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民间艺术绘画有哪些

中国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画像砖石,其造型、风格均具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魏晋后,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主导人,但大量的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则以民间匠师为主,而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纸、刺绣、印染、服装缝制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
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的年画、剪纸、春联、戏具、花灯 、扎纸 、符道神像 、服装饰件 、龙舟彩船、月饼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服饰、布置等。民间美术分布于各地,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又形成丰富的品类和风格。但它们都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另外 ,它们的制 作材 料大都是 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但制作技巧高超、构思巧妙,擅长大胆想象、夸张,且常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手法,积极乐观、清新刚健、淳朴活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民间美术品种极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赏玩的造型艺术,亦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总的来说,可分为:①绘画。其中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灯笼画、扇面画等。② 雕塑。有彩塑( 奇观彩塑 、 小型泥人)、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③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蜡玩具等。④刺绣染织。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⑤服饰。包括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⑥家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 、竹器 、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等。⑦戏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 。⑧ 剪纸 。包括窗花、礼花、刺绣、刺绣花样、挂笺等。⑨纸扎灯纸。包括各种花灯、各种纸扎。⑩ 编织 。包括草编 、竹编 、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棕编 、纸编等。

㈡ 民俗画的特点

反应民间风情的产物,大多为民间风俗.是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的产物

㈢ 中国民间美术的特点

中国民间美术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

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的年画、剪纸、春联、戏具、花灯 、扎纸 、符道神像 、服装饰件 、龙舟彩船、月饼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服饰、布置等。

民间美术分布于各地,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又形成丰富的品类和风格。但它们都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

另外 ,它们的制作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但制作技巧高超、构思巧妙,擅长大胆想象、夸张,且常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手法,积极乐观、清新刚健、淳朴活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让人有更多的喜庆感觉。

(3)民俗画风格扩展阅读

民间美术品种极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赏玩的造型艺术,亦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总的来说,可分为:

1、绘画:其中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灯笼画、扇面画等。

2、雕塑:有彩塑( 奇观彩塑 、 小型泥人)、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

3、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蜡玩具、活动玩具等。

4、刺绣染织: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

5、服饰:包括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

㈣ 简述下中国古代绘画风格。

中国绘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它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等各种各样的门类。有时特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而创作的绘画。中国画现分为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有工笔与写意两大种画法;有卷、轴、册、屏等多种装裱形制。

一、中国绘画发展概况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仅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如果从内蒙古、甘肃、山东、新疆以及东北各地的原始岩画及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它的历史已不下5000年。以汉族为主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明清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外来绘画艺术不断传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体裁。中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使画家从中得到吸收和借鉴,中国绘画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油画、水彩画、漫画、宣传画等相继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各个画种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一)中国古代绘画

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上溯到远古的岩画和繁荣于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上的装饰纹样。黄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区。分布在渭水、泾水流域一带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约7000~8000年间)已有绘着简单纹样的彩陶。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技巧上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并表现作者的信仰、愿望,用以美化生活,犹如一片绚丽的彩霞,映现了中国绘画史的黎明。

商、周时期的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绘画应用的范围主要是壁画、章服以及青铜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纹饰。早期基本上是装饰性图案,到西周以后,开始有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的纪事性绘画作品,绘画的作者是百工。从风格上看,商代庄严神秘而缛丽,西周趋于典雅,春秋以后绘画内容逐渐更多地反映社会生活,形象活泼生动,技巧上有着巨大的飞跃。

