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雷峰塔每层的所展示的是什么

峰新塔建在遗址之上,保留了旧塔被烧毁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这座塔兼具遗址文物保护罩的功能,新塔通高71.679米,由台基(起到保护罩的作用)、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塔身高49.17米,塔刹高18.25米[1],地平线以下的台基为9.8米。由上至下分别为:塔刹、天宫、五层、四层、三层、二层、暗层、底层、台基二层、台基底层。
塔身的设计沿袭了雷峰塔被烧毁前的平面八角形楼阁式制型,外观是一座八面、五层楼阁式塔,保留了宋塔的惯有风格。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韵。同时二至五层还有外挑平座可供观景。用于装饰的塔刹高16.1米,塔顶采用贴金工艺。它的外形具有唐宋时期江南古建筑的典型风格,远处望去,金碧辉煌。专门为保护遗址而建的保护罩呈八角形,建筑面积3133平方米,外饰汉白玉栏杆。保护罩分上下两层,将雷峰塔遗址完整地保护起来。
雷峰新塔建成后,已经消失了七十余年的雷峰夕照又将重现。全塔上、下、内、外装饰富丽典雅,陈设精美独到,功能完善齐备,以崭新的风貌和丰厚的内涵在西湖名胜古迹中大放异彩。游人登上雷峰新塔,站在五层的外观平座上,西湖山水美景和杭州城市繁华尽在游人的远望近看之中。作为西湖南线的制高点,极目四眺,碧波荡漾的西湖、秀美端庄的汪庄、初见轮廓的南线新景点、绿意葱笼的湖心三岛一览无余。而站在西湖东岸的湖滨路远眺,雷峰塔敦厚典雅,保俶塔纤细俊俏,两座塔一南一北,隔湖相望,西湖山色又回到了往日的和谐与美丽。
打开一道沉沉的古式门,可以走进新塔底层,这里,就是古塔遗址。而在台基二层,可以看到遗址的模样。整个遗址区被玻璃包围着,游人可以在外观看,以防氧化和人为破坏。而今天,遗址那一块块的塔砖,还被仔细地包裹着。
新塔暗层全无门窗,神话传说《白蛇传》将被分成六大块立体场景展陈其中,此外还设有“捐赠建塔纪念墙”。新塔二、三、四层将分别展示铜版线刻壁画“吴越造塔图”、雷峰塔历代诗文佳作、彩绘壁画当今“西湖十景”。新塔穹顶内壁辟有2002个塔龛,每个龛内安放着一个小金涂塔,穹顶和梁上均为铜质金或贴金。穹顶设有天宫,藏雷峰塔重修记、新塔模型等,以求传诸后世。
雷峰新塔是一座体现很强现代工艺的塔。塔中心的部位,是两座透明的电梯,周围是不锈钢扶梯。雷峰新塔也是古今中外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铜塔,仅这一项花费就需2000万元,栏杆、装饰瓦、脊、柱等都采用铜制。值得一提是铜瓦,虽为铜制,却呈青铜色,与陶瓦非常相像。而且,这些铜瓦,还通过螺丝相互吃紧,不会像陶瓦或琉璃瓦那样易脱落。

2. 雷峰塔,六和塔,保俶塔,虎丘塔,比萨斜塔分别是什么结构的塔

六和塔--- 砖木结构;
保俶塔--- 北宋初建塔时为砖木结构,后毁;宋咸平元年重建,改为砖砌实心塔;千百年多次重建,现为1933年按原样重建,塔身仍用砖砌筑。
虎丘塔--- 虎丘塔即云岩寺塔,其为砖塔;塔八角七级仿木塔楼阁样式。
雷峰塔 --- 初建时为砖石内心,外建木构楼廊;1555年塔被焚时塔檐等木结构件被毁,仅剩砖结构的赭黄色塔身。1924年9月25日下午塔身突然倒塌。雷峰新塔是一座体现很强现代工艺的塔,内部承重结构采用现代钢桁结构,两层(含地下一层)呈平面八角形,外饰汉白玉石栏杆。
比萨斜塔---- 建造开始于1173年8月,1372年完工; 罗马式建筑风格,外墙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

