就是他的内容。
(二)王家卫与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十分注重娱乐功能,编导把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情趣放在第一位,以追求商业上的成功为最高欲望,再加上电影创作者普遍没有国家、民族、历史的精神负担,因此在策划和创作电影时,首先要有一个商业化的外包装,而所谓的“思想性”、“教育性”则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商业性的定位使香港电影形成了一套又一套迎合观众、固定不变的叙事模式,以风靡东南亚电影市场的香港黑社会影片(如《英雄本色》)为例,在这一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中,个人与社会相疏离,英雄是叙事的主要推动者,他的作用被夸大乃至神化了。香港影人借鉴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方式和技巧,镜头衔接娴熟流畅,为普通观众所接受。作为主流的商业电影,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偶然和误会起着极大的作用,使影片具有更大的戏剧性。但是,王家卫却逆潮流而动,打破了“好莱坞式”的叙事模式,在叙事时空上达到高度自由,而在剪辑方面则借鉴和使用MTV的剪辑技巧,营造出独特的艺术电影氛围。但是,他的电影又不是“纯艺术”的,也一样注重商业的包装,如对明星演员的启用,对黑社会电影核心质素的借鉴和吸收。王家卫曾说过:“电影是商业行为的一种,当中应该有不同的包装和套路,也应该好似超市一样,容纳不同的经营方式,不同的产品。也不应该批评这间店铺做生意的方式有问题,那个卖的产品大众化······市场是需要不同的东西与办事的方法。”
(三)王家卫的电影观念
王家卫擅长写剧本,奠定了他在香港影坛高人一等的优势基础。一般的香港电影主要以人物塑造和对白语言写作构成剧情发展的基本构架和故事肌理。而王家卫的电影却与众不同,角色往往出场不久,就树立起鲜明的性格和特征,如《重庆森林》里不断地喃喃自语、打电话跟女友家中每个人聊天问好的痴情警察金城武;如天天为女友买宵夜、却不知女友真正喜欢吃什么的警察梁朝伟;如相貌平平、古灵精怪的王菲。
王家卫精于设计特殊情境,如《重庆森林》里梁朝伟一再去买宵夜并与老板的对答,及他特殊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又如金城武对凤梨罐头的偏爱。透过对各色人物特殊习性及其对事件各种反应的描写,或用直入角色内心的长篇独白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手段,使得王家卫的电影在开场不久便迅速地调动起观众的观赏趣味、抓住了观众的观影心理。
王家卫的电影叙事结构,用繁复的方式讲单纯的故事,用单纯的方式讲繁复的故事是他作为“电影作者”的标志性特点之一。他的电影叙事结构常常断裂,要靠旁白才能贯穿,但这并不影响他的电影叙事结构的完整性。相反,王家卫认为在断裂中处处可见段落间的对比而表现出事件的冲突张力,或因类比而强化的主题形象。例如在《重庆森林》里,两个不同个性的警察感情生活对比:一个多情缠绵,偏偏在被女友甩掉后,遇到一个不能与普通人交流的女杀手;另一个散漫无心,却完全落入暗恋者布下的情感罗网。在人物积极与消极的情感遭遇对比中,传达出的是王家卫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在王家卫的影片叙事中,画外音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以致于其影片中的声音造型形式也成为其个人风格展现的途径之一。对电影叙事来讲,每一个局部的变化都将带来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大量画外音的使用就必然导致如何确定影片作者视点的问题。因此画外音成为王家卫电影语言中叙事的最重要部分。
