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理趣风格
❶ 宋诗的风格特征有哪些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通俗化,描写琐细、平凡的日常生活,并采用俚字俗语,这使得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但缺乏唐诗那种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
宋诗以平淡为美。宋代诗人追求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宋代诗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特点一:“以文为诗”
特点二:理趣
此外,两宋诗坛还有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一是诗歌派别的出现和形成风气,一是“诗话”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方式的产生和流行。
❷ 宋诗在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方面有哪些新倾向
首先是议论化。唐之杜甫、韩愈已有此苗头,至宋,随着诗歌功能、表现力的不断扩大,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再加之宋代诗人多与政治家和官僚兼为一体,故尔“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欧阳修《镇阳读书》)——以诗为武器,议论时弊,干预政治,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而宋代盛行的禅宗和理学更进一步加重了这一风气。自北宋中叶王安石、苏轼后,大部分诗人都喜谈禅,因而以禅论诗,以禅入诗,在诗中发挥禅理成为当时的普遍习尚。宋代的理学扼杀文学的美学价值,扼杀人的正常情感,对于诗歌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摧残作用,至于将理学的陈词滥调搬入诗歌创作之中,更产生了很多充满头巾气的陈腐议论,正像刘克庄在《竹溪诗序》中所评,这类诗“要皆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但也不能否认其中有一些有理趣而无理障的好诗,如朱熹《观书有感》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一首“寓物说理而不腐之作”(陈衍《宋诗精华录》)。所以对宋人喜以议论入诗应该全面、辩证地加以分析。
其次是才学化。这主要表现在喜于诗中广征博引、多用故实上。这种倾向从唐之韩愈已见端倪,至宋更为普遍。从北宋初的西昆派到北宋中的苏轼,再到两宋之交的黄庭坚和江西诗派都有很明显的表现。其中运用适当者能加深诗歌的表现力,运用过滥者则似“獭祭鱼”,被后人讥为“除却书本子,则便无诗”(王夫之《烜斋诗话》)。
再次是散文化。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曾说:“以文为诗,白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其时,从梅尧臣、欧阳修等人始,已有此倾向。总的说来它破坏了诗歌的固有特征,不足称道。
另外,宋诗在语言风格上多保有平淡自然的风格。虽然有些人只出于为政治服务的功利观点而强调平淡自然,如北宋初中期的王禹偁、欧阳修等人,他们为强调“传道而明心”,特别提倡诗应“易道易晓”;有些人能上升到审美的高度,而强调平淡自然。如王安石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苏轼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至也”(《与侄儿书》);陆游说:“工夫深处却平夷”(《追忆曾文清公》)。这样尽管他们之间的艺术风格各不相同,但在语言风格上都崇尚自然平淡,这和唐代很多诗人,特别是唐中后期的诗人过于追求华丽禾农艳,或奇奥深涩有所不同。
❸ 宋诗中还有哪些既有诗情也有理趣
俞紫芝有一句“有时俗事不称意,无限好山都上心。”有境界。
陆游“柳暗花明又一村”及前一句。
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不畏权势情感,也有道理。
辛弃疾有一句也比较有理“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再有……
石曼卿的千古名对: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也是有道理的。。
一时想起这些。
❹ 介绍一些富有理趣的宋诗,越多越好。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孤山》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
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
但愿老师心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
❺ 试述《戏答元珍》所反映的宋诗注重理趣的革新特征
1、此诗籍写景抒发自己谪居山乡的寂寞愁闷,期盼春天在时光流逝中早日到来,写得清楚明白
2、这种平易风格,核心是追求表达上的深入浅出和明白易懂。
(1)在构思上能立足人情事理写景、议论、叙事,不以感情的鲜明热烈取胜,而以思致的宽和通达见长,从而为说理的内部融入诗歌创作造了新的表现方式。
(2)由此形成的新的诗风,在艺术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宋诗注重理趣的革新要求。
❻ 宋诗的特点是什么
关於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宋诗之所以在犟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徵,有著深刻的时代根源。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徵。其次,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习,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蔚为风气,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份。所谓某人好议论,主要就是由这两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所促成。
与宋诗议论化相关的还有另一个特点:理趣。所谓理趣,指寄寓在诗歌形像中的人生哲理。宋诗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学,而是佛门的禅机。
此外,两宋诗坛还有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一是诗歌派别的出现和形成风气,一是“诗话”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方式的产生和流行。宋诗多流派,当与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党争纷繁的原因有关。如北宋末吕本中(1084~1145)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庭坚以下二十五人,后又有所谓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一如禅宗之“法嗣”传衣。列名之人均以名节自励,气味相投。至於文学观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诗家的门户之见,壁垒森严,则与“诗话”的党同伐异有著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
关於宋诗的评价,自南宋严羽《沧浪诗活》起就存在著严重的分歧,直至在文学史上形成了“尊唐”与“崇宋”两大派系。大抵唐诗主情致,宋诗重理性,从艺术的角度看,宋诗不少作品缺乏形像性、音乐美,感染力不犟,是它的缺点。从文化史的立场上讲,宋诗在唐代诗歌格律完备、意象纯熟、臻於顶峰的情况下另辟蹊径,为近世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榜样,是它的成功之处。
❼ 宋诗重理趣,陈师道的绝句蕴含了什么道理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释义:读到一本好书,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没多久就读完了;与知己朋友亲切交谈,兴致十分高涨,可惜朋友不会想要他来就来.世界上的事往往这样意愿相反,人生百年,有多少事能让你开怀?
“书当快意读易尽”是作者读书亲身体验的概括,也是他孤独寂寞、唯有书伴的惆怅心情的流露.当时诗人的知心朋友尽在远方,而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十分盼望能同这些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整日恍惚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怅然、失望之余,诗人又转以旷达,试图自我安慰:世界上的事情每每和主观愿望相违背,人生本来就难得有舒畅愉快之时,何必自寻烦恼呢?这首从作者自己的亲身生活经历和感受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诗,正好用“朴挚”来说明其风格特点.
❽ 书上说理趣是宋诗一大特色!理趣是什么呀
理性的趣味,就比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❾ 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说说“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杨柳阴来”一句中蕴涵的
一条小溪上面,平常架着小木桥。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走到这里, 就过不去了。“人不度”,就是游人不能度过。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经过断桥的阻碍,使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断桥的阻碍,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断桥这块地方,集中了矛盾,是春游途中的关键。从前进中遇到阻碍,又在阻碍中得到前进。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❿ 唐诗理趣与宋诗理趣
李白山水诗的总体特色是雄奇、豪放,翩然出世,饱含悠然如仙的意蕴和气质。从描写对象上看,李白喜欢选取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作为描写的对象;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白总是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浪漫主义的手法去描绘山水景物,造成一种奇幻瑰丽又豪放雄壮的风格。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