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是罗马式风格

10世纪以后,西欧经济水平提高,封建制度稳固。教会势力与贵族力量并行发展,特别是修道院制度更为完备。十字军东征和大规模的传教活动扩充了教会的势力和影响。对圣人遗物的崇拜,掀起了各地朝拜的热潮。经济的发展和宗教的狂热使新的教堂和修道院层出不穷。为了追求更加壮观的效果,建筑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粱柱结合的体系,并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来装饰教堂,因此,此一时代的风格被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艺术并非古代罗马艺术的复活,而是综合了各种艺术风格,包括近东、罗马、拜占庭等风格。所有罗马式艺术,尤其是建筑和纪念性雕刻,都体现出一种宏伟的观念和强有力的技巧。

罗马式的绘画主要有抄本画(抄本细密画)和壁画两种,它较之于同时期的建筑和雕刻要弱得多,基本上是在蛮族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绘画史上贡献不大。这主要是因为绘画艺术在他们看来难以体现罗马式艺术的精神——崇尚力的表现。当然由于此期绘画艺术同时不断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在绘画形式上还是比较丰富的。

『贰』 哥特式风格和拜占庭式风格各指什么区别是什么

哥特式建筑主要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作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有机整体。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 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叁』 什么是欧罗巴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哥特式建筑风格

欧罗巴其实就是泛指欧洲。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体现巴洛克的罗马耶稣会教堂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巴洛特式的圣卡罗教堂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公元395年,以基督教为国教的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史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其统治延续到15世纪,1453年被土耳其人灭亡。
东罗马帝国的版图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包括小亚细亚、地中海东岸和北非、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等,建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以古罗马的贵族生活方式和文化为基础。由于贸易往来,使之融合了东方阿拉伯、伊斯兰的文化色彩,形成独自的拜占庭艺术。
拜占庭式建筑的特点是十字架横向与竖向长度差异较小,其交点上为一大型圆穹顶。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献。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其堂基与罗马式建筑的一样,呈长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顶由一巨大圆形穹窿和前后各一个半圆形穹窿组合而成。
在建筑及室内装饰上,最早的成就表现在基督教堂上,最初也是沿袭巴西 利卡式的形制。但到5世纪时,他们创立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制,即集中式形制。这种形制的特点是把穹顶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形式,并以帆拱作为中介连接。同时可以使成组的圆顶集合在一起,形成广阔而有变化的新型空间形象。与古罗马的拱顶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玫瑰窗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肆』 辐射式结构 与文学有关

由某一点向空间放射性的发散的结构.
小说的艺术结构有表达上的美学内潜势.福克纳的的容艺术结构是向心式的;丁玲的的艺术结构是辐射式的.这两种结构保证了小说在叙述中从人物关系、空间、时间诸方面或向中心人物集中,或从中心人物向外辐射,并都进入到人物的内心及内心心理活动的层次,很好地帮助了作者去刻画人物、描绘人物的心态,并且通过人物的心态反映了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社会文化心理.
简言之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向四面展开.

『伍』 哥特式风格有什么特点

哥特式风格设计元素主要包括:直上飞天的视觉暗示、层层推进的尖形拱门、华丽复古的花纹搭配
1、直上飞天——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过去哥特式风格主要是装尖塔高耸修,家庭的哥特式主要表现是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以一种向上直飞的“视觉暗示”,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带来一种向上的神秘感。
洋溢着华丽的哥特式风格,配合有流行的洛丽塔风格的花纹,华丽而雅致。从餐厅装修装饰上可以明显看出,华丽的图案设计以及颜色的搭配比较深色。所以说哥特式风格代表着黑暗,同时也代表着华丽。
2、尖形拱门——层层推移的奇突空间。哥特式装修风格中,卫浴的装修比我们经常看到的装修风格就华丽多了,花色的搭配以及窗帘的运用,都让人感到好像是温馨的卧室一般。暗色的马赛克与纯白的洗浴设施,制造出鲜明的个人特色。
而别具一致的拱门和拱窗,借鉴哥特式建筑,则让人感觉空间的层层推进。
3、花纹搭配——华丽复古的艺术。家庭装修的一处小精致,柜子上的花纹以及墙面的装饰让人无不感叹之华丽,搭配复古的相框,哥特式风格自然而然呈现出来。其中装饰小的景致也充满了花纹真的让很多喜欢花纹的人很心动。布艺装饰喜用彩色玻璃镶嵌,色彩以蓝、深红、紫色为主,达到综合应用,斑斓富丽精巧迷幻。
直升的线形,体量急速升腾的动势,奇突的空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家庭综合运用哥特式风格为家庭注释着装修的升华。
哥特式风格在花纹的搭配方面,则显得璀璨而夺目,以黑色为基本色,点缀其他明艳鲜亮的色彩,效果相当不一般。

『陆』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哥特式建筑的概念:
哥特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歌回德式建筑,是一答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柒』 《辐射4》的设计风格相较于《辐射3》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有没有现实原型

首先辐射4和辐射3比起来基本没有什么风格上的变化,都是昏暗、荒凉、破败的核爆后废土环境,到处都充斥着辐射污染区域和危险的废土生物,并且环境的基本色调也都是阴暗的灰色(辐射4的晴天颜色会鲜艳一点,但仍然是灰黄色的)。

现实中的原型其实没有,毕竟辐射系列的核战是全球级的毁灭性打击,使用的核武器的爆炸当量也相当巨大,一发就可以彻底断绝多个城市的全部机能(当年投放在广岛长崎的原子弹没法跟游戏里的这种级别相比较),并且辐射系列有个避难所的概念,核战来临的时候居民会躲进避难所在里面待上很长一段时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后再回到废土世界的话,废土世界又是另一个样子了(比如辐射4,主角在111号避难所当了210年的老冰棍,回到联邦废土后发现到处都是锈迹斑斑和布满灰尘的建筑、车辆和食物等)。

硬要说的话,全世界也就只有著名的核灾难地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可以当作辐射系列的原型了,只不过,切尔诺贝利是工业级核燃料爆炸,而核武器是武器级核材料爆炸,这两个东西在爆炸瞬间的威力上就完全不一样,所以相比之辐射系列的全球性核爆,切尔诺贝利事故里的核爆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当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之后造成的影响和核武器是差不多的,数万平米的范围至少2000年内会是寸草不生的生命禁区,站在切尔诺贝利废墟附近的死城里,你确实可以略微感受到一点辐射系列、地铁系列和潜行者系列的感觉(这三个都是很有名的废土游戏)。

『捌』 概念式建筑风格

概念式风格。
9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流行,其实是一种模型建筑,它更多的来于人的想象,力求摆脱对建筑本身限制和约束,而创造出一种个性化色彩很强的建筑风格。

『玖』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哥特式建筑创作是一种宇宙观的反映。在人们看来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时期,但是在建筑方面却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房龙说,哥特式的建筑形式是寻求更多的光线和更大的空间的必然结果。这个我们称之为哥特式的艺术,在其流行的整个时期,始终是一篇美丽动听的童话。确实,一说起哥特式的建筑,建筑家们就会说到尖拱,装饰性窗格,相互交叉的拱肋支撑的拱顶和飞扶壁等。法国建筑史家路易斯·格罗德茨基说,哥特式建筑的特征,包括束柱、尖塔(为了增加扶壁的重量,通常在上部冠以一个小塔尖)、山花、多叶式的玫瑰窗和分隔成尖叶状的门窗。这些形式组合的变化标志着哥特建筑的民族或地区属性,以及它所处的发展阶段。正是这些特征使它成为在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古典艺术之外的又一个建筑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