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近现代史上服装都有些什么变革

辛亥革命后的近代和现代服饰
1、20世纪10年代
在辛亥革命以前,虽有中国人在国外接受了西方的装扮,但回国以后还得戴假发,穿大褂长袍。太平天国有着与清朝不同的服饰制度,女子甚至废除了裹足陋习,怛在本质上还是没有超越封建等级思想。社会主体服装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很小,服饰的交流主要局限于不同民族间。到了20年代初,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彻底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孙中山先生卒先引进了高领军装和西式裤子,并且南京临时政府的官员无论官阶大小都着同样的制服。从此,在中国社会上演了几千年的传统冠冕服饰连同它森严的等级制度,礼仪规范失去了法律的保护,中国服饰进入了一个开放,蓬勃,融合的发展时期。
1.2典型服饰及形象
1.2.1男子服饰
辛亥革命取消了原先的封理服装禁令,但封建意识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阶层的人根据经济状况,社交范围和政治信仰选择不同的装束。
长袍马褂是最常见的装束,作为礼服时还有一定的格式。下身一般穿中式裤子,民初这种裤子比较宽松,裤脚用绷带系扎。
其他的装束还有西服、日式学生装等。这些眼装也只是集中出现在少量官史、知识分子和学生中间。日式学生从欧洲西装造型的基础上派生而来,直立领、胸前有一个大口袋,而腰身,衣袖的结构均类似于西装。
一般乡间和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还是上着杉袄、下着裤子。

1.2.2女子服饰 辛亥革命带来的思想变革在女子服饰发展中相对滞后。政府颁布的女子礼服未能在民间推广,在日常生活中,女子仍旧穿袄裙,旗袍。这时的旗袍还是平面结构,宽大、松身。袄裙在辛亥革命前后具体样式有所不同,之前是衣身长宽,袖口大而有边,肩部有装饰;之后衣身变短,袖、襟等处的缘边和攘饰渐少,但衣颇特别高。有时下摆呈圆弧形,上衣外面还加穿一件背心。下面的裙装变成十二裥或二十四裥的样式,裙长至足,裙边和裤门右娘饰。
1.2.3服饰品
一般长袍马褂配穿瓜皮帖或罗宋帽,穿布鞋或棉靴;西装配西式礼帽、皮鞋;学生装则配西式礼冒、鸭舌帽或阔边帽,穿皮鞋。
值得注意的是,服饰品的应用此时与地区密切相关。例如在上海已经引进了欧洲的高跟鞋,但在其他地区的大多数妇女还在裹脚;大多数的都市妇女都已经头披白纱举行“文明婚礼”,在广大的农村仍是红袄珠冠的旧礼俗。
2、20世纪20至30年代
2.1 时代背景
“五四”运动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更加广阔深入。西式服装穿着方便、款式多样;造型独特,逐渐获得青睐;而中式传统服装也仍然为人们心目中的佼佼者,在中西服饰发展的同时,中式服装也在不断吸取其他服装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中西式服饰并存且不断地走向现代化。“五四”运动使更多的妇女思想得到了解放,20世20至30年代是中国妇女服饰演变的重要阶段。

2.2典型服饰及形象
2.2.1男芒服饰
除了民国初年以来就有的样式,还出现了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新装。
(1)中山装,这是在学生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款式。此时的中山装后背开缝,下端开衩,后背腰节处装有横带,前身做4个明袋,其中下面2个大袋为琴式袋,各袋都有皱裥和袋盖,门襟7粒扣,袖口钉2至1粒扣。
(2)中西合璧的样式。这是民国中后期起出现的一种较为时兴的装束,即将长袍、西服裤、补帽和皮鞋组合起来穿。这是中西结合较成功的一种男子服饰式样,不失民族风韵又增添英俊之气。文雅中显露干练。

