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道家的基础呼吸方法

“夫炼者修也,息者气也,神也,精也。息气本源者,清静本气也。观入丹田,细细出入,如此者龙虎自伏。若心无动,神无思,气无欲,则名曰大定。真气存于形质,真仙之位变化无穷,号曰真人矣。夫胎息者;须存神定意,抱守三关者精、气、神也。凡修行之人,每于六时,常抱守三法,则自然有宝聚也
。国富民安,心王自在,乃神和畅,少病也,少恼也,身体轻便也,耳目聪明也,是修真之人真道径路。若三五年常行此法,天护佑,神加持,凡人爱敬,久而自然得道矣。

吐纳练息的要诀是吸气时气贯注于腹部,呼气时气上引至头巅,这样可以吸取生气,排出死气和病气,同时提高人体潜能,进入功能态。吐纳的方法很多,分动静两类,此处介绍几种流行的吐纳练息法。
六字气诀
——通过鼻吸口呼,呼气时结合默念嘘、呵、呼、歙(音:吸、涉)、吹、嘻六个字音,用以影响肝、心、肺、脾、肾、三焦,祛除各脏腑病邪的一种气功锻炼方法,道、佛气功中都有此内容。
六字气诀最早见于陶弘景的《养生延命录》,其练法是:坐式、站式均可,口呼鼻吸,呼气时根据需要默念嘘、呵、呼、欷、吹、嘻六字。嘘治肝之实证,如头痛目赤,肋疼易怒;呵治心之实证,如口舌生疮、心烦不寐;呼治脾之实证,如脘腹闷胀,食积不化;
嘘治肺之实症,如痰多气壅:口干咽疼;吹治三焦之实证,如腹胀、大小便不通。六字气诀可以单独作,也可配合其他功法。另外,六字气诀是一种以泻实为主的功法,阳虚自汗者禁练,虚症者也要慎用。春季脾气衰不练“呼”字;夏季肺气衰不练“嘻字”,秋季金克木,不练“嘘”字,以免伤肝。冬季不练呵,以免心衰。明代的《修龄要旨》《类修要诀》都强调练六字诀时要配合肢体导引动作。

❷ 立冬对应哪个脏腑 一年二十四节气 道家养生对应哪个器官

立冬是冬天的开始,此时对应人体的肾,冬天要多注意保暖,肾主藏,望点赞。

❸ 从整体上看,道家的养生观包括哪些方面

1.养生要讲究天人相应我国古典医学名著《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天人相应”观。提出: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同时也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人体的生理活动受自然的影响而不断地调整和适应。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一年中阴阳消长所形成的,由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所以有舂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发展规律。
自然界的复杂变化,也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的各个方面。中医学理沦认为,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自然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阴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而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取决于六经和五脏之气的协调。
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同应的。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可见,对于大自然的各种变化,人们必须与之相适应。只有如此,才能顺应自然,求得人体与大自然环境的统一而保持健康。这是养生保健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的指导下,祖国传统的养生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二十四节气转换替代的客观规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舂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们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舂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
2.养生需要形神合一“形与神俱”、“形神台一”,是中医学的又一养生观,其主旨在于强凋形体运动与精神调摄的统一。所谓形,是指人的整个机体的外在表现,是物质基础;而所谓神则是指人的精

❹ 道家所说的先天元气

元气是生命的根本,自男子通精女子天癸后元气逐渐消耗,体内阴邪之气日益增加,阳气逐渐衰弱,而元气所藏之所即是命门。传统中医认为命门乃二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乃先天元气所藏之处。孙一奎认为命门是由二肾和中间动气组成,所以命门的生理功能实质上肾和元气功能,乃至肾和元气耦和作用产生了新的复杂功能,即产生了命门太极理论,也就是人身的太极是由二肾和元气构成的统一体,既符合了阴阳动静的生成原则,又符合了函三为一的组织原则。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得出二点结论1正因为男子通精女子天癸后元气逐渐消耗,所以元气一直在不足的状态。2命门是由二肾和中间动气组成为人身太极,所以针灸是无法直接去补命门,必须通过补肾的方法才能达到补命门的目的。通过以上的推论结合针法笔者认为肾无泻法,关键在于如何使肾阴肾阳保持协调和平衡。赵献可更是推崇六味八味丸为补肾之神方,对许多疾病的治疗都随证化裁,加减以应无穷之变。而如何使肾阴肾阳保持协调和平衡,也是从补肾阴肾阳的角度来使其平衡,而不是从泻肾阴肾阳的角度来使元气亏损来达到平衡的。
姚止庵所说“男女之壮,并始于肾气之壮实,其后(弱)也,亦由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
肾为先天之本运用五俞穴结合藏象功能运用补气之法,能补足和打开先天元气之门户。

运用培元针法也可补充先天元气
1)培元针法是真正从培养和修补人体元动力的角度入手,从真正意义上达到补足元气、保养肾气、延长生命的效果。.
2)古代将“气”一直归入哲学范畴,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而培元针法却能够使每个人真切感受到“气”的存在,感受到二肾发热、一气流转的体验。
3)培元针法可以使经络不敏感人转化成经络敏感人,有利于针灸技法的广泛运用。
4)通过补充元气的方法再去攻击病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培元针法真正达到了“上医治未病”的境界,元气补足,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❺ 唐朝道家和佛家服装有些什么特色

