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古堡风格
⑴ 城堡有哪些风格
罗 马 尼 亚 德古拉堡
位于罗 马 尼 亚中西部,又叫布朗城堡。1377年始建,1382年建成。整个城堡俨然一个严密的战斗堡垒。称堡中最有特色的是他的四个角楼,这些角楼或储存火 药或装了活动地板,专门为想围攻城堡的敌人泼热水设计。4个角楼间有走廊相连,走廊外墙上有射 击 孔。如今的德古拉堡已成为一座历史,艺术博物馆。
苏 格 兰格拉米斯古堡
苏 格 兰闹 鬼 最凶的城堡,位于苏 格 兰的格拉米。1372年修建。兼容法 国与 苏 格 兰的建筑风格,诺曼底式的角楼将古典的苏 格 兰塔楼合围。城堡外有绚烂的 意 大 利花园和荷 兰花园,治理精美。
爱 丁古堡
爱丁堡城堡是爱丁堡甚至于苏 格 兰的精 神象征,于1571年修建。耸立在死火山岩顶上,居高俯视爱 丁堡市区,每年八月在此举办的军乐队分列式(Military Tattoo),更将爱 丁堡城堡庄严雄伟的气氛表露无遗。
法 国卢瓦尔 河香波堡
贵族的华丽妄想与文艺复兴时期辉煌艺术的完美结合。最具艺术气质的城堡,“拥有真正的王者风范”。说实话就是一座别墅。
圣 米 歇尔山 堡
位于法国诺曼底圣马洛海湾附近,始建于公元708年。岛上建有圣米歇尔修道院和教堂。修道院外表古朴庄重,墙厚一米,屋脊呈三角形。其中的圣米歇尔教堂由巨大的墙垛支撑着,每一条拱线,每一处花纹都向上冒出尖峰,让人感觉有一种向上飞升的合力。在最高的教堂钟楼尖顶上有大天使圣米歇尔的金像。
⑵ 罗马式和哥特式的欧洲古堡有哪些
你要找的是古堡,比较难,找的不全,你先看看吧!你要是找教堂就好多了!呵呵
罗马回式:
布拉格城堡(混合答了哥特式建筑与罗马式建筑的风格)
卡尔卡松城堡(混合了哥特式建筑与罗马式建筑的风格)
哥特式:
若瑟兰城堡
海德堡城堡
尚博尔城堡
舍农索城堡(混合了哥特式建筑与早期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
布拉格城堡(混合了哥特式建筑与罗马式建筑的风格)
卡尔卡松城堡(混合了哥特式建筑与罗马式建筑的风格)
新天鹅堡
就这些了~你自己再找找吧~
⑶ 法国哪座古堡最漂亮
始建于13世纪初的巴涅奥尔古堡既是一家引得各地富商巨贾纷至沓专来的星级酒店,同属时也是法国政府钦定的历史遗迹,其墙壁上的每一块砖石、房间内挂着的每一幅画作,都是法国历史和传统的缩影。古堡的第一任主人Guichardd’Oingt当初花费了四年时间才建成这座集居住功用和防御工事于一体的五边形城堡,外墙蜿蜒连接上环绕着顶层的塔楼,其中三个保存至今。此外,还有吊桥和护城河。整个城堡的规模在13世纪时,堪与国王和教会所拥有的最大城堡相媲美。
⑷ 堪称法国公认的最美城堡,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法国最美丽的城堡就是香波堡。香波堡的兴建要归功于文艺复兴时期至高无上的显赫版君主-弗朗索瓦一权世,他从意大利请来了艺术大师达芬奇,不遗余力地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艺术和建筑风格移植到法国,为法兰西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香波堡被法国人视为国宝。
⑸ 欧式古堡的风格都有哪些
可分为“八”大风格:
1、“古典柱式”,也称“希腊式”
古希腊罗马时期建筑风格,因其构图以柱子为基础,故名。柱式包括台基、柱子、檐部三部分,各部分之间以及柱子的间距均以柱身底部直径为基数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体现了古希腊人推崇人体美、讲究度量及秩序和谐的美学思想。分为两种柱式、“多立克柱式”象征男性的雄壮、刚劲和魁梧,“爱奥尼柱式”象征女性的柔美、清秀与典雅。两种柱式都下粗上细,给人生机向上的感受。因人们常会对高柱产生中细易断的错觉,故建筑中的柱子一般都是中间略粗。
2、“拜占庭式”
4世纪至15世纪在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兴起和流行。由古典时期重视外部形式的处理,转而重视内部空间组织与装饰。拜占庭艺术装饰性重于真实性,追求颜色调配中的乐趣。反映出王权与神权的超人力量,以及基督教的神秘主义美学思想。这种风格在雕塑中轻立体造型,偏好低浮雕。
3、“罗马式”
10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后流行于西欧各国。多见于教堂建筑,在建筑形态上强调石材的纯重感,采用圆拱门,有高高的穹顶,外观整体给人以沉稳乃至粗拙的形式感。技法一般缺乏写实,寓意宗教热情和兴奋于古拙的形体之中。常以丰富而具有空想意味的雕塑作为建筑物的装饰。罗马式不注重再现空间的、立体的形象,往往用直观的方法,强有力地表现某种基督教的观念内容和装饰意图。
4、“哥特式”
12世纪兴起于法国北部,17世纪流行于西欧各国。它崇尚中世纪的象征手法,具有寓意性和神秘性。广泛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浮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哥特式雕像的特色是不合乎自然地延伸比例,着重刻画人物的表情,表现崇高精神境界的面容和动作。
5、“文艺复兴式”
15~17世纪在文艺复兴思潮影响下流行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视立体感,把色彩放在第二位;在外貌与姿势上选择感兴趣的人物进行雕刻,并竭力加以理想化,使之具有崇高品质,表现其细腻感情。
6、“巴洛克式”
17世纪意大利的艺术美学风格。其特点是一反文艺复兴盛期的严肃、含蓄、平衡,倾向于豪华和浮夸,追求动势与起伏的效果,力图造成幻象。在建筑上运用矫揉的手法,以及透视和夸张的雕像等,使建筑在透视与光影之下产生戏剧性的效果。
7、“法国古典式”
17世纪下半叶形成于法国。推崇永恒的、规则的、合乎逻辑的法则,讲究严格的艺术规范。在建筑造型上,主要效法罗马建筑的三段法,将立面横向划分为基座、柱廊或门窗、檐部三段,在纵向又划分出中间突出、两侧对称三段。法国古典式建筑都较宏伟和富有节奏感,对以后的建筑潮流具有一定的影响。
8、“洛克克式”
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1715-1774)所崇尚的艺术风格。其特点是纤巧、浮华、烦琐,表现了贵族的审美趣味。在建筑上追求外形富丽堂皇,装饰精巧奇特,以不对称见长,以采用C形,S形和漩涡形等复杂曲线著称,色彩轻淡柔和。没有壮丽的感觉或诗的意境。
⑹ 香波堡一法国最美丽的城堡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如果说德国最梦幻的城堡属于路德维希二世的“新天鹅堡”,那么法国最美丽的城堡就非弗朗索瓦一世的“香波堡”莫属了。
从巴黎出发,一个多小时就可到达华丽的香波城堡了。
香波堡是卢瓦尔河谷所有城堡中最宏伟也是最大的一个,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附近的居民常喜欢把它和阴柔的舍侬索堡封为法国古堡里的一王一后,也有人说过,“香波堡真正具有王者风范,不仅在于其宏伟的规模和尊贵的气势,而因为他卓然不群,傲然于窠臼之外”。香波堡是法国贵族生活气味最浓厚的地方。这里森林遍地、盛产食材、葡萄酒,法国历代的国王、贵族在此打造一座又一座的度假用的狩猎宫殿,甚至还不时举朝迁移至此悉问国政。