3. 西湖的雷峰塔简介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文献及民间亦名黄妃塔、王妃塔、黄皮塔,原为五代吴越王钱俶所建供养舍利的佛塔(功德塔),位于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南岸净慈寺前雷峰之上,与北岸宝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对峙、遥相呼应。原塔于1924年坍塌,仅存遗址,2002年在原址重建新塔。

夕阳西下时余晖映照雷峰塔形成著名的雷峰夕照景观,为西湖十景之一。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法海和尚骗许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许仙,被法海镇在雷峰塔下。后小青苦练法力,终于打败了法海,雷峰塔倒塌,白素贞获救。

旧雷峰塔已于1924年倒塌,后重建,新建的雷峰塔为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重要景区之一。

(3)保俶塔风格扩展阅读:

2000年至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雷峰塔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已探明的遗址主要有塔基、地宫、残存的塔身及部分外围建筑(僧房、道路等)。塔基与塔身均为等边八角形,塔基为外缘包砖砌石的生土台基,利用自然山岗平整改造而成,以最外侧计算每边长17米,对径41米,高出地面1.2-2.5米。

塔身基座为石砌须弥座,因地势西高东低,故东侧采用双层须弥座,西侧采用单层须弥座,东侧须弥座上雕刻有象征佛教“九山八海”的须弥山、海涛,西侧须弥座上雕刻有仰覆莲。塔基外缘与塔身基座之间为副阶,从塔基外缘出土的24块石灰岩方形柱顶石判断,原副阶每面均为四柱三开间,明间与次间面阔均约5米,进深约5.8米。

塔身仅存最底层,残高平均3-5米,为套筒式回廊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外套筒、回廊、内套筒和塔心室,与苏州云岩寺塔、杭州六和塔相仿,为吴越国后期典型的佛塔形制,其外套筒外壁边长10米,对径25米,为现存五代佛塔中体量最大的一座。

4. 吴越风格的庭院里有什么

吴越建筑特色及风格在于展现建筑群与水面结合时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而此时一个个的建筑单体似乎就不那么的重要了。 吴越是水路交织的水边小镇,水镇环境特色鲜明。
五代吴越归地北宋后,宋太宗便将杭州梵天寺(五代吴越时名“南塔寺”)所藏释迦舍利迎到京都开封,并下令征集天下建塔名匠,特别是浙江的造塔名师,以便在开封新造高塔一座安放释迦舍利。当时浙江的高层建筑技术在全中国非常有名,甚至在10世纪的世界上也是一流水平,所以宋太宗就命杭州人喻皓担任造塔的设计工作。
喻皓设计的这座名为“开宝寺塔”的宝塔建成后,巨丽精巧,金碧辉煌,高达“三百六十尺”,(注1)然而却微向西北倾斜,人们惊叹之余也颇感奇怪,喻皓解释说:开封地处平川,常刮西北风,百年之后,塔就会被风吹正了。(注2)喻皓设计高层建筑如此匠心独运,时人称誉他为“造塔鲁班”。他还总结了自己长期设计、施工的实际经验,撰写了《木经》三卷,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木工手册。
“造塔鲁班”出在浙江并非偶然。吴越历代国王都尊崇佛教,不断地在两浙地区(特别是杭州)兴造寺院高塔,于是就出现了一批高层建筑技师,喻皓不过是其中著名的一个。
五代吴越所建众多的高塔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高度惊人。杭州六和塔吴越国初建时有九级,据《西湖游览志》记载“高达五十余丈”。五代尺较今为短,约31厘米,“五十余丈”便相当于150多米。而现存的六和塔经南宋重修,只有七级了,高仅50余米。中国古代文人的数字记载往往有些任意甚至夸张的意味,“高达五十余丈”云云未必可以作确凿的精确的理解,但是吴越国初建时的九级六和塔应该有 70米左右的高度。有趣的是保俶塔五代吴越初建时也有九级,而后来在重修中变成了七级。雷峰塔建造时吴越王钱俶本打算造十三级百丈高,后只因财力不足才七级而罢.由此可见当时的建筑技术已经是可以造十三级了。五代时杭州城南北各有一座木塔,相对而立,称为北塔、南塔,都是九层八面,高三十七丈。若以五代尺折算,上述诸塔,以现代标准来衡量,也是超高层建筑了。
第二是快速、牢固。北宋建开封开宝寺塔用了8年时间,南宋重建六和塔化时11年,而五代吴越仅以两浙之力,公元964年重建南塔(即梵天寺塔),970年建六和塔,975年造雷峰塔,费时都不长,而且是在11年之间完成三塔大工程。技术和速度,不能不令人惊奇!
更令人赞叹的是这些宝塔,不是豆腐渣,而是非常牢固,是能够矗立千百年的高层建筑!
第三是塔与山水融为一体,遂成名胜。如五代吴越时期在莫干山主峰塔山(713米)上造塔,在温州江心屿造塔(西塔),等等。杭州南、北高峰上,五代时也都建有高塔,形成双峰高塔入云的奇景。北高峰唐代天宝年间初建之塔早毁,吴越王钱鏐加以重建,至明代犹存(注3)。南高峰塔则初建于五代后晋时期,登南高峰之路羊肠险峻难行,千年之前的浙江人竟能造高塔于其上,令人惊叹。南高峰塔中四望,东南西北之景都非常妙,古籍记载说:东瞰平芜,烟消日出,尽湖山之景;南俯大江,波涛洄洑,舟楫隐见杳霭间;西接岩窦,北瞩陵阜,这景是何等让人向往。南高峰塔,元末毁坏,但到清初砖石的内塔犹存三级,民国初塔基还有6米左右。
苏州、上海五代时也属吴越国。上海南翔至今存有五代吴越所建的双塔,初建时高也七十米左右。苏州的虎丘塔也是五代吴越所建,已屹立了1027年,从南宋到清代七遭火灾,竟依然屹立不倒。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作为苏杭标志的虎丘塔、保俶塔都建于五代吴越,正是当时两浙地区高层建筑技术高超的最有力的例证。
注:
(1)《咸淳临安志》卷八十九。
(2)《归田录》卷一。欧阳修记载此事时,将“喻皓”写为“预浩”。
(3)明代人还有登北高峰塔的诗歌,见《西湖诗词选》。

