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现在是全日制大专的幼师,请问我如何去考小学教师资格证具体要怎么准备

1、考教师资格证的流程是:
1.考普通话证(语文老师要二级甲等以上;其他科目要二级乙等以上)
一般每两个月可以考一次(北京可参考http://www.bjjypx.com/Article/List.asp?SelectId=327&ClassId=8
2.考心理学以及教育学(对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的全面辅导,通常是在下半年10月份举办,考试通常在2月底和3月初,合格成绩保留三年,因此最好一次性通关;在考心理学和教育学时,就要报名好考试的等级——幼儿教师/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中专/中职/高校,你的学历一定要高你报名等级一级,如果你要教高中就一定要本科或以上学历,另外高校教师资格证是提供给大学在职教师考的)
3.拿上你的以上三个证(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外加毕业证、身份证、体检合格证、申请表,就可以去认定了。认定的时候教委会安排说课——也就是“试讲+面试”。认定的时候你要选好级别和科目了(就是要选好教小学或初中等等,和数学、语文之类的科目)
说课30分钟,分:试讲15分钟和面试15分钟,教案考之前上网下一下模板,就可以了。
说课北京的是在每年4月和10月,通过说课就可以拿到证拉。
考试基础科目:
考取高等(包括本科、大专、高职)学校教师资格人员: (北京的培训地点可到首都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学概论、心理学概论、高等教育方法概论 、教学技能
考取高中、中专、中职、初中、小学的教师资格证人员:
(北京的培训地点可到北京大学资源楼http://www.bjjypx.com/Article/List.asp?SelectId=340&ClassId=8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考取幼儿园的教师资格证人员:北京的培训地点可到北京师范大学东面对面http://www.bjyde.com/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6259
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
其他各省市的相关政策会有不同,可咨询当地教委.
关于教师资格证的政策,考试信息,考取流程, 可查阅http://www.newhantang.org

2、学历要求:
我们国家规定:幼师: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或高等教育学历。
小学教师: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初中教师: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高中教师: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中职教师: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中职实习指导教师: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于助理工程师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对于确有特殊技艺,并获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关颁布的相当于技师以上等级证书者,其学历要求可适当放宽。
高校教师:具备研究生或者本科毕业学历。

3、考国家教师资格证的时间:
考试每年4月、10月各举行一次。

4、考国家教师资格证的经费:
考一科26元,办准考证30元,照片10元,面试费200元,工本费100元,就这么多,不超过500元

5、考国家教师资格证的分级:
分A、B、C、D类,考A类教育学、心理学的申请认定高中(中等专业)教师资格证,B类为初中,C类为小学,D类为幼师,高一类的能教低一类的,低一类的则不能教高一类的!

6、给你几套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样卷(包含答案):

(1)2006年10月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 【 】
A.归属 B.自我实现 C.尊重 D.生理

2.一般在教学开始前使用,用来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的评定属于 【 】

A.诊断性评定 B.形成性评定 C.总结性评定 D.非正式评定

3.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思维卷入过多、需要一定的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 】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7.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常成为人们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基础的是 【 】

A.原因性维度 B.稳定性维度 C.可控性维度 D.两极性维度

8.某学生在英语测验中取得了高分,他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这种归因具有的特性是. 【 】

A.内部一稳定一可控的 B.内部一不稳定一不可控的

C.外部一稳定一可控的 D.外部一不稳定一不可控的

9.有的学生平时易受暗示、屈从于权威、按照他人的意见办事、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这类学生的性格类型属于 【 】

A.场依存型占优势 B.场独立型占优势 C.情感型 D.内倾型

10.某人对某种制品的用途总是有一种惯常的固定模式,很难想到它的其他用途,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 【 】

A.定势 B.功能固着 C.认知风格 D.顿悟

11.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 】
A.有意义接受学习 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

12.以下不属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是 【 】
A.教学认知能力 B.教学操作能力 C.自我反省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13.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陈述性知识相当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体系中的 【 】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17.“这次考试失败是因为我的运气不好”,这是把失败归因于 【 】

A.内部的可控因素 B.内部的不可控因素 C.外部的可控因素 D.外部的不可控因素

18.解决问题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 】

A.获得规则 B.理解概念 C.创造性 D.知识迁移

19.形象联想的学习策略属于 【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问题解决策略

20.在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雅的学生也会表现得粗鲁无礼,这种行为是 【 】

A.服从 B.从众 C.去个性化 D.模仿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9个小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21.归因即对自我行为的原因分析,包括三个成分:内外源、________和________。
22.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类型:直接强化、________和________。

23.广义的知识包括两大类:一类为________,它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另一类为________,它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24.发散性思维常被用作衡量创造性的指标,它的三个基本特征是:________、变通性和 ________。