香波堡的兴建,要归功于文艺复兴时期至高无上的显赫君主弗朗索瓦一世,他从意大利请来了艺术大师达•芬奇等人,不遗余力地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艺术和建筑风格移植到法国,为法兰西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香波堡被法国人视为国宝,1981年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香波古堡长宽各有100多米,气势磅礴。中间是正方形的主堡,两侧为六个圆锥形的巨大角楼。城河环绕四周,背靠大森林面倚大花园,绿树、鲜花、雕塑和清澈的湖水,给人以极佳的视觉享受。与我国古代皇家园林相似,宫堡是王权的象征,它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防御,而是为了炫耀和享受,它体现的是华丽夸张的皇家园林风格,是皇权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香波堡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极致,是法国文艺之父“弗朗索瓦一世”为炫耀财势在1519年下令兴建的狩猎行宫,如一颗明珠般镶在卢瓦尔河上,成为法国皇帝珠冠上最灿烂的标志。十六世纪前期主政法兰西王国这位君主,一心濡慕正在意大利开出璀璨花朵的文艺复兴风潮,二十岁即继承王位的弗朗索瓦一世,最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即是礼聘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迁居法兰西,度过生命的最后三年,达芬奇故居如今已经成为卢瓦尔河流域的知名观光景点,正因为君王品味的向度清晰,文艺复兴标榜的古典式样便大举进入传法兰西王国的贵族生活,香波堡便是这波建筑庭园潮流的领航者,也展现出弗朗索瓦一世对艺术的追求从正面眺望香波堡的华丽姿态,交错林立的装饰塔楼堆栈出的趣味节奏,是香波堡最著名的第一眼印象,这般大量甚至漫无节制的装饰性设计,在法兰西初尝文艺复兴滋味之时,只知古典装饰的运用技法,还未深入领略文艺复兴强调的终极和谐美感,于是建筑师便设计出香波堡这般华丽缀饰的外观形貌,在卢瓦尔河流域诸多的文艺复兴风格城堡当中,格外予人童话般的梦幻感受。
香波古堡最为人知的,是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365座烟囱,其建材是以石板嵌入,以替代大理石来显示意大利风味。此外以八根方型栋梁支撑,以蜥蜴及弗朗索瓦一世前缀的“F”字构成了天花板图案,而由达•芬奇所设计的楼梯间,是当时唯一能够容下二人同时上下的楼梯,所以颇具盛名,除可欣赏造型特异的天窗、拱廊及奢侈豪华的装饰外,还可漫步在城堡外的森林里,想象当时为超现实主义型态的建筑物。
香波堡有两大看点:第一是内部,它共有440个房间、84部楼梯,从正门步入主堡,立即置身于一个明亮宽敞的大理石宫殿之中,正对着著名的“双旋梯”,两组独立的楼梯相互交错地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轴心,螺旋式地盘旋而上,同时上下楼梯的人,可以相互看见,而不会碰面。据说,这是当年国王为避免王后和他的情妇正面相遇时引起尴尬和纠纷,特地请达•芬奇设计的,堪称建筑史上一绝。
双旋梯位于城堡中央,从一楼贯穿到屋顶,楼梯的细部处处闪现文艺复兴的风格,楼梯的正上面耸立着顶塔的轮廓,急倾斜的屋顶和高大林立的烟囱相依着,成为所谓弗朗索瓦一世样式法国文艺复兴的一大特征。香波堡的另一个妙景是它的外形。除了城堡的圆形尖顶之外,还可以看到好多精美雕刻的小屋顶,那可是取暖炉的烟囱。远远望去,整个城堡就像一个插满蜡烛的大蛋糕,犹如童话般美丽。
弗朗索瓦一世对于城堡建筑,有他独特的见解与品味。在翁布瓦兹堡成长的法兰西一世,从小研读拉丁及意大利学者及诗人的作品,和中世纪高贵的骑士罗曼史。当时正值15世纪末期,卢瓦尔河流域吹起一股意大利风潮,文艺复兴的新生活风格开始盛行,虽然上流社会在此时略有衰退,但城堡仍被视为皇权的象征。高耸林立的烟囱、楼梯塔、大规模山型墙的窗户、直角的亭阁,这些15世纪的皇家建筑特征,都可以在16世纪初才开始兴建的香波堡找到。
被称为是“弗朗索瓦一世的华丽妄想”的香波堡,可说是照着国王的幻想去打造的。在香波堡的工程展开后没几年,法兰西一世认为还得创造出一个广大的狩猎腹地,好让他安全自在地享受狩猎之乐。他自己探查环境,对狩猎腹地开出必备的条件:土地、大草原、杂木林、葡萄园、池塘和河流,他甚至亲自监督香波堡狩猎围场的工程。还有甚者,弗朗索瓦一世当时想要改变卢瓦尔河的流向,让河流直达堡前,但这项任务终究以不可能收场,改以引导支流克娄颂河流入城堡庭院。
前不久,我有幸亲眼目睹了一次香波堡。
当我来到布鲁瓦时,清淡的旅游局里,工作人员给我仔细地介绍整个卢瓦河地区所有的城堡。除了这个收藏了亨利二世王后凯瑟琳•德•美第奇的毒药柜的“布鲁瓦”城堡,弗朗所瓦一世的杰作“香博堡”,还有秀美如“女人城堡——舍农索”,幽静如“丁丁城堡”,精致如“花园城堡”等等30余座城堡。
直到中午,我才坐上周末惟一一班去香博堡的公交车。跨过卢瓦河,穿过40分钟的森林河流,法国最美丽的城堡终于来到了我的面前。这是一片平原也不会出现南德“新天鹅堡”那种湖光山色。所以,一下车,整个城堡就呈现在视野里,一览无遗了。
气势磅礴,华丽秀美是所有人看到它的第一印象。虽然不是建在山顶的那种高耸入云,但是它的长度和宽度,再加上精准和谐的比例,令不懂建筑的人也会发出惊叹。从后门绕过墙璧,我仔细从外观上欣赏这座城堡,再转到正门处,皇家气派扑面而来。
据介绍,四座完全对称的主塔楼,三个楼层的每个国王、王后套间里发生过无数的传奇故事。从五百年前的弗朗索瓦一世,到后来的路易十四,再到共和国时期,直到仅存的皇家后裔香博伯爵,每个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一段历史,供后人联想、传颂。
底层的马车间还停着当年皇室的精美坐驾,马棚里也还饲养着高大的骏马,管理人员每天辛勤地梳理,喂养。一楼和二楼里国王、王后、侯爵的房间保存完好。精美奢华的床幔内饰一如凡尔赛宫,标榜着法兰西王室的尊贵。几百年的故事,上演过的,有的还留下一点证据。例如Sax元帅那巨大的陶瓷暖炉——有如莫里哀的喜剧,只留下路易十四热爱艺术的美谈;而更有一个关于国王与情妇的“爱情故事”。最让我着迷的是在东面塔楼的套间里,迷恋女人的弗朗索瓦一世曾经为他的情妇留出了一间卧室,而这个卧室的某块彩色玻璃窗上,心有所想的国王用他的钻石戒指,悄然刻下了一句话:“女人如此多变,只有疯子才会相信她们。”良言警句,可谓醒己醒人。不想,两百年后,他的子孙,伟大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住进来的时候,发现了这句刻在玻璃上的“名言”,生怕他的情妇们看到了受刺激,偷偷地把这块玻璃打破了。于是,我们这些后来人就再也看不到这块凝聚了皇室爱情精华的彩色玻璃,只剩下头顶上雕刻的“F”字样和代表王权的龙首蝾螈了。
1519年,弗朗索瓦一世在自己年满25岁时,在这片森林边建造了“香博堡”。初衷是为了能在这里狩猎。至今,这个面积相当于整个巴黎,欧洲最大的封闭公园里仍有大量的野生动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不时能看见“小心,动物路过”的警示牌。城堡最顶层的房间里,陈列着国王贵族们多年来的狩猎战果。排列整齐的鹿角头骨煞是壮观,从弓弩标枪,到火器猎枪,陈列出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如今,香博堡已经成了国家禁猎区,不再允许私自狩猎。野生动物们在这里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时能看见梅花鹿和野兔在森林里穿梭,觅食。
香博堡最为人称道的,就属它那精美繁复的塔顶了。365个壁炉塔顶,文艺复兴式的华丽,把城堡主体的厚重敦实,引向天空,显得秀丽轻巧。漫步在堡顶的平台上,穿梭于其间,如同置身于装饰雕塑的森林。夕阳里,我在平台上寻找历史的痕迹,却发现他们依然同几百年前一样,少有变化。只是天使雕塑、圆锥塔顶、王室标志上,被岁月刻下侵蚀的痕迹。苔藓的色彩斑斓,映照在远方森林、运河,小镇的背景里,讲述着它们看见的那些故事。
不仅仅是城堡,香博堡周围广阔的森林也同样让我流连忘返。我只顾到拍啊拍,拍个不停,一直拍到日薄西山,却不小心错过了仅有的一班回程公交车。游客们早已走光,城堡也已经关门,只有附近的居民还推着婴儿车,遛着宠物,在森林和运河边漫步。夕阳躲入渐起的云层里,天色黯淡,光线被茂密的森林挡在半空,没有路灯的乡间公路显得神秘起来,不知所终。后来,我历经了些小周折才回到宾馆。那些故事,有机会再讲给你们吧!
