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广东人的性格特点

广东人务实,求真,排外,讲究孝道。

也许是粤语的强势,广东人经常把不会说粤语的国人,归为找工作做苦力当下手的一类。就连个福建人都被归为北方人。

广东人讲究实惠,不做表面文章,讲究效率和赶进度。广东人似乎只对做生意养生和生活娱乐感兴趣。另外广东人思想开放敢说敢做,走在全国风气之前,是中国几十年来改革开放的主力军。

在饮食上,广东人也是非常讲究的,粤菜在现在可以说是中国第一菜系,这与广东经济的繁荣有关,也与粤菜的精细和考究有关。广东人有些洋气和时髦,同时也非常会养生。

岭南文化,涵盖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画派、戏曲音乐、工艺美术、民俗节庆、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从地域上又分为广府文化、广东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

⑵ 广东人都是什么穿着风格

不是啊…………楼复上说的很好笑制……非常酷…吼吼…楼主,这要看是去哪里,广州的平时逛街以休闲为主,你可以见到街上的人多数都是T+牛仔裤or裙子…冬天还有很多人穿短裙和裤袜…有些讲求个性的就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日系居多,各种可爱路线也很多,波斯米亚风也多)…晚上有些人喜欢去蒲,那穿的就比较暴露,性感……其实每个城市的人着装基本没有太大的区别~至于小孩子…小孩喜欢模仿大人~这点~全看他们家长了

⑶ 广东人有什么特点

广东人的特点有:爱吃、不会太讲究穿着、非常务实、很重传统、热衷于早茶文化

1、广东人爱吃

这个相信没有人会反对。广东作为粤式菜系的代表,在吃的功夫上可真不会偷懒。煎炒焖炖蒸样样皆精,每一种食材都会变化不同的方式烹饪只为追求最适合这种食材的味道,粤菜作为八大菜系之一,可想而知其影响深远。

2、对于穿,其实广东人并不会太讲究

对比当初去北京和杭州,上海的时候,颇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因为一眼望去都给人一种相当时尚的感觉,满大街都是穿搭时尚的男女,给人非常潮流的感觉。

而广东人觉得穿得舒服就可以了,并不会太过考虑怎样搭配,在广东的大街上经常会看到短裤,短背心加上拖鞋的穿着方式,相当随便。

3、务实

广东人能够脚踏实地创造财富,而且即使是有钱人在外人看来也很难看得出来,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很一般化,为人处事相当低调。

而且创业的心很浓厚,与我同辈的很多位朋友都会在自己财力还有人际关系上足够的时候尝试自己创业,哪怕只是开一家奶茶店或者小门店,但都会想办法去实现自己的一番创业梦。

4、重传统

广东人非常热衷于观音诞,灯会等节日。每年到这些节日的时段,寺庙还有个个村落都是盛大举行,求姻缘的求姻缘,做生意的求生意风调雨顺。这些传统在广东人看来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变成一种习惯。

5、热衷于早茶文化

广东人很忙碌,忙碌于赚钱养家养小孩,为了钱而日夜忙碌。但是忙碌之中广东人会利用假期周围游玩,而且每到星期天很喜欢去喝早茶。

喝早茶其实并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一家人或者几位朋友,生意伙伴,坐下来吃着特色早点,一边放松一边聊家常,联系感情。因此早茶文化已经变成广东人的一种特色。

⑷ 广东音乐的风格特点是什么演奏的形式又是什么

广东音乐是许多人熟悉的音乐,其悠扬、婉转的乐声能带给人轻松和愉悦的感觉,《步步高》和《雨打芭蕉》等代表作品更是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乐曲。在广东旅游期间,游客可以有很多机会听一听现场的演奏。广东最大的地方戏种——粤剧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音调委婉、唱腔丰富,有些地方与粤语歌有相似之处,但又别具一般风味,加之它在表演手法和舞美方面吸收了西方歌剧的长处,使它成为极具魅力的戏曲表演艺术。尽管由于语言问题,游客可能会听不懂唱词,但即便是光听听曲调、看看表演,也是很有意思的。

⑸ 广东的特色民居建筑是什么

在广东,游客常常会被别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吸引,这是因为他们在欣赏岭南建筑之美的同时,也是在了解一段历史,这为旅途增色不少。尤其是在广府地区、客家地区、潮汕地区以及粤北山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乡村之中,散落着不少各个时代特色的民居古建筑。

