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王家卫电影拍出来的色彩那么鲜艳,到底是怎么做的

后期用电脑调一下色就可以了,现在这么发达,别说调色了,把晴天拍成阴天,把晚上拍成白天都是很简单的事情.

② 想问一下懂摄像的朋友,王家卫电影中那种整部影片暗色调的效果是怎么做出来的,是不是不光是场景,设备应

灯光 色温 后期

③ 王家卫的电影到底是什么风格

王家卫是中国非常著名的一位导演,在十年前可以说非常著名。而如今快餐文化盛行,王家卫的电影,变成了许多观众吐槽的对象,大家不在喜欢这样缓慢隐晦的剧情设计。
不喜欢人物们矫揉造作的台词和做派。大家将王家卫的作品归入了不能成为票房担当的文艺片类型。但其实,看过王家卫电影的人都知道,他的电影一环扣一环,节奏把握的非常好,很容易就可以看完整部电影,作为王家卫电影的粉丝,经常会回看他的电影作品。
王家卫的电影特点是非常独树一帜的,是非常旗帜鲜明的。除去他的文艺片以外,他还拍过一些商业片,比如《东邪西毒》这部电影,观众受众明显增多,我们也能借此窥探王家卫的独特电影风格。他的作品往往都是荒诞现实的,人物感情非常细腻,因此有大量的旁白来体现人物的内心。王家卫的电影剧情都是为人物性格服务的,剧情比较散,而通过剧情展现的人物内心才是影片的核心。
正因为更多的探讨人物的内心,因此王家卫电影和剧本下的人物形象都是孤独的。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寻找自我,追寻答案,这恐怕也是王家卫本人的内心写照了。而这样的风格,在俗世中追寻简单快乐的观众看来,可能是矫揉造作的。但对于王家卫来说,恐怕是离开了低级的生存要求,对自我、对生命的探讨和发问

④ 王家卫、王晶的电影风格

已解决问题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详细介绍一下王家卫的电影风格? [ 标签:王家卫 风格,电影,风格 ] D屌宅男 回答:2 人气:2 解决时间:2009-06-10 23:50 满意答案作为香港的先锐导演,王家卫的电影自有其独到的风格。正如王家卫总爱用一幅墨镜来掩饰他内心的情绪一样,王家卫的电影爱用支离破碎的画面来掩饰他电影中所要表现的内在,所以看王家卫的电影,不单是观赏他独特的画面处理方式,你还得透过支离破碎破碎的画面去把握其中深蕴的主题。因而,王家卫的电影多了几分耐人寻味。


许多演员排戏时无法体会王家卫在下场戏中将要求他们表现什么样的情绪意识来,这种执导方式使王家卫的电影少了些雕饰而多了些自然,王家卫所要求演员表现在银幕上的就是他们在一刹那间的真实意识的流露,而不是经过反复排练所表现出来的做作表情。《堕落天使》中的王菲,其一举一动都流露出很强的生活气息,全没有某些演员的那种夸张和矫饰。王家卫擅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人物的内心意识一定程度上要比影片的主题重要,或许王家卫根本不想用所谓的主题来局限他拍戏的自由,王家卫通常不用很流畅与强力矛盾冲突的画面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与塑造人物形象。


王家卫的电影,常出现一些支离破碎的画面,这里所谓的“支离破碎”一部分是指画面的不完整性,如《堕落天使》中飞速流动的画面与《东邪西毒》里的一些场景。另一部分则是`指情节的不连贯性如《花样年华》《春光咋泻》中的场景。这些支离破碎的画面却是与人物内心的意识的涌动是极为相衬的。王家卫电影中的角色,内销都相当复杂丰富,如用常规的流畅画面来处理,往往无法深刻的揭示出人物的内心,通过画面的支离破碎却能很好的把人物内心的意识传递出来,并能造成一种相当的震撼力和真实感。


