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秦兵马俑与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风格的异同

现存的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二、野人、母牛舔犊、卧牛、人与熊、野猪、石蟾等14件,另有题铭刻2件,全部用花岗岩雕成。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倒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决不作自然主义的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这项纪念碑群雕的主体是——马踏匈奴石刻。在这件高168厘米的主题雕刻中,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一匹器宇轩昂、傲然卓立的战马来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侵略者践踏在地的典型情节,来赞颂骠骑将军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那仰面朝天的失败者,手中握有弓箭,尚未放下武器,这不就是告戒人民切不可放松警惕。这件作品的外轮廓,雕刻得极其准确有力,马头到马背部分,作了大起大落的处理,形象十分醒目。总之,马踏匈奴石刻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是西汉纪念碑雕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我们知道秦兵马俑这支带有真刀真枪的千军万马,是在2000 多年前埋到地下的,其中有些青铜剑出土时非但一点没有锈,而且还是闪闪发亮。经测定,它由铜、铅、锡三种金属构成,并含有十几种稀有元素,所以其剑坚硬锋利,富有弹性,达到了削铁如泥、断石如粉的登峰造极之境地。剑的表面经过铬化处理,所以闪闪发亮,这种工艺,1937年德国才发明,1950年美国才掌握。
关于秦兵马俑的烧制工艺也令今人难以置信。我们知道,高大的兵马俑重300千克至500千克,烧制温度在900‘C至1200C,烧成后比原件要收缩5%以上,但是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些陶涌、陶马却无一件出现裂纹和变形。据说,如今的工艺师们曾想复制一匹原大的陶马,却一直没有成功。另外,人们对秦兵马俑的色彩成份进行了分析,其中发现紫色的成份是硅酸铜钡,这种物质在自然界从未发现过,人工合成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成功,应用则在90年代才开始,不知当时这种紫色是如何制成的。
秦兵马俑的雕塑艺术以写实为其特色,他们有的虎目圆睁,有的凝目若思,有的英武剽悍,有的雄姿英发,指挥员的沉毅、冷峻、多谋,战士的威武、刚烈、纯朴、豪爽,每个细部都刻划得逼真人微。战袍扣子都各式各样,发式千姿百态,铠甲编缓不一。陶马更是细致至极,个个腰肥体壮,劲健有力,把优马良种的特征和准备迎接战斗的姿态都表现得十分完美。
再从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出上的两乘大型铜车马来看,其铸造艺术卓然超群,例如这一大型铜车马的车盖乃是一个超薄、超大、超长的大型工件,可是它居然是一次浇铸而成的,真难以使人置信。另外又以马的颈饰为例,它是将金银管相间排列焊接而成,如用肉眼进行察看根本看不出其有任何接缝,甚至在24倍放大镜下,也才仅见某些焊缝。不知在两千多年前这一技术究竟是如何完成的。
再从出土文物的数量来看,秦兵马俑坑出土文物极为丰富多彩。据粗略统计,三个坑共出土陶涌7000余件、陶马4000余匹、战车100余乘、兵器数十万件,如此巨大的量乃是非常惊人的,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贰』 《霍去病墓前石刻》被称为“ ”其主雕刻是《 》

