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宽松危机
1. 为什么说二次量化宽松会造成全球金融危机危害在哪些方面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
此番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会对美国经济本身带来短期、直接、根本性影响,相反,这部分资金会很快流向其他金融市场,导致其他国家货币升值,反过来间接对这些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出口商有利。
美国此次采取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将导致过度流动性流向包括中国、巴西等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
政策制订者完全是从美国本国经济利益出发考虑的。金融危机爆发于世界发达经济体,对其而言,短期内首要任务是使资产价格提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恢复。在此大背景下,增加货币发行购买金融资产,间接帮助金融机构及企业,是合乎美国决策者的决策逻辑的。
由于一些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背上沉重资产负担,即使获得充分现金也不会直接投资于中小企业,其首要任务是短期内提高资产质量,而提高资产质量最好办法是购买成熟资本市场所发行的产品。
美国此次采取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将导致过度流动性流向包括中国、巴西等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面对滥发货币,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应对呢?
“当务之急不是降低本国银行杠杆率问题,而是想尽办法挡住跨境资本热钱流入,阻止这些热钱冲击经济。”夏斌说,目前关于全球金融治理的制度框架未必是全面的,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不完善、不确定情况下,要看到改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应尽可能处理好自己的政策,来构筑防止外部冲击的“防火墙”。
2. 就08金融危机提问:为什么美国量化宽松央行也要跟着印钱
这与本国的外汇管理制度有关系。
本国实施外汇管制, 当一笔美元投入中国,回 并不是直接进答入此公司或个人的账户,而是由外管局按汇率换成相应的人民币之后再进入此公司或人个的账房。
美国的QE使用很多的美元流入本国, 所以,需要发行相对应的人民币,称之为外汇占款。
3. 量化宽松政策会怎样影响通货膨胀。
量抄化宽松”中的“袭量化”指将会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而“宽松”则指减低银行的资金压力。中央银行利用凭空创造出来的钱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借钱给接受存款机构、从银行购买资产等。这些都会引起政府债券收益率的下降和银行同业隔夜利率的降低,银行从而坐拥大量只能赚取极低利息的资产,央行期望银行会因此较愿意提供贷款以赚取回报,以纾缓市场的资金压力。
量化宽松政策,当银根已经松动,或购买的资产将随着通胀而贬值(如国库债券)时,量化宽松会使货币倾向贬值。由于量化宽松有可能增加货币贬值的风险,政府通常在经历通缩时推出量化宽松的措施。而持续的量化宽松则会增加通胀膨胀的风险。
4. 量化宽松对解决经济危机是否可取
量化宽松是前一段经济危机发生时各国央行采取的措施,其手段肯定是可行的,是否可取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量化宽松往往只是矛盾外推的一种自卫手段,如果其他国家量化宽松,本国政府认为不可取,那才是对本国国民利益的侵害。
量化宽松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量化指的是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即减少银行的资金压力。当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被央行收购时,新发行的钱币便被成功地投入到私有银行体系。量化宽松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债券,不仅金额庞大,而且周期也较长。一般来说,只有在利率等常规工具不再有效的情况下,货币当局才会采取这种极端做法。
5. 美国为什么要实行量化宽松政策
我们很多人在疑惑为什么美国会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很多人说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但是我作为理财师,觉得这些看法过于理论化,而且不能说明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实际意图,下面我把自己的一些研究结果和大家说说,希望大家参考:
第一、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经济政策,可以在经济下滑的时候,使国民的收入反而增加,这样可以抑制本国的消费萎缩,降低大家对经济的悲观情绪,提高全民的信心。
第二、对于美国来说,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经济政策可以是美元出现贬值,这样会使美国在经济上有一种主动性,是那些买美国国债的国家,失去大量的资本,从而减轻美国的经济压力,转移美国的经济亏损。
第二、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经济政策可以恢复市场活力,其实这是因为量化宽松政策是一个信号,是一个政府的积极信号,可以缓解美债的危机,转嫁自己的危机给其他的国家,逼迫其他国家本币升值,比如美国八十年代对付日本的办法,这一招这次他们继续表演。
第四、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经济政策可以吸引外资进入,这样就可以促进本国的投资,由于国际货市场上会出现大量的美元需求,大量发放货,对美国来说自然是好事情。
第五、量化宽松政策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可以起到恢复经济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市场投资,美国在这方面是老手,所以现在美国的经济开始进一步的复苏。
综合上面的情况,大家可以看到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经济政策,使他们的经济方针,在每一次美国遇到危机的时候,他们都会使用量化宽松的经济政策,这对美国来说是最有利的经济缓解方法,而且每次效果都不错。
6. 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经济有什么影响
第一、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经济政策,可以在经济下滑的时候,使国民的收入反而增加,这样可以抑制本国的消费萎缩,降低大家对经济的悲观情绪,提高全民的信心。
第二、对于美国来说,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经济政策可以是美元出现贬值,这样会使美国在经济上有一种主动性,是那些买美国国债的国家,失去大量的资本,从而减轻美国的经济压力,转移美国的经济亏损。
第二、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经济政策可以恢复市场活力,其实这是因为量化宽松政策是一个信号,是一个政府的积极信号,可以缓解美债的危机,转嫁自己的危机给其他的国家,逼迫其他国家本币升值,比如美国八十年代对付日本的办法,这一招这次他们继续表演。
第四、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经济政策可以吸引外资进入,这样就可以促进本国的投资,由于国际货市场上会出现大量的美元需求,大量发放货,对美国来说自然是好事情。
第五、量化宽松政策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可以起到恢复经济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市场投资,美国在这方面是老手,所以现在美国的经济开始进一步的复苏。