在表面看起来支离破碎的画面,其内在涌动的人物内心情感与意识是连贯流畅的。我们咳能觉得王家卫的电影画面不大好理解,但不会觉得他电影中的人物情感难懂,《东邪西毒》无论情节怎么晦涩,其人物爱恨缠绵的感情却是生动灵动的。好象一面镜子,它的镜面被震成了数块,照镜子时我们见到的一个完全陌生的自己,而那个影子实实在在的就是你,不是别人。支离破碎的画面中呈现出的是不同角度的你。王家卫正是用这面“镜子”来塑造不同的角色的,电影中支离破碎的画面仿佛就是破裂了的镜面的各个部分,它们所投射出来的,是剧中人处于现代都市与复杂人际关系网中失落而彷徨的心态,较之常规电影手法,这更加能探测出剧中人迷微的内心世界,支离破碎的画面一定程度上就是人物内心意识的外延。 造成王家卫支离破碎电影风格的原因,除了他受法国电影理念的影响之外,东方传统美学也是成就他电影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东邪西毒》便是东方美学和西方电影理念融化的一部电影。影片取材于同名武侠小说,但只有人物的名字和标题同原著有联系,人物的内心,性格及故事的环境,情节几乎全被更该了。王家卫想要表现的,并不是江湖,而是处于江湖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内心意识。所以在这部电影中刀剑的影子被暗淡了,凸现出来的人物的内心。影片中的景物对渲染人的内心具有很重要作用,狂沙,灯影,流水,阁楼这类意象,便是人物内心意识的象征。电影中这类意象之间并无多大联系,纯粹是任意组合安排起来的,这样就造成了情节及画面的支离破碎。王家卫这一手法无疑是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会通过景物组成的意象来构筑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意象之间常常是不连贯的,造成结构的跳跃,王家卫的一些电影手法在本质上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创作手法如同一辙。 而王晶是以无厘头,千奇百怪的手话法 让人能放松身心

⑤ 如何用ps调出王家卫色调

用ps调出王家卫色调有很多方法;一般用新建纯色调整图层,填充青黄绿色,改图层模式为正片叠底,再调整色阶等就可以啦!

⑥ 《重庆森林》出色的视觉风格技巧有哪些

重庆森林》里比较突出的,就是用构图的主体客体环境的不同组合来表达情感和人物状态。在片中的许多场景里都体现了导演的这种风格倾向。很多影迷虽然喜欢《重庆森林》,但终究只是把它定位成爱情小品电影,但这部影片意外地触及到了人类情感世界的广袤和强度,触及到了人生在世如何看待精神世界的重大问题,这都超出了王家卫自己的预期。

《重庆森林》中的两个警察有着鲜明的对比,一个乐观天真、爽朗热情,一个冷酷忧郁,沉默寡言。王家卫导演是华语影圈里比较注重画面艺术性的一位。他的作品有着浓烈的气氛感染力,总能精确地传达那些难以形容的暧昧情绪。而且他的所有电影的画面都极其漂亮,色彩和构图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他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在故事的连接处,王家卫也是按照相似的场景或台词将下一个场景中的故事和人物和盘托出,如两个故事的交界处,通过警员223和阿菲无意间的接触,引出了另一个故事的开始,叙事上自然、流畅且富有诗意。

⑦ 关于王家卫电影的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华丽的忧伤

— 浅谈王家卫电影的艺术特色

摘要:音乐与光影是王家卫放在衣兜里的两块会酿酒的石头。他在只属于他专用的情调上漫步,石头在暗地里悄悄地擦出心火,照亮一块巴掌大的地方,上面的三条掌纹依依可见——爱情、生命、理想。他的影象无疑是完全自我化的,一点淡淡的忧郁,虐恋的凄迷,当然,还有经典的卫式犹豫。荒芜感和游离感在音乐中突现无遗,处在他的电影声场中,你的感受是纯粹的,世间最美好最可怕的都是纯粹的,在这种干净的纯粹下面交映着巨大的散漫和空旷。

关键字:华丽;忧伤;独特

一、王家卫的电影旅程
每天你都有机会与别人擦肩而过,你也许对他一无所知;不过也许有一天,他会变成你的朋友或者知己。
——摘自《重庆森林》

(一)特立独行的电影视角

王导演的出身很是平平,香港理工学院美术设计系毕业,1981年考入香港无线第一期编导培训班。青年时期的王家卫和其他的学员一样,在香港这个高效繁荣的电影工厂里摸爬滚打着。其实,在香港做编导要比做演员更难生存,编导要求你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好的机遇,你的东西也要被市场所接受,被观众所接受。而王家卫则是凭借自己对影像方面极高的天赋,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从那个时代的香港影坛打出了一番天地。