5. 雷峰塔谁知道

雷峰塔原建在雷峰山上,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净慈寺前。雷峰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起,林木葱郁。山巅原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曾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与北山的保俶塔南北遥相呼应。在雷峰塔未倒塌前,西湖上曾呈现出“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景。1924年雷峰塔倒塌之后,不仅作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成了空名,而且“南山之景全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现杭州市新建雷峰塔以恢复旧时的景观。雷峰新塔建在遗址之上,保留了旧塔被烧毁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这座塔兼具遗址文物保护罩的功能,它由保护罩、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塔身和塔刹的高度为61米,地平线以下的保护罩为9.7米。

专门为保护遗址而建的保护罩呈八角形,建筑面积3133平方米,外饰汉白玉石栏杆。保护罩分上下两层,将雷峰塔遗址完整地保护起来。

塔身的设计沿袭了雷峰塔被烧毁前的平面八角形楼阁式制型,高约45米,共分5层,保留了宋塔的惯有风格。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韵。同时二至五层还有外挑平座可供观景。

用于装饰的塔刹高16.10米,塔顶采用贴金工艺。它的外形具有唐宋时期江南古建筑的典型风格,远处望去,金碧辉煌。

关于雷峰塔,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曾将其与湖对岸的保俶塔合在一起加以评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宝石如美人”,此说一出世人称是。而清雍正年间成书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也。”

雷峰新塔建成后,已经消失了七十余年的雷峰夕照又将重现。游人站在五层的外观平座上,西湖美景能尽收眼底。作为西湖南线的制高点,极目四眺,碧波荡漾的西湖、秀美端庄的汪庄、初见轮廓的南线新景点、绿意葱茏的湖心三岛一览无余。而站在西湖东岸的湖滨路远眺,雷峰塔敦厚典雅,保俶塔纤细俊俏,两座塔一南一北,隔湖相望,西湖山色又回到了往日的和谐与美丽。

