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国画都有哪几种画法

国画有以下九种画法:

1、白描:用细线勾画出物象轮廓及其细部,整个画面纯用墨色。有的再加淡墨渲染;

2、粗中有细:如花草画得粗,但绕花飞动的小虫、蝴蝶、或蜻蜓等则画得很细;

3、界画:一部或大部分用直尺画墨线组成的画,主要表现庄严雄韦的建筑物,如宫殿、庙宇、楼阁、亭台、水榭等,以及整齐精致的家具陈设等。

4、没骨法:一般不用墨线勾轮廓;

5、泼墨法:是没骨法的扩展,用大块墨色,再运用自然形成的浓淡,加上较细的笔道,有的地方还露出飞白,这样才见精神;

6、工笔:勾勒细腻精巧的叫工笔,工即工整工细之意,敷色也层也渲染,显得浑厚浓重;

7、写意:只写物象的大意,用笔简练流畅,笔墨自然,不用色的写意画,又称“水墨画” ;

8、勾勒着色:亦称“单线平涂”。它用笔先勾出物象边线,中间用墨或用色平涂;

9、粗细相间:亦称“兼工带写”。它比工笔要粗,比写意要工;

(1)国画风格的画扩展阅读:

国画起源

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

在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画有互相追逐的鱼,跳跃的鹿。辛店和龙山诸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艺美术品。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随着社会的稳定,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繁荣,涌现出很多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历代画家们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

明代绘画流派纷呈,各领风骚。明代画坛沿着元代已呈现的变化继续演变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绘成洪流,并形成诸多流派;山水、花鸟题材流行,人物画衰微;水墨技法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笔墨表现能力。

明代绘画前期,有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宫廷“院体”绘画;文人写意花鸟画也迅猛发展,画坛尊吴门画派为首。

自唐宋以来,画家对于国画的创新一直延续至今,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风格。

❷ 中国画分为哪几种风格

工笔画、写意画(大写意、小写意、兼工带写基本上都可以归到写意类)
按照题材分: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❸ 中国国画在唐代的特点和风格

盛唐时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也是一个出现了巨人与全新风格的时代。宗教绘画更趋世俗化,经变绘画又有发展。不同地区的画法交融为 一,产生了颇受欢迎的新样式,以"丰肥"为时尚的现实妇女进入画面。以吴道子、张萱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从初唐的政治事件描绘转为描写日常生活,造型更加 准确生动,在心理刻划与细节的描写上超过了前代的画家。而山水画则在此时已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代表的画家有李昭道、吴道子和张璪,分工细和粗放两种。破 墨山水也开始出现。花鸟画的发展虽不象人物画和山水画那样成熟,但在牛马画方面却名家辈出,曹霸、韩干、陈闳、韩滉与韦偃等都是个中好手。此外,著名的画 家王维、卢稜伽、梁令瓒等也名重于时,时至今日还能看到他们的传世作品或者后世的摹本。
中晚唐的绘画,一方面完善盛唐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开拓了新的领域。此时,以周昉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及宗教画更见完备。而王墨等人的山水画则发生了变 异,盛行树石题材,渐用重墨,泼墨山水也开始出现。边鸾、滕昌佑、刁光胤等的花鸟画作品则体现出了花鸟画的日臻完善。此外,李真与孙位也是当时的著名画 家。虽然他们的作品大多已无从得见,但从日渐发现的出土作品与壁画中,可以让我们想见当时的盛况。

❹ 国画重彩画法有什么独特的风格

国画重彩写意画法,是在以敦煌壁画为代表的民间重彩画法基础上,力求重振汉唐雄风,恢复色彩特有的表现力。它以特有造型、色彩、肌理交织而成的视觉美感,极大强化了绘画的本质特征,丰富了国画表现力。

国画重彩画法在手法上沿用了水墨画一些技巧和手法,保持了水墨画痛快淋漓的特点,而又比水墨画多了几分绚烂和亮丽。

根据墨色多寡,通常写意重彩画法有两种情况,一种以墨为体,以色为用。画因墨而成立,色因墨而焕彩。另一种以色彩为主体,墨被当成色彩及色彩之间的调和与过渡,在颜料选用上比较广泛,有传统颜料如石青、石绿、赭石、朱砂等,也有水粉、丙烯等。

