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京剧四大花旦唱腔的特点急求!!!谢谢了。。

京剧四大名旦

在京剧艺术表演中,梅兰芳、程砚秋、荀小云、荀慧生四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四大名旦”。他们以风格独特的演技在京剧舞台上尽领风骚数十年,为京剧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梅兰芳(1894~1961),工旦。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籍江苏泰州,长期居于北京。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很多优美的艺术形象,发展了大量优秀剧目,改革与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国内观众对其十分欢迎和喜爱,“梅派”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梅兰芳8岁学戏,10岁时第一次登台,20岁时被上海各界称为“伶界大王”。自民国四年(1915年)开始,梅兰芳对京剧表现当代题材作了大胆探索,排演时装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揭露官场黑暗,为妇女的悲惨命运鸣不平。他对传统节目也精心加工整理,排演了《宇宙锋》、《贵妃醉酒》、《奇双会》、《金山寺》、《断桥》、《打渔杀家》等。梅兰芳突破传统正工青衣专重唱功、不讲究身段表情的局限,将花旦乃至刀马旦的技巧融合运用,除继承传统唱腔外,还编制独具个性的新腔。他的演唱咬字清晰,音色朗润,唱腔婉转妩媚,流畅甜美。对旦角的念白、舞蹈、音乐、化妆、服装也都作了大胆改进与创新,使之更能表现人物细腻的感情,形成在质朴中见俏丽、妩媚中显大方的梅派风格。

梅兰芳还曾与卓别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切磋交流,在美国被授予博士学位,是将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并获得盛誉的第一位戏曲表演艺术家。生平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以及自述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等。

程砚秋(1904~1958),工青衣。满族,生于北京。6岁学艺,11岁开始登台,12岁参加营业演出。先后师从众多京剧名家,并广泛涉猎文学及多种艺术。其表演艺术突飞猛进,声誉日隆。他的表演功力非常深厚,表情细腻,艺术上富于独创性,逐渐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创立了“程派”。

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后成为“四大名旦”之一。

程砚秋的开拓首先体现在对自身的审时度势。他的天赋很好,但变声(俗称倒仓)时由于休息不够导致声音并不好,尤其声音发自脑后,内行称之为“鬼音”,所谓“祖师爷不赏饭”。但通过努力钻研,特别是在王瑶卿先生等人的辅导下,竟然因人设腔,逐步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派”艺术。尤其体现在唱腔方面,其创新的气度和力度可谓登峰造极:缜密绵延,低回悠扬,幽咽婉转,若断若续,起伏跌宕,恪守音韵,别致新颖,细腻传神……把这些特点融于一身者,此第一人也。同时,他的表演也自成体系,将人物性格融入传统程式,尤以出神入化的水袖技法闻名。

程砚秋的开拓其次体现在全方位的革新创造。程砚秋的开拓精神不仅仅体现在自身表演的范畴,甚至延伸到相关的各个层面,这一点为很多的后来者所不能及。他在考察了西方的戏剧和音乐现状后,大开眼界并融会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净化舞台,改进化妆,丰富乐队,运用灯光等等,令繁陈的京剧焕然一新。

他在大胆革新的前提下,于建国初期编演了他最后一出新戏《英台抗婚》,这出戏无论从唱腔、唱词、舞台表演及美术设计方面都对传统京剧艺术程式做了较大的突破及创新,得到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

尚小云(1900~1976),工旦。祖隶汉军旗籍,河北南宫人。幼为北京三乐科班学生,初习武生,后改正旦,以演青衣戏为主,并取得一些成绩。尚小云的唱腔字正腔圆、刚劲高亢,尤其是念白,爽朗明快、流丽大方、宁清音朗、极富感情色彩。尚小云排演了大量新戏,创造了众多巾帼英雄、侠女烈妇的艺术形象。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形成“尚派”。