2.2.2女子服饰 (1)改良旗袍,受西方服饰的影响,袍身逐渐收窄,增加腰省、胸省,并运用装袖与肩缝等元素,使款式走向完美成熟。其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在穿着风格上一改以往宽大直筒的形态,变得修身合体,充分展示了中国女性的曲线美。
(2)袄裙。此时的袄裙仍旧是上衣下裳。长袄长至臀围线一下,高领,宽袖;短袄长至腰围线以下,低领、宽袖,袖长及肘,袖口肥大宽直。领有直襟、大襟和偏在右襟自领而直下的斜襟。下摆有直角,圆角等。这时袄的裁制比较紧体,通常配穿马面裙等长套裙,并喜作彩绣装饰。
(3)文明新装。这是袄的一种体形武。在留日学生的形象下,不少年轻妇女穿着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衣衫非常朴素,下穿黑色长裙,裙上不施绣纹,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一概不用,故称“文明新装”。
当然上述的穿着在城市、城乡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比如在上海,西式晨礼服、西式茶舞服、西式连衣裙,西式大衣的美好开始流行,上海女子烫发、穿高跟鞋和时装的时候,北京的女子还在穿紧身旗袍,农村的妇女则还在穿宽衣大绣衫和六脚扣的裤子。
2.2.3服饰品
妇女头饰依保留传统方式,曾流行过一段时间的刘海和长辫,剪发也流行过,剪发后一般用绸带束发;就男子而言,早在中华民国始建之初,政府就发出了《剪辫通令》,从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识分子开始,剪发逐步被人接受。
在民国建立初期,政府部门就把女子放足禁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到1937前夕,以江、浙、沪、粤为主体的沿海地区已经基本禁绝,并向内地扩展。放足以后,女子的鞋袜随之改变,原先的弓鞋被淘汰,代之以西式皮鞋和布鞋,大城市的妇女已经穿上了高跟鞋。

3、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
3.1时代背景
中国在这个时期处于战争叫期,虽然经济上遭受打击,社会也动荡不安,但是在一些开放的大城市里,西式服装的引进并没有停止脚步。《良友》、《三六九》等刊物出时装专刊,通过明星剧照、生活照以及时装画来介绍国内外的流行信息,而时装表演到此时已经是展示服装的重要途径。当时上海的时尚也辐射到东京,香港等地。

3.2典型服饰及形象
3.2.1 男子服饰
这一时期的男子服饰变化已经不大显著,基本沿用前一时期的服装样式。
3.2.2女子服饰
(1)旗袍。旗袍此时已经成为中国妇女通用的标准服,各个阶层的妇女都穿它。40年代的大城市中,旗袍的式样趋向于取消袖子。减短长度,减低领高和省去一些烦琐的装饰,总体上更加轻便、适体,同时借鉴和直接引用了一些西式的装饰和设计手法,如将边衩收为前衩,将单襟改收为双襟,并存领、袖、肩等处加以处理,形成了如开钗领、 荷叶袖等有新意的变化。
到了30年代后期,引进的西式女服饰饰种类相当齐全。这些服装的广泛传播,已经具有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时装”的意味。
(2)内衣:乳罩代替了肚兜,成为新式的女性内衣。
(3)披风,有单有夹,长度一般到膝盖部位,色彩丰富。披风的两襟钉有钮扣或带子,但穿着时往往不用,任其敞开。
(4)大衣。此时的大衣多用裘皮或呢料制作,里面还习惯穿一件旗炮。

4、20世纪50年代
4.1 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全力投人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全社流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于实用,结实,逐渐形成了蓝、灰,黑的时代。五六十实行计划用布,定量供应,做一件大褂比较费料,所以长袍也逐渐没落,取代的是一些方便节省的衣着形式。同时,革命的热情激励中国青年学生穿起了象征革命热情的服装。进驻各个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服,青年争相效法,随后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也把长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装或军服。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中国社会仍存在各种不同的阶层,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因此比较复杂。而中国社会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也使不同的服装在中国得以发展,西式服装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依旧十分受欢迎。
到了1956年1月,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改进服装的宣传,号召美化人民的穿着。这时许多织布厂加强设计工作,出现了一批新品种、新花色。穿花衣的妇女和儿童逐渐增多,男子服饰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色彩依然比较单调。