6. 保俶塔的建筑特征

宝塔墩座可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部分:墩座的西部或西北部边缘是从岩石上直接凿出来的,手法粗犷,岩石上清晰可见尖利的凿痕,尤其是在墩座的表面部分。在墩座的西北角甚至还在岩石上雕凿出了三个通往墩座顶部的阶梯。这些石阶和墩座西北面边缘的方向都表明,这儿本来有一个比现在的宝塔要小许多的建筑墩座,位于宝塔西面部分。当时保俶塔的墩座高约65厘米,其东、南、北这三面都是用长方形的花岗岩石块垒起来的,这些用石块堆成的墩座与西面在岩石上直接凿出来的墩座在那三个阶梯的南部和北面的西角衔接在一起,使旧建筑的基座与宝塔的墩座合二为一。

在由这两点所限定的一个区域内和保俶塔的基础部分显示在墩座边缘内侧有一个略微凸起,高约8厘米的平台。这个凸起平台的轮廓与旧墩座的边缘直线融为一体,形成一条不间断的曲线。这表明那个旧墩座也是圆形的,上面留下了五个3-4厘米深,25厘米宽的不规则浅洞,以及第六个浅洞的痕迹。它们沿着边缘的曲线展开,相互之间保持着基本相等的距离,其中有两个浅洞在艾术华所拍摄的一张老照片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因为旧墩座的表面是深褐色的,而那两个浅洞则呈白色。

宝塔西边的地面正好跟前述那三个石阶的底部持平,而在宝塔的东边从墩座下到地面却有两段石阶的距离,如上图所示。下面的这段石阶是从岩石上雕凿出来的,并可继续通过另一段石阶或斜坡连接到旧墩台上去。由于旧墩台的位置在宝塔的西面,所以就有必要对从东面通往宝塔墩座的阶梯重新进行调整,而且旧墩座也须增添用花岗岩条石构筑的平台部分。在宝塔的南面还有一个直接从岩石上凿出来的长方形小水池,有汩汩的泉水从那儿不断地流出。这无疑属于一个原先就安排好的建筑设计。新扩展的宝塔墩座与该水池的北壁是齐平的。

保俶塔的塔身是呈八角形的砖砌结构,共分七层,上面还有一个用木结构基座支撑的铁铸塔顶。宝塔第七层顶部有木制的天花板,而且还有粗原木从顶部穿出,以支撑塔顶。为这些原木预留的洞在锥形的塔顶至今仍能够清楚地看到。再上面就是带有五个铁圈的铸铁尖顶。塔身庞大,而且不能够从内部登上塔顶。如果不计算尖顶的话,塔的高度据估计也达到了40米。塔身底层每一边的宽度是2.65米,除底层外的第二至五层,每一层的外墙都略小于底层的外墙,最上面的两层情况则不同,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出,宝塔的第六、七层明显要比其他层小,乃至破坏了宝塔外部轮廓的连续性。从远处看时,这一特点增加了宝塔纤细的效果。

由于部分外墙已经剥落,艾术华发现该宝塔的结构包括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一个是厚实的内在核心部分,另一个是包裹在前者之上的外在装饰部分,即围绕核心部分而建造的外墙。在宝塔的底层,这种外墙约有70厘米厚,而据估计在上面几层的外墙约有一米厚,或许更多。

宝塔的内核是一种厚实的结构,在宝塔底层已完全裸露出来,在宝塔的上面部分,它只是在因年久失修,外墙部分剥落才隐约可见。用以建造核心部分的砖块跟用来建造外墙的材料并不相同。用于建造内核部分的砖块较小,而用于建造外墙的砖块则要大得多。宝塔基座部分有几层砖是例外,在那儿使用了特别沉重的砖块。宝塔底层内核部分的砖块显示出一种质朴而简单的装饰性。在壁角部分采用了突出部分不超过七厘米的扁平半露柱进行装饰,工艺相当原始和廉价。与其形成对比的是,外墙部分的设计显示出了高超的工艺技术和具有宋代建筑细部特征的高度艺术感。宝塔的角柱是半圆形的,用特殊模砖砌成,向外突出,两块砖的长度加起来正好构成外墙的厚度。它们与内墙的连接是靠木板,而非每隔六层就有一块的砖头。外墙的隅撑设计要远比内核部分的设计更为复杂和精巧,前者的隅撑有两层向外突出的支架,而后者却只有一层。墙上留有一些洞,显然表示有一些从里面呈直角向外突出的部件完全是木制的。除了外墙的最下面一层(即宝塔的第二层,那儿各面的中央都有一个深凹的神龛)之外,上面每一层各面的的神龛里都装饰有浅隔板,即用砖将这个神龛九个更小的神龛。整个设计看上去就像是窗户的形状,并大大加强了宝塔结构给人带来的轻盈印象。有趣的是,宝塔第七层的某些神龛与下面的其他神龛截然不同,具有圆拱顶,这一特征与雷峰塔相同。