⑺ 中世纪欧洲古城堡的构造和风格说明是怎样的
城堡是欧洲中世纪的产物,公元1066年至1400年是兴建城堡的鼎盛时期,欧洲贵族为争夺土地、粮食、牲畜、人口而不断爆发战争,密集的战争导致了贵族们修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堡,来守卫自己的领地。
城堡的建筑艺术——罗马式与哥特式
城堡的建筑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两种有代表性的风格。罗马式与哥特式,其中罗马式在英国也被称为诺曼风格,两种式样在时间上是先后的关系,都对今后的建筑艺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罗马式又称罗马风(Romanesque),意思是指“罗马的影子”,流行于11-12世纪的西欧,但是一直到19世纪才得到认同,最初由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德热维尔从语言角度来指使用罗马语系(拉丁语)的各国,后来被法国艺术家德科蒙用作表达一种受到古罗马文化影响的欧洲中世纪早期艺术风格。
罗马式城堡发展于对城堡的防御职能最强调的时期,其产生完全是对于之前欧洲长达700年战乱历史的总结。城堡的建筑风格大都是由古罗马建筑和拜占庭建筑哪里借鉴而来,一方面是多年的战乱并没有条件积累城堡的建筑艺术,所以就近沿用了过去的建筑技术,另一方面,古罗马的防御性战争的方式仍然在被继续沿用。
罗马式建筑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他的半圆形和从古罗马人那里继承下来的筒型拱顶。筒拱是这个时期建筑的代表,一般都交叉应用于壁柱和封闭拱廊上,既坚固又有艺术性。还有圆形的塔楼,使得塔楼不易被破坏。其他的建筑特点有利用狭小的窗户、半圆形的拱门、低矮的圆屋顶、逐层挑出的门框来做装饰。整栋建筑由于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种形状的拱顶而达到一种敦实厚重、均衡安稳、力度饱和的美学效果,狭小的窗口与内部广大的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得城堡内部光线暗淡,进深极深,给人一种神秘幽暗之感。给大家一个直观式的认识,游戏《ico》中的城堡就是典型的罗马式城堡,确切的说是位于苏格兰的诺曼式城堡。相信玩过的人对于罗马式城堡那种敦实稳重,神秘幽深的美都记忆犹新吧。
英国的情况比较特殊,由于长期受到北欧海盗的骚扰,他们的建筑受到北欧建筑风格的影响。北欧的海盗的船首采用自然弯曲的树干,不久,就被运用到建筑上,出现了英格兰及北欧特有的木柱与屋顶相连的建筑形式,这形成了英国自己的罗马式建筑风格,叫做“诺曼风格”。“诺曼风格”也是罗马风的一种。
罗马式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向着更高更大的方向发展。但是筒拱十分笨重,需要巨大的墙体与扶壁。这个制约了城堡向高、大的追求。这些原因促使了后来哥特式建筑的诞生。
哥特式(Gothic)把城堡的建筑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12世纪以后的中世纪天空,被这些笔直的轮廓线勾勒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从彩色镶嵌玻璃窗中投射过来的美丽阳光,又让人恍如隔世,如梦如幻。
与罗马式正相反,罗马式建筑是世俗建筑影响宗教建筑,而哥特式却是宗教建筑影响世俗建筑。这与中世纪的生活困苦不堪,人们把希望寄托给缥缈的宗教有关。当时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巴黎圣母院就是靠贫弱的老年妇女辛苦挣得的分文毫厘积攒起来得。1140年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出现在法国,由圣丹尼修道院的以院长絮热尔将一座修道院改建而成,是一座教堂。改建的初衷,是想让教堂建筑能够体现光、数、高这三个理想。圣丹尼教堂一经建成,引起轰动,马上这种建筑风格就在欧洲大地上流传。这个教堂修建后25年,每一个曾派人出席过典礼的教区,都矗立起了一座通向天国的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建筑风格对城堡的影响在时间上要比对教堂的影响晚上大约一个世纪,完全是时代变迁的结果。
一般认为,“哥特式”这个词是由16世纪的伟大画家拉斐尔先提出来得,特指文艺复兴以前北欧和中欧的建筑,这个词充满贬义,和“野蛮”是同义词。后来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进而把介于欧洲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所有艺术都贬称为哥特式,以突出文艺复兴是对古典文化的改革,但是这种称法未免有些过了。
哥特式建筑给人一种向上升腾的感觉。建筑师利用罗马式建筑中曾经出现的矢状发卷和十字拱加以改进,产生了作为骨架的曲肋拱,使他向上延伸,利用尖拱使他跨度的大小可以随意设计。整个建筑几乎没有墙壁,骨架主面之间是一个又高又大的窗子,这种建筑物的内部骨架结构赤裸裸的袒露着垂直的线条和一个个矢壮尖卷,使得他的内部宽,高且明亮;外部同样采取裸露结构,垂直的壁墩柱和架空的飞拱卷以及扶壁林小尖塔和巨大的窗孔结合在一起,同样给人一种升腾的感觉。对于哥特式的升腾感,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高直的视觉对象,能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奇特的崇敬感受,就像人们看见嶙峋的高山,飞流直下的万丈瀑布以及高卷的海潮时,会造成一种心灵的撞动与虔诚之感。这非常利于表现宗教题材,所以被教堂广泛采用,而城堡对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运用则完全是出于它的精美。
哥特式城堡的精美,还在于其豪华的室内装饰,主要体现在这两点上——玻璃镶嵌窗和雕塑。玻璃镶嵌窗是哥特式建筑的标志性特征。由于哥特式建筑近乎框架式的结构,窗子占满了支柱之间的整个墙面,使得雕刻和壁画没有墙面可以依附,所以人们自然而然的想从窗户的装饰上动脑筋。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无法制造非常纯净的玻璃,玻璃由于含有杂质,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另一方面,受到地中海沿岸的镶嵌艺术的启发,于是诞生了哥特式特有的玻璃镶嵌窗艺术。当阳光透过镶嵌窗的时候,彩色的光线在斑驳离奇的墙壁上制造出出奇的美丽。此外雕塑也是到这个时代才发扬光大,虽然之前的希腊罗马文明已经将雕塑艺术发展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但是由于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偶像的崇拜持否定态度,所以雕塑这门艺术在那个时候有很长的真空期。从11世纪起,随着新一轮的建筑竞赛,为了凸现豪华与繁荣,市民们逐渐在教堂和城堡中增加雕塑,工匠们也不受约束的创作起来,雕塑在哥特式城堡中大量作为装饰而采用,刺激了这门艺术的发展,对之后的文艺复兴也有积极意义。
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城堡建筑中被大量使用的过程也是因为火药的发明,导致的城堡的防御职能逐渐失去的过程。在从罗马式向哥特式转变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其森严的外观,越来越向外敞开,塔顶有了大大小小的天窗,在塔的正面开设可以观望河上远景和周围乡村的窗户,在内院出现了降低的拱廊和经过雕刻的扶墙以及楼梯。当然,这些都是用城堡的坚固性换来的。
当时领主们对于哥特式城堡的追求可以到非常疯狂的地步,许多石匠除了维护他们的城堡,可以不管其他事情而得到很好的薪水。更有甚者,拜约(Bayeux)的女伯爵阿尔贝尔达(Albereda)砍了她建筑师的头,以确保不会有人建另一座城堡和她竞争。女人的虚荣心发展到这个地步是恐怖的。
哥特式的艺术是欧洲封建社会城堡建筑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是其文化艺术的总结。游戏中非常喜欢使用哥特式的城堡,因为它及其精美么。比如《恶魔城》,《鬼泣》都是,特别是恶魔城,大量的使用哥特式的建筑元素尖顶、镶嵌画、塑像等,玩过的人自有体会,这里就不多说了。
纵观整个城堡发展艺术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像任何实践性的技艺一样,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成功的、可信的技艺和方法以及另人感到亲切和舒适的形象总是不断地被运用,不断的循环往复地出现(这一点可以参考我们现在的流行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以至于当一座带有罗马风格的城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很难说他是3世纪古罗马时期的建筑还是11世纪中世纪欧洲“罗马风”或者在英国应该被称为“诺曼风格”的建筑,还是16世纪“新古典复兴主义”的建筑,或者是以后的什么东西。当然精细一些的分类法可以帮我们分清这些建筑的区别,在这里这样说无非是想说明建筑发展的循序渐进性。欧洲的城堡或者延伸到建筑史的发展,就是在这样的螺旋上升中前进的。
中世纪的城堡,拥有保存中世纪艺术的特殊价值,其凝结的中世纪美学使其魅力永存
军事-城堡发展得主线
军事,是城堡从诞生,繁荣到消亡一直以来的主线,贯穿着城堡发展的始终。
城堡的诞生,源自于其所处的政治环境,一般,城堡是政治分裂,势力割据的产物。
比如中世纪的欧洲,由于采邑制度的实行,使得土地的所有权被分散到各位贵族,骑士的手中,政治上四分五裂,帝国,王国,公国,骑士领地等多种多样,大大小小的封建政治实体遍布各地。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他们之间的边界,也没有人能够完全梳理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各等级的封建贵族之间经常爆发各种原因引发的战争,所以他们时时备战,常常参战。所有的贵族都相当于军事将领,他们的附庸则构成其所属的各级官兵。正是这些遍布欧洲各个角落的大小战争,使得城堡的防御作用逐渐突出起来。以德国为例,仅仅西德境内,现存的古城堡就有1.5万座,充分反映了德国中世纪的封建割据状态。另外中世纪的战争技术和战争观念也决定中世纪的战争是防御性战争,当时,城堡是最可靠的防御方式,足以抵挡骑兵的快速攻击,将突袭式的速决战转化为消耗战。于是领主们广修城堡,以确保自己的庄园和财产不受侵犯。
再来看同样是以城堡文化见长的日本,日式城堡诞生到繁盛时期的政治环境,也有相同的地方。战国时代和江户时代的日本,由于幕藩体制的实行,土地和军队集中在幕府和各大名,藩主的手中,政治上也是比较混乱,不管是处于谋求自身最大利益的进攻还是处于保护自己既得利益的防御等原因,诸侯纷纷构筑起防守坚固的城堡,作为对其领地统治的中心和军事据点。
这两个例子于我们中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时间都实行强大的中央集权制,所以像政治分裂,武装割据的情况不是很多。在战争上面也表现为没有坚固的城堡,而是修建抵御外族侵略的长城。长城和城堡同为防御性建筑,但是城堡相对于长城,还有居所,象征等世俗性作用,所以一旦其防御作用因为历史的进化而消失,长城就停止了发展,而城堡则作为世俗建筑继续发展了下去。
所以说城堡是为了保护领地人身财产安全而诞生的防御性建筑。
城堡的军事作用,一直左右着城堡的发展。一般,权威一点的看法是认为,城堡主要发展时期是从公元9世纪土岗-城廓式城堡出现到14世纪火药兵器的出现的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也被中世纪军事专家称为“城堡时期”。
