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风格
㈠ 各朝代诗人的写作风格
1. 屈 原 诗歌充满追求进步的生活热情和深厚的爱国感情,表
现了他憎恶黑暗、坚持正义的高洁人格。想象丰富,辞藻绚烂,常
用大胆幻想和夸张的手法,融化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构成雄奇壮
丽的境界,富于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大纲选其《离骚》(节选)和
《湘夫人》2首。
关键词:爱国主义 浪漫主义 楚辞体
2. 曹 操 其诗或反映汉末动乱现实,或抒发个人宏大抱负。情
感深沉,慷慨悲凉。大纲选其《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3
首。
关键词:思想积极 质朴刚健 (建安风骨)
3. 曹 植 其诗前期大都表现游乐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后期作品则充满愤激情绪,有的还能反映人民疾苦。笔力雄健,词
采华茂,在学习乐府民歌的基础上,讲究形式美,对五言诗的发展
做出了突出贡献。大纲选其《七步诗》《白马篇》(白马饰金羁…
…视死忽如归)2首。
关键词:建功愤激 笔力雄健 词采华茂
4. 陶渊明 其大量田园诗描绘农村风光和劳动情景,流露出对污
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风格平淡自然,韵味隽永。语
言简洁含蓄,深厚而富有意境。大纲选其《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3首。
关键词:田园生活 平淡自然 简洁含蓄
5. 骆宾王 初唐四杰之一。其诗题材丰富,感情真挚。大纲选《咏鹅》1首。
6. 王 勃 其诗于清丽婉畅之中带有宏放浑厚的气象。大纲选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首。
7. 贺知章 写景之诗,较清新通俗。大纲选其《咏柳》《回乡偶
书》(少小……)
8. 王之涣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雄奇豪放,音乐性强,脍炙
人口。大纲选其《登鹳雀楼》《凉州词》2首。
9. 孟浩然 其诗多写隐居闲适生活和羁旅愁思。诗风清淡自然,以
五言见长。大纲选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
3首。
10.王昌龄 其诗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也有闺怨、宫怨、送别之作,
于七绝用力最专,常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
有"七绝圣手"之誉。大纲选其《出塞》(其一)《从军行》《芙
蓉楼送辛渐》3首
关键词:气势雄浑 格调高昂
11.王 维 其诗前期多写边塞生活,后期多写山水诗。绘影绘形,
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苏轼评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大纲选其《使至塞上》《鹿柴》《竹里馆》《山居秋暝》《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6首。
12.李 白 其诗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风格雄奇奔放,前
无古人,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达到了古
代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高峰。大纲选其《古朗月行》《静夜思》
《秋浦歌》《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
《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行路难》《将进酒》《宣州谢眺楼
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中览古》《蜀道难》17首。
关键词:雄奇奔放 清新自然 浪漫主义
13.崔 颢 早期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体验边塞生活,诗风变
为雄浑奔放。大纲选其《黄鹤楼》1首。
14.王 翰 恃才不羁,诗多壮丽之词,多属边塞风格。大纲选其
《凉州词》1首。
15高 适 以边塞诗著名,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情调悲壮
苍凉,笔势豪健(雄壮奔放,激昂慷慨)。大纲选其《别董大》1首。
16.刘长卿 其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贬谪漂流的感慨)和山水隐
逸之情。他善于描写自然景物,风格清雅洗练,接近"王孟",擅
长五言,尤工五律,有"五言长城"之称。大纲选其《逢雪宿芙蓉
山主人》1首。
关键词:隐逸之情 清雅洗练
17 杜 甫 其诗显示唐朝由盛及衰,称为"诗史",思想深厚,
境界开阔。以古体、律诗见长,反映民间疾苦,表达爱国之情。风
格多样,以沉郁为主。大纲选其《江畔独步寻花》《赠花卿》《绝
句四首》(其三)《绝句二首》(其一)《江南逢李龟年》《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望岳》《旅夜抒怀》《春望》《咏
怀古迹》(其三)《蜀相》《登高》《兵车行》《阁夜》《客至》
《登岳阳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8首。
关键词:爱国诗史 沉郁顿挫
18. 岑 参 以七言诗见长,后期边塞诗生动夸张,慷慨激昂,表
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积极乐观精神。作品气势磅
礴,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形成了奇峻壮阔的风格。大纲选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首。
关键词:激昂慷慨 奇峻壮阔
19、韦应物 其诗多关心民间疾苦,表达愤世忤时之作,以描写田
园景物者最著名 。简淡秀朗,意境高远,语言简洁,风格淡雅,富