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早期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国势强盛,疆域广阔,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秦汉王朝与相邻各族也有密切的接触,这时期的绘画更加重视绘画的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作用。具有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总的统一的时代风格,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潮。这时期的主的绘画形式是纯绘画的宫殿壁画、地上建筑壁画、墓室壁画及与此相关的画像石、画像砖等。秦代为了宣扬秦始皇统一大业及其拥有的无上权威,而建造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内部,绘制有许多壁画。汉代,从宫室殿堂到贵族官僚的府邸、神庙、学堂及豪强地主的宅院,几乎无不以绘画进行装饰。汉代习俗事死如生,以厚葬为德,薄殓为鄙,这就是使得装饰坟墓,为死者表彰功德的绘画活动规模和数量都达到了空前高涨的程度。东汉赵岐甚至在活着的时候,就为自己的坟墓准备壁画。画像石是东汉时期重要的美术作品。因以刀代笔施于石材平面上的绘画,因此称石刻画。其题材内容与墓室壁画大致相同。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四川、陕北等地区,江苏、陕西、山西、安徽、河北、湖北等省也均有发现。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山东孝堂山画像石、嘉祥武氏祠画像石、沂南画像石墓、安邱画像石墓等,河南南阳画像石及密县打虎亭1号汉墓画像石。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帛画“非衣”,内容丰富,色彩绚烂,帛画以左右对称、上下连贯的格局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众多的人物、禽兽、器物被安排得有条不紊,疏密繁简错落有致。奇诞夸张的造型中体现出严谨细腻的写实技巧。线条流畅挺拔,刚健质朴,设色以平涂为主,技法纯熟,使用的矿物质颜料至今仍十分鲜艳。这幅帛画是本期绘画中的杰出作品之一,它全面而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绘画在汉代所达到的高度水平。秦汉时期以绘画为专门职业的画工日益增多。被罗致到宫廷的专门画家被称为“黄门画者”或“尚方画工”。

三国两晋南北朝处于长期分裂混乱之中,战争频繁,民生疾苦,但却是绘画史中的重要阶段,绘画艺术仍在曲折中得到发展。苦难的时代,给佛教提供了传播和发展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盛,遍及南北。石窟壁画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特别是敦煌莫高窟都保存有大量的此一时期壁画,展示出高度的艺术造诣。反映士族名士的生活及人物形象的作品迅速增多,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创作日趋活跃,如卫协的《诗·北风图》,顾恺之的《木雁图》、《洛神赋图》等。肖像画在这一时期很发达,如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就特别注重揭示对象的精神意向和表现对象的特定性格。山水画和花鸟画开始萌芽。有以王微、宗炳为代表所创作的山水画。取义于中国古代“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的寓言,以蝉雀为题材的绘画也颇为流行,赋予某种寓意性。涌现出一批有文化修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绘画史和绘画理论著作开始出现。

隋唐两代处于封建社会盛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与活跃,都给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运,中国隋唐时代的绘画艺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均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之一。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及尉迟乙僧的绘画活动,以及以敦煌220窟为代表的壁画体现着此一时期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

人物画在隋唐占主要地位。著名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吴道子一生在京洛画寺观壁画300余堵,变相人物,千变万态,奇踪异状,无有同者,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和自然高出缣素的效果,世称为“吴装”。中唐周□善画天王和菩萨,创造了“水月观音”这一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宗教画新样式,一直为后代沿袭,被称为“周家样”。唐代人物画反映了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如《步辇图》;有描绘功臣勋将的,如《凌烟阁功臣图》;相邻民族,如《西域图》、《职贡图》;皇室贵族,如《玄宗试马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文人雅士,如《醉学士图》。唐代山水画有着多种风貌,金碧青绿与水墨挥洒并行,专门山水画家日益增多,山水画即将进入成熟阶段。隋代展子虔所画山水具有咫尺千里之妙,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山水画技巧上更有提高。而吴道子于佛寺壁上画怪石崩滩,达到“若可扪酌”的真实效果,又因一日之内能在大同殿壁上画出嘉陵江三百里的山水,而与李思训之作“皆尽其妙”。王维也以水墨山水著名。花鸟画开始兴起,唐代花鸟画侧重描绘鹰鹘、仙鹤、孔雀、雉鸡、蜂蝶及花木竹石,大都工整富丽。由于武功隆盛和贵族游猎的风气,使鞍马等题材也成为绘画专科并取得相当高的成就。由于印刷术的发明,版画也随之得到发展,唐代版画多用于佛像印刷,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金刚经扉页画显示了较为成熟的雕印技艺。唐代绘画不仅大胆汲取、借鉴外来艺术的表现技巧,而且还通过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到其他国家,当时大食都城中有中国画工献艺,朝鲜半岛上的新罗曾在中国以高价收购名画家作品,中国绘画通过中日两国的使者、商人、留学生、僧侣等传入日本,对日本古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绘画灿烂而恢宏,具有昂扬磅礴的时代精神和风貌。

