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世纪欧洲古城堡的构造和风格说明

城堡是欧洲中世纪的产物,公元1066年至1400年是兴建城堡的鼎盛时期,欧洲贵族为争夺土地、粮食、牲畜、人口而不断爆发战争,密集的战争导致了贵族们修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堡,来守卫自己的领地。
城堡的建筑艺术——罗马式与哥特式

城堡的建筑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两种有代表性的风格。罗马式与哥特式,其中罗马式在英国也被称为诺曼风格,两种式样在时间上是先后的关系,都对今后的建筑艺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罗马式又称罗马风(Romanesque),意思是指“罗马的影子”,流行于11-12世纪的西欧,但是一直到19世纪才得到认同,最初由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德热维尔从语言角度来指使用罗马语系(拉丁语)的各国,后来被法国艺术家德科蒙用作表达一种受到古罗马文化影响的欧洲中世纪早期艺术风格。
罗马式城堡发展于对城堡的防御职能最强调的时期,其产生完全是对于之前欧洲长达700年战乱历史的总结。城堡的建筑风格大都是由古罗马建筑和拜占庭建筑哪里借鉴而来,一方面是多年的战乱并没有条件积累城堡的建筑艺术,所以就近沿用了过去的建筑技术,另一方面,古罗马的防御性战争的方式仍然在被继续沿用。
罗马式建筑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他的半圆形和从古罗马人那里继承下来的筒型拱顶。筒拱是这个时期建筑的代表,一般都交叉应用于壁柱和封闭拱廊上,既坚固又有艺术性。还有圆形的塔楼,使得塔楼不易被破坏。其他的建筑特点有利用狭小的窗户、半圆形的拱门、低矮的圆屋顶、逐层挑出的门框来做装饰。整栋建筑由于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种形状的拱顶而达到一种敦实厚重、均衡安稳、力度饱和的美学效果,狭小的窗口与内部广大的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得城堡内部光线暗淡,进深极深,给人一种神秘幽暗之感。给大家一个直观式的认识,游戏《ico》中的城堡就是典型的罗马式城堡,确切的说是位于苏格兰的诺曼式城堡。相信玩过的人对于罗马式城堡那种敦实稳重,神秘幽深的美都记忆犹新吧。
英国的情况比较特殊,由于长期受到北欧海盗的骚扰,他们的建筑受到北欧建筑风格的影响。北欧的海盗的船首采用自然弯曲的树干,不久,就被运用到建筑上,出现了英格兰及北欧特有的木柱与屋顶相连的建筑形式,这形成了英国自己的罗马式建筑风格,叫做“诺曼风格”。“诺曼风格”也是罗马风的一种。
罗马式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向着更高更大的方向发展。但是筒拱十分笨重,需要巨大的墙体与扶壁。这个制约了城堡向高、大的追求。这些原因促使了后来哥特式建筑的诞生。
哥特式(Gothic)把城堡的建筑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12世纪以后的中世纪天空,被这些笔直的轮廓线勾勒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从彩色镶嵌玻璃窗中投射过来的美丽阳光,又让人恍如隔世,如梦如幻。
与罗马式正相反,罗马式建筑是世俗建筑影响宗教建筑,而哥特式却是宗教建筑影响世俗建筑。这与中世纪的生活困苦不堪,人们把希望寄托给缥缈的宗教有关。当时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巴黎圣母院就是靠贫弱的老年妇女辛苦挣得的分文毫厘积攒起来得。1140年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出现在法国,由圣丹尼修道院的以院长絮热尔将一座修道院改建而成,是一座教堂。改建的初衷,是想让教堂建筑能够体现光、数、高这三个理想。圣丹尼教堂一经建成,引起轰动,马上这种建筑风格就在欧洲大地上流传。这个教堂修建后25年,每一个曾派人出席过典礼的教区,都矗立起了一座通向天国的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建筑风格对城堡的影响在时间上要比对教堂的影响晚上大约一个世纪,完全是时代变迁的结果。
一般认为,“哥特式”这个词是由16世纪的伟大画家拉斐尔先提出来得,特指文艺复兴以前北欧和中欧的建筑,这个词充满贬义,和“野蛮”是同义词。后来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进而把介于欧洲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所有艺术都贬称为哥特式,以突出文艺复兴是对古典文化的改革,但是这种称法未免有些过了。
哥特式建筑给人一种向上升腾的感觉。建筑师利用罗马式建筑中曾经出现的矢状发卷和十字拱加以改进,产生了作为骨架的曲肋拱,使他向上延伸,利用尖拱使他跨度的大小可以随意设计。整个建筑几乎没有墙壁,骨架主面之间是一个又高又大的窗子,这种建筑物的内部骨架结构赤裸裸的袒露着垂直的线条和一个个矢壮尖卷,使得他的内部宽,高且明亮;外部同样采取裸露结构,垂直的壁墩柱和架空的飞拱卷以及扶壁林小尖塔和巨大的窗孔结合在一起,同样给人一种升腾的感觉。对于哥特式的升腾感,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高直的视觉对象,能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奇特的崇敬感受,就像人们看见嶙峋的高山,飞流直下的万丈瀑布以及高卷的海潮时,会造成一种心灵的撞动与虔诚之感。这非常利于表现宗教题材,所以被教堂广泛采用,而城堡对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运用则完全是出于它的精美。
哥特式城堡的精美,还在于其豪华的室内装饰,主要体现在这两点上——玻璃镶嵌窗和雕塑。玻璃镶嵌窗是哥特式建筑的标志性特征。由于哥特式建筑近乎框架式的结构,窗子占满了支柱之间的整个墙面,使得雕刻和壁画没有墙面可以依附,所以人们自然而然的想从窗户的装饰上动脑筋。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无法制造非常纯净的玻璃,玻璃由于含有杂质,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另一方面,受到地中海沿岸的镶嵌艺术的启发,于是诞生了哥特式特有的玻璃镶嵌窗艺术。当阳光透过镶嵌窗的时候,彩色的光线在斑驳离奇的墙壁上制造出出奇的美丽。此外雕塑也是到这个时代才发扬光大,虽然之前的希腊罗马文明已经将雕塑艺术发展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但是由于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偶像的崇拜持否定态度,所以雕塑这门艺术在那个时候有很长的真空期。从11世纪起,随着新一轮的建筑竞赛,为了凸现豪华与繁荣,市民们逐渐在教堂和城堡中增加雕塑,工匠们也不受约束的创作起来,雕塑在哥特式城堡中大量作为装饰而采用,刺激了这门艺术的发展,对之后的文艺复兴也有积极意义。
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城堡建筑中被大量使用的过程也是因为火药的发明,导致的城堡的防御职能逐渐失去的过程。在从罗马式向哥特式转变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其森严的外观,越来越向外敞开,塔顶有了大大小小的天窗,在塔的正面开设可以观望河上远景和周围乡村的窗户,在内院出现了降低的拱廊和经过雕刻的扶墙以及楼梯。当然,这些都是用城堡的坚固性换来的。
当时领主们对于哥特式城堡的追求可以到非常疯狂的地步,许多石匠除了维护他们的城堡,可以不管其他事情而得到很好的薪水。更有甚者,拜约(Bayeux)的女伯爵阿尔贝尔达(Albereda)砍了她建筑师的头,以确保不会有人建另一座城堡和她竞争。女人的虚荣心发展到这个地步是恐怖的。
哥特式的艺术是欧洲封建社会城堡建筑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是其文化艺术的总结。游戏中非常喜欢使用哥特式的城堡,因为它及其精美么。比如《恶魔城》,《鬼泣》都是,特别是恶魔城,大量的使用哥特式的建筑元素尖顶、镶嵌画、塑像等,玩过的人自有体会,这里就不多说了。
纵观整个城堡发展艺术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像任何实践性的技艺一样,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成功的、可信的技艺和方法以及另人感到亲切和舒适的形象总是不断地被运用,不断的循环往复地出现(这一点可以参考我们现在的流行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以至于当一座带有罗马风格的城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很难说他是3世纪古罗马时期的建筑还是11世纪中世纪欧洲“罗马风”或者在英国应该被称为“诺曼风格”的建筑,还是16世纪“新古典复兴主义”的建筑,或者是以后的什么东西。当然精细一些的分类法可以帮我们分清这些建筑的区别,在这里这样说无非是想说明建筑发展的循序渐进性。欧洲的城堡或者延伸到建筑史的发展,就是在这样的螺旋上升中前进的。
中世纪的城堡,拥有保存中世纪艺术的特殊价值,其凝结的中世纪美学使其魅力永存
军事-城堡发展得主线