尚小云幼年进入三乐社(后名正乐社)梆子科班,初习武生,后改正旦,与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并称“正乐三杰”。后习京剧,拜孙怡云为师,又向王瑶卿请教,以唱工见长,号称“铁噪钢喉”,高亢峭拔,一气呵成。兼擅刀马旦,表演风格刚健,长于塑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世称“尚派”。

1927年与1931年两次评选“四大名旦”,他均入选。尚小云的嗓音宽亮圆润,运用自如,以刚健为主,很适合唱青衣戏,如《二进宫》、《祭江》、《祭塔》等重头唱工戏的大腔和高腔尤其出色。他的武功基础深厚坚实,在《御碑亭》饰孟月华遇雨难行的滑步,《失子惊疯》饰胡氏的多种疯步和水袖,特别是在《昭君出塞》边唱边舞“趟马”的圆场,堪称绝技。在《湘江会》、《战金山》、《秦良玉》、《相思寨》、《双阳公主》等戏中的武打,技巧非常娴熟,动作极其矫健敏捷。

荀慧生(1900~1968),工花旦、闺门旦。河北东光县人。首次于天津登台。1910年入京,师从梆子演员侯俊山。19岁时(1918年),参加喜群社,从此专演京剧。荀慧生功底深厚、戏路宽广,又出身子梆子班,所以能吸取梆子旦角艺术之长,将京剧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的表演熔于一炉,兼收京剧小生、武生等行当的技艺,从唱腔、念白、身段到化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造,并逐渐形成风格新颖、独树一格的“荀派”艺术。

他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被卖给天津一个梆子戏班,后又转卖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为徒,8岁登台表演,时随侯俊山学梆子花旦,1911年入三乐班(后易名正乐)从路三宝、薛兰芬学京剧青衣、花旦,与尚小云、赵桐珊有“正乐三杰”之称。

在人物造型艺术方面,荀慧生早在演出时装戏时便对传统化妆进行改革。他不用吊眉,也不常梳大头,贴片子,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古装式偏凤髻(留香髻),画弯月眉,涂红全唇(改“三点式”),穿绣花大坎肩,古装圆领蝶式大云肩,二道裙、三道裙,还吸取了粤剧中的广片花饰裙子袄。人物经过如此一番打扮,新颖别致,光彩照人,显露出荀派艺术特有的造型美。

荀慧生的表演的风格,有人概括为五个字“美、媚、娇、憨、脆”。同时他的嗓音是沙哑之中带有一种甜润,所以形成了他唱腔的以阴柔制胜的风格。他有不少精彩的唱段,成为荀派弟子的必修课目。他的唱腔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他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新腔;广采博收,吸取其他剧种唱腔的长处,设计新腔。如《红娘》中那段“反四平调”脍炙人口。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荀慧生编制新腔坚持三条原则:一是让人喜悦;二是让人听懂;三是让人动情。

荀慧生的念白有独特的风格,柔和圆润,富于韵律美。他不照搬传统的韵白和京白,从人物的感情出发,富含人物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轻重缓急,恰到好处,流利感人,又声声入耳。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生活美。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发起选举著名旦角,以无定额、不记名的方式选出。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徐碧云、朱琴心六位得票最多,起初有六大名旦之说,不久,朱琴心、徐碧云先后辍演,遂成四大名旦。

嗣后,梅、尚、程、荀各自按自己的条件、风格,编演新剧展开竞争,繁荣了京剧舞台的演出剧目,发展了京剧事业。王瑶卿30年代初曾对“四大名旦”做过一字评——“梅兰芳的样,程砚秋的唱,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

梅兰芳排演《红线盗盒》,尚小云推出《红绡》,程砚秋创演《红拂传》,荀慧生编演《红娘》,被誉为四红;不久梅兰芳演出《一口剑》(《宇宙锋》),程砚秋上演《青霜剑》,尚小云推出《峨嵋剑》,荀慧生排演《鸳鸯剑》,四剑的演出使京剧舞台又起高潮。接着又各自演出了旦角带有反串小生行当的剧目,梅兰芳率先上演《木兰从军》,程砚秋排成《聂隐娘》,尚小云推出《珍珠衫》,荀慧生编演《荀灌娘》。四大名旦各自拥有大量观众,为京剧事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http://www.bjcfo.cn/html/whsh/renwen/heyueqing_nizuigaidezhongguowenhuayishu_/20070216/574.html

