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醉翁亭记在艺术风格上有何特点

《醉翁亭记》中“而”字的妙用
《醉翁亭记》是散文中别出一格特具风采的名篇,也是体现欧阳修散文风格的代表作。历来人们称赞文中多用陈述句,并以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种别致的咏哦句调。我认为除了这个特点之外,还奇妙地用了二十五个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娓娓动听。

文中除“已而”一处作表时间词用外,其余的“而”都作连词用。有的连接状语和谓语,帮助描述动作的情状,如“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有的连接两个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主谓词组,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有的用于连接两个谓语,如“往来而不绝者”,把来往的人多与延续时间长两方面紧连。有的连接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两个谓语,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漫山遍地的野花竞相开放,又闻到鲜花的幽香,后句则使人象在酷暑烈日当空时置身于横柯上蔽的浓荫之中,顿觉凉爽。有的“而”是连接两个句子的,如“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把酿泉的潺潺水声和水从两峰间飞泻直下的气势由“而”紧连,则水之声势并现。反之,若不用“而”,就会使人觉得潺潺水声与水之气势互不相关似的,影响了表达的准确和描述的效果。

文中绝大部分“而”用于顺接,少部分用于逆连。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三个加黑的“而”是用于逆连的,把禽鸟之乐、宾客之乐、太守之乐这三种乐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了。

文中用二十四个连词“而”,用法随内容之异而多变,作为连词“而”的几种用法基本上有了。

《醉翁亭记》里有许多是骈偶句,“而”字则使这些句子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结构节奏也随之产生变化,不显得呆板。文中第三、四小节是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不同的景色和人们游山之乐的,共分六层(“朝而往,……而乐亦无穷也”,作为过渡句,不列入层次内。)除第一层和第六层用“……者,……也”句式作结束句外,中间四层都用“……而……者,……也”句式作结束句。每一层最后一句的句式基本一致,但句子长短参差不一,结束句中都用了“而”字,显得整齐中有错落,节奏略有变化。

第四小节中有一处似乎可能用“而”却用了“为”。原句为“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为酒冽。”加黑的“为”若作动词解,则“酿泉为酒”与“临溪而渔”就对不起来了。其实这个“为”该作“而”字解。《古书虚词集释》:“‘为’犹‘而’也”。这两句中的“为”“而”为互文。这样,就与“临溪而渔”对得很工整了。此处“为”作“而”解,则全文实际用了二十六个“而”字。

《醉翁亭记》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这与25个“而”字的运用也是分不开的。“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如“朝而往,暮而归”,若去掉“而”,成“朝往,暮归”,就显得紧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归之感,插入两个“而”字,就把游玩者欣赏山水之乐的从容之态、欢乐之情、悠雅之兴全表现出来了。文中不少句子由于用了“而”字,语气轻重分明,诵读时极富抑扬顿挫之致。如“临溪而渔”句,重音在谓语“渔”上,读重些,长些,作为状语的“临溪”则读轻些,短些。若不用“而”,成“临溪渔”,不仅别扭滞涩,而且语气轻重不分明。“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读来真使人感到有内在的类似诗歌的那种韵律美。

㈡ 醉翁亭内建筑风格有什么特色

醉翁亭内建筑风格有其特色,采用粉墙、漏窗、洞门、曲流、细木柱、鹅颈椅、小青瓦屋等江南园林和民居的处理手法,雅致潇洒,别具一格。

㈢ 醉翁亭的建筑结构有什么特点及作用

醉翁亭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这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只用几根柱子撑起整个建筑,使其形成一种“亭亭玉立”的形象。

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还有很好的实际功用,可以使亭子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各种功能要求。比如通风,使其成为歇脚乘凉的好场地;还可以借景,坐在亭下,亭子周边的山林风光尽入眼中。

㈣ 欧阳修<<醉翁亭记>>的艺术特色那些

匠心独运的结构

一、 用一个“乐”字贯穿全文,犹如金线串珠

《醉翁亭记》虽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喧鸟鸣于纸上,看似散,实则散而不乱,散中有神。文章围绕一个“乐”字着墨,“乐”是体现全文内在的文眼,是全文的中心线索,是作者手中的一条金线。

文章先从醉翁饮宴引出一个“乐”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于酒也”。饮酒微醉已含一点“乐”意,而作者又巧妙地将赏山水的乐趣寄寓其中。“乐”的内容用一种“乐”的形式来表现。醉翁心目中的山水之乐,隐含两层涵义:一是从秀丽的自然景色中引发的乐,一是从太守与滁州人共享这一美景而产生的乐趣。两种乐趣在太守的情怀中融为一体。

接着在第二段,作者将“山水之乐”具体化,以绚丽的笔触描绘琅琊山早晚和四时景物的不同程度,意在强调这里的山水是值得玩赏游乐的。段末从朝暮、四时的角度来小结一日之景和四时之景,并以“乐以无穷”作主观感受的总概括,这一无穷之“乐”,呼应首段的“山水之乐”,并引出下段对“人之乐”的记叙。