经过仔细的比较,艾术华意识到上述内核部分实际上就是传说中最初于开宝年间(968-976)建成的宝塔,而表面更具有装饰性和制作更为精巧的外墙很可能就是咸平年间(998-1003)由永保帅叔和尚修建的那个宝塔。有关保叔塔起源的第二种说法中提及了一个由百姓修建,以保佑钱王的宝塔。而现有宝塔内核部分那种质朴和简洁的风格似乎也证实了这种说法。另一方面,有关保叔塔起源的第一种说法提及在同样的时间和地点重修宝塔时,还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即重修时将宝塔从九层变成了七层。

通过对保俶塔内部结构的仔细比较和研究,艾术华进一步认识到,“从九层减为七层”很可能只是楼层数目上的递减,而非真实高度的降低。在比较新旧两个宝塔估计高度的基础上,使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传说中被降低的外层宝塔很可能要比包裹在里面的旧宝塔高二至四米。宝塔高度降低的说法自然也是一个风水问题,因此引来了异乎寻常的关注,因为宝塔结构本身为该塔的吉祥特质提供了证据,但决定因素并非塔身的高度,而是宝塔的层数。修复宝塔的方式也显示,旧塔依然坚固,仍可作为新塔的内核和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建于公元975年,位于西湖南端的雷峰塔也经历了一个同样减少塔层的变化:它原来计划要建十三层,但真正建起来的只有五层。

由于宝塔最底下一层的外壳已经完全消失,我们很容易就能够看清这一层内塔的设计、建造,以及跟上面各层外墙的联系。可以看得出来,宝塔的修复者保叔和尚曾利用锯齿形的飞檐来支撑他新增添的外墙,不仅最底一层是这样,其它各层也是如此。他还进一步利用了旧宝塔留下来的凹陷嵌版的壁阶作为他沉重外墙的支撑点。在内核与外墙之间,他似乎没有用任何黏合剂,因为旧的飞檐是更好的承重部件。老照片显示,即使是飞檐有时也不能承受外墙的重量,所以在有些地方外墙纷纷剥落了下来,因此它就从内墙凸了出来,形成一种奇观。

从老照片中可以看清内塔一至三层的平坦角柱,并且显示内塔第三层的顶部只比外塔第二层的顶部高了一丁点儿。在同一面上部内塔第五层隅撑比外塔第四层的顶部要低大约一米左右。这大致表明九层内塔的高度并没有超过现在只有七层的外塔,实际上还要低两三米。外塔的神龛是如此之深,以至于要凿进内塔的墙壁。

艾术华的另一个惊人发现是保俶塔的墙壁内原设有壁阶,可通过它到达宝塔的每一层。这种样式的宝塔一般被称作层塔。连接各层的阶梯被巧妙地隐藏在围绕旧塔内核建造的新墙之中。这肯定在外墙最下面一层会遇到困难,那儿的外墙厚度只有70厘米左右。至于这些困难是怎么被克服的,现在已经无法知道,因为阶梯的进口处现在已经完全剥落。越往高处,在外墙内建阶梯就越容易,因为墙壁的厚度逐渐增加到了一米或一米以上,这是由于内塔与外墙之间的坡度所造成的。

在下面两张照片中可以分别看清第二至三层和第四至五层之间阶梯的位置安排。隐藏着壁阶的那一面嵌版设计与其他的都不相同。这儿并排挖了两个很深的洞,四层左边的那个洞是空的,并不通往任何地方,而右面那个洞则是通往第五层塔阶梯的入口。由于壁阶建造者的工作空间相对狭窄,所以覆盖在阶梯外面的墙很久以前就已经剥落了。照片中可以看见的白灰墙就是阶梯的内壁。在同一张照片中宝塔第六层的左边,可以看到从第六层到第七层的阶梯依然完好无损。其主要理由无疑是这儿的墙壁特别厚,足以支撑一个适当的壁阶。

