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风格
❶ 吴伯箫 作品
《山屋》、《岛上的季节》、《马》、《说忙》、《羽书》、《我还没见过长城》、《论忘我的境界》、《客居的心情》、《说日常生活》、《山野的桃花》、《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以及《难老泉》、《天涯》、《忘年》等。
吴伯箫(1906-1982), 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1982年8月病逝。
吴伯箫是我国卓有成就和深具影响的散文家,1925年在北京求学时开始创作,一生作品200多篇,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黑与红》、《潞安风物》、《北极星》、《出发集》、《忘年》等文集。
(1)吴伯箫风格扩展阅读
《记一辆纺车》散文,吴伯箫作。
1962年发表。作者通过回忆在延安时代用过的一辆纺车,描绘当年纺线比赛的欢快场面,叙写艰苦岁月中劳动生活的乐趣,颂扬了抗日军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描写细腻,语言质朴,感情深沉。
《菜园小记》写的是作者对延安蓝家坪开荒种莱岁月的深情回忆。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为了扼制我党我军的发展,在陕甘宁边区聚集重兵,对延安军民 实施严密的经济封锁,边区军民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甚至到了“每天要买到蔬菜就买不到 油盐柴火,要买到油盐柴火就买不到蔬菜的地步”。
在艰苦的年月里,边区军民响应毛大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他们自己动手开荒、种地,纺棉、织布。
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❷ 散文都有什么风格
古代文学中:散文包括古文、骈文和辞赋,骈文和辞赋基本上属于韵文范畴,但在行文体制上更接近散文。
现代文学中: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散文特点: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
散文鉴赏技法:
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
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品味散文的语言
领会作品的内涵
❸ 菜园小记吴伯萧课后题答案结合文章内容和语言风格,说说本文反应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外貌
《菜复园小记》是吴伯制箫散文中的精心之作。这篇作品的创作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
本文语言富有特色。准确生动,绚丽多彩。 动词叠字,生动形象,富有色彩美,还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反映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伟大号召的巨大作用,表现了延安军民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❹ 吴伯萧的语言风格与哪位作家相近
吴伯箫的散文特点--是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在平淡的叙述下版蕴藏着深厚的情感.
他的散文不权论是怀念延安生活,还是倾述对社会主义的热爱,都宣扬了继承革命传统,促人积极向上的主题.
吴伯箫散文的特色之一,是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伸出深刻的内涵.如《记一辆纺车》中,从“农村用的手摇纺车”引伸出“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的延安精神.
吴伯箫一般不即兴成文,而是积累了一段时间的感情之后,再回过头来,追述从前的经历.因此,他的散文在平淡的叙述下蕴藏着深厚的情感,象他亲身经历的延安生活,是15年之后才写成散文的.这样写成的作品,经过一番回味、洗炼之后,浮光掠影变得清晰明确,片面感受便汇成了完整的印象
❺ 三味书屋 吴伯箫
还记得人教版中有一篇课文,题为《三味书屋》,课文描述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的书桌上“早”字的来历。国标本中的《早》一文,除了《三味书屋》中所描述的内容,增加了对蜡梅花的描述,并与鲁迅的“早”字有机结合,引出了“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点出了课文的主旨。
一、读陈设,学写法
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按方位顺序描写的——南墙、东面正中、画前(正中)、四面、东北角。
教学时,先让学生读读陈设,结合插图,文字与之相对应,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和陈设;再看图,根据板书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进一步强化;接着,让学生领会按方位变化介绍的写作方法;最后,结合我们的教室,让学生按一定的方位顺序介绍里面的陈设。
这样一步步的教学,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并模仿说话,课后,还可以让他们写下来,介绍自己家的客厅或自己的房间也可以。
二、学蜡梅,悟精神
作者吴伯箫在引出鲁迅书桌上的“早”字时,非常巧妙:由闻到蜡梅花的清香,进而赏冰清玉洁的蜡梅花;由二十四番花信风中开得最早的蜡梅花引出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作者以花喻人,蜡梅花与鲁迅共同具有一种精神,那就是——早,蜡梅花是“东风第一枝”,而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除此之外,蜡梅冰清玉洁、坚忍不拔的高洁品质不也正是鲁迅真实的写照吗?
