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越剧沙漠王子人物

、戏曲演员

越剧小生。尹派艺术创始人。祖籍浙江新昌。生于浙江新昌县西门外的小龙潭村。

8岁丧父。12岁进入嵊县醒狮剧社学花旦,后考进嵊县华堂镇大华舞台。1933年冬,她离开科班,与别人搭班在浙东一带演出。1934年年底,沈家门一个戏班请新凤舞台出身的叶彩金唱头肩旦,聘刚从瑞云舞台满师的竺水招唱二肩旦,唯独缺少小生,这位班主听说尹桂芳旦角、生角兼能,于是一边托人来聘请,一边自作主张地将尹桂芳取名为“尹云峰”,挂出了牌子。尹桂芳到了沈家门,一见此状,哭笑不得。谁知用“尹云峰”的名字扮演小生,竟使她成了名。1938年,尹桂芳来到上海,先参加越剧界慈善义演,后分别与筱丹桂、王明珠、邢竹琴、吕爱花搭档演出。

1940年秋,尹桂芳与竺水招合作挂头牌。1942年6月,尹桂芳与来自四季春班的傅全香在老闸大戏院演出了《黄金与美人》、《春花泣秋风》等新戏。此时,她已具有比较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又多次观摩了京剧、话剧的演出,看的电影也不少,眼界逐渐开阔,对科班那一套也感到不合时代要求,于是积极进行越剧改革,决心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1944年,尹桂芳不顾剧场老板的反对,在竺水招的支持下,请来了编导人员,并采用立体布景、写实的道具和效果、新颖的灯光,在龙门大戏院演出了《云破月圆》,又演出了《殉情》,观众反应良好。

1945年春,她聘请洪钧、徐进、弘英、兰明等先后编演了《石达开》、《夜短情长》、《宝玉与黛玉》、《春闺梦里人》、《几时重相见》、《荒岛恩仇记》、《沙漠王子》等新戏,影响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宝玉与黛玉》中的《宝玉哭灵》和《沙漠王子》中的《算命》唱段,在电台播唱后,听众反响强烈,越剧改革取得了一定的交果。这时尹桂芳的演技也日臻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流派。

1946年,尹桂芳成立芳华剧团。1947年,她积极支持袁雪芬倡导的《山河恋》义演活动,放弃了自己原定拍摄电影《王孙公子》的计划。1948年,越剧观众投票选举“越剧皇帝”,色艺双绝、德艺双馨的尹桂芳荣登榜首。 1954年华东戏曲汇演,她主演的《屈原》获得剧本、表演、音乐一等奖。1959年,芳华越剧团全体演职员迁往福建。文革中,她遭到残酷迫害,半身瘫痪。但她身残志不残,仍然为振兴越剧事业,培养越剧新人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尹桂芳的艺术特色是深沉隽永,流畅舒展,缠绵柔和。其唱腔艺术,醇厚质朴,跌宕有致,具有“圆、润、糯”三大特点,风靡越剧界,经久不衰,在越剧小生中学尹派的占大多数,有“十生九尹”之称。她的音域并不宽,唱腔多在中音区运行,很少用高音;她的鼻音较重,演唱时按“字重腔轻,以情带声”的原则把字音吐清而别具风味,又善于运用重音和音色、速度的变化表达人物感情的起伏。在表演上,尹派讲究手眼身法步的运用,演技精湛优美,潇洒细腻,多扮演风流潇洒、文雅温柔的书生,朴实而不呆板,聪颖而不轻佻,潇洒而不飘浮。

尹桂芳一生演过上百个剧目,其代表作有《盘妻索妻》、《沙漠王子》、《浪荡子》、《红楼梦》、《西厢记》、《屈原》、《何文秀》、《玉蜻蜓》、《信陵君》、《江姐》等。演过上百个剧目,塑造了贾宝玉、何文秀、梁玉书、屈原、张生、信陵君等一系列艺术形象。

