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住宅风格
1. 中国北方建筑风格,传统的 现代的都要,尤其是现代的
北方传统建筑一般比较厚重、色调没有南方的明快,古建筑相对出檐较南方小。
2. 中国古代北方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是独立的机构体系,其最大的特点有四:
1、以木结构体系为主。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紧缺;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
等。不过,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少量砖石建筑和金属建筑,如《史记索隐》中称:“石室金匮,皆为国家藏书之处。”;如《水经注》中有多处记载,《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盖太公所居也”。
砖石结构多用于塔式建筑。金属建筑以铜为主,著名的铜建筑实例有北京颐和园宝云阁、湖北武当山金殿和昆明太和宫金殿。
2、中国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三、五、七、九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十一开间,是现
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立面上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分为: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又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3、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结构中的关键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4、特异的外部轮廓:多层台基,色彩鲜艳的曲线坡面屋顶,院落式的建筑群,展现广阔空。两千多年前汉墓砖画上已经有院落建筑的表现,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筑群——紫禁城,也采用的复杂的围合形式。
5、在建筑思想上,中国古建筑体现了明确的礼制思想,注重等级体现: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都有严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筑形态,但是也同时限制了建筑的发展。
同时,天人合一思想同样体现在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互相协调与融合。注重建筑,城市选址;建造时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园林体现尤其明显,强调风水。
6、古代建筑,雕梁画栋,墻壁亦往往作图画。战国时期画事颇盛;汉时宫室,亦多有画人物故事,善恶毕背,以昭鉴戒;后世所画则多山水。
7、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建筑著作,其中城市著作有《考工记》,建筑条例著作有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清代《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园林著作有《园冶》。著名的匠人有隋朝的宇文恺、宋朝李诫、明朝蒯祥、清朝样式雷。
(2)北方住宅风格扩展阅读:
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
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
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庭院式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
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
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
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3. 新石器时代北方建筑特点地区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种类繁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依据不同类型的建筑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宫殿、坛庙、住宅、园林、城及城市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宗教建筑、陵墓、桥梁。
1、宫殿。宫殿是皇帝居住并进行统治的地方,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国家政权和家族皇权的象征。为了突出皇帝权威的至高无上,历朝历代的宫殿建筑虽风格各异,却都显示出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特质。除了象征皇帝威仪和国家政权的宫殿,历朝还建有离宫苑囿,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种调剂和补充,如唐代的华清宫,清代的圆明园。目前中国发现或保存下来的宫殿建筑或遗址,年代较早的有三代时的二里头宫殿建筑基址,晚近的有明清时期的紫禁城。
2、坛庙。坛,指皇帝祭祀天地、日月、五岳、四渎、社稷、先农的祭坛;庙,指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坛类建筑的共同特征,在于其均形体规整,色调简单庄重,周以壝墙,环以柏树,以造成远隔尘嚣的环境。南京紫金山六朝祭坛,是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坛类建筑。太庙是历朝最重要的礼制建筑,是皇帝的家庙,其目的在于表现家族皇权继承的合法性。按照《考工记》的记载,“左祖右社”,太庙的位置应在宫殿建筑群的东侧。庶民百姓不准立庙祭祀先人,但是一些远离京城的强宗豪族则往往修建规模很大的宗祠来祭祀其共祖。