前面已经说过,城堡是作为防御工事而诞生的。早在3世纪的罗马,因为古罗马的文明非常灿烂,城市生活十分突出,庞大的公众建筑,精美的艺术文化品都集中在城市。所以每当战乱来临,罗马人就不得不把城市作为防守的重点。特别是3世纪,由于罗马帝国面临空前的压力,在蛮族入侵和内战的双重压力下,对城市的防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古代的作战方式攻取抵抗中的城堡,需要良好的围攻技术和长达数月的军需供应。罗马人的纵深防御战略充分发挥了其大量城堡的作用。
但是古代罗马的城堡与通常所说的中世纪城堡还是有一些区别,因为古代城堡的发展并非一直是一帆风顺,处于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其间出现过多次倒退。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经济很不发达,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导致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生产力呈现倒推趋势,而且3世纪到9世纪这段时间整个欧洲主要以游牧经济为主,并不需要坚固的城堡来保卫他们的财产。当时的建筑不论是施工技术还是规模都远远不及古代的罗马,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也逐渐失传了。古罗马,不管是实际上还是精神上都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
通常,确切意义上的中世纪城堡并不包括古罗马的防御工事,一般指9世纪出现的土岗-城廓式城堡以后一直到14世纪的砖石结构城堡。之所以城堡在这个时间出现,主要是因为欧洲经济当时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人们的财产,住所固定了下来,所以需要坚固的城堡来保护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虽然这期间的城堡发展走得是一条独立的道路,但是古罗马的城堡建设技术和防御性战争的理念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中世纪城堡的发展。很多中世纪的城堡为了免去挖地基这个麻烦的事情,本身就修建在已经废弃的古罗马城堡遗址上。14世纪以后,伴随着火器的诞生,城堡逐渐失去其军事作用而成为世俗居所,但是中世纪修建城堡时诞生的建筑思想和风格仍然严重影响着它。
城堡的历史,就是长期纷争的历史,是遍地割据的历史,是强梁相斫相争的历史。那些尊卑不等,高下有别,大小相异的诸侯,为了争权夺利,为了王朝霸业,互相觊觎,各怀戒心,战乱频频。在当时的条件下,巩固地盘,立足自保,或者兼并,出击,最好的办法就是“筑堡”。于是乎,欧洲大陆上,这个行业大行其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诸侯们竞相竭尽所能,开山采石,昼夜奔忙,一座座城堡在青山秀水间纷纷矗立起来。人们为了构筑这些城堡,消耗的无数人力、钱财、物资、和时间,殒丧的人命更是难以计数。但现在,无论是威震一方的霸主,还是称雄一方的豪杰,或是占山为王的强盗,都和他的残剑马镫一起委于泥土、灰飞烟灭了。只有哪些经过风霜雨雪的侵蚀,战乱炮火的洗礼剩下的斑斑驳驳,残垣断壁的城堡向过往的游人述说着他昔日的辉煌。
日益坚固的城堡
城堡的发展,是随着战争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兴盛而发展的。
欧洲第一座中世纪城堡建于公元九世纪法国的西北部。主要是针对国内全民战争,同时防御维京人的突然袭击而建造的。是一座典型的、简陋的土岗-城廓式城堡,确切的说,这只是城堡的雏形。土岗-城廓式城堡建在挖沟时掘出的土堆成的高地上,周围是无水的护城壕沟。用厚实的尖板木条栅栏围起来。其间会间隔的修建塔楼,塔楼的数量多少要看领主的财力而定。围圈的中心是整个城堡的中心要塞即城堡主塔。进入这个主塔,需要通过多根柱子支撑,横跨壕沟,直至土岗上层围圈入口的桥。其防御思想是用木头的围墙来抵挡小型进攻,一旦城墙被攻破,城堡主塔则是城堡中的最后一条防线。以后的以军事作用为主的城堡都是采用这种结构,包括战争时采用的防御战术也沿袭下来,后来的城堡在这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比较大的改动。
土岗-城廓式城堡对建筑技术和花费上要求比较低,对地形的选择也没有什么要求,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坚固度达不到要求,只能防御小规模的进攻,建筑规模也比较小。11世纪左右,随着战争技术的发展和城镇的复兴,土岗-城廓式城堡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防御上的要求,所以此时石制城堡开始流行起来。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对石制城堡在欧洲大陆的流行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大面积的征服土地只能由少数的留守骑士来驻守,城堡的坚固度被异常强调。骑士们受到拜占庭帝国高大城墙和坚固要塞的启发,利用石块修筑了更大,更坚固,更复杂的石块城堡,这些城堡建筑模式也被归来的骑士带到了西欧,由此在西欧被迅速传播开来。石制城堡一般是利用石制幕墙代替原先围住城廓的木质尖板条栅栏,幕墙由切割成块的石头逐层砌成,在幕墙的顶端会有间隔的留下空隙,形成带枪眼的城垛。沿着幕墙每隔二三十米有一正方型的防御塔楼,方便弓箭手射箭保卫城堡。由于方形的塔楼有明显的弊端,就是其四角的承受力不够,极易被破坏。所以在12世纪,借鉴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的技术建造更易于防御的圆形或半圆形塔楼。城堡主塔由于拥有领主住所和最后阵地的双重特性使得对于其设计变得异常讲究,一般早期的石块城堡通常为长方形,这样做是处于内部布局和舒适性的考虑。但是它作为最后的防线同样有四角承受力不够的缺点,所以后期的城堡主楼建设倾向于外部呈圆形或多角形,内部为方形的城堡主塔。也有的更加简便的设计,只在方形城堡的主塔外面再围上一圈近距离的高墙,称之为“罩墙”。外圆内方的这种设计不给敌人展现任何平面,受力点分散,更易于防御,而内部利用穹顶和扶墙精心设计出高大空旷的空间,便于居住,华丽且壮观。
公元十三世纪后开始出现石制城堡的加强型,英国天才建筑师-圣乔治的“詹姆士”设计出了有史以来最为坚固的城堡,这种建筑样式被称为“轴心环形城堡”。城堡具有两堵为同心圆城堡护墙,对外墙进行加固,内墙远高于外墙,为的是让内墙上的弓箭手有更大的视野和射击范围,从而形成内外墙上的交叉火力。在内圈的四个角各建一座圆形塔楼,这样城堡主塔的重要性变得不重要,以至后来完全省略主塔,因为设计精密的塔楼和门房即使在敌人进攻内墙时也能独立坚持。城堡四周还会挖掘一个巨大的湖环绕城堡作为护城河,河水引自别的江湖。一般“轴心环形城堡”都是在原来老城的基础上扩建。
十五世纪后,大口径火炮的出现,使城堡的军事地位迅速消亡,军事性城堡逐渐被废弃。另一方面,由于贸易自由化,大航海时代到来,辖区人口迁移,从贵族到贫民都开始追求更开放、更舒适的生活,不愿龟缩在狭小的城堡中,城堡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居所、商业-城堡发展的副线
城堡为它的主人领主供坚实的防御,也是他们生活的地方。除了领主之外,还有家臣和大量的仆人来维持城堡的日常运转,当然还有军队驻扎在内。农民或佃户则散居在城堡周围的庄园内,挤在狭小简陋、阴暗潮湿的茅屋里,只有当战争来临的时候,才和他们的牛群及动产一起挤在城堡里。当时英国赞美诗人约翰用这些话描述这样的生活:“富人住在城堡里,穷人住在茅舍里,上帝造就了他们的高低贵贱,安排了他们的富有和贫穷。”(当时的人真是唯心啊)。
城堡的建筑风格一直被其防御职能和住宅职能所左右,就像上面所说的城堡主楼采用外圆内方的设计也是两种建筑目的相互妥协的结果。在城堡发展的早期,在不损害城堡的坚固度的前提下,其主人总是想方设法让它住起来更加舒适一些,比如上面说的内部利用穹顶和扶墙精心设计出高大空旷的空间,即便如此,领主的生活还是相当原始。一直到14世纪末城堡的防御职能逐渐失去以后,城堡才完全以艺术,生活为发展目标,不再以坚固度要求它。这个时代的城堡总体呈现精美、奢华,表现出贵族们糜烂的享乐主义倾向。
十字军的东征为欧洲的大小贵族带来奢靡的东方享乐主义文化,描绘了一幅“人间天堂”似的美丽憧憬。这种对于追求物质生活的理想强烈地激起了贵族和骑士对美丽生活的向往,当然这建立在广大农民的困苦上面。体现在城堡的建设上,就是逐渐变得精美而艺术化,从实用主义向艺术主义过渡。统治者们不恤民力,恣意享受。有的统治者拿城堡当作享乐的行宫,专门选择风光秀丽,便于鸟瞰的高处修建(当然,高处修建城堡更多是出于防御的要求,这一点上倒是不矛盾)。比如,日耳曼裔的东罗马帝国皇帝西奥多希厄斯二世,可以说是这方面“出类拔萃”的代表性人物。他曾为此精心择址,把宫殿建在海边的山顶上,借以眺望周围的风景和大海的壮观。虽然这些贵族的享乐加剧了农民的困苦,也增加了两者的阶级矛盾。但是这对城堡艺术风格的形成还是起到了促进作用。事实的确有点惨不忍睹。精美的哥特式城堡后面却是农奴的血泪。封建主义的艺术,本身就是为统治者服务,建立在劳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中外都是如此。
城堡里领主和他仆从的生活的正常运转,对服务和商业都有巨大的要求,一般除了领主居住的主楼以外,城墙内还有马厩,灶房,储藏室,库房,面包房,洗衣房,教堂,以及仆人们的木屋。贵族们逐渐加剧的对奢靡生活的向往,对商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开始通过这样的步骤——收拢人众、发展聚落、形成城市,渐渐围绕着城堡逐渐发展起来。德语中的地名以“-burg”为后缀结尾的城市,都是由一座中心城堡发展而来的。比如坐落在易北河上德国第一大港,第二大城市汉堡(Hamburg);坐落在莱茵河上的欧洲最大的内河港口,德国首屈一指的钢铁工业基地杜伊斯堡(Duisburg);萨克森—安哈而特州的首府马格德堡(Magdeburg)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城市。中小城市更是不计其数。市民一词(burgess)也是由此而来。此外城堡大都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和河道口(处于防御性的考虑,这些地方有防守的价值),非常便于商业、贸易的发展。随着贸易的发展,这些城堡逐渐结成贸易链或贸易网,加速了其周边城市的形成。特别是河道沿岸的城堡发展得特别快,这是因为中世纪的交通以河道交通最为便捷。特别著名得比如莱茵河,多瑙河,美茵河沿岸。
商业必须有商人才能得以发展,但是商人行商必须有流动性,必须要求法律承认其为自由之身,虽然很多商人是依附于城堡的农奴的儿子,但由于离开家乡,实际上自行获得了解放。这样就打破了封建社会中土地对于人的束缚,为后来的资本主义做了准备。从这一点上说,城堡本身的发展为以城堡为象征的封建社会挖掘了坟墓。
当然,城堡的发展也不都是积极意义,比如城堡在维护一方平安的作用的同时,也增加了封建领主与中央对抗政治资本,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障碍。而且许多城堡废弃后成为流浪骑士的匪窝,不仅为打家劫舍的恶霸领主提供了据点,更是封建领主随意设卡强取豪夺商旅的关口,对商业流通和地区经济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⑻ 法国城堡chaumont的特色
Château de Chaumont-sur-Loire
Un article de Wikipé, l'encyclopédie libre.