尹派传人有筱桂芳、尹瑞芳、尹小芳、宋普南、茅威涛、赵志刚、萧雅、王君安等。

诞辰:1919年12月1日,农历己未年十月初十日

逝世:2000年3月1日,上午8:15分

尹桂芳与《红楼梦》
惊闻越剧艺术大师尹桂芳魂归道山,悲痛久久地笼罩在我的心头。回想那时赵志刚在上海大剧院创演新编《红楼梦》的消息,我是何等地为尹桂芳感到欣慰。赵志刚谈到他曾向恩师尹桂芳请教塑造贾宝玉这一人物之关键,已病重不能言语的尹桂芳艰难地用心写出了一个“情”字。这一字恰恰道出了我多次欣赏尹桂芳表演贾宝玉的深切感受,也点明了尹派艺术的魅力和经久不衰的剧艺真谛。
贾宝玉是尹桂芳倾注心血最多的一个人物,也是她塑造的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她创演的《宝玉哭灵》,凄凉幽婉,成了当年电台的热门演播节目。“哭灵”一场,她演宝玉不顾一切地冲到潇湘馆门前,看到黛玉的灵位,倏忽止步,知道黛玉果真死了,不由心如刀绞,颤抖地呼喊“林妹妹”,撕心裂肺地叫道:“宝……宝玉来了!”语气咽塞、泣不成声地扑向灵桌,默然跪下,无言叩首。每演至此,全场观众无不为之泪下。令观者感到眼前的人物确是不事雕琢、天然成真的宝玉,确是深知黛玉脾性、温柔纯真的宝玉。
尹桂芳在十年浩劫中身遭迫害而偏瘫,但她仍锲而不舍地传艺,又幸得其弟子尹小芳的辅助,乃至今日的弟子赵志刚、茅威涛等均在发扬尹派艺术之真谛上深下工夫,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也是对永远留在观众心中的艺术家尹桂芳的最好纪念。
活动年表:
1939年2月6日,农历戊寅年十二月十八日:尹桂芳首次到沪演出
尹桂芳首次到上海,客串演出于由王明珠、张桂莲主演的永乐戏院。

1941年1月3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初六日:上海“全市女子越剧大会串”举行
中国救济妇孺总会募捐运动在上海新新电台举办“全市女子越剧大会串”,施银花、屠杏花、姚水娟、竺素娥、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徐玉兰、商芳臣、李艳芳、邢竹琴等38位演员,参加播音演唱。

1941年1月21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廿四日:“全沪越国红星十班大会串”举行
“全沪越国红星十班大会串”在上海浙东大戏院进行。日夜场演出折子戏。
演出剧目
《借红灯》(尹桂芳,竺水招)
《方玉娘哭塔》(施银花,钱秀灵)
《盘夫》(竺素娥,邢竹琴)
《曾贵嫖嫂》(王水花,王明珠)
《楼台会》(姚水娟,李艳芳)
《化缘认妻》(尹树春,陈素娥)
《书房会》(马樟花,傅全香)
《大堂会》(商芳臣,林黛英)
《十八相送》(小白玉梅,邢月芳)
《倪凤扇茶》(筱丹桂,张湘卿)
是日,姚水娟演毕步出戏院,突遭歹徒投掷粪汁。

1941年1月22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廿五日:越剧九班大会串举行
1月22日至23日,嵊新女子越剧团劝募故乡灾款游艺大会,联合在大来、天香、卡德、民乐、永乐、南洋、同乐、浙东、万国等戏院演出的越剧团,假座上海更新舞台举行九班大会串。剧目有《碧玉簪》、《孟丽君》、《沉香扇》等。马樟花、李艳芳、王水花、毛佩卿扮演王玉林,施银花、筱丹桂、竺水招、邢竹琴、林黛英扮演李秀英,小白玉梅、姚水娟、王明珠、袁雪芬扮演孟丽君,竺素娥、张湘卿、尹桂芳、屠杏花扮演皇甫少华,小白玉梅、姚水娟分饰蔡兰英,屠杏花、竺素娥、张湘卿、尹桂芳分饰徐文秀。

1941年7月29日,农历辛巳年闰六月初六日:嵊新女子越剧团劝募大会举行
7月29日至30日,中国救济妇孺总会筹募捐款委员会主办嵊新女子越剧团劝募大会,在上海黄金大戏院举行,日夜共演4场。剧目有《御笔楼》、《采桂别桂》、《楼台会》、《杨贵妃》、《恒娘》、《林慧娘》、《贩马记》、《碧玉簪》、《红玉公》、《貂蝉》、《拾玉镯》、《女钦差》、《书房会》、《宝莲灯》、《马寡妇开店》等。参与主演的有屠杏花、王杏花、小白玉梅、邢月芳、商芳臣、筱丹桂、贾灵凤、袁雪芬、马樟花、徐玉兰、赵瑞花、竺素娥、邢竹琴、范瑞娟、尹桂芳、竺水招、姚水娟、李艳芳等演员。