军事,是城堡从诞生,繁荣到消亡一直以来的主线,贯穿着城堡发展的始终。
城堡的诞生,源自于其所处的政治环境,一般,城堡是政治分裂,势力割据的产物。
比如中世纪的欧洲,由于采邑制度的实行,使得土地的所有权被分散到各位贵族,骑士的手中,政治上四分五裂,帝国,王国,公国,骑士领地等多种多样,大大小小的封建政治实体遍布各地。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他们之间的边界,也没有人能够完全梳理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各等级的封建贵族之间经常爆发各种原因引发的战争,所以他们时时备战,常常参战。所有的贵族都相当于军事将领,他们的附庸则构成其所属的各级官兵。正是这些遍布欧洲各个角落的大小战争,使得城堡的防御作用逐渐突出起来。以德国为例,仅仅西德境内,现存的古城堡就有1.5万座,充分反映了德国中世纪的封建割据状态。另外中世纪的战争技术和战争观念也决定中世纪的战争是防御性战争,当时,城堡是最可靠的防御方式,足以抵挡骑兵的快速攻击,将突袭式的速决战转化为消耗战。于是领主们广修城堡,以确保自己的庄园和财产不受侵犯。
再来看同样是以城堡文化见长的日本,日式城堡诞生到繁盛时期的政治环境,也有相同的地方。战国时代和江户时代的日本,由于幕藩体制的实行,土地和军队集中在幕府和各大名,藩主的手中,政治上也是比较混乱,不管是处于谋求自身最大利益的进攻还是处于保护自己既得利益的防御等原因,诸侯纷纷构筑起防守坚固的城堡,作为对其领地统治的中心和军事据点。
这两个例子于我们中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时间都实行强大的中央集权制,所以像政治分裂,武装割据的情况不是很多。在战争上面也表现为没有坚固的城堡,而是修建抵御外族侵略的长城。长城和城堡同为防御性建筑,但是城堡相对于长城,还有居所,象征等世俗性作用,所以一旦其防御作用因为历史的进化而消失,长城就停止了发展,而城堡则作为世俗建筑继续发展了下去。
所以说城堡是为了保护领地人身财产安全而诞生的防御性建筑。
城堡的军事作用,一直左右着城堡的发展。一般,权威一点的看法是认为,城堡主要发展时期是从公元9世纪土岗-城廓式城堡出现到14世纪火药兵器的出现的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也被中世纪军事专家称为“城堡时期”。
前面已经说过,城堡是作为防御工事而诞生的。早在3世纪的罗马,因为古罗马的文明非常灿烂,城市生活十分突出,庞大的公众建筑,精美的艺术文化品都集中在城市。所以每当战乱来临,罗马人就不得不把城市作为防守的重点。特别是3世纪,由于罗马帝国面临空前的压力,在蛮族入侵和内战的双重压力下,对城市的防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古代的作战方式攻取抵抗中的城堡,需要良好的围攻技术和长达数月的军需供应。罗马人的纵深防御战略充分发挥了其大量城堡的作用。
但是古代罗马的城堡与通常所说的中世纪城堡还是有一些区别,因为古代城堡的发展并非一直是一帆风顺,处于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其间出现过多次倒退。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经济很不发达,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导致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生产力呈现倒推趋势,而且3世纪到9世纪这段时间整个欧洲主要以游牧经济为主,并不需要坚固的城堡来保卫他们的财产。当时的建筑不论是施工技术还是规模都远远不及古代的罗马,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也逐渐失传了。古罗马,不管是实际上还是精神上都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
通常,确切意义上的中世纪城堡并不包括古罗马的防御工事,一般指9世纪出现的土岗-城廓式城堡以后一直到14世纪的砖石结构城堡。之所以城堡在这个时间出现,主要是因为欧洲经济当时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人们的财产,住所固定了下来,所以需要坚固的城堡来保护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虽然这期间的城堡发展走得是一条独立的道路,但是古罗马的城堡建设技术和防御性战争的理念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中世纪城堡的发展。很多中世纪的城堡为了免去挖地基这个麻烦的事情,本身就修建在已经废弃的古罗马城堡遗址上。14世纪以后,伴随着火器的诞生,城堡逐渐失去其军事作用而成为世俗居所,但是中世纪修建城堡时诞生的建筑思想和风格仍然严重影响着它。
城堡的历史,就是长期纷争的历史,是遍地割据的历史,是强梁相斫相争的历史。那些尊卑不等,高下有别,大小相异的诸侯,为了争权夺利,为了王朝霸业,互相觊觎,各怀戒心,战乱频频。在当时的条件下,巩固地盘,立足自保,或者兼并,出击,最好的办法就是“筑堡”。于是乎,欧洲大陆上,这个行业大行其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诸侯们竞相竭尽所能,开山采石,昼夜奔忙,一座座城堡在青山秀水间纷纷矗立起来。人们为了构筑这些城堡,消耗的无数人力、钱财、物资、和时间,殒丧的人命更是难以计数。但现在,无论是威震一方的霸主,还是称雄一方的豪杰,或是占山为王的强盗,都和他的残剑马镫一起委于泥土、灰飞烟灭了。只有哪些经过风霜雨雪的侵蚀,战乱炮火的洗礼剩下的斑斑驳驳,残垣断壁的城堡向过往的游人述说着他昔日的辉煌。