如前所述,第六、第七层要比下面几层小许多。因壁阶的空间要比下面几层更大些,所以宝塔的内核就会有以下这几种情况:1)完全消失;2)从来就没有达到过那么高;3)一直很小,以容纳壁阶和厚墙。由于原来的九层宝塔要比后来的七层宝塔实际上要低几米,而且旧塔的最后两层在达到后来的高度和规模时,出于结构的理由不太可能依然保持原样,所以艾术华推测修建者拿掉了旧塔的顶部。这样做的理由一定是为了安放那个有五个铁圈的沉重铸铁塔顶,旧塔的砖砌结构无法承受这一重量,塔顶的底部必须更加深入宝塔的内部,以便能承受起露在外面部件的沉重压力。所以旧塔的顶部必须拆掉,后来塔顶的基座就设在第五层的顶部,而第六、第七层的砖墙就是围绕着这个塔顶的底部建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一举两得:既达到了坚固塔顶底部的目的,又加强了最后两层塔之间的壁阶。这样新塔塔顶的重负就尽可能地转移到了旧塔的核心部分,因而减轻了新塔外墙的压力。

上面的照片显示,新塔的每一层底部和顶部处都留有飞檐的层沟,而且每一层之间另外还有一道槽,没有层沟那么深,表面比较粗糙。艾术华认为上述层沟的特点表明那儿原来是安放飞檐的椽子的,而那道槽就是上翘的飞檐与外墙衔接的地方。对于每一层来说,这样的飞檐屋顶是从塔身延伸出来,为下面的外廊遮挡风雨,并且主要是由安放在层沟里的椽子所支撑的。外墙下端和内塔相应部位的砖砌结构清楚地表明那儿原来是遮盖底层外廊的飞檐屋顶所在之处。塔“窗”下面的飞檐层沟曾经承载过一个外廊,而外廊的地板正好与上下层之间的那道槽持平。

为了更加直观地说明他的研究成果,艾术华特地按照保俶塔的外观画了一张速写,按照他觉得正确的比例重构了宝塔的外部结构。他认为保俶塔原来一定跟苏州的瑞光寺宝塔相似,有木制的外廊和飞檐,尽管它的线条可能要更加优雅一些。而地方志中所提及的保俶塔曾多次被毁和重建因此也肯定是指这些木制的外廊和飞檐屋顶,而非塔身。当时他亲眼所见的宝塔似乎就是地方志记载中公元1000年左右由永保帅叔和尚修建的。正是由于他才确立了该宝塔的建筑特征,因而也可以称其为“保叔塔”。

艾术华于1931年见到的保俶塔已经破败不堪,所以两年后,杭州市长赵志游便亲自主持了修复保俶塔的工程,不仅重砌了保俶塔的外墙,而且还用钢筋混凝土的塔顶基座替换掉了原来木制的基座。在宝塔底层朝北的那一面墙上镶嵌了一块石碑,铭文记述了那次修复保俶塔的具体情况。

我们今天所见的保俶塔也不是1933年重修的那个宝塔,因为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保俶塔在八十年代末又重新变得破旧不堪。所以杭州市园林管理处于1991年又组织力量,对它进行了修复,终于使这个千年古塔重新焕发了青春。

7. 杭州有什么出名的景点

,杭州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景点独特,而是由于自然景观和现代的城市建设巧妙地结合,所以去杭州旅游不能想着某个景点,而是在闹市累了倦了的时候去西湖边吹吹风,那才是享受~~
想玩的好其实不用花很多钱,从六公园开始,经过断桥,白堤,就可以到中山公园,继续前进到苏堤,如果你想骑车感受一下林荫道上的丝丝凉意,那么你可以租辆车,(需要证件抵押,骑完要归回原处),苏堤的另外一端有花港观鱼,雷峰塔,这样你就把西湖景区的3/4游完了,而且基本不花钱,然后找一个码头上船,去游三潭映月.
这只是西湖的一小部分,你可以查西湖景区的地图,再看我的旅游路线会比较清楚,这样算下来你的消费会比较低~~^-^
http://hot.dahangzhou.com/top/map/02.htm有地图