Aller à : Navigation, Rechercher
Le château de Chaumont-sur-Loire se trouve sur les bords de la Loire, entre Amboise et Blois, en France. Il est situé sur le dernier fleuve sauvage d'Europe, récemment inscrit au patrimoine mondial de l'humanité par l'Unesco.
===============================
Histoire
Au Xe siècle, c'est Eudes I, comte de Blois qui fit construire une forteresse pour protéger la ville de Blois des attaques des comtes d'Anjou.
Louis XI fit brûler et raser Chaumont en 1455 pour punir Pierre d'Amboise de s'être révolté contre le pouvoir royal lors de la « Ligue Bien Public ». Puis, son fils Charles Ier d'Amboise entreprit la reconstruction château de 1465 à 1475 en édifiant l'aile Nord (face à la Loire) aujourd'hui disparue.
De 1498 à 1510, Charles II de Chaumont d'Amboise, aidé de son oncle le cardinal Georges d'Amboise, poursuivit la reconstruction dans un style déjà marqué par la Renaissance tout en conservant la même allure générale fortifiée.
Diane de Poitiers, maîtresse d'Henri II, reçoit le château en échange de celui de Chenonceau qu'elle doit céder à sa rivale, Catherine de Médicis.
Dès le XIXe siècle, Marie Say en devient propriétaire, elle épouse peu après Amédée de Broglie (fils d'Albert de Broglie), ils font aménager de luxueuses écuries, un magnifique parc paysager à l'anglaise et le font restaurer par Sanson. Pendant quarante ans, le château connaîtra une époque fastueuse rant laquelle les Broglie donneront des fêtes et réceptions éblouissantes, en menant une vie digne d'une maison royale. Malheureusement, des revers de fortune obligeront la princesse de Broglie à vendre Chaumont en 1938 à l'État qui l'affectera au service des monuments historiques.
L'édification en 1877 de ces écuries somptueuses fut confiée à l'architecte Paul-Ernest Sanson, également chargé par le prince et la princesse de Broglie, de la restauration complète château. L'architecte fit le choix d'un ensemble en brique et pierre.
Les écuries de Chaumont sont représentatives de ce que l'aristocratie fortunée fit construire à la fin XIXe siècle pour abriter ses chevaux. Elles furent considérées à l'époque comme les plus luxueuses d'Europe, bénéficiant alors d'un éclairage électrique à arc, en même temps que l'Opéra Garnier et l'hôtel de ville de Paris.
==========================
Construction château
Ce château d'allure médiévale a en effet été construit au XVe siècle. Les ailes Nord et Ouest ont été édifiées de 1469 à 1481, les tours sont massives et dotées de machicoulis et de chemins de ronde. La porte d'entrée précédée d'un double pont-levis est enserrée par deux grosses tours rondes. La construction reprend en 1501 sur ordre de Charles II d'Amboise seigneur de Chaumont puis sera reprise par le cardinal Georges d'Amboise, ministre de Louis XII.
===============================
Le château au XXIe siècle
Désormais, le château de Chaumont-sur-Loire et le Conservatoire international des parcs et jardins sont réunis. Ils forment le domaine de Chaumont-sur-Loire et leurs programmations culturelles deviennent complémentaires.
Le Conservatoire international des parcs et jardins et paysage de Chaumont-sur-Loire (CIPJP) et le Centre des monuments nationaux ont décidé de mettre en commun leurs moyens pour assurer la gestion et l’animation culturelle château de Chaumont-sur-Loire.
==============================================
照片: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6/Chateau_de_Chaumont_06_2006.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2/27/France_Loir-et-Cher_Chaumont-sur-Loire_Ecuries.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2/24/France_Loir-et-Cher_Chaumont-sur-Loire_Chateau_Chapelle.jpg
⑼ 中世纪欧洲古城堡的构造和风格说明
城堡是欧洲中世纪的产物,公元1066年至1400年是兴建城堡的鼎盛时期,欧洲贵族为争夺土地、粮食、牲畜、人口而不断爆发战争,密集的战争导致了贵族们修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堡,来守卫自己的领地。
城堡的建筑艺术——罗马式与哥特式
城堡的建筑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两种有代表性的风格。罗马式与哥特式,其中罗马式在英国也被称为诺曼风格,两种式样在时间上是先后的关系,都对今后的建筑艺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罗马式又称罗马风(Romanesque),意思是指“罗马的影子”,流行于11-12世纪的西欧,但是一直到19世纪才得到认同,最初由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德热维尔从语言角度来指使用罗马语系(拉丁语)的各国,后来被法国艺术家德科蒙用作表达一种受到古罗马文化影响的欧洲中世纪早期艺术风格。
罗马式城堡发展于对城堡的防御职能最强调的时期,其产生完全是对于之前欧洲长达700年战乱历史的总结。城堡的建筑风格大都是由古罗马建筑和拜占庭建筑哪里借鉴而来,一方面是多年的战乱并没有条件积累城堡的建筑艺术,所以就近沿用了过去的建筑技术,另一方面,古罗马的防御性战争的方式仍然在被继续沿用。
