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家乡的风俗习惯

不知道是
哪里
的,反正不是上海
过了
腊月
20以后就开始准备年后
大集
小集整天赶
鸡鸭鱼肉全到齐
腊月28或29
基本上
要贴春联
以前都是
家人
自己写
偶尔我也小露一把
现在都是在
集市
上买
只能写几个如:
天地三界

神位
三代
宗亲
之神位灶君之神位等等.
三十前一天或两天要把该油炸
酥的东西准备好
年后待客
还要包水饺
一包就是好几天的
三十下午3点左右就要下水饺了
鞭炮声四起
对了
还要拿
鞭炮

坟上

祖宗
回家过年呢
大年三十晚上基本不在家的
我们小年轻的哥们爷们不管结婚与否
在一起
打够级
初一凌晨天没亮就起来拜年
先给
爸妈
磕个头
再和
我弟弟
去大爷
叔叔
家去
转一圈后
再和我
堂兄弟
们还有
侄儿
一大帮转
远点

初一中午是各家团员饭日
老幼一起围一大桌
觥彀交错
喝的不亦乐乎
然后谈谈家事
总结一年的收获及下一年的目标....
初二是新
女婿
看望老丈人
女儿回娘家的日子
俺做陪酒
几个姐夫还有小妹夫(大伯家的女婿)都会好好灌一通
灌醉后还要送回去....
初三去姥姥家
在姥姥家也要转转该拜年的长辈家
客套客套
小坐一会
递几棵烟...
中午在姥姥家还是老幼一起
基本男女分开
男人喝酒
女人提前吃饭
初四以后开始走亲戚
如姑姑家
姨妈家
姑爷爷
表大爷叔叔家...
其间,晚上和要好的朋友在一起聚
不免喝高...
十五元宵节过后
大年小年算是结束
年的一年正式开始...
对,十六早上还要早起说是“跑百遍”
点火烤烤耳朵
还要烧些纸钱把老祖宗送回去.
基本能代表一方风俗
山东各地也有所不同.
网络一些

㈡ 家乡的风俗有哪些

我的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
按照家乡的习俗,春节从腊月专二十三就开属始了。腊月二十三被家乡称为小年,这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杀羊杀猪用来祭灶。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了: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东西。
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户户都在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飘亮的新衣服,出门在外的人赶紧回家团圆。到了晚上,人们都要吃年夜饭。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人们都要互相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新年快乐,全家平安幸福。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都要拿出好吃的东西来接待客人,小孩子们也都非常开心,因为他们都可以收到压岁钱。
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到处都张灯结彩的,整条街道都挂满了灯笼彩旗,非常好看,小孩子们都高兴地唱起来跳起来,高兴极了,家家户户也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吃着汤圆。这都寓意着我们大家都团团圆圆。生活和和美美。晚上,大家有的放着美丽的烟花,有的在放许愿灯,美丽极了。
过了正月十六,春节就这样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我们也开始认真的学习了。

㈢ 你知道家乡哪些风俗或特点吗

偶的家抄乡---湖南,传统节日众多,表现形式多样。各民族、各地区比较普遍的传统节日有年节、春 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六、中秋节,并沿袭着许多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
年节。从农历腊月廿四起(部分地区和土家族自腊月廿三起),至腊月三十日,是湖 南各地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廿四日相传为灶神上天之日,旧俗在廿三日夜备果品祭灶, 求灶神上天奏事时多言好事。各家在廿四日团聚过“小年”,廿八日打扫庭除。最为隆重 的当属腊月三十除夕夜,游子远归,合家欢聚吃团圆饭,谓之年饭。年饭以丰盛为要,鸡 鸭鱼肉蛋蔬,满桌杯盏,但许多地方仍保留着传统而独有的菜谱。鱼是各家各户必不可少 的一道菜,寓“年年有余”;郴州人兴吃酸萝卜猪肝肠,象征为人要有肝肠;洪江一带喜 吃春粉,米粉上盖有鱼、肉、鸡、鸭、蹄花、生姜各两块,以示好事成双;有的人家还备 有一碗四季葱拌豆腐,表示“四季清吉”。在大年三十夜,民间有守岁之俗,合家围炉团 坐,辞旧迎新,许多地方有烧柴蔸火习惯,取“财头”谐音,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看在偶这么辛苦码字的份上,就点赞吧~~~~(>_<)~~~~