1942年4月15日,农历壬午年三月初一日:傅全香加入同乐戏院
傅全香加入同乐戏院,与尹桂芳、竺水招合作。

1944年5月11日,农历甲申年四月十九日:全沪越剧联合大会串义演举行
上海越剧联谊会假皇后大戏院,举办全沪越剧联合大会串,义演3天。有傅全香、范瑞娟的《送凤冠》;李艳芳、邢竹琴的《十八相送》;筱丹桂、贾灵凤的《人心》;尹桂芳、竺水招的《陈琳与寇珠》;姚水娟、王水花的《拾玉镯》;王杏花、竺素娥的《贩马记》;施银花、屠杏花的《化缘认妻》;余彩琴、张桂莲、陆锦花、戚雅仙、徐天红、吴小楼的《明末遗恨》。

1944年9月,农历甲申年:尹桂芳开始越剧改革
尹桂芳在龙门大戏院开始越剧改革,首演新越剧《云破月圆》(由深红编剧,红英导演),并建立剧务部。洪钧(韩义)、野鹤、钟泯、徐进、蓝明等相继加入。

1945年12月24日,农历乙酉年十一月二十日:为筹募嵊县善后救济经费,全沪越剧大会串举行
为筹募嵊县善后救济经费,假座天蟾舞台举行全沪越剧大会串。剧目有筱丹桂、徐玉兰的《青衫迷》;邢竹琴、王水花的《大堂会》;袁雪芬、范瑞娟的《忠魂鹃血》;姚水娟、张桂莲的《血溅洞房》;傅全香、张湘卿的《送凤冠》;尹桂芳、竺水招、徐天红的《两代儿女》;尹树春、玉牡丹的《大劈棺》;金香琴、金月楼的《御笔楼》等。

1946年2月2日,农历丙戌年正月初一日:芳华剧团成立
以尹桂芳、竺水招为首的芳华剧团成立,在九星大戏院首演《沙漠王子》,由徐进编剧,钟泯导演。

1947年4月8日,农历丁亥年闰二月十七日:尹桂芳、竺水招首演时装越剧《浪荡子》
以尹桂芳、竺水招为首的芳华剧团,在九星大戏院首演反映上海现实生活的时装越剧《浪荡子》,由徐进编剧,严进导演。

1947年7月29日,农历丁亥年六月十二日:“越剧十姐妹”签订联合义演合约
越剧界一批著名演员在上海四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会,为联合义演签订合约。在上面签名的有尹桂芳、徐玉兰、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张桂凤、吴小楼、傅全香、徐天红、范瑞娟(次序按合约原件排列)。这十位演员人称“十姐妹”。

1947年8月19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初四日: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
因在上海的越剧演员处处受着老板的控制、盘剥和欺凌,她们渴望有自己的剧场,能自由地演戏。为了筹建创建越剧实验剧场,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等十个年轻的越剧演员,发起举行联合大义演。演出剧目是《山河恋》,地点在黄金大戏院。
这十位演员是: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竺水招、徐玉兰、筱丹桂、徐天红、傅全香、张桂凤、吴小楼。

1947年8月29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十四日:《山河恋》获准继续演出
在前一晚接到警察局送来的“勒令停演”后,袁雪芬、尹桂芳、吴小楼和汤蒂茵,到社会局与局长吴开先展开面对面的说理斗争,取得胜利,《山河恋》获准继续演出。该剧演至9月12日结束。

1947年9月23日,农历丁亥年八月初九日:芳华剧团改组为云华剧团
因尹桂芳去香港,原芳华剧团改组为云华剧团,竺水招为团长,演出于上海国泰大戏院,首演剧目为《未婚妻》,主要演员有吴小楼、周宝奎、焦月娥、张茵、贾灵凤等。

1948年7月13日,农历戊子年六月初七日:尹桂芳重建芳华剧团
尹桂芳从香港返沪,重建芳华剧团,与王文娟搭档,演于兰心戏院,首演剧目《陆文龙》。

1948年9月4日,农历戊子年八月初二日:芳华剧团迁往新光大戏院
芳华剧团迁往新光大戏院演出,尹桂芳与傅全香搭档,老生为徐天红。

1954年5月22日,农历甲午年四月二十日:芳华越剧团首演《屈原》
芳华越剧团在丽都大戏院上演了历史剧《屈原》,由冯允庄编剧,司徒阳导演,尹桂芳、徐天红、许金彩、戴忠桂、尹小芳等主演。

1957年4月,农历丁酉年:“越剧之家”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成立
为在嵊县建立“越剧之家”,成立了“越剧之家”上海市经济委员会,袁雪芬任常委会主任,尹桂芳、戚雅仙为副主任,王文娟、魏素云等10人为常委。集资采取义演形式。义演从4月上旬开始,至1959年2月为止,共筹义演款37202元63角。

