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泡药浴能调节身体吗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泡药浴可以调节身体的,有一种方式,现在越来越受大家的喜欢,就是药浴,可以一边泡澡,还能让相关药材刺激人体经络或者穴位,给人体带来诸多好处。

药浴历史悠久,在许多古代医学书籍中都有提及。例如,有52个病方的搓药和外洗记录。《黄帝内经》中也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其中有恶,则意味着外在的恶进入人体,引起问题。你可以洗个热水澡,让外在的邪恶带着汗水离开身体。在洗澡水中,加入适当的中草药,经热水熏蒸后,药物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刺激全身的穴位和经络,并给身体带来相应的好处。

高血压、主动脉瘤、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老年人或心、肺、脑等疾病患者不宜单独洗澡。如果他们想洗澡,应该有家人的帮助,洗澡时间不应该太长。

⑵ 中药药浴的注意

《黄帝内经》中有“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对因外邪侵入而致病者,用热水浸浴,使之出汗,让邪从汗出),《礼记》中有“头疮则沐,身有病则浴”,清朝著名外治大师吴尚先在《外治医说》中将药浴细分为洗、沐、浴、浸、浇、喷等,认为内、外、妇、儿、五官科之疾,皆可用药浴法。中药浴是根据中医辨证,将选择的中草药煎成汤液,稀释后进行沐浴的一种水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中的一种。中药浴操作简单,廉价无痛苦,只要在医生指导下选对药、按正确的方法使用,相对而言安全可靠,能避免其他给药途径所引起的毒副反应,便于患者实施自我药疗。
在中药浴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中药浴必须请中医师针对病情对证下药,并按照医嘱制作药汤,切勿盲目自行择药。
2.泡浴前必须先淋浴洁身,以保持药池的卫生。浴后应立即用温清水冲洗干净,拭干皮肤,及时穿衣服。一般而言,热水药浴(39℃~45℃)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骨伤后遗症、肥胖及银屑病等;神经过度兴奋、失眠、一般疼痛、消化不良等的药浴温度,以相当于或稍低于体温为宜;25℃~33℃适用于急性扭挫伤。药浴时,室温不应低于20℃,局部药浴时,应注意全身保暖,夏季应避风,预防感冒。
3.初浴时,水位宜在心脏以下,约3~5分钟身体适应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时间不可太长,尤其是全身热水浴。由于汗出过多,体液丢失量大;皮肤血管充分扩张,体表血液量增多,造成头部缺血而发生眩晕或晕厥。如一旦发生晕厥,应及时扶出浴盆,平卧在休息室床上,同时给病人喝些白开水或糖水,补充体液与能量。或用冷水洗脚,使下肢血管收缩,头部供血充足。
4.严重心衰、严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冠心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有出血倾向者以及老年人、儿童慎用水温39℃以上的药浴,而应以接近体温之药液沐浴,并有家人或医护人员陪护,且沐浴时间不宜过长。妊娠或经期不宜泡药浴,尤其不宜盆浴及坐浴。
5.全身泡热药浴易发生晕厥,故浴后要慢慢地从浴盆中起身;泡药浴时出现轻度胸闷、口干等不适,可适当饮水或饮料;若有严重不适,应立即停止药浴。
6.饭前、饭后半小内不宜进行全身药浴。饭前药浴,由于肠胃空虚,洗浴时出汗过多,易造成虚脱。饭后立即药浴,可造成胃肠或内脏血液减少,血液趋向体表,不利消化,可引起胃肠不适,甚至恶心呕吐。临睡前不宜进行全身热水药浴,以免兴奋后影响睡眠。