正如课文最后一节所写的“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相信同学们在蜡梅花的感染下,在鲁迅“早”字的感召下,一定会学习梅花的品质,学习鲁迅的精神,成为真正的“东风第一枝”!
❻ 《想北平》的结构方式是什么
《想北平》的结构方式是什么?比如说以什么什么为序,由什么什么当线索
答:由感情当线索。1—3段——说不出的爱。4—7段——爱的表达。8段——爱的极致。
具体段落分析:
第1段交代老舍对如何写北平的考虑,他决定写出“我的北平”。
第2,3段通过描述他与北平如同母子关系,写出了对北平的无限怀恋。正面写出老舍对北平的特殊的爱。他反复强调说不出,解释说自己不是诗人,但实际原因是老舍不想通过跑那个长的 方法来写自己对北平的爱,而是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语言,用最能引起别人共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
第4、5、6、7段,通过对比的方式写出北平的特点,来表达对北平的喜爱,与欧洲四大历史名城对比,从城市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氛围、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平的好处:北平虽然是个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亲近。虽然是有钱人的天堂,但也能让一个贫寒的人享受到它的美。
第8段,最后一段:由于远离家乡,1936年,日本加紧侵略华北,北平告急,作者作为爱北平的爱国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更为强烈。
江苏省教科院基地学校科研协作会观摩课
爱的真情表达(《想北平》教案)
执 教:张小兵
单 位:江宁高级中学
范 围:全省
教学设想:
牵一发而动全身——爱的真情诉说。
老舍对北平的爱是炽热而真诚的,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无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还是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然而,爱到深情时往往意塞笔滞,千言万语凝于毫端而难以成文。老舍又该如何表达这浓烈的爱意呢?这是个有趣而有价值的命题。老舍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这份情感:首先,爱的深沉——承认这是说不出的爱,知道得太少无法说,爱得浓烈无从说,言语贫乏无能力说;然后,爱的表达——对比中突出北平的特点,选择平凡的事物表达深沉的爱意;最后,爱的极致——意犹未尽,黯然落泪。鉴于此,本次教学试图以“爱的真情诉说”为纽带带动对全文的赏析。
打开思想的重门——对话中感悟故园之恋。
《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漂泊的游子对故乡深沉的爱恋,而剖析作者细腻而真挚的感情以及北平主要特点为教学重点之一。故乡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名词,而且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编者设计了对话栏,留给学生去写些他们阅读的感受、理解、评价,可以充分利用,并指导学生在作者、文本以及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对话。
教学目标:
1、紧扣老舍爱的表达方式,结合具体字词、语句、段落进行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真实浓烈、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掌握本文采用“类比”、“对比”等写作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揣摩作者字里行间透出的对故土的依恋之情与漂泊的旅人的乡愁。
2、教给学生与文本、作者、他人对话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的可以说,可以唱,甚至可以画。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即便是柳永,尽管他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乡愁也是如此,有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有人揉碎信纸无数,也无法寄去对故园的问候。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他也曾漂泊海外多年,回国后一段时间又在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工作,对北平自然有着独特的感情。这篇文章就是写在1936年他在青岛工作时,就让我们通过阅读《想北平》,透过他的双眸,和他对话,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板书:想北平。
2、课型简说:昨天晚上我到了咱们班,向大家询问上课的建议,有同学建议我不要总是老师讲,问题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比较好。我听了很受教诲,同学们认真地预习了课文,并且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了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二、文章结构梳理
1—3小节——说不出的爱
4—7小节——爱的表达
8小节——爱的极致
三、交流对话
1、王铭同学课前问我,文章是写出来的,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而文章中多处提到“说不出”,或者改成“说北平”,不也挺好吗?
为什么想?爱的特点?