有诗情画意。大纲选其《滁州西涧》1首把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写
得优美如画,又含蓄地流露出待渡者的怅惘心情,颇耐寻味。
关键词:简淡秀朗 意境高远
20. 卢 纶 其诗多送别酬答,也有少数反映边塞将士生活的作品,
大纲选其《塞下曲》(其二)1首。
21. 孟 郊 其诗多感伤自己的遭遇,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形
成瘦硬奇警的风格,"郊寒岛瘦" 。大纲选其《游子吟》1首,写
的平易自然,意味深隽。
22. 常 建 常以山村、寺观为题材,其诗多为五言。大纲选其
《题破山寺后禅院》1首 。
23. 韩 愈 其诗力求新奇,境界壮阔,以文为诗,自成一家,但
过分避熟求生,不免流于险怪。大纲选其《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首。
24. 刘禹锡 诗文俱工,自成一家。他仿效民歌体,独创竹枝词诗
体。竹枝词具有健康开朗的情调和浓厚的地方色彩,于唐诗中别开
生面,别具风格。大纲选其《竹枝词》(其一)《秋词》(其一)
《望洞庭》《石头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浪淘沙》
(其一)《乌衣巷》7首。
25. 白居易 其诗以政治讽喻诗为主,揭露封建社会黑暗,反映人
民疾苦。长篇叙事诗《琵琶行》语言优美而通俗,音调和谐,形象
鲜明。大纲选其《观刈麦》《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
《琵琶行》4首。
26. 元 缜 前期诗作对当时社会矛盾有所揭露,后期则多写身边
琐事,意义不大。大纲选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1首,反映其对白
居易的深厚友情,以哀景抒哀情,景语即情语。
27. 贾 岛 其诗题材窄狭,缺少社会内容,多为写景、送别、怀
旧之作,情调偏于荒凉凄苦,也有个别清新动人的小诗。语言清淡
朴素,以铸字炼句取胜,刻意求工。大纲选其《寻隐者不遇》1首。
28. 李 贺 其诗多诉说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对现实的愤懑,想象奇特,
构思精巧用词瑰丽,色彩浓艳,独树一帜,称为"长吉体"。由于
生活面狭窄和过于追求新奇险怪 ,许多诗歌也不免流于晦涩,往往
有奇句而欠缺完整的形象、意境和脉络。大纲选其《李凭箜篌引》
《雁门太守行》2首。
关键词:想象奇特 构思精巧 用词瑰丽
29. 杜 牧 其诗多指陈时政之作,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写景抒
情的小诗,风格清丽 ,画面鲜艳,意境深远,在晚唐轻浮艳丽的诗
坛上独树一帜。大纲选其《清明》《山行》《江南春》《过华清宫》
(其一)《泊秦淮》《赤壁》《秋夕》7首。
30.李商隐 其爱情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词句精警,色彩浓丽。
大纲选其《乐游原》《夜雨寄北》《无题》《锦瑟》4首
31.温庭筠 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善于创造意境,表现情思。其诗
风格高昂,笔力雄健;其词内容多为闺怨之情,风格柔靡,手法多
变,为花间派创始人。大纲选其诗《商山早行》1首,词《忆江南》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首。
32.李 煜 其词前期多反映宫廷生活;后期多怀念往昔,吟叹身
世,艺术成就极高 。善于用白描手法抒写内心情感,语言明净自然,
形象鲜明,扩展和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大纲选其《浪淘沙》《相见
欢》《虞美人》3首。
关键词:亡国之恨 明净自然 白描手法
33.范仲淹 其词仅五首传世,以善写边塞风光和抒发羁旅情怀为特
色,境界开阔而深沉,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领域。大纲选其《渔
家傲》1首。
34. 晏 殊 追踪西昆体,主要表现闲适享乐生活的乐趣,偶尔也流
露出寂寞空虚之感,风格清新婉丽。大纲选其《浣溪沙》1首。
35.王安石 其诗文雄健(刚劲)峭拔。其诗遒劲清新,小诗情韵
深婉;词作不多但意境开阔。大纲选其《桂枝香·金陵怀古》1首。
36. 苏 轼 诗于晚唐后另辟蹊径,世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
题材广泛,境界阔大。其农村词风格清新。大纲选其诗《六月二十
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惠崇<春
江晚景>》4首,词《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水调歌头》
《念奴骄·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江
城子·密州出猎》5首。
37. 秦 观 婉约派主要词人,艺术成就较高。 其词多写个人身世
羁旅行役及男女情爱,善于通过凄迷景色和婉转语调,表达感伤情
绪,格调轻柔曼丽。大纲所选《鹊桥仙》1首与其他词相比,思想较
为积极。
38.周邦彦 诗作内容较空虚,不外闺情羁愁之类,格律法度极为
精审,语句雕琢工巧,喜化用前人诗句,长调尤善铺叙。大纲选其
词《苏遮幕》1首。
39.李清照 前期词描写闺中悠闲生活和夫妇间离别情绪,后期主要
悲叹身世,寄寓家国之思,流露出爱国思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艺术上力求专精,富于创造性,语言不假雕琢,而音调流转和美,
形象鲜明生动,风格婉约而兼有爽朗豪放。大纲选其诗《夏日绝句》
1首,词《声声慢》《醉花阴》《一剪梅》3首。
关键词:离情别绪 家国之思 婉约自然
40. 陆 游 诗词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抒写抗敌御侮、恢复中原的
激越情怀和有志难伸的愤恨心情,气势雄浑,感情奔放,语意明快;
还有些描写山水景物和风俗人情的作品清新俊逸,别具风采。词以
沉郁雄放为主要特色兼又柔婉清逸的情趣。大纲选其诗《游山西村》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5首。
关键词:抗敌御侮 沉着雄放 柔婉精巧
41.范成大 晚年擅长写田园生活景象,不少篇章把农村自然风光
的描写与对封建剥削的揭露结合起来,赋予田园诗以更深刻更丰富
的内容。使金途中曾写七十二首七言绝句反映中原人民的悲惨生活