综合上面的情况,大家可以看到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经济政策,使他们的经济方针,在每一次美国遇到危机的时候,他们都会使用量化宽松的经济政策,这对美国来说是最有利的经济缓解方法,而且每次效果都不错。
7. 2008年金融危机,各国实施量化宽松的原因是什么
习惯性的以为,加大投入增加流动性就可以解决问题。因为基本上历次危机都是这样度过的,但忽略了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高速增长期已经或者说正在过去,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不能消化那么多的流动性;第二这次危机是金融性的,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年代,金融风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大,没有人可以幸免
8. 量化宽松政策为什么会使货币汇率暴跌
量化宽松政策使货币汇率暴跌原因如下:
1、量化宽松政策是指在利率已经降到零或接近于零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购买证券的方式向市场大规模投放货币,运用非常规的手段来遏制通货紧缩导致的市场恐慌,刺激经济增长。大规模投放货币必然让货币贬值,汇率下跌或暴跌
2、举例:2010年11月初,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继续向市场大量注入货币。进一步推动美元贬值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干扰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
3、美国实行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其他发达国家的货币数量就会增加(或减少),GDP也会出现上升(或下降)的波动。在美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数量的情况下,日本的GDP和物价变化微乎其微;欧元区的GDP和物价则呈现出较大波动。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外汇管制,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较低,它们的GDP很难获得有利的输出效应。同样是美国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拉美国家与G7其他六国获得的外部效应大相径庭。拉美国家的GDP与美国的货币政策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传导途径表现为:美国货币扩张→拉美国家利率下降→资本流出→总需求减少→GDP减少。
9. 为什么次贷危机会抑制消费需求;次贷危机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间有存在什么关系吗
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译为次债专危机。属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次贷危机使市场上流动的资金少了,自然人们手头上就少了钱进行消费。所以就抑制消费需求
量化宽松(QE:Quantitative Easing)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
量化宽松政策可短期刺激经济。但非长期调节经济的有效工具。
2554146315 交流
10. 经济危机,量化宽松政策,财政政策
量化宽松一词是由日本央行于2001年提出,是指央行向银行体系注入超额资金,让基准利率维持在零。包括大量印钞或者买入政府、企业债券等。
央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放松银根:改变货币价格(即利率)或改变货币数量。多年以来,正统的货币政策一直以前一个政策杠杆为中心。然而,随着通胀率回落、短期名义利率逼近零点,从原则上说,央行可以后一种方式、即数量杠杆来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影响经济活动的是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如果经济处于通缩状态,那么即使名义利率为零,实际利率也会保持正值。2000年日本面临的情况就是如此--名义利率已降至零点,但在实际利率为正值的情况下,低迷的货币需求仍不足以令货币政策发挥效力。这就是过去所说的“流动性陷阱”。
央行放松银根的非常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央行可以通过与外界沟通或量化宽松等方式,培养短期利率将长期保持低位的预期。事实上,2001年3月-2006年3月,日本央行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再如,2003年8月,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在公报中称“适应性政策将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也是此类放松银根承诺的事例。第二,央行可以扩大其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以左右通胀预期。第三,央行可以改变其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如果投资者将不同资产视为非完全替代品,央行买进特定资产的操作就会对资产价格产生明显影响。就此而言,最好的例子就是长期美国国债。从理论上说,美联储可以大规模买进美国国债,以抑制收益率上升;日本央行在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期间,就曾进行这种操作。上述三种量化宽松的方式虽然概念不同,但在操作上可以相互替代。
2008年9月,美联储开始扩大其资产负债表。联储采取量化宽松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买进市场上的证券,以图“启动”银行体系;二是承担私人部门所不愿承担的一部分金融中介职能。在日本央行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2001年3月-2006年3月间,其资产负债表对该国GDP的比率由13%左右升至22%左右。由于美日两国金融体系的根本性差异,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远小于日本央行——本次危机前,前者的资产负债表对美国GDP的比率仅为6%左右。到10月份,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已扩大到美国GDP的8%以上,比危机前增长了35%。
要正确地估价联储“印钞”对通胀的影响,关键在于观察广义货币总量的变化,以及“货币乘数”的变化。
目前,美国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供应量走势之所以出现严重背离,原因自然在于“货币乘数”的急剧下降。而货币乘数暴跌又反映出,自危机发生以来,美国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承担资本中介功能的能力和意愿都大为萎缩。当前美国货币乘数下降的严重程度大大超过了当年的日本:日本方面,货币乘数由资产负债表的10倍左右降至最低点的6.5倍左右,降幅为35%;而在美国,仅仅过去2个月之中,货币乘数就从9以上降至7左右,降幅已达22%。
量化宽松极有可能带来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央行向经济注入大量流动性,不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但是,一旦经济出现恢复,货币乘数可能很快上升,已经向经济体系注入的流动性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将直线飙升,流动性过剩在短期内就将构成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