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国退出QE政策,影响中国哪方面人民币是不是会贬值央行是不是不加印钞票

①加剧外汇占款的趋势性下行,推动央行货币投放渠道转变。美元走强的背后是美国经济复苏和美国利率水平(美债)的上升,而国内则面临房地产市场趋势性走弱、货币持续宽松的情况,这将缩小国际资本在中国的套利空间,导致外汇占款继续走低,这将迫使央行通过其他方式补充基础货币,预计明年再贷款、PSL、SLF等货币投放将继续频繁使用,如果外汇占款下行幅度较大,或有降准出现。

②加剧中国出口复苏的压力,促使国内采取更多的内生性微刺激措施,同时倒逼国内改革。美国此轮复苏伴随着贸易再平衡,并不会直接带动中国的出口,相反,由于人民币盯住美元,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将随着美元指数一起加速攀升,这将对出口造成更大的压力。外生性复苏难,只能靠内生性力量。预计未来微刺激措施仍会不断发力,内部自贸区的探索以及外部贸易规则的谈判也将随之加速。

2.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会给中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在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作用下,2009年以来流入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呈现出加速的态势。按照错误与遗漏的方法测算,2009年上半年短期国际资本流入228亿美元;按照残差法的测算,2009年上半年短期国际资本流入达452亿美元。<br><br>未来一段时间里,随着国际金融机构“去杠杆化”进程的结束,美联储向金融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 ,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同家。同时,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降至接近零利率的水平,日前中国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经过四次降息话为2.25%,远高于美国联邦基准利率水平,短期内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中美利差倒挂的局面将继续维持。在这种情形下,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趋势还将持续。<br><br>然而,一旦美国经济进入持续复苏,美联储必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和逐渐收紧银根,美国拆借市场利率和联邦基金利率将会上升。这将使美元升值,并使部分套利交易平仓。一旦美元企稳走强,国债利率上扬,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资产泡沫可能随之而破裂。大量投机性资金撤出中国,造成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给中国的金融稳定埋下巨大的隐患。20世纪90年代东亚国家的资产泡沫破裂并引发金融危机的教训不可不引以为鉴。<br><br>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了美元汇率的波动,增加了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难度。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水乎也发生了明显变化。<br><br>然而,从2008年7月到2009年3月,金融危机急剧恶化,避险情绪升温,国际金融机构和企业纷纷将资金撤回美国或兑换成美元资产,导致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保持升值。在这一背景卜,人民币事实又重归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人民币兑美元的波动幅度维持在6.82~6.84之间。2009年3月下旬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导致美同通胀预期上升、国债融资风险增加和美元融资套利交易活跃,加上全球经济反弹使得美元作为避险工具的需求大大减弱,以美元资产保值的资金重新追逐高收益资产,美元呈贬值趋势。随着美元走弱,人民币汇率自2009年3月份后连续7个月呈贬值态势,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各贬值9.17%和7.67%。<br><br>在美元贬值和短期国际资本涌入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压力再次显现,中国政府不太可能选择大幅升值的策略。首先,在大幅升值方式下,热钱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获得升值带来的收益,热钱获利的成本将大大降低。其次,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均衡汇率点,无法计算怎样的升值幅度为一个合适的水平。采取大幅升值策略,人民币汇率很可能出现超调,资金流向逆转的风险很大,或者是一次性大幅升值以后如果没有升到位,可能还会有下一次的升值预期,造成过多的游资流入。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会造成资金大进大出,产生宏观金融风险。再者,大幅升值对出口型企业将带来较大冲击,经济可能出现大幅下滑,进而引发严重的失业问题。<br><br>美国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对中国货币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中国被动跟随美国进行调整。如果中国不跟随美国和全球的量化宽松政策,人民币将可能产生更大的升值压力,带来更多的资金流入。如果中国跟进美国的政策,由于中国的家庭和金融机构并不存在去杠杆化的问题,那么中国货币供应量将十分充足。因此,无论中国跟随还是不跟随美国的货币政策,都会出现流动性充裕的情形,这将推动资产价格泡沫的出现。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储蓄大于投资、贸易顺差居高不下且处在人口红利期,这些因素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改变。从短期来看,在热钱流入、国外补库存带动中国出口增加的推动下,全球资金流向中国,中国外汇储备正重新加速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流动性过剩可能再次上演,推高物价水平。由于人民币重归“盯住”美元的机制,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在资本跨境流动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中国央行要部分丧失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将追随美国货币政策的凋整。当美联储讯息信号非常明确甚至是宣布加息之后,中国央行才会提升存贷款基准利率。在通货膨胀显现的初期,中国货币政策的凋整将更多的依赖于数量工具 ,宏观调控政策紧缩的顺序很可能是从窗口指导和审慎监管开始,再到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这中间可能会伴随收紧项目审批,最后才是进入加息周期。

3. 我国如何应对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

你说的有一定道理,美国此次采取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将导致过度流动性流向包括中国、巴西等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面对滥发货币,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应对呢?