霍去病墓石刻 著名的西汉大型石刻,陕西省兴平县道常
村的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系元狩六年少府属官“左
司空”署内的石匠所雕造。作者运用循石造型方法,将圆
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于一体,使作品兼有写实与写
意的风格。现存作品有立马、卧马、跃马、卧虎、卧象、
石蛙、石鱼、石蟾、卧牛、野猪、野人、野人搏熊、母
牛舔犊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2块。 原先皆散置于墓冢
周围,现集中陈列在墓前东西两廊内。立马石刻,亦称
马踏匈奴,高168厘米,是群雕中的主体。作者采用寓意
手法,以战马将侵扰者踏翻在地的情节,赞颂霍去病反
击匈奴侵扰所建树的赫赫战功,是汉代纪念碑雕刻的重
要代表性作品。
西汉雕刻。在陕西兴平茂陵(汉武帝墓)东侧。是霍去病墓前的石雕群像。霍去病(前140-前117)是汉武帝时名将,曾数度率军抗击匈奴,战功卓著, 封骠骑大将军。元狩六年(前117)死后在茂陵边起冢,形状象匈奴居地祁连山, 冢上有坚石,冢前有石人、石马, 这组石刻约是元狩六年后不久雕凿。 至今尚存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卧虎、野人食熊、异兽食羊、卧猪、卧牛、石鱼等十数件,是我国现存早期石雕群中体积最大的圆雕作品。它们多以圆雕和浮雕、线和体相结合之极简的刀法略加雕凿,尽力保持石材的原型,突出体量感,既似动物,又似石块之自然形态,置于冢前,产生时显时没的视觉效果,符合出没无常的意象,寓意含蓄,是古代大型纪念性雕刻作品中的杰出代表.
这一时期的雕刻打开了新的局面,无论从表现手法和艺术创新都为后世作了典范,为雕刻艺术的发展作了重要铺垫.
霍去病墓石刻的特点(归纳一下有以下四点):
1.具有中国"大写意"雕刻方法的表现力;
2.对"神似"这一中国传统艺术主旨的深刻把握;
3.石质材质的沉重质感,与祁连山浑厚、苍茫的情韵取得了“精神”的一致性;
4.写实和写意的手法的交互使用。