和渴望光复的心情,谴责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爱国感情极为真挚。
大纲选其《夏日田园杂兴》1首。
关键词: 田园风光 揭露剥削 渴望光复
42.杨万里 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
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
情趣;称为"诚斋体"。大纲选其《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首。
关键词:活泼清新 明白自然
43.辛弃疾 主要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境
界雄奇阔大,感情热烈奔放。描写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的小词清新
婉丽,韵味深长。大纲选其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3首。
关键词:悲壮豪迈 雄奇阔大 摇曳多姿
44. 姜 夔 精通音律,词风清空高洁,极富想象,语言灵动自然。
大纲选其《扬州慢》1首。
45.文天祥 诗词含有强烈的民族尊严意识和大义凛然的豪情,都
是蘸着血泪写下的。大纲选其《过零丁洋》1首。
46.关汉卿 元杂剧奠基人。其剧多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表现人民
的反抗精神和聪明才智。剧情紧凑集中,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质朴
自然,富有表现力。大纲选其《窦娥冤》。
54.马致远 擅长写景,曲文优美,影响深广。大纲选其《天净沙·
秋思》。
47.张养浩 大纲选其《山坡羊·潼关怀古》56.张可久 散曲内容主要为啸傲湖山,嘲风弄月,偶尔怀古伤今,流露对现实不满。艺术上追求工巧,注重炼字协律,风格典丽。大纲选其《醉太平》。
48.王实甫 元杂剧作家。作品多取材于封建上层社会,表现反封
建礼教内容戏剧性强,语言优美,后人曾用"花间美人"形容其语
言风格。大纲选其《端正好·长亭送别》。
49. 王 冕 其诗多写隐逸生活,诗风遒劲纵逸,自然质朴,不拘
常格。大纲选其《墨梅》1首。
50. 于 谦 诗风朴实刚劲,真切感人。大纲选其《石灰吟》1首。
51.夏完淳 其诗充满爱国激情和时代气息,慷慨悲凉而又高亢激
越。语言华美,意境苍凉悲壮,慷慨生哀。大纲选其《别云间》1首。
52. 郑 燮 他的诗没有沾染当时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风气,着重抒
写真情实感,清新流畅,自成一派。大纲选其《题竹石》1首。
53.龚自珍 近代思想界先驱,主张革新。其诗想象奇异,文辞瑰
丽,风格多样,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实现了政论与诗的巧妙结合。
大纲选其《己亥杂诗》2首。
㈡ 南北朝时代的诗词风格是什么
南北朝时代的诗词风格有很多种,南北朝时期主要作家多在南方。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的文学,特别是诗歌,远比北方繁荣。南朝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反映的社会现实比较狭窄,然而在艺术形式和技巧方面则有重要的进展。大致有以下几种风格:
谢灵运山水诗风格
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大师,他出身世家大族,但在仕途上不很得志,便寄情山水,经常到一些风景秀美的地区游览,也善于观察自然界的景色,形诸笔端。他的诗歌从古代诗赋中吸取营养,善于锻炼华丽的辞藻,富有色泽和光彩,模山范水,创造出许多写景名句,以精工见长。其缺点是玄言诗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摆脱,有时又因为过于注重结撰名句,而忽略了通篇的完整。
严延诗风格
颜延之的成就远不能与谢灵运、鲍照相比。他擅长的是庙堂应制之作,最喜使用典故,且讲究对仗。虽然凝重典雅,终不免"雕绘满眼"之弊,但他这种诗风在当时颇受上层统治者的欣赏,后来许多文人诗"竞须新事",多少和他有一定的关系。
鲍照乐府诗风格
鲍照的年辈比颜、谢要晚些,出身也较寒微。他"贵尚巧似",一部分写景诗接近于谢灵运,但有时流于险仄,不如谢诗自然。他主要的成就在乐府诗和拟古诗方面,这些诗大抵都以古朴和活泼见长,能正视社会现实,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所反映。特别是七言诗和杂言诗的创作,到了鲍照笔下才更臻于成熟。他的诗风受汉魏乐府民歌的影响较深,其贡献大大超过了严延、谢灵运。
其他诗风
由于北方文学兴起,再加上庾信、王褒、颜之推等人的迁入北方,使北朝诗歌繁荣起来。而南朝的诗歌,则渐渐趋向衰落。
㈢ 谁能列举几个朝代的书画风格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技巧上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并表现作者的信仰、愿望
商、周:商代庄严神秘而缛丽,西周趋于典雅,春秋以后绘画内容逐渐更多地反映社会生活,形象活泼生动,技巧上有着巨大的飞跃。
秦汉内容丰富,色彩绚烂,帛画以左右对称、上下连贯的格局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众多的人物、禽兽、器物被安排得有条不紊,疏密繁简错落有致。奇诞夸张的造型中体现出严谨细腻的写实技巧。线条流畅挺拔,刚健质朴,设色以平涂为主,技法纯熟,使用的矿物质颜料至今仍十分鲜艳。
三国两晋南北朝反映士族名士的生活及人物形象的作品迅速增多,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创作日趋活跃,肖像画在这一时期很发达,山水画和花鸟画开始萌芽
隋唐两代人物画占主要地位唐代山水画有着多种风貌.花鸟画开始兴起,唐代花鸟画侧重描绘鹰鹘、仙鹤、孔雀、雉鸡、蜂蝶及花木竹石,大都工整富丽.唐代绘画不仅大胆汲取、借鉴外来艺术的表现技巧,而且还通过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到其他国家.唐代绘画灿烂而恢宏,具有昂扬磅礴的时代精神和风貌。