25.从迁移产生的方向看,迁移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前者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后者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26.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层次: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7.元认知策略是于1976年由________提出来的,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即________、元认知体验和________。

34.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有2个小题。每题1O分,共20分)

35.根据品德形成的过程与影响因素,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36.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谈谈促进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措施。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2.A 【解析】诊断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使用,目的是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

3.A 【解析】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动机水平,在学习较复杂的课题时,应尽量使气氛轻松自由。

4.B 【解析】力求成功者相比于避免失败者而言,其成就动机较低,因为他们的目的是获取成功,往往会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当面临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他们的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

5.A 【解析】人们在保持知识时采用各种记忆术,实际是应用了记忆的精加工策略。

6.C 【解析】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这是技能学习最基本的条件。

13.C 【解析】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陈述性知识相当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体系中的言语信息。

14.B 【解析】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

15.D 【解析】1908年,贾德批评了共同要素说,提出了经验类化理论,即概括化理论。

16.D 【解析】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故认知的最高目标是评价。

17.D 【解析】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将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属于典型的外部不可控因素归因。

18.C 【解析】问题解决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9.B 【解析】形象联想的学习策略是将新的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加深对新材料意义的理解,故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20.B 【解析】看到他人起哄,其他人就会纷纷效仿的现象属于从众现象。

二、填空题

21.稳定性 控制性 22.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23.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24.流畅性 独特性 25.顺向迁移 逆向迁移 26.课程目标 学科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 27.弗拉维尔 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控制 28.追求成功的动机 避免失败的动机 29.注意缺陷 活动过度
三、简答题

30.【答案要点】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因素。外部因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体而言,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

(5)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6)注意个别差异。

32.【答案要点】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1)精选教材

教师应选择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

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4)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克服思维品质中的消极因素,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研究证明,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又能提高学习者迁移的意识性。

33.【答案要点】提高教师的素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提高教师素质的心理学途径主要包括:

(1)大力培育优良的校风

校风的好坏对教师心态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风具有感染、行为导向和内聚功能,大力培育良好的校风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重要的心理学途径。

(2)注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

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教学目标事先进行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调控或校正。

(3)将自我教育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点

自我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内在动力,因而应当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点。教师的自我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①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正确的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②自我筹划与自我设计。③自我监督与自我反省。自我监督是一个自我审视、自我督促的过程,自我反省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检讨的过程。

(4)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

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更好地认识教育规律;有利于教师形成新的教育观念;有助于教师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可以激发教师取得创造性成果,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4.【答案要点】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包括: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物体的某一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4)原型启发与联想。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

(5)情感与动机状态。一般说来,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干扰问题的解决。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行为,问题当然不可能解决。

(6)个性因素。个性因素对解决问题也有重要影响,一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与他的灵活性、首创性和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相联系。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四、论述题

35.【答案要点】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

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3)利用群体约定

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4)价值辨析

即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价值辨析有多种策略,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即选择阶段、赞赏阶段和行动阶段。个体只有从头至尾地完成这一过程,才能说他真正具有了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行动。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36.【答案要点】(1)指导教学模式

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2)程序化训练模式

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3)完形训练模式

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学习策略中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4)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主要是用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材料的内容,它是由教师和一小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的。

(5)合作学习模式

在这种学习活动中,两个学生一组,当一个学生主讲时,另一个学生倾听,纠正错误和遗漏。然后,两个学生彼此变换角色,直到学完所学材料为止。研究证明,以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比独自总结的学生或简单阅读材料的学生,其学习和保持都有效得多。

(2)2007年4月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1960年提出了“课程改革论”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 】
A.华生 B.杜威 C.布鲁纳 D.布卢姆

2.小学教师首先要扮演的角色是 【 】

A.学生楷模 B.心理医生 C.学生家长代理人 D.知识传授者

3.丹瑟洛将学习策略分为具有相互联系的两大类,这两大类是 【 】

A.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 B.知识理解的策略和知识记忆的策略

C.通用策略和专用策略 D.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

7.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

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辐合思维 D.直觉思维

8.容易使儿童形成自我中心、唯我独尊、攻击心强、难与人相处等性格特点的教养方式是 【 】

A.控制型 B.过度放纵 C.过度保护 D.民主型

9.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 】

A.教师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

10.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 【 】

A.讨论法 B.头脑风暴法 C.启发法 D.用途扩散法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O分)