⑶ 药浴网的温馨提示

(1) 饭后一小时方可入浴,浸泡场地应注意通风良好。
(2) 浴前4小时内没有进食一定要食用少量的点心、牛奶、糖水、或其他流食,方可入浴。
(3)泡药浴前、中、后应适当补充水份或果汁。
(4) 起浴后皮肤表面发红,并持续30分钟至2个小时的发汗均属正常的药效作用,但注意适当保暖、不可蓄意吹风,以免受风。
(5)泡浴后,应静静地平躺在柔软舒服的床上,体会药浴后全身通透,畅快感。同时欣赏一些舒缓、典雅的音乐以修身养心。
(6) 泡过药浴以后、在皮肤发红、发热状况没有消退之前,请勿使用任何护肤品和化妆品。
(7) 有轻度高低血压病史、心脏功能稍差者应在家人陪伴下使用,并注意场地通风,每次浸泡时间不宜太长(约3-6分钟),如在浸泡过程中感到心跳加快或呼吸过于急促时,应起身于通风良好处稍适休息,待恢复后再次浸泡,一般分两到三次浸泡即可。
(8) 部分使用者(尤其是较为肥胖的使用者)浴后皮肤出现轻微刺痛感或出现小丘疹,均属排毒自然现象,可继续使用。
(9) 产妇在分娩时如有手术行为,须持拆线后再进行泡浴,若无手术行为,可于产后7天开始泡浴。
(10) 先淋浴、后泡浴,或先洗头和脸再进入木桶泡浴,身上的汗液可用毛巾擦干,不需用清水再冲洗皮肤以免影响浴效。
(11) 身体虚弱者在浸泡过程中会出现:头晕、心跳加快、恶心、全身酸软无力等症状,属于正常现象,但应减少每次泡澡时间,随着泡浴对体质的调整会逐渐消失。
(12) 体虚、受风寒、湿气重的人群在泡浴后会出现风疹、湿疹、关节疼痛、并伴有瘙痒等症状,一般在2小时以后逐渐消失,属于好转反应。

⑷ 使用中药泡澡要注意什么

中药泡澡注意事项

1、中药泡澡要对症下药

中药浴必须请中医师针对病情对证下药,并按照医嘱制作药汤,切勿盲目自行择药。

2、泡浴前必须先淋浴洁身,以保持药池的卫生

浴后应立即用温清水冲洗干净,拭干皮肤,及时穿衣服。一般而言,热水药浴(39℃~45℃)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骨伤后遗症、肥胖及银屑病等;神经过度兴奋、失眠、一般疼痛、消化不良等的药浴温度,以相当于或稍低于体温为宜;25℃~33℃适用于急性扭挫伤。药浴时,室温不20℃,局部药浴时,应注意全身保暖,夏季应避风,预防感冒。

3、泡澡的位置有讲究

初浴时,水位宜在心脏以下,约3~5分钟身体适应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时间不可太长,尤其是全身热水浴。由于汗出过多,体液丢失量大;皮肤血管充分扩张,体表血液量增多,造成头部缺血而发生眩晕或晕厥。如一旦发生晕厥,应及时扶出浴盆,平卧在休息室床上,同时给病人喝些白开水或糖水,补充体液与能量。或用冷水洗脚,使下肢血管收缩,头部供血充足。

4、泡澡的时间要选好

饭前、饭后半小内不宜进行全身药浴。饭前药浴,由于肠胃空虚,洗浴时出汗过多,易造成虚脱。饭后立即药浴,可造成胃肠或内脏血液减少,血液趋向体表,不利消化,可引起胃肠不适,甚至恶心呕吐。临睡前不宜进行全身热水药浴,以免兴奋后影响睡眠。

5、这些人谨慎泡澡

严重心衰、严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冠心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有出血倾向者以及老年人、儿童慎用水温39℃以上的药浴,而应以接近体温之药液沐浴,并有家人或医护人员陪护,且沐浴时间不宜过长。妊娠或经期不宜泡药浴,尤其不宜盆浴及坐浴。

6、泡澡后要适当饮水

全身泡热药浴易发生晕厥,故浴后要慢慢地从浴盆中起身;泡药浴时出现轻度胸闷、口干等不适,可适当饮水或饮料;若有严重不适,应立即停止药浴。

中药泡澡的10大好处

1、出汗、排毒。

2、促进产妇恢复,预防妇科病。

3、润肤止痒,防治皮肤病。

4、改善心脏的输出量,改善了心脏功能。

5、改善全身微循环。

6、促进肠胃蠕动,健脾助消化。

7、消除疲劳,减轻肌肉、关节疼痛。

8、易睡安眠。

9、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和免疫力。

10、增强神经调节能力。

⑸ 泡完药浴都会出现一些反应么

炎炎夏日,暑气逼人,痛痛快快地洗个澡,让人顿感神清气爽。如果在洗浴水中加入风油精,沐浴后浑身凉爽,还防长痱子;或将十滴水加入到水中,浴后双目清明,清新舒适……这是生活中很多家庭常用的药浴法,可能您有所不知,如在加入中草药的水中洗浴,会使人浑身清爽之余,还有健身之功。如果应用得当,中药浴还有很多祛病强身的功效呢。