宋代山水画家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花鸟画也有着长足的发展,五代时江南徐熙的田园花果和西蜀黄筌的奇花异鸟分别具有野逸和富贵两种不同风格代两宋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但在创作中又注重提炼取舍,要求形神兼备,把工笔重彩技巧推向高峰.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题材上山水、花鸟占有绝大比重。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趣,提出“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不趋附社会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自鸣高雅,表现闲情逸趣
㈣ 各个朝代的文学风格
浅赏文学风格
文/岸芷汀兰
针对近期在白鹿书院出现的文友之间就文学创作个性的争论,我想浅谈关于文学的风格。
文学风格的产生和形成,是文学领域的自然规律,是文学发展过程中不以某一人的意志为支配为转移的客观现象。尽管形成文学风格的原因是多种的、复杂的,但并不是极其神秘和不可理解的。一般来说,它是受社会与个人、客观与主观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作为个人的、主观的因素,应该是包括了作者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他的生活经历、艺术修养、文学才能、个性特征,也包括了他对社会生活和对事物的理解、认识和掌握等等;而社会的、客观的因素则应指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以及民族的、传统的、时代的以及宗教的等等风尚的影响和制约。
基于以上种种,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艺术个性等不可能达到同一的水平,这应该是正常的客观现象。这种现象是通过作者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艺术的统一中表现出来的。我们在对作品的赏析中不难发现,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有人善于用诗歌,有人则善于用散文。而在作品的语言上,有人含蓄婉转,有人则锋芒直露。这种特点往往体现和贯穿在该作者的一系列作品中,而成为其创作上的鲜明而独特的个性标志。因此,我们不可以片面地要求和强调某某要怎么怎么的去改变这些特征性的属性,即使勉强地改变了,也是违心的、不切合实际的。相反,允许这些不同个性的作品繁荣文坛,正好体现了“百花齐放”的宗旨。
在同样的时代,相同的形势下,不同风格的创作是屡见不鲜的。如:鲁迅和郭沫若,都是我国新民民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坛闯将,他们的目标、观点、方法等都是一致的,都是用自己手中的笔为战斗武器,向反动统治者宣战,但是他们的文学风格却大相径庭。鲁迅善于用杂文的形式表现鲜明的风格,语言表达幽默绝妙,讽刺辛辣,凝练含蓄,一针见血,有一种“剔肌析骨、置顽敌于死命”的笔锋。这就构成了鲁迅杂文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
郭沫若则善于运用诗歌形式来表达他对旧世界的愤懑和对新生活的追求。他的诗歌着重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浪漫情怀,以一种火山爆发式的激情,纵横驰骋、不局格套的形式,高昂雄厚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挥洒自如的文学风格。
即使是使用同一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的作者身上,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个性风格。比如在我国当代散文作品中,刘白羽磅礴的气势,优美的文字和奔放的热情,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而杨朔的深邃思想,深刻寓意和深沉情感,则给人一种深厚的启发和思考。秦牧则通过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掌握,在其散文中说古道今,亲切朴实,妙趣横生,给人营造了一种健康、轻松的生活氛围和有益的启迪。
作者风格的形成是其创作成熟的重要标志。尽管如此,个人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仍然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而主观方面的变化归根到底还是受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种变化绝不是由哪一个人要求怎么变就能够实现的。
文学风格呈现多样性,不仅是作者创作的个性体现,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也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多方面要求。
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封建统治阶级采用某种手段提倡某一种文学风格的情况。如清朝就有所谓“温柔敦厚”的文风提倡,鼓吹诗歌创作要“有定格”。其实际就是要求人们按照封建正统观念和他们设计的框框去创作,这只能奏效一时,不可能长期产生影响。
在现阶段,“百花齐放”是一必然趋势,是文学园地一股势不可挡的创作潮流。也只有如此,文坛圣地才能够真正万紫千红,绚丽多彩。
㈤ 两叚断挂釉是属于什么朝代风格
明万历年的。
㈥ 明清两代古建的风格与特点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明清建筑的最大成就是在园林领域。明代的江南私家园林和清代的北方皇家园林都是最具艺术性的古代建筑群。中国历代都建有大量宫殿,但只有明清的宫殿——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无价之宝。现存的古城市和南北方民居也基本建于这一时期。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是明清城市最杰出的代表。北京的四合院和江浙一带的民居则是中国民居最成功的典范。坛庙和帝王陵墓都是古代重要的建筑,目前北京依然较完整的保留有明清两代祭祀天地、社稷和帝王祖先的国家最高级别坛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北京天坛,至今仍以其沟通天地的神妙艺术打动人心。明代帝陵在继承前代形制的基础上自成一格,清代基本上继承了明代制度。明十三陵是明清帝陵中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者。