日益坚固的城堡

城堡的发展,是随着战争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兴盛而发展的。
欧洲第一座中世纪城堡建于公元九世纪法国的西北部。主要是针对国内全民战争,同时防御维京人的突然袭击而建造的。是一座典型的、简陋的土岗-城廓式城堡,确切的说,这只是城堡的雏形。土岗-城廓式城堡建在挖沟时掘出的土堆成的高地上,周围是无水的护城壕沟。用厚实的尖板木条栅栏围起来。其间会间隔的修建塔楼,塔楼的数量多少要看领主的财力而定。围圈的中心是整个城堡的中心要塞即城堡主塔。进入这个主塔,需要通过多根柱子支撑,横跨壕沟,直至土岗上层围圈入口的桥。其防御思想是用木头的围墙来抵挡小型进攻,一旦城墙被攻破,城堡主塔则是城堡中的最后一条防线。以后的以军事作用为主的城堡都是采用这种结构,包括战争时采用的防御战术也沿袭下来,后来的城堡在这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比较大的改动。
土岗-城廓式城堡对建筑技术和花费上要求比较低,对地形的选择也没有什么要求,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坚固度达不到要求,只能防御小规模的进攻,建筑规模也比较小。11世纪左右,随着战争技术的发展和城镇的复兴,土岗-城廓式城堡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防御上的要求,所以此时石制城堡开始流行起来。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对石制城堡在欧洲大陆的流行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大面积的征服土地只能由少数的留守骑士来驻守,城堡的坚固度被异常强调。骑士们受到拜占庭帝国高大城墙和坚固要塞的启发,利用石块修筑了更大,更坚固,更复杂的石块城堡,这些城堡建筑模式也被归来的骑士带到了西欧,由此在西欧被迅速传播开来。石制城堡一般是利用石制幕墙代替原先围住城廓的木质尖板条栅栏,幕墙由切割成块的石头逐层砌成,在幕墙的顶端会有间隔的留下空隙,形成带枪眼的城垛。沿着幕墙每隔二三十米有一正方型的防御塔楼,方便弓箭手射箭保卫城堡。由于方形的塔楼有明显的弊端,就是其四角的承受力不够,极易被破坏。所以在12世纪,借鉴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的技术建造更易于防御的圆形或半圆形塔楼。城堡主塔由于拥有领主住所和最后阵地的双重特性使得对于其设计变得异常讲究,一般早期的石块城堡通常为长方形,这样做是处于内部布局和舒适性的考虑。但是它作为最后的防线同样有四角承受力不够的缺点,所以后期的城堡主楼建设倾向于外部呈圆形或多角形,内部为方形的城堡主塔。也有的更加简便的设计,只在方形城堡的主塔外面再围上一圈近距离的高墙,称之为“罩墙”。外圆内方的这种设计不给敌人展现任何平面,受力点分散,更易于防御,而内部利用穹顶和扶墙精心设计出高大空旷的空间,便于居住,华丽且壮观。
公元十三世纪后开始出现石制城堡的加强型,英国天才建筑师-圣乔治的“詹姆士”设计出了有史以来最为坚固的城堡,这种建筑样式被称为“轴心环形城堡”。城堡具有两堵为同心圆城堡护墙,对外墙进行加固,内墙远高于外墙,为的是让内墙上的弓箭手有更大的视野和射击范围,从而形成内外墙上的交叉火力。在内圈的四个角各建一座圆形塔楼,这样城堡主塔的重要性变得不重要,以至后来完全省略主塔,因为设计精密的塔楼和门房即使在敌人进攻内墙时也能独立坚持。城堡四周还会挖掘一个巨大的湖环绕城堡作为护城河,河水引自别的江湖。一般“轴心环形城堡”都是在原来老城的基础上扩建。
十五世纪后,大口径火炮的出现,使城堡的军事地位迅速消亡,军事性城堡逐渐被废弃。另一方面,由于贸易自由化,大航海时代到来,辖区人口迁移,从贵族到贫民都开始追求更开放、更舒适的生活,不愿龟缩在狭小的城堡中,城堡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居所、商业-城堡发展的副线

城堡为它的主人领主供坚实的防御,也是他们生活的地方。除了领主之外,还有家臣和大量的仆人来维持城堡的日常运转,当然还有军队驻扎在内。农民或佃户则散居在城堡周围的庄园内,挤在狭小简陋、阴暗潮湿的茅屋里,只有当战争来临的时候,才和他们的牛群及动产一起挤在城堡里。当时英国赞美诗人约翰用这些话描述这样的生活:“富人住在城堡里,穷人住在茅舍里,上帝造就了他们的高低贵贱,安排了他们的富有和贫穷。”(当时的人真是唯心啊)。
城堡的建筑风格一直被其防御职能和住宅职能所左右,就像上面所说的城堡主楼采用外圆内方的设计也是两种建筑目的相互妥协的结果。在城堡发展的早期,在不损害城堡的坚固度的前提下,其主人总是想方设法让它住起来更加舒适一些,比如上面说的内部利用穹顶和扶墙精心设计出高大空旷的空间,即便如此,领主的生活还是相当原始。一直到14世纪末城堡的防御职能逐渐失去以后,城堡才完全以艺术,生活为发展目标,不再以坚固度要求它。这个时代的城堡总体呈现精美、奢华,表现出贵族们糜烂的享乐主义倾向。
十字军的东征为欧洲的大小贵族带来奢靡的东方享乐主义文化,描绘了一幅“人间天堂”似的美丽憧憬。这种对于追求物质生活的理想强烈地激起了贵族和骑士对美丽生活的向往,当然这建立在广大农民的困苦上面。体现在城堡的建设上,就是逐渐变得精美而艺术化,从实用主义向艺术主义过渡。统治者们不恤民力,恣意享受。有的统治者拿城堡当作享乐的行宫,专门选择风光秀丽,便于鸟瞰的高处修建(当然,高处修建城堡更多是出于防御的要求,这一点上倒是不矛盾)。比如,日耳曼裔的东罗马帝国皇帝西奥多希厄斯二世,可以说是这方面“出类拔萃”的代表性人物。他曾为此精心择址,把宫殿建在海边的山顶上,借以眺望周围的风景和大海的壮观。虽然这些贵族的享乐加剧了农民的困苦,也增加了两者的阶级矛盾。但是这对城堡艺术风格的形成还是起到了促进作用。事实的确有点惨不忍睹。精美的哥特式城堡后面却是农奴的血泪。封建主义的艺术,本身就是为统治者服务,建立在劳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中外都是如此。
城堡里领主和他仆从的生活的正常运转,对服务和商业都有巨大的要求,一般除了领主居住的主楼以外,城墙内还有马厩,灶房,储藏室,库房,面包房,洗衣房,教堂,以及仆人们的木屋。贵族们逐渐加剧的对奢靡生活的向往,对商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开始通过这样的步骤——收拢人众、发展聚落、形成城市,渐渐围绕着城堡逐渐发展起来。德语中的地名以“-burg”为后缀结尾的城市,都是由一座中心城堡发展而来的。比如坐落在易北河上德国第一大港,第二大城市汉堡(Hamburg);坐落在莱茵河上的欧洲最大的内河港口,德国首屈一指的钢铁工业基地杜伊斯堡(Duisburg);萨克森—安哈而特州的首府马格德堡(Magdeburg)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城市。中小城市更是不计其数。市民一词(burgess)也是由此而来。此外城堡大都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和河道口(处于防御性的考虑,这些地方有防守的价值),非常便于商业、贸易的发展。随着贸易的发展,这些城堡逐渐结成贸易链或贸易网,加速了其周边城市的形成。特别是河道沿岸的城堡发展得特别快,这是因为中世纪的交通以河道交通最为便捷。特别著名得比如莱茵河,多瑙河,美茵河沿岸。
商业必须有商人才能得以发展,但是商人行商必须有流动性,必须要求法律承认其为自由之身,虽然很多商人是依附于城堡的农奴的儿子,但由于离开家乡,实际上自行获得了解放。这样就打破了封建社会中土地对于人的束缚,为后来的资本主义做了准备。从这一点上说,城堡本身的发展为以城堡为象征的封建社会挖掘了坟墓。
当然,城堡的发展也不都是积极意义,比如城堡在维护一方平安的作用的同时,也增加了封建领主与中央对抗政治资本,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障碍。而且许多城堡废弃后成为流浪骑士的匪窝,不仅为打家劫舍的恶霸领主提供了据点,更是封建领主随意设卡强取豪夺商旅的关口,对商业流通和地区经济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⑵ 城堡有哪些风格