道教服饰,可以分为道巾、道冠、道袍、鞋袜、佩饰等五个部分。

一、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并不固定。清代闵小艮《清规玄妙》记载的九巾,为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和九阳巾。清末至今,变化较大,现在流行的九巾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浩然巾、逍遥巾、荷叶巾、太阳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种。

混元巾:又称“冠巾”。圆形,硬壳,帽顶有洞,可以露出发髻。后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脱。混元巾是道教最正式的头巾,规定举行“冠巾”仪式拜师之后的道士方可戴用,现在这一限制逐渐打破,未经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数。全真派高功在举行斋醮科仪时均用此巾,并在露出的发髻上面别以道冠。正一派道士今日已无蓄发传统,为了方便,就将混元巾和道冠缝在一起戴用,有的帽顶还折出方角,成为混元巾的一种变体,台湾道士称为“网巾”,又名“角冠”。

庄子巾:又称“南华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正中饰有“帽正”(见后介绍)。多在秋冬天气戴用,道士不蓄发者或年老脱发者喜戴此巾。

纯阳巾:亦称“乐天巾”、“华阳巾”、“紫阳巾”、“九阳巾”或“九梁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为纯阳之数,代表道教“九转还丹”之意。帽前正中镶有帽正。现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

浩然巾:即“风帽”。里面絮以棉花,以为御风挡寒之用。北方的道士(尤其老年道士),冬日风雪天气可用此巾。

逍遥巾:乃是一块方形(亦有圆形)巾料,包于发髻之上,系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带,称为逍遥巾。另有一种是用庄子巾或纯阳巾,饰以美观的云头图案,帽后缀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带,亦称逍遥巾(古称“雷巾”)。年轻道士喜戴此巾,行动之间,飘带摇拽,显得潇洒自如。但有些道观的老道长认为戴用此巾有失庄重,而废止之。

荷叶巾:外形类似庄子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正中镶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叶,故名。

太阳巾:即草帽或棕笠。道士夏季在烈日下劳作,可戴此巾。有的道士为了和社会上有所区别,就在帽顶掏洞露出发髻,或在帽沿上绘以八卦、太极等道教图案,或者写上自己所住道观的名字。

一字巾:即一根束发用的带子,两端各缀一片帽正,两片帽正相叠扣在一起,就能戴在头上。这是所有道巾之中,最为简便的一种。道教规定,不可光头进入殿堂,必须戴有道巾,若无其他道巾,扎上这根带子也可顶替。

包巾:又称“扎巾”。乃是一块方形布料,四角缀有带子,可以勒在头上。帽前正中可饰帽正,但多数不用帽正。包巾是道教最不正式的一种头巾,初入道门尚未拜师者即戴此巾,也有人认为不应列于九巾之内。《三才图会》:“幅巾古贱者之服也,汉末始为士人之服。”不过现在有的正式道士也戴此巾。

道教虽有“九巾”之名,但是一般道士只取少数几种日常戴用。现在全真派道士日常多用混元巾、庄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纯阳巾和网巾。
二、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为木制,近世也有塑料制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为黄冠、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等五种。

黄冠:又称“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称“冠子”。月牙状,下沿有相对两孔,穿过木簪,可以别在发髻上面。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师之后即可戴此。冠顶两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传说全真祖师丘处机掌教之时,元代皇帝曾赐给他一块金子和一块玉石,要他戴在头上,丘处机当即运用道家内功,调动体内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着戴在头上,惊得皇帝目瞪口呆,丘处机从此成为掐金断玉的金玉两行的祖师爷。后来的全真弟子为了纪念丘处机,就在黄冠上留下这两道印痕。

五岳冠:又称“五岳真形冠”或“五岳灵图冠”。覆斗形,上刻“五岳真形图”。受过三坛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星冠:又称“五斗冠”。覆斗形,上刻东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图案。道士拜斗时戴用此冠。

莲花冠:又称“上清冠”。状似莲花式画顶插有如意头。做道场时,高功戴用此冠。

五老冠:乃围戴头部之冠。无顶,莲瓣形,五片莲瓣上绘有“五方五老”的神像。两边垂有两条剑头长带,上有神像图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样。一般在做施食道场时,高功戴用此冠。

以上各种道冠,均在参加宗教活动时才可戴用,其他非正式场合,则须摘下。
三、道袍

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长袍。可以分为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种。

大褂: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是最普通的一种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长及于膝者,称为“中褂”。现在多为窄袖,以便日常作务。皆为蓝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会典》云:“道士常服青”。

得罗:蓝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八寸以上,袖长随身。冠巾之后成为正式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为参加宗教活动之礼服。

戒衣:黄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二尺四寸以上,袖长随身。黄色属土,土可化育万物,戒衣采用黄色,除了示以庄重之外,寓有“道化万物,参赞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从前道教传戒制有“三衣”,以供领受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别着用。现在传戒是一次授完,所以仅用此种戒衣。