以往的建筑历史研究者,常常因明清时期单体建筑艺术性的下降而贬低明清建筑。实际上,明清建筑不仅在创造群体空间的艺术性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建筑技术上也取得了进步。明清建筑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这不仅简化了结构,还节省了大量木材,从而达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明清建筑还大量使用砖石,促进了砖石结构的发展。其间,中国普遍出现的无梁殿就是这种进步的具体体现。
总之,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并非一味地走下坡路,它仿佛是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依然光华四射。
明清建筑
元朝严酷的统治终被推翻,中国又恢复了汉人掌权。但一心想恢复汉唐雄威的明朝皇帝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另一次辉煌——封建制度没落的颓势已无法挽回。在明朝,中央集权发展到极点,宰相被废除,皇帝成为官僚之长。特务政治也发展到极至,东西厂、锦衣卫等特务组织十分发达。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学,但此时的儒学早没有了先秦时的朝气,其消极因素越来越显现出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与生产技术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的扩大,资本主义在中国萌出了芽。但面对儒学强大的势力,这芽始终没萌起来。此时期中国的科技发展出现了最后一个高峰,——近代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利玛窦、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宋应星作《天工开物》。明末对农民严酷的剥削引起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清朝统治者南下夺取了革命的果实,延续明之君主独裁。他们歧视汉人,对汉族实行民族同化政策,但怀柔与高压并行,鼓励醉心利碌的奴才思想,且大兴文字狱,使学术发展受到阻碍。在经历了短暂的“康乾盛世”后,国势陡转,八旗子弟的弓箭长矛终敌不过洋人的坚船利炮,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被迫终结,进入了灾难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於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正式》、《园治》。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的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城市建设
1.帝都北京
2.一般城市
明清时期,城市数量迅速增加,都市结构也趋复杂,全国各地均出现了因各种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军事据点,交通枢纽,而兴起的各类市镇,如景德镇,扬州,威海卫,厦门等,此时大小城市均有建砖城,护城河,省城府城州城县城,皆各有规则。现存保存比较完好的是明西安城墙。它始建于明洪武三至十一年(1370—1378年),是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明隆庆四年(1570年)又加砖包砌,留存至今。明西安城的西、南两面城墙基本和唐长安皇城的城垣相同,东、北两面墙向外扩移了约三分之一。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呈长方形,南垣长4255米,北垣长4262米,东垣长1886米,西垣长270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四面各筑一门,每座城门门楼三重:闸楼在外,箭楼居中,正楼最里,为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与围墙连接形成瓮城。在城墙四角各筑角楼一座。城墙上相间120米还有敌台(马面、墩台)98个,台上筑有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存物资用。城墙顶部外侧还修 有雉谍(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和文口,供射箭和了望用,内侧修有女墙无垛口,以防行人坠落,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整个城墙气势雄伟,构成一个科学严密的古城堡防御体系。
钟楼座落在西安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楼上曾有大铁钟一口,每晨击钟报时,故名钟楼。高36米,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原在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年)移建于此。钟楼从下向上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呈正方形,四面开券洞门,由地平至楼顶通高36米。楼深广各五间,环以回廊,凭栏四望,可饱览古城全貌。楼分两层,三重檐四角攒顶。楼檐四角如凤展翅,绿琉璃覆盖的攒顶上为金色宝顶,一层墙壁刷白,显得雍容华贵,似唐风尤存。
建筑组群
此时期建筑组群采用院落重叠纵向扩展,与左右横向扩展配合,以通过不同封闭空间的变化来突出主体建筑,其中以北平明清故宫为典型,此时的建筑工匠,组织空间的尺度感相当灵活敏锐。
★详见北京故宫
单体建筑