8. 杭州的古建筑有哪些

杭州的古建筑有雷峰塔、岳飞庙、六和塔、灵隐寺、宋城等。

1、雷峰塔

雷峰塔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南岸西召山雷锋上。雷峰塔初建于公元977年,是吴越忠懿王钱弘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而建。

因塔成之时恰逢北宋追谥钱弘俶逝去不久的夫人孙氏为“皇妃”,故被称为“皇妃塔”。后来,因其山名“雷锋”,而逐渐被称为“雷锋塔”。

2、岳飞庙

岳飞庙,位于河南省汤阴县城内岳庙街86号,又名精忠庙,后也称“宋岳忠武王庙”。它是为纪念南宋著名反金将领、中国著名民族英雄岳飞(1103-1142年)而建的寺庙。这个遗址是在明朝(公元1450年)的景泰第一年重建的。它建于历代,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古建筑群。

3、六和塔

六和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它是中国最完美的古代砖木塔之一。六和谐塔建于北宋开封第三年(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禅师为镇江潮而创建,取“六和敬”的佛教意义,将其命名为六合塔。现在的六合塔是在南宋重建的。



4、灵隐寺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

5、宋城

宋城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之江路148号,杭州之江旅游度假区内,占地约300亩,是杭州第一座大型人工主题公园。

宋城是杭州首个体现宋代文化内涵的主题公园。它是按宋代风格建造的。主体建筑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为基础,按宋代《营造法式》一书建造。

9. 雷峰塔的历史是什么急!!!!!!!!!!!!!!!!!!!!!!!........

雷峰塔
雷峰塔原建在雷峰山上,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净慈寺前。雷峰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起,林木葱郁。山巅原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曾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与北山的保俶塔南北遥相呼应。在雷峰塔未倒塌前,西湖上曾呈现出“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景。1924年雷峰塔倒塌之后,不仅作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成了空名,而且“南山之景全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现杭州市新建雷峰塔以恢复旧时的景观。雷峰新塔建在遗址之上,保留了旧塔被烧毁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这座塔兼具遗址文物保护罩的功能,它由保护罩、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塔身和塔刹的高度为61米,地平线以下的保护罩为9.7米。

专门为保护遗址而建的保护罩呈八角形,建筑面积3133平方米,外饰汉白玉石栏杆。保护罩分上下两层,将雷峰塔遗址完整地保护起来。

塔身的设计沿袭了雷峰塔被烧毁前的平面八角形楼阁式制型,高约45米,共分5层,保留了宋塔的惯有风格。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韵。同时二至五层还有外挑平座可供观景。

用于装饰的塔刹高16.10米,塔顶采用贴金工艺。它的外形具有唐宋时期江南古建筑的典型风格,远处望去,金碧辉煌。

关于雷峰塔,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曾将其与湖对岸的保俶塔合在一起加以评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宝石如美人”,此说一出世人称是。而清雍正年间成书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也。”

雷峰新塔建成后,已经消失了七十余年的雷峰夕照又将重现。游人站在五层的外观平座上,西湖美景能尽收眼底。作为西湖南线的制高点,极目四眺,碧波荡漾的西湖、秀美端庄的汪庄、初见轮廓的南线新景点、绿意葱茏的湖心三岛一览无余。而站在西湖东岸的湖滨路远眺,雷峰塔敦厚典雅,保俶塔纤细俊俏,两座塔一南一北,隔湖相望,西湖山色又回到了往日的和谐与美丽。

10. 杭州建筑风格有哪些

杭州的塔
杭州的塔多,保俶塔、六和塔、白塔、雷峰塔,每座高塔都有自己的内故事。西容湖三堤,杨公堤、白堤、苏堤,每条长堤也各有风情。正如苏轼所言“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如今人们仍记得白娘子与许仙相识断桥的浪漫传说,年轻情侣们也常携手漫步断桥。
杭州的寺庙
杭州的寺庙,依山傍水,灵隐寺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灵隐山麓中,是一处古朴幽静、景色宜人的游览胜地。岳庙位于西湖西北角的岳湖畔,为纪念岳飞而建,是一座二层重檐建筑。杭州自古也受文人墨客垂青,书院众多,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万松书院讲学。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