1958年12月17日,农历戊戌年十一月初七日:芳华越剧团首演《红花村》
芳华越剧团新作现代剧《红花村》,首演于瑞金剧场。该剧由陈曼、王艳霞编剧,朱家训导演,尹桂芳、徐天红主演。

1993年4月18日,农历癸酉年三月廿七日:“一代风流——尹桂芳”艺术系列活动举行
4月18日至4月20日,“一代风流——尹桂芳”艺术系列活动在她家乡浙江新昌举行3天,除进行艺术研讨外,还有大型演出。尹桂芳率领上海、浙江、福建的弟子尹小芳、尹瑞芳、茅威涛、赵志刚、张学芬、王君安、张丽君等演出尹派名剧。上海的中年演员张国华、朱祝芬,也参加表演尹派代表作《屈原》选场。

⑵ 李艳芳的人物经历

1929年春,李艳芳入嵊县黄泽办起的第二副女子科班“新新凤舞台”学戏。习小生。半年以后随班在浙东一带城乡演出。 (另一说为:1928年,李艳芳入嵊县黄泽办起的第二副女子科班“锦新舞台”学戏。 )
1932年中国戏剧研究社出版《越中三绝》,介绍当时称为“越中三绝”的著名越剧艺人赵瑞花、姚月明、李艳芳的艺术成就。
1933年夏,李艳芳与王杏花搭档,彼此配合默契,处处用心,观众对这对搭档大表欢迎。
1936年,李艳芳与姚水娟二进杭州大世界。
1937年,在温州演出时,开始与姚水娟搭档合作,是年进入杭州大世界演出。
1938年春节(1月31日)的三天里,李艳芳、姚水娟领先的“越升舞台”在上海通商旅馆演出,花旦姚水娟挂头牌,小生李艳芳挂二牌,老生商芳臣挂三牌。 第一天,日场《仁义缘》、夜场《沉香扇》,第二天,日常《三看御妹》、夜场《前本三笑缘》,第三天,日常《十美图》、夜场《后本三笑缘》。当时通商剧场有250个座位,演出常常客满。 戏曲评论家蔡萸英送去花篮,演员们很高兴,日夜场捧进捧出,在台上放了半个多月,此后送花篮成为越来越盛的风气。 4月,她们移至老闸大戏院,该戏院有400多座位,虽是小剧场,但剧场规格较高,作为绍兴大班的基地是名正言顺的正规剧场,演出亦场场客满。 7月,李艳芳与姚水娟拆档。继与赵瑞花搭档至1940年4月。
1940年8月1日,农历庚辰年六月廿八日:“劝募绍属平粜捐”女子越剧八班大会串举行。卡尔登大戏班(今长江剧场)当天晚上开演全本《梁祝哀史》,袁雪芬、小白玉梅、筱丹桂分饰前、中、后的祝英台,张湘卿、李艳芳、马樟花分饰前、中、后的梁山伯。第2天日场演《盘夫索夫》,小白玉梅、袁雪芬、筱丹桂分饰前、中、后的严兰贞,马樟花、张湘卿、李艳芳分饰前、中、后的曾荣。 8月1日至2日,绍兴七县旅沪同乡会,假座卡尔登大戏院,举行“劝募绍属平粜捐”女子越剧八班大会串。剧目为《沉香扇》、《梁祝哀史》、《盘夫索夫》、《碧玉簪》,主要演员有:施银花、屠杏花、小白玉梅、姚水娟、商芳臣、李艳芳、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傅全香、贾灵凤等。秋,姚水娟再度与李艳芳合作,水云剧团改组为越华剧团,继续在沈益涛掌管的皇后、卡德龙门等戏院轮番演出。 同年,由胡知非编导,姚水娟和李艳芳合演《泪洒相思地》,此剧是越剧从路头戏(幕表戏)向剧本戏进化的开端。 10月,李艳芳和姚水娟搭档,在上海皇后大戏院把《蒋老五殉情记》搬上越剧舞台,编导就是从事过文明戏的樊篱。这出戏的演出形式更偏重写实,演员身着旗袍、西装,采用写实不惊,台上搭楼,有人力车上台;灯光采用侧光和追光,并随剧情气氛变化时强时弱,用音响效果模拟轮船在海上行驶时的波涛声和人落水时的响声,姚水娟还在观众席中出现,从台下走到台上。为表现生活真实,排烟期间演员还去会乐里妓院吃花酒,以观察妓院中的种种情景;去招商局轮船上体验乘海轮的感受。这出戏打出了“话剧化、电影化”的旗号,有意识地吸取话剧和电影的成分,在女子越剧表现城市现代生活方面做了探索,引起观众浓厚兴趣,创造了连演六十三场,总共演出一百十六场的票房纪录。 此后,姚水娟、李艳芳联袂上演《魂断蓝桥》、《大家庭》等戏。