罗 马 尼 亚 德古拉堡
位于罗 马 尼 亚中西部,又叫布朗城堡。1377年始建,1382年建成。整个城堡俨然一个严密的战斗堡垒。称堡中最有特色的是他的四个角楼,这些角楼或储存火 药或装了活动地板,专门为想围攻城堡的敌人泼热水设计。4个角楼间有走廊相连,走廊外墙上有射 击 孔。如今的德古拉堡已成为一座历史,艺术博物馆。
苏 格 兰格拉米斯古堡
苏 格 兰闹 鬼 最凶的城堡,位于苏 格 兰的格拉米。1372年修建。兼容法 国与 苏 格 兰的建筑风格,诺曼底式的角楼将古典的苏 格 兰塔楼合围。城堡外有绚烂的 意 大 利花园和荷 兰花园,治理精美。
爱 丁古堡
爱丁堡城堡是爱丁堡甚至于苏 格 兰的精 神象征,于1571年修建。耸立在死火山岩顶上,居高俯视爱 丁堡市区,每年八月在此举办的军乐队分列式(Military Tattoo),更将爱 丁堡城堡庄严雄伟的气氛表露无遗。
法 国卢瓦尔 河香波堡
贵族的华丽妄想与文艺复兴时期辉煌艺术的完美结合。最具艺术气质的城堡,“拥有真正的王者风范”。说实话就是一座别墅。
圣 米 歇尔山 堡
位于法国诺曼底圣马洛海湾附近,始建于公元708年。岛上建有圣米歇尔修道院和教堂。修道院外表古朴庄重,墙厚一米,屋脊呈三角形。其中的圣米歇尔教堂由巨大的墙垛支撑着,每一条拱线,每一处花纹都向上冒出尖峰,让人感觉有一种向上飞升的合力。在最高的教堂钟楼尖顶上有大天使圣米歇尔的金像。

⑶ 快乐城堡的设计理念

“快乐城堡” 儿童内衣的设计理念,颠覆了大众传统理念中的对内衣的定义,其品内牌内衣容剪裁得体,拒绝臃肿肥大的版式,追求时尚新颖的设计,图纹花样、工艺效果均有别于普通孩童内衣的设计,希望能更多的从孩童生活中获取设计灵感,让设计作品更贴近孩子的生活。

⑷ 城堡建筑的装修可以怎么设计

城堡式的居室有的不只是豪华大气,更多的是惬意和浪漫。通过完美的典线,精益求精的细节处理,带给家人不尽的舒服触感,实际上和谐是城堡式风格的最高境界。同时,城堡式装饰风格最适用于大面积房子,若空间太小,不但无法展现其风格气势,反而对生活在其间的人造成一种压迫感。当然,还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才能善用城堡式风格,否则只会弄巧成拙。造型城堡式风格很讲究造型。门的造型设计,包括房间的门和各种柜门,既要突出凹凸感,又要有优美的弧线,两种造型相映成趣,风情万种。

⑸ 中世纪欧洲古城堡的构造和风格说明是怎样的

城堡是欧洲中世纪的产物,公元1066年至1400年是兴建城堡的鼎盛时期,欧洲贵族为争夺土地、粮食、牲畜、人口而不断爆发战争,密集的战争导致了贵族们修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堡,来守卫自己的领地。
城堡的建筑艺术——罗马式与哥特式

