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藏族民居的建筑风格

藏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且勇敢、豪迈、粗扩而又热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川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近4千米,那里山岭连绵,雪峰重叠,著名的长江、黄河以及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河流,都发源和流经这里。藏族民居的典型传统形式为碉房,《后汉书·西南灾列传》中就有“累石为屋”的记载,由此可知藏族碉房,自东汉以来就已经形成,并相继成为崇尚凝重、沉稳和崇高的民居风格,以表现藏族人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和崇高的审美倾向。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 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 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

⑵ 求藏族风格歌曲 用中文唱的

扎西尼玛-------次真拉姆,欢乐的海洋,扎西德勒,阿酷班玛扎西顿珠-------川藏路,香格里拉,等待的心亚东----- 卓玛,向往雄鹰,高原红,康巴汉子,梦中的卓玛根呷----- 拉萨的酒吧,感动,阿爸阿妈,冈拉梅朵,姑娘次仁措姆琼雪卓玛---- 风中的草原,走出喜马拉雅,唐古拉风央金兰泽---- 爱琴海,布达拉,遇上你是我的缘,我愿阿佳组合----高原红,玛吉阿米,仓央嘉措情歌,洗衣歌,在唱山歌给党听,东边的草地上,遇见你

⑶ “最美318”一直都是川藏线上的传说,那么这条线路到底美在哪里呢

沿途及周边的风景美,不仅可以欣赏到我国东、西部各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而且还可以欣赏到许多世界级的景观。不管是黄山、西湖、洞庭湖这类耳熟能详的国内著名风景,还是珠穆朗玛峰这种闻名世界的景观,在318国道上都可以一睹芳容。

如果有条件,一定要亲自体验一遍318国道,这里有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线,能引发内心的共鸣,从心底与大自然产生互动,体会到大自然虚幻却真实存在的美,感悟到大自然的神秘与壮观。

⑷ 形容“西藏美景”的句子有哪些

1“人间圣地”胜似天堂,“天上西藏”人人神往。

5、米堆冰川:会跃动的“世界级冰川奇观”

米堆冰川被地理学家们称作“世界级冰川奇观”,它不仅拥有雄伟壮观的宝座形状,还有着近800米落差的冰瀑布。冰瀑奇观只有在补充丰富、消融得快的冰川上才会出现,如消融得快而补给不足,冰瀑就会中断,形成“悬冰川”;而补充过快而消融不及,冰雪就会把悬崖埋没。

6、吉隆沟:“珠峰后花园”壮丽无边

吉隆沟被誉为“西藏最后的秘境”“珠峰后花园”“第二天堂”,是西藏最为著名的五条沟之一。国家一类陆路通商口岸。这里自然景观气势非凡,民间风俗奇彩多姿,历史文化自成一体、江河景观尤为壮丽、宗教传统别具风格、生态环境纯净天然,是一块神奇美丽的“舒适、欢乐之地”。

⑸ 川藏线明明那么好走,为什么还有好多人说危险

川藏线北线全长2412公里,沿途最高点是海拔5050米的雀儿山;南线总长2146公里,途经海拔4014米的理塘。南北两线间有昌都到邦达的公路(169公里)相连,这部分属于小北线。南线因路途短且海拔比北线低,所以由川藏公路进藏多行南线。沿川藏公路进藏,进藏途中从东到西依次翻过14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险峻高山,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汹涌湍急的江河,路途艰辛且多危险,但一路景色壮丽,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峡谷和大江大河。

川藏国道318线以险著称,是西藏通向西南各省市的公路交通主通道。但是一到雨季,国道318线102滑坡群和通麦至105道班段公路泥泞不堪,自然灾害频发。

川藏线一年中只是有几个月道路好走而已。沿川藏线进出西藏,每年的最佳时节是5月份和8月中旬-10月。5月份至8月份之间是西部的雨季,川藏线常因泥石流和塌方频繁,经常断路,改路,充满了许多危险因素,还需要徒步穿越塌方区的勇气与决心。

⑹ 中国之最都有哪些

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网络全书,是我国明朝时期修撰的《永乐大典》。当时朱棣为了彰显国威,也是为后世留下“文治武功”的成绩,修撰了《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是世界公认的最大最全的网络全书。