《黄帝内经》中有“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对因外邪侵入而致病者,用热水浸浴,使之出汗,让邪从汗出),《礼记》中有“头疮则沐,身有病则浴”,清朝著名外治大师吴尚先在《外治医说》中将药浴细分为洗、沐、浴、浸、浇、喷等,认为内、外、妇、儿、五官科之疾,皆可用药浴法。中药浴是根据中医辨证,将选择的中草药煎成汤液,稀释后进行沐浴的一种水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中的一种。中药浴操作简单,廉价无痛苦,只要在医生指导下选对药、按正确的方法使用,相对而言安全可靠,能避免其他给药途径所引起的毒副反应,便于患者实施自我药疗。

在中药浴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中药浴必须请中医师针对病情对证下药,并按照医嘱制作药汤,切勿盲目自行择药。

2.泡浴前必须先淋浴洁身,以保持药池的卫生。浴后应立即用温清水冲洗干净,拭干皮肤,及时穿衣服。一般而言,热水药浴(39℃~45℃)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骨伤后遗症、肥胖及银屑病等;神经过度兴奋、失眠、一般疼痛、消化不良等的药浴温度,以相当于或稍低于体温为宜;25℃~33℃适用于急性扭挫伤。药浴时,室温不应低于20℃,局部药浴时,应注意全身保暖,夏季应避风,预防感冒。

3.初浴时,水位宜在心脏以下,约3~5分钟身体适应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时间不可太长,尤其是全身热水浴。由于汗出过多,体液丢失量大;皮肤血管充分扩张,体表血液量增多,造成头部缺血而发生眩晕或晕厥。如一旦发生晕厥,应及时扶出浴盆,平卧在休息室床上,同时给病人喝些白开水或糖水,补充体液与能量。或用冷水洗脚,使下肢血管收缩,头部供血充足。

4.严重心衰、严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冠心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有出血倾向者以及老年人、儿童慎用水温39℃以上的药浴,而应以接近体温之药液沐浴,并有家人或医护人员陪护,且沐浴时间不宜过长。妊娠或经期不宜泡药浴,尤其不宜盆浴及坐浴。

5.全身泡热药浴易发生晕厥,故浴后要慢慢地从浴盆中起身;泡药浴时出现轻度胸闷、口干等不适,可适当饮水或饮料;若有严重不适,应立即停止药浴。

6.饭前、饭后半小内不宜进行全身药浴。饭前药浴,由于肠胃空虚,洗浴时出汗过多,易造成虚脱。饭后立即药浴,可造成胃肠或内脏血液减少,血液趋向体表,不利消化,可引起胃肠不适,甚至恶心呕吐。临睡前不宜进行全身热水药浴,以免兴奋后影响睡眠。

⑹ 怎样使身体保暖

慢跑是最有利保暖的运动,既不剧烈,又能够充分的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免疫力,只要每天坚持,久而久之,自己的抗寒能力也会增加.
肉类,鸡肉与牛羊肉,含有丰富的热量,很多暖性的药膳中,也会用到它们.另外,增加蛋白质和糖分的摄入,可以抵御寒冷.
给你介绍一道很好的保健茶,对于保暖,可谓是屡试不爽!
用适量枸杞,红糖,生姜(去皮),用滚开的水冲泡,稍凉后当茶饮.
冬天怎样做到科学保暖

脚使人能够直立和行走,是人体的平衡器、减震器和推进器。脚仅用脚掌上的7个部位——脚跟、脚跖和五个脚趾的趾肚——也就几个平方厘米,承载着人体的整个重量。人在行走时仅脚跟部位就承担了人体2/3的重量,因此脚跟哪怕有一点损伤都会影响人体重量在脚面上的合理分配,人在站立和行走时就会感觉脚部甚至背部疼痛。
秋末冬初是气温剧变的时节,一股冷空气到来,气温骤降,人们都很注意保暖,但脚面保暖却常被很多人忽视了。中医学认为,双脚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经络的重要起始部位,自古就有“养树护根,养人护脚”之说。俗话说“寒从脚下起”,因为脚部对温度比较敏感,如果受凉,会反射性地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缩,容易引起感冒。这个季节发生的不少感冒病例,都与此有关。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脚部有许多神经末梢与大脑紧密相连,并参与和调节大脑的活动。从解剖学观点看,人的双脚远离心脏,供血相对较少,同时脚的皮下脂肪层又薄,保温性能差,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脚的皮肤温度较低,对寒冷刺激的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若不注意脚的保暖,寒邪极易通过脚部侵袭人体,损伤阳气而致病,或使旧病复发,病情加重甚至恶化。