法衣:又称“天仙洞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有金丝银线绣的各种道教吉祥图案,如郁罗萧台、日月星辰、八卦、宝塔、龙凤、仙鹤、麒麟等。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道场为主的高功身着此衣。方丈在举行隆重祀典时穿着此衣,则为紫色。传言道祖老子骑牛出关时“紫气东来”,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来的皇帝,亦多赐给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花衣:又称“班衣”。亦属法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面亦有各种绣花图案,但较天仙洞衣显得简洁,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众经师着用此衣。也有红色或黄色不带图案者,为做一般道场的经师穿用,称为“经衣”。

衲衣:亦称“衲头”。大襟,长及小腿。多层粗布缝制,显得笨拙厚重。过去云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时穿用,以御风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数道士还保存着过去代代相传的衲衣。

以上服装,均取肥大宽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断尘凡之意。又取直领,以示潇散。
四、鞋袜

道教徒所穿的鞋袜,有常见的几种样式。

圆口鞋:黑色,鞋口深,圆口。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

双脸鞋:黑色,圆口,鞋脸中间有两条突起的梁子,将鞋脸一分为二,故名。有的还在鞋帮部位饰以云头图案,显得超脱出俗。这是较为正式的一种道士鞋。

十方鞋:鞋口圆,鞋帮为黑白相间的条形图案。还有一种,是在鞋帮上面相间开洞,适宜夏天穿用。

麻鞋:古云“履”或“麻履”。是用麻绳编制的鞋,适宜夏天或下雨天气穿用。现在穿此鞋者较为少见。

以上几种鞋,在道教并无严格规定。现在道士,平时亦有穿用社会上出售的布鞋或运动鞋者。

云履:也叫“朝鞋”。鞋底较厚,鞋帮上衬以云头图案。为斋醮法坛上高功所穿。

高筒袜子:又称“高靿袜子”,俗称“白袜子”。白色,袜筒裹至膝下,用带子扎系。白色代表白云,象征遨游天界。道教规定,进入殿堂必须穿上此袜,如果没有,也必须把裤脚扎住才行。

另外,近年出现一种“筒子袜”,属于高筒袜子的一种变体,即把高筒袜子的袜脚部分去掉、只用其袜筒部分。外观上与高筒袜子差不多,尤为适合夏天穿用。
五、佩饰

佩饰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种饰物用品。

道簪:俗称“簪子”。为道士盘别发髻之用。一般用黄杨木或玉石、金属制成。条状,略呈弯曲,亦有直形,有些后端还刻有太极、八卦图案或葫芦形状。

帽正:多为玉制。方形,镶在帽前正中。除了作为装饰之外,还有检查道巾是否戴正的作用。

慧剑:是道袍上的一种装饰。为两条剑形长带,缝于道袍的纽扣部位。唐末道人吕洞宾改剑术为“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慎”,慧剑的寓意即在于此。

佩剑:即道士佩带的宝剑。中国古人即有佩剑之风,《道书援神契》说“古之士大夫皆佩剑”。

道教多为雌雄双剑,相并背于身后。现在道士佩剑者并不多见,除了偶尔看到云游道士有佩剑者以外,一般是悬挂在住室之内,以为辟邪除魔之用。

葫芦:八仙之中的李铁拐即带有葫芦,里面盛放仙丹。道士佩带葫芦,一般盛放道教丹药,以为舍药疗疾之用,在云游道士中较为多见。

鱼鼓:又作“渔鼓”。打击乐器,在长竹筒的一头蒙上薄皮,用手敲打。从前道士演唱道教神仙故事的曲子 (即“道情”),以此伴奏。现在道教中已经绝迹。

单瓢:又称“缘瓢”。是用硬木刻制的瓢状器皿。为过去云游道士必备之物,在外面化缘盛放饭食之用。今日道士已不用此物。

拂尘:乃为木制或金属做成的柄,柄端扎有棕丝或马尾。可作拂扫尘埃或驱除蚊蝇之用。道士手持拂尘,意在扫除心灵的污垢,清静身心。

阴阳环:乃为连在一起的两个圆环,可以拿在手中来回转动,代表“阴阳循环,周而复始”之意。一般为木制或玉制。亦有三环相套者,称为“三才环”或“三环套月”。老年道士尤喜玩此,以为活动指腕之用。
佛教僧人的服装与在家人的服装有着明显的区别。这除了宗教上的原因外,还有历史、地域、民族、风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佛教传入中国已近两千年,在汉、藏、傣等民族间存在着不同的佛教系统,因此各族的僧人服装也不尽相同。特别是汉地佛教,流传时间久远,区域广阔,加之汉族服装在各时代中变化很大,以致影响到汉族僧人。他们的服装在颜色和形制上也变得复杂起来,与印度原始的僧人服装的差别就更大了。

1.僧服颜色

根据印度佛教旧制,僧服的颜色是有严格规定的。

《毗尼母经》卷八中说:“诸比丘衣色脱,佛听用十种色。十种色者:一泥、二陀婆树皮、三婆陀树皮、四非草、五乾陀、六胡桃根、七阿摩勒叶、八亻去陀树皮、九施设婆树皮、十种种杂和用染。如是等所应染者此十种色。是衣三点作净法,一用泥、二用青、三用不均色,用此三种三点净衣。”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八中说:衣不得用黄赤青黑的五上色。又有纯色,如黄蓝、郁金、落沙、青黛及一切青者不得着用。