1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谈话法 D.问卷法 E.故事法

12.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关注的有 【 】

A.发展与教育 B.学习与教学 C.认知与个性 D.一致与差异

1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有 【 】

A.家庭的教养方式 B.教育思想和学校类型

C.社会形态 D.学生气质类型 E.文化

17.学习迁移的理论包括 【 】

A.官能心理学的形式训练说 B.联结主义的相同要素说

C.机能心理学的经验泛化说 D.格式塔学派的关系转换说 E.认知派的认知结构说

18.对儿童的冲动行为,常采取的方法是 【 】

A.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B.严厉的惩罚

C.使用“自我教育训练” D.使用行为改变技术

19.学习的过程包括 【 】

A.信息的传授 B.信息的获得 C.信息的转换 D.信息的评价

20.心理健康的衡量方法 【 】

A.心理测量与统计学方法 B.社会适应判定法 C.生活适应判定法

D.主观病痛法 E.症状判定法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21.________于本世纪初期1903年出版了________。此书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2.小学儿童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________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________为主要形式。

23.________和________是学习策略的核心成分,其中________是更高级的一种策略,教学中常用的谐音、歌谣、口诀等方法都属于________。

24.小学儿童思维发展在过渡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大约在________年级左右

25.________是获得学习迁移的主要手段。

26.在班集体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

27.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力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属于________学习。

32.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个别学生的纪律问题。

33.简述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

34.认知建构理论的学习观点有哪些?

35.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要考虑到哪几个条件?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O分)

36.试述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37.试述小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以及学校教育的措施。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布鲁纳提出“课程改革论”,主张结构化学习。
2.C 【解析】学生的家长代理人是小学教师首先要扮演的角色。

3.D 【解析】丹瑟洛将学习策略划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辅助性)策略两类。

4.B 【解析】效度是指测量的准确性,是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5.C 【解析】8岁~10岁是儿童多动症的高峰发病年龄。

6.A 【解析】教师素质是指以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师资训练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身心特征与职业修养。

7.B 【解析】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8.B 【解析】过度放纵的教养方式容易养成儿童自我中心、唯我独尊、攻击性强、难与人相处等性格特点。

9.A 【解析】合作学习提倡以学生为主导,而不是教师主导教学。

10.B 【解析】头脑风暴法是指集体大讨论,使得思维撞击,迸发火花,而达到集思广益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

11.ABCD 【解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和问卷法。

12.ABCD 【解析】教育心理学关注发展与教育、学习与教学、认知与个性一致与差异等方面。

13.ABCE 【解析】气质类型并不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14.ABCDE 【解析】教学监控能力有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能力。

15.ACD 【解析】联结派的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桑代克和斯金纳。

16.ABCD 【解析】华莱士认为问题解决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

17.ABCDE 【解析】官能心理学的形式训练说、联结主义的相同要素说、机能心理学的经验泛化说、格式塔学派的关系转换说、认知派的认知结构说都属于学习迁移理论。

18.ACD 【解析】严厉的惩罚对改变儿童的冲动行为并没有多大的帮助,还有可能会起反向作用。

19.ABCD 【解析】学习的过程包括信息的传授、获得、转换和评价四个阶段。

20.BCD 【解析】心理健康的衡量方法有社会适应判定法、生活适应判定法和主观病痛法。

三、填空题

21.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22.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23.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 24.四 25.教学方法 26.目标 规范 27.发现 28.智力测验 学习诊断测验 29.抽象思维 注意力 想象力 30.准备律 练习律 效果律

四、简答题

31.【答案要点】(1)知觉从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

(2)注意从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3)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并占主导地位,对机械识记的依赖逐渐减少,对意义识记运用逐渐增加,具体形象记忆还占优势,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
(4)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小学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32.【答案要点】(1)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纪律问题。在纪律问题面前教师要适当地解除心理压力,正确认识儿童的行为特点和解决纪律问题的目的。

(2)有针对性的引导解决。善于奖励,不要迷信惩罚。

(3)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假手家长。

33.【答案要点】(1)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

(2)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

(3)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4)智力水平;

(5)定势。

34.【答案要点】(1)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建构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新的理解。

(2)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二是对原有经验结构的改造与重组。

(3)不同的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经验,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建构结果。

35.【答案要点】(1)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

(2)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

(3)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也对奖惩的效果有直接影响。

(4)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

(5)表扬的作用与一定年龄密切相关。

五、论述题

36.【答案要点】(1)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3)从内部动机人手,培养学习兴趣。

(4)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就是将学习的结果信息提供给学生。

(5)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6)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7)恰当地运用竞争和合作。

37.【答案要点】(1)小学新生的学习适应。

①需适应的问题;

②教师的任务。

(2)小学生的学习疲劳。

①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②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3)小学生的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是学生的主要特征。

(4)小学生的考试焦虑。

①其形成原因;