不过,写意重彩画法的共同点是以笔墨为骨,在浓墨上面施以石青、石绿、朱砂或金粉等,其色彩效果极为明丽、灿烂,追求一种恢弘而博大的气象。在大多数重彩画中,色彩是作为画面的血肉而存在的。

因此,国画中的写意重彩画法以其独特装饰风格与情趣,以及明快华丽的色彩,为国画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新的空间,在国画画坛形成了一股创新国画的潮流。

❺ 中国画风格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历史发展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商业、文化发达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广州等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即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如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朱瞻、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喦、陆俨少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陈师曾、金城、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蒋兆和、李可染等;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黄君璧等人。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更迭,上述地区的画家亦有流动,如抗日战争时许多画家来到西南地区,1949年后又有许多画家如张大千、黄君璧、赵少昂等人移居国外和港台地区。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立了画院,在3个中心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心,画家队伍空前扩大。
在现代中国画家中,许多画家继承并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他们或以模仿、传承前代画家技巧、风范为原则,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在保存、发展传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前者有金城、顾麟士等人,后者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人为代表。

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发展和演变分以下几个时期: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的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发展阶段;绘画趋向全盛的隋唐五代时期;蓬勃兴盛的二宋时期绘画;以笔墨情趣为主流的元代绘画; 明、清时期绘画流派的涌现;继承与发扬并存的近现代绘画。

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见于史料上记载的以伏羲氏画八卦、黄帝画制服、舜妹螺氏绘影像为最早。早期的绘画经匠人的再造,刻在料上、青铜器上及绘在陶器上。直至汉代纸张发明后,画家用毛笔在纸上绘画,才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中国画。三国时期(220-265)是中国画历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初期的绘画题材以佛像画和道教画为主流。到了唐朝,渐渐地脱离了人物画的山水画,取代了释道画成为绘画主要题材。五代的山水画不但改变了晋唐时期空勾无皴的初级程式,并且有了皴染完备的山水派系。北宋的山水画风沿波接,在五代的基础上更趋成熟。南宋以后蓬勃发展的江南经济促进了绘画艺术的繁荣。“ 南宋四家” 的崛起,成为当时画坛的主流。元代文人画派生而来,水墨山水特别兴盛。明代初期,宫“ 院画” 兴盛,画风继承两宋“ 院体” 。明嘉靖至万历年以后,在江南出现了“ 吴门画派” ,后期相继出现了多种画派。清代初期的画坛,“ 四王” 受到皇室的扶植。但在江南出现了“ 清初四僧” 和“ 金陵八家” 为代表的一批反正统派的画家,他们在绘画艺术上反“ 四王” 的临摹之风,提倡艺术的创造意义给后世绘画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清代中期“ 扬州画派” 的形成和晚清“ 海上画坛” ,风格纷呈,旗鼓称雄的大家如俊彩星驰,济济画坛。他们敢于标新立异的绘画探索精神和追求令人寻味的笔墨情趣,被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等人所接受。