当务之急不是降低本国银行杠杆率问题,而是想尽办法挡住跨境资本热钱流入,阻止这些热钱冲击经济。目前关于全球金融治理的制度框架未必是全面的,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不完善、不确定情况下,要看到改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应尽可能处理好自己的政策,来构筑防止外部冲击的“防火墙”。

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得根本原因是美国长期低利率政策。而美国长期低利率是有其制度基础的,那就是为维持美元国际地位,要想根本上解决危机,仅仅依靠制定更严格的监管措施是不够的。

发展中国家不能满足于目前国际社会相关治理政策,而是应以更积极姿态,呼吁并参与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系列行动,约束美元对内政策目标和作为国际货币应尽义务的不对称行为,寻求大国货币间的汇率稳定机制。

此外,在金融监管上,中国既不要引领世界潮流,也不要简单尾随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要学会“以我为主”式的思考。当然,在国内流动性过多、调控难度大的特殊时期,不排除可以采取对信用杠杆放大进行暂时性强约束的制度。

我国货币政策应回归常态

中国应逐步回归常态、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此前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将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

历史上,我国货币政策共有稳健、适度从紧、从紧和适度宽松四种提法,2008年底,为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我国货币政策由“从紧”转变为“适度宽松”。

此番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是因为非常时期的非常规政策已经完成使命。货币政策应回归常态主要基于五方面考虑:一是我国经济增长得到进一步巩固,二是反映物价水的CPI指数呈现上升态势,且仍有进一步上涨可能,三是我国失业率水平已降至全球金融危机前水平,四是国际收支趋于平衡,我国贸易顺差增速由负转正,贸易平衡状况持续改善,此外,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不断回落,资产拨备覆盖率大幅上升。
明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将面临较大改变,全球经济增速有望加快,同时通胀形势仍面临不确定性,央行对此不能掉以轻心,不能让长期的负利率侵蚀居民储蓄资产。
美国量化宽松会引发外资流入,央行要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信贷适度增长。此外,关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明年的货币政策对此也将有所侧重。

4. 量化宽松政策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一是,中国将被动跟随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如果不跟随全球的量化宽松政策内,人民币容将可能产生更大的升值压力,带来更多的资金流入。如果中国跟进美国等国的政策,由于中国的银行体系并不存在去杠杆化的问题,那么中国货币供应量将十分充足。如果经济复苏会慢于货币增长,要么推动出现虚拟经济扩张,要么滞涨现象可能会出现。
二是,中国的海外资产风险将增大,量化宽松带来的通胀将使外汇储备的购买力下降。中国政府购买的美国国债数量在去年9月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一,占比超过20%。美国国债创记录的低收益率对中国外汇储备构成巨大的压力。新购买的国债收益率将相当低,而且长期国债的风险则相对比较高,价格对利率波动的影响更敏感。

5. 结束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

"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业的出口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并会引发制造业向东南亚等有可能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再次攀升,从而使低成本地区转移,进一步冲击我国的外贸出口;其次,降我国重新面临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低我国吸引外资的规模和速度。美元贬值增大了外商的从前两次量化宽松的结果看,流动性的注入与美投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元贬值均会导致全球能跟与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并通的规模和速度;第三,加大国内就业压力。由于人民币的过巾国的进口价格指数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 升值使得我国大批生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劳动密集最终传递至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显示,型产品的外向型企业,因失去价格优势,缩减了商品的出QEl椎动美国商品研究局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上涨36%、口量,陷入经营困境,导致了大批工人失业;第四,严重冲食品价格上涨20%、石油价格舰升59%;QE2推动美国击科技含量较低、以低价取胜的出口行业。我国的主要商品研究局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上涨10%、食品价格上出口行业大多外贸依存度过大、科技含量较低。美国量涨15%、油价上涨30%。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势必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必然会抑制我国产品的出口,大使廉价的美国资金流向全球市场,特别是增长比较快量外贸依存度大、科技含量低的传统出口企业将会在未的亚洲地区,更多的流动性将继续推高亚洲股市和大来的激烈竞争中被淘汰,从而严重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宗商品价格,中国等亚洲国家将面临进口型通胀的fK楼市调控更加艰难,资产泡沫化现象加速发展力,削弱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同时催生资产泡谅。