结业后的王家卫在无线电视台任助理导演的工作,那时候的他更多是在学习和思考,同时在很多著名导演的身边工作过。在那期间,他参与拍摄了首部电视剧《轮流转》,也编写了首个剧本《执到宝》。

1982年,王家卫离开无线正式进入电影圈,他先做了近五年的电影编剧。1987年,王家卫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主将谭家明编写系列影片“黑帮三部曲”的剧本,结果谭家明只采用了其中的最后一部拍成了《最后胜利》,而其中的第一部就成了1988年王家卫的首部导演作品《旺角卡门》的剧本。结果前一部并没有引起什么强烈的反响,而后一部电影作为王家卫的电影处女作,把香港黑帮片的传统概念彻底的从香港观众心中解脱出来,用一种非常规的角度来审视这个江湖,这个社会,十分具有新意,受到了电影界的强烈关注,王导演也从此成名。第二部作品1991年的《阿飞正传》用一种非常另类的风格出现在了香港影坛,对白、色彩、镜头剪辑、演员表演都和传统的香港电影以及当时盛行的香港新浪潮电影有很大不同,从此王家卫的电影以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姿态存在于电影观众心中。此片采用大量的第一人称镜头和著名戏剧家、电影大师布莱希特式式的镜头理论才诠释影像,通过一种“陌生化”的方法和非常规的表演方式揭露生活中许多细节的因果联系和矛盾存在。此片虽然票房很差,但在评论界受到很多好评,这也符合了王家卫今后的一贯风格,使得王家卫这个名字似乎一直都成为了文艺片的带名词。《阿飞正传》获得了第十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和导演奖等5项奖、第二十八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及第三十六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奖。

1994年的《重庆森林》和1995年的《堕落天使》也是次风格的代表作品,前者又一次的获得了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随着这两部作品的又一次成功,王式电影的独特魅力也被世界所关注,他很具创造性的魅力影像真正的成为了华人电影界的一面重要旗帜。1994年王导演还拍摄了另一部算是古代版的王式电影《东邪西毒》,也同样获得了一定好评。

1997年执导《春光乍泄》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奖,这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导演。影片以同性恋为题材,拍摄的华丽动人,含蓄娓美,无论从色彩还是镜头的运用都已经独特到了极致。让许多观众久久不能忘怀。片中一刚一柔的两名男主人公细腻的演出,无论相互依偎在出租车上,还是几分过分的床戏,又或者发生争吵、分离时的动情表演,以及几丝感伤的结局,无论你是否能理解同性感情,是否接受同性感情,都给你一种幸福且残忍的认同。