有研究表明,双脚的表面温度维持在28℃—30℃时,人感觉最为舒适。所以,在气温下降时,应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使脚部保持最佳温度。比如:选择保暖性能较好又很柔软的厚袜、穿有绒里的棉鞋;在室内时,穿着能把脚包裹起来的棉拖鞋;在寒冷的环境中活动时,也要注意足部保暖,比如原地踏步走或做摇摆动作,活动脚趾10分钟等;加强体育锻炼,以及坚持热水洗脚,以预防脚病的发生,防止腿脚的早衰。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的护脚问题:糖尿病足部病变是糖尿病最可怕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称为“糖尿病足”。糖尿病足部病变是周围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和不良的卫生等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旦发病,由于其治疗复杂,困难大,会面临截肢等后果,甚至还可能危及生命。因此,糖尿病病人应穿宽松的棉鞋,经常换袜子,保持脚的清洁、干燥,每晚以45摄氏度左右热水泡脚15分钟,有助于防寒保暖及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时要防止跌伤,积极治疗足癣,避免用手撕脚皮和擦脚趾止痒,以防皮肤破损招致化脓性细菌感染。

⑺ 昨天去泡了个药浴,功效是暖宫驱寒,泡的时候出了一身汗很舒服。今天全身发冷是这么回事冷到膝盖都有

所谓的排寒气的说法不算太靠谱,这个一方面要看他们使用的具体的药物,另一方面如果是大量出汗的话,人体的皮肤腠理疏松,很容易感受风寒湿邪,如果你昨天泡完之后没有注意保暖的话,很可能是感受了风寒导致的发冷的症状。

⑻ 药浴的六注意

炎炎夏日,暑气逼人,痛痛快快地洗个澡,让人顿感神清气爽。如果在洗浴水中加入风油精,沐浴后浑身凉爽,还防长痱子;或将十滴水加入到水中,浴后双目清明,清新舒适……这是生活中很多家庭常用的药浴法,可能您有所不知,如在加入中草药的水中洗浴,会使人浑身清爽之余,还有健身之功。如果应用得当,中药浴还有很多祛病强身的功效呢。
《黄帝内经》中有“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对因外邪侵入而致病者,用热水浸浴,使之出汗,让邪从汗出),《礼记》中有“头疮则沐,身有病则浴”,清朝著名外治大师吴尚先在《外治医说》中将药浴细分为洗、沐、浴、浸、浇、喷等,认为内、外、妇、儿、五官科之疾,皆可用药浴法。
中药浴是根据中医辨证,将选择的中草药煎成汤液,稀释后进行沐浴的一种水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中的一种。中药浴操作简单,廉价无痛苦,只要在医生指导下选对药、按正确的方法使用,相对而言安全可靠,能避免其他给药途径所引起的毒副反应,便于患者实施自我药疗。
在中药浴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中药浴必须请中医师针对病情对证下药,并按照医嘱制作药汤,切勿盲目自行择药。
2.泡浴前必须先淋浴洁身,以保持药池的卫生。浴后应立即用温清水冲洗干净,拭干皮肤,及时穿衣服。一般而言,热水药浴(39℃~45℃)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骨伤后遗症、肥胖及银屑病等;神经过度兴奋、失眠、一般疼痛、消化不良等的药浴温度,以相当于或稍低于体温为宜;25℃~33℃适用于急性扭挫伤。药浴时,室温不应低于20℃,局部药浴时,应注意全身保暖,夏季应避风,预防感冒。
3.初浴时,水位宜在心脏以下,约3~5分钟身体适应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时间不可太长,尤其是全身热水浴。由于汗出过多,体液丢失量大;皮肤血管充分扩张,体表血液量增多,造成头部缺血而发生眩晕或晕厥。如一旦发生晕厥,应及时扶出浴盆,平卧在休息室床上,同时给病人喝些白开水或糖水,补充体液与能量。或用冷水洗脚,使下肢血管收缩,头部供血充足。
4.严重心衰、严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冠心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有出血倾向者以及老年人、儿童慎用水温39℃以上的药浴,而应以接近体温之药液沐浴,并有家人或医护人员陪护,且沐浴时间不宜过长。妊娠或经期不宜泡药浴,尤其不宜盆浴及坐浴。
5.全身泡热药浴易发生晕厥,故浴后要慢慢地从浴盆中起身;泡药浴时出现轻度胸闷、口干等不适,可适当饮水或饮料;若有严重不适,应立即停止药浴。
6.饭前、饭后半小内不宜进行全身药浴。饭前药浴,由于肠胃空虚,洗浴时出汗过多,易造成虚脱。饭后立即药浴,可造成胃肠或内脏血液减少,血液趋向体表,不利消化,可引起胃肠不适,甚至恶心呕吐。临睡前不宜进行全身热水药浴,以免兴奋后影响睡眠。