王家卫的电影大体上都是描摹回归前香港人的各种复杂而微妙的心态。角色少而又少,且极少有家庭及家人的出现。家庭背景的缺省、个人主义的凸显,十分恰当地表现出了香港人的无根感,流露出一种对生命短促的苍凉感受,与香港人在97回归的特殊时期,把对自由和世纪末的双重不安转化为情感上近乎贪婪、偏执的专注,和对于时间无尽流逝的焦虑一一对应。
在王家卫的电影中,角色总是以杀手、妓女、警察、空中小姐等固定的身份出现,别具寓意。杀手和妓女是被排斥于正当行业之外、不被法律认可的边缘职业;警察和空中小姐虽是主流体制中的正常行业,但都有着流动、疏离和不安定的特质。穿上了警察制服便成了一台编好号码的巡逻机器,在大街小巷中不停地逡巡。空中小姐则是化好妆在地球上各个国家间之间不断地迁移着,不同的土地只不过是有着不同的名字而已。这些本质上透露着无助的流浪身份,表现出王家卫对香港人社会生活层面的基本看法。尽管王家卫在时空处理及故事情节的设计上,充满著压抑与悲观,但王家卫笔下的人物们却常在不可思议的行径中,让人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生活在这个充满绝望的社会中的无奈。
二、王家卫的音乐特色
在台湾《首映杂志》对王家卫的个访中,王家卫透露了一些有关他的音乐的指示能力。就影像与声音而言,王家卫形容了他电影音乐中的“感觉”“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于是音乐,成为一种提示,提示你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在我自己的电影里,我会先了解这环境是怎样,包括地理环境以及这地方会有什么声音?所以往往音乐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也有的时候,我心里会先开始有一个音乐,完全不能解释。就是直觉悟认为这个戏应该是这个气氛、这个年代。譬如:《重庆森林》,一开始我就觉得应该像“加州梦游”单纯而天真,70年代夏天的感觉。筹备时,我没给他们故事,杜可风(摄影师)问我这戏是怎样的,我就放“加州梦游”给他听,就是这样……。”
(一)音乐中潮湿的感觉
你轻轻的吟唱,我慢慢的飘荡,那些岁月的风起,散漫青春的回忆,那些热烈的曾经,一如你轻盈的心。应该说王家卫是潮湿的,他的光影艺术里渗透着潮湿仲夏或是寂寥暖冬的味道。闷热狭窄的巷道和昏黄暧昧的光晕,烦躁中梦寐的点点唏嘘——男人的淡漠与感伤,女人的无奈和痴狂,在他的镜像中像是拼图一般,没有逻辑,没有顺序,只是片断和各种风式的荡漾音乐一起,转换着一种或正或反的心情。音乐与光影是王家卫放在衣兜里的两块会酿酒的石头。他在只属于他专用的情调上漫步,石头在暗地里悄悄地擦出心火,照亮一块巴掌大的地方,上面的三条掌纹依依可见——爱情、生命、理想。
《花样年华》中,王家卫在电影中放入了三首Nat King Cole的歌曲,据他说,Nat King Cole是他妈妈当年最喜欢的艺人。那磁性而沧桑的男声,在弦乐的铺陈中,如张曼玉华丽的旗袍般摇曳多姿,撩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以《Quizas Quizas Quizas》为其中的代表,在周慕云和苏丽珍的相遇时一再重复响 起,寓意着徘徊在感情和伦理之间的两人,最终只能归结到“也许”。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歌影两栖明星周璇的代表作之一,黑胶唱片的特殊音质,把她甜美的声线衬托得更加耐听。歌曲的旋律低回委婉,速度缓慢但流动感强。怀旧的歌声,唱出时光流逝的感伤,昔日夜上海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让人感触。王家卫透过这样的歌抒发其难解的上海情结。
(二)梦醒时分的意乱情迷
糜烂的音调,散漫的歌声,一点点的深入和湿透,冷漠和淡定,痴醉和迷情,没有理由,没有解释,只是静静的流淌,巴掌大的空间弥生着淡淡的迷乱,滋生着爱情、事业和追求。
《重庆森林》中,运用了两首典型的曲子《California Dreamin》60年代的美国街头音乐,来自1969年“妈妈与爸爸”合唱团(The Mamas and the Papas)的最早版本,四声部歌曲,很强的金属曲风和节奏感,配以完美的和声和流畅的旋律,流露出加州阳光摇滚迷人气息。它出现在下半部戏里王菲与梁朝伟的感情交错中。阿菲整日摇摆着身体听这首歌,它带领她一步步从梦想的时空去至真实。《 汗,雨,泪》从重庆大厦走出来的金城武,带着失恋的心情,离开林青霞,走在行人稀疏半明半昧的街上。乐声响起,忧伤而迷幻。交织着汗的腥咸雨的泼洒和泪的辛涩
