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油画分为几个派系和几种风格,详细点

派系:古典主义、后印象主义、巴洛克

1、古典主义:

精华:典雅、庄严、理性、严谨甚至完美。 弱点:色彩单调,在画室内闭门造车,轻视情感、贬低色彩与笔触的表现,打压印象主义。

古典主义是从17世纪至19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美术倾向,它发端于对古希腊、罗马古典作品艺术风格的怀旧与模仿之风。

2、后印象主义:

精华:尊重印象派的光色成就,施展个人主观情感去改造客观形象。弱点:一些形式主义过于主观。

后印象派并不算是一个真正的派别,它主要是指印象派后的一些艺术家固然曾经做过印象派的通路人,却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3、巴洛克

巴洛克(Baroque),是一种代表欧洲文化的典型艺术风格。

这个词最早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为“不圆的珍珠”,最初特指形状怪异的珍珠。而在意大利语(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变形”等解释。在法语中,“Baroque”成为形容词,有“俗丽凌乱”之意。

二、风格

油画风格基本为传统和现代两种。

传统油画: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

现代油画: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野兽主义,象征主义,抽象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

(1)学衡派风格扩展阅读:

油画的起源:

油画的前身是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后经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年-1441年) 对绘画材料等加以改良后发扬光大。后人因扬·凡·艾克对油画艺术技巧的纵深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誉其为“油画之父”。

近代油画多用亚麻子油调和颜料,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画,因为油画颜料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得肮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油画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绘画产生立体感。

油画逐渐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存世的西方绘画作品主要是油画作品。随着时间的发展油画逐渐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丽莎》表现的一个普通妇女并广为流传。19世纪后期,由于科技发展,许多新材料应用于油画领域,如丙烯颜料,油漆等。

『贰』 学院派建筑风格怎么用 建筑风格有哪些

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1927年,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要求的崭新建筑,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巴西议会大厦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 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新结构: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纽约联合国大厦—现代主义早期板式建筑在20世纪20~30年代;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简单的檐部处理;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格罗皮乌斯,在20年代后期,“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巴黎附近的萨伏伊别墅20年代中期;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1928年,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 ,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创造建筑新风格、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到了50年代,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现代主义思潮到 了二十世纪中叶,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简介。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

『叁』 书法各流派都有什么特点

书法流派可分为碑学,帖学。

1、碑学

从书法审美上讲,碑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豪放之美。如果说帖派书法属于“优美”风格的话,碑派书法则属于一种“壮美”的风格。

梁启超在其《饮冰室文集》中写道:“南帖为圆笔之宗,北碑为方笔之祖。遒健雄浑、峻峭方整,北派之长也。《龙门二十品》、《爨龙颜碑》、《吊比干文》等为其代表。秀逸摇曳、含蓄潇洒,南派之长也。《兰亭》、《洛神》、《淳化阁帖》为其代表。”

2、帖学

从书法审美上讲,帖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妍媚之美,其书法属于“优美”风格。梁启超在其《饮冰室文集》中写道:“南帖为圆笔之宗,北碑为方笔之祖。遒健雄浑、峻峭方整,北派之长也。

《龙门二十品》、《爨龙颜碑》、《吊比干文》等为其代表。秀逸摇曳、含蓄潇洒,南派之长也。《兰亭》、《洛神》、《淳化阁帖》为其代表。”

(3)学衡派风格扩展阅读:

书法的审美:

1、整体形态美

中国字的基本形态是方形的,但是通过点画的伸缩、轴线的扭动,也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动人形态,从而组合成优美的书法作品。结体形态,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书法意趣的表现需要;二是书法表现的形式因素。

就后者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为书体的影响,如篆体取竖长方形;二为字形的影响,有的字是扁方形、而有的字是长方形的;三为章法影响。因此,只有在上述两类因素的支配下,进行积极的形态创造,才能创作出美的结体形态。

2、点画结构美

点画结构美的构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指各种点画按一定的组合方式,直接组合成各种美的独体字和偏旁部首。二是指通过将各种部首,再按一定的方式组合成各种字形。中国字的部首组合方式无非是左右式、左中右式,上下式、上中下式,包围式、半包围式等几种。