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性在于他对自己身处的城市和时代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这样一个特殊外部环境里的生命体验。他是最敏锐洞悉了现时态香港的艺术家,比如人流拥挤、华洋杂处的重庆大厦,旺角的高楼分割出的暗蓝色天空,启德机场边可以看见飞机起落的公寓窗口,当然还有路边摊、便利店和幽暗的酒吧,王家卫靠着这些标志性的元素组和出了一个世纪末的香港。他的电影中,现代城市所拥有的无机性和符号性使他的作品经常是内容隐藏在形式和风格里的,或者说,风格本身有时候就是他的内容。
(二)王家卫与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十分注重娱乐功能,编导把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情趣放在第一位,以追求商业上的成功为最高欲望,再加上电影创作者普遍没有国家、民族、历史的精神负担,因此在策划和创作电影时,首先要有一个商业化的外包装,而所谓的“思想性”、“教育性”则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商业性的定位使香港电影形成了一套又一套迎合观众、固定不变的叙事模式,以风靡东南亚电影市场的香港黑社会影片(如《英雄本色》)为例,在这一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中,个人与社会相疏离,英雄是叙事的主要推动者,他的作用被夸大乃至神化了。香港影人借鉴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方式和技巧,镜头衔接娴熟流畅,为普通观众所接受。作为主流的商业电影,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偶然和误会起着极大的作用,使影片具有更大的戏剧性。但是,王家卫却逆潮流而动,打破了“好莱坞式”的叙事模式,在叙事时空上达到高度自由,而在剪辑方面则借鉴和使用MTV的剪辑技巧,营造出独特的艺术电影氛围。但是,他的电影又不是“纯艺术”的,也一样注重商业的包装,如对明星演员的启用,对黑社会电影核心质素的借鉴和吸收。王家卫曾说过:“电影是商业行为的一种,当中应该有不同的包装和套路,也应该好似超市一样,容纳不同的经营方式,不同的产品。也不应该批评这间店铺做生意的方式有问题,那个卖的产品大众化······市场是需要不同的东西与办事的方法。”
(三)王家卫的电影观念
王家卫擅长写剧本,奠定了他在香港影坛高人一等的优势基础。一般的香港电影主要以人物塑造和对白语言写作构成剧情发展的基本构架和故事肌理。而王家卫的电影却与众不同,角色往往出场不久,就树立起鲜明的性格和特征,如《重庆森林》里不断地喃喃自语、打电话跟女友家中每个人聊天问好的痴情警察金城武;如天天为女友买宵夜、却不知女友真正喜欢吃什么的警察梁朝伟;如相貌平平、古灵精怪的王菲。
王家卫精于设计特殊情境,如《重庆森林》里梁朝伟一再去买宵夜并与老板的对答,及他特殊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又如金城武对凤梨罐头的偏爱。透过对各色人物特殊习性及其对事件各种反应的描写,或用直入角色内心的长篇独白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手段,使得王家卫的电影在开场不久便迅速地调动起观众的观赏趣味、抓住了观众的观影心理。
王家卫的电影叙事结构,用繁复的方式讲单纯的故事,用单纯的方式讲繁复的故事是他作为“电影作者”的标志性特点之一。他的电影叙事结构常常断裂,要靠旁白才能贯穿,但这并不影响他的电影叙事结构的完整性。相反,王家卫认为在断裂中处处可见段落间的对比而表现出事件的冲突张力,或因类比而强化的主题形象。例如在《重庆森林》里,两个不同个性的警察感情生活对比:一个多情缠绵,偏偏在被女友甩掉后,遇到一个不能与普通人交流的女杀手;另一个散漫无心,却完全落入暗恋者布下的情感罗网。在人物积极与消极的情感遭遇对比中,传达出的是王家卫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在王家卫的影片叙事中,画外音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以致于其影片中的声音造型形式也成为其个人风格展现的途径之一。对电影叙事来讲,每一个局部的变化都将带来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大量画外音的使用就必然导致如何确定影片作者视点的问题。因此画外音成为王家卫电影语言中叙事的最重要部分。
王家卫的电影大体上都是描摹回归前香港人的各种复杂而微妙的心态。角色少而又少,且极少有家庭及家人的出现。家庭背景的缺省、个人主义的凸显,十分恰当地表现出了香港人的无根感,流露出一种对生命短促的苍凉感受,与香港人在97回归的特殊时期,把对自由和世纪末的双重不安转化为情感上近乎贪婪、偏执的专注,和对于时间无尽流逝的焦虑一一对应。
在王家卫的电影中,角色总是以杀手、妓女、警察、空中小姐等固定的身份出现,别具寓意。杀手和妓女是被排斥于正当行业之外、不被法律认可的边缘职业;警察和空中小姐虽是主流体制中的正常行业,但都有着流动、疏离和不安定的特质。穿上了警察制服便成了一台编好号码的巡逻机器,在大街小巷中不停地逡巡。空中小姐则是化好妆在地球上各个国家间之间不断地迁移着,不同的土地只不过是有着不同的名字而已。这些本质上透露着无助的流浪身份,表现出王家卫对香港人社会生活层面的基本看法。尽管王家卫在时空处理及故事情节的设计上,充满著压抑与悲观,但王家卫笔下的人物们却常在不可思议的行径中,让人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生活在这个充满绝望的社会中的无奈。