▲连南南岗千年瑶寨的建筑群

瑶寨依山而建,房屋层叠,堪称世界建筑奇观,完整地保存着瑶族人古老的生活风貌。有古朴别致的吊脚楼,有凌空高挂纵横交错的竹水笕,有生火烟熏并举的火炉塘,有下作牛栏上作储粮的粮仓,还有原始的酒坊、豆腐坊、榨油坊。

⑹ 广东有什么特点

民以食为天,饮食广东的一大特色:
广州小吃可分七大类:油器类(油炸食品),有油条、咸煎饼、笑口枣等;粥品类,有艇仔粥、"伍湛记"及第粥、瑶柱白果粥等;粉面类,有云吞面("欧成记"为代表)、沙河粉(可制成炒粉或汤粉)、猪肠粉、桂林米粉、濑粉等;糕点类,有萝卜糕、马蹄糕、伦教糕等;甜品类,各种红豆沙、绿豆沙,以及糯米麦粥、八宝粥、芝麻糊、杏仁糊、汤丸等,尤其以双皮奶和姜汁撞奶糊最为有名;粽子类,有甜粽和咸粽两种;杂食类,包括炒田螺、猪红汤、牛骨汤、酸辣瓜菜等。
以下是特色介绍
一:白云猪手
白云猪手是广州历史名菜之一。其制法是,将猪手(前腿)洗净,斩件,煮熟,再放到流动的泉水中漂洗一天,捞起,再用白醋、白糖、盐一同煮沸,冷却后再泡数小时,即可食用。因泡猪手的泉水取自白云山,故名白云猪手。白云猪手这种菜式酸中带甜,肥而不腻,皮爽脆,食而不厌。制作白云猪手注重色、香、味、型,加上"五柳料"或红椒丝点缀,色调和谐,口味更胜一筹。

二:白云凤爪
凤爪,即鸡爪。将凤爪放入烧开的沸水中,将火调小,慢慢浸熟。捞起后在流动的清水中泡
2小时左右,滤干水分,再放进用糖、醋、盐、味精调至适度的水中浸泡2小时即可。吃时酸
甜爽口、不肥腻。

三:沙河粉
沙河粉是广州一种大众化的米制品。因此粉最早出自沙河镇而得名。其做法取白云山上九龙
泉水泡大米,磨成粉浆蒸制,切条而成。沙河粉有百多年历史。其粉洁白薄韧,食法有干
炒、湿炒、泡(汤粉)食、凉拌等。沙河饭店专门有沙河粉专席,除咸食、甜食外,还加以各
式果蔬榨汁制成彩色沙河粉,色彩缤纷,味道各异。

四:云吞面
广州传统日常小吃,由北方馄饨演变而来。用鸡蛋清和面,擀成薄皮,作云吞皮及面条;用
成瘦猪肉、三成肥猪肉加鲜虾仁、大地鱼碎、蛋黄,有时加上鲜笋,以及调味料和匀作
馅;汤料则用猪骨、虾子、大地鱼熬制而成,其皮薄馅多,与细面条同成一碗。

五:及第粥
广州粥品之一。佐料可用新鲜猪肉、肝、肾、心、舌、肚、粉肠等7样,制成“七及第
粥”;也可用猪肉丸、猪肝片、猪粉肠3样制成,正好合上旧时科举考试的状元、榜眼、探
花之意,故又名“状元及第粥”。粥底考究,用好米和干贝、大地鱼、猪骨、腐竹熬制而
成。
六:生滚粥
广州传统粥品之一,是一种统称,用预先煮好的白粥加新鲜肉料一锅锅滚熟而成。猪骨、大
地鱼或江瑶柱熬制白粥作粥底;肉料有鱼片、猪肉片、猪肝、猪腰、牛肉片、鸡块等,先用
油、盐、糖、酒、味精、酱油腌制,再加姜丝拌匀。用小砂锅再把白粥烧开,下肉料,滚后
片刻即离火,放进切碎的生菜粒便可食用。食时佐以胡椒粉,味道更美。