五代两宋以后,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和完备,成为中古绘画的鼎盛时期。由于唐末以来城市商业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使绘画艺术服务范围有所扩展,一些画家进入手工业行列,其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增强了艺术与社会的联系。

皇室贵族为政治需求及从装饰环境出发,创建了宫廷画院,集纳优秀画家,对绘画创作提出更多的要求。宋朝统治者设置画院,扩充机构,招揽人才,给画家授以职衔,从而使宋代成为历史上宫廷绘画最兴旺最活跃的阶段。文人学士把书画视为高雅的精神活动和文化素养,并对绘画提出鲜明的审美标准,在创作和理论上都开始形成独特体系。社会、宫廷、文人士大夫之间的绘画创作各具特色而又互相影响,使宋代绘画在内容、形式、技巧诸方面都出现群彩纷呈、多方发展的局面。宋代绘画题材较唐代有很大扩展,其中最有建树的是广泛表现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如《清明上河图》、《货郎图》、《盘车图》、《耕织图》等;与节日民俗活动相结合的节令画,如《大傩图》、《冬至婴戏图》、《观灯图》等;借描绘历史传说反映人们对现实生活态度的历史故事画,如《文姬归汉图》、《采薇图》等;描绘文人韵事如《西园雅集图》等。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发展最为显著,五代时中原地区的荆浩、关仝,江南地区的董源、巨然分别以不同的笔墨技巧塑造了不同地区的山水画,风格各异,对后世山水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宋代山水画家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北宋李成的塞林平远,范宽的崇山峻岭和雪景,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绘四时朝暮、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惠崇、赵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李唐、马远、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诗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花鸟画也有着长足的发展,五代时江南徐熙的田园花果和西蜀黄筌的奇花异鸟分别具有野逸和富贵两种不同风格。北宋赵昌的设色折技花卉,易元吉的猿猴,崔白的败荷凫雁,以赵佶为代表的院体花鸟画都具有高度水平;南宋梁楷、法常的花鸟画已开水墨写意之先导。文人学士中流行的墨竹、墨梅、墨花、墨禽更着重表现主观情趣,与民间画工及宫廷花鸟画的高度写实、刻画入微的画风迥然不同。五代两宋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但在创作中又注重提炼取舍,要求形神兼备,把工笔重彩技巧推向高峰。北宋李公麟又在纯用墨线勾染的白描手法上作出贡献,一些画家在写意人物花鸟上也进行了可喜的尝试,丰富了绘画的形式和表现技巧。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题材上山水、花鸟占有绝大比重。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趣,提出“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不趋附社会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自鸣高雅,表现闲情逸趣,涌现出难以数计的文人画家和作品,许多画家借绘画抒写高尚情操,发泄对黑暗腐败势力的不满,艺术上敢于突破陈旧成法的藩篱,注意师法自然,勇于创造革新。文人画注意笔墨情趣及诗文书法相结合的题跋。此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中,既有为正统文人画奉为典范的赵孟□、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沈周、文徵明、唐寅、董其昌及“四王、吴、恽”,又有带有鲜明个性的徐渭、陈洪绶、朱耷、石涛及扬州八怪中的郑燮、金农等人。民间绘画的书籍版画插图和年画进入繁荣兴盛时期。