1941年1月3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初六日:上海“全市女子越剧大会串”举行中国救济妇孺总会募捐运动在上海新新电台举办“全市女子越剧大会串”,施银花、屠杏花、姚水娟、竺素娥、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徐玉兰、商芳臣、李艳芳、邢竹琴等38位演员,参加播音演唱。1月21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廿四日:“全沪越国红星十班大会串”在上海浙东大戏院进行。日夜场演出折子戏。 李艳芳与姚水娟饰演《楼台会》。1月22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廿五日:越剧九班大会串举行。1月22日至23日,嵊新女子越剧团劝募故乡灾款游艺大会,联合在大来、天香、卡德、民乐、永乐、南洋、同乐、浙东、万国等戏院演出的越剧团,假座上海更新舞台举行九班大会串。剧目有《碧玉簪》、《孟丽君》、《沉香扇》等。马樟花、李艳芳、王水花、毛佩卿扮演王玉林,施银花、筱丹桂、竺水招、邢竹琴、林黛英扮演李秀英,小白玉梅、姚水娟、王明珠、袁雪芬扮演孟丽君,竺素娥、张湘卿、尹桂芳、屠杏花扮演皇甫少华,小白玉梅、姚水娟分饰蔡兰英,屠杏花、竺素娥、张湘卿、尹桂芳分饰徐文秀。6月11日,李艳芳又与姚水娟搭档,在卡德大戏院演出《啼笑因缘》,仍由樊篱编剧,该剧分上中下三本,亦轰动一时。 7月29日至30日,中国救济妇孺总会筹募捐款委员会主办嵊新女子越剧团劝募大会,在上海黄金大戏院举行,日夜共演4场。剧目有《御笔楼》、《采桂别桂》、《楼台会》、《杨贵妃》、《恒娘》、《林慧娘》、《贩马记》、《碧玉簪》、《红玉公》、《貂蝉》、《拾玉镯》、《女钦差》、《书房会》、《宝莲灯》、《马寡妇开店》等。参与主演的有屠杏花、王杏花、小白玉梅、邢月芳、商芳臣、筱丹桂、贾灵凤、袁雪芬、马樟花、徐玉兰、赵瑞花、竺素娥、邢竹琴、范瑞娟、尹桂芳、竺水招、姚水娟、李艳芳等演员。
1942年,李艳芳歇夏离开越华剧团。
1944年5月11日,上海越剧联谊会假皇后大戏院,举办全沪越剧联合大会串,义演3天。有傅全香、范瑞娟的《送凤冠》;李艳芳、邢竹琴的《十八相送》;筱丹桂、贾灵凤的《人心》;尹桂芳、竺水招的《陈琳与寇珠》;姚水娟、王水花的《拾玉镯》;王杏花、竺素娥的《贩马记》;施银花、屠杏花的《化缘认妻》;余彩琴、张桂莲、陆锦花、戚雅仙、徐天红、吴小楼的《明末遗恨》。7月,其时正值姚水娟改良越剧之际,她俩轮番在皇后、卡德、龙门戏院,主演了60多部新戏。其中影响较大的戏有《蒋老五殉情记》、《啼笑因缘》、《泪洒相思地》等,一再创越剧场子上座之新纪录,这是其演艺生涯的全盛时期。9月起至1946年5月下旬,先后与筱丹桂、金香琴、傅全香搭档,演出于国际、天宫、红宝等剧场,上演了20多部新戏。其中与筱丹桂合作主演的有《姊做媳妇妹做婆》、《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与金香琴合作主演的有《艳阳天》、《渔村泪》等;与傅全香合作主演的有《小妹妹》、《花朝春》等。
1950年5月,丽都舞厅改建为丽都花园大戏院。于6月1日开幕。 李艳芳参加演出。 6月7日晚,丽都大戏院由文宣越艺社上演《车辚辚》,讲述春秋战国的故事,李艳芳一饰两角。 7月,丽都大戏院夜场时装新戏《海棠红》,由李艳芳饰演海棠红,卖座颇佳。 7月29日起,文宣越艺社日常上演《绣鸳鸯》,夜场上演《梁祝哀史》,李艳芳主演。7月30日上演反串戏《三看御妹》,李艳芳反串花旦,余彩琴反串大花脸,许瑞春反串小丑,谢素云反串老旦。 8月,影都工会越剧分会筹募福利基金,全沪越剧名演员会串两天,李艳芳与徐玉兰、竺素娥演出梁山伯,票价最高为两万,最低为三千。 8月29日上午,戏曲研究班表演系越剧演员在大舞台演出越剧观摩老戏《狗报恩》,徐玉兰饰演农民,王文娟饰演张氏,沈月凤饰演王氏,李艳芳饰演陈茂生,魏梅照饰演陈茂林。 9月,徐天红发起欢迎“东山”越剧团胜利归来茶会,李艳芳参加。 9月,息影数年的李艳芳与许瑞春一起组建芳春剧团,于1950年10月4日演出于宁波大戏院。 剧目为《冯小青》。 10月,参加文化越剧团,与许瑞春、小傅全香、陈佩君等,演出于宁波大戏院。
1951年9月,在越剧界抗美援朝捐献“越剧号”飞机的义演中,李艳芳参与演出《梁祝 回十八》、《碧玉簪》、《盘夫索夫》。 此后,即息影舞台。
1952年,开始学医。
1953年4月,苏州戏剧界联合演出,李艳芳参演《碧玉簪》。
1955年,学医结束,随义姐迁居北京,在东城区卫生院登记分配,后进入人民医院专做保健医学。
1959年2月,原以参加东风越剧团的李艳芳下乡探亲回到上海。
1963年,46岁,经人介绍,与石油部专家管毓济结婚。
1965年,因爱人调陕西宝鸡筹建石油机械厂,随夫调到了陕西宝鸡做厂医,直至退休。后由于爱人过世,又未生小孩,加上对上海感情颇深,故现选定上海为叶落归根之地。
2008年12月,逝世。