『肆』 王家卫电影音乐风格
他的电影。都差不多。最喜欢的还是春光乍泄的歌。很赞。还有重庆森林里的加州之歌。因为重庆森林爱上加州之歌,因为春光乍现的歌曲,再看了一遍春光乍现。现在这类型的歌少了。
『伍』 王家卫的风格
王家卫电影台词的风格
王家卫的电影台词象一种格言,又象一种飘离的诗,里面不乏幽默,文学味很足。他通过他的人物的讲述,来叙说一种城市疏离的感情、一种过去的缅怀、一种多重视角里的变奏。这类台词可以说是对观众的欺骗,他的电影如果去掉台词,将会发现只剩下些优美的画面。他的台词对他的电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台词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非常成功。王家卫的电影让我们重新发现了台词对于电影的重要作用。
他的电影台词好似都是在一种气氛里完成的。台词里也弥漫着他电影画面里的浓郁失落。那么优美的台词无论出现在《东邪西毒》、《堕落天使》里,还是《重庆森林》、《花样年华》里,都深深的作为一种记忆和拒绝的符号。自恋、独语、幽怨、恶毒式的语言在他的电影里表现出独特的美感。王家卫让诗在电影里复活了。
王家卫电影语言的统一性
王家卫所有的电影都是一部电影的重新拍摄,只不过犹如破碎的镜片一样,每一部只是整个镜子的一部分而已。强烈统一的风格让他从一般性的导演中分离出来。他的电影语言是依靠情绪来维持的。他拍摄电影没有一部写好的剧本,而是边构思边拍摄,依靠某种情绪就很重要。这类似MTV的拍摄方法让他的影片总是呈现出某种样貌。观看他的电影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应该把所有的影片连续起来观看。
慢镜头对于表现某种情绪有着天然的优势。王家卫总是在他的影片中适当的时候使用。这些慢镜头在烘托整部影片的氛围起到很好的作用。如《花样年华》苏丽珍穿着旗袍走过小巷的身影;《阿飞正传》里阿飞离开他母亲家中的背影;《东邪西毒》桃花河中骑马等镜头,都拍摄的很美。
快镜头在表现王家卫电影里的城市疏离、情感飘忽、不安的生活中被惯常使用。《重庆森林》里阿武的追捕、贩毒女郎的杀人;《堕落天使》里的杀人等镜头在城市的灯光、晃动的人群身影、快速跑过的脚步、纠缠撕打很具有表现主义风格。
长镜头的风景镜头在他的影片开始和结尾常常出现。《阿飞正传》中的菲律宾的棕榈树、《春光乍泄》里的瀑布和灯塔、《花样年华》的吴哥窑等。他让他的电影在这种风景结构中开始结束,完成一种情绪上的释放。
独特的音乐
不能说出他的电影中音乐的重要性有多大。但如果没有那些音乐,他的电影将很难说呈现什么面貌。我们只能说他的影片音乐和他的台词一样,都是构成他电影的重要部分。
凝固的时间符号
王家卫的电影中会常常出现一些固定的符号:如时钟。在《阿飞正传》和《花样年华》中出现的六十年代的大圆挂钟既是指向了人物的时间位置,也是他们凝固在电影中的影象。在影象中,王家卫用时钟符号把时间和人物联系起来,表达了他对电影的理解。那么,《重庆森林》里的呼机上的时间显示则表达了时间对于他影片中的人物的意义。在那里,时间意味着被消费:情感都可以过期。时间成为人物永不可追及的过去。
王家卫电影批判
他的电影是情绪化的,很难说他的电影完成了现代都市人写照。他的电影只是折射了城市的一部分,可以说他的电影只是城市的寓言,而非预言。他的电影对人的刻画是片面的、偶像化的、表现化的,他的影片人物始终是破碎镜像中的截片。
他的电影是音乐性的城市漫画,美化了一个他虚构的世界。他的影象也是漂浮的、不确定的、非真实的。他的电影不能赋予现实的思考,只能是审美的。同样,这种审美也是商业产物下的变形,是童话式的。如果脱离他的电影情绪,会发现他的电影只是华丽表面下的虚象。他既没给我们提供生活上的思考,也没给我们某种启示。他只是抛给了我们一种时空造成的情绪波动。这既是批评也是肯定。
我们可以说王家卫是狡猾的,因为他知道了我们的弱点,并给我们制造了一个美丽的虚象。究竟是他迎合了我们,还是他巧妙的让我们不知不觉的迎合了他,我们还不得而知。不管怎样,他不时的扔给我们一些虚幻的美丽假象,然后躲在墨镜背后偷笑,让我们不得不接受。在电影上,他将继续坚持他的这种风格。