㈤ 晚期民俗风景画的特征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我们可以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据有关文献记载,顾恺之当时就曾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庐山图》、《望五老峰图》等山水画。另外据史料载,当时的夏侯瞻有《吴山图》,戴逵有《吴溪山邑居图》,戴勃有《九州名山图》等山水画问世,可惜都已经失传,所以我们无法具体知道当时山水画的概貌。但从顾恺之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和《女史箴图》卷(皆后人摹本)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画山石只勾染而无皴擦,画水多用线,树干与叶子也用勾染法,多为扇叶子的银杏树。由此可见山水仍在部分的充当人物的衬景,以至于“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等不太协调的景象出现。有的画中甚至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趣味。但是,此时的山水画理论已经基本成熟,“或强调哲理性的显现,或重视抒情的表达”⑵,而且讨论了空间的表现,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画论的出现,就证明山水画艺术即将迈上正确发展的轨道。这样一直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山水画才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成熟了,并渐渐形成了独立的画种,同时也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专画山水的大师。这些大师将山水画逐渐推向高峰。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然还没有彻底摆脱装饰的味道,但写实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很是能抒发作者的情怀,已能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几乎相同的台阶。只是这时候的技法还比较古老、稚拙,没有具体而鲜明的个人风格。但是,不能否认山水画就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㈥ 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四大样式及其风格特色