4.2典型服饰及形象
4.2.1 男子服饰
(1)新款中山装。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款中山装成为全国城乡广大人民普遍穿着的日常服装,具体款式为:前襟4个口袋、5粒纽扣,袖口各3粒纽扣,立领上装翻领,后背没有横带。中山装在以后发展成为我国现代男子服饰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品种之一,他将中国的传统意识融入其中,并结合了西装的样式,和旗袍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服装发展的有益借鉴。
(2)衬衫。村杉主要有两种:一为长袖衬衫,直摆,尖领或方领,克夫袖,以为白色,也有淡蓝色和灰色;二为短袖衬衫,样式为翻领、翻驳头,胸前两只袋,门襟4粒纽或硬领,以及不翻驳头,胸前一只带,门襟6粒纽。
(3)大衣。男子冬装除中式棉袄外,还有棉大衣或呢大衣。款式为翻驳领,贴袋或插袋,明门襟或暗门襟,单排扣或双排扣,装袖。
4.2.2女子服饰
20世纪50年代初期,作为正统服饰的代表—旗袍,仍然被城市的一些中老年妇女所穿着。到50年代后期,随着女性就业队伍的扩大,穿着旗袍的人越来越少,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机会销声匿迹。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字领好八字领的衬衫十分普及,面料为细布或府绸。女子冬装主要是中式棉袄加罩衫。 列宁装是当时党政机关和基层工作人员常穿的服装,具体形制是大驳领,双排八粒纽,斜插袋,束腰带,主要为女子穿着,但在当时是男女通用的服装。 进入50年代中期,“春秋衫”被各种年龄层次的妇女所喜爱。形制是翻领,装袖,直襟,四粒纽,可开关门襟驳头,一字领或八字领,前身两只大贴袋,外观稳重大方。到以后又流行拉链衫和央克衫。
50年代末期起,连衣裙逐渐成为我国中青年妇女夏季的日常服装。廓形有束腰型、直身型、旗袍型,马甲型等;袖型有泡泡袖、无袖等;领型有无领(包括圆形、方形、椭圆形,“V”字形、“U”字形)、装领等。而料常用各种印花或素色的丝绸、全棉、棉涤,款式主要有细褶裙、喇叭裙等。
4.2.3服饰品 女子基本不化妆发型日趋简化,姑娘们爱留辫,上了年纪的妇女一律齐耳短发。男子发型更简单,有梳理整齐的“西装头”和“平头”。