3、住宅。中国的住宅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其中以汉族院落式布局的住宅分布最广。这种院落式布局的住宅以院为基本单位,其特点是,以内向的房屋围成封闭的院落,仅大门对外,既满足古人对安静的居住环境的需求,又符合传统的礼法制度。住宅中的院落兼有通道和室外活动中心的作用。由于气候的差异,院落式住宅在北方和南方表现出各自的地域特性。北方住宅庭院宽阔,如北京的四合院,房屋之间多隔有一定距离,庭院呈横长方形,以便于冬季多吸纳阳光;而南方的住宅重在防晒通风,正房和厢房密接,屋顶相连,如井口般聚于庭院之上,俗称“四水归堂”,厅则多为敞厅,与被称为“天井”的庭院连为一体,只有居室设门窗。
除了院落式住宅,河南、陕西一带的窑洞式住宅,闽东北的横长联排住宅,闽粤交界一带的客家土楼,都各具特色。一些少数民族的住宅,如傣族的干阑竹楼,藏族的石砌碉楼等,都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产生的极富特色的民居建筑。
4、园林。造园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汉代出现了离宫苑囿和私家园林,经过南北朝、隋、唐的发展,宋以后的园林建筑日趋精巧,至明、清达到高峰。园林建筑可分为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两大类,其中皇家苑囿多分布于北方,面积广阔,壮丽辉煌;被誉为“城市山林”的私家园林则盛行于江南,淡雅幽邃、逸趣横生,与北方皇家园林风格迥异。
5、城及城市公共建筑。
城是中国古代的防御性设施。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夯土城和石城,其中夯土筑城成为中原地区的筑城传统而一直延续下来,石城则是三北地区筑城传统的体现。城外一般掘有城壕,掘出的土方可以用于夯筑城墙。南北朝时,出现了用砖包砌夯土城墙的做法,唐、宋、元时只有宫城包砖,直到明代才开始在都城和重要的州县城包砌砖墙。城墙上向外一面建垛口,以掩蔽守城人并提供射箭孔,向内一面建防护性女墙。城上每隔30~50米还建有马面,用以防御敌人的进攻。同样具有防御作用的还有包在城门外的半圆形小城——瓮城,其前身是汉以后边城城门外的壅门和护门墙。城门洞在北宋以前为木构架,南宋后随着火药用于战争而改为砖砌券洞。
古代城市的公共建筑主要是用以报时的鼓楼、钟楼。鼓楼的出现早于钟楼。从元代起,鼓楼、钟楼建在都城北部的皇城之北,明代继承此制,将二者建在城市中轴线北端,成为城市的中心建筑,对于点缀街景和塑造城市的立体轮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商业建筑。
在里坊制布局的城市之中,商业集中在市内,市周围有墙,墙上开市门,如隋大兴唐长安城之东市(都会市)、西市(利人市)。市由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其开放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北宋以后,长巷制布局的城市兴起,原先人为的限制被打破,商店可以沿街而设,从而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商业街集中处便成为商业中心。
7、宗教建筑。
(1)佛寺。
佛寺是中国古代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宗教建筑。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其佛像、佛寺由梵相、西域式逐渐变为汉相、汉式。其中,曾经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布局在初唐演变为以佛殿为中心、佛塔分左右建在佛殿前的布局;唐中期左右,主庭院中只剩下佛殿,主院落外的东西侧分建塔院;中唐以后,佛寺采用了四合院的形式,成为沿用至清的通式。就风格而言,塔由梵式变为中国传统楼阁式,殿则建成中国式的殿堂;佛和菩萨的外表也开始逐渐具备汉式特征。
院落式布局的佛寺建筑,分为宗教活动及生活用房两部分。坐落于中轴线上的主院落是宗教活动的中心,僧众的生活用房则集中在寺院的后半部分。
(2)道观。道教是中国的土生宗教,唐、宋时期大盛,其建筑称观或宫,也为院落式布局。因历代帝王对佛道二教基本并行不废,故而道观的规模和布置与佛寺之间颇有相似之处。道教的打醮仪式需要露天活动,因此殿前多建有大的月台。
(3)清真寺?伊斯兰教礼拜寺。伊斯兰教唐代传入中国,其活动场所称为清真寺。现存的南方建于宋元的清真寺和新疆建于明清的清真寺都保持了较多的中亚和阿拉伯风格。内地的清真寺在明代以后,则多采取中国传统的木构架殿宇和院落式布局,但是寺内的一些建筑、陈设和装饰则具有阿拉伯的建筑风格。
8、陵墓。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当中比较特殊的一类,除了为死者营造葬身之处这一基本用途,更进一步来看,则是为了纪念死者乃至体现死者的威仪,这与陵墓建筑的使用者多为皇室成员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的多数帝陵在平面布局上,以建筑群组在平面上和创造空间环境为特点,将陵山置于陵园的最后,其前建陵门,陵门前辟神道,神道两侧设华表、石兽、石人和碑碣,最前端设献殿。同时,陵园内遍植松柏,增添了整个陵园肃穆庄重的气氛。
一些古代的陵墓前建有一种威仪性的建筑——墓阙,其使用者除了帝王也有官吏。汉代的一些墓阙保留至今,如高颐阙、冯焕阙等。帝陵前的阙建在陵园门两侧,以标示陵之入口。三出阙体现了阙的最高规格。
9、桥梁。
中国古代的桥梁具有多种类型,从结构上划分,有梁桥、拱桥、悬臂桥、索桥、浮桥等。现已发现的年代较早的桥梁有秦至唐代的渭桥遗址;隋代工匠李春设计的敞肩型石拱桥——赵州桥,则体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造桥技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木构叠梁拱桥,构架组织有序,本身就具备了艺术之美。还有一些桥梁虽然建造于施工条件极其危险的环境中,但却体现出了设计者的智慧,如清代大渡河之上长达104米的泸定铁索桥。