②防止和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

Ⅱ 如何发展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培养学习习惯的策略
(1)意识培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内外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使之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部动力,为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打好基础,提供前提。
(2)兴趣激发:“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小,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具、丰富多彩的活动、循循善诱的启发、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增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效果。
(3)学法指导: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能力、思想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没有养成,这就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要培养学生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就要教给学生怎样抓重点、记难点等记笔记的方法;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可把比较科学的读书步骤编成口诀,让学生熟记下来,切实照着做。“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学生一旦熟练掌握了好方法,就会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4)强化训练:习惯是由多次重复逐渐形成的。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大,期望一两次就培养起好习惯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在开始阶段,可用一定时间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按要求进行督查、指导。经过课内若干时间的反复练习,学生初步养成一些良好学习习惯后,可由课内发展到课外,并在学科间迁移。如培养一边阅读一边圈点的习惯,教师可让学生明确圈点的具体要求,并且有意识的进行分步训练,因为一次要求、一次训练,是不能形成习惯的。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有意识的训练,使之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5)权威激励: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态度容易受到权威效应影响。在对学生学习习惯施加影响时,可以告诉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作家的学习态度和成长经历,让学生时时向“权威”学习,从中汲取力量,在自我教育中发展良好习惯。例如:毛泽东“多思”的习惯与潜心研究、开拓创新的独特性格;鲁迅先生“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与看书着迷的个性品质;华罗庚教授的“刻苦自学”的习惯与“勤奋出天才”的伟大气质……用这些伟人、名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生自然明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6)以身示范:小学生习惯未定,行为准则、习惯养成不仅需要教师的言传,更需要教师的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学生的楷模,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例如教师写教案整洁详细,上课时板书整洁美观一丝不苟,藏书都留下圈点划记的痕迹,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无声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学生看在眼里,自然效仿在行动上。
(7)师生平等:“不要把孩子当孩子,而你自己要成为不是孩子的孩子。”教师用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学生会乐意与老师合作,尊重老师的劳动。学生一旦与老师有了感情基础,上课就能认真听课;课间就愿意与老师一起玩一起游戏,有时和老师讲,有心里话向老师说。在取得孩子的信任后,教师可利用这些机会把学生的不良习惯善意地提一提,这样学生既乐于接受,也不厌烦。
(8)自我督促:教育心理学表明,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强化行为,印象既深,效果又好。例如,高年级阅读习惯的自我督促就可以一边读一边想,注意圈、点、批、注,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做好读书笔记,然后在阅读文章时对自己的阅读习惯进行全面考查评价,发现不良习惯自我纠正,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9)同伴互助:学生与同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及能力、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同学的学习习惯,既能发现同学习惯的不良,又能及时提醒、帮助、督促同学纠正不良习惯。如发现同学修改习作不认真,随心所欲,有同伴给他指出比老师指出其接受性要好的多。互相纠正时,学生如果把存在的问题和改正的措施等进行反思,又便于更有效地改正不良习惯,巩固和提高良好习惯。
(10)家校协同:成功的习惯培养,需要家校协同。否则,就造成学校教育的苍白无力。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教育他们自觉地与自己已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作斗争,并用新的良好行为来代替它。如果家校教育协同,不断提醒、督促、检查,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行动中的具体困难。
2. 培养学习习惯的方法
(1)自我认识法:这是从认知角度入手培养学习习惯的方法。学习习惯与学生个人的认知特点密切相关,特别是元认知能力和认知风格。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认知风格类型,并提高其元认知能力,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运用自我认识法进行辅导,应注重提高学生对学习习惯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各种学习习惯的具体内涵和要求。学生对学习习惯的认识越明确,其动机就会越强烈,目标就会越清楚,越能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例如,认识不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对于这些学生,首先要调整他们的认识,纠正他们在学习习惯上的一些不恰当的观念,激发他们矫正不良学习习惯的动机和愿望。同时,要通过讲授、讨论等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内涵和构成要素,学会不良学习习惯矫正的各种方法。
(2)正面教育法:表扬、鼓励、奖赏能促进良好行为的发生,而惩罚能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正面教育法是训练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最基本的方法,运用正面教育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选择恰当的奖赏物,给予奖赏物应该是学生感兴趣和所期望的。②即时表扬,在所需要的行为习惯出现后立即给予表扬,不要耽搁很长时间。研究表明,即时表扬的效果要远远优于延时表扬。③描述具体行为,给予正面肯定时,最好向学生讲清他的行为好在哪里。④防止饱厌,饱厌是指学生对这种方式已经不再需要,不再具有效果。因此,要适当控制奖赏物的发放数量和使用次数,并时常更换。⑤逐渐脱离,表扬、鼓励、奖赏等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当目标行为的发生率提高了,收到预期效果时,就应注意逐步脱离这些手段。
(3) 连续接近法:连续接近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形成某种新行为的过程。很多学习习惯是不能一步到位的,都需要分为几个阶段和步骤,分阶段逐步增强、逐步养成。运用连续接近法时要注意:①确定目标行为要明确、清晰,说明行为发生的次数、行为的强度等。②了解个体已有的行为水平,以便确定初始行为。③选择适当的强化物。④设计好塑造步骤,即确定从初始行为出发到目标行为之间需要过渡的几个阶段,设定的步子大小要适当。⑤把握好塑造的进度,从一个行为过渡到下一个行为不能太快,重复的次数不能太少。
(4)惩罚法:要克服不良习惯,既需要有内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必要的惩罚,作为一种外部强制力量,对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运用的时候要慎重。惩罚能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但并不能促进良好行为的产生,因此,惩罚和正面教育最好结合起来使用。既要让学生知道不应该怎么做,也要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惩罚的方式有多种,不管是何种方式,关键是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行为是错的,并能激发他们努力改正。为更好地发挥惩罚的效果,在辅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惩罚不是体罚,不能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②惩罚要适度,根据学生不良习惯的程度适度惩罚,如果惩罚太重,则会引起对抗情绪;如果惩罚太轻,则不足以使学生有深刻印象,教育意义不大。③惩罚要适量,惩罚不能太过频繁,否则,会使学生不在意而失去作用。同时,过多的惩罚会使学生心理上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产生焦虑感和自卑感。④惩罚要适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惩罚,使惩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果。⑤罚之有理,教师要向学生讲清道理,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受罚,使他们心服口服。
(5)切断联系法:许多习惯都是由一系列的行为组成,在不良习惯之前,往往有一个先导的事件或行为,我们称之为先行事件或先行行为,它们对不良习惯有很大影响。要克服不良习惯,就要切断它和先行事件间的联系。一旦哪一个环节接不上了,不良习惯也就会随之逐步消除。在切断联系时,首先要尽量避开先行事件,其次有意识地中止开始出现的行为。