⑶ 何韵诗的唱功怎么样

唱功好不好,关键是看现场,何韵诗几乎没有失手过,而且她的歌好听得来又比较难唱,不是一般人可以唱到的,你随便一首《木纹》和《化蝶》就唱到你断气,还有就是她的歌的歌词都填得很好。

化蝶”一曲的情怀,源自中国民间梁祝传说里有缘无份、唯有死后化蝶的悲剧爱情。梁祝的传说,本来就是一个性别错认的故事,于是“劳斯.莱斯”也就大玩同志爱情。两曲歌词均由遣词用字专走偏锋却句句到肉的黄伟文操刀,由时而 Rock 时而妩媚的何韵诗唱出,又配合得恰到好处。

⑷ 介绍一下越剧的尹派

尹派艺术,在演唱上特点鲜明。尹派的唱腔艺术,醇厚质朴、跌宕有致,观众认为具有“圆润糯”三大特点,40余年来,风靡越剧界,经久不衰,在越剧小生中学尹派的占大多数,有“十生九尹”之称。如今活跃的尹派演员如:赵志刚、茅威涛等为观众熟知。

尹派艺术有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先生创立。具体参见以下:

1919年12月1日出生于浙江新昌县西门外的小龙潭村,她八岁丧父,12岁进嵊县醒狮剧社学花旦,不久,考进嵊县华堂镇大华舞台。1933年冬,她离开科班,与别人搭班在浙东一带演出。1934年年底,沈家门一个戏班请新凤舞台出身的叶彩金唱头肩旦,聘刚从瑞云舞台满师的竺水招唱二肩旦,唯独缺少小生,这位班主听说尹桂芳旦角、生角兼能,于是一边托人来聘请,一边自作主张地将尹桂芳取名为“尹云峰”,挂出了牌子。尹桂芳到了沈家门,一见此状,哭笑不得。谁知用“尹云峰”的名字扮演小生,竟使她成了名。

1938年年底,尹桂芳来到上海,先参加越剧界慈善义演,后分别与筱丹桂、王明珠、邢竹琴、吕爱花搭档演出。1940年秋,尹桂芳与竺水招合作开始挂头牌。1942年6月,尹桂芳与来自四季春班的傅全香在老闸大戏院演出了《黄金与美人》、《春花泣秋风》等新戏。此时,她已具有比较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又多次观摩了京剧、话剧的演出,看的电影也不少,眼界逐渐开阔,对科班那一套也感到不合时代要求,于是积极进行越剧改革,决心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1944年,尹桂芳不顾剧场老板的反对,在竺水招的支持下,请来了编导人员,并采用立体布景、写实的道具和效果、新颖的灯光,在龙门大戏院演出了《云破月圆》,又演出了《殉情》,观众反应良好。

