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隶书共有多少种风格

呵呵^^这个简单^^
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书体,根据不同发展形式可基本分为:古隶,秦隶,汉隶,随后发生隶变.隶书在书法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⑵ 隶书大致可以分为哪些艺术风格

汉隶是我国两汉书法艺术的象征。大致风格有:
1、工稳端庄类,如《西岳华山庙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韩仁铭》、《熹平石经残石》;
2、方劲古朴类,如《张迁碑》、《鲜于磺碑》、《西狭颂》、《校官碑》;
3、秀丽飘逸类,如《曹全碑》、《孔宙碑》、《刘熊碑》、《赵宽碑》;
4、宽博厚重类,如《衡方碑》、《鲁峻碑》、《封龙山颂》;
5、雄放态肆类,如《石门颂》、《杨淮表记》、《夏承碑》;
6、古拙雄浑类,如《郁君开通褒料道刻石》、《装岑纪功碑》、《郁阁颂》。
希望能帮助到你

⑶ 隶书风格特征

隶书从产生起,经历了两个高峰时期,即汉代隶书和清代隶书,汉隶品目繁多,风格多样。大致可分为方笔(《张迁碑》、《衡方碑》)、圆笔(《石门颂》、《曹全碑》)、方圆结合(《礼器碑》、《华山碑》)等。
书法的构成要件是线条和线条的结体。不同形态、不同质的线条,加上不同形态的结体,就会显现出不同的风格,表达出不同的神采,不同的情趣,不同的审美倾向,给人的感官以不同的视觉冲击。
就书法五大书体篆、隶、楷、行、草而言,蚕头雁尾的笔划特征和如龟似鳖的结体形式形成了隶书的基本特征。抓住了这一特征,写出来的字可以统统地叫做隶书,但只能是泛泛的隶书,没有风格可言。然而风格是书法艺术的灵魂,风格才是一个书法家追求的归宿。既然是归宿,就不是初始阶段,也不是中间过程,而是最后的结果。所以任何一位书家都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临帖过程,临古人的帖或今人的帖,入帖的功夫越深,跳出来的时间越早,当然,最终能否跳出来,还要看你的悟性。
书法风格是如何凸现的,如果把同类大量的碑帖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得出一个结论———细部决定风格。楷书里的颜、柳、欧、赵,在圈外人士看上去,可能只看出是楷书,因为人们印象最深的是楷书的基本特征。而圈里的人则可明确地区分开何为颜、何为柳、何为欧、何为赵。根据什么呢?当然是笔划或结体的细部差异。明白了这个大道理,我们既可以探讨隶书的风格,又可以明确每个人自己的风格趋向。
纵观汉朝四百年的基业,也是隶书从初创时期发展到成熟,又逐渐为楷书所替代的历史。琳琅满目的汉代碑刻,除《张迁碑》、《裴岑碑》等极少数碑外,从线条上看,主横的一波三折,撇捺的舒展,结体上中宫内敛,决定了汉隶的基本风格,那就是潇洒和秀美
当代习隶书者何去何从?每个人由于修养不同、性趣差异,决定了他们的审美倾向不同。有人喜欢飘逸,有人喜欢雄强,有人喜欢俊秀,有人喜欢古拙。爱好不同决定了他们选帖不同,进而决定了他们隶书的风格趋向不同。试言之,刘炳森先生是以《乙瑛碑》为主帖,并由此帖脱胎而出,刘先生的隶书比《乙瑛碑》更规范、更端庄、更俊秀。这种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所以颇受群众的喜爱。
4 我喜欢的是古拙、雄强的隶书,便努力寻求和探索表现古拙、雄强的书法语言。而大部分汉隶都属俊秀一路,所以既要以汉隶为本,又要走一条自己的路。从线条上,带有顿挫的直线取代了优美的一波三折的曲线,这样的线条质朴有力;线条的走势:变竖划向内倾为向外倾,这样的线条给人以张力;从结体上看,变内紧外松为内松外紧。这样的结体宽博大气,减少了飘逸,给人以力感。对重心的处理:为了使字的重心下移,给人以稳重的视觉感,将撇捺收缩成两点,形成短腿隶书