Ⅲ 2020南平教招考试该如何应对统考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多而且还不好记,给您整理教师招聘考试中涉及到的小知识点,坚持下去,考试不是事!
教育学人物傻傻分不清?别错过这些记忆口诀!
教育综合是教师招聘不可缺少的一个模块,对于广大考生来说,难的并不是理解,而是如何识记。
教育学当大量的人物以及提出的观点、作品等内容,考生会经常出现傻傻分不清的情况。
针对这一普遍现象,本文对教育学中经常出现的人物进行汇总和整理,以口诀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具体内容如下:
一、人物及口诀
1.蔡元培、晏阳初、黄炎培、陈鹤琴、陶行知
蔡五育要独立,艳(晏)阳一出(初),照亮平民
炎培爱职业,鹤琴多活动,行知定生活
2.孔子
性近因材启——性相近习相远,因材施教,启发性教学
3.孟子
性善盈科进——性善论 盈科而后进(顺序性)
4.卢梭的爱弥儿很自然
教育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发现儿童
5.洛克
绅士洛克在白板上画漫画
6.裴斯泰洛齐
裴爱心理重劳动
7.赫尔巴特一二三四
一原则(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二基础(伦理学【亦称实践哲学】和心理学)
三中心(传统,教师在课堂上讲教材)
四阶段(小明联系小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8.杜威三四五
三中心(现代三中心,儿童在活动中发展经验)
四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五步教学法(情景-问题-假设-解决-验证)
9.马卡连柯
马卡流失集,流浪儿童,集体教育
10.布鲁姆、布鲁纳、瓦根舍因、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
姆有掌握(布鲁姆,掌握学习)
纳来结构(结构主义)
瓦根(瓦根舍因)找范例(范例教学)
高度赞(赞可夫)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
巴班(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
全面和谐老司机(苏霍姆林斯基)
二、牛刀小试
1.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赞科夫
1.【答案】B。解析:杜威的“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故此题选B。A项是赫尔巴特的“三中心”即传统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C项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D项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
2.师生关系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赫尔巴德 C.杜威 D.斯金纳
2.【答案】C。解析:杜威“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此题选C。B项赫尔巴特“三中心”,也叫传统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3.夸美纽斯于1632年第一次对班级授课制做了系统全面的论述。这一论述发表在他的教育著作( )里。
A.《大教学论》 B.《爱弥儿》
C.《教育漫话》 D.《民主主义与教育》
3.【答案】A。解析:夸美纽斯于1632年第一次对班级授课制做了系统全面的论述。这一论述发表在他的教育著作《大教学论》里。《爱弥儿》的作者是卢梭,《教育漫话》的作者是洛克,《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杜威。
教育心理学不好记,试试11句“顺口溜”!
开头来一段:
1、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那的老鼠,班杜拉的宝宝。苛勒的猩猩抓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
2、布鲁那:“我发现!”奥苏泊尔:“我接受!”加涅:“我把信息加工一下。”建构主义者:“你和我建构的不一样!”
正文:
1、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教心奠基人。
2、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的复演理论,发生认知皮亚杰,认知发展维果斯。
3、认知风格的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差异威特金;辐合型与发散型,三维智力吉尔福。
4、认知学习理论:格式顿悟完形说,托尔认知目的论,信息加工论加涅,海德韦纳归因论。
现代认知布鲁纳,有意义学习奥苏泊。
5、学习迁移理论:学习迁移理论多,形成训练沃尔夫,相同要素桑代克,经验类比有贾德,关系转化格式塔,认知结构奥苏泊。
6、遗忘的理论:痕迹衰退遗忘论,里士多德桑代克;同化遗忘奥苏泊,动机压抑弗洛伊。
7、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雅各布,系统脱敏沃尔帕,理性情绪治疗法,艾里斯步骤ABCDE。
8、学习动机理论:需要层次马洛斯,成就动机阿特金,成败归因是韦纳,自我效能班杜拉。
9、教师领导方式类,行动研究属勒温。教师成长三阶段,都源自福勒布朗