『叁』 分析秦皇兵马俑与霍去病墓前石雕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现存的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二、野人、母牛舔犊、卧牛、人与熊、野猪、石蟾等14件,另有题铭刻2件,全部用花岗岩雕成。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倒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决不作自然主义的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这项纪念碑群雕的主体是——马踏匈奴石刻。在这件高168厘米的主题雕刻中,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一匹器宇轩昂、傲然卓立的战马来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侵略者践踏在地的典型情节,来赞颂骠骑将军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那仰面朝天的失败者,手中握有弓箭,尚未放下武器,这不就是告戒人民切不可放松警惕。这件作品的外轮廓,雕刻得极其准确有力,马头到马背部分,作了大起大落的处理,形象十分醒目。总之,马踏匈奴石刻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是西汉纪念碑雕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我们知道秦兵马俑这支带有真刀真枪的千军万马,是在2000 多年前埋到地下的,其中有些青铜剑出土时非但一点没有锈,而且还是闪闪发亮。经测定,它由铜、铅、锡三种金属构成,并含有十几种稀有元素,所以其剑坚硬锋利,富有弹性,达到了削铁如泥、断石如粉的登峰造极之境地。剑的表面经过铬化处理,所以闪闪发亮,这种工艺,1937年德国才发明,1950年美国才掌握。
关于秦兵马俑的烧制工艺也令今人难以置信。我们知道,高大的兵马俑重300千克至500千克,烧制温度在900‘C至1200C,烧成后比原件要收缩5%以上,但是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些陶涌、陶马却无一件出现裂纹和变形。据说,如今的工艺师们曾想复制一匹原大的陶马,却一直没有成功。另外,人们对秦兵马俑的色彩成份进行了分析,其中发现紫色的成份是硅酸铜钡,这种物质在自然界从未发现过,人工合成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成功,应用则在90年代才开始,不知当时这种紫色是如何制成的。
秦兵马俑的雕塑艺术以写实为其特色,他们有的虎目圆睁,有的凝目若思,有的英武剽悍,有的雄姿英发,指挥员的沉毅、冷峻、多谋,战士的威武、刚烈、纯朴、豪爽,每个细部都刻划得逼真人微。战袍扣子都各式各样,发式千姿百态,铠甲编缓不一。陶马更是细致至极,个个腰肥体壮,劲健有力,把优马良种的特征和准备迎接战斗的姿态都表现得十分完美。
再从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出上的两乘大型铜车马来看,其铸造艺术卓然超群,例如这一大型铜车马的车盖乃是一个超薄、超大、超长的大型工件,可是它居然是一次浇铸而成的,真难以使人置信。另外又以马的颈饰为例,它是将金银管相间排列焊接而成,如用肉眼进行察看根本看不出其有任何接缝,甚至在24倍放大镜下,也才仅见某些焊缝。不知在两千多年前这一技术究竟是如何完成的。
再从出土文物的数量来看,秦兵马俑坑出土文物极为丰富多彩。据粗略统计,三个坑共出土陶涌7000余件、陶马4000余匹、战车100余乘、兵器数十万件,如此巨大的量乃是非常惊人的,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秦俑的艺术特色
它不但是个丰富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也是一个雕塑艺术宝库。数以千计的高大兵马俑群,其规模的宏伟和气势的磅礴,在中国和世界雕塑史上十分罕见;多彩多姿的艺术形象,又具有经久的感人魅力。显示了七国古代雕塑艺术至秦代已达到了成熟的发展阶段,是我国古代雕塑史上的一个奇峰。它具有中国民族的独特风格,表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在艺术创造上的卓越才能,其成就如下:
第一,秦俑的写实作风。大、多、真。它是秦国军队的真实写照,显示了秦俑作者对生活洞察的深邃和写实技艺的卓越。秦俑的写实风格,具体来说就是模拟实物。它模拟军阵的编列,创造了由左、中、右三军和一个指挥部组成的军阵体系这样宏大的构图。俑坑出土的各类武士俑,其身材的高矮、胖瘦,以及面型、须发的样式等,在刻划上都十分严格认真。秦国的军队主要来源于关中地区的秦人,同时也包括其他地区人的成份,这是历史的真实。秦俑的服饰、甲衣等,从腰间系的革带和带钩、头上束发用的发带,以及发髻、发辫,腿部扎的行滕、胫缴,以及靴、履等细节,刻划得都是一丝不苟。追求逼肖实物成为塑造俑的指导思想,是它在艺术表现的一个突出特征,同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的意志是分不开的。秦俑的写实风格和当时时代风格是具有一致性的。除秦俑这个巨型群塑外,还发现秦代的一切塑雕艺术品,都以宏伟、巨大为突出特征。如铸中二个铜人、陵上的两件玉麒麟。(头高一又三尺,2.99米)。渭桥的大力士孟贲像。这些和秦的宫殿建筑的风格、气氛、气势是一致的。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雕塑艺术,它反映了一定的时代,它是时代的产物。
第二,秦俑的形象塑造。秦俑具有肖像雕塑的特征。在形象的塑造上,却又不是自然主义的摹拟真人实物。它是经过提炼概括后的艺术形象。例如对人物的塑造,手法洗炼,不作繁琐的雕饰仅求其形似。它所注重的是精炼地表现大貌。为了使形象生动、传神都作了必要的艺术夸张和重点刻划。秦俑造型一般都表现了对象的体、量、形、质等各个方面。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形体结构的一般比例和形体结构的一般规律。如粗壮的躯干与粗壮的四肢和大头阔面相配,高大的身躯与长长的四肢,长方面庞相配、瘦小的身材与窄长的“目”字面形相配等等,除个别者外,一般都配搭得很适宜、自然,比例大体合度。秦俑的造型,把外部形体与内在精神、气质熔为一体体现了“形具而神生”的中国传统的审美要求。秦俑的造型,不仅能比较成功把握整体,而且也注意到细节刻划。在技法上是把园雕、浮雕、线刻有机地结合。大的立体形象用堆、塑的方法作成园雕,以表现形象的体、量、形,至于塑像上的装饰、细节、细部则用堆、捏、贴等方法作成浮雕效果;立体形象的细部,特别是面部则往往用刻、画的线来表现,这对于表现细部和细节有很好的效果。
第三,秦俑的神态刻划。秦俑比较突出的成就,是它塑造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多种人物典型。为了表现不同身份,不仅从服饰上着力,而且更从神态、气度上加以刻划,对不同的人,又都有不同的表现重点。如将军俑的形象,似通过神态、衣着表现其“非凡”和威严、肃穆。当然,这是将军俑的共性。除共性外,还有其个性特征。如有的就显得温文而风雅,有的则成熟老练而持重;有的旨在表现其威武、刚毅。
第四,秦俑的彩绘。我们看到的陶俑,陶马都呈青灰色,这是陶质的颜色,已非原色,原来秦俑全部经过彩绘的。从发掘的颜色看,种类有朱、红、紫、淡红、深绿、粉绿、深紫、粉紫、蓝、粉蓝、黄、桔黄、黑、白、赫等色,经化验,颜料都是矿物质。敷色的方法,是先涂一层明胶作底,然后彩绘、涂染。大部分部位是涂一层色,面、手、足等部位多为二层色。秦俑着色的特点一是色调明快、绚丽。二是连用强烈的对比色。如红色上衣,下配绿色或粉紫或粉蓝色下衣;绿 衣,下配红色或粉紫色裤;赭黑色甲片配着白色或朱红色甲钉、朱红色甲带。这就更显得色彩鲜明,使军队的阵容威武而雄壮。绘彩一般平涂,彩色上显不出浓淡、阴阳的变化,但一号坑陶马上有涂枣红色、深绿色区别。可见连用颜色来表明暗、凹凸层次变化的问题,它是晕染法的先驱。