1945年春,她又聘请洪钧、徐进、弘英、兰明等先后编演了《石达开》、《夜短情长》、《宝玉与黛玉》、《春闺梦里人》、《几时重相见》、《荒岛恩仇记》等新戏。影响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宝玉与黛玉》中的《宝玉哭灵》和《沙漠王子》中的《算命》唱段,在电台播唱后,听众反响强烈,越剧改革取得了一定的交果。这时尹桂芳的演技也日臻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流派。

1946年,尹桂芳成立了芳华剧团。1947年,尹桂芳积极支持袁雪芬倡导的《山河恋》义演活动,放弃了自己原定拍摄电影《王孙公子》的计划。

尹桂芳从事越剧工作50余年,演过上百个剧目,塑造了贾宝玉、何文秀、梁玉书、屈原、张生、信陵君等一系列艺术形象。她在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法步的运用,演技精湛优美、潇洒细腻。她特别注意塑造人物性格,因而她扮演的人物都能反映其独特的气质。1954年华东戏曲汇演,她主演的《屈原》获得剧本、表演、音乐一等奖。然而这样一位优秀越剧表演艺术家,在文革中遭到残酷迫害,以致半身瘫痪。但她身残志不残,仍然为振兴越剧事业,培养越剧新人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⑸ 自己知道哪些恐怖片