5、20世纪60至70年代
5.1 时代背景
进入20纪60年代,中国连续3年自然灾害,粮食大减产,棉花也连年歉收,纺织品和针织品产量都比往年下降。这个时候又受计划供应的限制,布票的数量比较少,人们在购买纺织品的时候都要充分考虑、充分利用。在颜色上多选择中性的朴素颜色,以便能够穿上好几年。从1966年开始了为期10年 “文化大革命”,西服和旗袍等服装被称为“四旧”,人民对服装包含的等级标志意义有了歪曲的理解,没有人愿意通过服装来表现个性,这个时期中国人的服装样式取得了高度的一致。
5.2典型服饰及形象
在“红卫兵运动”风靡全国的时候,穿草绿色军装,戴草绿色军帽,扎宽皮带,佩戴毛泽东像章,手拿红色语录本,背草绿色帆布挎包成为当时最时髦的装束。老三色(蓝、灰、黑)和老三装(中山装、青年装和军便装)又占领了服装阵地。
6、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
6.1社会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服装发展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服装行业进一步繁荣,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更加开放。当时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讲话,提倡美化人民的服装穿着。共产党领导人带头穿新式双排扣西装,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从而掀起了一股“西服热”。思想解放的年轻人率先穿起新款式的服装,人们的服装观念十分活跃,追求新异、时髦的心理不断增强,服装的流行周期大大缩短。
6.2典型服饰及形象
6.2.1男子服饰 西装再次流行,并且普及到了中国农村。便装有夹克。猎装、风衣、编织的棒针衫和运动装等,不仅款式多样,而且也使用了驼色、酱红、湖蓝、米色等传统的女子服饰用色。冬装有了皮夹克、羽绒服、运动型棉夹克等。下装经历了由喇叭裤到牛仔裤的演变过程,而后就是一种中档和裤脚口的尺寸相一致的直筒裤。80年代中期开起流行锥形裤和西裤。 6.2.2女子服饰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设计师充分运用裁片分割的手法来设计服装,使服装的造型结构更加合理。当时的主要服装式样有:春秋装、衬衫、西装套装、羽绒服、各式大衣、皮夹克、皮风衣,喇叭裤、健美裤、牛仔服等。
(1)春秋装。翻领,翻驳头,门襟钉3粒纽,两只有袋盖的暗袋。这是女青年和中年妇女都较喜欢的款式。
(2)女衬衫。70年代后期女式衬衫有两种时髦款式。一是仿效男子衬衫的长尖型硬领,另一种是在衬衫的领边和襟上都镶较宽的荷叶边。进入80年代后,女式衬衫的变化更多更快,主要有夹克式、西装式、馕拼式等。看的外形蓬松。背缝有裥;有的造型削瘦,腰部束细。领有翻折领、松紧领、无领等,款式各异。
(3)西服套装。基本款式是翻驳领。两粒纽,只有袋盖的暗袋。主要是城市中的一些妇女穿着。。 (4)羽绒服。以涂层尼龙布为面料,内部填充羽绒或羽毛。
(5)健美裤。一种黑色弹力针织踏脚裤。之后材料、颜色、放松度也有变化。
6.2.3服饰品
70年代后期,高跟鞋得到恢复,此时的鞋跟有高跟、半高跟、坡跟等,颜色有白色、红色、米色、绿色等。同时西方的运动鞋也被引入中国,因为起初只有一个品牌“NIKE”而被称为“耐克鞋”。手套、围巾、帽子、提包等附属物的使用也不仅考虎实用机能,而要通过其造型和色彩的变化来取得整体的审美效果。夏季开始流行用遮阳镜。
改革开放以后又可以烫发和化妆,起初大家烫成大波浪为时髦,而后就有了和国际时尚接轨的各种发式。

7、20世纪90年代
7.1 社会背景
与以前各个时期相比,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服装是与国际通行服装最为相似的一个时期。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中,时髦女子的着装与国际时尚完全同步。
7.2典型服饰及形象
7.2.1 男子服饰
男了服饰的品帅和七八十年代大体相同,但款式上有了明显变化。西装的驳头明显提升,因而很盛行3粒和4粒纽扣的西装,裁剪上也更加合休自然。
80年代和90年代处的宽大奔裤、太子裤基本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直筒形和喇叭形的裤子。此外,还有一种在裤腿部位安排了不少口袋并有两条装饰线的尺寸宽大的板裤。这个时代的男子服饰讲究休闲,有各种非正式的便装,比如各种绞花棒针编织衫、牛仔、卡其夹克、连帽运动夹、棉麻织物制作的西装领或方领的直腰身外套等。
7.2.2女子服饰
当时比较典型的服装有:短小厂装、吊带背心和吊带长裙、喇叭裤、超短裙等。
(1)职业套装。与80年代的挺括外观不同恢复了纤长主题轮廓,不用 垫肩,讲究柔软裁剪,合体,带有温和的女性特征。
(2)短小上装。通常用有弹性的针织物制成,紧体,胸、腰处的凹凸曲线十分不明显。款式多样,长袖、短袖、烟囱领和鸡心领等都有,衣长很短,有的短至露出小腹而成为“露脐装”。
(3)喇叭裤。这个时候的喇叭裤裤口要比80年代小些,臀部收拢但不非常紧,整体更加流畅。材料上主要是水洗牛仔布、各种材新型化纤材料、弹力材料等。后整理的技术使其外观肌理更加丰富。
(4)超短裙。80年代流行的是上宽下窄的“一步裙”,90年代是上窄下宽的“A字形裙”
7.2.3 服饰品
女鞋盛行厚底宽头的样式,到了20世纪末的夏季流行不穿丝袜,在脚趾甲上涂指甲油时髦了起来,美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烫发先流行青春型的直发后来是染色的前卫形碎发。