4. 南、北方建筑风格有那些明显的区别
1不同之处
1. 1建筑墙体厚度不同
北方气候干燥, 冬季漫长多雪。因此, 保温性能良好, 又要空气流通、清新, 是北方图书馆建筑物最重要的问题。在北方图书馆的建筑中要加大建筑物屋顶保温层和外墙体的厚度, 以增强隔热防寒效能。所以北方图书馆建筑外墙一般要有两砖厚( 480mm ) , 严寒地带还要达到两砖半厚(600mm) , 而且墙缝一定要勾抹严实, 以有效抵御寒风的侵袭。南方气候温暖湿润, 降水量多, 越往南, 冬季越短, 温差越小。因此, 南方图书馆在建筑保温上一般不作特殊要求, 建筑物的外墙有一砖厚(240mm) 即可, 重点考虑通风防潮, 采光性能好, 空气流通, 防止夏季高温的侵袭。
1. 2底层墙体与地面连接地带的不同
凡是建筑物都要考虑基脚的牢固性, 因此, 建筑物底层墙体与地面连接地带都有水泥作成的散水护坡。因受所在地地温的影响, 这种护坡在南北方有明显的不同。北方图书馆设计和施工时, 墙体和进楼台阶一定要有深度, 而且夯实水泥护坡, 并采用新型的弹性防水材料, 防止夏季雨水渗进护坡内, 冬季冻胀, 使墙体出现裂缝, 楼门变形, 损伤楼房质量。南方图书馆的这一类护坡, 在设计和施工时, 虽然也有一定的深度, 并且采用防水材料, 防止雨水渗透, 但它不为防冻, 主要是起到保护建筑物墙基的作用。
1. 3门窗的设置不同
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 夏季凉爽而短暂。因此, 北方的建筑物通常设双层窗户。冬季来临, 气温降低, 无论是公共建筑物还是居民住宅, 这时都要封窗; 进入春季, 气温渐高, 就要开窗。这种一为保暖、二为通风的事情是南方地区的人们所不必操劳的, 而在北方则不能不做。所以北方图书馆在设计上, 窗户的大小、数量也是建筑设计师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因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有限, 窗户面积大、数量多, 每年封窗、开启窗子就要花费不少劳动。
一般来说, 北方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上只要符合一般自然采光要求, 注重实用即可, 不必单纯追求建筑造型美观而设计大型带状窗。
南方的气候跟北方不一样, 因此, 在建筑上就有明显的差别。南方建筑物设单层窗户, 图书馆的建筑除了讲究实用外, 还要讲究美观大方, 在窗户的设计上往往是从采光和美观出发, 因此, 南方图书馆建筑的窗户多为大面积的带状窗。
受气温的影响, 北方建筑的门也跟南方不一样。北方图书馆的大门是进馆的主入口, 必须设置内外两层门且左右错向开启, 以阻挡冬季寒冷气
流的直入。南方图书馆的大门主要从方便读者出进和美观、明亮出发, 大门的设计无需双层, 以高大、气派、带状型门居多, 进入大门, 有一种开阔、明亮之感。
1. 4共享空间要求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图书馆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 新建图书馆数量迅猛增加, 馆舍规模不断扩大, 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特别是近年来, 建造的图书馆都有面积不等的入口大厅, 有的仅供读者交通疏散之用, 有的兼有多种功能。这种大厅在北方就不宜过大, 应当适中。因为北方冬季取暖期间,要尽量使大厅空间内暖气热力能均匀到达大厅的各个角落, 如果热力不够, 不仅耗费了能源, 而且使读者受冻。但在南方, 只要建筑面积允许, 这种大厅可高可大, 可以在大厅里饰以壁画, 布置些盆景、花木和建筑小品, 再加以休闲坐椅, 使读者在这种高雅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1. 5建筑设计不同
受气温的影响, 北方土质坚硬、干燥, 比较适合于设计地下建筑。在北方, 这种地下建筑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如哈尔滨的地下人防工程和地下商业建筑, 其设施质量之良好在全国同类建筑中, 堪称楷模。所以, 北方建造大型图书馆应利用好北方有利条件, 设计地下层或局部地下层。这种地下层可用做设备用房, 也可用于保存库本和读者不常用之书籍。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 土质水分含量高, 不宜设计地下室。相反, 南方潮湿的气候, 影响到建筑物底楼也很潮湿。近年来, 南方新建的大型图书馆设计宽大台阶由庭院直通二楼, 一楼用于设备用房或辟为停车库, 这样设计增强了图书馆建筑的气派, 也避免了图书馆文化用品、设备受潮。但在北方就不适宜这种高大台阶作为主入口通道, 因为北方冬季多雪, 冰冻时间长,读者在积雪的台阶上行走, 很不安全, 以致影响读者入馆率。但如果不作为主入口, 那就是一种浪费, 因此北方图书馆应根据建筑整体和环境的需要,以设置阶梯通向一层入口为好。
5. 南方北方各有什么建筑风格
南方建筑的特点:江南的一些小镇,大都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一水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一般的民居都是从门口进去,便是一个天井,旁边有一个石水槽,那是洗衣服和洗菜的地方,往前便是一个厨房,很大,连餐厅都包括在内了,向左一转,便是一个木楼梯,走上楼去,那里有几间卧室。从楼上可以俯视楼下的天井,由青石板铺就,那里在夏天时可谓是花团锦簇,到冬天则是小孩子打雪仗的好地方。当然,这只是一个模式,各家会根据自家的特点来把设计房屋。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
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形似马头,南方建筑多粉墙黛瓦,颜色淡雅。
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水从门前屋后流过,水也是一种景致。有钱人家喜欢住房连着花园,这就是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很大的地盘,却能营造出仙境。其中无非是游廊,漏窗,却能营造出对景,借境等名堂。