Ⅳ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物体的某一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4)原型启发与联想。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

(5)情感与动机状态。一般说来,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干扰问题的解决。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就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行为,问题当然不可能解决。

(6)个性因素。个性因素对解决问题也有重要影响。实验表明:一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与他的灵活性、首创性和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相联系。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4)认知风格口诀扩展阅读

1、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1)发现问题;只有存在问题时,人们才有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

(2)理解问题。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3)提出假设。即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2、明确及理解问题的三个方法

(1)准确地描述问题;

(2)明确问题的构成要素;

(3)探究问题的本质;

(4)显性化问题隐含的假设。

Ⅳ 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现代教育学广义地将教育定义为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其他育人活动;目前我们狭义地将教育定义为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品德的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在学校中从事学习活动的儿童、少年和青年,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已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随着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起的作用更大,他们可以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主动地自觉吸取知识和进行品德修养。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从年轻一代的身心实际出发,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所谓学生的身心发展,指的是学生在学习阶段,身体和心理所发生的积极变化。身体发展指的是机体在身高、体重、骨骼、肌肉、内脏和神经、呼吸、血液循环、内分泌、生殖等系统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人的心理发展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的发展,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等的发展;二是意向的发展,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人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身体的健康发展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一、青少年期的生理发展变化
青少年期的生理变化,是由于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人。它的最大特点是生理上蓬勃的成长,急骤的变化。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其生理发育时快时慢。有两个阶段处于增长速度的高峰期,一个是出生后的第一年,另一个就是青春发育期。在科学上称“人生的两次高峰”。
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发展变化是多种多样而又十分显著的,但归结起来,不外是身体外形、内脏机能和性的成熟等三类变化,总称为“三大变化”。这“三大变化”都具有可塑性。如果以20世纪90年代和60年代研究指标相比,我国青少年的身高不仅提高了2.1cm,男、女青少年性成熟的平均年龄提前了近两岁,而且脑电波α波的发展也明显超过60年代的水平。就平均频率而言,90年代6岁被试α波的平均频率就达到了60年代10岁被试的发展水平;9—10岁的被试则达到了12—13岁被试的发展水平。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各项生理指标都表现出超前趋势。
(一)身体外形剧变
(二)生理机能,特别是脑和神经的变化(三)性器官与性功能的成熟二、青少年认知的发展
青少年认知发展到底有哪些特点?(一)整个青少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
什么叫抽象逻辑思维?一般认为,它是一种通过假设的、形式的、反省的思维,这种思维具有五方面的特征:一是通过假设进行思维。二是思维具有预计性。三是思维形式化。四是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的明显化。五是思维能跳出旧框框。任何思维方式都可以导致新的假设、理解和结论,其中都可以包含新的因素。从青少年开始,由于上述五个变化,思维必然更有新意,即跳出旧框框。于是从这个阶段起,创造性思维获得迅速发展,并成为青少年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青少年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在少年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青年初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在青年初期的思维过程中,它既包括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也包括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也就是从具体提升到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去获得知识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思维的过渡型,即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于是,抽象与具体获得了高度的统一,抽象逻辑思维也获得高度的发展。
这种转化的关键期在初中二年级,约十三四岁。从初二开始,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即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了高中二年级,约十六七岁,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青少年的思维或认知趋向成熟。所谓思维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各种思维成分或认知成分基本上趋于稳定状态,基本上达到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水平;(2)个体差异水平,包括认知风格、思维方式等,都趋于定型;(3)成熟前,思维或认知发展变化的可塑性大,成熟后则可塑性小,与其成年期的思维或认知水平基本上保持一致,尽管也有一些进步。