⑵ 中国服饰百年变迁

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百年不过是其中短暂的瞬间。

但20世纪却由于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均发生巨大变化,使服装也随之出现频繁的变化。

20世纪的20-30年代,清朝的三寸金莲靴、长袍马褂逐渐被西装西帽、锦缎连衣裙所取代。

与此同时,在上海还掀起了“旗袍花边运动”,滚缎带、镶蕾丝、缀珠片的旗袍风行一时。

但这种富丽开放的气息却因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而终止。

在战乱和动荡的年月里,人们对服装的需求被降低到以国产土布为代表的“节俭实用为最好”。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基本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百废待兴。

人们的思想也很单纯,就是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蓝、灰、黑”是当时人们穿衣的“主旋律”。

中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国人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于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8年。此后,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改善、思想逐渐开放,单调的款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着装的要求。大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流行于市民的生活中。

进入新世纪,着装已逐渐成为人们展示自我的一种方式。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旗袍开始走向世界,中国服装在全球受到注目和尊重。


图为“飞虎队队员”龙启明(左)小时候和哥哥、父亲穿着长袍马褂的合影(20世纪20年代末摄)。

图为1929年,一个铁路职员家庭的7个子女合影。照片后排左立者王惠兰时年15岁。

她身着浅色长棉袍,发辫盘于两耳侧,簪花,是那时少女时兴的装束。


图为民国时期穿套裙的妇女。与20世纪初相比,上装的短袖设计是一种进步。

图为身着中山装的机关干部参加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10月摄)。


图为哈尔滨亚麻纺织厂的女工在试穿“布拉吉”(1957年2月整理)。

图为1979年3月19日,由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率领的法国时装表演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服装表演。

台上衣着的多姿多彩与台下的一片“灰、黑、蓝”形成鲜明对比。


图为1986年,北京街头几位穿着裙装的姑娘在聊天。
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街上流行红裙子》让红裙子在80年代初受到年轻女性的青睐。

图为广西田林县平洋瑶寨的瑶族青年穿上西装(1986年9月摄)。

图为1987年4月,北京的春天虽然时有寒意,但爱美的姑娘们还是迫不及待地穿上了健美裤、宽松套裙等流行的春装。

图为1989年,顾客在北京隆福大厦的蒙妮莎时装自选部里选购服装。
北京蒙妮莎时装有限公司当时制作的服装以先进的剪裁、制作工艺、多款式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图为大连1991年流行的风韵独具的超短裙(1991年9摄)。

图为1991年,体现潇洒、奔放风格的大色块绒线编织外衣备受女青年的青睐。

它成为当时春秋时节姑娘们穿着的主旋律。


图为1992年,宁波申洲织造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生产文化衫。文化衫在20世纪90年代曾流行一时。

图为1993年5月14日至19日,首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来自中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个服装企业参加了展出。

世界服装设计界的3位巨匠——意大利的瓦伦蒂诺、费雷和法国的皮尔·卡丹都携带精品参展,并举办专场时装表演。
这是模特在一场时装表演上展示用弹性纤维面料制成的泳装。

图为1993年,北京一家服装公司举办Lee Cooper牛仔服展示活动,展出一件裤长2.2米的牛仔裤,令观者瞠目。
20世纪90年代初,Lee Cooper作为第一个欧洲牛仔品牌在北京登陆,给中国服装市场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图为2002年2月12日,一对身着唐装的父女走在洒满初春阳光的上海街头。
2001年,上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上,与会领导人身着唐装的集体亮相,使唐装成为新世纪初的时尚关键词。