2. 戏剧中的小花旦和大花旦有什么区别吗

估计你理解有误。戏曲中“旦”指女性角色:老旦是老太太;青衣就是正旦就版是大家闺秀,也叫大青衣、闺门权旦;花旦,也叫小花旦,就是演丫鬟侍女之类的小姑娘。
在昆曲中也有“五旦”即正旦,“六旦”即小花旦之说。
老师给你说的“小花旦”,不是对应“大花旦‘,而是”大青衣“。花旦是小家碧玉的丫鬟,青衣的大家闺秀的小姐。

3. 中国京剧旦角四大流派的风格

梅(梅兰芳)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有正义感的古代妇女形象。

尚(尚小云)善于塑造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

程(程砚秋)以深邃曲折的唱腔,通过娴静凝重的舞台形象表现古代的女性,尤其善于塑造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的女性。

荀(荀慧生)以刚健婀娜为特有风格,唱、念、做、打均不尚纤巧,以气与力取胜,具有阳刚之美。


(3)大花旦风格扩展阅读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

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4. 京剧四大名旦的表演风格是什么呢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1894—1961),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程砚秋(1904—1958),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

5. 戏曲中花旦分几种

旦行的第二大类叫花旦。花旦的情况跟青衣正相反,从服装上来说,都是穿短衣裳,或者是短褂子,短裤子,或者是短袄子,短裙子。即便是穿长衣裳也是绣着色彩鲜艳的花样。从年龄上看,都是扮演青年女性。从表演上来说,是以做工和说白为主。在说白上是以京白为主,当然也有说韵白的,可是说京白的比较多。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较活泼、开朗,动作也比较敏捷、伶俐。这是从总的方面来说花旦与青衣的区别。如果再细说一下,花旦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花旦,指的是扮演性格上比较活泼、爽朗,举止上也比较轻盈伶俐的青年妇女角色。这样的角色,丫环比较多,例如《红娘》里的红娘,《打樱桃》里的平心,《花田错》里的春兰,《春草闯堂》里的春草等,都由花旦来扮演,《红鸾禧》里的金玉奴,《得意缘》里的狄云鸾等角色,过去也由花旦来扮演,这是比较狭义的说法。广义的花旦的范围比较广,一般包括这麽几种:一种是闺门旦,原来是专指未婚的少女,以做工、念白见长的一种角色,比较典型的如《拾玉镯》里的孙玉姣,《柜中缘》里的刘玉莲等。发展到后来有些角色的举止虽然也比较稳重,而且唱和做也比较注重,例如《凤还巢》里的程雪娥,《钗头凤》里的唐蕙仙,《梅玉配》里的苏玉莲,《二度梅》里的陈杏元之类的角色,后来也划到闺门旦范围里了。
闺门旦一般是扮演大家小姐或比较稳重的小家碧玉为多。闺门旦是可以念韵白的,而且大部分闺门旦都念韵白,像《拾玉镯》里的孙玉姣虽然是个小姑娘,是做工戏,她还是念韵白的。第二类是玩笑旦,顾名思义就是好打,好闹,好说,好笑的一种角色,这样的角色,都出现在喜剧或闹剧里边。她们以开玩笑,风趣,诙谐为表演持点。这样的角色大部分跟丑角搭配,里边偶尔也有小生,但大多数是跟丑角搭配的。玩笑旦比较重做工,重说白,有的戏里基本就没有唱,有的即使有唱,也唱点小曲,或唱曲牌子,而不是唱皮黄。比如《打面缸》、《小过年》、《小磨房》、《一匹布》、《背娃入府》、《打钢刀》、《打城隍》、《打杠子》、《打灶王》、《打砂锅》等,这样的戏很多。还有一些来自民间歌舞小戏,在载歌载舞当中,掺杂着一些诙谐逗趣的表演,唱的也是地方风味很浓的民间小调,例如《小放牛》、《小上坟》、《打花鼓》之类,扮演其中旦角的,也可以划入玩笑旦这一类。第三类叫作泼辣旦,就是扮演性格很泼辣的角色,这样的戏不太多。这种角色的性格比较鲜明,说话都是很锋利的,举止也比较放荡不羁,也是以做工和说白为主要表演手段的,例如《坐楼杀惜》的阎惜姣,《战宛城》的邹氏,《翠屏山》的潘巧云,《武松杀嫂》的潘金莲等,都属于这类角色。泼辣旦里有一出最典型的戏,叫《巴骆和》(全部名《龙潭鲍骆》或《宏碧缘》),里面有个巴九奶奶,这个人物性格是非常泼辣的,可以说是典型的泼辣旦。再有一种角色叫刺杀旦,就是在戏里扮演刺杀人的角色,这个名词是从昆曲里来的。昆曲里有一种刺杀旦,就是一些妇女,为了复仇而刺杀仇人,扮演这样一些角色,表演起来情绪比较激烈,动作比较夸张,唱起来也比较紧张,所以专门有这么一个行当,叫刺杀旦。例如《相梁刺梁》里的邬飞霞,《贞娥刺虎》里的费贞娥,就都是由刺杀旦来扮演的。可是京戏里的刺杀旦不太一样,京戏里的刺杀旦,一般是指被刺杀的,像前边说的《战宛城》的邹氏给张绣刺死了,《翠屏山》的潘巧云是被杨雄、石秀杀死的,《武松杀嫂》的潘金莲是被武松杀死的,《坐楼杀惜》的阎惜姣也是被宋江杀死的,类似这样被人杀死的叫刺杀旦。反过来说那些刺杀人的角色,在京剧里边,由于她们大都是正派的妇女,而且是为了复仇而刺杀仇人,所以在京戏里就都由青衣来应工。例如《审头刺汤》的雪艳把汤勤给刺死了,在程派名剧《青霜剑》里申雪贞为了复仇,杀死了仇人。像这样的一些角色都是由青衣来扮演的,所以京戏里的刺杀旦,就不存在了。既然刺杀人的角色,不再另外划一行当,而被刺杀的基本上又和泼辣旦说在一起,所以在京戏里泼辣旦和刺杀旦的区别就不大了,一般也就不太分了。