参考资料:http://ycjyshy.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3

❻ 中国的绘画风格是什么

概括说来:
一、传统宣画(中国画)魏晋南北朝开启的即:顾恺之、谢赫六法等理论画法形成的相对写实风格流派
二、明清时期形成的文人风格流派。
三、1989年以后的中国传统的宣画(中国画)理论创新以来形成的多元化风格流派。
宣画历史里程牌及其发展:
( 1989年以后的中国传统的宣画(中国画)理论创新对推动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核心内容如下:
宣画历史里程牌及其发展
谢赫六法 谢赫;宣画理论创始人,中国传统的宣画理论思想体系主要的理论基石就是谢赫的《古画品录》——“谢赫六法”,一直延续到1989年《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
谢赫(公元479—502年)中国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事迹不可考。善作风俗画、 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为我国最古的绘画论著。评价了3世纪至4世纪的重要画家。提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成为后世画家、 批评家、 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古画品录》首先提出绘画的目的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就是指出了:通过真实的描写收到教育的效果。这一理论认识的出现是进步的现象。他提出绘画的“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或作“传模移写”)。“气韵生动”是指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
1989年《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是对传统宣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新的里程碑 。 宣画(中国画)造型六要素——薛氏六法 1989年薛宣林总结定性 史称中国绘画艺术历史“1989年薛宣林划时代”重要艺术贡献。 出版:《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史称中国绘画艺术历史划时代 里程碑著作,1989年沈阳出版社出版) 提要: 1989被视为标志着中国艺术历史继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中国绘画理论,即“谢赫六法”和“笔墨”定性的中国传统绘画理论阶段性终结。中国绘画艺术全面科学化、系统化、国际化时代的开始,被称为中国艺术历史里程碑的《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著作的出版。为我们民族绘画(宣画)艺术的发展和超越,为宣画(中国画)的全面科学化、系统化、国际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核心问题是宣画(中国画)造型六要素的界定:
1、线条——笔墨线条与非笔墨线条。
2、造型——准中求质。
3、结构——笔墨线条结构与非笔墨线条结构以及明暗结构。
4、明暗——暗线条(笔墨线条)主体与明线条(非笔墨线条)主体以及明暗造型的对立。 5、空间——平面重叠与主体,客观现实宇宙空间(第一现实宇宙)与心理、想象的“现实”宇宙空间(第二“现实”宇宙)。
6、色彩——重墨色轻颜色与重颜色轻墨色。色彩从单一的墨的国画颜料中走出……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32页、《薛宣林艺术论》30页。
从而改变了中国绘画传统的所谓“以形写神”,“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模写”等,晦涩、模糊和近似玄学的理论格局和传统教条。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全面创新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事实证明,我们只有建立和寻找属于我们时代艺术新的理论思想体系,才能够推动和促进我们民族绘画艺术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的民族绘画(宣画)艺术,才能够真正走出两千多年以来,超越不了宋代和华人圈等等的历史困境。
中华艺术文明,历史悠久、灿烂辉煌。让我们尊重历史,尊重为人类艺术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的艺术家们。相信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东方的宣画艺术,必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未来,而屹立与世界,续写东方艺术文明新篇章。

❼ 赵寒翔的国画风格有什么特点

作为“新传统”方阵成员,赵寒翔从未止步,近年来他在将传统笔墨如何化为代语言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尝试与突破。他的彩墨花卉作品已经不再墨守传统花鸟画的布局,也不煞费苦心琢磨所谓的一笔一墨,不在乎世人雅俗的评判,只用酣畅淋漓的情感,在宣纸上尽情挥洒,一如得道高僧,在拈花微笑之中,漫天飘落,红尘花海。他的彩墨花卉有“花非花,雾非雾”的妙趣,有“烟雨浮世,狂花倾城”的情感,有“穿透人心,因爱无憾”的力量。
他的彩墨花卉中你看不到具体的是哪一种花,哪一种叶,他的花只是一种概念,或者是象征性的,尤其是他的大泼彩的叶子的处理,有时疾如风暴,有时恬静如梦幻,它所表现的花与叶只是一种花的性格,一种情绪,难怪许多业内的评论家们惊呼;赵寒翔的彩墨画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花卉恬媚的认知。
赵寒翔运用色彩,堪称一绝。前人说“笔墨关键在于色彩”,色彩在彩墨大写意画中尤为重要,何况画水气氤氲的荷塘?他往往以饱含水分之笔,和色落纸,淋漓酣畅,一气呵成。尽管控制水之渗透走向颇有难度,但因“胸有成荷”,故而能依据不同画面效果的要求,运笔或行或止,或疾或缓,或恰好“结边”,或色粒沉淀,诸种效果随笔墨而现。正是笔随心运,水到图成,取向不惑,韵味浓醇。那种“水晕色彰”的感觉,恰到好处地营造出湿润、朦胧、飘忽的氛围,越发增加了荷境之美的魅力。