《永乐大典》第二次开始全面编撰之时,解缙已经不受重用了,可以说是朝廷边缘人。解缙,在永乐三年,因干预朱棣家事,就被明成祖弃用了;永乐四年,明成祖对解缙的不满已经到了公开化了,彻底靠边站了,所以解缙编撰了《永乐大典》,属于无稽之谈。

⑺ 为什么要走川藏线,川藏南线旅游攻略

肯定有撒,常走的川藏线就是318国道了,最美的景观大道。给你介绍一条西藏蜗牛旅游网的川藏线线路,我感觉还是不错。第1天成都—雅安—泸定桥—康定—折多山—新都桥(汽车),第2天新都桥—高尔寺山—雅江—剪子弯山—卡子拉山—理塘—毛垭平草原—桑堆—稻城(汽车),第3天稻城——亚丁(汽车),第4天亚丁——稻城(汽车),第5天稻城——巴塘(汽车),第6天巴塘—金沙江—竹笆笼—芒康--拉乌山--澜沧江--脚巴山--竹卡小镇--东达山--左贡(汽车),第7天左贡—美玉草原--邦达草原--业拉山(怒江山)--九十九道湾(七十二拐)--怒江--澜沧江--八宿--然乌湖(汽车),第8天然乌—米堆冰川—波密—通麦天险—鲁朗林海—色季拉山(远眺南迦巴瓦)—巨柏林—八一(林芝州府所在地)(汽车),第9天八一—雅鲁藏布江风景区(尼洋河风景区)-八一(林芝州府所在地)(汽车),第10天八一—巴松措—拉萨(汽车)。这是他们十天的行程,详细的你可以自己看他们的官方网站。

⑻ 为什么中国的山水和外国的山水给人感觉不一样

中国的平原分布狭窄破碎,中东部唯一的完整广大的华北平原人口密度又格外高,被村落和农田用地覆盖,自然也不有美国空旷无人的大平原遥望落基山的感觉了。而且新大陆原始森林繁茂,自然也和古代农业高度发达的文明蹂躏了数千年的地表不一样了。

而在人口主要分布区,北纬30度附近的温带,丘陵遍布水网密集的水乡景色,中国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自然在外国你看不到。而富春山居图为主的中国山水题材,正取自江南水乡。江南丘陵的植被非常茂密,空气湿度也大,使得阳光散射较多,不通透,再加上多绵绵不绝的雨天和雾天,以及近年来的雾霾,使中国山水的代表更朦胧更柔润,云海和雨雾是常见题材。

而发源于夏日干燥植被略稀疏的地中海的欧洲艺术,更喜欢阳光明媚的取材。地中海沿岸的阳光非常通透,每一个去过的人都印象深刻,有一种金色色泽。

数千年前正是这宽阔平静的海面和爱琴海小岛在烈日下的强烈光影,才诱使欧洲艺术向立体和透视的方向发展。地中海的海侵又造成了曲折的海岸,紧邻大海的丘陵和爱琴海密布的岛屿。而且地中海几乎没有潮汐,所以沿岸的房子可以离海面非常近。波罗的海南部也一样。形成了一种潮起潮落的中国也看不到的人文景象。

中国还有什么多呢?温带植被茂密覆盖下的大河峡谷。这是欧洲和日本都不具备的。美国纵然有大峡谷,但要么是人迹罕至,要么在沙漠里。

中国的峡谷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观景方式:沿着大河卷轴式的散点透视(又叫移动视点)的山水图卷;或者自一座山近距离俯瞰向江对面另一座山的纵轴。

但欧洲也有一种峡谷,是中国不存在的,就是北欧的峡湾。阴暗的天空,灰冷的针叶林,加上火山熔岩造就的黑色沙滩。冰川作用对于欧洲地貌的塑造是非常关键的,遍布欧洲的冰碛地貌在中国东部也是很难看到的。