㈣ 家乡的年俗文化(不少于三种)

又是一年花红春草绿,又是一个欢乐中国年。春节的风俗各地不同,春节的文化内涵丰富,现在就让我带你感受一下新年的气氛,一起走进年文化。
久居京城的“老北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送信儿的腊八粥。意思是说,每逢到了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又称腊八),就要过年了。“腊八”过后,各家各户开始忙着置办年货。除去准备吃的以外,就是要买些新衣服了。有些人家还要蒸年糕、做炸食准备过年吃。到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开始大忙。到了廿三,每天都有说法:廿三糖瓜儿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糊窗户;廿六炖大肉;廿七杀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卅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初一到初五则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聚会的日子,或者是出门逛庙会。那时街上随处可见头插红花的姑娘、手举风车的小伙儿,还有身挂大串山里红、手里抖着空竹的孩子,过年那几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壮家的春节习俗非常独特,要进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等活动。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的农妇就已纷纷到小河去为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时,还要选几块与家禽相像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回到家里,就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然后用新水煮新年茶给全家人喝。壮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争着喝由村中公认的“伶俐嫂”捧给大家的清水,她们相信这样就会更加聪明伶俐,代嫁姑娘更是籍此机会祈求在新的一年里找到如意郎君。桂西一带的舞鸡、舞春牛更是别具特色。大年初一,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木爪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幽默的舞鸡歌,使主家喜笑颜开。主家从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祈求六畜兴旺。舞春牛更是有趣。舞牛人用扎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撑着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由一个拿犁架的汉子驱赶着“春牛”;簇拥着春牛的还有敲锣打鼓的、唱春牛歌的、浩浩荡荡、喜气洋洋。
(说说你自己家乡的是如何过年的,这样会效果好一点)
通过以上的几种新年的过节形式,我们了解了年文化,让我们共同传承传统文化,享受传统文化,它既是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渠道,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