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长 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 8米,高约25米。墓前石刻现存16件。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 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体;不同物象12类。计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 短口鱼、长口鱼、獭、 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浑厚,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其中“马踏匈奴”为墓前石刻的主像,长 1.9 米,高 1.68米,为灰白细砂石雕凿而成,石马昂首站立,尾长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长须仰面蹙挣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这组石刻都是将一块整石运用线雕、圆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选择和雕刻手法与形体配合,有的注重形态,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备。猛兽则表现凶猛,马则表现跃起注视前方,牛、象则表现温顺,神态各异。从铭文刻石推断,这批石刻当是少府左司空监造的。墓前列置石人、石马、石象、石虎等石刻,对以后中国历代陵墓石刻有深远影响,一直为汉以后历代陵墓石刻艺术所继承。
霍去病墓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明嘉靖年间因地震有的倒置,有的被淹埋。1949年以前原置于墓前的有9件,1957年新发现7件。
1956年在霍去病墓前设置茂陵文物保管所,1957年把露天石雕移置在墓前新建的两廊内。1979年茂陵文物管理所改为茂陵博物馆。
霍去病墓在今陕西省兴平县汉武帝茂陵东北1公里,为茂陵陪葬墓之一。现存石刻有马踏匈奴、 石人、卧马、跃马、卧牛、伏虎、卧象、蟾、蛙、野猪、怪兽食羊、野人搏熊及二件鱼等共16件,散置于封土上,以象征祁连山的自然环境。马踏匈奴高1.68米,长1.9米, 表现肃立的战马踏倒仰卧在地、手持弓箭作垂死挣扎的敌人,象征性地歌颂霍去病的战功。这一构思成为这组石刻的主题。其余石刻,以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各种动物在活动中的不同神态,如跃马(高1.5米,长2.4米)突然跃起的动作,卧马(高1.14米,长2.6米)即将起立的瞬间, 卧牛(长2.6米,宽1.6米)、卧象(高0.58米,长1.89米)的安详,卧虎(长2.4米,宽0.84米)的警觉等。另一部分石刻,如怪兽食羊(长2.74米,宽2.15米)、野人搏熊(高2.27米,宽1.72米)等则象征祁连山上出没的神异动物,从而烘托了将士远征的艰辛。石刻采用巨石雕凿,并施以浮雕与线刻的手法。一部分则是利用天然石块的自然形态稍事加工,突出表现动物形体的主要特征,富于生命力。风格古朴稚拙,气魄深沉雄大,为汉代大型石刻的优秀代表作。石刻群中,有两件分别刻有“左司空”官署与“平原乐陵□伯□造”的题铭,说明为当时官罕工匠所雕造。

参考资料:《战国秦汉考古》《中国大网络全书》

『肆』 简要概述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

是石雕,采用了线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根据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关键部位细雕、其它部位略雕.题材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短口鱼、长口鱼、獭蝠等。 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倒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决不作自然主义的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伍』 你是如何理解“循石造型”的

1. 循石,一种石雕造型的名称。西汉大型石雕风格上的共同点是循石造型,即因材施艺,较多保留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不做细致刻画。
2. 它是有一定美学趣味的产物,因为当时就有许多手段可以制造出较为精细的雕像,而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阳刚之美,显然更有利于表现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3. 代表作品:霍去病墓石雕。