北方建筑的特点:北方民居主要以四合院为主,布局基本是院落庭院式布局。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基本上分为大门、影壁、垂花门、大院、正房(坐北朝南)、后罩房,正房的东西两侧是厢房,正房和厢房有耳房,在刚进大门的第一进院落有倒座房(坐南朝北),这是北京标准三进院四合院的大体布局,北方民居基本上都是四合院建筑,只不过因为地理位置不同,在不同的地方所表现的也有不同。
我是南方人,南方的建筑对方位要求不高,我们宿舍有个北方人他对方位比较敏感。以为北方的房子很多都是正南正北,所以北方人比南方人的方位感更强!
6. 北方民居有哪些
中国北方民居的代表
山西民居是北方民居的代表,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平遥和祁县两地。平遥古城相当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风貌,素有“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罕见。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中保存有400多处近代民居,典型地体现着我国近代北方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北方民居的样式
1.窑洞式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窑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五种。
2.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北京四合院图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7. 中国古代建筑南方风格和北方风格有什么不同
1、北方: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但尺度合宜;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装修比较简单。总的风格是开朗大度。
2、江南风格: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河网地区。组群比较密集,庭院比较狭窄。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很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一般住宅、店铺)自由灵活。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总的风格是秀丽灵巧。
3、岭南风格: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岳丘陵地区。建筑平面比较规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多有封火山墙,屋顶坡度陡峻,翼角起翘更大。城镇村落中建筑密集,封闭性很强、雕刻、彩绘富丽繁复,手法精细。总的风格是轻盈细腻。
8. 北方地区传统民居的特点是__。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回房屋和院落,坐北答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8)北方住宅风格扩展阅读:
四合院是历史产物,其中,既有人文精神,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人文精神则与我国古代的井田制有关。熟悉中国古代历史的人知道,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通俗地说,是将一块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田地划为九个等份,每份一百亩。
中间是领主的田地,用当时的表述是公田,其余的八份分给八户农民,每份也是一百亩。农民在种田的时候,先种公田,之后才能耕种自己的土地。
9. 北方民居的特点是什么和南方有什么不同
一、北方民居的特点
1、典型的地北合院布局:济南地处华北,民居采用的是北方系的四合院布局形制,由于居住的多为平民百姓,多以一进院的简单形制布局为主。济南的传统民居因受阳宅堪舆思想的影响,平面组织变化极少。但少数民居因地形或建造时间的延续会产生丰富的演变。
2、前店后宅的临街住宅类型:芙蓉街是这一类型的典型示例。芙蓉街一带的建筑多是百年上下两层门面店铺的老屋古宅,上层主人或存东西,下层高大宽敞,用于经商,是典型的前店后宅性质的民居。这种居住建筑前垒砖屋搭小棚,店铺用牛角状的弯拱挑檐出厦,省却了店面的廊柱,不妨碍狭窄道路的交通。
3、民居色彩:色彩上,济南的四合院不同于北京四合院色彩的艳丽明快,济南民居由于多采用灰砖,小青瓦等本土材料,故整体色彩上偏于灰色,有多用白色线条勾勒线角,窗框则采用暗红色,配以青色的瓦,整体上色彩较为素淡、平和,突出了民居安详,宁和的特点,富有生活气息。
4、雕刻:济南民居的雕刻主要有砖、石、木雕三部分,其中石雕手法多样内容也最为丰富。济南民居砖石木雕常用的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线刻等,在济南民居中往往是多种雕刻手法一起运用,艺术效果十分丰富。
二、南北方民居的差异
1、、房屋建筑的朝向主要受光热条件的影响,由于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南方小,故为了充分利用光热条件,正南正北的方位观较强;
2、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由于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墙厚以利于御寒;而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墙薄以利于夏季通风透气;
3、屋顶坡度的大小主要受排水要求差异的影响,我国南方较北方雨水充沛,因而为了更好地排水,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