明清建筑具有明显的复古取向,官式建筑由於形式上斗拱比例缩小,出檐较短,柱的生起,侧脚,卷杀不再使用梁坊的比例沈重,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故不如唐宋的浪漫柔和,反而建立严肃,拘谨而硬朗的基调,明代的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则进一步制度化,不过民间建筑之地方特色十分明显。但也有极少数特例,如北京故宫线条复杂的角楼。
★明清官式建筑详见北京故宫
飞云楼在万荣县解店镇东岳庙内,相传始建于唐,现存者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建。楼面阔5间,进深5间,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总高约23米。底层木柱林立,支撑楼体,构成棋盘式。楼体中央,四根分立的粗壮天柱直通顶层。这四根支柱,是飞云楼的主体支柱。通天柱周围,有32根木柱支擎,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平面正方,中层平面变为折角十字,外绕一圈廊道,屋顶轮廓多变;第三层平面又恢复为方形,但屋顶形象与中层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顶。
飞云楼体量不大,但有四层屋檐,12个三角形屋顶侧面,32个屋角,给人以十分高大的感觉。各层屋顶也构成了飞云楼非常丰富的立面构图。屋角宛若万云簇拥,飞逸轻盈。此楼楼顶,以红、黄、绿五彩琉璃瓦铺盖,木面不髹漆,通体显现木材本色,醇黄若琥珀,楼身上悬有风铃,风荡铃响,清脆悦耳。
飞云楼楼体精巧奇特,像这样造型繁丽的建筑在宋元绘画中出现很多,但实物保存极少,所以它具有重要的价值。
广西容县真武阁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建在容县东门的古经略台上。阁三层,楼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底层扩展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观三层檐,歇山顶,高13.20米,屋檐挑出很大而柱高甚低,感觉比一般楼阁的出檐节奏加快,使得真武阁不象是一座三层建筑,倒很像是一座单层建筑而有三重屋檐,有强烈的韵律感和动势,但又较一般重檐建筑从容和层次鲜明。再加屋坡舒缓流畅,角翘简洁平缓,给全体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气魄,非常清新飘逸,是充分表现中国建筑屋顶美的杰作。底层平面比上二层大出很多,也使轮廓更显生动。真武阁不以浓丽华贵取胜,而以轻灵素雅见长。全阁用了近3000条坚如石制的铁黎木构件,全部外露木面,一律为灰黑色,三重屋面则是绿瓦灰脊,色调极淡雅柔和。登阁远望,隔着南岸广阔的平原,东南山岭巍然矗立,气势雄壮。阁本身高13米,加上台高近20米,也是周围区域观赏的对象。
在楼层有四、五根金柱,贯穿二、三层,其柱脚悬空,下离二层楼面5至25毫米,形成此建筑的一个特点。
宗教建筑
现存的佛寺,多数为明清两代重建或新建,尚存数千座,遍及全国。汉化寺院显示出两种风格:一、位于都市内的,特别是敕建的大寺院,多为典型的官式建筑,布局规范单一,总体规整对称。大体是:山门殿、天王殿,二者中间的院落安排钟、鼓二楼;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东配殿常为伽蓝殿,西配殿常为祖师殿。有此二重院落及山门、天王殿、大殿三殿者,方可称寺。此外,法堂、藏经殿及生活区之方丈、斋堂、云水堂等在后部配置,或设在两侧小院中。如北京广济寺、山西太原崇善寺等即是。二、山村佛刹多因地制宜,布局在求规整中有变化。分布于四大名山和天台、庐山等山区的佛寺大多属于此类。明清大寺多在寺侧一院另辟罗汉堂,现在全国尚存十多处,尚有新建重者。为了便于七众受戒,经过特许的某些大寺院常设有永久性的戒坛殿。明、清时代,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和华北一带,新建和重建了很多喇嘛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汉族建筑风格的影响,有的已相当汉化,但总是保留着某些基本特点,使人一望而知。
此时期中国佛寺建筑上出现一种拱券式的砖结构殿堂,通称为“无梁殿”,如山西、南京灵谷寺、宝华山隆昌寺中都有此种殿堂建筑。这反映了明朝以来砖产量的增加,使早已应用在陵墓中的砖券技术运用到了地面建筑中来。五台山显通寺内的无量殿为用砖砌成的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高20.3米。这座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面宽28.2米,进深16米,砖券而成,三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伟壮观,是我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无量殿正面每层有七个阁洞,阁洞上嵌有砖雕匾额。无量殿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无梁建筑中的杰作。
明、清佛塔多种多样,形式众多。在造型上,塔的斗拱和塔檐很纤细,环绕塔身如同环带,轮廓线也与以前不同。由于塔的体型高耸,形象突出,在建筑群的总体轮廓上起很大作用,丰富了城市的立体构图,装点了风景名胜。佛塔的意义实际上早已超出了宗教的规定,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审美对象。因而,不但道教、伊斯兰教等也建造了一些带有自己风格意蕴的塔,民间也造了一些风水塔(文风塔)、灯塔。在造型、风格、意匠、技艺等方面,它们都受到了佛塔的影响。广胜寺飞虹塔为例介绍。
飞虹塔在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广胜上寺,为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阁楼式琉璃塔。塔身外表通体贴琉璃面砖和琉璃瓦,琉璃浓淡不一,睛日映照,艳若飞虹,故得名。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现存为明嘉靖六年(1527 年)重建, 天启二年(1622年)底层增建围廊塔平面八角形,十三级,高47.31米。塔身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塔身由下至上渐变收分,形成挺拔的外轮廓。同时模仿木构建筑样式,在转角部位施用垂花柱,在平板枋、大额枋的表面雕刻花纹,斗拱和各种构件亦显得十分精致。形制与结构都体现了明代砖塔的典型作风。该塔外部塔檐、额枋、塔门以及各种装饰图案(如观音、罗汉、天王、金刚、龙虎、麟凤、花卉、鸟虫等),均为黄、绿蓝三色琉璃镶嵌,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形成绚丽繁缛的装饰风格,至今色泽如新,显示了明代山西地区琉璃工艺的高超水平。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金刚宝座式塔是一种群体塔,俗称“五塔”。它源于南亚次大陆,以佛陀迦耶大塔为典型代表。敦煌莫高窟北朝壁画中曾有出现。但未被推广。藏传佛教大量采用此种五塔形式,作为宇宙模式的一种表征。除藏、蒙地区外,明清时代华北也修建了一些这类塔。以北京和承德地区为多。北京地区著名的有明代真觉寺塔,清代碧云寺塔和西黄寺清净化城塔等。