罗马式建筑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他的半圆形和从古罗马人那里继承下来的筒型拱顶。筒拱是这个时期建筑的代表,一般都交叉应用于壁柱和封闭拱廊上,既坚固又有艺术性。还有圆形的塔楼,使得塔楼不易被破坏。其他的建筑特点有利用狭小的窗户、半圆形的拱门、低矮的圆屋顶、逐层挑出的门框来做装饰。整栋建筑由于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种形状的拱顶而达到一种敦实厚重、均衡安稳、力度饱和的美学效果,狭小的窗口与内部广大的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得城堡内部光线暗淡,进深极深,给人一种神秘幽暗之感。给大家一个直观式的认识,游戏《ico》中的城堡就是典型的罗马式城堡,确切的说是位于苏格兰的诺曼式城堡。相信玩过的人对于罗马式城堡那种敦实稳重,神秘幽深的美都记忆犹新吧。
英国的情况比较特殊,由于长期受到北欧海盗的骚扰,他们的建筑受到北欧建筑风格的影响。北欧的海盗的船首采用自然弯曲的树干,不久,就被运用到建筑上,出现了英格兰及北欧特有的木柱与屋顶相连的建筑形式,这形成了英国自己的罗马式建筑风格,叫做“诺曼风格”。“诺曼风格”也是罗马风的一种。
罗马式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向着更高更大的方向发展。但是筒拱十分笨重,需要巨大的墙体与扶壁。这个制约了城堡向高、大的追求。这些原因促使了后来哥特式建筑的诞生。
哥特式(Gothic)把城堡的建筑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12世纪以后的中世纪天空,被这些笔直的轮廓线勾勒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从彩色镶嵌玻璃窗中投射过来的美丽阳光,又让人恍如隔世,如梦如幻。
与罗马式正相反,罗马式建筑是世俗建筑影响宗教建筑,而哥特式却是宗教建筑影响世俗建筑。这与中世纪的生活困苦不堪,人们把希望寄托给缥缈的宗教有关。当时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巴黎圣母院就是靠贫弱的老年妇女辛苦挣得的分文毫厘积攒起来得。1140年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出现在法国,由圣丹尼修道院的以院长絮热尔将一座修道院改建而成,是一座教堂。改建的初衷,是想让教堂建筑能够体现光、数、高这三个理想。圣丹尼教堂一经建成,引起轰动,马上这种建筑风格就在欧洲大地上流传。这个教堂修建后25年,每一个曾派人出席过典礼的教区,都矗立起了一座通向天国的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建筑风格对城堡的影响在时间上要比对教堂的影响晚上大约一个世纪,完全是时代变迁的结果。
一般认为,“哥特式”这个词是由16世纪的伟大画家拉斐尔先提出来得,特指文艺复兴以前北欧和中欧的建筑,这个词充满贬义,和“野蛮”是同义词。后来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进而把介于欧洲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所有艺术都贬称为哥特式,以突出文艺复兴是对古典文化的改革,但是这种称法未免有些过了。
哥特式建筑给人一种向上升腾的感觉。建筑师利用罗马式建筑中曾经出现的矢状发卷和十字拱加以改进,产生了作为骨架的曲肋拱,使他向上延伸,利用尖拱使他跨度的大小可以随意设计。整个建筑几乎没有墙壁,骨架主面之间是一个又高又大的窗子,这种建筑物的内部骨架结构赤裸裸的袒露着垂直的线条和一个个矢壮尖卷,使得他的内部宽,高且明亮;外部同样采取裸露结构,垂直的壁墩柱和架空的飞拱卷以及扶壁林小尖塔和巨大的窗孔结合在一起,同样给人一种升腾的感觉。对于哥特式的升腾感,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高直的视觉对象,能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奇特的崇敬感受,就像人们看见嶙峋的高山,飞流直下的万丈瀑布以及高卷的海潮时,会造成一种心灵的撞动与虔诚之感。这非常利于表现宗教题材,所以被教堂广泛采用,而城堡对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运用则完全是出于它的精美。
哥特式城堡的精美,还在于其豪华的室内装饰,主要体现在这两点上——玻璃镶嵌窗和雕塑。玻璃镶嵌窗是哥特式建筑的标志性特征。由于哥特式建筑近乎框架式的结构,窗子占满了支柱之间的整个墙面,使得雕刻和壁画没有墙面可以依附,所以人们自然而然的想从窗户的装饰上动脑筋。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无法制造非常纯净的玻璃,玻璃由于含有杂质,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另一方面,受到地中海沿岸的镶嵌艺术的启发,于是诞生了哥特式特有的玻璃镶嵌窗艺术。当阳光透过镶嵌窗的时候,彩色的光线在斑驳离奇的墙壁上制造出出奇的美丽。此外雕塑也是到这个时代才发扬光大,虽然之前的希腊罗马文明已经将雕塑艺术发展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但是由于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偶像的崇拜持否定态度,所以雕塑这门艺术在那个时候有很长的真空期。从11世纪起,随着新一轮的建筑竞赛,为了凸现豪华与繁荣,市民们逐渐在教堂和城堡中增加雕塑,工匠们也不受约束的创作起来,雕塑在哥特式城堡中大量作为装饰而采用,刺激了这门艺术的发展,对之后的文艺复兴也有积极意义。
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城堡建筑中被大量使用的过程也是因为火药的发明,导致的城堡的防御职能逐渐失去的过程。在从罗马式向哥特式转变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其森严的外观,越来越向外敞开,塔顶有了大大小小的天窗,在塔的正面开设可以观望河上远景和周围乡村的窗户,在内院出现了降低的拱廊和经过雕刻的扶墙以及楼梯。当然,这些都是用城堡的坚固性换来的。
当时领主们对于哥特式城堡的追求可以到非常疯狂的地步,许多石匠除了维护他们的城堡,可以不管其他事情而得到很好的薪水。更有甚者,拜约(Bayeux)的女伯爵阿尔贝尔达(Albereda)砍了她建筑师的头,以确保不会有人建另一座城堡和她竞争。女人的虚荣心发展到这个地步是恐怖的。
哥特式的艺术是欧洲封建社会城堡建筑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是其文化艺术的总结。游戏中非常喜欢使用哥特式的城堡,因为它及其精美么。比如《恶魔城》,《鬼泣》都是,特别是恶魔城,大量的使用哥特式的建筑元素尖顶、镶嵌画、塑像等,玩过的人自有体会,这里就不多说了。
纵观整个城堡发展艺术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像任何实践性的技艺一样,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成功的、可信的技艺和方法以及另人感到亲切和舒适的形象总是不断地被运用,不断的循环往复地出现(这一点可以参考我们现在的流行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以至于当一座带有罗马风格的城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很难说他是3世纪古罗马时期的建筑还是11世纪中世纪欧洲“罗马风”或者在英国应该被称为“诺曼风格”的建筑,还是16世纪“新古典复兴主义”的建筑,或者是以后的什么东西。当然精细一些的分类法可以帮我们分清这些建筑的区别,在这里这样说无非是想说明建筑发展的循序渐进性。欧洲的城堡或者延伸到建筑史的发展,就是在这样的螺旋上升中前进的。
中世纪的城堡,拥有保存中世纪艺术的特殊价值,其凝结的中世纪美学使其魅力永存
军事-城堡发展得主线
军事,是城堡从诞生,繁荣到消亡一直以来的主线,贯穿着城堡发展的始终。
城堡的诞生,源自于其所处的政治环境,一般,城堡是政治分裂,势力割据的产物。
比如中世纪的欧洲,由于采邑制度的实行,使得土地的所有权被分散到各位贵族,骑士的手中,政治上四分五裂,帝国,王国,公国,骑士领地等多种多样,大大小小的封建政治实体遍布各地。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他们之间的边界,也没有人能够完全梳理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各等级的封建贵族之间经常爆发各种原因引发的战争,所以他们时时备战,常常参战。所有的贵族都相当于军事将领,他们的附庸则构成其所属的各级官兵。正是这些遍布欧洲各个角落的大小战争,使得城堡的防御作用逐渐突出起来。以德国为例,仅仅西德境内,现存的古城堡就有1.5万座,充分反映了德国中世纪的封建割据状态。另外中世纪的战争技术和战争观念也决定中世纪的战争是防御性战争,当时,城堡是最可靠的防御方式,足以抵挡骑兵的快速攻击,将突袭式的速决战转化为消耗战。于是领主们广修城堡,以确保自己的庄园和财产不受侵犯。
再来看同样是以城堡文化见长的日本,日式城堡诞生到繁盛时期的政治环境,也有相同的地方。战国时代和江户时代的日本,由于幕藩体制的实行,土地和军队集中在幕府和各大名,藩主的手中,政治上也是比较混乱,不管是处于谋求自身最大利益的进攻还是处于保护自己既得利益的防御等原因,诸侯纷纷构筑起防守坚固的城堡,作为对其领地统治的中心和军事据点。
这两个例子于我们中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时间都实行强大的中央集权制,所以像政治分裂,武装割据的情况不是很多。在战争上面也表现为没有坚固的城堡,而是修建抵御外族侵略的长城。长城和城堡同为防御性建筑,但是城堡相对于长城,还有居所,象征等世俗性作用,所以一旦其防御作用因为历史的进化而消失,长城就停止了发展,而城堡则作为世俗建筑继续发展了下去。
所以说城堡是为了保护领地人身财产安全而诞生的防御性建筑。
城堡的军事作用,一直左右着城堡的发展。一般,权威一点的看法是认为,城堡主要发展时期是从公元9世纪土岗-城廓式城堡出现到14世纪火药兵器的出现的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也被中世纪军事专家称为“城堡时期”。