青少年阶段处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构成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初中二年级是青少年认知或思维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既可能成为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认知基础,又可能成为引起学生思想道德变化的认知机制,重视初中二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关键的;高中一年级的认知或智力表现和学习成绩变化的可塑性还是较大的,道德认识和思想变化也是起伏不定的,而高二、高三的学生则比较稳定,因为其基础高中二年级是认知发展的成熟期,所以,抓住成熟前的各种认知、思维能力的提高是相当重要的。
(二)青少年辩证思维的发展
青少年的辩证思维是怎样发展的?我们的研究发现:初一学生在小学的基础上,已经开始掌握辩证思维的概念、判断、推理等各种形式,但水平较为低下,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初三学生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是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高二学生得分中的正确率已超过半数,这表明他们的辩证思维已趋于优势地位,但谈不上成熟(离成熟指标——统计上的第三四分点,即75%还有一定的距离)。青少年在掌握辩证思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的三种形式中,其发展趋势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性:辩证概念和辩证判断的发展,似乎是同步的,在每个年级中,两者几乎都处于同一发展水平。而辩证推理的发展,则远远落后于前两者,即使到了高二阶段,其正确率的百分数也远远地不足一半(仅37.10%)。这既表现了这三种辩证思维形式的发展概况,又说明辩证思维发展中诸成分之间明显地存在着不平衡性。
青少年辩证思维发展,固然是由中学阶段知识学习所奠定的基础,然而,由于它是认识或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发展的滞后性也是必然的。青少年辩证思维发展的不足,不仅影响其看问题的方法,即影响思想方法的全面性,易带盲目性,而且也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在他们的心目中,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友谊观、英雄观、自由观和价值观,都还是个谜。所以,加强对他们辩证思维技能的训练,对于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青少年思维品质的矛盾表现
思维品质的成分及其表现形式有很多,诸如独立性、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等等。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思维品质的各成分及表现形式体现着不同的发展水平,这就构成了思维的年龄特征。在青少年期其思维品质的最突出特点是矛盾表现。
由于社会对青少年有独立思考的要求,青少年思维品质的发展表现出新的特点,最为突出的是,其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还常常是只顾部分,忽视整体;只顾现象,忽视本质,即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这里,我们常常会发现和提出两个问题,一是青少年为什么有时要“顶撞”成人?二是青少年看问题为何容易带片面性和表面性?这是思维品质矛盾交错发展呈现出的问题。
青少年看问题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这是其年龄阶段的一个特点,是正常的现象。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随时加以引导、启发;另一方面,还要对他们在独立思考中出现的缺点给予耐心的、积极的说服教育。对他们的缺点,采取嘲笑的或者斥责的态度是不对的,同样的,采取放任不管或者认为年龄大一点自然会好起来的想法也是不正确的。
三、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
(一)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
1.追求独立自主。由于成人感的产生而谋求获得独立,即从他们的父母及其他成人那里获得独立。
2.形成自我意识。确定自我(ego),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3.适应性成熟。即适应那些由于性成熟带来的身心的,特别是社会化的一系列变化。
4.认同性别角色。获得真正的性别角色,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即所谓男子气(或男性气质)和女子气(或女性特征),这对幼儿期的性别认同说来是个质的变化。
5.社会化的成熟。学习成人,适应成人社会,形成社会适应能力。价值观、道德观的成熟是社会化成熟的重要标志。
6.定型性格的形成。发展心理学家常把性格形成的复杂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龄前儿童所特有的、性格受情境制约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小学儿童和初中的少年所特有的、稳定的内外行动形成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内心制约行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稳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已经定型,因而性格的改变就较困难了。
(二)青少年友伴关系的发展
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友谊关系是最重要的三大社会关系。较之家庭关系和师生关系,友谊关系更具平等性。友谊关系的建立是以选择和承诺为基础的。友谊关系不如家庭关系那样稳定。青少年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友谊关系的特征,以及保持友谊关系的决定因素。青少年争吵的时候,愤怒的成分减少了,他们能够更加公正地解决与朋友、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这也许是由于他们能够意识到,太多的冲突会使他们失去友谊。青少年们通常会选择与他们相似的同学为友,朋友间的相互影响又使其间更为相似。同一个朋友圈的青少年,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较为相似,在同辈群体中也处于相似的地位。
在个体的毕生发展中,无论是就友谊的强度和重要性程度而言,还是就与朋友共聚的时光而论,均莫过于青少年时期。友谊更具交互性。对亲密、忠诚和共享的重视,标志着青少年向成人式友谊的过渡。青少年朋友之间亲密程度的加强,不仅反映了其认知的发展,而且也反映了其情绪的发展。这个时候,青少年更善于表达其思想与情感。他们也更善于顾及他人的观点,因而也更善于理解朋友的思想与情感。青少年向朋友倾诉秘密的过程,是探索其自身情感的过程,是定位其人生坐标的过程,是确认其自我价值的过程。