城堡的建筑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两种有代表性的风格。罗马式与哥特式,其中罗马式在英国也被称为诺曼风格,两种式样在时间上是先后的关系,都对今后的建筑艺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罗马式又称罗马风(Romanesque),意思是指“罗马的影子”,流行于11-12世纪的西欧,但是一直到19世纪才得到认同,最初由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德热维尔从语言角度来指使用罗马语系(拉丁语)的各国,后来被法国艺术家德科蒙用作表达一种受到古罗马文化影响的欧洲中世纪早期艺术风格。
罗马式城堡发展于对城堡的防御职能最强调的时期,其产生完全是对于之前欧洲长达700年战乱历史的总结。城堡的建筑风格大都是由古罗马建筑和拜占庭建筑哪里借鉴而来,一方面是多年的战乱并没有条件积累城堡的建筑艺术,所以就近沿用了过去的建筑技术,另一方面,古罗马的防御性战争的方式仍然在被继续沿用。
罗马式建筑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他的半圆形和从古罗马人那里继承下来的筒型拱顶。筒拱是这个时期建筑的代表,一般都交叉应用于壁柱和封闭拱廊上,既坚固又有艺术性。还有圆形的塔楼,使得塔楼不易被破坏。其他的建筑特点有利用狭小的窗户、半圆形的拱门、低矮的圆屋顶、逐层挑出的门框来做装饰。整栋建筑由于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种形状的拱顶而达到一种敦实厚重、均衡安稳、力度饱和的美学效果,狭小的窗口与内部广大的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得城堡内部光线暗淡,进深极深,给人一种神秘幽暗之感。给大家一个直观式的认识,游戏《ico》中的城堡就是典型的罗马式城堡,确切的说是位于苏格兰的诺曼式城堡。相信玩过的人对于罗马式城堡那种敦实稳重,神秘幽深的美都记忆犹新吧。
英国的情况比较特殊,由于长期受到北欧海盗的骚扰,他们的建筑受到北欧建筑风格的影响。北欧的海盗的船首采用自然弯曲的树干,不久,就被运用到建筑上,出现了英格兰及北欧特有的木柱与屋顶相连的建筑形式,这形成了英国自己的罗马式建筑风格,叫做“诺曼风格”。“诺曼风格”也是罗马风的一种。
罗马式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向着更高更大的方向发展。但是筒拱十分笨重,需要巨大的墙体与扶壁。这个制约了城堡向高、大的追求。这些原因促使了后来哥特式建筑的诞生。
哥特式(Gothic)把城堡的建筑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12世纪以后的中世纪天空,被这些笔直的轮廓线勾勒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从彩色镶嵌玻璃窗中投射过来的美丽阳光,又让人恍如隔世,如梦如幻。
与罗马式正相反,罗马式建筑是世俗建筑影响宗教建筑,而哥特式却是宗教建筑影响世俗建筑。这与中世纪的生活困苦不堪,人们把希望寄托给缥缈的宗教有关。当时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巴黎圣母院就是靠贫弱的老年妇女辛苦挣得的分文毫厘积攒起来得。1140年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出现在法国,由圣丹尼修道院的以院长絮热尔将一座修道院改建而成,是一座教堂。改建的初衷,是想让教堂建筑能够体现光、数、高这三个理想。圣丹尼教堂一经建成,引起轰动,马上这种建筑风格就在欧洲大地上流传。这个教堂修建后25年,每一个曾派人出席过典礼的教区,都矗立起了一座通向天国的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建筑风格对城堡的影响在时间上要比对教堂的影响晚上大约一个世纪,完全是时代变迁的结果。
一般认为,“哥特式”这个词是由16世纪的伟大画家拉斐尔先提出来得,特指文艺复兴以前北欧和中欧的建筑,这个词充满贬义,和“野蛮”是同义词。后来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进而把介于欧洲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所有艺术都贬称为哥特式,以突出文艺复兴是对古典文化的改革,但是这种称法未免有些过了。
哥特式建筑给人一种向上升腾的感觉。建筑师利用罗马式建筑中曾经出现的矢状发卷和十字拱加以改进,产生了作为骨架的曲肋拱,使他向上延伸,利用尖拱使他跨度的大小可以随意设计。整个建筑几乎没有墙壁,骨架主面之间是一个又高又大的窗子,这种建筑物的内部骨架结构赤裸裸的袒露着垂直的线条和一个个矢壮尖卷,使得他的内部宽,高且明亮;外部同样采取裸露结构,垂直的壁墩柱和架空的飞拱卷以及扶壁林小尖塔和巨大的窗孔结合在一起,同样给人一种升腾的感觉。对于哥特式的升腾感,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高直的视觉对象,能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奇特的崇敬感受,就像人们看见嶙峋的高山,飞流直下的万丈瀑布以及高卷的海潮时,会造成一种心灵的撞动与虔诚之感。这非常利于表现宗教题材,所以被教堂广泛采用,而城堡对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运用则完全是出于它的精美。
哥特式城堡的精美,还在于其豪华的室内装饰,主要体现在这两点上——玻璃镶嵌窗和雕塑。玻璃镶嵌窗是哥特式建筑的标志性特征。由于哥特式建筑近乎框架式的结构,窗子占满了支柱之间的整个墙面,使得雕刻和壁画没有墙面可以依附,所以人们自然而然的想从窗户的装饰上动脑筋。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无法制造非常纯净的玻璃,玻璃由于含有杂质,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另一方面,受到地中海沿岸的镶嵌艺术的启发,于是诞生了哥特式特有的玻璃镶嵌窗艺术。当阳光透过镶嵌窗的时候,彩色的光线在斑驳离奇的墙壁上制造出出奇的美丽。此外雕塑也是到这个时代才发扬光大,虽然之前的希腊罗马文明已经将雕塑艺术发展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但是由于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偶像的崇拜持否定态度,所以雕塑这门艺术在那个时候有很长的真空期。从11世纪起,随着新一轮的建筑竞赛,为了凸现豪华与繁荣,市民们逐渐在教堂和城堡中增加雕塑,工匠们也不受约束的创作起来,雕塑在哥特式城堡中大量作为装饰而采用,刺激了这门艺术的发展,对之后的文艺复兴也有积极意义。
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城堡建筑中被大量使用的过程也是因为火药的发明,导致的城堡的防御职能逐渐失去的过程。在从罗马式向哥特式转变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其森严的外观,越来越向外敞开,塔顶有了大大小小的天窗,在塔的正面开设可以观望河上远景和周围乡村的窗户,在内院出现了降低的拱廊和经过雕刻的扶墙以及楼梯。当然,这些都是用城堡的坚固性换来的。
当时领主们对于哥特式城堡的追求可以到非常疯狂的地步,许多石匠除了维护他们的城堡,可以不管其他事情而得到很好的薪水。更有甚者,拜约(Bayeux)的女伯爵阿尔贝尔达(Albereda)砍了她建筑师的头,以确保不会有人建另一座城堡和她竞争。女人的虚荣心发展到这个地步是恐怖的。
哥特式的艺术是欧洲封建社会城堡建筑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是其文化艺术的总结。游戏中非常喜欢使用哥特式的城堡,因为它及其精美么。比如《恶魔城》,《鬼泣》都是,特别是恶魔城,大量的使用哥特式的建筑元素尖顶、镶嵌画、塑像等,玩过的人自有体会,这里就不多说了。
纵观整个城堡发展艺术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像任何实践性的技艺一样,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成功的、可信的技艺和方法以及另人感到亲切和舒适的形象总是不断地被运用,不断的循环往复地出现(这一点可以参考我们现在的流行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以至于当一座带有罗马风格的城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很难说他是3世纪古罗马时期的建筑还是11世纪中世纪欧洲“罗马风”或者在英国应该被称为“诺曼风格”的建筑,还是16世纪“新古典复兴主义”的建筑,或者是以后的什么东西。当然精细一些的分类法可以帮我们分清这些建筑的区别,在这里这样说无非是想说明建筑发展的循序渐进性。欧洲的城堡或者延伸到建筑史的发展,就是在这样的螺旋上升中前进的。
中世纪的城堡,拥有保存中世纪艺术的特殊价值,其凝结的中世纪美学使其魅力永存
军事-城堡发展得主线

军事,是城堡从诞生,繁荣到消亡一直以来的主线,贯穿着城堡发展的始终。
城堡的诞生,源自于其所处的政治环境,一般,城堡是政治分裂,势力割据的产物。
比如中世纪的欧洲,由于采邑制度的实行,使得土地的所有权被分散到各位贵族,骑士的手中,政治上四分五裂,帝国,王国,公国,骑士领地等多种多样,大大小小的封建政治实体遍布各地。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他们之间的边界,也没有人能够完全梳理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各等级的封建贵族之间经常爆发各种原因引发的战争,所以他们时时备战,常常参战。所有的贵族都相当于军事将领,他们的附庸则构成其所属的各级官兵。正是这些遍布欧洲各个角落的大小战争,使得城堡的防御作用逐渐突出起来。以德国为例,仅仅西德境内,现存的古城堡就有1.5万座,充分反映了德国中世纪的封建割据状态。另外中世纪的战争技术和战争观念也决定中世纪的战争是防御性战争,当时,城堡是最可靠的防御方式,足以抵挡骑兵的快速攻击,将突袭式的速决战转化为消耗战。于是领主们广修城堡,以确保自己的庄园和财产不受侵犯。
再来看同样是以城堡文化见长的日本,日式城堡诞生到繁盛时期的政治环境,也有相同的地方。战国时代和江户时代的日本,由于幕藩体制的实行,土地和军队集中在幕府和各大名,藩主的手中,政治上也是比较混乱,不管是处于谋求自身最大利益的进攻还是处于保护自己既得利益的防御等原因,诸侯纷纷构筑起防守坚固的城堡,作为对其领地统治的中心和军事据点。
这两个例子于我们中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时间都实行强大的中央集权制,所以像政治分裂,武装割据的情况不是很多。在战争上面也表现为没有坚固的城堡,而是修建抵御外族侵略的长城。长城和城堡同为防御性建筑,但是城堡相对于长城,还有居所,象征等世俗性作用,所以一旦其防御作用因为历史的进化而消失,长城就停止了发展,而城堡则作为世俗建筑继续发展了下去。
所以说城堡是为了保护领地人身财产安全而诞生的防御性建筑。
城堡的军事作用,一直左右着城堡的发展。一般,权威一点的看法是认为,城堡主要发展时期是从公元9世纪土岗-城廓式城堡出现到14世纪火药兵器的出现的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也被中世纪军事专家称为“城堡时期”。
前面已经说过,城堡是作为防御工事而诞生的。早在3世纪的罗马,因为古罗马的文明非常灿烂,城市生活十分突出,庞大的公众建筑,精美的艺术文化品都集中在城市。所以每当战乱来临,罗马人就不得不把城市作为防守的重点。特别是3世纪,由于罗马帝国面临空前的压力,在蛮族入侵和内战的双重压力下,对城市的防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古代的作战方式攻取抵抗中的城堡,需要良好的围攻技术和长达数月的军需供应。罗马人的纵深防御战略充分发挥了其大量城堡的作用。
但是古代罗马的城堡与通常所说的中世纪城堡还是有一些区别,因为古代城堡的发展并非一直是一帆风顺,处于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其间出现过多次倒退。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经济很不发达,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导致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生产力呈现倒推趋势,而且3世纪到9世纪这段时间整个欧洲主要以游牧经济为主,并不需要坚固的城堡来保卫他们的财产。当时的建筑不论是施工技术还是规模都远远不及古代的罗马,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也逐渐失传了。古罗马,不管是实际上还是精神上都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
通常,确切意义上的中世纪城堡并不包括古罗马的防御工事,一般指9世纪出现的土岗-城廓式城堡以后一直到14世纪的砖石结构城堡。之所以城堡在这个时间出现,主要是因为欧洲经济当时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人们的财产,住所固定了下来,所以需要坚固的城堡来保护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虽然这期间的城堡发展走得是一条独立的道路,但是古罗马的城堡建设技术和防御性战争的理念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中世纪城堡的发展。很多中世纪的城堡为了免去挖地基这个麻烦的事情,本身就修建在已经废弃的古罗马城堡遗址上。14世纪以后,伴随着火器的诞生,城堡逐渐失去其军事作用而成为世俗居所,但是中世纪修建城堡时诞生的建筑思想和风格仍然严重影响着它。
城堡的历史,就是长期纷争的历史,是遍地割据的历史,是强梁相斫相争的历史。那些尊卑不等,高下有别,大小相异的诸侯,为了争权夺利,为了王朝霸业,互相觊觎,各怀戒心,战乱频频。在当时的条件下,巩固地盘,立足自保,或者兼并,出击,最好的办法就是“筑堡”。于是乎,欧洲大陆上,这个行业大行其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诸侯们竞相竭尽所能,开山采石,昼夜奔忙,一座座城堡在青山秀水间纷纷矗立起来。人们为了构筑这些城堡,消耗的无数人力、钱财、物资、和时间,殒丧的人命更是难以计数。但现在,无论是威震一方的霸主,还是称雄一方的豪杰,或是占山为王的强盗,都和他的残剑马镫一起委于泥土、灰飞烟灭了。只有哪些经过风霜雨雪的侵蚀,战乱炮火的洗礼剩下的斑斑驳驳,残垣断壁的城堡向过往的游人述说着他昔日的辉煌。