第三段分四个层次先后描绘了“滁人游山图”、“太守筵席图”、“宾客欢饮图”和“太守醉酒图”。一个“游”字,一个“宴”字,一个“欢”字和一个“醉”字,就是“乐以无穷也”的具体生动的体现。

最后一段将太守之乐、宾客之乐和游禽之乐结合起来写,“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先以禽鸟之乐来衬托众人之乐,再以众人之乐来衬托太守之乐:鸟乐不如人乐,人乐不如太守乐,逐层递进,归于一点,突出太守之乐不同寻常,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一个“乐”字概括了作者的主观感受,整篇文章没有一层不含乐意,没有一段不为突出主题而写乐意。一个“乐”字将全文的各个段落、各个层次的文字贯穿起来,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

二、逐层缩小记叙范围,突出中心景物和人物

《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借用此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点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和五光十色的琅琊风貌,可谓苦心经营。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作者下了一番心思。不径直言之,先从勾勒醉翁亭所处的大环境着笔,采用“剥笋法”逐层缩小叙述范围,由“环滁皆山也”缩小到“西南诸峰”,由“西南诸峰”缩小到“深秀琅琊山”,再由“深秀琅琊山”缩小到“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又由酿泉缩小到“翼然临于泉上”的一个亭。作者所敷设的这五个层次,不是用墨均衡、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前一层环境包含后一层或几层环境,层层相衔,每一层的环境描写都抓住了各自的景色特征,而这种景色又是一层胜过一层的,暗示醉翁亭座落在滁州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作者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逐层脱卸,逐步收缩,突出全文的中心景物醉翁亭,点出太守醉心山水,与民同乐的主要场所。作者也同样用逐步缩小记叙范围的手法,使文章的中心人物在篇中占据突出的位置。作者先总写滁人畅游琅琊山的热闹景象,然后将范围缩小到太守的酒席上来,接着专写酒席上宾客的欢饮,最后才把全部笔墨集中到太守一个人身上,“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饮少辄醉”,推出太守在欢悦的人群中颓然而醉的特写镜头。这样,太守之乐就在如此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倒颠峰,更能突出作品主人翁特有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众人的欢乐就是我太守感受的欢乐,我太守感受的欢乐已经融化到众人的欢乐之中。

三、 呼应有方,层层相因

前面设伏,后面显豁,是本文结构的又一特色。文章一开头就写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而太守名谁呢?却不表述,这里蛰设伏笔,犹如悬念,引人就读。直到文末,“太守”已出现九次,方才显出端倪:“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就收到首尾呼应的效果。还有“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了“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已高,又放情于山水,太守之醉就有了着落。处处注意照应的同时,本文的句与句、层次与层次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日出”两句和“野花”四句内含因果:由“日出”归结出“林霏开”,由“云归”归结出“岩穴瞑”,由“野芳发”归结出“幽香”,由“佳木秀”归结出“繁阴”,由“风高”归结出“霜洁”,由“水落”归结出“石出”。

总之,前半句是因,后半句是果。“日出”两句用“晦明”和“朝暮”作结,“野花”四句用“山间之四时也”作结。“而乐亦无穷也”则从感情色彩上对全段做了总结。琅琊山的早晚,四时之景已成为“乐亦无穷也”的依据。再看,“夕阳在山”是人影散乱的原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是结果;“树林阴翳”是“鸣声上下”的原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是结果。可见,无论从谋篇布局的大处看还是从层层交错的小处看,《醉翁亭记》的结构都显得严谨周密、上下贯通、浑然天成。

㈤ 醉翁亭的建筑风格是什么

此外醉翁亭的梁来架等处还有绘制的源彩画。亭下木质阴影部分,用绿色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这种色调在夏天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醉翁亭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这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只用几根柱子撑起整个建筑,使其形成一种“亭亭玉立”的形象。

㈥ 醉翁亭记 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不过四百多字,却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和情境。如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及四时景物变化,都言简意深,片语传神。语句凝练,语意精警含蓄,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像“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多为后人沿用。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欧阳修论文,主张“言简而意深”(《论尹师鲁墓志铭》),他特别推崇他的老友梅尧臣论诗的一句话,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见《六一诗话》),而这篇游记,可以说完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观点。
此乃较为标准的答案,如果是做题目的话请自行简化。

㈦ 醉翁亭有什么特色

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西南琅琊山麓,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

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具有江南园林特色。

㈧ 醉翁亭记的语言特色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 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再如“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

《醉翁亭记》还留下了推敲文句的文苑佳话,为人们所传诵。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写道:“欧公(按:指欧阳修)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语类大全》卷一百三十九)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几乎都用“也”收束句尾,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

单句成对的有“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

双句成对的,有“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这样,读来顿觉舌端润畅;听来,倍感声声清朗,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回环美。

欧阳修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艰涩的流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醉翁亭记》就是他的文学主张的最好的艺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