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同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地说,友谊关系稳定、亲密和支持性的青少年,自我概念积极,学习成绩优秀,人际关系良好,往往不会与他人敌对,往往不会有焦虑感和压抑感。实际上,友谊与适应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良好的友谊促进适应能力的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又反过来推动着良好的友谊关系。
(三)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
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即道德品质,迅速发展,他们处于伦理观形成的时期。在少年期品德形成的过程中,伦理道德观已开始形成,但在很大程度上却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而青年初期的伦理道德观则带有很大程度的成熟性。他们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伴之而来的是世界观的初步形成。
1.青少年个体的伦理道德行为是一种以自律为形式、以遵守道德准则并运用原则、信念来调节行为的道德品质。这种品德具有六方面的特征:
(1)青少年能独立、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伦理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从中学阶段开始,青少年个体逐渐掌握这种伦理道德,而且还能独立、自觉地遵守道德准则。我们所说的独立性就是自律,即服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标准和道德原则;我们所讲的自觉性,也就是目的性,即按照自觉的道德动机去行动,以便符合某种伦理道德的要求。
(2)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在青少年的道德动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理想形成,并开始用道德信念和理想指导自己行动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道德信念和理想在青少年个体的道德动机中占有重要地位。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更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这是人的人格或个性发展的新阶段。
(3)青少年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的明显化。这一特点从青少年开始就越来越明显,它既是道德行为自我强化的基础,又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手段。所以,自我调节品德心理的全过程是自觉道德行为的前提。
(4)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在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品德发展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训练的重要手段。因此,与道德伦理相适应的道德习惯的形成,又是道德伦理培养的重要目的。
(5)青少年品德发展和世界观的形成是一致的。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与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是其人格、个性、品德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当他们的世界观萌芽和形成的时候,它不仅受主体道德伦理价值观的制约,而且又赋予其道德伦理以哲学基础,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一致的。
(6)青少年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其表现为:其一,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不仅按照自己的准则规范定向,而且通过逐渐稳定的个性,产生道德的和不道德的行为方式。其二,青少年在具体的道德环境中,可以用原有的品德结构定向系统对这个环境作出不同程度的同化,随着年龄的增加,同化程度也在增加;还能作出道德策略,决定出比较完整的道德策略是与他们独立性的心理发展相关的;同时能把道德计划转化为外观的行为特征,并通过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达到自己的道德目的。最后,随着青少年反馈信息的扩大,他们能够根据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以满足道德的需要。
2.青少年品德处于动荡性向成熟型过渡的阶段。
(1)少年期品德发展的特点是动荡的。从总体上看,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备了伦理道德的特征,但仍旧是不成熟,不稳定的,具有较大的动荡性。少年期品德动荡性特点的具体表现是:道德动机逐渐理想化、信念化,但又有敏感性、易变性;他们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具体经验的特点;他们的道德情感表现得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而不拘小节;他们的道德意志虽已形成,但又很脆弱;他们的道德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地行动,但是愿望与行动又有一定距离。所以,这个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走歧路、违法犯罪行为多发生在这个时期。究其原因,是前文曾经论述的三个因素:第一,生理发生剧变,特别是外形、机能的变化和性发育成熟了,然而心理发育却跟不上生理发育,这种状况往往使少年期容易产生笨拙感和冲动性;第二,从思维品质发展方面分析,少年期的思维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他们好怀疑、反抗、固执己见、走极端;第三,从情感发展上分析,少年期的情感时而振奋、奔放、激动,时而又动怒、怄气、争吵、打架;有时甚至会泄气、绝望。总之,他们的自制力还很薄弱,易产生动摇。我们应从各个方面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点,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便他们作出正确的抉择。
(2)青年初期是品德逐步趋向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形式、遵守道德准则、运用信念来调节行为的品德成熟阶段。所以,青年初期是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成熟的指标有两个:一是能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点、原则、信念来调节行为;二是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形成道德行为的观念体系和规则,并促使其发展进取和开拓精神。
然而,这个时期不是突然到来的。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品德发展的关键期,继而初中升高中,开始向成熟转化。其实在初二之后,一些少年在许多品德特征上已经逐步趋向成熟。而在高中初期,却仍然明显地保持许多少年期动荡性的年龄特征。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应该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