二、王家卫的音乐特色

在台湾《首映杂志》对王家卫的个访中,王家卫透露了一些有关他的音乐的指示能力。就影像与声音而言,王家卫形容了他电影音乐中的“感觉”“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于是音乐,成为一种提示,提示你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在我自己的电影里,我会先了解这环境是怎样,包括地理环境以及这地方会有什么声音?所以往往音乐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也有的时候,我心里会先开始有一个音乐,完全不能解释。就是直觉悟认为这个戏应该是这个气氛、这个年代。譬如:《重庆森林》,一开始我就觉得应该像“加州梦游”单纯而天真,70年代夏天的感觉。筹备时,我没给他们故事,杜可风(摄影师)问我这戏是怎样的,我就放“加州梦游”给他听,就是这样……。”

(一)音乐中潮湿的感觉

你轻轻的吟唱,我慢慢的飘荡,那些岁月的风起,散漫青春的回忆,那些热烈的曾经,一如你轻盈的心。应该说王家卫是潮湿的,他的光影艺术里渗透着潮湿仲夏或是寂寥暖冬的味道。闷热狭窄的巷道和昏黄暧昧的光晕,烦躁中梦寐的点点唏嘘——男人的淡漠与感伤,女人的无奈和痴狂,在他的镜像中像是拼图一般,没有逻辑,没有顺序,只是片断和各种风式的荡漾音乐一起,转换着一种或正或反的心情。音乐与光影是王家卫放在衣兜里的两块会酿酒的石头。他在只属于他专用的情调上漫步,石头在暗地里悄悄地擦出心火,照亮一块巴掌大的地方,上面的三条掌纹依依可见——爱情、生命、理想。
《花样年华》中,王家卫在电影中放入了三首Nat King Cole的歌曲,据他说,Nat King Cole是他妈妈当年最喜欢的艺人。那磁性而沧桑的男声,在弦乐的铺陈中,如张曼玉华丽的旗袍般摇曳多姿,撩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以《Quizas Quizas Quizas》为其中的代表,在周慕云和苏丽珍的相遇时一再重复响 起,寓意着徘徊在感情和伦理之间的两人,最终只能归结到“也许”。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歌影两栖明星周璇的代表作之一,黑胶唱片的特殊音质,把她甜美的声线衬托得更加耐听。歌曲的旋律低回委婉,速度缓慢但流动感强。怀旧的歌声,唱出时光流逝的感伤,昔日夜上海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让人感触。王家卫透过这样的歌抒发其难解的上海情结。

(二)梦醒时分的意乱情迷

糜烂的音调,散漫的歌声,一点点的深入和湿透,冷漠和淡定,痴醉和迷情,没有理由,没有解释,只是静静的流淌,巴掌大的空间弥生着淡淡的迷乱,滋生着爱情、事业和追求。

《重庆森林》中,运用了两首典型的曲子《California Dreamin》60年代的美国街头音乐,来自1969年“妈妈与爸爸”合唱团(The Mamas and the Papas)的最早版本,四声部歌曲,很强的金属曲风和节奏感,配以完美的和声和流畅的旋律,流露出加州阳光摇滚迷人气息。它出现在下半部戏里王菲与梁朝伟的感情交错中。阿菲整日摇摆着身体听这首歌,它带领她一步步从梦想的时空去至真实。《 汗,雨,泪》从重庆大厦走出来的金城武,带着失恋的心情,离开林青霞,走在行人稀疏半明半昧的街上。乐声响起,忧伤而迷幻。交织着汗的腥咸雨的泼洒和泪的辛涩

⑧ 王家卫的电影风格、特点(影评)

1、色彩

王家卫曾经说过:我拍电影就是想把我孩子时的喜悦、伤心、失落带给观众。找寻回忆、品味时间,在他眼里,时间与空间不会成为他与过去对话的屏障,他在电影里遨游并享受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多彩世界的浪漫,舒缓音乐的动情,他善于用色彩表达他的思绪,鲜明且热烈。在中国电影界,其美学思想的灵活运用可谓是独一无二。



2、色调

色调是一切记忆的前奏,在这个视觉文化时代。王家卫电影的画面做的精致而暧昧,王家卫电影给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某句台词,而是某个画面的颜色格调。在王家卫的电影里头,灰、白、黑、红永远是主调,暧昧、低迷、颓败、失落、灰暗,像是一部老电影,诉说着传奇的故事。