好久没知道回答了,偶然看见关于王家卫的,于是兴冲冲的找资料,收藏了几个网页,大家一起分享
http://www.sky4you.com/wkw/lines.asp
『陆』 王家卫的电影风格是什么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华语电影圈为世界影坛贡献了众多出色的作品与导演,而王家卫无疑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电影作者之一。他迄今为止的六部作品已经凭借着其极端风格化的视觉影像、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成功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
王家卫1958年出生在上海,五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早年在香港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平面设计时他疯狂地迷上了摄影,特别是Robert Frank、Henri Cartier-Bresson和Richard Avedon这些大师的作品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1980年从学校毕业后,他进入香港无线电视开办的电视制作培训班学习剧本写作和影视制作,后在一系列无线的电视剧集中担任制作助理和编剧。1982年,王家卫离开无线正式进入电影圈,他先做了近五年的电影编剧。1987年,王家卫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主将谭家明编写系列影片“黑帮三部曲”的剧本,结果谭家明只采用了其中的最后一部拍成了《最后胜利》,而其中的第一部就成了1988年王家卫的首部导演作品《旺角卡门》的剧本。从1991年的《阿飞正传》到1995年的《堕落天使》,不断涌现的出色作品完成了王家卫对自我艺术风格的建立和巩固。1997年,王家卫终于凭《春光乍洩》一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得到了国际影坛的肯定。
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性首先在于他对自己身处的城市和时代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这样一个特殊外部环境里的生命体验。他是最敏锐洞悉了现时态香港的艺术家:人流拥挤、华洋杂处的重庆大厦,旺角的高楼分割出的暗蓝色天空,启德机场边可以看见飞机起落的公寓窗口,当然还有路边摊、便利店和幽暗的酒吧,王家卫靠着这些标志性的元素组和出了一个世纪末的香港,最明显的例子是《重庆森林》和《堕落天使》(当然你也可以把《东邪西毒》中那片孤寂冷漠的沙漠看作是寓言化了的现代城市,而且《春光乍洩》里的那种远在异乡的无根飘零的感觉也是对香港这个殖民城市在另一个异域时空里的反照)。王家卫是一个浓厚地背负“都市感受性”的影像表述者,现代城市所拥有的无机性和符号性使他的作品经常是内容隐藏在形式和风格里的,或者说,风格本身有时候就是他的内容。在以往香港新浪潮导演的代表许鞍华、谭家明等人的作品中,你可以轻易地触摸到赖以支撑风格的“生活真实感”,但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你看不到这些。
王家卫的影像世界是高度抽象后的真实,这首先表现在他叙事时流露出的独特的时间观。王家卫电影里的场景往往都在线性时间的过去和未来中呈现出一种悬置状态,尽管他不断地用细节去强调时间概念,像《阿飞正传》里那个著名的开场、《重庆森林》里对日期的反复诉说和《东邪西毒》里经常会在事件开头指出节气,但他讲述的这些故事并没有特别的时间背景,它们可能每天都会发生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它们只是从城市生活中抽离出来的标本。如果你仔细看过《重庆森林》,你就会发现两个故事的某些细节其实是互相交错的,王家卫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来造成一种共时性的效果,既消解了传统叙事的线性时间观念又凸现了当代都市生活的偶然和无序,从而形成了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精神意蕴。