⑼ 怎样用药浴治疗汗证

汗证是指容易出汗的病症,包括自汗、盗汗等。自汗是指不问朝夕,醒时汗出;盗汗乃指睡中汗出,醒来即止。
一般说来,自汗、盗汗以虚证居多。自汗大多由于肺气不足,外表不固,其主症为时时汗出,容易感冒,平时畏寒身冷,少气懒言,精神不振,面色苍白,饮食少进,脉虚弱。盗汗多因阴虚火旺,迫液外泄所致,其主症为寐时汗出沾衣,醒来即止,常伴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心悸寐劣,脉细数。
此外,脱汗、战汗、黄汗等,亦属汗证范畴,本节从略。
方一【组成】白矾、葛根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十数沸后,倒入盆内,待温时浸洗手足部(患处)。每次浸洗30分钟,每日洗1次,再用时加温即可。
【功用】祛湿,收敛止汗。
【适应证】手足出汗,或足汗、腋汗症。
【说明】葛根之性专在解肌,解肌则汗自收,白矾收敛,两物相伍,故能祛湿,收敛止汗。
方二【组成】百部150克,雄黄、黄梅、白矾各50克,食醋1 500毫升。
【用法】将上药入食醋中浸泡2日,再将药醋倒入盆中,每晚睡前先用温开水洗净患部后,擦干,再将手足浸泡在药醋中30分钟,让其自然干后就寝。配制1次可连用1周。
【功用】解毒祛湿,收敛止汗,杀虫止痒。
【适应证】手足多汗症。
【说明】方中百部解毒杀虫,雄黄、黄梅皆有杀虫祛湿的作用,再配伍酸敛之白矾、食醋,有解毒祛湿,收敛止汗,杀虫止痒功效。
方三【组成】王不留行30克,明矾9克。
【用法】每日用药1份,煎水半盆,待液温时将手或足浸泡15分钟,每日泡2次,再泡时需加温。
【功用】收敛止汗,灭菌止痒。
【适应证】汗液症、手足多汗症。
【说明】王不留行功能消肿敛疮,配伍明矾,收敛止汗,故适用于各类汗证。
方四【组成】黄芪150克,麻黄根120克,白术、防风、白芷、艾叶各100克。
【用法】将上述药用纱布包裹,放入热水浴池半小时,然后进入浴池泡澡20分钟,每日2次。
【功用】益气固表敛汗。
【适应证】气虚自汗,症见体弱纳少,汗出恶风,动则益甚。
【说明】方中黄芪益气固表,能使皮肤的分泌孔闭塞而止汗;再配白术补气健脾而固内,配防风祛风除邪而卫外,麻黄根、艾叶等收敛止汗,固表实卫如同屏障。
方五【组成】麦冬、艾叶各30克,五味子50克,黄柏4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煮1桶,在避风保暖处沐浴全身,有条件者可浸泡于浴池,3~4日1次。
【功用】收敛,止汗。
【适应证】各类阴虚盗汗。
【说明】方中以麦冬滋养阴液,五味子益气生津,再辅以黄柏、五味子燥湿收敛,故适用于阴虚盗汗。
方六【组成】薄荷30克(鲜者用50克,后下),黄芩、黄连、黄柏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祛湿,收敛,止汗。
【适应证】多汗症。
【说明】病因由湿热所致,故用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以除出汗之因,复配薄荷辛凉透邪,使湿去热清,而汗自止。
方七【组成】黄柏、糯稻根、枯矾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收敛止汗。
【适应证】盗汗。
【说明】方中以黄柏清热燥湿,配糯稻根、枯矾收敛止汗,能标本同治。