这些原则主要是比例原则、均衡原则、韵律原则、节奏原则、简洁原则,等等。这里特别要提的就是比例原则,其中黄金分割比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比例,对点画结构美非常重要。

『肆』 学习风格的定义

学习风格的定义
学习风格的研究历史不长,至今尚无公认的定义。我们在国外研究者对学习风格的定义基础上,作出如下界定: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这里的学习策略指学习方法,学习倾向指学习者的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有些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会随学习任务、学习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有些则表现出一贯性,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那些持续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就构成了学习者具有的学习风格。

(二) 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
学习风格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进行细致分析。其中对学习影响比较大、现有研究也较多的层面是学习风格的心理层面。

1.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主要指个体对外界环境中的生理刺激(如声、光、温度等),对一天内的时间节律以及对接受外界信息的不同感觉通道的偏爱。例如,在生理刺激方面,有的学习者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有的则喜欢在背景音乐中学习;在时间节律方面,有些人喜欢清晨学习,有些人则喜欢在晚上或深夜学习。

2.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认知要素具体表现在认知过程中归类的宽窄、信息的继时性加工与同时性加工、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等方面。情感要素具体表现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内控与外控以及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等方面。意动要素则表现为学习坚持性的高低、言语表达力的差异、冒险与谨慎等等。

3.学习风格的社会要素。包括个体在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等方面表现出的特征。例如,有些人喜欢独立学习,有些人喜欢和他人一起学习。

二、 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及其教学含义
(一) 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
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实质上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在学习中的体现。所谓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场独立认知方式与场依存认知方式,冲动型认知方式与沉思型认知方式。

1.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两个概念来源于威特金(H.Witkin)对知觉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威特金为了研究飞行员怎样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和见到的外部仪表的线索调整身体的位置,专门设计了一种可以摇摆的座舱,舱内置一座椅。当座舱倾斜时,被试可调整座椅,使身体保持垂直。研究发现,有些被试主要利用来自仪表的视觉线索,不能使自己的身体恢复垂直。另一些人则主要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尽管座舱倾斜,仍能使身体保持垂直。威特金将前一种人的知觉方式称为场依存方式,后一种称为场独立方式。后来的研究发现,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场独立性者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场依存性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场独立性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场依存性学生一般较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他们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场独立性者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而场依存性者则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他们难以从复杂的情境中区分事物的若干要素或组成部分。

此外,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学生对教学方法也有不同偏好。场独立性学生易于给无结构的材料提供结构,比较易于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反之,场依存性学生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因为他们需要教师提供外来结构,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与讲解。场独立性者与场依存性者在学习上的不同特点见表10-3。

表10-3 场独立性者与依存性者的学习特点

场独立性者
场依存性者

学科兴趣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学科成绩
自然科学成绩好

社会科学成绩差
自然科学成绩差

社会科学成绩好

学习策略
独立自觉学习

由内在动机支配
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

由外在动机支配

教学偏好
结构不严密的教学
结构严密的教学

2. 沉思型与冲动型
沉思与冲动的认知方式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沉思型学生在碰到问题时倾向于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最佳方案,因而错误较少。而冲动型学习者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作出决定,反应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总之,冲动与沉思涉及在不确定的情境中,个人对自己解答问题的有效性的思考程度,对其判别标准题的反应时间与精确性。研究表明,约30%的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都属于冲动型,有的可能是对任务很熟悉,或者思维很敏捷的缘故。

研究发现,沉思型学生与冲动型学生相比,表现出具有更成熟的解决问题策略,更多地提出不同的假设。而且,沉思型学生能够较好地约束自己的动作行为,忍受延迟性满足,比冲动型的学生更能抗拒诱惑。此外,沉思型学生与冲动型学生的差别还在于,沉思型学生往往更容易自发地或在外界要求下对自己的解答作出解释;冲动型学生则很难做到,即使在外界要求下必须作出解释时,他们的回答也往往是不周全、不合逻辑的。