魔胎,校墓处都不错啊

⑹ 梁祝下世传奇的乐迷评论

劳斯和莱斯
一直觉得她的歌曲不是一般的流行音乐,在她的歌曲里面充满着她想要让人了解的渴望。
第一次这样的被一首歌感动。不管她讲述的究竟是不是同志情怀,听到她在低声的吟唱,唱着两个人的成长过程,唱着两个不为世俗所认同的人的情感。你会有一种心弦被拨动的感觉。细细的看了歌词,你会发现词作者的那一份的细心打造的痕迹。作词人是黄伟文,一个我很欣赏的写词人。他在某个颁奖典礼上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词作者,我不喜欢别人改我的词,我交词的时间很久,我不可能一年写很多很多的词。虽然似乎有点调侃林夕的感觉,但是不可否认,他和林夕是香港现在最当红的词作者。他的词有时候是那么的一刀见血,有时候又是带着一种淡淡的情仇伤感。
希望歌者的用心和词者的用意能够让我们每个听歌的人都感动。
the end
梁祝下世传奇
不知为何,何韵诗很喜欢唱一些关於同性恋的歌。从「露丝玛莉」到「劳斯‧莱斯」,从女到男,也唱著同性的苦恋。
如果这张唱片卖$100,「化蝶」及「劳斯‧莱斯」两个MV已值$40,如未有买此大碟的朋友,建议大家有机会到卡拉OK或巴士上的Roadshow看看。
「劳斯‧莱斯」旋律不错,加上歌词很有意思,不难成为Hit歌。「化蝶」以梁祝为题材,钢琴混合中乐,加上凄美的歌词,「化蝶」早本人在这大碟中最喜欢的歌曲。听过「化蝶」钢琴Live ver.,不其然会和Kenny的「眼红馆」Live ver.比较,高底立见。
「不是吟诗的时候」感觉上有点儿似「娃鬼回魂」,和「汽水樽里的咖啡」也是一首好听的歌曲。
同性情愫
05年的港乐真是精彩不断,而其中Hocc的《梁祝下世传奇》是我的favourite之一。这张唱片很经典却又时常被忽略,即考虑了主流市场,又兼顾了文化品质。17首曲目是一气呵成的,缺一不可的,不管是《桥上》,《十八相送》还是《楼台会》,光听名字就很有代入感和画面感,而其实这本就是舞台剧的曲目。唱片的成功,却少不了一个幕后推手,那就是黄伟文。他的词可以说成就了这张唱片。
17首曲目的安排是以梁祝这个民间故事为主要线索的。而我要说的是其中的4首,这4首其实已经隐藏着这张碟的主题--同性情愫。
《汽水樽里的咖啡》,很有意思的一首歌,黄伟文用了个比喻,即汽水瓶里面却装的是咖啡,根本不搭调的两样东西,却要装在一起,暗指粗犷的大男人外表下,一颗细腻的小女人的心。其实,我觉得这就是黄伟文在写自己。世人都知道他不仅写词,他对时尚,对潮流的热爱,不输于对词的热爱,他出版的书基本上是他对潮流对时装的见解,而他本人却是一个秃头胖子(抱歉!),好嘛,不正是粗犷男人外表下的一颗女儿心吗?
《做好准备》是这张大碟中我最爱的一首,前几天重听,才发现是冯颖琪写的曲子,一个从幕后逐步走向前台的唱作人。这首词却是相当的惨烈,表面上看是一个人准备去对另一个人表白,他做好了最坏最惨的准备,“我需要纸巾与回程票,还预将最黑的黑眼镜带备了”为了有勇气,他还“事先将一枝酒饮掉,营造微笑”,如果这还看不出来什么,“然而其实早有预备,为失恋预备,情愿斗胆的去送死”,呵呵,如果说这只不过是普通的异性恋告白,哪里会称的上要去“送死”?“长期扮你的好友已太腻,想坦然承认,忠于我自己”则是越发的明显了。
《劳斯.莱斯》已经不是暗写了,则着实的写了两个男孩的恋情。Hocc以前已经不是第一次唱这样的同性歌曲,之前有一首《露丝玛莉》是唱的两个女孩子的爱情。黄伟文已经跳出《露丝玛莉》中抽象的写法,在《劳斯.莱斯》中他用了白描写实,从“劳斯和莱斯都是花样男子”写起,给两个人性格“劳斯原是个校队种子,莱斯只喜爱读书”,到具体化了的情节“罗曼史开场于相邻的桌椅”到“一起温书逛街听歌看海”,中间的间奏用的是竹笛等民族乐器,真的是荡气回肠,而黄伟文终于没在《露丝玛莉》中给出的看法,却在《劳斯.莱斯》中给出了:永远的忍耐,永远不出来,世界将依然不变改,只会让更多罪名埋没爱...
大碟的主题是梁祝,那么《化蝶》则是当仁不让的主打。“坟前没有花,容我拨开沙土,用眼泪种些吧,长眠的是你吗,何以未讲一声,就撇下我,回答吧”开场的几句,就已经颇有气场了,让人凄绝的感慨人鬼殊途的境遇。个人偏爱钢琴版本,钢琴的力量直指人心,在其中最后一句“血肉之躯已没有意思”,已经是明显的看出了赴死的决心,钢琴骤急,密密匝匝的让人喘不气来,像钢丝抛入天际,拉不回来。
《梁祝下世传奇》大碟用梁祝做主题,其实我们都忽略了这个民间故事的一个地方是,梁山伯在未发现祝英台是女子之前就已经爱上她了,只是我们的老祖宗没有前卫到让两个同性恋爱,让祝英台恢复女儿身,不让他们有性别struggle,而转化到马文才这个强权阶级代表的矛盾上了。那么这张碟取这个名字的意义就在于此吧。
梁祝下世传奇
05年的老碟了,那时候觉得她是舞台剧的音乐,而且说的又有些同性恋的东西,因此没有太注意,而且05年的港乐太精彩了,eason,janice,justin,leo......所以一不小心,忽略了这张作品。
直到拿来重新听了一下,觉得hocc+wyman+青山大乐队+一点儿的人山人海,竟然造就了这张如此精彩的专辑。之前还为leo的《human》喝彩,但概念碟方面,《梁祝下世传奇》做得一点都不输给前者——可能是它有舞台剧的背景吧。
这张碟,最好重头开始放,你就会觉得青山大乐队的用心安排了,之前我疑惑为什么《化蝶》要出现两次,原来是有很大妙用的,还有《劳斯.莱斯》,单首播放,可能有点突兀,单放回CD里,你就会觉得合情合理了。
以前我觉得《what really matters》做得已经够好了,但豆瓣有人说不尽然,想起来,真的如此,新碟还有《月光宝盒》这种可要可不要的歌,但老碟,已经做得一体了。
加分的当然有wyman的歌词啦。整张专辑,几乎由他一个人填下来,而且字字切中要害,《化蝶》《劳斯.莱斯》外,《汽水樽里的咖啡》的借喻,《十八相送》的迂回,《现在不是吟诗的时候》的暧昧……反正太赞了,怪不得那年林夕同学要输给他了,应该阿。2007年的《睡王子》 没有给这家伙填,真的浪费阿。
好的还有那两首mv,做得很有心思,有多隐喻,只不过我还没有把它们连起来,所以不好说什么了。
想起来,觉得港乐一直没死,只要青山大乐队在,只要人山人海在,只要何韵诗在……
诚荐《梁祝下世传奇》。
下世
《梁祝下世传奇》真的是张好唱片。由于大陆的闭塞,只能托台湾的朋友给买到。CD+VCD,两首歌曲的MV,也着实让我过了瘾。
出于我是学音乐的考虑,我只对歌曲的配器和旋律走向,当然包括歌词感兴趣。豪华的弦乐,配有竹笛。但真的没有模仿梁祝的意思。
只在家里演奏了《化蝶》和《劳斯 莱斯》的钢琴版。感觉还不错。
推荐给没有听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