6. 求一些图片,大概风格是那种比较叛逆的花旦形象,略显朋克风格的京剧美女

发了啊
喜欢安静的描述〃<[email protected]>

7. 四大花旦的介绍

中国戏曲曰:“生、旦、净、末、丑。” 旦角是京剧的主要行当之一,女角色的统称。四大花旦主要是指戏曲界的四位名角花旦,后也指影视界相关女明星。

8. 京剧的四大流派和风格是什么

“梅、尚、程、荀”四大流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1894—1961),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程砚秋(1904—1958),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

9. 花旦和武旦的区别

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衫、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
旦行里最主要的一类是青衣。青衣还有一个名称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从服装上看,青衣穿青褶子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一个名称也叫青衫,简称衫子。

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如《白蛇传》最后的一折《祭塔》,《二进宫》里的李艳妃,《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春秋配》里的姜秋莲,《贺后骂殿》里的贺后,《红鬃烈马》里的王宝钏,《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汾河湾》里的柳迎春,《六月雪》里的窦娥,《五龙诈》里的李三娘,《大保国》里的李艳妃,《铡美案》里的秦香莲,《宇宙锋》里的赵艳容,《别宫·祭江》里的孙尚香,《春秋配》里的姜秋莲,《法门寺》里的宋巧姣,《浣纱记》里的浣纱女等。