在学习方面,沉思与冲动这两种方式存在明显差异。一般来说,沉思型学生阅读成绩好,再认测验及推理测验成绩也好于冲动型学生,而且在创造性设计中成绩优秀。相比之下,冲动型学生往往阅读困难,较多表现出学习能力缺失,学习成绩常不及格。不过,在某些涉及多角度的任务中,冲动型学生则表现较好。

由于阅读、推理之类的任务需仔细分辨概念,因而粗心大意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当一个问题的答案不能直接得到,需要从一开始就仔细阅读材料,注意分析各种可能的条件时,更是如此。为了帮助冲动型学生克服他们的缺点,心理学家着手创造一些训练方法,对他们的不良认知方式进行纠正。研究表明,单纯提醒儿童,要他们慢一些作出反应,对他们并无帮助。但通过教他们具体分析、比较材料的构成成分,注意并分析视觉刺激,对克服他们的冲动型认知行为较为有效。也有人让冲动型学生大声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自我指导,当获得连续成功以后,由大声自我指导变成轻声低语,而后变成默默自语。目的是训练冲动而又粗心的学生有条不紊、细心地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这种具体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 学习风格的情感、意动要素
学习风格的情感、意动要素涉及很多方面,这里我们仅论述与学习动机有关的内控性与外控性、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以及学习的坚持性。

1. 内控性和外控性
内控性和外控性涉及控制源的概念。所谓控制源,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命与命运的那些力量的看法。根据学习者在控制源上的差异,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学习者相信自己从事的活动(包括学习活动)及其结果是由自己的内部因素决定的,自己的能力和所作的努力能控制事态发展。他们相信奖励以个人的行为而定。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学习者则认为自己受命运、运气、机遇和他人的摆布,这些外部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力量主宰自己的行为。他们相信奖励不依自己的活动而出现。当然,在全体人群中,极端的外控者和内控者只是少数,大多数是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学习者持有的不同控制源主要通过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学生投入任务的精力、学生对待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学生对奖励的敏感性以及惩罚或分数对他们的意义、学生的责任心和对待教师的态度等一系列变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

2. 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
焦虑是指某种实际的类似担忧的反应,或者指对当前或预计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按焦虑的性质,可分为正常焦虑和过敏性焦虑。正常焦虑是指客观情境对个体自尊心可能构成威胁而引起的正常的焦虑。如,学生面临重要考试而又把握不大时产生的考试焦虑;个人做错了事感到有可能损害自己形象时产生的焦虑等。这里需要指出,正常焦虑并不是指适当水平的焦虑,它同样可能出现过高或过低的不同水平,这取决于自尊心受到威胁的程度。过敏性焦虑不是因客观情境对自尊心构成威胁而引起,而是由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自尊心受伤害程度越高,过敏性焦虑水平越高。对于某些儿童或学生,由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外界(主要是父母)的内在认可和评价,从而导致缺乏内在的自尊心和价值感,当他们遭受失败和挫折时,就极易引发神经过敏性焦虑。

无论是正常焦虑还是过敏性焦虑,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其对学习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抑制作用,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包括原有焦虑水平的差异、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以及学习者本身的能力水平。许多研究发现,对于机械学习或不太困难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焦虑有促进作用。但是当个体遇到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尤其是遇到了一些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尚无现成答案的问题时,不同的焦虑水平则会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焦虑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形关系(见图10-1),即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过低或过高的焦虑均对学习不利。从学习难度上说,难度大的学习,焦虑水平低较好;难度小的学习,焦虑水平高较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过敏性焦虑者,当他面临解答新问题时,往往会产生过分恐慌或焦虑的反应。如果他不能从现有的解决问题的“仓库”中找到一个现成的、合适的答案,那么就会抑制学习,并丧失学习信心。

实际上,焦虑对学习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主要还是取决于学生已有能力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随着学生能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焦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会日益失去其消极作用。此外,就学习情境压力与焦虑的关系来看,一般是低焦虑者在压力大的学习情境下学习效果较好,而高焦虑者则适合压力较低的学习情境。