汤卡,通常是长条形,其尺寸有详细的规定,但是,古式的汤卡近乎正方形,而新式的汤卡,不依照规定去绘制的也很多。
汤卡的表现型态有数种,笔者参考图齐(Tucci)的研究,将其归纳为四种︰(1)彩色汤卡,(2)金色汤卡,(3)刺绣汤卡,(4)印刷汤卡。
第一︰‘彩色汤卡’,即一般所见的汤卡,其制作方式是在线画上绘有红、蓝、黄、绿等颜料。目前,在列城郊外的手工艺中心所教授的就是这种汤卡的制作。
第二种的底色为金色,故称为‘金色汤卡’。其画法有三种,其一︰将全图涂上金色,再以进步的技法描出轮廓线,并加上点缀;其二︰在一般的彩色汤卡上,以金线描绘;三为︰先将全图涂上黑色,其上以金色描出图案。
这一种在年代上虽然开始的很晚,但是全图使用金色的这种形式极受欢迎。此外,在黑底上描金色或白色的线条,这种形式原则上只限于描绘守护尊或护法尊。
第三种是刺绣汤卡。作品虽不多,但仍存有优秀的作品。据说此种技法传自中国,故在拉达克的作品不多。
第四种是印刷汤卡,即直接将木版印刷的木版画加以装裱。(中略)
装裱
装裱大致有两种意义。对书画本身作强化和装饰的作用。对于搬运、卷收、展开的汤卡而言,装裱的强化作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若说装裱的好坏能决定其寿命的长短,也并非过甚之词。
汤卡要如何装裱呢?兹将其特征列举如下︰
(1)画心的背面没有托纸。
(2)汤卡的天(最上方)、地(最下方)装有轴杆,藉以保持布面的平整。
(3)装裱的布有两层,将画心夹在中间,以线缝合。
由上面的特征中可看出,第一种特征是使汤卡寿命减短的最大原因。在装裱中,加上托纸是补强的必备条件,没有托纸是保存上的致命因素。
此外,使用群青、绿青等易酸化的颜料,以及接着材料──胶,都会使画心变为黑色或茶褐色。再加上折叠时的损伤,所以,要长期的保存汤卡,是非常不易之事。
第二种的装裱方式,在日本也可看到。使用轴杆装裱,除了可保持画面平坦之外,另外还可卷收装箱,有易于保存的作用。汤卡上的轴杆,主要目的不在于卷收,基本上仍是为了防止画面不平整。因为,一般汤卡的保存,大多是挂在墙壁上,而不是卷收起来。因此,这也是汤卡易于酸化、劣化的原因之一。
天地两部各有一根轴杆是最普通的型式,此外尚有天部有轴杆而地部无轴杆的型式。
第三是画心与装裱连接的方法。在日本,装裱时采用浆糊作接着剂。但是,汤卡的装裱不用接着剂,而是采用线缝的方式。
颜料
其次再来考察颜料,因为汤卡的古代作品很少,故须与壁画所使用的颜料合并检讨。两者采用的颜料,在本质上并无差异。
目前印度是采用化学的颜料。以前没有这项技术,故全赖天然产的颜料。因此颜色非常有限。
从拉达克残余的古壁画中可以看出,使用最多的是青色。这种深青色的颜料,称为‘indigo’。此为植物性染料之一,是自植物叶中抽出的青色色素。在印度、爪哇、中国及日本曾作大量的栽培,为过去盛行的颜料。
此外,孔雀石和群青等矿石也可作成青色的颜料,将这些矿石放入乳钵中研磨为粉末状,即成颜料。这是由于矿石本身行自然酸化,由此会呈现出绀青色。但因其数量很少,价格昂贵,现代已不使用,就是在古代的汤卡中也不多见。
其次是红色颜料,大多是孟加拉系的颜料。这种颜料被用来描绘诸尊的衣服及火炎。
所谓孟加拉,其语源出自印度的‘Bengal’,由此可知,这是指孟加拉沿岸所产的赤土。这种红色颜料是青色的对比色。
然后是在诸尊肌肤上所看到的黄色,这种颜料是铁矿石和长石等风化的黄土所作成的。因其含有铁的成分,故呈现出黄色渐至褐色的种种色彩。
白色,我们认为是由白土作成。日本平安时代后期以前是采用白土,以后则使用胡粉(以贝壳烧制而成的白色颜料)。
以上四色为主要的色彩。都是由天然的土或岩石研制而成的。
在拉达克当地,目前以衮巴为中心,仍在继续绘制新的壁画与汤卡。颜料以化学制造法作成,颜色已有大辐度的增加。
画法
关于古代壁画的画法现已不详。但从林亲桑坡样式的阿尔齐衮巴大日堂、三层堂的壁画加以判断,古代的画法不像后代那样完全遵照仪轨,故缺少统一性,大多是采用三曲法,呈现出比较自由的表现方式。
就时代上来看,林亲桑坡样式之后,是‘后林亲桑坡’样式,这种样式中所含的印度特色已减少许多,所表现的体型不成比例,有显着的稚拙感。或许这是一种土著化的画法。
相反地,从南姆格尔样式以后至今,壁画与汤卡的画法都具有统一性。这大概是《造像量度经》系之造像经典完全普及深入的结果。
在拉达克的列城郊外,有一所手工艺品中心,现今仍在传授汤卡的技法,其所使用的绘画课本,是依照《造像量度经》系资料编辑成的,依照此书绘出图形,再加上传统的配色,即为汤卡。
FROM:【中华佛教网络全书】
佛教器物简述对唐卡的阐释
【唐卡】
唐卡(藏 than-ka)是指裱褙卷轴式的佛画。又译为「汤卡」,是西藏密教特有的佛教美术艺术之一。
「唐卡」的原义是「卷起来」,卷轴画称为「唐卡」即在强调其上卷的形式:因唐卡收存有一定的规则,需由下向上卷成一束,若方向相反,则被视为不敬且亵渎神圣。
唐卡的绘制始於七、八世纪,盛行於十二世纪,相传是源於印度说书人讲故事时悬挂的挂图。其题材主要有画传(如佛传、祖师传、大法师传)、肖像画(如释迦牟尼像、藏王像、历代法王像)、本尊画(如度母像、天王像、金刚像)、史话(有文成公主入藏、达赖五世觐见顺治皇帝等)、民俗画(有百戏、乐舞、祭祀等)、建筑画(如大昭寺全图、修建萨迦寺图)、宗教活动(有跳神、法会、说法等)、器物类(有法器、佛具、乐器等)、动物画等。
修行用的唐卡,其主要作为修行时观想及礼拜之用;亦有庄严用的唐卡,由在家信徒自行绘制,或请画师描绘,然後献给寺院庄严佛堂。也有弘法用的唐卡,即在大市集或寺院的前面,而展现在村人及巡礼者的面前,并由喇嘛或俗人以歌唱或朗读故事教化民众。一般常见的是绘有佛陀的本生传、莲花生大士的传记故事及阿弥陀佛净土等唐卡图像。

