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风格
㈠ 各个不同时期的陶器分别有什么特点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但是陶器始终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㈡ 汉代陶器 艺术风格
汉代铅釉陶器
表面施铅釉的陶器。约在西汉中期出现。东汉很盛行。除中原关中地区以外,西至甘肃,北达长城地带,东到山东沿海,南到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均有出土。器物种类有鼎、壶、盒、盘、耳杯、尊、博山炉、仓、灶、井水碓磨、灯、陶树、猪圈、狗舍、鸡笼、楼阁、池塘、碉楼、各种人物和动物形象。用普通陶土作胎,多作红陶颜色。以轮制手制模制、粘接等手法成型。以雕刻堆塑模印和粘贴等工艺作装饰。纹饰有弦纹、水波纹、连环纹和植物树木、人物舞蹈以及龙、虎、朱雀、猴、熊、小鸟、云气等。内容活泼,线条流利,有的细腻婉转,有的气势宏伟。表面施釉,釉色有深绿、浅绿、赭色、黄釉色、酱褐色等。有单色釉,也有复色釉。釉层清澈明亮,光泽平滑照人。烧成温度在800 ℃左右,胎釉一次烧成。釉陶能在低温中烧成,主要原因是釉中配有大量的铅。以东汉釉陶为例,经测定,釉的化学组成为:,33.88%;,6.20%;,2.31%;PbO,46.89%;CuO,1.26%。绿釉陶埋藏地下经氧化作用,在釉面产生沉积物,到一定厚度时对光线有干涉作用,发出银光。银色层主要是Pb、Si、Al,少量Mg、Cu、Ca,微量Fe、Ag、Ti、Bi、Sn等。就是这些物质对光线的干涉作用产生出银色光泽,有人称为银釉
网络上找的
㈢ 欧洲陶器艺术的三大派系中中欧方面的陶器形状和色彩的特点是什么
中欧方面:阿尔卑斯山以北,莱茵河流域诸国史前陶器的风格,表现为器形朴实敦厚、装饰纹样十分简洁,锯齿状和带状纹样较为多见。奥地利的门德斯发现的陶器,以堆凸的乳突和曲线来装饰,别具一格;波希米亚和德国的一些地区有彩绘陶的发现,多为几何纹样,在烧成之后以红、白、黑绘成。
㈣ 古埃及陶器设计风格是什么
古埃及的陶器设计从一开始就具有相当的水准,但进入早期王国之后,虽然加工手段更趋成熟、工艺质量更趋稳定,但其形制类型、装饰形式却并无很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早期陶器设计那种古朴、简洁、单一的风格。这种情况在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时期也无很大改观。
㈤ 古希腊陶器的特点
古希腊陶器
陶器是古代希腊人的生活必须品和外销商品,特具实用和审美意义。
希腊陶器工艺先后流行三种艺术风格:即“东方风格”、“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
东方风格。是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流行的一种陶艺,由于对东方出口,因此考虑到东方人的审美和实用需要。主要表现在以动植物装饰纹样为主,有时直接采用东方纹样;其次是增强了装饰趣味,将动植物加以图案化。
黑绘风格。指在红色或黄褐色的泥胎上,用一种特殊的黑漆描绘人物和装饰纹样的陶器。
红绘风格。与黑绘风格相反,即陶器上所画的人物、动物和各种纹样皆用红色,而底子则用黑。故又称红彩风格。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4世纪末。这种风格优越处在于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线条刻划人物的动态表情,充分发挥线条的表现力。据说这种风格是由阿提卡的安杜基代斯完成的。
㈥ 元代陶器有怎样的风格
有草原风格的元代陶器,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统一全国。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元代陶器也明显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在器物器形上都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创烧单色釉也比前代精美。