《十诵律》卷十五中说:比丘得新衣,如青衣、泥衣、茜衣、黄衣、赤衣、白衣者,应以青、泥、茜三种色随一坏是衣色。

《摩诃僧祗律》卷二十八中说:“比丘不听着上色衣,应用根染、叶染、花染、树皮染、下至巨磨汁染。”

以上的文字说明两点:一、僧服的颜色不许用上色或纯色:二、所有新衣必须有一处点上另一种颜色,以破坏衣色的整齐而免除贪着,这叫作“坏色”或“点净”。

在佛教律制中,虽然禁止用上色、纯色的僧服,但是染僧服也有多种不同的颜色可用,用得最多的是赤色。例如《大唐西域记》卷二中说,释迦如来的袈裟色黄赤;《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九说,佛的姨母大世主着赤色僧伽胝衣。《善见律毗婆沙》卷二中说,阿育王时,大德末阐提身着赤衣。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僧人还是披赤衣的。《弘明集》转引《理惑论》说:“今沙门被赤布。”但在一段时间的小范围内,僧人袈裟的颜色曾发生过紊乱现象,自从唐武后依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服紫的规定,赐给沙门法朗等九人紫袈裟,在唐宋时代一直都以赐紫衣为沙门的荣耀。因而引起忽视戒律的规定,随意选用袈裟的颜色,这在后来得到了纠正。当然,从汉代到现在,佛教僧人的袈裟还是以赤色为主,但太执著于“赤色”,而以朱红袈裟为最普遍。殊不知朱红色是戒律中所不允许的上色和纯色,而古代印度僧人所披的赤衣乃是红而兼黑或红而兼黄的。

由于汉地天气寒冷,中国的僧人们仅靠袈裟是不能御寒的。即使是西来的大德高僧,只披袈裟也过不了冬季,必须添着其他衣服。到了东晋时,便出现了不同于袈裟的僧服“缁衣”。宋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上引《考工记》云:“问:缁衣者色何状貌?答:紫而浅黑,非正色也。”黑色的缁衣在僧人间很快风行,如南朝·宋时,孔凯称慧琳为“黑衣宰相”;齐初,荆州竹林寺僧慧与玄畅被称为“黑衣二杰”。

郦道元《水经注》卷六束水注中,称道家采药之辈为“绍服思玄之土”,可见绍色本是中国古代宗教服色,因而佛教僧人在常服上也选用此色。佛道之分只在用冠、用巾之不同,结果黄冠成为道士的专称,缁衣成为僧人的别号。其后僧人增多,穿缁衣的也就更多,道士不得不改变他们的服色。从此,缁衣便成为僧人的专称,而缁衣和白衣即成为僧人、俗入的对称。但据《僧史略》载,北周武帝禁沙门服缁,令改服黄色,从此,僧人常服的颜色便多样起来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在北方偏于保守,所以在唐末宋初时,并部幽州还保持续衣之旧而尚黑色。

明代洪武初年,朝廷正式制定了僧人的服色。明《礼部志稿》云:“洪武十四年令,比僧道服色,禅僧茶褐常服、青绦、五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绦、浅色红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绦,浅红袈裟。”现在僧人的常服太多是褐、黄、黑、灰四色,在北方有黄绿色。在此五色中,又各任意深浅不一,已不成其一定的规制了。

2.僧服型制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代印度,由于教义、风俗、气候等原因,僧服的型制只有“三衣”和“五衣”,统称为法衣。佛教传入中国后,情况在发生变化,根据佛制“许蓄百一长物”的规定,在法衣之外增加了常服。因此,汉地僧服的型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法衣,僧人在佛事和法会期间穿着的服装;一类是常服,僧人日常穿着的服装。

僧人的法衣有以下几种:

三衣 指僧人所穿的三件僧衣,总称为架缓。“三衣”分别为五条衣、七条衣和大衣。

五条衣;梵语叫安陀会,意译为下衣、内衣、中著衣。它由五条布缝成,每条一长一短,共计十隔。此衣衬体而著,穿在最里面。

七条衣,梵语叫郁多罗僧,意译为上衣。它由七条布缝成,每条两长一短,共计二十一隔。此衣穿在 五条衣之上。

大衣,梵语叫僧伽服,意译为复衣、聚众时衣。它由九条到二十五条布缝成。此衣穿在最外面,是僧人的礼服。凡说法、见尊长、进王宫、乞讨布施时必须穿着,故称祖衣。此衣分为三品九种:下品三种分别为九条、十一条、十三条,每条皆两长一短;中品三种分别为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皆三长一短;上品三种分别为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每条四长一短。大衣的隔数,从九条衣的二十七隔到二十五条衣的一百二十七隔不等。条数、隔数越多,著衣者的身份越高贵。