真觉寺坐落在北京西直门外,始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为避雍正帝胤祯讳,更名大正觉寺。因寺内建有五塔,故俗称五塔寺。明永乐年间(1413年左右),印度僧人班迪达来到北京,献上金佛5尊和印度式“佛陀迦耶塔”图样。永乐帝下旨建寺造塔,成化九年依所献图样建成。
金刚宝座塔由宝座和石塔两部分组成。宝座为7.7米的高台,系砖和汉白玉砌成,分6层,逐层由下而上收进0.5米,外观庄重。最下一层为须弥座,其上5层,每层是一排佛龛,每个佛龛内刻佛坐像一尊。宝座顶上平台,分列方形密檐式石塔5座:中央大塔13层,高约8米,象征毗卢遮那佛;四角小塔各11层,高约7米许,东塔象征阿辁佛;南塔象征宝生佛;西塔象征阿弥陀佛;北塔象征不空成就佛。5塔所象征的佛称五方佛。各塔均由上千块预先凿刻好的石块拼装而成。宝座南北正中辟券门,塔内有石阶44级,盘旋而上,通向宝座上层平台。台上还盖有下方上圆琉璃罩。塔座和塔身遍刻佛像、梵文和宗教装饰。中央大塔刻一双佛足迹,意为“佛迹遍天下”。五塔寺金刚宝座塔各部分比例匀称,给人以坚实而不可动摇的印象。
民居
北京四合院作是北方合院建筑的代表。它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人口,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嵌在上面的吉辞颂语。通过一座小小的垂花门,便是四合院的内宅了。内宅是由北房、东西厢房和垂花门四面建筑围合起来的院落。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墙黛瓦,给人以素雅之感。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喜欢作成“封火山墙”,可以认为它是硬山的一种夸张处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客家人原是中国黄河中下游的汉民族,1900多年前在战乱频繁的年代被迫南迁。在这漫长的历史动乱年代中,客家人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起初用当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条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多层的方形或圆形土楼,以抵抗外力压迫,防御匪盗。这种奇特的土楼,后来传布到福建、 广东、江西、广西一的带客家地区。从明朝中叶起,土楼愈建愈大。在古代乃至解放前,土楼始终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的楼堡。
此外,我国其它地方的民居也都很有特色。总之,民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法式”、“则例”等条条框框的约束,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㈦ 各个朝代的总体风格
好,按楼主观点,说说好话,修改如下:
秦朝:残酷强悍而短暂。【褒义说法】:法家的天下。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却匈奴八百余里……(贾谊《过秦论》)天下宾服,四海一统。
汉朝:古朴端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强大而威名远播。
三国:狼烟四起,一时多少豪杰,各领风骚几年。
两晋:风流潇洒、不拘一格,追求个性。【这个没有个人色彩啊,我可是不是很喜欢两晋,但是我说了很客观,很大众化的评价。要我说,我还说谢安虚伪,王衍误国,桓温纸老虎呢。】
五胡十六国:血色的苍凉,生灵涂炭,惨不忍睹的黑暗。【褒义说法】:“华丽的血时代”。【牢骚一句:死了那么多人,还要我说好话,难啊!】
南北朝:北朝,风吹草低见牛羊,雌雄傍地走,巾帼出英雄。
南朝,南朝四百八十寺,秦淮脂粉气,侯景之乱血流成河,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褒义一点的说法】:乱世的脂粉,颓废的繁华。若把北朝比作胡地男儿,那么南朝便是秦淮河边多情婉媚的女子,眉间带着化不开的忧伤。
隋唐,大气华丽、兼容并包,百花齐放。霓裳一曲真国色。
五代十国:无语了,一个字“乱”。若说好话么……李煜得词或许是最亮丽的色彩了吧。
宋:理性、尾大不掉的孱弱。把宋朝比作男人,叫“王衍空谈,坐失江山”;比作女人,叫贞静贤淑。【我就是歧视宋王朝,作为女人,我可以讽刺两晋的做作,但是两晋女人还没宋朝这么倒霉、受压制。要我说,宋朝朱老夫子我简直鄙视。(虽然这话说了很讨打)。80万禁军啊,吃干饭啊?南宋灭了,有10万文人殉国跳崖,却报国无门。为问杜鹃,抵死催归,汝胡不归?待封侯事了,尸骨何存?(改陈人杰《沁园春》)统治者的昏庸,造就了无数政治悲剧——想想文天祥、岳飞……怎么死的,我就不说什么更恶劣的话了。省得我骂出像词人陈亮、陈人杰那种话。比如: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元:剽悍,不平等的民族歧视。【褒义说法】中国历史上最剽悍的铁骑,最强悍的帝国(元帝国的好话,我倒是很想说,可惜正史很少有说好话的。但是说来说去,我貌似也只想到了“剽悍”。自责一下下……汗)
明:恐怖的皇家警察,乌烟瘴气的宦官当政(虽说唐王朝后期也有,但是恐怕明朝更有名一点。)【褒义】嗯,嗯,明朝么,若就审美而言,其实还是很大家闺秀的,儒雅端凝,落落大方,却不乏楚宫腰的隽秀。
清:没得说了,封建时代最后的辉煌结束在康乾盛世,然后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屈辱。【好话么】:无词。好坏,都被人说烂了,我没有个人观点。
㈧ 各个朝代的文学风格是什么
这个问题当从先秦说起.