⑷ 字体风格有哪些 常见的字体设计风格

1、高大上风

高大上风格的设计一般都比较简洁,画面元素的质感很好、背景比较干净,所以不宜使用太复杂、太随性的字体。

例如:汉仪长宋、汉仪中宋、华文宋体、方正大标宋、方正书宋、方正兰亭纤黑和超细黑等。

2、年轻时尚

针对90后所做的设计,比如葱爷这种,关键词是:时尚、个性、年轻、叛逆等,设计风格普遍都是色彩艳丽、表现形式新颖、动感较强。所以应该选择比较有设计感、有张力的字体,太规矩的字体会显得有点呆板。

例如:站酷高端黑、造字工房尚黑、造字工房力黑、造字工房形黑、造字工房版黑、锐字巅峰粗黑、逼哥青春简体等。

3、可爱风

可爱风设计主要针对人群是儿童和年轻女性,颜色饱和度比较高,画面活泼、温和有趣,所以选择的字体也应该符合这几个特点,像比较硬朗和规矩的造字工房字体和宋体在这里就不合适了,我们应该选用比较圆滑、亲和力较强的手写体和卡通字体。

例如方正少儿体、汉仪粗圆简体、站酷快乐简体、华康少女文字、汉仪娃娃篆体、汉仪荔枝体、华康娃娃体、迷你胖头鱼体等。

4、文艺清新风

文艺清新风设计是年轻女性很喜欢的一种风格,例如一些护肤品、服装广告、h5的设计就很喜欢使用这种风格,为了统一协调,我们选择的字体当然也要清新脱俗,硬笔书法字体、细长的宋体、等线体都具有这一特色。

例如:钟齐安景臣硬笔行书、凌惠体、方正静蕾简体、汉仪家书简体、华文宋体、方正幼线简体等。

5、中国风

中国风是客户很喜欢的设计风格,特别是在跟茶叶、保健品、土特产、瓷器相关的设计中比较多见,中国风的设计当然要配色中国风的字体,像宋体、楷体、隶书、毛笔字、都是具有中国风特色的字体。

例如:华康俪金黑、造字工房刻送、方正楷体、方正华隶简体、汉仪字典宋体、方正珊瑚简体、禹卫书法行书简体等。

6、手绘风

手绘风格的设计一般具有自然、好玩、开放等特性,画面中的文字要很好的融入画面,不要抢了画面的风头,所以我们选择字体时也要以手写字体为主。

例如:汉仪小麦简体、汉仪跳跳简体、方正喵呜体、方正稚艺简体、造字工房童心体、文鼎奈谷米POP体等,如果你字写的不错,也可以自己动手写。

7、促销风

对于促销海报、促销单张、促销折页这类促销设计,主要目的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突出优惠信息等,所以要选择笔画粗且清晰有力的字体。

例如方正兰亭特黑、方正正大黑、庞门正道标题体、方正汉真广标简体、雅坊美工14、造字工房力黑、造字工房典黑等等。

⑸ 隶书的种类

隶书大致可分为四大类:方正古拙、粗重茂密类;法度严谨、瘦劲端庄类;风姿秀媚、灵巧娟丽类;峭拔怪异、奇纵恣肆类。

⑹ 问:东汉时期隶书碑刻有哪几类典型风格

请问书闲老师:汉代碑刻高潮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东汉时期隶书碑刻有哪几类典型风格?试举例说明。 答:汉代十分重视书法教育,东汉灵帝设鸿都门学,使书法教育上升不独立的艺术教育,培养了一批书法人才。政府根据《尉律》来选拔书法人才,以通经艺取仕,有力地促进了书风的盛行。汉代以孝治天下,并有举孝廉制度,此风一开,厚葬盛行,加上士大夫们好名之风盛极一时,死后皆立碑颂其生平,为汉代的书家提供了用武之地。客观上促进了汉代碑刻艺术的发展。 东汉时期的隶书碑刻有三种风格。 一端庄平正、法度严谨类的碑刻。有《子游残石》《乙瑛碑》《袁博碑》《张景碑》《西岳华山庙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王舍人碑》。 二是挺峻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的碑刻。有《礼器碑》《孔宙碑》《尹宙碑》《曹全碑》。 三是质朴高华、雄浑沈厚一路的碑刻。有《裴岑纪功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张迁碑》《石门颂》《封龙山颂》《西狭颂》《郙阁颂》。