3、音乐

王家卫说:“对他来讲电影总是光影与声音,音乐则是声音的一部分,音乐也是营造气氛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让人想起某个年代。”王家卫电影中的音乐常常带有很强的叙事性,每次出场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本1972年发表的小说,一部2000年上映的电影,交错成一个1960年的故事。

4、独白

王家卫的电影惯用独白叙事,这是他的一大特色。这种单向流动的情感,力在表现人们的孤独感、失落感、人之间的疏离,人与人之间缺乏与障碍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性本质的追求,是一种实现自我的欲望的表现手法。王氏电影中,人们往往只沉醉于自己的世界中,他们拒绝与人交流,保持沉默,选择用独白表达内心的情感。

5、故事叙述的结构

传统电影一般都是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个故事的情节设计都经历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反观王家卫的电影,却并非如此。

他并不是要讲述一个多么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于呈现一种可能被人刻意忽视的氛围——反映人性真实性的状态。王家卫的影片大量地采用“碎片”式的叙事策略。

⑨ 王家卫的电影风格是什么

在王家卫的影片中,主人公往往有大段大段的个人独白,这同样是一种对话,即个人自我意识中的对话。“个人真正的生活,只有对话渗入其中,只有它自身进行回答和自由地揭示自己时,才是可以理解的。”②因为人的主体意识中原本就存在着矛盾性与多重性,这种矛盾性与多重性根源于人在现实中与他人的对话关系,根源于“人身上的人”。
在现实中他只有面对他人,只有同他人对话,才能揭示他人,才能把握他人内心,才能理解他人。而当这一切进入自我意识,就必然构成自我意识自身的对话性,即个人的意识中的“我性”与“他性”的对话。这种对话又有两种表现形式,即自己内心矛盾的冲突和把他人意识作为内心的一个对立的话语对话。人正是通过同现实和自我的不断对话,探索并发现自我的。而当王家卫的影片中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裸露在观众面前时,观众同样与主人公达成了一种“对话”,从中对他们及他们的处世方式或认同或提出异议。这种“开放性”使得其作品永远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这正是王家卫的作品总能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这种个人内心独白也构成了一种多重视角的效果。在一般的叙述中往往会产生一种催眠作用,你见到的是谁的视角,你就容易被这种视角所带走,或者说与之发生“视角的融合”。这几乎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反应。在阅读的大多时候(特别是影视作品),我们以为我们是在用自己的眼睛在看,实际上却是借别人的眼睛在看,我们总是不善于运用自己的眼睛,总是把别人的眼睛误以为是自己的眼睛。弥补的一个办法就是采用多种视角,但这样又容易带来精神分裂。王家卫的影片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从多重视角观察的机会。我们能从不同人物的内心独白中捕捉到他的自我意识,在不同视角的跳跃转换中把握住故事脉络,体悟到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而王家卫的六部作品中这一手法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的,我认为当数《东邪西毒》。影片开始,东邪带着一坛“醉生梦死”酒来找西毒,说饮了此酒以后会将痛苦往事忘得一干二净。东邪饮了,他快乐无忧地逃离了往事,然而西毒却没有喝,因为他明白世上最好的东西总是存在于痛苦之中,因此他选择了记忆。在西毒为他人招募杀手复仇的几条副线的交织中,通过东邪、西毒、北丐等人的视角的不断转换,才缓缓展露出故事的主线:慕容燕只因东邪的一句酒后戏言,就痴痴等待终致发狂,而东邪爱上的却是西毒的心上人,但西毒打便天下回到家中,发现的却是自己的爱人已嫁给了他的亲兄成了自己的嫂子……在这种多重视角的交替中,织出了一场爱的错位与循环的悲剧,流露出人与人最终无法沟通与交流的寂寞与失意。
在王家卫的复调式多声部全面对话的感性世界中,虽然主人公与作者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但我们还是能从主人公相对比较自足的精神世界中发掘出作者的母题,即枣漂泊与寻找,拒绝与回避。王家卫的男性角色较女性角色的身份更为统一,这体现了王家卫性别自觉上的主体认同和主体投射,其男性角色大体是三种职业类型:阿飞、警察、杀手。而且主人公大多无名无姓,有的只是绰号浑名,在王家卫看来,他的主人公有名没名都无所谓,他们只是对这个世界来说可有可无的漂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