前面已经说过,城堡是作为防御工事而诞生的。早在3世纪的罗马,因为古罗马的文明非常灿烂,城市生活十分突出,庞大的公众建筑,精美的艺术文化品都集中在城市。所以每当战乱来临,罗马人就不得不把城市作为防守的重点。特别是3世纪,由于罗马帝国面临空前的压力,在蛮族入侵和内战的双重压力下,对城市的防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古代的作战方式攻取抵抗中的城堡,需要良好的围攻技术和长达数月的军需供应。罗马人的纵深防御战略充分发挥了其大量城堡的作用。
但是古代罗马的城堡与通常所说的中世纪城堡还是有一些区别,因为古代城堡的发展并非一直是一帆风顺,处于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其间出现过多次倒退。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经济很不发达,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导致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生产力呈现倒推趋势,而且3世纪到9世纪这段时间整个欧洲主要以游牧经济为主,并不需要坚固的城堡来保卫他们的财产。当时的建筑不论是施工技术还是规模都远远不及古代的罗马,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也逐渐失传了。古罗马,不管是实际上还是精神上都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
通常,确切意义上的中世纪城堡并不包括古罗马的防御工事,一般指9世纪出现的土岗-城廓式城堡以后一直到14世纪的砖石结构城堡。之所以城堡在这个时间出现,主要是因为欧洲经济当时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人们的财产,住所固定了下来,所以需要坚固的城堡来保护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虽然这期间的城堡发展走得是一条独立的道路,但是古罗马的城堡建设技术和防御性战争的理念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中世纪城堡的发展。很多中世纪的城堡为了免去挖地基这个麻烦的事情,本身就修建在已经废弃的古罗马城堡遗址上。14世纪以后,伴随着火器的诞生,城堡逐渐失去其军事作用而成为世俗居所,但是中世纪修建城堡时诞生的建筑思想和风格仍然严重影响着它。
城堡的历史,就是长期纷争的历史,是遍地割据的历史,是强梁相斫相争的历史。那些尊卑不等,高下有别,大小相异的诸侯,为了争权夺利,为了王朝霸业,互相觊觎,各怀戒心,战乱频频。在当时的条件下,巩固地盘,立足自保,或者兼并,出击,最好的办法就是“筑堡”。于是乎,欧洲大陆上,这个行业大行其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诸侯们竞相竭尽所能,开山采石,昼夜奔忙,一座座城堡在青山秀水间纷纷矗立起来。人们为了构筑这些城堡,消耗的无数人力、钱财、物资、和时间,殒丧的人命更是难以计数。但现在,无论是威震一方的霸主,还是称雄一方的豪杰,或是占山为王的强盗,都和他的残剑马镫一起委于泥土、灰飞烟灭了。只有哪些经过风霜雨雪的侵蚀,战乱炮火的洗礼剩下的斑斑驳驳,残垣断壁的城堡向过往的游人述说着他昔日的辉煌。
日益坚固的城堡
城堡的发展,是随着战争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兴盛而发展的。
欧洲第一座中世纪城堡建于公元九世纪法国的西北部。主要是针对国内全民战争,同时防御维京人的突然袭击而建造的。是一座典型的、简陋的土岗-城廓式城堡,确切的说,这只是城堡的雏形。土岗-城廓式城堡建在挖沟时掘出的土堆成的高地上,周围是无水的护城壕沟。用厚实的尖板木条栅栏围起来。其间会间隔的修建塔楼,塔楼的数量多少要看领主的财力而定。围圈的中心是整个城堡的中心要塞即城堡主塔。进入这个主塔,需要通过多根柱子支撑,横跨壕沟,直至土岗上层围圈入口的桥。其防御思想是用木头的围墙来抵挡小型进攻,一旦城墙被攻破,城堡主塔则是城堡中的最后一条防线。以后的以军事作用为主的城堡都是采用这种结构,包括战争时采用的防御战术也沿袭下来,后来的城堡在这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比较大的改动。
土岗-城廓式城堡对建筑技术和花费上要求比较低,对地形的选择也没有什么要求,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坚固度达不到要求,只能防御小规模的进攻,建筑规模也比较小。11世纪左右,随着战争技术的发展和城镇的复兴,土岗-城廓式城堡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防御上的要求,所以此时石制城堡开始流行起来。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对石制城堡在欧洲大陆的流行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大面积的征服土地只能由少数的留守骑士来驻守,城堡的坚固度被异常强调。骑士们受到拜占庭帝国高大城墙和坚固要塞的启发,利用石块修筑了更大,更坚固,更复杂的石块城堡,这些城堡建筑模式也被归来的骑士带到了西欧,由此在西欧被迅速传播开来。石制城堡一般是利用石制幕墙代替原先围住城廓的木质尖板条栅栏,幕墙由切割成块的石头逐层砌成,在幕墙的顶端会有间隔的留下空隙,形成带枪眼的城垛。沿着幕墙每隔二三十米有一正方型的防御塔楼,方便弓箭手射箭保卫城堡。由于方形的塔楼有明显的弊端,就是其四角的承受力不够,极易被破坏。所以在12世纪,借鉴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的技术建造更易于防御的圆形或半圆形塔楼。城堡主塔由于拥有领主住所和最后阵地的双重特性使得对于其设计变得异常讲究,一般早期的石块城堡通常为长方形,这样做是处于内部布局和舒适性的考虑。但是它作为最后的防线同样有四角承受力不够的缺点,所以后期的城堡主楼建设倾向于外部呈圆形或多角形,内部为方形的城堡主塔。也有的更加简便的设计,只在方形城堡的主塔外面再围上一圈近距离的高墙,称之为“罩墙”。外圆内方的这种设计不给敌人展现任何平面,受力点分散,更易于防御,而内部利用穹顶和扶墙精心设计出高大空旷的空间,便于居住,华丽且壮观。
公元十三世纪后开始出现石制城堡的加强型,英国天才建筑师-圣乔治的“詹姆士”设计出了有史以来最为坚固的城堡,这种建筑样式被称为“轴心环形城堡”。城堡具有两堵为同心圆城堡护墙,对外墙进行加固,内墙远高于外墙,为的是让内墙上的弓箭手有更大的视野和射击范围,从而形成内外墙上的交叉火力。在内圈的四个角各建一座圆形塔楼,这样城堡主塔的重要性变得不重要,以至后来完全省略主塔,因为设计精密的塔楼和门房即使在敌人进攻内墙时也能独立坚持。城堡四周还会挖掘一个巨大的湖环绕城堡作为护城河,河水引自别的江湖。一般“轴心环形城堡”都是在原来老城的基础上扩建。
十五世纪后,大口径火炮的出现,使城堡的军事地位迅速消亡,军事性城堡逐渐被废弃。另一方面,由于贸易自由化,大航海时代到来,辖区人口迁移,从贵族到贫民都开始追求更开放、更舒适的生活,不愿龟缩在狭小的城堡中,城堡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居所、商业-城堡发展的副线
城堡为它的主人领主供坚实的防御,也是他们生活的地方。除了领主之外,还有家臣和大量的仆人来维持城堡的日常运转,当然还有军队驻扎在内。农民或佃户则散居在城堡周围的庄园内,挤在狭小简陋、阴暗潮湿的茅屋里,只有当战争来临的时候,才和他们的牛群及动产一起挤在城堡里。当时英国赞美诗人约翰用这些话描述这样的生活:“富人住在城堡里,穷人住在茅舍里,上帝造就了他们的高低贵贱,安排了他们的富有和贫穷。”(当时的人真是唯心啊)。
城堡的建筑风格一直被其防御职能和住宅职能所左右,就像上面所说的城堡主楼采用外圆内方的设计也是两种建筑目的相互妥协的结果。在城堡发展的早期,在不损害城堡的坚固度的前提下,其主人总是想方设法让它住起来更加舒适一些,比如上面说的内部利用穹顶和扶墙精心设计出高大空旷的空间,即便如此,领主的生活还是相当原始。一直到14世纪末城堡的防御职能逐渐失去以后,城堡才完全以艺术,生活为发展目标,不再以坚固度要求它。这个时代的城堡总体呈现精美、奢华,表现出贵族们糜烂的享乐主义倾向。
十字军的东征为欧洲的大小贵族带来奢靡的东方享乐主义文化,描绘了一幅“人间天堂”似的美丽憧憬。这种对于追求物质生活的理想强烈地激起了贵族和骑士对美丽生活的向往,当然这建立在广大农民的困苦上面。体现在城堡的建设上,就是逐渐变得精美而艺术化,从实用主义向艺术主义过渡。统治者们不恤民力,恣意享受。有的统治者拿城堡当作享乐的行宫,专门选择风光秀丽,便于鸟瞰的高处修建(当然,高处修建城堡更多是出于防御的要求,这一点上倒是不矛盾)。比如,日耳曼裔的东罗马帝国皇帝西奥多希厄斯二世,可以说是这方面“出类拔萃”的代表性人物。他曾为此精心择址,把宫殿建在海边的山顶上,借以眺望周围的风景和大海的壮观。虽然这些贵族的享乐加剧了农民的困苦,也增加了两者的阶级矛盾。但是这对城堡艺术风格的形成还是起到了促进作用。事实的确有点惨不忍睹。精美的哥特式城堡后面却是农奴的血泪。封建主义的艺术,本身就是为统治者服务,建立在劳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中外都是如此。
