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母帖风格
① 王羲之书法的风格
王羲之东晋琅琊临沂人。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他的书法雄浑开阔,具有自由气象、潇洒神态。
王羲之的书法刻本很多,像《乐颜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行草书传世墨宝有《寒切贴》、《姨母帖》、《初月帖》等十余种。这些墨宝虽然是唐人双勾廓填摹本,但也都不失为难得的珍品。他的行书《快雪时晴帖》只有二十四个字,被清乾隆皇帝列为《三希帖》之首。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从文学的角度,它文字优美,情感旷达闲逸,是千古绝妙的好文章。从书法的角度,它被誉为法贴之冠,被各代名家悉心钻研。
王羲之还善于绘画,是历史上比较早的兼精绘画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夫人郗氏和他的七个儿子都善于书法,是一个闻名于世的书法世家,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尤其是他的小儿子王献之,继承父学,且进一步独创天地,字画秀媚,妙绝时伦,以至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② 列出五位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及书法特点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其中以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最为出色。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晋代人,他7岁开始练习书法,后在秦汉书法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风格,作品平和自然,奇逸豪放,是承前启后的书法家。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欧阳询是唐代人,受晋代王羲之的影响,他吸收了北朝碑刻和其他唐代书法家的长处,形成了"险劲"而"平稳"的书法风格。
颜真卿也是唐代人,书法刚健有力,气势雄伟,富于创新。柳公权是唐代与颜真卿齐名的书法家,作品受王羲之和颜真卿的影响较大,风格清瘦、秀丽。
苏轼是宋代大文学家,学问渊博,书法苍劲、豪放。他不固守于前代书法家的章法,主张"书无常法",同时还主张要有见识,学识丰富才能使书法有长进
张旭 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称他为“草圣”。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你可以打开这个链接看看:http://top.china-10.com/260272.html
③ 《姨母帖》《初月帖》《万岁通天帖》这几部作品体现出了什么书法特点与特色
《姨母帖》、《初月帖》现在被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这两奉帖是唐代武则天时所刻《万岁通天帖》中的第一、二帖。在这两种尺牍中,《姨母帖》中的字体圆浑凝重,用笔苍劲有力,风格仍保留着一些隶书风格,属于古质一路。《初月帖》大概是王羲之晚年所作,以中锋为主,显得跌宕有致,妍媚潇洒。
④ 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品是什么
王羲之的书法原作现已一件无存,但摹拓、临写的本子,包括传为他的作品的墨本和刻本还有不少,总数有数百种。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墨本《姨母帖》、《姨母帖》王羲之《初月帖》、《丧乱帖》、《孔侍中帖》、《奉橘帖》、《远宦帖》、《寒切帖》、《上虞帖》,临写本《兰亭序》,刻帖《十七帖》、《知庾丹阳帖》、《始平公造像记》《王略帖》,小楷《黄庭经》、《乐毅论》,集字《怀仁集圣教序》以及《吴文碑》等。《姨母帖》和《初月帖》原载唐万岁通天帖,为武则天按照王羲之后人王方庆所进王氏一门书翰集原作勾摹,勾摹之精为诸帖之冠。《姨母帖》字形较为古朴,但风神高雅,估计其书写时间可能较早。《初月帖》因自称“山阴王羲之报”,应属于他晚年所写。此帖笔画、字形变化之大,为他帖所未见。《丧乱帖》在中唐以前已传入日本,勾摹亦很精到。从内容来看,书于永和七年(351)至十二年,亦属于其晚年作品。刻本以《十七帖》最有代表性,是根据唐代原卷上石,内容为王羲之写给老友周抚的书信集,书于永和三年至升平五年(361)他逝世为止。亦属于他晚年作品。是最能代表王书风格面貌的作品。