⑺ 问:东汉时期隶书碑刻有哪几类典型风格

关于隶书的定义抄,近人吴伯陶先生一袭篇:《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的文章中说道:“可以用这个字的本义来作解释。〈说文解字〉中解释‘隶’的意义是‘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这一意义到今天还在使用,现代汉语中就有‘隶属’一词。〈晋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其次究竟什么样子才叫隶,隶与篆又有什么样的严格区别,吴伯陶先生在上述的文章中又有所分析订定,这里再节录吴文中值得考虑的几小段。吴云∶“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画其成物随体诘屈;隶书就更进了一步,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举例,可参阅原文)。

⑻ 隶书有什么风格和特色

隶书的特点:
(1)、“方劲古拙”,隶书是从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的圆转笔画改革为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比较古老的书体,“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
(2)、“蚕头雁尾,笔必三折”指的是隶书特有的横画——波横(即带有挑脚的横画)的形状与隶书笔画的写法步骤。写波横时先用力向左“藏锋逆入”,然后转笔往右。形状就像蚕虫的头;随即笔稍为提起,使笔毫至中锋向右运笔,这是“平出”;最后写挑脚时,笔锋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状就像大雁的尾巴,一般是露锋收笔,亦有尚未露锋即缓缓的收住的处理。写挑横时要注意,采用“提引”的写法。这样,笔势才舒展自然。“笔必三折”是说写隶书笔画要注意落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亦称“三折法”,不要横扫直抹一滑而过、“藏锋逆入,中锋行笔”是隶书用笔的基本方法。
(3)、“雁不双飞,蚕无二色”,说的是在隶书的一个字里面,笔画的挑脚不要重复。如一个字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的横面,只能把一笔写成波横,其佘写成平横,这就叫“雁不双飞”;而“蚕无二色”是指起笔蚕头的写法基本相同,但蚕头的形状可以有微小的变化。
(4)、由于隶书字形方扁取横势,很多笔对称展开,尤其撇、捺的组合,有明显的横势增加了生动的感觉。

⑼ 隶书主要有些什么种类比如什么碑,好像有几种,哪位大师指点一下~

隶书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秦隶、汉隶、魏隶。

一、秦隶

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秦代一些木牍和竹简上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笔划,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波势的倾向。这是隶书的萌芽。

秦隶的出现,是我国文字史乃至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书体。从此,我国文字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

在造字原则上则从表形、表意到形声,字体结构也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了。但秦朝初创的隶书,结体和用笔都带有篆书的意味,长扁不一,波磔也不明显,可以说只是篆书的潦草写法。

二、汉隶

汉代的隶书都是汉隶,包括汉初的古隶、汉隶(狭义的汉隶)和八分书。狭义的汉隶是指西汉使用最广泛的隶书体,五凤元年简(汉22)和定县汉简(汉23)是其成熟的形态。代表作如下:

1、《曹全碑》

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

2、《张迁碑》

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

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

3、《礼器碑》

中国东汉重要碑刻。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 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

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评价甚高。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4、《乙瑛碑》

《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 ,简称乙瑛碑,书风颇谨严,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

清代万经“分隶偶存”中评论此碑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翁方纲评论此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何绍基评论此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丽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5、《史晨碑》

又名《史晨前后碑》,两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点五厘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点五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二点五厘米,无碑额。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三月。十七行,行三十六字。

末行字原掩于石座中,旧拓多为三十五字,新拓恢复原貌三十六字,字径三点五厘米。碑文记载当时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谦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建宁元年(168)四月。十四行,行三十六至三十五字不等。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

三、魏隶

魏隶是介于魏碑与汉隶的交界体,字形基本上承袭汉隶,但在结构上有一定变化,其特点是较汉隶方严规整,结体、运笔都比汉隶矜持滞重,缺乏汉隶那种古雅雄逸的自然风韵。代表作有:《孔羡碑》。

《孔羡碑》又称《魏鲁孔子庙碑》、《孔羡修孔庙碑》,隶书,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立。22行,行40字,额篆书“鲁孔子庙之碑”6字。碑在山东曲阜孔庙同文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