“三衣”的剪裁缝合都作长方和正方的水田形状,又名田相衣、水田衣、割截衣。关于田相衣的缘起,载于《僧抵律》:“佛住王舍城,帝释石窟前经行,见稻田畦畔分明,语阿难言:过去诸佛,衣相如是,从今依此作衣相。”《增辉记》也说:“田畦贮水,生长嘉苗,以养形命;衣法之田,润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养法身慧命也。”

“三衣”是由许多碎布片补缀合成,又名百袖衣、袖衣,因而僧人自称袖衣人、衲子。据《十诵律》所载,袖衣又得名于五袖衣:一有施主衣、二无施主衣、三往还衣、四死人衣、五类扫衣。又说,佛初度五比丘时就提倡着五袖衣。此衣有十利:一在粗衣数,二少所求索,三随意可坐,四随意可卧,五浣濯易,六少虫坏,七染易,八难坏,九更不余衣,十不失求道。

“三衣”即是袈裟,原译为加沙,东晋的葛洪撰《字苑》,下方添衣,改作袈裟。袈裟除上述名称外,根据其宗教意义,还叫做离染服、离尘服、出世服、去秽衣、无垢衣、莲花衣、消瘦衣、忍辱铠等等。汉地僧人的袈裟只穿三件中的一件,搭在常服外面。并且,要受了“三坛大戒”的僧人才能搭七条衣和祖衣。

原始的袈裟是没有装配衣钩的。据《四分律》第四十说:“佛弟子舍利弗入白衣家,深恐风吹袈裟,脱肩落地。”由此,佛陀听许弟子在左肩胸前袈裟领边,穿钉钩纽,系牢袈裟。后来,演变成如意形的衣钩和衣环。

五衣

僧服除了“三衣”以外,还有两种衣,合称为“五衣”。一种是僧祗支,意思为覆膊衣或掩腋衣,是一种长方形衣片,袒右肩覆左肩掩两腋;一种是涅盘僧,意译为“禅裙”,是系于腰部的腰衣,它像浴巾一样围在腰问,掖在腹部。这两种衣是热带亚热带人的贴身便衣,好像现代的背心裤衩,这与中国气候和民族习惯不合,汉族僧人没有采用。为什么僧人着衣件数为三、五,缝衣的布条为五、七、九……等奇数呢?因佛教认为,奇数属阳,阳能生万物,三衣;九条等表示能生万善。

缦衣

梵名钵吒,也译作缦条,用两幅布做成。缦者,漫也,通贯而无田相约非正规袈裟,多为黄褐色,沙弥、沙弥尼未受具足戒时穿用,比丘、比丘尼也可以穿。在家的佛门弟子优婆塞、优婆夷,也可以有一件缦衣,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穿,只有在作佛事、礼拜、忏悔时才能穿,故又名“礼忏衣”。

卧具

梵语叫尼师坛,意译为卧具、坐具、敷具、随坐衣,是佛所制定的服具之一。它原来的作用,据《五分律》说:“为护身、护衣、护僧床褥故,蓄坐具。”若行路时,须长叠、中叠放衣囊中;回本住处,应敷而坐。现在,僧人主要将其用于佛事和法会礼仪上,作为礼佛拜僧所用的敷具,已失去坐卧功能,故专称为“具”。它的大小,律制规定为“长佛二拃手,广一拃手半”,合现在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它的质料,应使用旧布或粗布,若不得不使用新布时,当在上面缝贴一块旧布,以破坏其美观。现在的“具”,是用两重黄褐色布料复叠一起,四边缝贴青色布条制成。这样的“具”反而更美观了。

僧人的常服有以下几种:

海青 “海青”是我国汉地僧人的主要常服,它的款式为宽腰阔袖、圆领方襟,比所有衣服肥大得多,因此,通常把它叫做大袍、方袍,简称袍。

“海青”的得名,据明人郑明选《秕言》卷一中说:“吴中方言称衣之广袖者谓之‘海青’。按太白诗云:‘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盖东海有俊鹃名海东青,白言翩翩广袖之舞如海东青也。”因此,后来把鸟名借作僧袍名。

“海青”来源于我国汉唐服式,虽然不是佛陀古制,但早已为佛教所用,形成了佛教的特色。它的衣领用重叠的三层布做成,叫“三宝领”;领上扎有五十三行蓝色线条,喻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它的袖口是缝合起来的,这也是僧袍和俗袍的区别。海青使僧人的仪容整肃、道风庄严,它虽然不属于法衣,但除了袈裟以外,当是最圣洁的僧服。穿着“海青”,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的场合。

“海青”的颜色,多根据寺内传统习惯,普通僧人以青灰色、木兰色为主,长老法师则以黄褐色为主。

衫、褂

佛教丛林寺庙自唐代百丈禅师倡导农禅制度以后,僧人都要“出’坡”或参与寺内杂务,穿着“海青”不方便,于是出现了衫和褂。衫的款式是采用“三宝领”和旗袍的腰身襟袖搭配而制成,纽扣在腋下的右襟边沿。衫的种类有长及脚背的长衫,长仅过膝的二衫,长未及膝的短衫。褂的款式是“三宝领”的对襟短褂,有袖或无袖。本世纪三十年代,太虚大师还倡导一种新式的对襟褂“太虚褂”,即现在“罗汉褂”。衫和褂的颜色,以灰色、褐色、木兰色最为普遍。