《姨母帖》王羲之
⑤ 王羲之《姨母帖》结体特征
姨母帖在二王尺牍中风格独特,因他保留了大量隶意。其实这很符合那个时代的书风,参见魏碑和楼兰残纸敦煌遗书同时代作品,其实都保留有很多隶意的。方圆并济,朴拙率性。
《姨母帖》,行楷,载原裁于唐人摹《万岁通天帖》。硬黄纸本。纵26.3厘米,横53.8厘米, 藏辽宁博物馆。《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物,内收王氏家族二十八人法书。王方庆于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6)上进武则天,武命人临摹后将原本又赐还王方庆。现存《万岁通天帖》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此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下真迹一等。”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
此帖曾摹刻于《戏鱼堂》、《真赏斋》等丛贴。现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尽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质两种,《姨母帖》属于后者.杨守敏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此类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隶书的笔意都很明显;“痛”“日”“何”等字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这些都是隶书笔势孑遗。另外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还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较接近。
作为千古书圣的王羲之,其不朽的地位往往与《兰亭序》相关。但《兰亭序》已是新变后的体式,其实并不能反映王书“承古开新”的创变轨迹。在几乎所有右军遗迹(摹本或刻本)中,《姨母帖》要数最能表明右军创变过程的书作了。
一、古意犹存 王羲之生活在东晋时代。
虽然史书记载,汉张芝、魏钟繇等前代书家已在书法创新方面取得成就(如传张芝《冠军帖》已为新体草书),但值得可信的手迹流传微乎其微,而且,考古发现的大量的楼兰文书让我们明白东晋书体大多依然旧意浓重,与右军新体在体貌上迥然有别。我们固不能否认当时的书家已在有意无意地作着新变的尝试,但要说真正成功者,当首推王羲之。
《姨母帖》作为王书早期的代表作,其古意自然十分明显。我们姑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姨母帖》的古意。 一是用笔、体式存有旧体笔意。所谓旧体笔意,指自秦汉(甚或更早)以来日常所写隶或草书所有随笔而出的书写习惯,少提按,但不乏力感,尤以汉简书最明显。后来的草书或楷书以保存隶书笔意为古意。这是从形式上对古意的理解。
二是透过这种旧体笔意而有的纯朴、自然、真率的审美特性。
孙过庭《书谱》有“古质而今妍”语,虽语对钟张与羲献而言,但其中含义之别,不难理解。
而把这句话用在《姨母帖》与《兰亭序》上,笔者以为也极为贴切。 《姨母帖》遗存率意的旧体用笔见有多处,如首行“十一月十”、“日”、“之”字捺脚、“顿”左部;第二行“顿”、“顷”、“通”底捺;第三行“姨”、“痛”左竖,“摧”左竖及右“佳”、“剥”末笔、“情”字“月”部;第四行“何”等;第五行“羲”字“”笔,等等。其结字宽博,字与字之间连带不多,这些都是旧体所有的特性,尤为隶意所有的特性。
不过,《姨母帖》所有的古意,与逸笔草草的汉简或楼兰文书等已有明显不同。王羲之在率意之中间,有含蓄、凝重的感觉,使此作在格调上高出了许多。
二、新法伊始 何以《姨母帖》率意之中得凝重,或许与其尝始新的用笔法有关。 我们先来作一些对比:首行“一”、“十”、“三”,第二行“首”,第三行“痛”横画写法各不相同,有以旧法者,有以新法入旧法者,有较完整的新法者。“十”横为完全的旧法,但以率笔为之;“一”、“首”横为隶法,起笔藏锋且先左下后回锋向右;“三”底横也用藏锋,但似有新意;“痛”横则为较明显的新法。以旧法率意者线质虽实却平(“十”),若不以羲之的功力,或可能流于轻滑;以旧法隶意者线质温厚圆实,较耐看;以新法入旧法者既得形态之美,又不乏蕴实;纯粹新法者易流于形式。从意识上看,东晋时代文札多率意,羲之能在率意中间入有意,以致线质不趋流俗,故尔有凝重感。倘使不具备藏逆而任笔为体,《姨母帖》恐怕难有这种深沉的魅力。
三、结字宽和、章法自然