㈤ 我的家乡 的民俗

合肥人素以憨厚老实,热情好客,明礼重德,喜文崇俭,能苦耐劳著称,故民风清淳,俗尚质朴。昔庐青阳山房余忠宣公(余阙)称:“(合肥)其民质直而无二心,其俗勤生而无外慕之好,其材强悍而无孱弱可乘之气。”故而“盗不能欺,利不能诱,兵不能怵。”(《合肥县志?修城碑》,以下均见《合肥县志》)。昔《图经》文称:“(合肥)民风淳朴,事耕桑,崇俭,重名,务学,贤才汇兴。”昔马侍郎《廷用记》文称:“(合肥)其俗勤于稼穑,不喜商旅,犹有往昔简古风。”隋《地理志》文称:“(合肥)人性躁劲,风气果决。”昔《庐江记》文称:“(合肥)俗尚淳质,好俭约,丧祭婚姻率渐于礼。”明王学士文称:“(合肥)自昔其民质朴,不好争讼,而风俗淳美。”昔朱镛文称:“(合肥)衣冠文物之懿,视昔有加”,“弦诵之声,接于四境。” 从以上历代名家众说各论中,已充分说明合肥民风俗尚之淳美,其源久远。合肥因其民风质朴,故人心多豁达,“农贾婚丧,社饮食坐,数百人无一显者,无少疾怒不平之色。驱牛秉耒,鸡鸣而耕朝而息,日昃而耕暮而息,不合耦而终百亩,负二石米日中趋百里而无惫容”。老人们总是每每劝导后辈人勤劳务实,以一技之长,双手之力,事正当之业,谋正常之生活,而不应投机取巧,尤恶哄骗欺诈;因重名务实,因之好诗文,讲礼仪之风素盛,故而学子多,名人众,如包拯、李鸿章、段祺瑞、刘铭传、卫立煌、倪映典、杨振宁等,皆合肥人氏;因尚勇鄙非,故庐人多恪守忠信,深明大义,崇尚“人无信不立”、“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之信条,“风气果决”。合肥旧志载:“当王师之取江南,所至请郡望风降附,独合肥始终守至国亡乃出降。”又据《庐州府志》载:昔合肥人赵广,“尤工作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掠妇人,广毅然辞以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断右手拇指遣去”云云,由此可见,合肥民情俗尚淳美之内涵,实非他邑可比。合肥人素喜耕重农,故民风俗尚乡土气息极为浓郁。昔日,每至栽秧时节,只要一步入圩区的土地,就能听到“一啦来��二啦来��”的阵阵车水号子声从远处传来,声音悠扬宏亮,节奏明快,韵味厚重独特,不用辨听,就可知道这是合肥圩区农家人正在忙着车水栽秧了。这种号子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其可计数。按着号子数,车水人不用察田观水,就可掌握田里的水已车到何种程度了。因合肥四乡圩区多,秧田多,故秧歌也多。秧歌词调多不固定,任由唱者即兴发挥。如昔西乡农村就曾传唱过这样一首秧歌,词曰:“栽秧嘞,秧把甩在田中央嘞!栽秧嘞,大姐站在水中央嘞!蚂蝗叮到大腿嘞,不用慌嘞!只要你过来嘞,大哥给你腿上拍一巴掌嘞。……”这类秧歌,随意无拘,视情表意,逗情逗乐,诙谐风趣,既能表达心声意趣,又能激发劳动热情,字字声声都散发着乡情乡音的芬芳。每逢四时八节,合肥城乡民间俗尚活动更是异彩纷呈。如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日,许多农户家主兴击物作歌,儿孙则相随附和,颇具情味。有首歌词曰:“二月二敲门框,打的粮食没法装;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米面吃不尽,年年大丰收。”表达了农家人对丰收的期盼和喜获丰收的快乐。还有的农家人在二月二龙抬头日,习诵古《皇帝耕田诗》,边击物边吟唱。词曰:“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天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耕率天下,五俗丰登太平秋。”此咏唱,不仅表达了农家对丰衣足食的渴望,而且有以唱词自喻自乐的意趣,反映了农家人乐于躬耕的浪漫、朴实情怀。每逢正月十五,在合肥城乡还可常见玩旱船活动。玩旱船的主角是艄公。艄公俗称作“骚达子”。其反穿皮袄,头戴破草帽,无顶,后沿反卷起,嘴角饰两撇“汪丫胡”子,手持一把破芭蕉扇,若手持篙杆时,则将破扇插于腰间或脖后,随旱船扭来扭去,合着锣鼓节奏,不时地哼唱小调。唱词多望风采柳,即兴发挥,幽默、诙谐,为节日街头最为逗引看灯人的一道风景。故骚达子的唱腔唱词,就连儿童们在做游戏的时候,都喜于习诵:“骚达哥哥怎么讲的,两只兰花二妹子……”旱船的“灯芯”为女性,常见的唱词有:“小小鲤鱼红红的腮,上江游到下江来;上江要吃灵芝草,下江要吃青蒲苔,不为你小哥哥我还不来”等。总之,昔日合肥民俗风情,味道特别,风格别具,美不胜收。

㈥ 《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因此又称过大年。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庆祝共三天: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跳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㈦ 家乡的民风民俗10个

[山西省]
浦潞安中秋节宴节请女婿。永宁中秋夕恭祀太阴星主。大同县月饼称团圆饼,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楼县中秋祀城隍。

[河北省]
浦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以中秋雨为苦雨,中秋节若下雨,当年的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
浦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请边中秋有吹鼓手沿门鼓吹,以讨赏钱,例同端午、除夕。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携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於校内聚餐。

[江苏省]
浦无锡县中秋夜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
浦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後,再放醋进去。这样子就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自十一夜起悬挂通草灯,以鼓乐迎迎之於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安徽省]
浦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之器具。夜间则内外皆点上灯烛,光辉可爱。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後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㈧ 家乡的风俗习惯(60字)

大年初一,早上早早起床,床上新衣服,然后开始放鞭炮,二踢脚、花炮、长鞭,噼里回啪啦好热闹,天答空到处飘扬着硝烟味。放完鞭炮,把炮皮清理一下,堆到墙角,我们这里初五以前是不往外面倒垃圾的,据说是防止家财外流,到了初五早晨,早早起来,把垃圾倒掉,把穷赶出去。哈哈,接着说拜年,成群结伙,先是自家人,然后是家族长辈,人们见面互道祝福,真是一派欢乐气象。