七:艇仔粥
旧时广州西郊,河道两旁遍植荔枝树,叫做荔枝湾,古羊城八景之一的"荔湾晚唱"便指这
里。每逢夏日黄昏,不乏文人雅士及各方游客来此游玩,游河小艇穿梭往来。其中有小艇专
门供应"艇仔粥"。如果岸上或另一艇上游客需要,粥艇上主人便一碗一碗地把粥品递卖过
去,很受欢迎。渐渐地,连陆上的小食店也出售这种叫做荔湾艇仔粥的粥品了。
艇仔粥以新鲜的河虾或鱼片作配料,后来还增加了海蜇、炒花生仁、凉皮、葱花、姜
等,吃前当即煮粥滚制,芳香扑鼻,热气腾腾,十分鲜甜。无论在街头食肆,或如白天鹅宾
馆那样的五星级酒楼,都可品尝到这种广州特有的粥品。

八:炒田螺
田螺与石螺不同,它的特点是壳薄肉厚。与一种叫紫苏的芳香草同炒一镬,便会产生一种香
中有辣,辣中带甜的怪味。这一怪味,不但南方人喜欢,连北方人、港澳同胞以及外国朋友
都十分喜欢,常常在街头小食档(也可在高级宾馆酒楼里),围着小木桌津津有味地品尝紫苏
炒田螺。炒时,还可放上辣椒、葱或蒜、豆豉、盐等调味料品,使其味道更佳。

九:肠粉
一种米制品,又叫布拉蒸肠粉。以广州最负盛名的"银记"肠粉为例:该店坐落在文昌路,专
营豉油皇牛肉肠粉,以薄韧香滑著称。解放初期由吴银经营,她得名师传授,学会了蒸制拉
肠粉专门技术,其肠粉"白如雪,薄如纸,油光闪亮,香滑可口"。肠粉亦称卷粉、猪肠粉
(因形似猪肠),抗日战争时期由泮塘荷仙馆创制,现小食店、茶楼、酒家、宾馆均有供应。
它是将米浆置于特制的多层蒸笼中或布上逐张蒸成薄皮,分别放上肉类、鱼片、虾仁等,蒸
熟卷成长条,剪断上碟。加以上原料的叫牛肉肠、猪肉肠、鱼片肠和虾米(仁)肠;不加馅的
则称斋肠;米浆中加入糖的叫甜肠。

十:虾蛟
广州传统名点心之一。始创于20世纪20年代。用澄面(即用白面粉洗出面筋后沉淀晒干细磨
而成)作皮:在面中加少许精盐,倒入沸水搅匀加盖焗熟,加猪油搓匀即成;鲜虾仁、猪
肉、笋丝等作馅,比北方饺子小巧,包成鸡寇形、白兔形,一般以旺火蒸5分钟即熟。皮薄
透明,馅中虾肉呈嫣红色,隐约可见;味道鲜美,爽滑可口。
十一:干蒸烧卖
广州传统名点心之一,始创于20世纪30年代。用面皮包半露的肉团蒸熟而成。面皮用全蛋或
半蛋半水、适量碱水制作;猪肉、牛肉、虾肉、冬菇等作馅,捏成石榴花形、花瓶形、腰鼓
形等形状,在顶上点缀蟹黄,蒸熟后蟹黄鲜艳,略含汁液,味道清甜,爽口不腻。

十二:鸡仔饼
广州风味饼食之一,初名小凤饼,用猪肉、糖、白芝麻、瓜子仁、榄仁等拌香料作馅,面、
糖、油糅匀作皮烘成。金黄油亮、酥脆甘香、咸甜适口。相传一百多年前由成珠楼婢女小凤
创制。小凤为了温饱,把宴客剩下的菜肴收集起来,加些面粉和梅菜汁压成饼块并烘干,以
备充饥并送给穷姐妹。一天,主人家来了客人,小凤用此饼待客,得到主人和客人的赞赏,
成珠楼老板便命师傅如法炮制,并取名“小凤饼”;又因其形状似小鸡,故又名“鸡仔
饼”。

十三:中秋月饼
广式月饼是过中秋节首选的佳品。其特点是:皮薄松软,油光闪闪,色泽金黄,造型美观,
图案精致,花纹清晰,不易破碎,携带方便。月饼分为咸、甜两大类。馅料有莲子、杏仁、
榄仁、桃仁、绿豆、芝麻、咸蛋、叉烧、烧鹅、冬菇、冰肉、糖冬瓜、虾米、橘饼、陈皮、
柠檬叶、瑶柱等。
广式月饼以莲香楼、广州酒家、泮溪酒家、陶陶居、趣香饼家等生产的最有代表性。著
名品种有陶陶居的"陶陶居上月"和莲香楼的"莲茸月饼"等。