旦行的第二大类叫花旦。从服装上来说,都是穿裙衣裳。即便是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鲜艳的花样。从年龄上看,都是扮演青年女性。如《红娘》里的红娘,《打樱桃》里的平心,《花田错》里的春兰,《春草闯堂》里的春草,《红鸾禧》里的金玉奴,《得意缘》里的狄云鸾,《拾玉镯》里的孙玉姣,《柜中缘》里的刘玉莲,《凤还巢》里的程雪娥,《钗头凤》里的唐蕙仙,《梅玉配》里的苏玉莲,《二度梅》里的陈杏元。从表演上来看,花旦是以做工和说白为主。在说白上是以京白为主,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较活泼、开朗,动作也比较敏捷、伶俐。花旦可以分为闺门旦、玩门旦、泼辣旦、刺杀旦。

花衫是京剧旦行里的一个重要的行当,这是一种集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行,也就是说,她集中了青衣的端庄严肃,花旦的活泼开朗,和武旦的武打工架。早期的京剧里只有青衣和花旦,没有花衫。花衫的创始人是王瑶卿。他创建的花衫行当,在表演时有唱、有念、有做、有打,再加上后来出现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将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著名的花衫戏,有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廉锦枫》、《花木兰》、《太真外传》、《西施》、《樊江关》(饰薛金莲)、《洛神》、《天女散花》以及《穆桂英挂帅》等;程砚秋的《红拂传》、《沈云英》、《碧玉簪》、《风流棒》、《赚文娟》、《梅妃》、《花肪缘》以及《英台抗婚》等;尚小云的《谢小娥》、《乾坤福寿镜》、《汉明妃》、《林四娘》、《墨黛》、《摩登伽女》等;荀慧生的《香罗带》、《霍小玉》、《杜十娘》、《荆钗记》、《鱼藻宫》、《红楼二尤》等。

老旦是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老旦的表演特点,就是唱、念都用本嗓,用真嗓,但不像老生那样平直、刚劲,而应该像青衣那样婉转迂回。《钓金龟》的康氏,《赤桑镇》的吴妙贞,《望儿楼》的窦太真,《遇皇后》、《打龙袍》的李后等,都属于唱工老旦,专门以唱工为主;而《清风亭》的贺氏,《西厢记》的崔老夫人,《李逵探母》的李母等都属于做工老旦。

武旦是表演一些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也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短打武旦,穿短衣裳,这类的武旦,一般是不骑马的,重在武功,重在说白。还有一种特殊的技巧,就是打出手。短打武旦不太注重唱和表演。如《打焦赞》里的杨排风,《泗州城》里的水母,《打店》里的孙二娘,《无底洞》里的白鼠精,《摇钱树》里的张四姐,《三岔口》里的店主婆等。另一类是长靠武旦,就是妇女也穿上大靠,顶盔贯甲。这样的角色,一般都是骑马的,拿着一把尺寸比较小的刀,所以有个专门名词叫刀马旦。刀马旦和武旦也有一些区别。刀马旦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武功,同时还得长于做工,而且有时候说白、工架都很重要。刀马旦的戏,有《穆柯寨》、《穆天王》、《破洪州》里的穆桂英,《佘塘关》里的佘赛花,还有《棋盘山》里的窦仙童,《三休樊梨花》里的樊梨花,《珍珠烈火旗》里的双阳公主,《扈家庄》里的扈三娘等。

彩旦俗称丑婆子,以做工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角色。这类角色有的是用来讽刺愚蠢和自作聪明的人,如《凤还巢》里的大姐程雪雁,《西施》里的东施等。有的是表示性格爽朗、粗犷、豪放的妇女,如《串龙珠》里的花婆,《四进士》里的万氏,《铁弓缘》里陈秀英的母亲等,还有的是塑造了风趣、诙谐的艺术形象,如《拾玉镯》里的刘媒婆等。

10. 京剧四大花旦

京剧中花旦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分为:正旦回、青衣、花旦、闺门答旦、玩笑旦、泼荡旦、花衫、刀马旦、武旦和老旦。
京剧的四大花旦是:梅兰芳(梅派)、程砚秋(程派)、荀慧生(荀派)、尚小云(尚派),又称为四大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