㈨ 家乡的特点

家乡的特点可以根据自己对家乡的记忆,结合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一下回到家乡的感受,例如: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以歌词开启下文,使文章基调生动活泼,吸引读者。)我哼着小调,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五一”假期到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到老家,领略乡村风光。

我们来到田野,放眼望去,满眼的绿色。农民伯伯在田地里种上了烤烟。一棵棵的烤烟,精神抖擞地挺直了腰,站立在田野中,享受着明媚的阳光。(拟人化写法,将景物描绘得更为生动。)两三个身影在田地里,不知是在给烤烟锄草还是施肥。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池塘旁。这个池塘,就像一面圆圆的镜子。小鱼游到水面上,尾巴一甩,一道道波纹扩散开去。池塘边上生长着不知名的小树,开着红花,好像给池塘镶了一层花边。

爸爸突然想起了什么,对我说:“一杰,我们来比赛打水漂,怎么样?”“好啊好啊!”我兴奋地回答。爸爸找了一块又扁又薄的石块,猫着身子,用眼睛瞄了瞄水面,猛地用力一掷。“一下、两下、三下、四下!老爸真棒!”我拍着手说。

然后,我也学着爸爸的姿势,找来一块石头,用力一掷,原本掂在手里有点重的石块在水面上跳来跳去,好像一个顽皮的小精灵。也不知道激起的水花和我们的笑声,有没有惊扰池塘里小鱼的美梦。(情景回顾,带读者回顾了乡间的欢乐。)

“哞——”传来一阵悠长的牛叫声。我循声望去,不远处,一头老水牛正在低头吃草,时而抬起头来,望着远方,站立不动,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我又哼着小调回家了。(用歌词结束,照应前文。)回家的路上,我在想:下次,我要当一个真正的牧童。

㈩ 介绍家乡的民风民俗

家乡的端午节
生在江南的我,独钟于家乡的端午节。
家乡的端午节从农历五月初一便算开始了,初一一大早起来,把头天准备好的菖蒲艾叶,用红纸黑线一扎一扎扎好,一般为一棵菖蒲和一丛艾叶为一扎。每两扎为一对,摆放在门两边,放在大门两旁的会尤其大些、粗壮些。据说摆放这些菖蒲艾叶是为了驱邪,好平安迎接端午节的到来。逐个门摆放好后,燃放一串鞭炮,端午节的气味就可以闻到了。
家里的主妇忙里偷闲地准备好粽叶,洗净剪去硬角,淘好糯米加上红豆,拿出一些细带来,请上邻居主妇们一起帮着扎起粽子,说说笑笑,一串串有棱有角的粽子扎好了。接下来就是下锅煮,待五六个小时后,粽子的香味就飘满了小屋小院了。走在村子里总会不期然地闻到这种特有的香味,让人不禁想起端午节来到了。
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真有趣。孩子们穿上新衣新鞋,胸前挂着一个香袋,里面必有一个染红的熟咸蛋,手里还拿着一两个熟咸蛋。他们聚在一起,撞蛋比赛开始了。两个孩子手持一个熟咸蛋,迎面相互撞击,啪,一个蛋破裂了,完好的蛋又紧跟着和别的蛋撞着。沮丧、高兴、不服在孩子们的叫声中演奏着。家家户户照例是要在堂屋门口放上小桌子,摆上粽子、蛋,还会摆上煮好的一碗面条和几个点了红的包子,虔诚而恭敬地,端午节就算正式登场了。午时一到,家家必定燃放鞭炮,收齐摆放在门口的菖蒲艾叶,吃起煮熟的大蒜瓣子,图个顺利顺气。大人们接待客人,吃着沾上白糖的粽子别有一番风味,茶叶蛋是大伙儿都喜欢吃的,拿上一个轻松去壳,咬上一口,香香的,脆而酥,味道好极了,但不宜多吃的。
吃过午饭,一些人会赶着去看赛龙舟,呐喊声、划水声、叫好声传达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文明友好。
随着赛龙舟的散场,端午节也拉下帷幕了。“小孩子盼过年,大人们盼过节”。端午节一过,大人们又忙着今夏的收成去了。
求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