6. 如果央行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引发人民币贬值,购买美元和黄金可以规避人民币贬值风险吗

原则上是不可以,你先要知道现金购买力和M1之间的关系,不能盲目去量化宽松,美圆是国际货币,但人民币目前只是在国内流通,大量发行的人民币多是外汇占2和政府近几年的增印货币导致货币总量增加,建议你购买日元或固定资产,小股权投资也许更适合你,人民币的强势后果就是削弱美圆,黄金是国际大宗交流的支付方式之一,

7.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为什么对中国人民币升值产生影响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是一支损人利己的不负责行为,它开动印钞机,可促进其国内就业,又间接减免其国际债务,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商品价格飙升,人民币的购买力没有相应下降,所以人民币相当于被升值了。

8. 郎咸平中国版QE要来了人民币会进入贬值区间吗

欧盟、日本因经济持续不景气,央行相继实行QE,导致欧元、日元一路贬值;美国经济逐渐复苏,QE结束、加息在即,美元升值前景明朗。与此同时,中国财政部在3月11日,即2015年两会期间,批准1万亿元人民币的地方存量债务置换债券额度。因为没有披露具体的操作细节,大胆者甚至预测央行会借此推出中国版QE(量化宽松),规模高至10万亿。人民币是否会像欧元、日元一样进入贬值区间?郎咸平教授曾在《郎咸平说: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一书中针对国际货币新格局,以及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旧制度”和“新常态”,进行了一番解读:

我想在这里谈一个非常惊悚的话题——货币战争。为什么?日本透过“安倍经济学”让日元在两年内贬值了30%;从2014年6月开始到当年年底,欧元也贬值接近8%;而美元因为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取消QE,而持续走强。在这个国际大背景下,人民币该何去何从?我们只有两个选择:第一,让人民币跟着美元一起升值;第二,让人民币跟着日元、欧元一起贬值。不论我们如何选择,都会引发一场激烈的“货币战争”。2014年10月,中国各大主流媒体纷纷热议“货币战争”的话题。中证网提出“货币战争即将打响”,和讯网说“全球货币战争一触即发”,凤凰网说“货币战争悄然兴起”。

那么货币战争有用吗?我就以日元为例,给各位分析一下本币汇率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对日本汽车业来说,1美元兑换的本币每增加1日元,丰田公司就可以增加400亿日元的利润,本田公司则增加120亿日元的利润。因为日元巨幅贬值,日本汽车行业在2013年整个会计年度的总利润达到了1.8万亿日元。如果日元汇率维持在目前的水平,2014年下半年还将给日本7家汽车厂商带来1578亿日元的额外收入。

电子和机械行业也因为日元贬值而大获其利。据日本经济研究机构的测算,如果日元对美元的汇率维持在104日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则2014下半财年,日立公司可望增加124亿日元、佳能可望增加62亿日元、小松制作所可望增加74亿日元的利润。

旅游行业也是一样,由于日元贬值,来日旅游的费用大幅降低,前来观光的外国游客人数暴涨,2013年首次超过了1000万。2014年1—7月的游客人数增幅进一步增长,达到了753万人,同比增长26.4%。这里面,来自中国大陆的游客就达到了129万,同比增长90%。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政府要让日元不停地贬值,但是有没有代价呢?有,日元贬值以后,日本进口商品的价格就会提高,而日本在核电站危机后,又是异常依赖国际能源的国家,所以日本的国际贸易在最近3年,连续出现了赤字。

我们再看欧元,它现在也开始步日元的后尘。2014年6月,欧洲央行首度开启负利率政策,这让欧元彻底失去了继续强势的理由。欧元汇率在6月以后直线下跌,目前已经跌了7.2%。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称赞欧元的下跌,而且还向投资者暗示欧元疲弱是欧洲央行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
那么目前国际汇市的情况就是,日元贬值让日本在出口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欧元也开始慢慢贬值,而且这是欧元的既定方向,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讲得非常清楚,而且他还讲了一句特别发人深省的话——“美国能在实际上采取任何措施来对抗欧洲的货币相关行动吗?答案是否定的。欧洲现在采取的货币行动正是美国在过去十年时间里做过的事情。”

德拉吉为什么这么说?这里面的意义非常重大。美元目前升值的趋向应该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不采取对抗欧元贬值的措施,不仅仅是因为汇率的原因,它在谋划一场更大的“战争”。各位请注意,如果我们不了解美国的动向,就根本不要谈“货币战争”,也没有资格谈人民币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