帽、冠

僧人都是光头,一般不戴帽。但在冬季或部分老年僧人,也有不少戴帽的。僧帽主要是紧随头型的便帽和上大下小的平顶帽,冬季的老年僧人多戴披风帽,俗称“观音兜”。济公和尚所戴那种前后起翘状如元宝的“芙蓉帽”,现在很少有人戴了;另有天冠、宝冠、毗卢冠等“法冠”,一般僧人不能戴,只有大法师在“放焰口”仪式或重大法会上才能戴。

鞋、袜

我国汉地僧人都必须穿鞋、袜,在《救修清规》、《月用轨范》等典籍里都有明确规制。鞋有三种类型:一是芒鞋,用草类织成,又叫草鞋。二是罗汉鞋,用布料做成,鞋面为三片布条缝牢,鞋帮缀留一些方孔。三是僧鞋,用布料做成,鞋面中间有硬梁,全身无孔。罗汉鞋多为灰色、褐色,僧鞋多为黄褐色。袜子为长筒布袜,实际上就是我国汉唐以来布袜的式样,习称为罗汉袜。罗汉袜上齐膝盖,裤管孔在袜内,不但可以冬季御寒,夏季防范虫蛇,并且可以庄严威仪。袜的颜色以灰色为主。

❻ 如何在道家五行中理解时间的概念呢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木对应肝,火对应心,土对应脾,金对应肺,水对应肾。算出来数字越大表示对应的内脏越强。

2、 另外,五行之间还有相生和相克的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金;同时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相生表示前者对后者有资助作用(同时加重前者的负担),相克表示前者对后者有克制作用(可以防止后者过于亢盛)。所以五脏之间的健康关系相互影响。

3、 同时木对应春季,火代表夏季,土代表长夏,金代表秋季,水代表冬季。在各个对应的季节里,对应的脏功能活跃,负担也较重,但是它所相生的脏则有促进作用。比如,春季为木,对应肝,木生火,对心有好处。

注:
1、 以上推测内脏强弱方法是否准确,仅供参考。其实一个人的健康更重要的还是后天的锻炼和营养。
2、 一般所说的八字里五行缺什么,是指干支五行。
3、 我国有段时间实行过夏令时,如果出生时间是夏令时,则减去1小时。
回答者:尹馨子 - 魔法学徒 一级 5-11

❼ 道家的吐纳之法具体内容有哪些

吐纳即呼吸,呼吸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外呼吸是指在肺内进行的外界空气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也称肺呼息。
练息要诀

吐纳练息的要诀是吸气时气贯注于腹部,呼气时气上引至头巅,这样可以吸取生气,排出死气和病气,同时提高人体潜能,进入功能态。吐纳的方法很多,分动静两类,此处介绍几种流行的吐纳练息法。
六字气诀——通过鼻吸口呼,呼气时结合默念嘘、呵、呼、歙(音:吸、涉)、吹、嘻六个字音,用以影响肝、心、肺、脾、肾、三焦,祛除各脏腑病邪的一种气功锻炼方法,道、佛气功中都有此内容。
六字气诀最早见于陶弘景的《养生延命录》,其练法是:坐式、站式均可,口呼鼻吸,呼气时根据需要默念嘘、呵、呼、欷、吹、嘻六字。嘘治肝之实证,如头痛目赤,肋疼易怒;呵治心之实证,如口舌生疮、心烦不寐;呼治脾之实证,如脘腹闷胀,食积不化;
嘘治肺之实症,如痰多气壅:口干咽疼;吹治三焦之实证,如腹胀、大小便不通。六字气诀可以单独作,也可配合其他功法。另外,六字气诀是一种以泻实为主的功法,阳虚自汗者禁练,虚症者也要慎用。春季脾气衰不练“呼”字;夏季肺气衰不练“嘻字”,秋季金克木,不练“嘘”字,以免伤肝。冬季不练呵,以免心衰。明代的《修龄要旨》《类修要诀》都强调练六字诀时要配合肢体导引动作。

❽ 道家早晚课是什么

道教的斋醮仪式很多,主要的日常宗教活动是早晚功课经。凡是道教徒每天都要上殿唪诵,所以又叫日诵功课。日诵功课是从金代王重阳祖师创立全真道以后,建立丛林制度才有的。凡出家住观的道士一定要早晚两次上殿诵经,所以也叫 “玄门功课”。功课经序中云: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也。

早晚上殿的时间,四季气候改变,除天干中戊日不诵经以外,每天早晚各有一小时左右的时间上殿诵经。早坛功课是在早饭以前也就是天刚白亮的时候;晚坛功课在晚饭以后,天刚有一点黑的时候。每当这时都要上殿焚香点烛、诵经礼诰。如遇初一、十五或祖师圣诞加 “午课”,或者有庆祝道场,有的老修行早上加诵《皇经》。上殿时要求斋沐盥漱,严整衣冠、至心诚意,绝意忘情,到殿不许闲谈戏笑,十分严肃。首先是烧香供水,礼拜祖师,然后分别早晚,各诵经一坛。

