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寒夜》的主题表现及语言风格

巴金的小说?

② 《家》与《寒夜》艺术风格比较

有一年我们学校现当代的考研题就是这个。
但二者主要的不同在于:《家》属于巴金年内轻时的作品,是一首热烈的青容春赞美诗;而《寒夜》则写于巴金的中年时期,风格更为冷峻,更为写实。(你再根据二者的内容稍扩展下)。答案主体部分就是这个。

③ 论巴金的小说《寒夜》及其艺术风格的新变化

巴金的小说《寒夜》及其艺术风格的新变化
《寒夜》的写作是在1944年秋冬之际的一个内晚上,在重庆防空容警报解除后一两个小时内开始的。小说的情节与作者的生活几乎是同步展开的,都是在抗战时候的陪都重庆,而小说也正是从空袭警报拉响时候写起。当巴金写完这部小说已经是1946年12月31日了——上海的一个寒冷的冬夜,而《寒夜》的结尾也是以一个寒冷的夜晚而结束的。
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是有用意的,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

④ 寒夜 诗歌鉴赏

描写:征兵的官员,担忧的妇人。十二碧峰,又 “十二巫峰”,喻指情人所在版的遥远的地方。主权要表达妇人们对已去服兵役军和即将去服兵役的丈夫们的担心,和思念。

感受:夜冷心忧,都说长夜漫漫,难以渡过,可这回,倒希望这夜再长一些,鸡很快便要报晓,亲人也将离去。。。

写作特点:语言平实,描写生动,重现当时的情景。

⑤ 以家和寒夜为例,论述巴金创作风格的变化

家是巴金前期创作抄的第一个高峰 寒夜是后期创作的又一高峰 以此为代表创作风格的变化主要有 题材上 1从探索青年的革命道路到写日常生活琐事 从英雄悲剧到小人物悲剧 2人物塑造上 从英雄人物到小人物 3艺术手法上 从注重感情热情奔放到主观色彩减弱现实感增强节制感情

⑥ 巴金的《寒夜》与其另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家》的艺术风格方面有何区别

同:一、都是以一个家庭,家族的兴衰离合来折射出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现状。版
二、都权含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异:个人以为《寒夜》是巴金的巅峰之作,艺术成就最高,文字情节人物塑造方面都显得比较成熟;《家》毕竟是巴金老先生20几岁时的作品,不可避免的就有一些过于激进和绝对,好人绝对好,坏人绝对坏。

⑦ 描写寒夜的句子

1、唐代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释义: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2、清代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释义: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是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五更时分夜阑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皎洁的明月无私普照,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关怀。

最是在繁茂的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梦里又见当年和她幽会的情景,但是好梦易断,断梦难续。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3、唐代李益《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释义: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4、宋代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释义:白雪皑皑,满眼银色世界。就在这银色的世界里,一树寒梅点缀其间。那覆雪悬冰的梅枝,晶莹剔透,别在枝头的梅花,丰润姣洁。就是从这傲雪而放的梅花,人们才知道了春天就要到来的消息。梅花含苞初绽,娇美可怜,芳气袭人,就像庭院里刚刚出浴,换了新妆的美人。

大自然可能也有偏爱,她怜爱这娇艳的梅花,作为陪衬,才让月光这样皎洁清澈,玲珑剔透,洒满大地。让我们举杯开怀畅饮吧,值此花好月圆雪白的良宵,品酒赏梅,一醉方休。要知道,群花竞艳,谁也逊色于梅花呀。

5、元代白朴《天净沙·冬》: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

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释义:在一个冬天的黄昏,城门一声轻响,一轮新月挂在半空,带着雪的山前水流缓缓。竹子做的篱笆和篱笆内的茅舍,在孤村之中一片安详的和谐。