日益坚固的城堡

城堡的发展,是随着战争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兴盛而发展的。
欧洲第一座中世纪城堡建于公元九世纪法国的西北部。主要是针对国内全民战争,同时防御维京人的突然袭击而建造的。是一座典型的、简陋的土岗-城廓式城堡,确切的说,这只是城堡的雏形。土岗-城廓式城堡建在挖沟时掘出的土堆成的高地上,周围是无水的护城壕沟。用厚实的尖板木条栅栏围起来。其间会间隔的修建塔楼,塔楼的数量多少要看领主的财力而定。围圈的中心是整个城堡的中心要塞即城堡主塔。进入这个主塔,需要通过多根柱子支撑,横跨壕沟,直至土岗上层围圈入口的桥。其防御思想是用木头的围墙来抵挡小型进攻,一旦城墙被攻破,城堡主塔则是城堡中的最后一条防线。以后的以军事作用为主的城堡都是采用这种结构,包括战争时采用的防御战术也沿袭下来,后来的城堡在这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比较大的改动。
土岗-城廓式城堡对建筑技术和花费上要求比较低,对地形的选择也没有什么要求,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坚固度达不到要求,只能防御小规模的进攻,建筑规模也比较小。11世纪左右,随着战争技术的发展和城镇的复兴,土岗-城廓式城堡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防御上的要求,所以此时石制城堡开始流行起来。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对石制城堡在欧洲大陆的流行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大面积的征服土地只能由少数的留守骑士来驻守,城堡的坚固度被异常强调。骑士们受到拜占庭帝国高大城墙和坚固要塞的启发,利用石块修筑了更大,更坚固,更复杂的石块城堡,这些城堡建筑模式也被归来的骑士带到了西欧,由此在西欧被迅速传播开来。石制城堡一般是利用石制幕墙代替原先围住城廓的木质尖板条栅栏,幕墙由切割成块的石头逐层砌成,在幕墙的顶端会有间隔的留下空隙,形成带枪眼的城垛。沿着幕墙每隔二三十米有一正方型的防御塔楼,方便弓箭手射箭保卫城堡。由于方形的塔楼有明显的弊端,就是其四角的承受力不够,极易被破坏。所以在12世纪,借鉴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的技术建造更易于防御的圆形或半圆形塔楼。城堡主塔由于拥有领主住所和最后阵地的双重特性使得对于其设计变得异常讲究,一般早期的石块城堡通常为长方形,这样做是处于内部布局和舒适性的考虑。但是它作为最后的防线同样有四角承受力不够的缺点,所以后期的城堡主楼建设倾向于外部呈圆形或多角形,内部为方形的城堡主塔。也有的更加简便的设计,只在方形城堡的主塔外面再围上一圈近距离的高墙,称之为“罩墙”。外圆内方的这种设计不给敌人展现任何平面,受力点分散,更易于防御,而内部利用穹顶和扶墙精心设计出高大空旷的空间,便于居住,华丽且壮观。
公元十三世纪后开始出现石制城堡的加强型,英国天才建筑师-圣乔治的“詹姆士”设计出了有史以来最为坚固的城堡,这种建筑样式被称为“轴心环形城堡”。城堡具有两堵为同心圆城堡护墙,对外墙进行加固,内墙远高于外墙,为的是让内墙上的弓箭手有更大的视野和射击范围,从而形成内外墙上的交叉火力。在内圈的四个角各建一座圆形塔楼,这样城堡主塔的重要性变得不重要,以至后来完全省略主塔,因为设计精密的塔楼和门房即使在敌人进攻内墙时也能独立坚持。城堡四周还会挖掘一个巨大的湖环绕城堡作为护城河,河水引自别的江湖。一般“轴心环形城堡”都是在原来老城的基础上扩建。
十五世纪后,大口径火炮的出现,使城堡的军事地位迅速消亡,军事性城堡逐渐被废弃。另一方面,由于贸易自由化,大航海时代到来,辖区人口迁移,从贵族到贫民都开始追求更开放、更舒适的生活,不愿龟缩在狭小的城堡中,城堡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居所、商业-城堡发展的副线