1.先秦散文:<尚书>-语言质朴,晦涩难读;内常用修辞手法容,比喻尤为看重.<春秋>-特别简略,语言朴素,顺畅.<左传>-善于叙事,有条不紊,脉络分明,善于描写战争.总体来说,先秦散文语言朴素,条理清晰,文字流畅.
2.先秦诸子散文:呈现出一个清晰的脉络,从老子的语录体,片言只语不力论证到孟子的篇幅较长,结构完整,再到庄子有集中论题,墨子及韩非子每篇围绕一个论题展开.都有深刻的思想,都能将理性精神溶于感情形象之中,都渗透了充沛的感情.
3.两汉文学:政论文为主,沿袭了策论家纵横议论,文才飞扬的战国策之风.
4.魏晋南北朝文学:文学自觉时代.作家众多,文学体裁广泛,内容超越儒家思想束缚,艺术表现能力大大提高.文学的抒情功能和审美功能开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5.唐诗:擅长五言和七言的创作,注重结构的工整以及文章的韵律.
6.宋词:沿袭了唐诗的创作风格,所要表现的内容更为贴近现实,反映现实.
7.元曲:风格较之前面的唐诗,宋词更为浪漫主义,又有部分表现世风的不古,社会的动荡.
8.明清小说:风格更为多元化,通过小品,散文的内容抨击社会时政,反映现实社会.
㈨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画风的特点是什么
1、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技巧上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并表现作者的信仰、愿望。
2、商、周、商代庄严神秘而缛丽,西周趋于典雅,春秋以后绘画内容逐渐更多地反映社会生活,形象活泼生动,技巧上有着巨大的飞跃。
3、秦汉内容丰富,色彩绚烂,帛画以左右对称、上下连贯的格局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众多的人物、禽兽、器物被安排得有条不紊,疏密繁简错落有致。
奇诞夸张的造型中体现出严谨细腻的写实技巧。线条流畅挺拔,刚健质朴,设色以平涂为主,技法纯熟,使用的矿物质颜料至今仍十分鲜艳。
4、三国两晋南北朝反映士族名士的生活及人物形象的作品迅速增多,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创作日趋活跃,肖像画在这一时期很发达,山水画和花鸟画开始萌芽。
5、隋唐两代人物画占主要地位唐代山水画有着多种风貌.花鸟画开始兴起,唐代花鸟画侧重描绘鹰鹘、仙鹤、孔雀、雉鸡、蜂蝶及花木竹石,大都工整富丽.唐代绘画不仅大胆汲取、借鉴外来艺术的表现技巧。
而且还通过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到其他国家.唐代绘画灿烂而恢宏,具有昂扬磅礴的时代精神和风貌。
6、宋代山水画家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花鸟画也有着长足的发展,五代时江南徐熙的田园花果和西蜀黄筌的奇花异鸟分别具有野逸和富贵两种不同风格代两宋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
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但在创作中又注重提炼取舍,要求形神兼备,把工笔重彩技巧推向高峰。
7、元、明、清时期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题材上山水、花鸟占有绝大比重。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趣,提出“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不趋附社会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自鸣高雅,表现闲情逸趣。
(9)两朝风格扩展阅读
分类
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几大类。表面上,中国画是以题材分为这几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
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
中国画之所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几大类,其实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㈩ 南北朝的风格是啥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中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
艺术简介
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在这300多年间,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 此时期为中国大分裂的时代,也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此时专制王权衰退,士族势力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此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汉族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无休止的战争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劳动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他们在佛教中求得寄托,同时也看到了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道大盛,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寺院经济强大,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使文学艺术得到了解放。总之,这是一个建筑技艺大发展的时期,在建筑装饰方面,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