道教诵经,早期是直诵,没有音韵和法器。到寇谦之、陆修静之后,才吸取了祭神的音乐,成为乐诵。平时在早晚功课用的法器主要有鱼、鼓、磬、铃、铛、钗、引磬、提钟等。

功课经韵全国大约有五种,有东北韵,崂山韵、北京韵、子孙韵,最通行的是十方韵。比较大的丛林宫观一般都是诵十方韵,因此十方韵也算在全国各宫观比较流行些。如各地道友遇到一起,诵十方韵基本上可以配合。当然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等原因、十方韵在各地也有一些小的差别、这里就不多讲了。

道教早晚诵经主要有四个目的,一、经是修持之径路、入道之门墙;二、是住丛林之规范、绝断尘缘;三、是宏杨阐教、消灾解厄;四、是祈求国泰民安,普度幽魂。首先,《功课经序》中云: “金书玉笈、为入道之门墙,讽经诵咒,乃修仙之径路也”。《邱祖垂训文》中云:“讽经礼忏诚心演教,讽太上之玄科,称天尊之宝号,志心恳祷于圣前,虔诚斋戒于庙中,是中乘修道之妙法”。这就是道教徒的追求目的,所以每天要诵经,并背熟经文,然后才能觉悟经中的意义。《心印妙经》云:诵持万遍,妙理自明。

其次,早晚上殿诵经是全真道丛林的主要制度部分,凡住宫观的道士必须早晚两次上殿诵经。昼夜忘疲、直候三千功满,八百行圆,方是出家之上事,丈夫之道德也。道教早晚功课的时间安排是早上一般四点左右起床,因为早上的阳气上升,会思尘缘,所以就在这时候起床。有的提前些起床静坐,修炼精气神;有的炼动功,锻炼身体。然后上殿诵经,绝意忘情,诚心定气,六欲不生、一尘不染,排除外界事物的影响,以达到 “不动心”的境界。这也是修道之士的主要功夫。功课经云:“人心皆散乱,一念便纯真,欲求无上道,大众念天尊”。晚课在晚上六点半左右开始上殿诵经,因为晚上阴气下降,也会思念欲界,所以安排在这时候唪经念诰,排除一切杂念。《功课经序》云:“履长生之道路,脱苦海之迷津”。早晚上殿时间是随四季气候改变。

再者,《功课经序》中云: “诵上圣之金书玉诰,明自己之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扬大道,非课诵无以保养元和”。早晚上殿诵经,举行宗教活动,能吸收群众的信仰,才能弘扬阐教。也为自己求忏赦罪,禳灾解厄,祈福而福至、无求而不应,有感以皆通。求赦过去贪嗔嫉妒、恶口妄言,杀盗邪淫,不敬天地神祗,呵风骂雨,不信罪福因果,逆辱父母,悖负君师,一切恶业悉皆消灭。最后,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皇王万寿,国土清平,十方善信,福寿多增。下祈亿劫宗亲,历代师资父母,六道四生,一切幽魂,闻经听法,离苦登真。济度长夜之魂,利益众生之苫。早生仙界,同登极乐。

早坛功课程序是先起澄清韵、吊挂、提纲、中启请等韵。后接念有净心、净口、净身、安土、安天地和祝香等神咒。然后诵《常清常静经》、《消灾护命经》、《禳灾度厄经》和《玉皇心印妙经》及三清、四御、南极、北、南五祖和七真、雷祖等宝诰。拜诰是遇到那一位祖师或真人圣诞,就礼拜他的宝诰。平时主要是拜礼玉帝和雷祖两个宝诰。 “转天尊”,念“雷声普化天尊”,“转天尊”的排列次序是按打法器来排前后:第一位是铃,后跟重鼓、鱼、引磬、铛、钗,跪经的道众随后跟着,顺旋三还九转后各跪原处。如遇初一,十五日加祝圣文,然后接念忏悔文和回向,三皈依;皈依道当愿众生,常侍天尊永脱轮回;皈依经当愿众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皈依师当愿众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早坛经到此就算结束。

晚课首起步虚韵、吊挂、提纲和中启请等韵。接念《救苦拔罪妙经》、《升天得道经》,《解冤拔罪经》及斗姥、三官、玄天、吕祖、邱祖、萨祖,灵官和救苦等真诰。平时也是拜两个诰、即斗姥和救苦宝诰。 “转天尊”念“太乙救苦天尊”也是旋三还九转,但是转天尊早坛是顺旋,晚坛倒转,旋法有差别。然后回向和三皈依;皈依道、超脱一切住最上乘;皈依经,深明经藏神通莫测;皈依师、太上授首成大仙道。晚坛也就结束了。

早坛经是延生保安,以《清静经》为主。《清静经》也是修道主要经典。经文中说: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是袭得老子“道”的学说。接着谈到“心”谈到“静”谈到“观”,心、静、观这是发挥了老庄修养法“清静无为”的本旨。最后说到“真寂”和“真静”这就是所谓的“常清静了”也是修养法的最上乘。《玉皇心印妙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全真道教中认为它是稀有的道教内修经典。《道德经》云:“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