⑼ 川藏线的民居建筑

典藏新都桥民居被称为东方的金字塔!川藏线上的垒石与夯土民居,这些石碉的砌筑或是泥土的夯筑,其技术都堪称精湛、高超,
其气势甚为雄伟、壮观。它也强烈表达出建筑者对大地的敬畏和热爱。我仿佛听到了“大地之歌”交响曲。
从折多山下来不远,在川藏线南北分叉路口,有一片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神奇的光线,无垠的草原,弯弯的小溪,金黄的柏杨,山峦连绵起伏,藏寨散落其间,牛羊安详地吃草……这,就是新都桥,令人神往的“光与影的世界”、“摄影家的天堂”……
新都桥的木雅民居大都采用倚山建房,以石砌墙。房高数丈,一般三层,底层养畜,楼上堆物和住人,采光极好,白墙院子和朱漆大门,每座楼房的每面墙上开着三四扇窗户,窗檐上用红、黑、白等色彩描绘着象征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之意的日月或者三角形图案。 丹巴甲居藏寨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整个丹巴甲居藏寨面积约5公里,149家藏寨星罗棋布,甲居全景以绿色、白色为基调,造型独特、
别致,绝大部分民居为四层,石木结构建筑,完整保留了嘉绒民居的基本特征,保持了历史的面貌和风格。甲居藏寨是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具有高度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民族建筑的典范,被世人称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藏区的童话世界”。
村寨建在山腰,山下就是大渡河的主要支流大金河,村寨美丽幽雅,一座座造型别致的白色小楼错落在浓荫绿抹之中。小楼大多为三至四层,楼顶四周建有小塔,塔上插着玛尼旗,门前挂有经幡。其底层为牲畜圈,二层是客厅和厨房,三层以上为卧室及经堂。外形上,既有寨房的特征,又有碉楼的形态。丹巴藏寨墙体也用石头砌成,一般为三至四层,底层是仓库和圈养牲畜的地方,二层为客堂、厨房,三层为居室,顶层常设为经堂。一侧还配有厢房。但不论房屋和厢房如何建造,顶层外缘都环围着黄、黑、白三种色带,这是嘉绒藏寨的一大特色。
几百幢美丽独特的嘉绒藏式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环境中,背靠神圣的墨尔多神山,脚下是流淌的金川河谷,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如此古朴典雅的丹巴乡土民居资源,是中国乃至世界乡土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 川藏线上的木制民居被称为大地凝固的音符:道孚民居是藏式建筑中极具特色的一种。它特有的气质,在道孚构筑着历史和现在。远远望去,错落参差的建筑在青山绿水间静静流淌,宛如高高低低的琴键,叩响勤劳与智慧的婉转乐曲。专家们“到藏区不去参观道孚,犹如到了北京未去长城”的评价所指,主要是道孚随处可见的、举世闻名的“崩空式藏民居”,就是“木头架起来的房子”。
崩空的形式分两种,一种是以夯土或砌石为主,在其上象征性的架上一两间崩空的土木或石木结构形式;一种是以整原木架就的全木结构形式。主要分布在川藏北线上的道孚、炉霍、甘孜、德格和西藏的江达一带,其中尤以道孚和德格两地的全木结构“崩空”最具特色。
马尼干戈是进入德格后的第一个小集镇,由于这里海拔高、气候严寒,“崩科”式民居低矮了许多,而且多为单层式,如“火柴盒”似的。但你可别小觑了它,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显得过于简单的“崩科”式民居,从它的身上,可以感悟到青藏高原上多姿的“崩科”式民居早期雏形的影子。
德格地处深谷,民居皆依山势而建。重重叠叠依山而建的民居,给人一种扶摇直上的感觉。由于地势所限,这反而促使德格“崩科”式民居在空间布局上发挥得更自由。在层数上,或二层、三层不拘;在阳台的取位上,或居中或置边,随主人的意愿而为。窗框呈外八字形,一般要雕凿二至三道图案,如蜂巢、串珠、莲瓣等,并且着彩,透露出一种华美的气息。 昌都康巴民居被称为曼陀罗的世界:昌都地处藏、川、青、滇结合部的民族走廊与文化交流通道,作为古今往来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有容纳、传播、交流和连接等多方面的功能。昌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多元文化交汇与融合的特点,这一特点不仅从四五千年前的卡若文化遗址中透露了出来,而且从建筑上延续了下来。