提示:
“想”的背后是无尽的爱,深沉的爱,是情感的表达。“写”只是客观的介绍,情味淡了,“说”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因为“想”才说的。
2、讨论对话栏中的问题
(1)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京的爱“说不出来”,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吗?或者说作者为什么说不出来,请结合1—3小节进行思考。
板书: 说不出的爱
知道得少——无法说
爱得深沉——无从说
言语贫乏——无能力说
(2)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也常常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只是要把印象与记忆化为准确的文字,往往存在选择与概括的难度。比较则是一种凸现特色的常用方法。《想北平》给我们提供了范例。
提示:
和什么比较——伦敦、巴黎、罗马、堪司坦丁堡
比较什么——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
特点概括——复杂而又有边际、热闹而不失安静——完全舒适
人为之中显自然——使人自由
花朵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
(3)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要写出她的特点,通常从大处着眼,但老舍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老舍是北京的匆匆过客,会不会有这样的文字?
提示:
作者选取了最具有日常生活的特点的画面和事物:如“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这些描写展现了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近似平民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是最能引起广大读者共鸣的,是整日坐在书斋里的作家写不出的,同时也渗透着他极为自然、极为深刻的对北平的喜爱与思念。
小结: 老舍表达爱的方式和角度是独特的,没有大声呼喊,再次大段抒情,而是在比较中突出爱,在近乎琐碎的日常事物中流淌爱意。
板书:爱的表达
比较手法
平凡视角
3、问题探讨
(1)文章是写对北平的思念,为什么要写母亲?对全文有没有特殊的作用?
(王超、张恒溥)
(2)“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句话怎么理解,为什么说这种爱“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
(李志、李毅、张亚庆、魏星等11位同学)
(3)第1、2、3小节全是作者的抒情,意思无非是说“这种爱无法表达”,这样写太浪费笔墨,空洞而直白,不如删去,留下一句话“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这样简洁明了,岂不更妙?
(吕欣等同学从不同角度提出,归纳得出的问题)
提示:说不出是有层次的:说不出的客观原因——说不处的内在原因——想说的冲动。
这样写情感跌宕起伏,到了不得不说的地步,为下文作了铺垫。
(4)“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为什么会寂苦?
(张楠、高银、李勇斌、王涛)
提示:两个层次:A、安全感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巴黎太过空旷,似乎没有依靠感,而北平既复杂又有边际,有安全感,还能触摸到她的文化和诗韵;B、同时巴黎过于喧闹,使人疲乏,而北平动中有静,使人完全安适。
附加:“北平像太极拳”这种说法是不是太离谱了?(李扬)
(5)关于“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的理解
A、“落泪”能不能删掉,直接写流泪是不是太做作了?
B、我仔细读了这句话,感觉到情感十分强烈而厚重,可能不单纯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那么简单,是不是老舍写作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了?
(魏星、陈亚蓓等8人)
提示: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在青岛教书。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华北危急,北京危急。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老舍的《想北平》、以及吴伯箫的《话故都》,都写于1936年前后。
老舍《乡思》: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鸭。
板书:爱的极致 落泪
三、感悟升华
1、美读文章:朗读作者爱的诉说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或语段,品味其中的情感。
(陈梦之、李毅、束安新、张楠)
2、学习了老舍的《想北平》,你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漂泊的旅人深沉的乡思吗?
四、课堂总结
1、 良好的问题意识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2、对话是打破作者和读者、作品和读者隔膜的最好方法。而对话离不开对文章字、词、句、段的理解和感悟。
3、爱的表达是一种艺术。
附录板书:
爱的真情诉说
想北平
说不出的爱 爱的表达 爱的极致
知道得少
爱得深沉 对比手法落泪
言语贫乏 平凡视角
特级教师点评:
这堂语文课具有示范意义,能引起关于新课改思考的课。
1、教学设计:是一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① 在导入中提出目标:言说“说不出”的爱;② 抓对话栏中3个旁批带动对全篇的理解;③ 精心挑选学生困惑的四个问题;④ 通过朗读外化对文本的理解。
2、文本研习:重视引导学生读文章。这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研读得很深入,研习基于学生基本能读得懂,但体会不到妙处的预设。
3、自主学习:要营造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文化,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动起来。这堂课努力地去做了,特别是在授课的过程中还不时插入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但还没有做足,问答式的互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互动的范围和有效性。
4、教学容量:成功、有效的课堂是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较大、较快发展的课堂。课堂的容量不仅是课堂里用的材料多少,还有思维的密度和涉及的深度。课堂教学要有更加长远的目光。
总之,这节课是听、说、读、写的结合,具有厚重、沉稳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