晚坛经主要是超阴度亡,《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云: “救拔诸众生,得离于迷途。众生不知觉、如盲见日月。我本太无中,拔离无边际。庆云开生门、祥烟塞死户。”《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云:“十恶之业,百八十烦恼之业,众苦罪源,悉皆除荡,即引太和,真炁注润身田。”《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云:“使宿世冤仇,乘福超度,幽魂苦爽,各获超升。”以上经文所述都是超度孤魂,四生六道,一切等众,闻经听法,早得超升。五苦作成常明之境,九幽十狱化为不夜之天。孤魂在九泉之下, 同登极乐之天。

道教逢 “戊”不焚香诵经,不鸣钟鼓,不申表文,不可作吉祥事,名曰“鬼哭日”。按道藏经云:在汉武帝元封七年七月既望,西王母降于帝廷。帝问曰,人间上虫蝗水旱之灾。王母曰:皆是世人愚昧不知禁忌,每于四时之内逢戊六日黍锄田地,惊动土神,冒犯五阴五阳。《抱朴子》云:六戊者,是戊子、戊戌、戊午、戊申、戊寅、戊辰是也。此六日乃天地造化之期,独儒家之忌辰。天地逢戊则迁、出军逢戊则伤、蛇逢戊不进,燕逢戊不衔泥。《女青律》云:若法官道土焚香诵经,不禁六戊,钟鼓齐鸣,进表上章关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

❾ 什么人不适合铺灸

什么人不适合艾灸
一道家铺灸起源和原理

道家铺灸是艾灸传承上的历史性突破和创新,是历代艾灸工作者的经验总结的融合。更是对传统艾灸功勋卓著的贡献。道家铺灸是由传统铺灸(敷灸、长蛇灸、隔物灸、火龙灸)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同时它又吸取了隔姜灸、隔药灸之精华。长蛇灸(火龙灸)每年三伏天灸一次,每次起大泡,一月才能愈合,对于养生而言是不适合的;隔姜灸用姜片,姜的用量小,面积小;隔药灸药物单调,也是量小,面积小。道家铺灸将传统的姜片改成用姜泥,道家铺灸法是将中药物制作成粉剂,再通过对于人体不通的体质判断,症状辨析铺于施灸部位。并将生姜加工成姜泥,铺于药粉之上。最后根据人体阴阳不同的情况,放置上艾绒制作的艾柱去点燃,施灸!这样陈艾绒+中药+姜泥+药物共同发挥作用,芳香走窜,穿筋透骨,相得益彰。可以说道家铺灸集几种灸法为一体,结合了传统铺灸长蛇灸的治疗原理,弥补了传统隔姜灸隔药灸效果不理想的不足,温热舒适不起泡,功效强劲,让消费者第一次就灸感强烈、效果明显。

二道家铺灸的特点

灸法中施灸范围最大、穴位最多、时间最长、效果最佳的一种方法。火力足而柔和,药物多而渗透力强,穿筋透骨,热气通达全身,非常舒适。中医的三种治病疗法中,针、灸、药,往往都是单一的去临床应用。传统铺灸也只是局限在“灸”这个范畴。而道家铺灸是通过道家的阴阳理论和中药与灸法的结合。通过辩证以后,无论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均能施灸,且效果明显,疗效很快!突破了传统铺灸的应用局限性!道家铺灸法是将中药物制作成粉剂,再通过对于人体不通的体质判断,症状辨析铺于施灸部位。并将生姜加工成姜泥,铺于药粉之上。最后根据人体阴阳不同的情况,放置上艾绒制作的艾柱去点燃,施灸!陈艾加诸药,姜泥加中药,双管齐下,芳香走窜,穿筋透骨,五味五气,内合五脏,气味择经而行,各归其所,完美结合,妙不可言。

三道家铺灸的功效以及适应症

道家铺灸除了传统铺灸的适应症以外(传统铺灸主要适应虚寒证)补气血,壮元阳;温通督脉,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强筋壮骨,通利关节;增强免疫功能,阻遏骨质增生,促进病情康复;抑制炎性反应,消炎止痛,改善水肿,痉挛,粘连等。

本疗法综合了各种疗法的优点,协同作用、全面疏通、整体调节、辨证施治,因铺灸面广,艾柱长而大,火力足,故有很强的温通作用,对各种类型的虚寒性疾病有很好的疗效,能防能治。通过专业学习,掌握辨证要求和配药方法,在临床和养生领域前景很大!

四 道家铺灸对以下症状效果显著:

1.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背肌筋膜炎、骨质增生、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肩周炎、腰肌劳损、

2.免疫力低下、易感冒、鼻炎、哮喘、

3.慢性肠胃炎、慢性肝炎、

4.失眠、神经衰弱、亚健康、

5.乳腺增生、妇科(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盆腔炎)、

6.男科(性功能低下、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痛风、减肥等症。

五、为什么要一个疗程?

经过我们几十年的临床,上万次病例总结,15天月亮由圆到缺正好一个节气同时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全面调整的周期。所以连续调理15次为一个疗程。

道家铺灸,顺应自然,紧扣历史脉搏,尊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以直接灸、新铺灸、雷火神针、雷火悬灸为技术精髓,群灸合璧,济世无双!道家铺灸使有病者可愈,无病者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