《姨母帖》在王书中显得特别,最直接的原因是其结字的外拓。倘我们不知此为王书,则极有可能与颜书相混淆(或许颜真卿从此书中获得启示?)。此作首行“日”、“羲”、“顿”;第二行“首”、“顷”;第三行“衣”,第四行“何”,第五行“次”体态几与颜书无异。惟用笔有所不同,故《姨母帖》比颜书更见古意。 早期王书的这种宽博或与隶书有一定关联。隶变使篆之修长为扁方,其势变纵势为横势,故隶字多得宽博之态。东晋时刻石文字仍为粗实宽厚一路的隶楷(如《王兴之墓志》、《王闽之夫妇墓志》等),可以想见当时手书的体势也一定带有隶书痕迹(事实上确实如此)。《姨母帖》作为王书早期作品,存遗隶书体势也当属自然中事。
不过,与一般的文札不同的是,王书此作的宽博已然具有了某种关系———字与字之间并非只是简单的排列。从一般意义上讲,隶书多关注单字结构,其上下字的关系不作更多考虑;一般从隶变入的手书也多属随意列带,较少理论的思考。《姨母帖》则无论从行的关系或字的关系都恰到好处:既非紧张的咬合,又不是散落无序。每字大小看似相似,实则各有所变。如首行“之”字成分裂状,恰好给“羲”及“顿”之茂密提供了空隙;第三行“哀”字重写符号“∶”的空白则由第四行“奈何”之间的连带补实。
从行势上看,王书后来的跌宕转接已在此作中见出端倪,主要表现在第五行:“塞”、“不”势斜向右,“次”之“ノ”使其扭向左,“王”接上势,“羲”“”笔又侧向右,“之”又回向左。
《姨母帖》线质的凝重、结字的宽和、章法的自然而有序及新法的始萌使其既超然于时代之上,而又不失时代所有的古质与纯朴,这或许正是此作作为承古开新的价值与意义之所在。
四、新、旧交变的书写技巧
尽管从王羲之的角度讲,新、旧笔法的交替是自然而然的事,其间并没有“夹生”的感觉,但对于后人,若想得到他这种有意无意的转接,却并非是件易事。
其中相关的技巧有几个方面:
一是必须对旧体笔法与结字有基本的了解与实践。如对隶书笔法与结构的体会,对章草笔法与结构的体会及对俗体书的体会等等。
二是对新变后的笔法的认识。
王书新变后的笔法,在其后几帖中已见完整,但因手札多行间带草,所以要体会羲之新法,最好莫过《兰亭序》、《集王书圣教序》及《何如帖》等行书。新法比于旧法,最明显处,是提按分明,节奏外显,转带起迄明朗,尤多牵丝细笔,笔画粗细变化丰富。试比较同字新旧笔法的不同表现。
三是对新、旧笔法的融合。
既得新笔法的体念,又懂得旧笔法,才能有将新旧笔法融合的可能。但这种可能性仍旧筑基在熟能生巧上,若仅仅只是两种笔法的凑合,无疑会使线条及结构变得生硬。而且,懂得新笔法者往往排斥旧法,善用旧法者又难于体验新笔法的精致。所谓古朴而精微,便是新旧法交合而生的一种美感。譬如说:《姨母帖》“十”字以旧法,但行笔的稳实却有一种走向精微的趋势;首行“之”字末笔,爽而缓,既似旧法,也似新法;“塞”看似用新法,但古意绵绵……依笔者体会,以新法而不尖刻,以旧法而不荒率,入笔藏露相生,用笔迟速得宜,收笔稳而自然,方为新旧笔法融合的妙策。
⑥ 《姨母帖》、《初月帖》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姨母帖》、《初月帖》现在被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这两奉帖是唐代武则天时所刻《万岁通天帖》中的第一、二帖。在这两种尺牍中,《姨母帖》中的字体圆浑凝重,用笔苍劲有力,风格仍保留着一些隶书风格,属于古质一路。《初月帖》大概是王羲之晚年所作,以中锋为主,显得跌宕有致,妍媚潇洒。
姨母帖 王羲之
⑦ 姨母帖的创作背景
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帖中文字虽属行楷书体,但书法中还留有隶书遗意,笔法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整体风格厚实凝重。
王羲之和他的姨母感情十分深厚。从帖文来看,王羲之突然得到姨母噩耗后,心情十分悲痛,连正常的事务都不能安顿料理了。
《姨母帖》在王羲之的书法中属于“过渡型”的书体。它对研究东晋书法,和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发展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物,内收王氏家族二十八人法书。王方庆于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6)上进武则天,武命人临摹后将原本又赐还王方庆。现存《万岁通天帖》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此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下真迹一等”。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