2008年10月19日,在丰台区大红门新世纪服装商贸城内,演员在表演主题为《年代》的行为艺术。

图为2008年12月24日夜,在湖北省宜昌市街头,3名个性装扮的女孩在逛街迎接圣诞节。

⑶ 求时装发展史

从一万八千年前山顶洞人的骨针,到基督教文化中亚当夏娃的无花果叶,我们人类就此开始了漫长的穿衣史。事物的发展总是物极必反。经历了几千年的穿衣史,人类终于厌倦了繁文缛节的“穿”衣,而开始了“脱”。原来的外衣被脱却;曾经是内衣的角色又变成了外衣,似乎像节肢动物的蜕皮一样。

1维多利亚时代的贵妇

人类衣服渐渐脱去的过程相当缓慢。我们不可能想像上古的吉布森少女装(gibsongirl)一夜之间会脱成比基尼泳装。像维多利亚时代的贵妇在穿着极不科学的紧身胸衣和大撑裙外,还须穿九件衣服和七至八条裙,若要外出还须加一件厚重的羊毛披肩和一顶插上羽毛、花朵、丝带及面纱的大帽子。据统计,体面的淑女至少背负10磅—30磅重的衣饰。我们不难想像,若将路易十六或伊利莎白一世那一件又一件的华贵衣袍都卸去,他们将会变得多么羸弱和寒碜。在这一段历史里,服装的某些功能被夸张到畸形的境地,人们把“穿”衣的行为变得如此冗长与困难。

2女人也是两足动物

人类身上衣物的清减始于二十世纪。故事当然应该回到“衣多为贵”的穿衣史的终结,即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但必须强调,使人类选择脱衣的绝不是衣着者们自身的主观意愿。有这样一则寓言:风和太阳打赌,说谁能让行人脱下衣服。求胜心切的风使劲鼓吹,却未能奏效,行人反而将衣服裹得更紧了。而太阳轻轻地洒下热浪,不一会行人就脱却了上衣。其实,让人类脱下衣裳的“太阳”,正是现代工业文明。人们顿悟,这么多的衣服已不适应现代气候。现代化的机器生产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衣着方式。现藏于布鲁克林博物馆内的一件对襟长袍,外加长斗篷,这是二十世纪初的海水浴衣,即如今的“沙滩装”,其层次与繁琐令人咋舌,可见上世纪初人们面对脱衣问题,远比今天的想像要困难得多。当淑女们的曳地长裙刚离开地面,舆论界便戏谑道:“原来女人也是两足动物。”

3夏柰尔的减法设计

早年的网球装是长袖衣,长裙和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位叫兰格林的人将网球女装的裙下摆稍稍改短,立即引起舆论界的惊呼,称为网球场的“裸腿之战”。最早的解脱应该归功于一位对东方艺术狂热的爱好者,法国时装大师,保罗?波烈(poulpoiret)。他在服装的传统与现实冲突中,率先让女人脱去了紧身胸衣(corset),那种令女性保持43cm细腰的胸衣,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损害健康的枷锁。穿,原本应是在人体上进行包装,美化,但最终导致对人体的束缚。而沉重衣物褪去的历史,则一开始就从人类自己罗织的樊笼中解放人体。波烈脱去了紧身衣,却无法摆脱对华贵、浓艳的审美喜好。所以,当夏奈尔(chanel)那种极具现代感的减法设计出现在世人面前时,波烈曾讥讽她的设计是“高级的穷相”。所谓“穷相”,无非是指夏奈尔的设计脱却了铅华,就像当时的建筑设计,完全丢弃了洛可可、新艺术运动的装饰,剩下的就是“功能”。

4t恤来了

20世纪20年代建筑界掀起了“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在服装界亦表现得颇为彻底,具体而言,脱去所有浮华。事情好像倒了个儿,原来穿上的,如今脱下;原来长的,现在剪短。