3. 学习的高坚持性与低坚持性
学习的坚持性作为学习风格的意动要素,是指个体为完成学习任务而持续克服困难的能力,通常以学习者每次学习活动持续的时间长短为标志。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坚持性的高低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具有高坚持性的学习者在完成一项较困难的任务时,能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面对挫折不气馁,直至最终完成任务;学习坚持性较差的学习者则松松垮垮,一遇到挫折就灰心退缩,以致不能完成规定的任务。在需要学习者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运用意志努力的任务中,两种学习者的成绩具有显著的差异,高坚持性者明显优于低坚持性者。对于后者来说,增强他的学习坚持性是提高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习者坚持性的高低受到学习情境、学习任务的吸引程度、学习者的态度、动机水平以及成人榜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教师或家长还可以通过提供积极的反馈来改善学习者的坚持性,尤其是根据学习者的个人目标进行反馈,效果更佳。

『伍』 近现代中国文学流派介绍

荷花淀派代表人物是孙犁,小说多反应荷花淀一带地方特色内容;
山药蛋派代表人物赵树理,作品内容多山西晋东南一带的乡土内容;
海派小说代表人物有施蛰存,作品风格多反应半殖民地大都市如上海的生活;
鸳鸯蝴蝶派代表张恨水,小说反应莺莺燕燕的爱情

『陆』 陶渊明的风格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


『柒』 学习风格的特点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两个概念来源于威特金(H.Witkin)对知觉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威特金为了研究飞行员怎样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和见到的外部仪表的线索调整身体的位置,专门设计了一种可以摇摆的座舱,舱内置一座椅。当座舱倾斜时,被试可调整座椅,使身体保持垂直。研究发现,有些被试主要利用来自仪表的视觉线索,不能使自己的身体恢复垂直。另一些人则主要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尽管座舱倾斜,仍能使身体保持垂直。威特金将前一种人的知觉方式称为场依存方式,后一种称为场独立方式。后来的研究发现,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场独立性者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场依存性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场独立性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场依存性学生一般较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他们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场独立性者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而场依存性者则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他们难以从复杂的情境中区分事物的若干要素或组成部分。
此外,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学生对教学方法也有不同偏好。场独立性学生易于给无结构的材料提供结构,比较易于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反之,场依存性学生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因为他们需要教师提供外来结构,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与讲解。 沉思与冲动的认知方式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沉思型学生在碰到问题时倾向于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最佳方案,因而错误较少。而冲动型学习者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作出决定,反应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总之,冲动与沉思涉及在不确定的情境中,个人对自己解答问题的有效性的思考程度,对其判别标准题的反应时间与精确性。研究表明,约30%的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都属于冲动型,有的可能是对任务很熟悉,或者思维很敏捷的缘故。
研究发现,沉思型学生与冲动型学生相比,表现出具有更成熟的解决问题策略,更多地提出不同的假设。而且,沉思型学生能够较好地约束自己的动作行为,忍受延迟性满足,比冲动型的学生更能抗拒诱惑。此外,沉思型学生与冲动型学生的差别还在于,沉思型学生往往更容易自发地或在外界要求下对自己的解答作出解释;冲动型学生则很难做到,即使在外界要求下必须作出解释时,他们的回答也往往是不周全、不合逻辑的。
在学习方面,沉思与冲动这两种方式存在明显差异。一般来说,沉思型学生阅读成绩好,再认测验及推理测验成绩也好于冲动型学生,而且在创造性设计中成绩优秀。相比之下,冲动型学生往往阅读困难,较多表现出学习能力缺失,学习成绩常不及格。不过,在某些涉及多角度的任务中,冲动型学生则表现较好。
由于阅读、推理之类的任务需仔细分辨概念,因而粗心大意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当一个问题的答案不能直接得到,需要从一开始就仔细阅读材料,注意分析各种可能的条件时,更是如此。为了帮助冲动型学生克服他们的缺点,心理学家着手创造一些训练方法,对他们的不良认知方式进行纠正。研究表明,单纯提醒儿童,要他们慢一些作出反应,对他们并无帮助。但通过教他们具体分析、比较材料的构成成分,注意并分析视觉刺激,对克服他们的冲动型认知行为较为有效。也有人让冲动型学生大声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自我指导,当获得连续成功以后,由大声自我指导变成轻声低语,而后变成默默自语。目的是训练冲动而又粗心的学生有条不紊、细心地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这种具体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