㈦ 表现民俗风情的美术作品有哪些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已发现的最早剪纸实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动物花卉团花,学者们则认为可推溯到汉唐妇女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俗,而虽已找到蔡伦以前的东汉纸张实物,严格意义上的剪纸恐不会早于汉朝。早期的剪纸大约跟道家祀神招魂祭灵有关,例如杜甫诗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今日苗族仍有年节剪鬼神之形贴于牛栏或门上的巫术习俗。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形,专业艺人则有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者,称“刻纸”。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而提高产量。 剪纸因材料单薄,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像互相串连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避免大块黑白,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聪明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时竟创造出“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烂漫的风格十分耐人寻味。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不仅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并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纸的表现力。绝大多数剪纸都并不追求严格写实,而是群众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现,例如陕西剪纸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极度夸张而成为牛身上的装饰花纹,既增添了视觉的动感变化,又加强了形式美感。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依照字面上来看就是「某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冠上「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不过姑且不论「民间艺术」的领域有多广,其基本架构「某某艺术」的重点在于「艺术」,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有关于艺术的含意。《辞海》(台湾中华书局)中有如下的定义:「艺术」(Art)一、广义:凡含技巧与思虑之活动及其制作,如机械、工匠、建筑、房屋之类,皆称艺术;义与技术相当。二、狭义:指含美的价值之活动,或其活动之产物;意义与美术(fine art)同。可见艺术是指学问与技术而言,也可谓是「巧艺」或「工艺」。这可从周朝的六种技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周礼》郑氏注国学基本丛书中有关「百工」的记事,得知艺术本来的意义就是指「工艺」,而我们从古书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之定义: 1. 工艺是指生活所必备的知识。 2. 工艺是指人类制作生活用具之事。 3. 工艺是指考虑材料与加工技术以人工的方式制作器物之事。 4. 工艺是指熟练精巧的技术。 由以上所列对于艺术的定义,再冠上「民间」而成「民间艺术」,就不难理解「民间艺术」其实就是「民间工艺」,而有别于「贵族工艺」、「机械工艺」、「产业工艺」、「美术工艺」、「现代工艺」等艺术领域。举凡在民间形成、发展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艺能,例如传统工艺、戏曲、舞蹈、音乐、雕塑、编织、中国结、剪刻、木偶、魔术、杂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属于民间艺术。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中国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证,从商代开始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后来在公元 105 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为现在的剪纸艺术。 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早期风筝主要是用在军事方面的,从晚唐开始逐渐被当成玩具使用,现在中国的风筝一部分还出口日本、朝鲜、欧洲等国家。 春节习俗:舞狮子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舞狮子 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的舞狮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 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时代。 据传,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还使用了象军参战。这支象军由于士兵持着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仅仅拥有短兵器的敌方,连接近它都很困难,宋军的士兵开始吃了大亏。后来,先锋官振武将军宗悫想了个办法。他说,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大概也不会例外。于是,连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许多假狮子,涂上五颜六色,又特别张大了嘴巴。每一个“狮子”由两个战士披架着,隐伏草丛中。他还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井。敌方驱象军来攻,宗悫用弓放出了假狮子,这种“雄狮”一个个翻动着斗大的血口,张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吓得掉头乱窜,宗悫又乘机指挥士兵万弩齐放,受惊的大象顿时没命地向四处奔跑,不少跌到陷井里,人和象俱被活捉。……从此,舞狮首先在军队中流行,然后传到民间。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起毛衣摆双耳……”。可见,在唐代已有类似现代的狮子舞了。 为什么在春节期间人们喜欢舞狮子呢?据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地区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岁将尽,则在佛山郊区出现,到处糟踏庄稼,残害人畜,乡农不胜其苦人们就把竹篦扎成若干头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的颜色,事前布置好,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一齐朝着那头怪兽进发,那怪兽惊恐万状,掉头就跑,尔后,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节打锣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舞狮子,除春节外,在喜庆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狮助兴。民间一般舞狮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以诱引狮子起舞。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在模仿动作上,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等