元朝设立了枢府专门管理烧造陶瓷器物,枢府烧出的陶瓷为甜白釉色,被后世称为“枢府瓷”。并且此时对外贸易、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开始烧造大量外销陶瓷。元代盛行大量烧造的青花瓷大多数就是提供外销到中东众多伊斯兰国家。
元代在创烧众多新品种时,并继承和发展了宋代陶器风格,釉色肥厚圆润,器形圆壮,很多地方都有明显吸收汉文化的特点。
山西蒲州发现的元代陶制龙,体形硕大,长198厘米,宽50厘米,高70厘米,通体有施釉痕迹,但颜色已经剥落,除龙头以外部位均有龙鳞,龙背顶部有波浪形的鳍,龙头较长,龙嘴大张,青齿獠牙,下颚有须,龙目圆睁,脑后有鬃,但双脚已经明显缺失。龙腿强壮,身下有云雾缠绕。
这件陶制的龙,实际属于古代的珐华器,亦称珐花器或法花器,是一种以蓝、绿、黄、紫、白等多种釉色为基调的低温彩釉陶器。
山西和景德镇的珐华器在制作工艺上基本相似,主要区别于胎质和釉色,由于这两种珐华器生产工艺的复杂和特殊,制作历史的短暂以及其生产的地域相对较少,所以,能保存完好、流传下来的产品并不多见,传诸于世藏宝于民的精品更是凤毛麟角。
这件陶制龙的胎质明显为陶,因此判断为山西所造珐华器。珐华器因产地和时代不同在胎质上也存在着明显不同。
蒲州一带出的,系元代末年之物,其胎纯系土定胎,其釉纯似玻璃釉,然仍系料质,其蓝如深色宝石之蓝,其紫如深色紫晶之紫,其黄质如金箔,唯比金箔色略深透耳,孔雀绿一色尤为鲜艳,垂釉之处亦不发黑,其釉上之绿比他釉另外透亮,与绿水一般,其底里之绿与翠玉之菠菜绿同。
在装饰技法上,这件陶制龙采用了压模、捏塑、刻画、贴花等传统工艺手法,从审美角度上看显得大气质朴,同时,珐华器在釉色上多表现为鲜艳亮丽的珐翠、珐蓝、珐紫,从此件陶龙残存的釉斑上也可以看到。
该器型龙为元代龙的特征,龙头扁长,龙目明亮,龙眉粗壮,龙角后伸,龙躯细长,气势凶猛,推测应有一对,分布于大殿屋顶的两侧,应为十分罕见的元代宫廷建筑装饰配件,对研究元代宫廷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元代陶器的胎子厚重,略显粗糙,多灰黄色,施白色化妆土、釉子白中闪灰黄,有的欠精细光润,黑彩多闪黄褐色。装饰以素白瓷、白釉黑花为主。
宋代出现的在黑彩上划纹饰的装饰方法,元代也有,一般用于在鱼、龙身上划鳞片或在雁、凤身上划羽毛。也有黑釉铁锈花、白釉黑花上又罩低温孔雀蓝釉的,后者由于温度较低,釉子极易肃秒。
白釉绘黑花陶器纹饰常见的有龙凤、云雁、鱼藻、卷云、花卉、婴戏、人物故事、花鸟、诗句等。
元代杂剧盛行,产生了大量的陶塑作品。河南焦作元代墓发现的杂剧陶俑,呈各种说唱舞蹈形态。其中一件穿戴蒙古式袍帽和毡靴,腰系皮带,头略右倾,一手向上,一手向下,腰肢扭动,神情专注地作踏步舞蹈。
另一陶俑服饰简单,头戴便帽,左手执乐器,右手两指叉于口中,作呼哨状,似口技表现。俑像成功地表达了秉性乐观豪放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雕塑手法简洁,形象生动逼真,富有生活情趣,是元代陶塑的代表作。
元陶器的器型较大,多碗、盘、罐、瓶、枕、盆、扁壶、玉壶春瓶、高足碗等。
元代的一件黑陶大碗,口径17.5厘米,高6厘米,大气而拙朴。
赵集区会龙乡阎庙村发现的元代陶香炉,工艺精细,造型古朴。炉两边有对称的神态活现的小狗作炉耳,下有3只鼎形虎腿,炉体着绿瓷釉已大部脱落,仅凹陷处尚存。炉高15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11厘米,系元代祭祀用品。
元朝统治者依靠铁骑夺取天下,但元代马的雕塑作品却很少,所以陶器中的陶马就显得弥足珍贵。有一件元陶马,高20.6厘米,长25厘米,灰陶质,马头饰笼套,双耳竖立,颈刻画长鬃,尾粗长,四足直立于长方形托板上。
另外,河南省焦作市元代古墓发现了完整彩绘陶“车马出行仪仗队”,共有陶俑、陶马、陶车81件,均为彩绘陶,以粉、红、绿为主,色泽鲜艳,组合为一套完整的“车马出行仪仗队”。同时还有陶仓、陶几等陶明器。
陕西省户县元代贺氏墓的陶俑,有男侍俑、女侍俑、仪卫俑、骑马俑、牵马俑、胡人骑驼击鼓俑、牵驼俑等,总数近60件。侍俑通高30至33厘米,骑马俑通高约45厘米。
贺氏墓女侍俑头绾双辫髻,上身着窄袖左衽短袄,下系长裙,作捧盒侍奉状;男侍俑头发分披,身穿窄袖右衽长袍,作笼袖搭巾侍立状;仪卫俑戴幞头,身着盘领窄袖长袍,腰束革带,足蹬短靴,左臂曲举,作吆喝姿态。