王家卫电影的“抽象真实”还表现在他偶然性片断式的叙事结构和对流行符码的拼贴借用上。如果你看了王家卫的作品而感动的话,那绝不是由于整体世界的印象所引发的,而是因为细节、片断以及絮语化的主观独白所唤起的气氛能让你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使然。气氛存在于片断中,或夹杂在片断与片断间的留白里,这很像是后现代美学对宏大叙事的摒弃和对细碎印象的偏好。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你可以发现大量流行文化的符号,诸如流行音乐、商标、卡通玩具等等,包括他非常喜欢使用的人物如警察、杀手、阿飞等其实都是一种都市边缘的亚文化符号,这种由都市提供的消费符码经过王家卫的拼贴变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现代社会由具体实像蜕变成的符号化感性,这也使得他的电影极端敏锐,新鲜而发人深省。
当然谈到王家卫的电影,你立刻想到的还会有手提摄影机所拍摄的恍惚眩目的晃动镜头、不规则的画面构图和艳丽但冷漠的色调运用。这种商标式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和他长期合作的美术指导张叔平和摄影杜可风。今天,在很多香港的独立艺术电影甚至有些商业电影中你都可以看到这种王家卫式的影像,但大多数都只有单纯形式的拷贝而缺乏内在的创意。
王家卫的电影有很酷、很炫的形式感,但其实内里充满了感情:像《重庆森林》里对快餐化爱情的反讽、《春光乍洩》里细腻纠缠的感情和《堕落天使》里金城武为父亲做冰激凌的那段戏都让人难忘。他作品中始终贯彻的一个主题就是:人与人之间对某种倾诉和沟通的渴望以及对远比这种渴望更为强烈的个体交流不可能性的无奈。在华语电影圈中还没有人可以像王家卫那样更善于把这一主题表达得如此细腻而传神。
王家卫的电影世界还在发展中,据说他的两部新片《花样年华》和《2046》将会有一个风格上的重大突破,所以在今天对他的成就下定论还为时尚早。英国著名的《声与画》杂志将王家卫选为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电影革新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50年代的安德列·巴赞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尔,该杂志在对他的评价中说:“王家卫也许不是未来电影的全部,但他确实地指出了未来电影的一个方向。”
导演作品年表:
《旺角卡门》(1987)
《阿飞正传》(1993)
《东邪西毒》(1994)
《重庆森林》(1995)
《堕落天使》(1996)
《春光乍泄》(1997)
《花样年华》(2000)
《二零四六》(2004)
《爱神之手》(2004)
《蓝莓之夜》(2007)
『柒』 有哪些王家卫风格的文字以及句子
《旺角卡门》厨房里有煮好的饭,另外我还买了几个杯子,我知道,用不了多久就都会被打破,所以我偷偷藏起了一个,到有一天你需要那个杯子的时候,就打一个电话给我,我会告诉你放在什么地方。
『捌』 王家卫的电影到底是什么风格
王家卫是中国非常著名的一位导演,在十年前可以说非常著名。而如今快餐文化盛行,王家卫的电影,变成了许多观众吐槽的对象,大家不在喜欢这样缓慢隐晦的剧情设计。
不喜欢人物们矫揉造作的台词和做派。大家将王家卫的作品归入了不能成为票房担当的文艺片类型。但其实,看过王家卫电影的人都知道,他的电影一环扣一环,节奏把握的非常好,很容易就可以看完整部电影,作为王家卫电影的粉丝,经常会回看他的电影作品。
王家卫的电影特点是非常独树一帜的,是非常旗帜鲜明的。除去他的文艺片以外,他还拍过一些商业片,比如《东邪西毒》这部电影,观众受众明显增多,我们也能借此窥探王家卫的独特电影风格。他的作品往往都是荒诞现实的,人物感情非常细腻,因此有大量的旁白来体现人物的内心。王家卫的电影剧情都是为人物性格服务的,剧情比较散,而通过剧情展现的人物内心才是影片的核心。