城堡为它的主人领主供坚实的防御,也是他们生活的地方。除了领主之外,还有家臣和大量的仆人来维持城堡的日常运转,当然还有军队驻扎在内。农民或佃户则散居在城堡周围的庄园内,挤在狭小简陋、阴暗潮湿的茅屋里,只有当战争来临的时候,才和他们的牛群及动产一起挤在城堡里。当时英国赞美诗人约翰用这些话描述这样的生活:“富人住在城堡里,穷人住在茅舍里,上帝造就了他们的高低贵贱,安排了他们的富有和贫穷。”(当时的人真是唯心啊)。
城堡的建筑风格一直被其防御职能和住宅职能所左右,就像上面所说的城堡主楼采用外圆内方的设计也是两种建筑目的相互妥协的结果。在城堡发展的早期,在不损害城堡的坚固度的前提下,其主人总是想方设法让它住起来更加舒适一些,比如上面说的内部利用穹顶和扶墙精心设计出高大空旷的空间,即便如此,领主的生活还是相当原始。一直到14世纪末城堡的防御职能逐渐失去以后,城堡才完全以艺术,生活为发展目标,不再以坚固度要求它。这个时代的城堡总体呈现精美、奢华,表现出贵族们糜烂的享乐主义倾向。
十字军的东征为欧洲的大小贵族带来奢靡的东方享乐主义文化,描绘了一幅“人间天堂”似的美丽憧憬。这种对于追求物质生活的理想强烈地激起了贵族和骑士对美丽生活的向往,当然这建立在广大农民的困苦上面。体现在城堡的建设上,就是逐渐变得精美而艺术化,从实用主义向艺术主义过渡。统治者们不恤民力,恣意享受。有的统治者拿城堡当作享乐的行宫,专门选择风光秀丽,便于鸟瞰的高处修建(当然,高处修建城堡更多是出于防御的要求,这一点上倒是不矛盾)。比如,日耳曼裔的东罗马帝国皇帝西奥多希厄斯二世,可以说是这方面“出类拔萃”的代表性人物。他曾为此精心择址,把宫殿建在海边的山顶上,借以眺望周围的风景和大海的壮观。虽然这些贵族的享乐加剧了农民的困苦,也增加了两者的阶级矛盾。但是这对城堡艺术风格的形成还是起到了促进作用。事实的确有点惨不忍睹。精美的哥特式城堡后面却是农奴的血泪。封建主义的艺术,本身就是为统治者服务,建立在劳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中外都是如此。
城堡里领主和他仆从的生活的正常运转,对服务和商业都有巨大的要求,一般除了领主居住的主楼以外,城墙内还有马厩,灶房,储藏室,库房,面包房,洗衣房,教堂,以及仆人们的木屋。贵族们逐渐加剧的对奢靡生活的向往,对商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开始通过这样的步骤——收拢人众、发展聚落、形成城市,渐渐围绕着城堡逐渐发展起来。德语中的地名以“-burg”为后缀结尾的城市,都是由一座中心城堡发展而来的。比如坐落在易北河上德国第一大港,第二大城市汉堡(Hamburg);坐落在莱茵河上的欧洲最大的内河港口,德国首屈一指的钢铁工业基地杜伊斯堡(Duisburg);萨克森—安哈而特州的首府马格德堡(Magdeburg)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城市。中小城市更是不计其数。市民一词(burgess)也是由此而来。此外城堡大都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和河道口(处于防御性的考虑,这些地方有防守的价值),非常便于商业、贸易的发展。随着贸易的发展,这些城堡逐渐结成贸易链或贸易网,加速了其周边城市的形成。特别是河道沿岸的城堡发展得特别快,这是因为中世纪的交通以河道交通最为便捷。特别著名得比如莱茵河,多瑙河,美茵河沿岸。
商业必须有商人才能得以发展,但是商人行商必须有流动性,必须要求法律承认其为自由之身,虽然很多商人是依附于城堡的农奴的儿子,但由于离开家乡,实际上自行获得了解放。这样就打破了封建社会中土地对于人的束缚,为后来的资本主义做了准备。从这一点上说,城堡本身的发展为以城堡为象征的封建社会挖掘了坟墓。
当然,城堡的发展也不都是积极意义,比如城堡在维护一方平安的作用的同时,也增加了封建领主与中央对抗政治资本,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障碍。而且许多城堡废弃后成为流浪骑士的匪窝,不仅为打家劫舍的恶霸领主提供了据点,更是封建领主随意设卡强取豪夺商旅的关口,对商业流通和地区经济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⑹ 日本的城堡特色

日本城堡叫天守阁

你可以在网络图片找到很多

天守阁资料很繁杂

天守阁是城堡的中心建筑,他不仅是坚固的军事防御设施,也是所在地大名或城主政治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天守阁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6世纪初,战国时代是天守阁发展最繁荣的时期。文献记载最早的天守阁是16世纪初建造的摄津伊丹城天守。现在保存最古老的是犬山城天守阁。

天守的语源不详。关于天守的来历说法很多。有人认为天守是象征基督教,佛教中的"天主","梵天"的意思,是指城主或大名代表上天来统治。但更普遍的看法则认为天守阁的由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起到了望台,物资储藏室以及军事防御的作用。当然战国后期的天守阁则越来越趋向政治化,用以展现城主,大名的实力。

一、天守阁的发展。
天守阁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初期天守阁,中期天守阁和晚期天守阁。
1、初期天守阁
初期天守阁是从展望台发展而来的。具有歇山式样房顶的城楼上设有回廊高拦,丸冈城是初期天守阁的代表。这个天守阁的特征之一是外层和内阶不一致。第一层城楼上有山形墙封檐板的山墙房间突出,内部有三层,而张望台部分也比城楼小的多。初期的天守阁规模较小,实用且素朴,一般只有两,三层高。
2、中期天守阁
安土时代到来后,天守阁的发展有了很大的突破。其中以织田信长的安土城,姬路城最具代表性。姬路城城楼为两层,上面载三层的展望台,共五层。望楼部分大,歇山式封檐板与上面的房檐相交错,因而内部有6层。与初期的不同,城楼最上层的楼缘被收到外壁之内,外壁则涂白灰泥,山墙也富于变化,窗户变成拉门式,更加豪华壮观。

3、晚期天守阁
以大阪城和江户城为代表的晚期天守阁已经逐步失去了军事防御的构造意义,更多的成为权利的装饰。层塔型的城楼继续扩大,层与阶趋于一致。

二、天守阁的布局
天守阁原则上是以本丸为中心,位于城内最高地方,其大致有四种形式。

独立式--与其他的建筑分离,是一座独立的大城楼。丸冈城,犬山城,彦根城等属于这类布局。是天守阁最古老的形式。

复合式--在大天守阁上附加小的天守阁。这中形式具有强化通向天守阁出入口的作用。松江城,冈山城是其代表。

连结式--将两座独立的天守阁连结在一起,中间有过廊相连。名古屋城和熊本城属于这种形式。像松本城那样将小天守和大天守相连起来也算做连结式。

连立式--大天守阁上连结两座以上的小天守阁。姬路城便是典型。

三、天守阁的城墙

天守阁下的城墙也是十分雄伟的,因为1吨左右的大石头需要很多,所以其调度很重要。大阪城的蛸石,肥后石等花岗岩都要从小豆半岛装船,用海中吊挂的方法运输,再从陆地上使用修罗车和原木滚木。江户城的石头多数是安山岩,是从小豆半岛运来的。在砌墙时首先用长方形边石打基础,再在上面筑石墙。其方法大致有三种。

毛面砌法:没有加工的自然石料的砌法。庆长之前普遍采用。在石围墙表面的间隙砌上石头,外观虽很粗糟但十分坚固。由于没有固定的方法,也叫乱石砌法。

填接砌法:用锥子砸磨石料,铺平搭配的方法,庆长时期此法被广泛运用。因其外观很美而著称。

琢面密接砌法:用钢凿将石头的角凿下的搭配法,宽永以后注重美观而广泛使用这种方法。砌起来的城墙十分工整,美观。外围光滑没有凹凸的毛边。特别是围墙的角为了对齐而采用算术砌法。这种砌法是加藤清正发明的,他在熊本城,名古屋城尝试了这一方法受到好评。用此法砌成的城墙也被称做"清正石头墙"。江户城本丸就是琢面密接砌法和算术砌法的结合。