十四:老婆饼
又名冬茸酥,是莲香楼的一个独创品种。相传在清朝末年,莲香楼有个潮洲籍的点心师,在
一次回乡下探亲时,带去了许多著名美点,但他老婆吃后都不满意,还说不如她自己做的冬
瓜角好吃,于是点心师就让她做来尝尝。他老婆熬了一锅冬瓜,加上白糖、面粉,熬到半干
不湿,清甜嫩滑,用来作馅;再用面粉料包裹,放在锅里一炸,皮酥馅滑,香甜可口,那位
点心师吃后果然赞不绝口,并且在回莲香楼时带了一些回去给同行品尝。制作过不少精美点
心的师傅们,对这风味不同的乡下食品亦觉新鲜,一致称赞。当问起这饼的名字时,潮洲师
傅也答不出来,因是他老婆制作,所以大家就打趣地说“那就叫老婆饼吧!”莲香楼在这饼
原制作的基础上稍加改进,还起了个雅号叫“冬茸酥”。

十五:糯米鸡
广州传统的大众化食品。约于20世纪30年代由叫卖小贩创制,后由茶楼、酒家加以改良、推
进。糯米加糖、盐、酱油、猪油、麻油、鸡精等作主料,鸡块、瘦猪肉、笋丝、冬菇、虾
仁、叉烧、鸡蛋、等作馅料;干荷叶在沸水中浸软后沥干水,抹上少量油。主、馅料分别制
好,用荷叶包裹猛火蒸约15分钟即可进食。荷香扑鼻、味鲜可口。
十六:和味牛杂
广州著名小吃之一。牛杂,即牛肚、牛肝、牛肺、牛肠、牛心、牛柏叶等牛内脏。将牛杂洗干净后斩件,用油、盐、酱油、蚝油、味精、胡椒粉等味料腌制,加上花椒、八角、五香粉等,与萝卜一起下锅用文火慢煮。食时佐以辣椒酱。

十七:马蹄糕
泮塘即在泮溪酒家附近,旧荔枝湾所在地。泮塘五秀(包括马蹄、茨菰、茭笋、莲藕、菱角) 就产于这一带。
罗坤师傅主制的这款点心,制时先滤(马蹄)粉浆、煮糖水,再把沸糖水冲入粉浆搅拌成糊后蒸熟,便成为著名的泮塘马蹄糕了。它晶莹通透,入口清甜爽滑,且带有一些马蹄清香之味。人们在饮茶吃饭之后品尝一两件马蹄糕,确是别有一番清新的滋味。
马蹄糕品种有透明马蹄糕、生磨马蹄糕、油煎马蹄糕、鸳鸯马蹄糕、三色马蹄糕等。

十八:煲仔饭
用小砂锅一锅锅加肉料煮成的饭。将米洗净放入小砂锅内,加少量油、盐、鸡精,用文火慢 煮。煮时要不断转动砂锅,以防米饭粘底。肉料通常采用腊肉、腊肠、排骨、鸡块、咸鱼、 黄鳝、田鸡、肉片等;在饭煮至七、八成熟时,将肉料放入锅内至煨熟为止。离火时加上新鲜鸡蛋和用油、盐、味精、蚝油、酱油调制的汁液,拌匀后即可食用。这种吃法,香溢四处,尤其是锅巴,烧成金黄色,更是酥脆可口。

十九:芋角
广州风味小吃之一。制作芋角的芋头以广西产的荔浦芋、广州产的炭步芋、槟榔芋为最佳。以蒸熟的芋泥作皮,猪肉、虾肉、香菇、鸡蛋等炒熟作馅,包成角形油炸而成。熟后,其皮色金黄,表层小眼密布,状似蜂巢。外皮酥脆、内层松软、滑润不油、咸甜适中。

二十:萝卜糕
萝卜糕是一种广州人喜爱的点心。以黏米粉、萝卜丝为主料的蒸糕。将黏米浸洗磨浆压平, 萝卜刨丝煮熟,以上两种原料混成糊状,加入虾米、腊肉、猪油、胡椒粉,酱油、味精、精 盐等拌匀蒸熟。家庭多在春节制作,茶楼则长年供应。萝卜糕一般在平锅里用油煎几分钟, 则香甜好食;而碗仔萝卜糕可热食,无须煎制。