『陆』 西班牙装饰风格的特点

建筑外部上,采用了一些传统的元素,譬如土坯式堆砌房屋,围墙靠合的庄园等,而对门的锻回造也是极其重答视的,以中心为基准,而向两边扩散,将保护作用发挥至极致。

房屋入口特设走廊式样的通道,既能保温,又给人明显的装饰作用。在走廊之处还可以欣赏户外花园。

走廊设计甚至可以媲美房间,这体现着多样性的布局理念,也展现出西班牙建筑不拘一格的特性。阳台设计几近简约风格,将特色植物巧妙运用,利用护窗与百叶窗等进行搭配使用,利于遮光。

(6)循石风格扩展阅读:

西班牙风格的装饰是大气的,放松的,因此在建筑元素的运用上也要凸显庄严及豪迈的气概。

室内装饰上,可采用无序的拼图、较硬的材质、室内庭院、光滑釉面以及水体等,木浆的暴露,也经常使用,这种原始的风格带给人的是乡村之感。此类表现手法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特质来烘托气氛。

屋顶采用沉重的砖以及赤土陶的运用,装饰作用明显,凸显质朴乡村感。

『柒』 汉代的人物塑石像的资料很急!!

中国西汉和东汉的雕塑作品,主要包括石刻、玉雕、陶塑、木雕和铸铜等品种。当时,雕塑艺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表现技巧迅速提高,举凡大型纪念性石刻、园林装饰雕塑、各种明器雕塑及实用装饰雕塑等方面,均有显著发展,留存至今的汉代雕塑遗物极为丰富。nbsp;石刻nbsp;汉代雕塑艺术的新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大型石刻作品上。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1对大型石刻,是原存陕西省长安县常家庄的牵牛石像和斗门镇内的织女石像,两者东西相隔约3公里。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它们是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在上林苑“发谪吏穿昆明池”时建立的,按左牵牛、右织女的格式,设置在昆明池东西两岸,故而又称汉昆明池石刻。牵牛石像高nbsp;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贴腹,作跽坐状;织女石像高228厘米,作笼袖姿态。这组石刻取材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均用花岗岩雕成,石像形体高大,是中国早期园林装饰雕塑的代表。nbsp;牵牛石像nbsp;另一组著名的西汉大型石刻,是陕西省兴平县道常村的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系元狩六年少府属官“左司空”署内的石匠所雕造。作者运用循石造型方法,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于一体,使作品兼有写实与写意的风格。现存作品有立马、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石蟾、卧牛、野猪、野人、野人搏熊、母牛舔犊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2块。nbsp;原先皆散置于墓冢周围,现集中陈列在墓前东西两廊内。立马石刻,亦称马踏匈奴,高168厘米,是群雕中的主体。作者采用寓意手法,以战马将侵扰者踏翻在地的情节,赞颂霍去病反击匈奴侵扰所建树的赫赫战功,是汉代纪念碑雕刻的重要代表性作品。nbsp;现存两汉大型石刻,尚有陕西省城固县饶家营汉博望侯张骞墓前的1对石虎(或称石辟邪),约雕造于西汉元鼎(前116~前111)年间,虽已严重风化,犹存雄健姿态。另有咸阳石桥乡出土的石蹲虎、山西安邑出土的石走虎、青海海宴出土的石虎座等。西汉小型石刻,有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跽坐石俑、西安坝桥及兴平北吴村出土的石虎镇等。nbsp;东汉大型石刻,以四川省灌县都江堰出土建宁元年(168)雕刻的李冰石像最为重要,石像高290厘米,形貌雍容大度。属石翁仲性质者,有安帝元初(114~120)年间雕刻的河南登封中岳庙前1对石人,作夹道而立、nbsp;拱手拄剑状,用方柱形石材雕成,形貌朴拙。原存山东曲阜张曲村、今存曲阜孔庙的2件石人,高约254厘米,雕造于桓帝时期(147~167),胸襟前分别有“汉故乐安太守□君亭长”和“府门之卒”篆书刻铭,神态肃穆恭谨。江苏东海昌梨水库nbsp;1号墓的妇女抱婴蜀柱、山东安丘董家庄画像石墓的多人物高浮雕蜀柱,其形体虽略小于上述石刻人像,而生动活泼程度过之。nbsp;李冰石像nbsp;东汉石俑,以河北望都2号墓出土光和五年(182)雕刻的骑马石俑最为出色,通高79厘米,刻画一位买鱼沽酒、骑马而归者怡然自得的神态,马腹与基座之间已作镂空处理,显示圆雕技艺益趋成熟。四川省出土东汉石俑较多,其中,重庆江北区鹅石堡东汉墓出土3件伎乐石俑,姿态或坐或立,以刀法简洁、形象生动见称;峨眉双福乡出土农夫、部曲、伎乐等石俑,以形象丰满、神态淳朴见长;芦山石马坝出土2件镇墓石俑,或持锸执箕,或执斧捉蛇,以形貌狞猛为特色。nbsp;东汉石刻艺术的成就还体现在造型劲健的大型动物雕刻上。山东临沂石羊岭出土的1对石羊(故宫博物院),高95厘米,用矩形石材雕成,胸前分别镌刻“永和五年”(140)、“孝子孙侯”、“孙仲乔所作羊”等隶书刻铭,形象古朴典雅,富有装饰趣味。雕造于桓帝延熹(158~167)年间的汉汝南太守宗资墓石天禄与石辟邪,高约165厘米,虽遭风化剥蚀,仍具挺拔豪迈之气势。河南洛阳孙旗屯出土的石天禄与石辟邪,高109厘米,身长166厘米,躯体矫健,神态威猛,保存状况最佳。此外,陕西咸阳沈家村出土的1对石兽、山东嘉祥武氏祠的1对石狮、四川芦山杨君墓石狮及雅安姚桥高颐墓石辟邪等,均属东汉晚期的优秀石刻。nbsp;玉雕nbsp;汉代玉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1983年广东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不少高浮雕的西汉前期玉雕精品,如玉剑具上雕饰的龙虎纹,通过高低起伏、回环□侧的形式处理,产生忽隐忽现、变幻无穷的艺术效果。透雕双龙凤纹玉环,虚实相生,繁而不乱。风格与此相近者,有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圆雕玉人与浮雕玉剑具、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出土的透雕玉舞人与螭虎纹玉佩等。nbsp;西汉后期的玉雕作品,首推陕西咸