四、天守阁的防御设施

初期天守阁的防御设施较为简陋,从安土,桃山时代至江户初期的天守阁多数都设置了防御用的攻击设备。
一是攻击设备,有箭狭窗,枪狭窗,堞口。使建筑物的角的墙壁突出,放上盖板,石头由此落下,进行射击。更加先进的是设在建筑的中央部,在山形墙的中间造了隐蔽的堞口,隐蔽的狭窗。松本城,姬路城,名古屋城都有极好的例子。

二是壁体的强化。为了防火,把墙壁的涂料涂上,防备攻击,加厚墙板,造了二层楼。

三是笼城设施,地下的地窖里贮藏枪支,火药,武器,米,盐等,并设有水井。还有各楼层的周围造了用于武士奔跑的走廊和双层门。

五、天守阁的内部结构
通常初期和晚期的天守阁分为最上层的了望台和下层的城主居住馆。安土城也保留最上层的展望台。到了后期则更注重居住馆的布局和建造。秀吉的大阪城虽保留了了望台,但已经将其缩到墙壁的内侧,城主的居住区和城楼分离,且具有各种防御设施以加强军事性。松本城以其外观即可判断出是初期式样和后期手法的混合,内部加强了军事性,同时每两层都使用通柱。特别是姬路城,在构造上从地下室到最上层的下部都使用了两根高达25米的顶梁柱,而且1~3楼的四角设置了斜支柱,防御设施齐全,目的是强化其构造。

江户时代的层塔型城楼有综合性机能。名古屋城将地下室当作各种仓库,1~5楼设有4~10个室,5楼的住宅室铺设塌塌米,作为城主出行归来时休息房间。
了望台是天守阁的最高建筑。通常有回廊围住。了望台的下层主要是城主的居殿和士兵的宿舍。可惜的是到现在完整的城主居殿几乎没有保存下来。二战前还剩下的名古我屋城本丸的天守阁居殿也被战火中烧毁。现在仅存的只有二条城的二丸御殿。该殿作为德川将军在京都的居馆,迁移了伏见城遗迹上的部分建筑。人员从房门口进入,武警卫兵的处所在最外层,穿过走廊里面是将军会客的大厅,内有狩野画派的屏风,并配有豪华的隔扇画和金属器具做装饰。再往里面就是将军的书房和寝室了。这四间屋子以雁行排列。现在保存下来的还有黑书院,白书院,大厅等设施。另外西本愿寺中的书院据说也保留了从伏见城的遗构,是一个宽阔的大厅,两边有装饰的雕花柱,深处是水墨屏风画。总体上体现了宽永时期的建筑风格。

随着江户幕府时代的到来,战乱日益平息。幕府为加强统治颁布了一国一城的法令,限制了城堡的发展。天守阁也逐步失去军事防御的作用,而围绕天守阁的故事却成为历史长河中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⑺ 霍华德城堡的建筑特色

建造后的整座城堡展现出当时流行的一般行制,开阔的英国式园林在主楼前展开,主楼外立面的砖砌痕迹清晰,拱形的窗户布满整齐细密的窗棱,与砖痕的风格统一。巨大的拱形壁龛内设有精美的雕像,与檐顶一起体现了巴洛克风格。顶部的巨大穹顶为建筑增添了非凡的气势,侧楼通过拱券结构的曲面自然延伸,线条流畅。
精致的意大利式花园在主楼的后面,整座建筑完全被融入人工美化的自然之中。入口大厅华美异常,圆形楼梯环绕在楼顶上方。立柱、拱顶,周围墙壁布满了精美绝伦的雕饰、绘画。小礼拜堂中的彩色玻璃更是建筑中的精品,晴天光线从高窗射入,内部流光溢彩。霍华德城堡一反英国17世纪建筑一律朝南的规则,而将正立面朝北,大厅则位于整座建筑的中心,占地515平方米,高20米,中央穹顶是典型的巴洛克样式,厅内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卡本特设计建造。
一进入正门两旁便是古堡中的古董走廊,里面收藏着18、19世纪由历任卡莱尔伯爵收藏的古董,神话人物和各种文明中的神灵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古典文明,神秘文化的浓厚兴趣。在博物馆厅中的家具包括了摄政时代的椅子、波斯地毯以及许多17世纪的家族成员肖像。长廊中的肖像画简直就是霍华德家族的族谱,礼拜堂位于古堡的西翼,其中的彩色玻璃是史兰顿勋爵也是当时海军大臣霍华德于1870~1875年改造的。
东部侧翼也是在10年间方才完成,城堡内部许多精美的雕刻以及柔美的线条让城堡看上去十分精致、华丽。另外建筑师又在此基础山个结合了一些古典主义建筑元素,例如在建筑北部的前廊使用了许多多利克式的立柱。
范布勒最初设计的霍华德城堡是以主楼为中心东西向对称的,但在东翼建筑完成后卡莱尔伯爵画了大量的精力和收入用来先完成周围花园的美化。而在范布勒和第三代卡莱尔伯爵于1726和1738年先后去世之后,第四代卡莱尔伯爵亨利·霍华德放弃了范布勒最初的巴洛克设计,点赞了托马斯·罗宾逊的方案将西翼建设成了保守的帕拉迪奥风格,这也就是为何现在看霍华德城堡两翼的设计风格明显不对称的由来。

⑻ 德国的古城堡有哪些风格

德国的中世纪以它的英雄史诗和伟大的城堡而著名。在此期间,德语国家地区共建造了大约20000座城堡。时至今日,大约三分之一的古堡已荡然无存;另外三分之一的古堡之留下了一片废墟;还有三分之一的古堡由于被改建为宫殿而留存下来。当然,1550年后又建造了一些新的城堡和宫殿。 德国的古城堡是德国的中世纪时贵族在其领地上建造的防御性住宅,城堡的大小有明显的不同。强大的领主建造了巨大的石头城堡,而比较弱小的贵族则建造了较小的城堡。城堡通常建有防御性的房屋或高塔。特别富有的贵族将他们的城堡建在山顶以显示自己崇高的社会地位。 在中世纪,城堡是显示权力,财富,特权的最好手段。另外,城堡也是领地内的管理和经济中心。城堡还被用来显示贵族对一些地域的占领。 德国到处都有古堡。驱车行驶在德国的高速公路上,经常可以见到“距某某堡若干公里”的标志。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堡大道。 古堡大道在德国南部由西向东绵延千里,从曼海姆(Mannhein)直达捷克的布拉格。由纽伦堡向西,直到曼海姆,才是古堡大道的精华所在。一般德国人认可的古堡大道就是这一段。在这条线上,最出色的是纽伦堡(Nurnberg)和海德堡(Heideberg)这两座历史名城。沿途有数不清的中古风格的乡村、七十余座大大小小的古堡、百余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博物馆和古建筑。有趣的是,那些古堡仍然有很多属于古代的贵族后裔,有些家族仍然维持着贵族的生活。 浪漫主义海德堡,安斯巴赫小镇上的马克格内芬城堡,雷根堡,古藤堡、宏百格堡,古色古香的纽伦堡,班贝格都是著名的古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