❽ 中国画的艺术风格有什么特点

古老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及优良传统的中国画艺术发展到现代,从内容到形式及各种表现手段,都可谓五花八门、绚丽多彩。门类之多自不必说,光在风格上就成千上万。“风格”在中国画里指的是作品的“艺术风格”。 不同艺术家的作品,都具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面目,如黄宾虹的厚润、李可染的苍雄、傅抱石的潇洒、潘天寿的老辣等等。—个画家在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审美追求。同样的题材,由不同的画家去表现,风格也会各不相同。例如画马,唐代韩幹的马具雄健丰满的风骨,宋代李公麟的马则有俊健不凡的风貌,现代徐悲鸿的马则表现出刚健奔放的风格。这些都印证了石涛所说“画中有我”始能“自成一家”的道理。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阅历学养、气质个性等千差万别,生存环境或师承等也不一致,这些都是产生不同艺术风格的根源所在。比如:由生存环境所致,得意的皇帝赵佶,作品富丽典雅;而亡明皇室后裔朱耷,满腹的哀怨与伤感,画风则狂怪冷峭。另有五代的两位画家,“黄筌富贵、徐熙野逸”。黄筌是皇家画院的画家,画的是禁御中的珍禽瑞鸟、奇花怪石之类;徐熙是江南处士,志节高迈、放达不羁,多画江湖汀花野竹、水鸟渊鱼。所以二人作品就呈现出“富贵”与“野逸”之别。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南北有着相对的差异,并一直贯穿体现到人文世相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性格上南细北爽,语言上南繁北简,文学上南骚北风,居宅上南敞北实,饮食上南甜北咸……鲜明对比的南北风土人情,使中国文化形态的整体构成格局如“阴阳”相反相成、互逆互动、美妙绝伦。这些自然、人文以及地域的差异性,在中国画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就地域而言,许多画家的艺术风格都明显地受到地域的影响,带有地域特色,尤其是南北特色更为明显。如五代至北宋,“北派”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画风刚健,气势雄浑,磅礴浩大,笔力遒劲,多画全景,多用面皴;“南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气象清润,景象空灵,笔法灵秀,韵味悠长,平淡天真,意趣高古,善写平淡浑朴景致,善用线皴。由于地域或师承等原因,除了个人风格有差异之外,还具有许多共性之处。如“岭南画派”虽然画家不少,也各有面目,但他们有重视生活、重视写生、吸收西洋营养等共性,因而产生了流派风格。 除了个人风格、流派风格之外,在一个历史时期内,还有一个总的艺术特征,这就是时代风格,也叫时代气息。时代风格是多样性中统一的主导风格。由于艺术家生活在一定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风尚、艺术思潮等等必然对艺术家有所影响,必然反映在作品之中。例如秦汉艺术淳厚质朴、深沉雄大;唐代艺术豪华壮丽、雄浑奔放,尤其是盛唐绘画,形象丰满,构图宏伟,色彩绚丽,线条遒劲,展示出太平盛世、国富民强的进取精神;清代的山水则表现出气韵苍润,简淡清秀。时代的风格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向前发展的。而民族风格是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孕育的本民族的艺术特征,由本民族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风俗习惯、艺术传统,尤其是共同的心理状态、审美观点和艺术特点等因素决定。中国画不论从内容到形式、从笔墨到技法、从材料到装潢,都不同于西洋画,这是与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人民气质、审美观念等共同孕育而逐渐形成的。可以说,中国画就是体现着民族风格的绘画。 比较、分析现代中国画,不管风格有多少,但技法上总离不开点皴、线皴和面皴以及勾、皴、擦、点、染相结合的传统方法,而最后产生的是不同的感觉,或曰风格。如按创作思想及艺术倾向分,中国画大体有三种形态风格。一种是以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傅抱石等为代表,坚守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同时对西画也进行吸收。这是一条大器晚成、长水有源、大树有根的成功之途。一种是以高剑父、高奇峰、徐悲鸿、林风眠、蒋兆和等为代表,在中西绘画融合中求发展,在传统的基础上科学地吸纳西画好的东西,补中国画的不足,特别是对画面构成性和视觉冲击力的吸纳。因中国社会现实与文化大氛围的需要,这种以提倡写生来诠释传统画学中。

❾ 国画都有什么风

国画(宣画):即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薛宣林定性)。国画,又称“中国画”,古时称为丹青,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主要指以毛笔、墨、国画颜料等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其重神似不重形似,重意境不重场景的一中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