城堡里领主和他仆从的生活的正常运转,对服务和商业都有巨大的要求,一般除了领主居住的主楼以外,城墙内还有马厩,灶房,储藏室,库房,面包房,洗衣房,教堂,以及仆人们的木屋。贵族们逐渐加剧的对奢靡生活的向往,对商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开始通过这样的步骤——收拢人众、发展聚落、形成城市,渐渐围绕着城堡逐渐发展起来。德语中的地名以“-burg”为后缀结尾的城市,都是由一座中心城堡发展而来的。比如坐落在易北河上德国第一大港,第二大城市汉堡(Hamburg);坐落在莱茵河上的欧洲最大的内河港口,德国首屈一指的钢铁工业基地杜伊斯堡(Duisburg);萨克森—安哈而特州的首府马格德堡(Magdeburg)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城市。中小城市更是不计其数。市民一词(burgess)也是由此而来。此外城堡大都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和河道口(处于防御性的考虑,这些地方有防守的价值),非常便于商业、贸易的发展。随着贸易的发展,这些城堡逐渐结成贸易链或贸易网,加速了其周边城市的形成。特别是河道沿岸的城堡发展得特别快,这是因为中世纪的交通以河道交通最为便捷。特别著名得比如莱茵河,多瑙河,美茵河沿岸。
商业必须有商人才能得以发展,但是商人行商必须有流动性,必须要求法律承认其为自由之身,虽然很多商人是依附于城堡的农奴的儿子,但由于离开家乡,实际上自行获得了解放。这样就打破了封建社会中土地对于人的束缚,为后来的资本主义做了准备。从这一点上说,城堡本身的发展为以城堡为象征的封建社会挖掘了坟墓。
当然,城堡的发展也不都是积极意义,比如城堡在维护一方平安的作用的同时,也增加了封建领主与中央对抗政治资本,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障碍。而且许多城堡废弃后成为流浪骑士的匪窝,不仅为打家劫舍的恶霸领主提供了据点,更是封建领主随意设卡强取豪夺商旅的关口,对商业流通和地区经济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⑽ 16世纪法国城堡特点
那个时期应还是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吧,抓住这个为重点:
卢瓦尔河起于法国中部高原,全长1024公里。中世纪时,法国贵族和皇室为了躲避连年的战争袭扰,开始在该河中游河谷兴建城堡。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国国王从巴黎迁到了卢瓦尔河谷地区。近1个世纪,卢瓦尔河谷成为了法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及宫廷所在地。16世纪初,法王弗郎索瓦一世被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所折服,并盛情邀请了许多包括达·芬奇在内的才华横溢的意大利艺术家,营建自己的艺术王国。法国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文艺复兴时代。卢瓦尔河畔也曾是文化娱乐和节目盛会的场所,散发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芳香,其景观早已端现在法国作家拉贝莱和巴尔扎克的笔间和成为文人沙龙的诗歌背景。目前,在该河两岸苍翠的森林和一望无际的葡萄园间,点缀着大小不同、风格迥异的350多座城堡和15个公园。这一带旖旎的景致博得了“法兰西花园”雅号,且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名录。
昂布瓦斯皇家城堡(是卢瓦尔河谷第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法国皇家城堡),兴建和复建于15和16世纪。从瓦卢瓦王朝开始,法国国王就在这里居住,皇室、贵族、大臣、骑士、艺术家等上万名达官贵人也随后相继定居在国王周围,很多影响法国乃至欧洲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弗郎索瓦一世国王(生于1494年,1515年登基,1547年去世)是该城堡复建的资助者,作为瓦卢瓦王朝的继承者,他在昂布瓦兹城堡出生,并长大成人。在1515年带兵亲征意大利时,这位本来就热衷于艺术的年轻国王被意大利辉煌的文艺复兴艺术彻底折服。于是在其左右总是簇拥着不少法国大文豪,如拉伯雷、比埃尔·德·龙萨、若阿西姆·杜·贝莱等,其中也不乏意大利知名艺术家拉斐尔、提香、达·芬奇。弗郎索瓦一世想通过艺术家的双手,把他的寝宫昂布瓦兹皇家城堡装点成一座意大利式的宫殿。
城堡原先只是一个磨房,后由法王查理八世重新扩建。城堡建筑风格是当时盛行的哥特式,并引用卡特达拉装饰手法和充分运用自然光,属于建筑艺术的一大革新。查理八世和他的继承人路易十二,又先后建造了2个用于马车进出城堡的40米高的塔楼,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建筑之一,现成为法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
另一个因文艺复兴巨人达·芬奇而闻名的城堡就是克洛·吕斯城堡。1516年,时年64岁的达·芬奇应国王弗郎索瓦一世的邀请,来到昂布瓦兹,并接受了国王赠送给他的克洛·吕斯城堡和每月700金埃居的俸禄。弗郎索瓦一世要求他在昂布瓦兹自由地想像,无拘无束地创作。除了作画外,艺术大师还经常在森林里漫步,去周围的古堡、城镇旅行,他的灵感也随着其脚步来到了卢瓦尔河沿岸。达·芬奇大部分时间用在授课和创作上,主要涉及天文、物理、建筑学、医学、军民用设施以及宫殿和香堡的设计。另外,达·芬奇策划和组织晚会的才能也在昂布瓦兹皇家城堡得以发掘,1518年他策划完成了未来法国皇后的父母的婚礼晚会,名为“天堂节日”并博得国王赞誉,晚宴上还对天体运行进行了展示。达·芬奇和弗郎索瓦一世是忘年交,国王甚至称艺术大师为父亲。1519年5月2日,达·芬奇在昂布瓦兹去世。根据其遗愿,达·芬奇被安葬在昂布瓦兹皇家城堡。如今,他的墓被安置在城堡的圣·于拜皇家礼拜堂里。
作为法国文化的传承地,卢瓦尔河畔城堡林立,风格各异,但最美丽和富传奇色彩的城堡无疑当属舍农索城堡。
该城堡主体建筑坐落在卢瓦尔河支流的一座桥上,绿水掩映间极富浪漫情调。舍农索城堡是法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同时它又因历任主人都是法国历史上有名贵妇而得到“妇人城堡”的美誉,其中最出名的一位便是亨利二世的王后卡特琳娜·德·美第奇。由于曾发生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这里至今仍是法国姑娘们最喜欢参观的城堡。该城堡殷柔、典雅、高贵,富有魅力的建筑、装饰和浪漫的法式花园更使其成为卢瓦尔河谷最受青睐的城堡之一。此前,城堡雏形只是在卢瓦尔河分支的谢尔河床上和在古老水车旁边的一个方形建筑,后由法王路易十二和弗朗索瓦一世资助而扩建。
舍农索城堡曾一度成为法国多个王朝的的重要活动中心之一,这首先与卡特琳·布理高勒密不可分的。卡特琳是诺曼底财政长官托马·波耶的妻子和财政大臣纪尧姆·布理高勒的女儿。这些人代表着王国财政管理的最高层。在卡特琳的影响下,城堡首次列入国家资助管理项下。由于个性强烈、修养高雅和财富丰厚,她对领地进行了全面的精心管理。卡特琳夫妇去世后,弗郎索瓦一世国王将城堡划到皇家名下,变成皇家财产。
在亨利二世时期,该城堡又变为私有财产。亨利二世将城堡送给深受其宠爱的情妇戴安娜·德·普瓦捷(1499-1566)。戴安娜是法国宫廷主管大臣路易·德·普瓦捷的妻子,也是瓦伦天努瓦女公爵,还是王后的女官。她美丽、聪慧且具经营头脑,使得亨利二世对其宠爱有加。1547年,亨利二世为了感谢戴安娜的丈夫对王室的效忠,把舍农索城堡赠送给了戴安娜。城堡的新主人充分利用身边经验丰富的管理顾问不断巩固和扩大着她的财产,使得舍农索城堡最终成为符合她荣誉的完美之物。当时,舍农索城堡是法国最瑰丽最现代的城堡,尤其是栽种了各种花卉、树木和意式喷泉的花园令人羡慕不已。1559年,亨利二世在一场竞赛中被他的苏格兰卫队队长杀死,遗孀卡特琳娜·德·美第奇便从戴安娜手中重新夺回了舍农索城堡。
入住舍农索城堡后,卡特琳娜·德·美第奇(1519-1589)进一步发展了前任主人的扩张风格,扩建蚕场、扩大纺丝规模,在奥尔良开创了风行一时的织品“王后面料”。另外,在经过重组组合农场、磨坊、森林等土地结构后,她还修建更加奢华的园林、引进柠檬树和桔树、繁殖小灌木林、增加岩洞、作坊和喷泉。其中,横跨谢尔河的华丽长廊就是她设计并主持修建的。当时受文艺复兴之风和达·芬奇的影响,卡特琳娜决定扩建城堡,一条极具弗罗伦萨风格的长廊在若干年后跃然立于卢瓦尔河支流歇尔河床之上,如今成为了舍农索城堡的点睛之笔。另外,当时大规模的宴会庆典活动也将城堡的艺术氛围带到了最高境界。而大仲马笔下名作《玛戈皇后》的母亲就是卡特琳娜。卡特琳娜是弗郎索瓦二世、查尔斯四世和亨利三世的母亲,她野心勃勃、独裁专政,聪明而狠毒,此间许多众所周知的政治纷争也因其而发。她是城堡的第3位女主人,也是最飞扬跋扈的一位。但不可否认的是,卡特琳娜把舍农索城堡以及城堡生活推向奢华的顶峰。
后来,卡特琳娜将城堡给了亨利三世的王后、她的儿媳妇路易斯。当亨利三世被暗害之后,路易斯王后便隐居在此,聊度余生,并终身为丈夫守孝,春夏秋冬只着法国王室的服丧白色衣饰,被称为“白衣夫人”。
18世纪舍农索城堡的第5位女主人是19世纪法国著名女小说家乔治·桑的祖母路易丝·杜宾。杜宾夫人美丽、温柔,活了93岁,她乐于结交文人墨客,并在此接待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等。年轻的哲学家让·雅克·卢梭来到舍农索城堡后便爱上了城堡女主人,并在此完成了名著《爱弥尔》,可惜他的爱慕并未被接受。
城堡的最后一位女主人是拜娄斯夫人。她于1864年购下城堡,并倾注全部精力和财力对之加以修复保护。她改进了卡特琳娜督建的部分花园,并保留由戴安娜设计的花园和石桥以及卡特琳娜在桥上建的双层拱廊。
卢瓦尔河畔传承着法国厚重的文化,其城堡折射着法国文艺复兴史,众多城堡堪称杰作。2000年11月,卢瓦尔河畔的城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与长城、金字塔、巴黎圣母院等享有同样声誉。从此,与法国王室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遗产——卢瓦尔河畔城堡群得到了更加悉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