昌都地区民居按承重结构和使用材料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柱梁承重,石头砌外墙,即所谓的碉房。柱梁承重是藏族建筑的主要结构,在昌都地区这种结构更为突出。以木柱架构、密梁平顶、墙体不承重为特征,在墙外立柱托起大梁的结构,是昌都民居的一个重要特点。第二类为墙柱混合承重,夯土或石砌为墙。这种承重结构与柱梁承重的内部结构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靠近墙体不再另立柱子托起大梁,而是把大梁直接架在墙体上,是昌都民居常见的结构。此类结构的建筑可以建的很高大,如结合军事防御的功能可称为碉楼。第三类为墙体承重与外围护合一的木楞房,即中国古代三种木结构类型中的井干式建筑。井干式结构在汉代常用于皇家或贵族的棺椁式墓葬。木楞房的基本结构为,将原木横向平置,十字交叉相互扣接,圆形向外,平面向内,转角的交接处挖成凹槽,相互搭接,上下层层叠垒后形成井字形或箱型结构的建筑,还可以根据需要放在板筑的楼层或墙体上。由于它的密封性能好,防潮、防盗,而且抗震力极强,常作为藏东地区富裕人家的粮食仓库。
昌都的民居在结构类型、材料的使用方面均不拘一格,呈现出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结合。近年我们在昌都地区乡土建筑的调查中发现了极具地域特色的三岩民居和东坝民居。
三岩民居,一般房高3—4层,顶层或是上面两层是木架‘崩空’,其余为土墙,墙厚达1.2米左右,墙上有用于战争中射击和望的小孔。其形状和功能都与藏区的古碉建筑极为相似,底层为畜圈,2楼为厨房,3楼设经堂、寝室、粮仓,4楼为库房,房顶为晒坝。三岩的房屋没有一户人家的房屋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同一戈巴的成员的房屋全部紧紧相连在一起,多的达到数十户,即数十幢碉式房屋前后左右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庞大、气势雄伟的城堡。这些房屋不仅户户相连,而且家家有暗道相通,可自由往来。
东坝,传统独特的“一妻多夫”的生活方式,直接冲击了现代人“一夫一妻”、“闪电婚姻”、“同居时代”、“丁克”和“AA制”新概念!形成现代人与东坝人生存理念和生活理念的大对比!东坝民居是“大香格里拉”和“茶马古道”沿线宣传景点中,最别致、最有人气的一处景点。东坝民居的建成是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的,做工精湛,风格讲究;单就工艺雕刻而言,东坝民居有圆雕、浮雕、镂雕、链雕、透雕、半浮雕和线描等,仿佛中国古代寺院、宫殿、亭台楼阁、小桥、村舍等,仅门窗看、走廊看,或中式,或西式,或古朴,或现代,很难明确区分何为中西式、何为宗教元素,何为古现代,何为藏汉结合……在东坝这块土地上,所有兄弟在家业、财产、女人、孩子的属有权上,是不分彼此的,是共同享有和共同承担的,可见东坝的民居是以“多元素”的大融合来吸引世人眼球的。 林芝民居独钟情:俯仰天地皆美景。翻过色季拉山,一派宁静的西藏田园风光展现在我的眼前。一排姑娘在远处打“阿嘎”。
“阿嘎”藏语意为 “白色的物质”。这是藏区特有的一种建筑材料,即将风化的石灰岩或沙黏质岩类捣成粉末,用于建筑物的房顶及地面。西藏民间将“阿嘎”看得很宝贵,很神秘,正如一首民歌所唱:“‘阿嘎’不是石头,‘阿嘎’不是泥土,‘阿嘎’是深山里莲花大地的精华。”在西藏,“阿嘎”的使用分布较广,其使用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吐蕃时期。时至今日,藏族地区还在普遍使用这一建筑材料。
林芝地区山高谷深,河流湍急,平川、谷地十分少见,沿途看到的村寨大部分坐落在山脚、河边的小块平坝上。这些民居往往建筑外墙为石砌,墙体材料除碎石、片石、卵石之外,木板、竹篱柳条篱亦为多见。林芝地区民居的基本形式是一户一栋二层楼,底层饲养牲畜或作储藏间,二层住人。内部结构基本是木质,屋内除梁、柱、地板以外,连隔墙也用木材。顶部多为斜顶,还有少量歇山顶。可以深度游历的,虚拟边界的“工布藏族文化博物苑”、“意境田园休闲地”。
在川藏线上,还有一种独特的民居——随处迁居的帐篷。历史上西藏牧民过着游牧生活。由于不断地迁徙,居无定所,为了御寒避风,他们制作出帐篷以作栖息之所。牧区广袤的绿色草原与五彩缤纷的帐篷互相衬托,呈现出一幅绮丽斑斓的高原景色。
川藏线上那千姿百态的民居建筑,也如这奇丽的大自然,让人流连在现实与梦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