此帖曾摹刻于《戏鱼堂》、《真赏斋》等丛贴。现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尽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质两种,《姨母帖》属于后者.杨守敏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此类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隶书的笔意都很明显;“痛”“日”“何”等字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这些都是隶书笔势孑遗。另外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还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较接近。
王羲之的法书字体面貌不尽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质两种,《姨母帖》属于后者。王羲之代表作之《姨母帖》其高华的艺术感觉不言而喻。
⑧ 介绍王羲之代表作品及书写风格出现了什么体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 第一 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⑨ 关于《姨母帖》、《初月帖》、《丧乱帖》和《十七帖》的记载有哪些
《姨母帖》和《初月帖》原载唐万岁通天帖,为武则天按照王羲之后人王方庆所进王氏一门书翰集原作勾摹,勾摹之精为诸帖之冠。《姨母帖》字形较为古朴,但风神高雅,估计其书写时间可能较早。《初月帖》因自称“山阴王羲之报”,应属于他晚年所写。此帖笔画、字形变化之大,为他帖所未见。《丧乱帖》在中唐以前已传入日本,勾摹亦很精到。从内容来看,书于永和七年(351)至十二年,亦属于其晚年作品。刻本以《十七帖》最有代表性,是根据唐代原卷上石,内容为王羲之写给老友周抚的书信集,书于永和三年至升平五年(361)他逝世为止。亦属于他晚年作品。是最能代表王书风格面貌的作品。
《姨母帖》王羲之
⑩ 《姨母帖》是怎么的一件文物
草书《姨母帖》出自《王氏一门书翰》,行笔峭劲修理,古朴中孕育俊健婉美。帖中文字虽属行楷书体,但书法中还留有隶书遗意,笔法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整体风格厚实凝重。既有法度,而且典雅活泼,属于晋代旧派书法体系,是迄今流传下来的王氏早期墨迹珍品。《姨母帖》在王羲之的书法中属于“过渡型”的书体。它对研究东晋书法和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发展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隋唐之际,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成为书法发展主流。唐太宗李世民在江山稳定以后即大力搜求王羲之、王献之等王氏一门墨迹。武则天也随之效仿。为庆贺武则天登基,王羲之第十一世孙王方庆,将所藏其远祖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墨迹进献朝廷。武则天特命弘文馆用双钩廓填法将其复制出来后藏于内府,之后便将原迹赐还给王方庆,又令中书舍人崔融撰写《王氏宝章集》来记述此事。王方庆所献原迹现已失传,目前仅存摹本,世称《万岁通天帖》卷。此卷不仅较为完整地记录了王氏一门书法发展的脉络,它的最重要意义则在于再现了“二王”书法的原貌。
19世纪40年代,国民党驻东北军事长官郑洞国极爱收藏历代名画。当伪满洲国土崩瓦解之后,溥仪从宫中偷运出的大量国宝没有来得及带走而流失民间,这就成了名噪一时的“东北货”。郑洞国凭借自己的势力,找人去大肆收购市面上的散佚书画。在这些书画中,他最珍视的就是《王氏一门书翰》。
从文献记载上看,此卷在千余年的留传过程中,曾两次遭受火灾厄运:一次是明朝嘉靖年间,江苏无锡的著名鉴赏家华夏的“真赏斋”大火;另一次则是清嘉庆二年皇宫内府乾清宫大火。虽然此后原卷被重新装裱,但其上下边缘仍然能够见到火烧的痕迹。
此贴在王羲之杂帖中,有着比较特殊的风格。一是用笔、体式都存有旧体笔意。所谓旧体笔意,指自秦汉以来日常所写隶或草书所有随笔而出的书写习惯:少提按,但不乏力感,尤以汉简书最明显。后来的草书或楷书以保存隶书笔法为古意,这是从形式上对古意的理解。二是透过这种旧体笔意透漏着纯朴、自然、直率的审美特性。其结字宽博,字与字之间连带不多,有含蓄、凝重的感觉,使此作在格调上高出了许多。三是对新旧笔法的融合,这样就使得新旧笔法的结合产生了的一种古朴而精微得美感。以新法而不尖刻,以旧法而不荒率,入笔藏露相生,用笔迟速得宜,收笔稳而自然,钩摹比较精细,几乎没有任何生硬的地方。四是无论从行的关系或字的关系都恰到好处,既非紧张的咬合,又不是散落无序。每字大小看似相似,实则各有所变。线质的凝重、结字的宽和、章法的自然而有序及新法的始萌更使其既超然于时代之上,而又不失时代所有的古质与纯朴,这或许正是此作有承古开新的意义之所在。
《姨母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