塑工最佳的是一组骑马俑,有的头绾发辫,有的戴宽沿毡笠,或佩腰刀,或背箭箙,足踏马镫,左手提缰扶鞍,右手甩开,作扬鞭催马状,刻画了蒙古族谙熟骑术、崇尚射猎的生活习俗。
贺氏墓还发现有牵马俑,俑高34厘米,马高37厘米。灰陶、模制。牵马俑头戴圆形帽,束辫垂至肩头,身穿长袍,腰间束带,右手曲至胸前,左手向一侧伸出,似在牵马起程。陶马背负行囊,行囊以绳索捆实。两件雕塑品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贺氏墓的这批元代陶俑,以艺术手法写实、造型比例匀称而著称。元代陶俑的制作一般都较粗率,这是因为,一方面纸制明器的继续流行,另一方面则是深受蒙古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蒙古族素以深埋不坟为传统,所以一般不用俑来随葬,只有部分汉族和少数契丹族官僚仍以陶俑随葬。
元代陶俑主要发现于陕西和四川,陕西以西安曲江池西村段继荣夫妇墓、长安县韦曲村贺氏墓、宝鸡元墓等发现的元俑为代表。
陕西元俑都为深灰胎,不上釉,在技巧和制作方法上尚有一定的艺术水准,风格写实,种类有男女侍俑、骑马俑、骆驼俑、马俑等,大部分俑的形象为蒙古族人和胡人。
在陶俑的组合上,五代、宋时颇为盛行的四神俑元代已消失,人物面貌多具有少数民族及域外文化色彩。
㈦ 古希腊陶器有什么特点
希腊陶器工艺先后流行三种艺术风格:即“东方风格”、“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
东方风格。是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流行的一种陶艺。主要表现在以动植物装饰纹样为主,有时直接采用东方纹样;其次是增强了装饰趣味,将动植物加以图案化。
黑绘风格。指在红色或黄褐色的泥胎上,用一种特殊的黑漆描绘人物和装饰纹样的陶器。
红绘风格。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4世纪末。即陶器上所画的人物、动物和各种纹样皆用红色,而底子则用黑。故又称红彩风格。这种风格优越处在于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线条刻划人物的动态表情,充分发挥线条的表现力。
㈧ 陶瓷产品的风格
在陶瓷产品设计中,北欧风格以实用、简洁、典雅,合理运用自然材料并突出材专料自身的特点,其朴素属有机的形态,以及自然的色彩和质感在国际上大受欢迎。本文以北欧设计风格形成为导入,并从造型、色彩、材质等特点来分析,从而更好的促进陶瓷产品设计的发展。
㈨ 陶器的种类
1、红陶
红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器表呈红色的陶器。人它的烧成原理是:陶坯入窑焙烧时采用氧化焰气,使陶胎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器表便呈红色。根据陶胎粗细及含砂与否,可分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马家浜文化等都以红陶为主。
2、印纹陶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模印纹饰陶器。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
3、白陶
白陶,就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素胎陶器。它是用瓷土和高岭土为制陶原料,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器型种类不多,有鬹、盉、爵、豆、钵、罍、壶、卣、觯等。白陶器在河南豫西一带的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中皆有发现。
4、黑陶
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黑陶按质地可分为三种: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
5、彩陶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而瓷上作品相对纸本更具张力,彩陶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