正因为更多的探讨人物的内心,因此王家卫电影和剧本下的人物形象都是孤独的。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寻找自我,追寻答案,这恐怕也是王家卫本人的内心写照了。而这样的风格,在俗世中追寻简单快乐的观众看来,可能是矫揉造作的。但对于王家卫来说,恐怕是离开了低级的生存要求,对自我、对生命的探讨和发问
『玖』 王家卫电影风格有什么特点
看现代电影正好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存在的一些社会状况,同时也让大家对现实更加的了解,年轻人最喜欢看都市生活的一些电影了,而王家卫就是抓住了都市生活的一些特点以及对此的了解,而创作出大多数都是以都市生活为主的电影,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王家卫电影风格特点吧。 王家卫导演作出来的都市生活的电影有没有看过呢?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性首先在于他对自己身处的城市和时代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这样一个特殊外部环境里的生命体验。他是最敏锐洞悉了现时态香港的艺术家:人流拥挤、华洋杂处的重庆大厦,旺角的高楼分割出的暗蓝色天空,启德机场边可以看见飞机起落的公寓窗口,当然还有路边摊、便利店和幽暗的酒吧,王家卫靠着这些标志性的元素组和出了一抽象真实的世界。《堕落天使》(当然你也可以把《东邪西毒》中那片孤寂冷漠的沙漠看作是寓言化了的现代城市,而且《春光乍洩》里的那种远在异乡的无根飘零的感觉也是对香港这个殖民城市在另一个异域时空里的反照)。王家卫是一个浓厚地背负“都市感受性”的影像表述者,现代城市所拥有的无机性和符号性使他的作品经常是内容隐藏在形式和风格里的,或者说,风格本身有时候就是他的内容。在以往香港新浪潮导演的代表许鞍华、谭家明等人的作品中,你可以轻易地触摸到赖以支撑风格的“生活真实感”,但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你看不到这些。 我们可以看一些他的作品,去真正的感受一下。王家卫的影像世界是高度抽象后的真实,这首先表现在他叙事时流露出的独特的时间观。王家卫电影里的场景往往都在线性时间的过去和未来中呈现出一种悬置状态,尽管他不断地用细节去强调时间概念,像《阿飞正传》里那个著名的开场、《重庆森林》里对日期的反复诉说和《东邪西毒》里经常会在事件开头指出节气,但他讲述的这些故事并没有特别的时间背景,它们可能每天都会发生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它们只是从城市生活中抽离出来的标本。如果你仔细看过《重庆森林》,你就会发现两个故事的某些细节其实是互相交错的,王家卫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来造成一种共时性的效果,既消解了传统叙事的线性时间观念又凸现了当代都市生活的偶然和无序,从而形成了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精神意蕴。 王家卫电影风格特点就是具有抽象般的真实感,由于这个王导演对于自己身处的都市生活过于了解,也深有体验,从而会创作一些这样的作品。
『拾』 大家都说王家卫的电影属于文艺风,那么王家卫的电影风格究竟是什么样的
王家卫是中国非常著名的一位导演,在十年前可以说非常著名。而如今快餐文化盛行,王家卫的电影,变成了许多观众吐槽的对象,大家不在喜欢这样缓慢隐晦的剧情设计。
正因为更多的探讨人物的内心,因此王家卫电影和剧本下的人物形象都是孤独的。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寻找自我,追寻答案,这恐怕也是王家卫本人的内心写照了。而这样的风格,在俗世中追寻简单快乐的观众看来,可能是矫揉造作的。但对于王家卫来说,恐怕是离开了低级的生存要求,对自我、对生命的探讨和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