『捌』 简述汉代霍去病石刻的艺术风格

汉代霍去病石刻采用了线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顺其自然,以关键部位细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义写意方法,突出对象的神态和动感,给我们留下了一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风格粗犷古朴、气势豪放的陵墓石雕艺术珍品。

这些石雕从形式到内容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其中“马踏匈奴”为主题雕像,其余则围绕这一主题,与坟墓所象征的环境结合起来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现山野川林的荒蛮艰苦,或体现战斗的激烈残酷,或表现西汉军旅的英勇矫健等等。

石雕散置于封土之上,远望如山石,近看神态十足,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艺术精品。石像中最著名的是“马踏匈奴”主像,它艺术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



(8)循石风格扩展阅读:

建筑特点

霍去病英年早逝,24岁便撒手西归。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在惋惜之余,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显赫战功,在茂陵东侧为霍去病修筑了一座形如祁连山的巨大墓冢,寓意霍去病生前在祁连山一带战无不胜,威震匈奴。

又在墓前布置了各种巨形石人、石兽作为墓地装饰,这在西汉时期的墓葬中,是一个仅有的特例。霍去病墓底部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18米,高约25米。霍去病墓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

墓上广植林木,其间布设多种人兽石雕,再现了野兽出没、刀光剑影的祁连山真实意境,开创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

墓前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现共存16件,可辨认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短口鱼、长口鱼、獭蝠等。


『玖』 中国美术史 秦汉美术的 两个名词解释

循石
西汉大型石雕风格上的共同点是循石造型,即因材施艺,较多保留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不做细致刻画,它是一定美学趣味的产物,因为当时就有许多手段可以制造出较为精细的雕像,而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阳刚之美,显然更有利于表现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代表作品:霍去病墓石雕。

『拾』 汉代雕刻的风格是什么

基本是以意选石、因石立意、循石造型,其神态生动异常。洛阳出土的石辟邪,咸阳出土内的类似狮虎混合容的石兽,四川的陶说书俑,汉中勉县的陶独角兽,甘肃武威出土的青铜奔马,江苏铜山出土的双舞俑等,基本代表了汉代雕刻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