⑺ 广东话的风格

第一、它大量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成分,这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在语音方面,粤语保留了中古汉语韵母的塞音韵尾和唇音韵尾,而在北方方言中这些特征早已消失。又如声调,粤语保留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而且还从阴入中衍生出一个中入调。此外,粤语没有北方方言所具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这些特征都是在中古以后发展形成的,但粤语并没有跟上北方方言的变化。在词汇方面,粤语保留一些古词或古义,而在北方方言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如粤语中“粘”说“黐”,北方方言不用。在语法方面,在人名前加“阿”表示亲昵,修饰成分后置,“公鸡”说成“鸡公”,这些都是古汉语特征的遗留。
第二、粤语保留不少古代“南越”族语言的底层成分。古代汉人与土著杂居和对土著的逐渐的同化过程中,不自觉地吸收了“古越语”的成分,这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如在粤语中“呢”表示“这”,“唔”表示“不”,“虾”表示“欺负”这些都是“古越语”底层词的遗留。
第三、粤语吸收了较多的来来词。在鸦片战争后,香港割让给英国,广东被迫设立通商口岸,在与外国长期的接触中,粤语也就吸收了不少的外来词,其中主要来自英语,香港粤语中吸收外来词更多,而且也强烈影响着广东境内的粤语。这些外来词有的是普通话没有吸收的,如“巴士”,普通话中说“公共汽车”,有的是普通话虽然吸收但译法不同,如普通话中的“沙拉”在粤语中译为“沙律”。
第四、粤语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创造出方言词汇,这些词汇有的沿用至今,也形成了粤语的特点。

⑻ 广东音乐特点

广东音乐:主要流传于珠江三角洲,是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在当地民间“八音会”和粤剧伴奏奏曲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常规器乐有粤胡、秦琴、琵琶、扬琴、洞箫、喉管、笙及木鱼、铃。初期仅有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俗称“五架头”其演出场合较广泛,或为戏曲演出的垫场,或在茶楼、酒肆由流浪艺人表演,或为婚丧喜庆助兴,或为百姓自娱。大批粤乐家自编自创,已积累了数百首曲目。如《旱天雷》《雨打芭蕉》《双声恨》《步步高》《饿马摇铃》《连环扣》《赛龙夺锦》《平湖秋月》《孔雀开屏》等
广东音乐是产生于广州方言区的器乐品种,本世纪初发源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风行国内外而享有盛誉和众多的听众,其中常听得到的有《步步高》,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各国家代表队入场仪式上,就有一段背景音乐放的是欢快好听的《步步高》,还有像中央电视台每年的《过年七天乐》等节目也把它作为背景音乐。它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江南地区民间音乐的养料,经过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
广东音乐在演奏上使用较多的装饰间,各种乐器组合独特的音色和风格。早期的合奏,多用二弦、提琴(类似板胡)、三弦、月琴、横箫(笛子),称为“五架头”,又叫“硬弓组合”,独奏多用琵琶或扬琴。20年代以后,改以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扬琴和秦琴,俗称“三件头”,又称“软弓”。主奏或特性乐器是高胡,也称粤胡、南胡。它与二胡的型制基本相同,只是琴筒更细短。本世纪初,民间艺术家吕文成把二胡的外弦,从习用的丝弦改为钢弦,定弦比二胡高出四度或五度,音色更加明亮。演奏时两腿夹持琴筒,以控制音量。
广东音乐是一种标题音乐,结构上以简驭繁。它以器乐的丰富音乐和宽广的音域,以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变,写景、抒情、状物,因而地方色彩浓郁,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广东音乐擅长于生活小境的描摹,对传统的生活情趣无不流露着关注。欣赏它,并不一定要在其中发现重大的社会人生主题,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常常带给娱乐的感受。
本世纪20年代初至解放前的30年间,广东音乐创作曲达300多首,其中50余首已流传于海内外。主要作品有《旱天雷》、《倒垂帘》、《雨打芭蕉》、《赛龙夺锦》、《饿马摇铃》、《平湖秋月》、《步步高》、《鸟投林》、《禅院钟声》等。解放后,广东音乐又有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不少出色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了一大批新作品。其中如《鱼游春水》、《春郊试马》、《山乡春早》、《喜开镰》等。亦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