⑷ 中国古代至现代服饰的变化及年代名称

1、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之前)
我们的祖先就是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装饰物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战国时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
2、夏商周
商周时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华夏族的习俗是束发的,发髻要用笄别住。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蓝、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衣料用色厚重。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3、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
先秦时代,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衣服是右衽窄袖、长度在膝盖上下。领、袖、襟、裾都用花边装饰,没有纽扣,以带束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做深衣。
4、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
秦汉时代的服饰比先秦要丰富。古代的裤子通常都没有裤裆,只有两只裤脚管,上端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所以叫做袴。平民劳作时穿短衣,则袴内要系一兜裆布,就像日本大相扑运动员的装束。
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为曲裾深衣。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襦、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5、魏晋南北朝(220~58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个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
男子的服饰以衫代替了袍。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鲜卑族北魏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6、隋唐服饰(581~907)
隋唐时代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经济繁荣、社会开放,服饰也日趋丰富华丽。开元以前女装以窄袖为时尚,胡服尤其盛行,初唐妇女多喜欢戴胡帽,穿翻领窄袖袍、纹小口裤,着软靴、系蹀躞带。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凡穿胡服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原来是北方民族的装饰,在魏晋时传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规定,所以一般官员不再佩挂。但在民间妇女中十分流行,凡穿这种服装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还常有若干条小带下垂,只是装饰之意,无使用价值。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唐代社会上思想比较开放,常有妇女穿着男装,还流行袒胸的低领衣服,喜欢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对襟短袖衣,叫做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条披帛。
7、宋辽夏金元服饰(947~1368)
宋代把单上衣叫做衫,衫的袖口没有袪。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下摆加接一幅横襕的襕衫是男子的常服。夹衣和绵衣叫襦和袄,襦袄是平民的常服。
女真族的服饰和契丹族相似由于北方气候寒冷,衣服以毛皮为主。骑士头戴翻毛皮帽,身穿窄袖胡服,领、袖等处还露出一寸长短的皮毛,即后世所谓得“出风”。
元朝时,汉人保持原来的服饰。蒙古族男子以窄袖长袍和套裤为主要服饰,但由于受汉人影响,多改为右衽,而妇女的袍服还是以左衽居多。
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
宋朝时侯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元代衣服与周代近似,衣袖较紧、窄,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造型像百褶裙。
8、明清服饰(1368~1911)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
霞帔和大袖衫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马褂的形制为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马褂多为短袖,袖子宽大平直。颜色除黄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为礼服。其它深红、浅绿、酱紫、深蓝、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土为戴暖帽、穿马褂、行袍的男子。
马褂以黄色为贵,非皇帝特赐不能穿。还有马甲。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其中一种为“马甲”或称“坎肩”,男女皆着。样式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一般穿在里面,样式也比较窄小。清末时,有把马甲穿在外面的。这种马甲,四周镶边,在正胸钉一横排钮扣,共十三粒,俗称“一字襟”马甲,或称“十三太保”。先在朝廷要官服用,故称“军机坎”。以后,一般官员也多穿着,成为一种半礼服。
北方称为坎肩或背心,是无袖短衣,男女都能穿。男子下身穿裤,穿裙的已不多见。
清初改服易冠规定“男从女不从”,所以妇女的服饰有满汉两式。
清代妇女日常所穿的服饰,分为汉族和满族两类,满族都穿长袍,汉族则以上衣下裳为主。
满族女子和男子相似,也是穿袍衫马褂,但一般比较紧窄,不像汉族女装那么宽大。汉族妇女在清初仍然穿明装,以裙衫为主。以后满汉服饰慢慢合流,衣衫渐趋短小,外面罩一件齐膝的背心。女装特别讲究用花边来装饰衣缘,于是花边越滚越多,形成宽宽的衣缘。晚清流行穿裤子,穿裙子的渐渐少见了。
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

⑸ 90年代服装与现代服装有什么区别

你问的太广了,就算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的人群,都有不同的时尚.
大致来说,90年代服装是以前卫的风格为设计主流的,它是80年代末保守复古潮流的一个反向的趋势,因为处于实际之交,人们在展望新世纪时,用前瞻的视野,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如透明的塑胶、光亮的漆皮,在流行舞台上创造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未来世界,表现了对未来的无限畅想。反传统.
而当代,人们越来越讲究舒适的个性化的生活、绿色的消费.特色在不断开发出来的丰富多彩的面料,民族特色的扩大引用.