㈧ 佐恩的风俗画绘画风格与代表作品有哪些

佐恩不但是一个出色的肖像画家,而且在风俗画方面也相当杰出。他创作的风俗画有《黄昏的舞蹈》《牧羊女》《赛船》《午夜》等。尽管他的风俗绘画并没有表现社会的重大事件和揭示出深刻的阶级矛盾,但他那充满热情的作品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患。

㈨ 夏尔丹的风俗画绘画风格与代表作品有哪些

夏尔丹(1699年~1779年)是18世纪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出生于巴黎的一个家具师家庭,一生创作了400多幅作品,主要是风俗画和静物画,也有一些肖像画。他的风俗画主要是描写巴黎小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如《勤劳的母亲》《集市归来》和《饭前祈祷》等。其中《饭前的祈祷》一画尤为著名。它描绘了一个普通市民充满人情味的家庭生活场景,充分展现了市民生活阶层的境遇和品格情操,给人以怡静和亲切的感觉。

《饭前的祈祷》夏尔丹 法国

㈩ 民间美术的色彩特点是什么

民间美术的色彩特点:

1、程序化

民间美术不仅仅是民间世代相传的艺术习俗,还是民间沿袭的一种永恒的信念,在传承中形成了一种具有惯性的民族观念性的心理特征。色彩作为民间美术灵魂与观感的基础形式,担负展现思想、信仰与美感的责任。

色彩承载的思想与信仰在历史发展与演变中,逐步形成了民族艺术特有的模型,固定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标准与情节,并沉淀在民族的心理意识中,这其中最原始的核心观念,是不会被时代变迁或文明盛衰所改变。

即便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民间艺术的宗教与神性淡化,其所具有的民族化的审美标准是不会改变的。这种标准是在悠久的历史生活中由无数民众经过不断的审美探索形成的。

与此同时,这些审美标准也运用其自身的美学认知和艺术经典规范民间后世的艺术追求与探索,不断浸染和启迪着后来的民间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由此形成了永恒美学规律与经典美学特征的色彩使用法则。艺术是一种有规律的哲学,民间艺术也不例外,这很早就被哲学界所认可。

民间美术通过对色彩的不断感悟,在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了色彩真正的赋色诀窍。经验的总结和赋色诀窍的出现使得民间美术的色彩发展在相对恒定中不断提升与进步,也呈现出类型化和程序化的审美特征。这种程序化的赋色法则通用于所有的民间艺术作品。

只有以时空的视角去审视民间美术的色彩,这样才能解析民间美术创新的程序化的赋色法则。才能让程序化的美学特征在无限时空中拥有的持久生命力。

民间美术的色彩赋色法则大多以歌诀、口诀或是顺口溜的形式传承,例如云锦的配色口诀:两晕玉白深浅红,三晕水银配大红;又如无锡泥人的上色歌诀:红得艳,绿要娇,白需净,纯色如纸映心魂等。

2、地域性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具有地域性,但与此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在民俗文化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民间美术色彩的地域文化特征十分显著。不同的地域文化是形成不同的美术色彩审美和喜好的关键因素。