⑧ 巴金的作品《家》到《寒夜》创作风格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它写汪文宣的痛苦复,却又将这痛苦制放在母亲和妻子甚至钟老对他的爱中写。汪文宣具有太多的优秀品质,有理想,正直,关怀体贴,汪文宣却又在心理上极度变态,软弱怯懦,没有主见,看到妻子和另一个男人压马路,竟然“不敢迎着他们走去”。这样复杂的形象刻画,这样难以真正把握的主题,很难得到一般读者的欣赏,也不会被互相推荐。

⑨ 《寒夜》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寒夜》这首抄诗表达了作者喜悦袭的心情。

一、原文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二、译文

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三、出处

南宋·杜耒《寒夜》

四、作者简介

杜耒(?——1225),南宋诗人。字子野,号小山,今江西抚州人。尝官主簿,后入山阳帅幕,理宗宝庆三年死于军乱。其事迹见于《续资治通鉴》卷一六四。

⑩ 寒夜 杜耒 赏析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杜耒(?~一二二七),字子野,号小山(《诗家鼎脔》卷上),南城(今属江西)人(《江西诗徵》卷一九)。尝官主簿(《石屏诗集》卷二《拟岘台杜子野主簿寓居》)。

赏析:

这是一首语言质朴的七言绝句。此诗的主要特色在于它辞简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

平铺直叙寓欣喜之情。首句“寒夜客来茶当酒”,写客至之难得与待客之盛情。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耐人寻味。时值寒冷的夜晚,这本不是访客的时间,可恰在此时,友人冒严寒而登门,主人哪能不欢喜万分?自然更要盛情款待。那用什么盛情来待客呢?以茶代酒。我们知道,待客之礼常以酒。杜甫流落四川,有客来访,摆下“盛宴”,“盘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其在贫困之中沿能以薄酒尽兴,为什么本诗的作者要代之以茶呢?可能是事由仓促,无暇为备;更重要的是作者虽然无酒,却仍要借助“酒”的概念来表现此时的心情。而且以茶代酒,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难以抑制的兴奋,又不会落入一见面就酒酣耳热的俗套,足见二人交往之脱俗高雅。主客二人拥炉品茗,畅所欲言。在这样的环境下,茶香之清幽更远胜于酒味之浓郁。如此,客人不以无酒为薄情,主人也不会因无酒而觉失礼,相谈甚欢,使人产生“主雅客来勤”的感慨。

侧面烘托衬热烈之情。主客二人如何促膝畅叙,作者并没有作正面描写,而是将视线投向了茶汤竹炉,“竹炉汤沸火初红”。试想,窗外寒风呼啸,屋内却炉火熊熊,茶水沸腾。如此热烈的场景描写足以让人感受到二人交谈时的热烈气氛。如果此时诗人写主客二人如何眉飞色舞,如何拊掌虚席,那只能是强加给我们的感受,不如让我们从沸腾的茶水与通红的炉火中,受到感染,更主动地神游到主客畅谈中去,切身感受二人之间深深的友情和高涨的热情。应该说,此处的烘托用得恰到好处。

虚实相济蕴赞美之情。夜谈结束,主人兴致极高,诗歌最后两句,虚实结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此时的愉悦与对客人的盛赞。实写今晚月色因为梅花而与往日不同。窗前月下,梅影横斜,月色与花色相映,自然让人感到曼妙无比。作者此时发现月光之美,其理与杜甫“感时花溅泪”相同。古人作诗常以“以我心观物,则物著我意”来渲染内心的情感体验,只不过杜甫是写“悲”而王耒在写“喜”。作者此时突然的美景发现,其实是他与客人交流这后无比满足与喜悦的情感表露,用景之美来写心情之愉悦。虚则是以“梅花”来喻指客人。梅花在传统文化中是清雅高洁的代表,作者借梅花来赞美客人品格的高雅,是客人高雅使自己的生活焕发了与往日不同的光彩。虚实相济,使这首诗歌表现出了极其丰富的意蕴,令人反复咀嚼而愈感情味深长。

“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是古诗创作的大技法,这首七绝可以称得上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