⑹ 中国近代现代服装演变

六大特点
(1)服装的色彩。50年代的苏式服装,60年代的中山装、制服热,70年代的“绿色海洋”。。。
(2)“票证经济”下形成了朴素、实用、色彩单一的着装风格。折射出国家的物质水平和综合国力。1954年,全国城乡开始凭布票供应棉布。三年困难时期,棉毛衫裤、线衣、线毯、毛巾被、绒毯、浴巾、床单、毛巾、袜子、汗衫、背心、人造棉布、麻布、蚊帐、枕芯、枕套等纺织品,一律凭票供应。靠票证维持社会经济稳定的政策,极大地限制了广大民众的生活消费。与此相适应的形成了朴素、实用、色彩单一的着装风格。
(3)“补丁”服装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穿着上是以朴素为中心。当衣服穿破时,常见的做法是在衣服的破损处打补丁,缝上一块颜色相宜的布,继续穿用。这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和经济水平低下的国家来说,是一件极为正常的事情。在20世纪中期,身着补丁还是思想革命与进步的象征,甚至也是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
(4)城市民众的服装沿着大中城市→中小城镇→广大乡村这一路径扩展,从而影响全国,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
(5)文化对着装心理、审美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理想服装形象的认同受中国文化内涵的制约。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非常讲究体面、传统,要求服装式样端庄、大方,不愿标新立异,色彩不求鲜艳跳跃,崇尚和谐含蓄之美。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这一特点才有所突破,“时尚”、“个性化”才成为人们着装的重要因素。
(6)服装的“革命”范式:服装曾是革命的表征,是革命的一部分。中国服装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表现出一定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改革开放之前的服装带有相当浓烈的“革命”色彩,与政治生活中的革命话语、革命范式等同一致。苏式服装与中国传统服装相比,虽然有新异的成分,但更多是作为革命的象征、对领袖、对马克思主义的拥戴而形成的时尚。“文革”十年,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旗袍、布拉吉、西装等成为封、资、修的象征,被军便服取代,这更明显地标明,服装是革命的表征,是革命的一部分。
50年中国服装“流行”变迁
http://www.esieo.com/cms/news/20070706150056.html

⑺ 中国服饰百年变迁

一部人类服饰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原始社会服饰(公元前21世纪之前)

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商周服饰(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年)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成为趋势。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剪彩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相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于朝祭之服。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

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qiān]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训,对农民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初,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提高。当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就是纺织业。这一时期丝绸锦绣产量极多。汉代的纺织工艺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汉代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使汉代人对人类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作者说到“汉人继承了道家美学的基本思想,又舍弃了它的消极出世思想,吸取了儒家某些合理观点,注意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的统一性,坚信广大的外部世界存在着无限丰富多样的美,人们应当积极地去发现、占有,享受这种美。”

⑻ 晚清民国现代服饰的区别和变化

晚清女装:中式,布料。缠足,反映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

民国女装:西式,小皮夹,皮毛质,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从家庭走向社会。

现代女装:短裤,治疗多样,运动鞋。贝雷帽。长发。现代自行车,现代建筑,和环境。反映出现代中国女性已日趋开放,时尚而充满活力,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

⑼ CCTV9 纪录频道播过的一部纪录片,是讲时装的历史,从中世纪一直介绍到现代服装,哪位能帮我找找

大概什么时候播的? 我也感兴趣,帮你找找

⑽ TVB现代时装电视剧所有有哪些

真的很多啊
真相
怒火街头
潜行狙击
不速之约
法证先锋3
花花世界花家姐
点解阿Sir系阿Sir
鱼跃再花见
天与地
刑警2010
绝代商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