中国国土面积宽广,加之地形丰富,由此导致了各地区的气候、环境、地形以及产物的差异明显,生活在北方与生活在南方的人民的生活习惯与文化差异是巨大的,由此也造成了民间美术色彩存在很大差异,这表现在民间美术色彩具有一定的地域划分。

下面通过不同地域年画的分析,来探视民间美术色彩的地域性。年画是我国民间最流行的美术形式之一,我国不同地域所粘贴的年画,在色彩构成上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例如四川绵竹地区的年画,具有造型简单、色彩填充明度高,用色艳丽,亮度高以及颜色之间的鲜对比鲜明的特点,这样更加能够达到吸引目光的效果,起到凸显过年欢乐明快气氛的作用。

又如兴起于明代的山东杨家埠水版年画,运用古老的手工操作方式制作而成,年画的题材十分丰富,特别是在色彩的运用上,主要以原色来搭配,利用粗放的色彩载体线展现出淳朴的造型风格。

其中经典的杨家埠门神年画,将大红色、黄色和青色作为原色使用,这样的赋色法则,将北方年画以及此地区的年画风格和色彩运用风格展现淋漓尽致。

相对于北方年画的风格,南方年画具有很大的差别,首先是构图比北方饱满,色彩也不像北方那样单一,呈现出多且杂的特点,特别喜欢运用紫红色来展现年的喜气,题材以地方生活和民间故事为主。例如桃花坞的木版年画,主要体现江南水乡的美术色彩运用特点。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同为年画,不同的地区所展现出来的美术色彩是十分多样的,具有浓重的地域特征,简言之,民间美术色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美学特征,这种特征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民间美术色彩的多样化发展。

3、象征性

从色彩学的角度来说,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符号意义,简单说,就是我们通常谈及的冷色系和暖色系带来的感觉。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同样也有象征性,是将色彩看作一种符号,借以表达观念或事物。我国民间的美术色彩不仅只是感知与表现元素,而且还具有观念与象征的作用。

例如西藏地区的藏戏面具,其色彩丰富多样,不同的色彩面具代表着人物不同的社会地位,红色是权力的象征,用于位高权重的角色的面具设计;白色代表善良,多用于老者面具;绿色具有生命特点,被用于母亲的面具设计;蓝色是天空的颜色,所以天神的面具用蓝色。

又如陕西地区的社火脸谱,其色彩的运用同样具有象征意义,还形成了一定的用色口诀: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这一口诀充分展现了脸谱的用色象征性。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具有明显的象征性美学特征,也正因为这一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4、装饰性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带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特征,中国民间美术赋色不仅考虑视觉效果,更注重情感与精神的融入。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虽然不是一种艺术行为,但却表现了中国民间布衣的心愿所向的一种与商业和功利无关的追求。

它是一种纯手工的、依据人民意愿的个性创造,它是一种不与机械复制相同,并且独具个性化的色彩展现。

如大胆的运用大红、大绿等色彩的阳泉面花,这样看似随意和无规则的色彩,却能运用其感性十足的特点,表达出明亮、欢乐的心境,这样的用色略显犀利,搭配的巧妙,使得色彩宛如天成,展现出一种和谐、淳朴的色彩美。

民间美术色彩具有取材随意的特性,自然的物品随手拈来,这样自然的动作形成了质朴的美术作品,运用泥巴、草、花叶等为载体制作出来的美术毫无矫揉造作的意味。材料合理的搭配,使得色彩之美淋漓尽致,这样的随意搭配,也造就了民间美术的粗犷的装饰性美学特征。

这一随意的、自然的创作理念融集了民间的美术智慧,将中国民间美术装饰性美学特征推向了极高的艺术品质。

5、我国有56个民族组成,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很大,所以也产生了不同的民间艺术样式,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有年画,有泥塑,剪纸,服饰等等。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化,题材广泛。并以期热烈,质朴自由的特征显示其魅力。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是赋色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所展现的程序性、地域性、象征性以及装饰性,为中国美术色彩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赋色道路,也是民间美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的基础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